导航:首页 > 工业生产 > 二战有哪些工业设备

二战有哪些工业设备

发布时间:2022-11-14 01:03:50

㈠ 二战主要参战国的军工实力排行

NO.1 美国
当时世界上综合国力最强的国家 ,在二战的刺激下,战争机器空前强大。在巅峰时期拥有着强大的军事力量、后勤保障能力、世界上最好的武器装备,军工技术水平也基本在世界上遥遥领先。尤其,美国二战后期的军工业水平相当惊人,规模已经发展到可以年产飞机4万架,坦克2万辆的水平,二战时美国共生产8万辆坦克,整个反法西斯盟国的75%的武器都由美国供应。而战术指挥水平以及在二战各个战场中的战绩也稳居世界前列。并成功的实施了多次空降、登陆等多兵种配合的行动,而强大的海军航母舰队也使美国在二战就建立起了全球作战的高机动能力,先进的军工技术水平使美国在二战后期就拥有了战略轰炸机、重型航空母舰以及原子弹等先进武器系统,为战后的世界霸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排在NO.1的位置,当之无愧。
NO.2 德国
德国由于战前军事扩张策略的刺激,军事工业高度发达。其军火产量在1939年就已经超过英法之和。1940年生产坦克2500余辆[III型为主],1943年达到了顶峰7600余辆,后期由于资源的限制,开始提高武器的质量,生产数量大幅度下降。而德国拥有当时世界上最优秀的军队以及优秀的战略、战术思想和指挥水平也是世界所公认的。德国开创了闪电战的时代,并开创了装甲兵协同坦克作战的陆军高机动作战的先河。同时德国还最先将空降兵应用于实战,而空降比利时打垮了铁桶般的防御系统也是世界军事史上的经典战例。军工技术高度发达,二战时期就造出了飞弹,甚至如果不是军事高层对原子技术的不认同,恐怕,德国会是世界上最先拥有原子弹的国家。但是由于资源的致命伤人口的限制导致兵源供应不足以及情报技术的滞后,也为这支部队的强悍折了不少分。
NO.3 苏联
二战后期是苏联军事最为鼎盛的时期。 战争中后期军队一直维持在600万人以上,二战末期甚至达到了鼎盛的1200万人,是世界历史上最庞大的军队。并拥有着当时世界上强大的军工生产系统,战争期间,苏联共生产了10.8万辆坦克和自行火炮,虽然有近7万辆在战争中被击毁,苏联强大的生产能力及时的补充了这些损失.苏联后期的军队也在欧洲最艰苦的战场上磨练出了钢铁般的意志。苏联发达的情报系统克格勃,也在二战历史上写下了不可磨灭的篇章。战术思想方面,苏联在二战中形成了装甲集团化冲击的思想,强大的钢铁洪流二战后期具备了一定的规模。但是,对分重视陆军火力的思路,甚至无限制的加强火力也是苏联的一种致命伤。当时苏联有一种说法,有一个角落没有攻击到,说明我们的火力还不够强。还需要不断增加。其实,那种铺天盖地的重型火炮、火箭炮、榴弹炮的呼啸的震撼场面,与美军地面部队利用先进的无线通讯呼叫空中力量与地面火力支援的精确打击相比,实质上是一种资源的浪费。而苏联在冷战时期更是由于对电子信息技术的不重视逐步落伍。
NO.4 日本
日本的海陆空实力比较平均,均位居世界的前列。强大的航母舰队,先进的零式战机,优秀的军队素质,都展示了这个穷兵黩武的国家的强大的军事实力。在于美军的太平洋对抗中,如果不是情报系统的失败,也许,日本的败退还要滞后很长时间。43年以前,日本的海军实力还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军团(个人的认为,应该强于英国)。实际上日本的军工技术水平并不差,只是由于资源的限制以及面对的对手的弱小,日军的步兵武器、坦克等等与西方列强相比明显逊色不少。
标注:日英谁强,有争议。但我个人认为日本强,因为在马来西亚新加坡一带日军以不到1万人的代价歼灭、俘获英军12万人
NO.5 英国
英国是传统的海军强国,但是由于过分依赖大西洋的天然壁垒,导致了他陆军力量的萎缩。而由于当时经济危机的冲击,其经济和资源的维持很大一部分来自于殖民地和美国的支援。二战中,英国依靠强大的海军实力打垮了德国的海上力量,主导了大西洋的制海权。并在塔兰托海战中基本摧毁了意大利的海军,控制了地中海。但是这种实力不对称的战争,与美日太平洋战争中硬碰硬的死磕相比更缺乏含金量。而英国陆军在东南亚的不堪一击,在敦刻尔克的惨败,都写下了耻辱的篇章。好在英国的情报技术与科技还不算太差。与当时世界各国相比,占据第五位也是实力的展示
NO.6 法国
也许有些人要吐槽了,一个被德国一个月内灭掉的国家也能排到世界前十么?但是,客观的说,法国的失败并不是其军事实力的客观展示,而是战略战术思想的严重失误。但纵观其军事力量,法国在当时的世界上并不差。拥有者强大的陆军(二战前号称世界第一陆军强国,拥有着200多万的陆军,也不是纯粹的吹牛),海军力量也不差,不过一切都没有发挥战争就结束
NO.7 中国
中国的军队数量并不少。战前,国军就有200多万大军。巅峰时期,国军到了400多万,八路军也有100多万。但是关键是军阀林立,国共对立,各系的部队高度的不统一。长期以来中国的军事力量缺乏有效统一的军事集中。虽然,名义上国共合作了,但是底下的摩擦不断。从战术战略思想上,共产党的游击战等理论在大纵深的防御战中也在世界上算是先进。但是由于日军的强大,以及国军投降的军队繁多,也造成了中国军事力量战斗力的低下。虽然国军的装备并不差,但是标准化太低,拿着进口的部分武器,子弹供应都是问题。军工水平太低,综合国力太差。除了正面战场几次战术上的胜利(战略上是失败的)以及大量装备了美式武器的远征军在缅甸路的几次小胜利外,没有什么好的战绩可言。八路军的几次历史上的胜利也不具战略意义

㈡ 二战时期,德国的工业体系是怎样的

工业体系的完整也在推动某一产业的高精尖,现在的中型工业国,比如德国就是这么走过来的,在德国崛起的那个时代,也就是二战时期,德国的工业体系就是完整的,高精尖也是建立在完整工业体系基础之上的。

观点粗鄙,欢迎吐槽。

㈢ 二战时德国的先进武器有哪些

鄙人学浅二战德国的先进武器有很多, 比如:

1、枪炮先进、V2飞弹

德国的军工行业一直世界闻名,它完备国家工业,充分支持其军工的发展。比如mp40、MP28冲锋枪的列装,更是让美、苏两军头疼不已。再比STG44突击步枪的研制和列装,都是一度让德军在二战后期的局部战场获得先机。更有历史意义是名扬国际的AK47,都借鉴了它的设计理念和思路。尤其是STG44加装了,“吸血鬼”夜视装置后,更是如虎添翼。还有着名的“希特勒电锯”更是在丛林和海滩上盟军战士的噩梦。要知道“奥马哈海滩屠夫”可是用MG42机枪,两个小时射杀6000盟军啊

再次。着名的德军密码机创造的密码也是一件看不见,摸不见的致命武器,尽管它被都灵破解。但是恩尼格码密码机,也依然是还是那个让盟军情报专家,挠头撞墙,整宿掉头发的可怕存在。英国为不肯将这一机密共享苏联。甚至还“卸磨杀驴”的分解了,解码恩尼格码密码的世界第一台计算机。由此可见德军密码的先进

㈣ 二战中,美俄合作的事例,有哪些

主要是美国等对苏联的援助
二战中美国对苏联的援助清单
根据苏联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史》整理:
飞机: 14018架

坦克,装甲车: 22800辆
运输车: 501660辆
摩托车: 30000辆
铁路车辆: 13041辆
高炮: 7944门
冲锋枪: 108293挺

无烟火药: 130713吨
炸药: 132237吨
钢材: 2589766吨
铝: 26110吨
石油: 2622357吨
化学品: 631017吨

舰艇: 672艘
1941年苏联自己生产的高品质航空油只能满足其需求的4%,从1941年8月-1945年9月,苏联生产航空汽油所用的高辛烷燃料几乎全来自美英的援助.西方盟国根据租借法案提供给苏联的航空油是苏联自己生产的四倍,提供石油260万吨.苏联人声称他们有x千万吨汽油,实际上明显是在吹牛.苏联的主要产油地区是哪里?西西伯利亚、伏尔加——乌拉尔、外高加索,而这些地方在战争初期都被破坏了.

在公路运输方面汽车,美国提供给苏联的汽车409500辆,是苏联战时总产量的1.5倍;提供的摩托车是苏联总产量的1.2倍;如果再考虑到美国汽车的吨位大、性能优,所起作用就更大.美国还提供给苏联的汽车外胎共5,606,000件,而且主要是大型汽车的轮胎.英国也提供了103500吨橡胶.美英向苏联累计提供了运输车辆42.7万辆,摩托车3.5万辆.苏联的军用车辆有2/3来自美国的援助.如果没有这些援助,估计苏联人得把至少一半的工厂用来造运载工具,那也别指望他们能造那么多坦克了.
在铁路方面,租借法案也大大帮助了苏联战时的铁路运输能力.盟国提供了相当于62万多的铁轨,占苏联铁轨总产量的56.5%,即苏联战时铁路上的一半铁轨是由美提供的.美英两国提供的蒸气机车是苏联总产量的2.4倍、电气机车是11倍,车厢是10.2倍.
美国为苏联提供的有色金属为:优质铜387,600吨,占苏联总产量的82%;优质铝美国提供256,400吨,英国提供35,400吨,加拿大提供36,300吨,三国相加共328,100吨,是苏联全部铝产量的1.25倍.这些优质铝,被苏联用于航空业和生产坦克发动机.

美英提供了电话线95万多英里,海底电缆2100英里,无线电台5899台,雷达348部.
美国提供15481架飞机,英国3384架,总计18,865架,其中战斗机17000架,占苏联总产量的30%.1941-1942年使用的大部分先进战斗机来自美英的援助.苏联声称他们造了200000架飞机,其实这是一个真实的笑话.他们的飞机质量和北方的风筝差不多,如果没有美国空军在西部牵引德国空军,他们的破烂飞机+菜鸟飞行员根本别想升空.
美国提供给苏联生产枪炮的特种机床和工业设备:金属切削机床38100台,价值6.07亿美元.尽管苏联自己生产的工业设备超过美国提供的2.5倍,但美国提供的全是苏联无法生产的性能优异且造价昂贵的设备.
美国提供给苏联的肉罐头732595美吨(相当于苏联的664600吨),占苏联生产的肉罐头总量的17%;西方盟国提供的各类罐头占苏联总产量的108%.
1941年9月29日至10月1日在莫斯科举行的英美苏三国代表会议议定书 规定自1941年10月初起、至1942年6月底向苏联提供的军需物资,英国和美国将协助交货并把货物运到苏联。

1、 飞机:每月400架,其中短程轰炸机300架、战斗机100架(最终同意400架,其中美国每月供应轰炸机100架、战斗机100架,英国每月供应战斗机200架)
2、 坦克:每月小型坦克或中型坦克1100辆,或两者合计1100辆,两者比例不固定(最终同意每月500辆,其中小型坦克不超过50%,此外英国每月供应带机枪的小型战车200辆)
3、 高射炮(37mm、45mm、75mm、90mm)连同弹药:每月300门(最终同意在9个月内由美国供应90mm高炮152门)
4、 反坦克炮(37mm、60mm)连同弹药:每月300门(最终同意在9个月内由英国提供两磅炮(40mm)500门,每门附弹1000发;美国供应37mm炮756门)
5、 反坦克枪连同弹药:每月2000支(最终同意每月提供200支,每支附弹200发)
6、 侦察车:每月2000辆(最终同意在9个月内由美国供应5000辆)

7、 货车:每月10000辆
8、 战地电话:有声感应电话每月6000部,自冲电源电话每月600部
9、 战地电话用电线(七股绞线):每月100000公里
10、 水底电缆(古塔波胶):每月50公里
11、 海底电缆:每月100公里
12、 粗铝:每月4000吨(1940年9月装船的5000吨不计在内)(加拿大和美国每月各供应2000吨)

13、 碾轧硬铝:每月500吨(美国提供)
14、 锡:每月1500吨(英国提供)
15、 铅:每月7000吨(美国提供)
16、 镍:每月800吨
17、 钼:每月300吨(美国提供)
18、 钴:每月10吨(英国提供)

19、 电解铜:每月3000吨(英国提供)
20、 黄铜:每月5000吨(美国提供)
21、 镁合金:每月300吨
22、 锌:每月1500吨(英国提供)
23、 复合金属:每月3000吨
24、 铜管和其他铜制品:每月300吨

25、 铁硅合金:每月7000吨
26、 铁铬合金:每月2000吨
27、 坦克用装甲板:每月10000吨
28、 硬合金和刀具:每月50万美元
29、 银钢:每月50吨
30、 高速钢:每月300吨

31、 工具钢:每月1500吨
32、 刻度钢:每月13000吨
33、 热轧钢:每月7000吨
34、 短钢条(铬-硅-锰):每月8000吨
35、 冷轧钢条:每月8000吨
36、 冷轧钢板:每月8000吨

37、 锡板:每月4000吨
38、 钢丝:每月7000吨
39、 钢丝索缆:每月1200吨
40、 钢合金管:每月300吨
41、 不锈钢丝:每月60吨
42、 镍铬丝:每月70吨

43、 铁丝网:每月4000吨
44、 甲苯:每月4000吨(美国提供,另优先装运10000吨三硝基甲苯)
45、 硝酸甘油:每月3000吨
46、 石炭酸:每月1500吨
47、 石油制品(航空汽油、辛烷、润滑油和滑脂、汽油、煤油):每月20000吨
48、 乙烯醇:每月120吨

49、 溴化钠:每月100吨
50、 磷:每月100吨
51、 磷苯二甲烯:每月300吨
52、 二甲苯胺:每月300吨
53、 二苯胺:每月300吨
54、 硝化纤维:每月300吨

55、 金属切割机床:每月1200台
56、 炼钢电炉:每月50只
57、 锻压机:每月400万美元
58、 各种工业机器:每月300万美元
59、 钻石:每月15万美元
60、 磨料:每月30万美元

61、 炭精电极:每月400吨
62、 锡兰坩埚炭精:每月100吨(英国供应)
63、 橡胶:每月6000吨(英国供应)
64、 黄麻:每月4000吨(英国供应)
65、 虫胶:每月300吨(英国供应)
66、 鞋底用皮革:每月1500吨(美国供应)

67、 羊毛:每月2000吨(英国供应)
68、 军靴:每月40万双(英美供应)
69、 军衣料:每月120万米
70、 小麦:每月20万吨(加拿大供应)
71、 糖:每月70000吨(英国供应)
72、 可可豆:每月1500吨

苏联一共借了98亿(美国人说是109亿,苏联不承认)战争结束后,美苏就开始进行战时租借法援助结算的谈判,美国要求苏联偿还26亿美元,但苏联认为英国获得的援助几乎是苏联的一倍,却只偿还4.72亿美元,因此拒绝了美国的要求。冷战开始后,苏联同美国的关系日益恶化,有关援助偿还结算的双边谈判长期悬而未解,直至1972年10月才达成协议,苏联同意在美国向苏提供贸易最惠国待遇和出口贷款及担保的条件下偿还7.22亿美元。这一协议始终没有获得彻底实现。

(以上清单只是粗略统计,只是美国的援苏清单,不包括其他国家的援助,比如英国。虽然在援苏上,美英的援助远远不足苏联的需求,甚至有的观点认为美英的援苏只是很有限的保证苏联能抗住德国,而不在于全力援苏以迅速击败德国,而是想让他们两败俱伤。以上清单是为转引,至于具体这些援助有没有文中所说的那么重要具有决定性,尚待商榷。)

㈤ 二战时各国科技分别发展到什么程度

二战主要交战国的国防工业实力和国防科技实力

整体来看,美国的国防工业实力应当是主要交战国中最强大的。

美国强大的军工生产能力不仅能够满足自身的战争需要,而且还被大量用来支援同盟国作战,对盟国的物质支援其实早在美国参战之前就开始了。我在《战史笔记》中就曾经引述过苏德战争期间美英援助苏联的大量军用装备和物资(仅美国援苏的飞机就超过了13000架、汽车超过40万辆),这些物资(尤其是机械化装备)为苏军取得对德作战的胜利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在隆美尔看来,只要美国的强大工业力量能够在某个战场上发生作用,则对轴心国而言,这个战场便再也不会有最后胜利的机会了。战争的实际进程印证了隆美尔的看法。美国的参战使同盟国对轴心国确立了真正不可动摇的压倒性的物质优势,这在消耗巨大、突出规模效应的二战中是决定性的因素。可惜的是在德国的最高决策层里,并没有多少人具有隆美尔那样的战略眼光,更没有什么人看重过美国的军事工业实力。所以XTL对于美国人登陆北非并没有表现出太大的担心,殊不知,随着美英肃清北非,轴心国阵营的瓦解已近在眼前了。

德国在十九世纪末期超越英国成为欧洲头号的工业国,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工业强国。

首先,德国工业缺乏足够的原料。后面探讨战争潜力问题时我们将看到,德国拥有的自然资源十分有限,军工生产需要的很多原料德国都很紧缺,这影响到了军工产品的数量和质量。譬如德国在战争后期生产的喷气式飞机的轮胎材料是人工合成的再生橡胶(因为缺乏天然橡胶来源),但这种人工产品满足不了高速喷气式飞机的起降需要,在降落时经常发生爆胎的。

其次,德国严重缺乏石油等燃料来让它的军工产品充分发挥作用。在严密科学的组织和施佩尔富有创意的领导之下,德国的军工生产在1944年底以前竟然可以维持在相当高的产量上,前NZ德国将军冯•梅林津在其所着的《坦克战》一书第二十三章中引述了NZ德国军工部长施佩尔在向纽伦堡国际法庭作证时说的话:

“也就是说,如果单纯地考察军工生产的产量数字,那么在1944年冬季之前,德国还看不出有失败或崩溃的迹象。然而德国一直没有足够的燃料让这些可观的装备充分投入到战场上,同盟国的战略轰炸以及境外燃料来源的丧失最终使得德国的军工生产在战争后期几乎失去了意义。从军工厂生产出来的成千上万架的飞机、数千辆的坦克、为数众多的潜艇都只能如废铁一样摆在地面上或泊在港口里,因为没有燃料可供它们前往战场。
关于德国缺乏石油等原料的情况在后面探讨主要交战国自然资源的部分还将提到。

再者,德国的战时工业生产无法像美国那样在完全不受干扰和破坏的环境中进行。诚如我在《战史笔记》中曾引用过的那样,施佩尔坦率地指出,自从1944年5月以后,德国的燃料工厂已成了盟国空军集中攻击的目标。此后,德国失掉了90%的燃料,这才是真正的大灾难。“敌人飞机的轰炸使我们输掉了这场战争,武器生产再多也无济于事,因为新式坦克和喷气飞机没有燃料是没有用的。”(见冯•梅林津所着《坦克战》第二十三章)
如果我们比较一下轴心国和同盟国军工生产的总体环境,就会看出一个巨大的差别,德国和意大利的工业目标在战争中后期一直处于同盟国战略空军的打击范围之内,经常要遭受持续不断地轰炸,这对军工生产和运输都造成了不可忽视的重大破坏;相反,主要是由于地理上的原因,美国本土依仗两个大洋的阻隔远离轴心国武装力量的打击范围,其工业设施和生产活动不会受到丝毫的影响,可以长期处于满负荷的安全运转状态。同样,苏联广袤的纵深地区(如乌拉尔山脉以东)也不在NZ德军的打击半径之内,英国内地(西北部)的工业生产由于德国空军战斗机作战半径小而有幸免遭德国轰炸机轰炸,而且德国轰炸机本身的载弹量普遍不足,难以对英国的工业设施造成毁灭性或实质性的破坏,英国的军工生产能力在战时基本上可以保证不遭到实质性的削弱,甚至还能够明显地得以提升。再加上同盟国占据着空中优势,所以,同盟国的军工生产的主要部分处于非常安全的状态。安全环境的差异势必直接影响军工生产的效率和成本,而这点对于一场长期的全面战争来说极为关键。

到了战争的末期,尤其是进入1945年之后,德国军工生产体系在同盟国空军的狂轰滥炸和陆军的不断推进之中终于土崩瓦解,不再有能力支撑德军的作战。而同时期的同盟国军工生产却达到了历史的最高峰。也就是说,和总的战争形势一样,德国的军工生产是一个逐渐被削弱直到最终垮台的过程,同盟国则是越打越强。

苏联的工业体系在二战中也经受住了严峻的考验,众所周知,十月Revolution之后的苏联用了不太长的时间就把一战时虚弱的俄罗斯改造成了一个强大的工业化国家。根据朱可夫在其《战争回忆录》中提供的数据,苏德战争爆发前苏联的钢产量为1830万吨。这个数字在当时的世界范围内仅次于美国和德国。

不过很多人以为二战中苏联的工业都集中于西部地区,并且在1941年德军的悍然入侵中被大部占领和摧毁。实际上,斯大林早在二十年代后期起就开始了国家工业布局的战略性调整,他早已经意识到在自己国土的东部纵深建立强大工业区的深远意义,当XTL上台后,面对咄咄逼人的NZ德国,这种工业重心调整的必要性就显得更加突出。

关于苏联在1941年时的重工业布局,英国人艾伯特•西顿在《苏德战争1941-1945》的第三章里有过介绍:

除了列宁格勒和莫斯科周围的大工业区以及乌克兰和顿涅次盆地上的大工业区外,在乌拉尔山脉和亚洲还有一些工业区。乌拉尔山脉的工业区是以彼尔姆、斯维尔德洛夫斯克和马格尼托哥尔斯克三点为中心向外发展,全长达数百英里。西伯利亚大铁路沿线的鄂木斯克、新西伯利亚、托木斯克、克拉斯诺亚尔斯克、布拉茨克直到贝加尔湖附近的伊尔库次克一带,都有大型联合企业。在靠近阿富汗和ZG边境的阿什哈巴德、撒马尔罕、塔什干和阿拉木图等地也兴建了重工业。然而,西方世界在1941年却不了解这些详情。苏联重工业的重心正在向东转移而且从1928年就开始了。

尽管表面上看,苏联西部的工业在战前仍然支撑着国家的经济基础,但是东部工业区的存在为苏联提供了宝贵的战时工业储备,为苏联在苏德战争初期遭受重大挫败后继续抵抗德军提供了后续的支撑力。当德军以闪电般的速度攻入苏联、苏联在三个月的时间内丢失了西部超过15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这相当于英法两国国土面积之和的两倍)时,斯大林大大加速了重工业东迁的工作。工业东迁是苏联战时动员的重要措施,根据《三联生活周刊》所载《苏德战争经济学》一文的数据,到1941年下半年苏联从西部搬迁了2593个工业企业的设备和大量物资。1942年5月,基本完成乌克兰、白俄罗斯、波罗的海沿岸地区企业的转移,第二阶段又疏散了斯大林格勒和北高加索等南部地区企业。不少内迁企业平均不到两个月就在新址开始运转,有些甚至在中途或露天就部分开工。到1942年夏,苏联完成了国民经济战争转轨,有1200家东迁的工厂和850家新建工厂投产,东部地区工业产值的比重从1940年的28.4%上升到70%。1944年,苏联飞机年产量达到40300架,坦克28983辆,火炮122500门。
有数据显示,二战期间苏联共生产了10.8万辆坦克和自行火炮(但其中有近7万辆在战争中被德军击毁)、82.5万多门火炮和迫击炮,苏联强大的生产能力和英美的外援及时补充了这些损失。飞机生产方面的数字我们在前面分析主要交战国的空军实力时已介绍过,数字超过13万架之多。平均计算,苏联在苏德战争期间平均每年要生产出2.7辆坦克、近21万门火炮和迫击炮、34250架飞机,还不包括数量更为巨大的军用车辆、轻装备、弹药等必要的军需物资,毫无疑问,这个数据反映出了苏联非常强大的工业生产能力。

英国的情况较为特殊,它是老牌的西方工业列强,拥有较强的工业制造能力。但是在二战期间的大部分时间里,英国的主要战场局限于海上和空中,因为它只需确保自己在海上和空中的相对优势,就可以自保,因此其工业生产的重心自然倾向于海空装备方面。在很长一段时期内(1943年7月登陆意大利以前),英国对德作战的陆上战场仅限于北非,而北非对德国来讲只是个很次要的战区,德国投入到这个战场上的兵力非常有限(大部分时间里只有4个不整齐的师),所以英军的陆上压力较小,陆军装备的需求量不是特别大,其生产在三军装备生产计划中并不占有优先的位置。总的来讲,英国具有很强的工业生产能力,但是这种能力严重依赖于海外资源的大量输入,在这方面,来自美国的援助和英帝国众多海外殖民地的贡献是不容忽视的。

日本在二战中表现出来的工业生产能力只能算是中等水平,这须用比较的方式才能直观地体会到。譬如日本的飞机生产量只相当于美国的十分之一略强。数据显示:日本的车辆生产在顶峰时为1941年的47901辆,而美国在1943年的汽车生产量却达到了621502辆。1941-1945年,日本只生产了604门口径大于105毫米的野战火炮和70至105毫米口径火炮6512门,而同一时期美国却生产了重炮7803门,其他中型口径火炮27082门。1941-1942年,日本只生产了1065辆中型坦克(需要指出的是,二战中日本装备的主战坦克普遍轻薄,日本自己称为“中型坦克”的坦克实际上只相当于其他主要交战国的轻型坦克,譬如日本在战争期间生产装备并投入实战使用的最重的坦克不过15吨重,而同期德美苏英等国的中型坦克全重都已超过30吨,而像德国装备的“豹”式中型坦克全重甚至已经超过40吨)和1024辆轻型坦克,而美国却生产了24997辆中型坦克和4052辆轻型坦克。海军装备的生产量对比前面已经介绍过。总体来看,日本的国防工业生产重心侧重于海军,其空军和陆军的装备生产能力相对较弱。

最致命的是,日本比德国还缺乏资源,几乎所有的战略物资均要依靠进口。一旦日本失去制海权,其海外原料的输入就会变得非常困难(到了战争的后期,原料的输入几乎完全断绝),这将直接影响到军工生产能否维持下去。日本的整体国防工业基础与美、英、德、苏相比本来就存在着差距,自然资源状况也不及上述四国,因此战时的日本虽全力生产,也无力改变战场态势。当美国人掌握了太平洋战场上的绝对制海权和制空权后,日本的工业体系便在严酷的封锁和令人窒息的战略轰炸中不可避免地走向崩溃。

意大利二战时的工业显得非常的脆弱,战争的实际进程表明,它甚至没有能力满足本国军队的基本作战需要。尽管墨索里尼对外把意大利吹嘘得无比强大,但事实上,倘若没有德国有力的军事援助,意大利恐怕早在1940年底其北非殖民地被英军轻易扫灭之时即已经崩溃了。我在《战史笔记》的第八部分中曾经引用过蒂佩尔斯基希的介绍:1940年意大利武装力量的武器装备十分缺乏,且陈旧不堪,当时在亚平宁半岛、撒丁岛和西西里岛的59个两团制意大利师中,由于武器装备不足,只有20个师达到战时编制的70%,另20个师只达到50%。如要进行总动员,一切都缺乏,陆军甚至无法让所有后备人员穿上鞋子。

整个战争期间,意大利的工业生产能力太小、财力不足,其武装力量不得不依靠德国的物资和装备的援助才能维持作战,因此我认为,意大利的国防工业实力在主要交战国中显然是最弱的。
国防科技实力对比

国防科技实力的直观体现就是军事装备的质量和性能,因此对主要交战国科技实力的比较只要观察一番它们在战争中的军事科技成就就可一目了然了。在这方面德国似应排在首位,我们只需列举一下二战时期德国取得的一些国防科技成就就可以说明问题了:

(Ⅰ)陆军主战装备领域,德国先后生产出的“豹”式、“虎”式坦克在当时都属于具有领先设计理念和最强大攻击力的陆战装备。据说,库尔斯克会战之后,视察过德国“虎”式坦克的苏军元帅朱可夫曾坦率地指出:“XTL的确有理由认为他只靠这种坦克就可以赢得这次战役”。朱可夫看到的坦克准确地讲是“虎1”型,该坦克全重超过了56吨,装备着威力巨大的88mm炮,这使它成为所有盟军坦克危险的对手,它那厚重的装甲使它几乎坚不可摧。在战争中“虎1”式坦克击毁了大量的盟军坦克和其它装备,在对手心中树立了不可战胜的神话,留下了威力巨大的深刻印象。这种坦克曾创造了在3900米的距离上击毁苏军T-34坦克的纪录,足见其攻击火力之凶悍。除了“虎1”,德国在战争后期还生产出了更加强大的“虎2”型坦克(又称“虎王”),“虎王”坦克全重竟然接近70吨,装备一门二战期间德军坦克火炮中威力最大的KwK 43/L71型88mm加农炮,它能在2000米的距离上直接击穿美制M4“谢尔曼”坦克的主装甲,不仅是“谢尔曼”坦克,它几乎可以击穿二战中盟军所有型号的坦克,但这种坦克产量太小。

“豹”式坦克原是德国针对苏军T-34坦克而设计的对抗性装备,但其性能已全面超越T-34,该坦克的设计非常先进,具有现代理念,制造工艺也十分精细,豹式还是最先安装主动红外夜视仪的坦克,开创了坦克夜战设备的时代。“豹”式坦克被认为在性能上超越同时代盟军各型同类坦克。甚至它的敌人——苏军曾给“豹”式坦克以高度的评价,把缴获的“豹”式坦克被作为一种奖励交给最好的坦克乘员使用。在1944年,为能更好利用缴获的“豹”式坦克,苏军还印制了俄语版的“豹”式坦克手册,分发给驾驶它的坦克手。法军将缴获的“豹”式坦克一直使用到20世纪50年代,此外,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和南斯拉夫也在战后使用过“豹”式坦克。“豹”式坦克对未来战后西方坦克的设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认为是世界兵器史上第一种现代主战坦克。当今德国国防军所装备的主战坦克命名为“豹II”坦克,这可以视作是对二战时期德军“豹”式坦克的充分肯定。

基于“豹”式坦克,NZ德国后来还发展出成功的变形车——“猎豹”坦克歼击车,该车成为“二战时期最优秀坦克歼击车”,火力堪与“虎2”坦克相比,装甲防护也超过了“虎1”式,再加上同豹式一样出色的机动性,成为德军最有力的反坦克武器。

德军装甲兵器普遍具有制造精良、工艺精细的特点,这反映出德国在装甲武器装备的设计制造方面居于全球领先地位。但是这些性能出众的德国装甲战车存在着共同的致命缺陷——生产成本过高、结构工艺复杂、维修保养困难,这就造成了它们无法进行大批量的生产,数量的严重不足,再加上投入战场的时间偏晚,使它们无法从根本上扭转战局。尤其是对于资源稀缺的德国来讲,这些王牌装备的前述缺陷就显得更加致命。

(Ⅱ)海军装备领域,德国虽然没有时间和条件建设出一支强大的水面舰队,但是即使在其建成的屈指可数的几艘大型水面战舰身上,仍然可以看到德国军工展现出的一流制造工艺和技术水准。
[

以“俾斯麦”号为例,这艘战争期间建成的战列舰引起了英国的极大恐慌,在我的《战史笔记》中可以读到,英国为了能击沉它,调集了当时英国皇家海军的众多“王牌”战舰(包括航空母舰)对“俾斯麦”号展开了全力围追堵截,轮番攻击,付出了惨重代价之后才达到目的。仅仅为了一艘战舰,号称头号海上强国的英国何以要不惜血本地加以打击呢?这恰恰说明了“俾斯麦”号的强大,据说,“俾斯麦”号的指挥官在出港时曾傲慢地声称:“英国海军没有一艘军舰能和我们匹敌,也没有任何一艘大型军舰能够在我们的炮口下幸免!只要‘俾斯麦’号一旦出现在大西洋上,英国的运输就将中断,英国人将困死在孤岛上!”如此豪言当然有夸大之词,但从实战中可以证实,“俾斯麦”号战列舰的确配得上“二战时期最精良的战舰”的称号,它做工精良、结构设计科学、火力强大、生存力强,体现了高超的造舰科技。在着名的围歼“俾斯麦”号的海上战例中,英国曾引以为荣的巨大的“胡德”号竟然在几分钟之内就被“俾斯麦”号精准而凶狠的火力送入海底。另一艘英国战列舰“威尔士亲王”号也身负重伤,不得不退出战斗。最终,英国皇家海军费了九年二虎之力,集中绝对优势的海空兵力才终于取胜,有记载说,“俾斯麦”号在失去动力、被英国舰队围攻时中了七百多发炮弹都还没有沉没。可以设想,如果德国多几艘“俾斯麦”号的话,英国海军的制海权恐怕就岌岌可危了。

另外,在潜艇的制造方面,德国生产的潜艇算得上是二战时期最优秀的潜艇了。它在大西洋上取得的令人瞩目的成绩以及在同盟国阵营中引发的恐惧和忧虑充分说明了这点。而战争后期,德国生产的新式潜艇更有能力成为可以扭转战局的利器,只不过由于为时过晚和资源匮乏而未能发挥太大作用。

(Ⅲ)空军装备领域,喷气式飞机的成功开发和使用让NZ德国在空战装备的研发上居于世界领先地位。关于这点,我已在前面分析主要交战国的空军实力时作过介绍。需要补充的是,除了众所周知的Me-262,德国还曾生产出一种称为“乌鸦”的战斗机,其官方编号为Ta-183,1944年完成样机,是世界上第一架后掠翼喷气式战斗机。它的机载武器为四门30mm机炮外加500公斤航空炸弹。飞机最大航程990公里、最大速度950公里、最大升限14000米(这些数据都是当时的盟军飞机所无法企及的)。虽然“乌鸦”战斗机没有参加过实战并且貌不惊人,但它成了在5年后的朝鲜战场上名震天下的苏联米格15“比斯”型战斗机的前身!

(Ⅳ)新式兵器领域,导弹武器的诞生也深深打上了德国印记,是德国科学家把人类战争带入了远程制导时代,V-1和V-2导弹分别成了现在为我们所熟悉的巡航导弹和弹道导弹的鼻祖,战后,这两种导弹又成为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发展各自导弹火箭武器的基础。

无论是导弹,还是喷气式作战飞机,都是绝对具有Revolution性的武器种类,直到六十余年后的今天,这两种兵器仍然是各国武装力量的核心装备。而战后两个超级大国(美苏)的导弹航天事业和喷气式飞机计划的发展也都是建立在对NZ德国相关技术的直接吸收的基础之上。

(Ⅴ)核武器开发领域,德国在战前也一直走在世界的前列,从某种角度上讲,世人实在应当感激XTL,如果不是他愚蠢的反犹政策以及对核物理学的轻视,则NZ肯定会首先掌握原子弹技术。1938年,德国人就发现了核裂变,当时几乎所有人都认为,德国将率先造出核武器。但是NZ的反犹政策迫使许多出色的德国科学人才离开德国,为其他国家(主要是美国)效力,其中就有大名鼎鼎、在科学史上占据显赫地位的“巨匠”爱因斯坦,这导致了NZ本土缺乏核物理人才。再加上盟军对NZ核计划的破坏等原因,才终于没有让XTL代表的邪恶世界第一个握有毁灭性的核武器。

(Ⅵ)科技人才领域,德国拥有当时世界上最出类拔萃的一批顶尖的科学家,包括冯•布劳恩在内的众多科学人才为德国成为世界一流的工业科技强国奠定了牢固的智力基础。前面列举的那些国防工业成就无一不是德国科技人才的工作成果。德国在尖端科技领域的优势也被同盟国充分注意到了,他们决定一有条件,就尽力掠取德国诱人的科技成果和宝贵的科技人才。1945年初,一支美国突击队突入德国,俘获了德国第一流的火箭专家布劳恩等130名火箭高级技术人员及大量的V-2导弹,这些人被运到美国,成了美国国防高科技领域的核心人才,并且确实为美国科技的突飞猛进作出了杰出的贡献。苏联自然也不会甘居人后,它在战争末期也从德国的导弹基地带走了数量庞大的实物和技术资料。

我个人的感觉是,美国的国防科技实力在二战中除了原子弹计划(“曼哈顿工程”)外,并没有特别突出的成就。但即使是美国人引以为荣的“曼哈顿工程”,也大量地吸收了其他国家(尤其是来自欧洲国家)的科技人才,来自德国的爱因斯坦对于美国核开发计划的重要作用尽人皆知。总体而言,二战之前世界科技研究的中心还是在欧洲,欧洲也是当时顶尖科技人才最集中的地区。

但无论如何,一个成功的“曼哈顿工程”已经足以将美国的科技地位提升到相当高的位置,毕竟,研制核武器本身就代表一个国家的综合科技和工业实力很具水准,因为核开发绝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小范围工程项目,它的成功有赖于许多相关工业和相关科技的有力支撑。

提到英国在二战中的国防科技成就,人们很容易首先想起来的恐怕就是在不列颠战役期间大显神通的预警探测设备——雷达。的确,连英国人自己也承认,如果没有雷达的有效运用,英国是打不赢不列颠战役的。当然,不仅在防空领域,在海战场和空中战场上也大量装备了雷达探测装置用于水面作战和反潜。雷达在战争史和兵器史上的重要性丝毫不亚于喷气式飞机和导弹,它同样是一件Revolution性的军事装备。雷达提供的远程实时探测、早期预警、目标识别、方位判断能力已成为部队作战所必需的基本条件,雷达使人类第一次有可能摆脱生理视觉的局限来进行远程监测和目标信息采集,这种探测方式从根本上改变了战争的样式。直到今天,雷达仍然毫无疑问是最基本的探测手段。

除了雷达,英国人开发出的另一种水下目标探测装备也同样关键,那就是声纳。出于对一战中德国“无限制潜艇战”给大英帝国造成的恐慌,协约国在1917年就成立了“协约国潜艇探测委员会”,专门研究寻找对抗水中隐蔽的潜艇的技术对策,战后英国继续投入巨资研制,利用超声波在水中传播的物理特性开发潜艇探测装备。终于在30年代初期使声纳技术达到实用阶段。到1935年,就已经有半数的英国舰只装上了声纳。这一技术为同盟国最终击败德国潜艇战作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

苏联当然是工业大国,但也必须看到,二战期间,苏联在尖端国防科技领域和德美等强国相比存在一定差距,它并没有制造出具有很高技术含量、在兵器史上具有Revolution意义的武器装备。在战争中人们对于苏军印象最深的是它巨大的规模和顽强的战斗力,它在主战重装备方面唯一引起人们注意的莫过于T-34坦克了。但是这种坦克在综合性能上与其他国家的同类坦克(如德军“豹”式坦克、美军M-4谢尔曼式坦克)相比并不占优。T-34坦克的特点在于机动性好、性能可靠、结构简单、易于生产,全重也大大小于“豹”式,可以被大量的生产和投入使用,据统计,战争期间,苏联总共生产了超过50000辆的T-34,和美军M-4谢尔曼式坦克一道,成为二战中产量最大的坦克。在东线,正是漫山遍野、如潮水般冲击的T-34坦克淹没了性能上远比它强大但数量有限的“豹”式和“虎”式坦克,并最终淹没了孤傲的****。从某种程度上说,T-34坦克成了二战苏军的形象代表。

二战时期的日本谈不上是一个科技大国,它的最终失败根本上讲当然要归因于国力不济,但科技实力上的弱势也是重要因素之一。这点连日本的战争研究者也是认可的,日本战史专家杉之尾宜生在其所撰写的《二次大战日本战败的原因——从军备研发的观点》一文中开宗明义地指出:

“大东亚战争失败的原因,是两国[指日美两国]在国力与军力之间的差异,尤其是在物质力量上的差异。换言之,即是在科技力量的差异。这显然是从结果所呈现的事实,而且是无庸置疑的。”

“九月三十日,美军机动舰队的旗舰之一列星顿号(USS Lexington)的雷达,已经发现一架日军的大型战机位于前方两百公里左右并向前移动。这时的列星顿号航空母舰已装备了能侦察来袭敌军战机的各式雷达系统,包括用来侦察来自水平方向敌机的SC雷达,侦察飞行中敌机的SM雷达,与防空大炮相连以击落敌机的马克二型(MARK II)雷达,以及用来寻找海上敌舰的SG雷达,并已准备攻击。根据雷达系统所提供的精准信息,450架的[美军]‘地狱猫’机队展开了出人意表的攻势,日军战机也一架架地被击落。那些打在日军机舰的子弹都设有‘可变式定时引信’。

‘可变式定时引信’是一种能在15公里的范围内,使用雷达波以在目标物的近距离爆破的设备。由于这种设备,让日军失去了第一战机队的244架,以及第二战机队的82架飞机。换言之,总共326架战机之中,日军就损失了230架飞机,与395位飞行员。”

日军竟然没有意识到美军居然装备有那样强大的雷达探测系统,因为当时的日军舰队主要还是依靠传统的作战方法训练的。这种传统训练仍旧依靠以人眼为基础、辅以光学望远设备来探测远距离目标。太平洋战争期间,日军不止一次地吃了雷达的大亏,但却无力在这方面追赶上美国的水平。
意大利的国防科技实力在二战中几乎没有任何展示。

综合分析,我对于二战各主要交战国的国防工业实力和国防科技实力由强到弱的排序是:

第一档次:德国。

第二档次:美国、英国。

第三档次:苏联、日本。

第四档次:意大利。

㈥ 二战时中国自行生产的武器有哪些

82毫米迫击炮 60毫米迫击炮 24式重机枪(仿自马克沁重机枪)捷克ZB26式 汉阳造(仿自毛瑟1888)中正式(仿自毛瑟1924)阎锡山那儿还有仿制的M1汤普生冲锋枪 还有些土枪土炮 前装药的火铳,以及它们所使用的弹药 仿自德国的1924式木柄手榴弹。好像还有仿造德国37炮

㈦ 二战各国的武器装备

先说日本的吧
战舰,轻武器型号太多,加我QQ578726936告诉你吧
维克斯装甲汽车(英国进口)该车为伴随掩护步兵用途,在上海作战中日军动用了该型车
维克斯装甲汽车资料 服役年代:1925年-1945 重量:7.5 t 装甲:6 mm 发动机:—
武器:7.7mm机枪 x 2 乘员:5名
装备数量:12辆
沃尔斯利装甲汽车资料 服役年代:1928年-1945 重量:4.2 t 装甲:6 mm
发动机:30马力汽油发动机 武器:6.5mm重机枪 x 1
乘员:3-5名
装备数量:—
91式装甲汽车资料
服役年代:1931-1945 重量:5.6 t 装甲:6 mm 速度:60 km / h
发动机:75马力汽油发动机 武器:6.5mm轻机枪 x 3
转自铁血社区ttp://bbs.tiexue.net/
乘员:— 装备数量:100辆
91式公路铁路两用装甲车资料
服役年代:1930-1945
重量:7.0 t 装甲:6 mm
装甲类型:渗碳钢装甲 装甲结构:铆接
速度:公路40 km / h 铁路60 km / h
转自铁血社区ttp://bbs.tiexue.net/ 发动机:40马力汽油发动机 武器:乘员自带 乘员:6名 装备数量:1000辆
91式公路铁路两用装甲车资料
服役年代:1930-1945
重量:7.0 t 装甲:6 mm
装甲类型:渗碳钢装甲 装甲结构:铆接
速度:公路40 km / h 铁路60 km / h
转自铁血社区ttp://bbs.tiexue.net/ 发动机:40马力汽油发动机 武器:乘员自带 乘员:6名 装备数量:1000辆
97式骑兵装甲车资料 服役年代:1937-1945 重量:4.75 t
装甲:12 mm 装甲类型:渗碳钢装甲 装甲结构:焊接
速度:40 km / h
发动机:65马力柴油发动机
武器:94式 或 1式37mm速射炮 x 1
1式装甲运兵车资料
转自铁血社区ttp://bbs.tiexue.net/
服役年代:1941—1945 重量:6.5 t 装甲厚度:6 mm 装甲类型:渗碳钢装甲 装甲结构:焊接 最大速度:42 km / h
转自铁血社区ttp://bbs.tiexue.net/ 发动机:134马力柴油发动机 武器:乘员自带 全体乘员:15名
1式半履带装甲运兵车资料 服役年代:1943—1945 重量:6.5 t 装甲厚度:8 mm 装甲类型:渗碳钢装甲 装甲结构:焊接
转自铁血社区ttp://bbs.tiexue.net/ 最大速度:50 km / h 发动机:134马力柴油发动机 武器:7.7mm轻机枪 x 3 全体乘员:15名
97式指挥战车资料 服役年代:1939—1945 重量:14.3 t 装甲厚度:25 mm 装甲类型:锻压合金装甲
转自铁血社区ttp://bbs.tiexue.net/ 结构:铆接
最大速度:40 km / h
发动机:170马力 三菱SA12200VD (97式)4冲程12缸风冷柴油发动机 武器:94式37mm战车炮 x 1 全体乘员:4名
95式轻战车资料
服役年代:1936—1945 战斗重量:7.4 t
车体前装甲厚度:12 mm 炮塔前装甲厚度:12 mm
转自铁血社区ttp://bbs.tiexue.net/ 车体侧装甲厚度:8-12 mm 炮塔侧面装甲厚度:12 mm 装甲类型:锻压合金装甲 结构:铆接
速度:40 km / h 续航距离:250 km
转自铁血社区ttp://bbs.tiexue.net/ 发动机:115马力 三菱A6120VD型 4冲程6缸气冷柴油发动机 主炮:94式37mm速射炮 辅助武器:7.7mm机枪 乘员:2名 装备数量:2375辆
98式轻战车资料 服役年代:1942—1945 战斗重量:7.4 t
车体前装甲厚度:12 mm
转自铁血社区ttp://bbs.tiexue.net/ 炮塔前装甲厚度:16 mm 车体侧装甲厚度:12 mm
炮塔侧面装甲厚度:16 mm装甲类型:合金装甲结构:焊接 速度:50 km / h 续航距离:300 km
发动机:130马力 100式4冲程6缸气冷柴油发动机
转自铁血社区ttp://bbs.tiexue.net/ 主炮:100式37mm战车炮 乘员:3名
九八式改轻战车
此型轻战车是98式轻战车的强火力型,换装了1式47mm战车炮,但没有造几辆也没在战场上出现过
98式改轻战车资料
转自铁血社区ttp://bbs.tiexue.net/ 服役年代:1942—1945 战斗重量:7.4 t
车体前装甲厚度:12 mm 炮塔前装甲厚度:16 mm 车体侧装甲厚度:12 mm
炮塔侧面装甲厚度:16 mm装甲类型:合金装甲结构:焊接
转自铁血社区ttp://bbs.tiexue.net/ 速度:50 km / h 续航距离:300 km
发动机:130马力 100式4冲程6缸气冷柴油发动机 主炮:1式47mm战车炮(1式47 mm速射炮) 辅助武器:7.7mm机枪 乘员:3名
0式战斗机
飞机资料 (0式舰上战斗机 52型甲 [ A6M5A ] )
翼 面 积
21.30m2
自 重
1,876kg
最大重量
2,733kg
最大航速
556km/h(高度6,000m)
续航距离
1,900km
上升限度
11,740m
螺 旋 桨
3叶定速变矩螺旋桨
发 动 机
标称1100马力 中岛 [ 荣 ] 21型复列星型气冷14缸发动机 ×1
乘 员
1名
武 装
20MM机炮×2 ,7.7MM机枪×2 航空炸弹 60kg×2
总生产数
10449架
主要型号
12试舰战(A6M1):原型机型号,装 [ 瑞星 ]13型(标称875马力)发动机
11型(A6M2A):装 [ 荣 ]12型(标称950马力)发动机
21型(A6M2B):机翼翼端可折叠的舰上使用初期生产型
22型(A6M3):装[ 荣 ]21型(标称1100马力)发动机,机体与21型相同
22甲型(A6M3A):装陆军99式长身管20MM机炮的22型
32型(A6M4):装[ 荣 ]21型发动机。翼展缩小,航程缩短
32甲型(A6M4A):装陆军99式长身管20MM机炮的32型
52型(A6M5):发动机采用推力排气管,翼展缩小,副翼扩大
52甲型(A6M5A):装长身管20MM机炮的52型
52乙型(A6M5B):52型右机翼机枪换成13MM机枪的武器强化型
52丙型(A6M5C):取消7.7MM机枪,全部用13MM机枪取代,安装防护装甲
53丙型(A6M6C):52丙型机体安装[ 荣 ]31型发动机
54丙型(A6M8C):52丙型机体安装 [ 金星 ]62型(金星的体积缩小型,标称1500马力)发动机
62型(A6M7):安装轰炸设备的战斗轰炸机型
97式舰载鱼雷攻击机
飞机资料 (97式1号舰攻 [ B5N1 ] )
翼 面 积
37.70m2
自 重
2,107kg
最大重量
3,650kg
最大航速
370km/h
续航距离
1,090~2,260km
上升限度
7,400m
螺 旋 桨
3叶变速螺旋桨
发 动 机
标称710马力 中岛 [ 光 ] 3型星型气冷9缸发动机 ×1
乘 员
3名
武 装
7.7MM机枪×1 航空鱼雷×1 或 航空炸弹 800kg
总生产数
1250架
主要型号
1号(B5N1):安装 [ 光 ] 3型(标称710马力)发动机,后来改称97舰攻11型
1号练习用攻击机(B5N1-K):1号舰攻的教练型
3号(B5N2):安装 [ 荣 ] 11型(标称970马力)发动机,后来改称97舰攻12型
B6N天山式舰载攻击机
飞机资料 (舰上攻击机 天山 12型 [ B6N2 ] )
翼 面 积
37.20m2
自 重
3,010kg
最大重量
5,200kg
最大航速
481km/h(高度4,000m)
续航距离
1,743~3,042km
上升限度
9,800m
螺 旋 桨
4叶定速变矩螺旋桨
发 动 机
标称1680马力 三菱 [ 火星 ] 25型复列星型气冷14缸发动机 ×1
乘 员
3名
武 装
13MM旋回机枪×1,7.92MM旋回机枪×1 航空鱼雷×1 或 航空炸弹 800kg
总生产数
1268架
主要型号
11型(B6N1):安装 [ 护 ]11型(标称1750马力)发动机的初期型试制型,共133架
12型(B6N2):安装 [ 火星 ]25型(标称1680马力)发动机
12甲型(B6N2A):安装了雷达的12型
13型(B6N3):安装 [ 火星 ]25丙型发动机,座舱风挡重新设计,只有试制机
流星式舰载轰炸机
飞机资料 (舰上攻击机 流星改 [ B7A2 ] )
翼 面 积
35.40m2
自 重
3,614kg
最大重量
5,700kg
最大航速
543km/h(高度6,200m)
续航距离
1,850~3,040km
上升限度
8,950m
螺 旋 桨
4叶定速变矩螺旋桨
发 动 机
标称1670马力 中岛 [ 誉 ] 12型复列星型气冷18缸发动机 ×1
乘 员
3名
武 装
20MM机炮×2,13MM机枪×1 航空鱼雷×1 或 航空炸弹 1000kg
总生产数
111架
主要型号
试制流星(B7A1):安装 [ 誉 ] 11型(标称1650马力)发动机的试制机
11型(B7A2):称流星改,安装 [ 誉 ] 12型(标称1670马力)发动机
试制流星改1(B7A3):安装HA43-11型(2200马力)发动机,只有试制样机
彩云式舰载侦察机
飞机资料 (舰上侦察机 彩云 11型 [ C6N1 ] )
翼 面 积
25.50m2
自 重
2,968kg
最大重量
5,260kg
最大航速
610km/h(高度6,100m)
续航距离
3,080~5,300km(携带副油箱)
上升限度
10,740m
螺 旋 桨
3叶定速变矩螺旋桨
发 动 机
标称1825马力 中岛 [ 誉 ] 21型(NK9H)复列星型气冷18缸发动机 ×1
乘 员
3名
武 装
7.92MM旋回机枪×1 (夜战改造型另有20MM倾斜机炮×1~2)
总生产数
398架
主要型号
11型(C6N1):安装 [ 誉 ] 21型(标称1825马力)发动机,为主要量产型,少数安装了20MM倾斜机炮
试制彩云改(C6N2):也称12型,安装有增压涡轮的[ 誉 ] 24型发动机的试制机
试制彩云改1(C6N3):C6N2安装20MM倾斜机炮的高空夜间战斗机型
试制彩云改2(C6N4):安装有增压涡轮的HA43-11型发动机的试制型
试制彩云改3(C6N5):也称21型,试制高速攻击机型
试制彩云改4(C6N6):试制木制型计划机
99式舰载轰炸机
飞机资料 (99式舰载轰炸机 22型 [ D3A2 ] )
翼 面 积
35.00m2
自 重
2,570kg
最大重量
3,800kg
最大航速
430km/h
续航距离
1,350km
上升限度
10,500m
螺 旋 桨
3叶定速变矩螺旋桨
发 动 机
标称1200马力 三菱 [ 金星 ] 54型复列星型气冷14缸发动机 ×1
乘 员
2名
武 装
7.7MM机枪×3 航空炸弹 250kg
总生产数
1492架
主要型号
11型(D3A1):初期生产型,安装[ 金星 ] 43/44型(标称1080马力)发动机
12型(D3A2):安装[ 金星 ] 54型(标称1200马力)发动机的试制机
22型(D3A2):12型的正式生产型
练习用爆击机12型(D3A2-K):22型的教练机型
彗星式轰炸机
飞机资料 (舰上爆击机 彗星 12型 [ D4Y2 ] )
翼 面 积
23.60m2
自 重
2,440kg
最大重量
3,650kg
最大航速
580km/h(高度5,250m)
续航距离
1,463~3,604km
上升限度
10,700m
螺 旋 桨
3叶定速变矩螺旋桨
发 动 机
标称1340马力 爱知 [ 热田 ] 32型倒立V型液冷12缸发动机 ×1
乘 员
2名
武 装
7.7MM机枪×3 航空炸弹 500kg×1,30kg×2
总生产数
2157架 (含改装气冷发动机的彗星)
主要型号
11型(D4Y1):安装[ 热田 ] 21型(标称1010马力)发动机的初期型
12型(D4Y2):安装[ 热田 ] 32型(标称1340马力)发动机,风挡形状与瞄准器做了改变
12甲型(D4Y2A):后部旋回机枪更换为13MM机枪
12戌型(D4Y2-S):安装20MM倾斜机炮的夜间战斗机型试验机
21型(D4Y1改):11型机体做了可以配合弹射器使用的修改,航空母舰用舰载机型
22型(D4Y2改):12型机体做了可以配合弹射器使用的修改,航空母舰用舰载机型
22甲型(D4Y2A改):12甲型机体做了可以配合弹射器使用的修改,航空母舰用舰载机型
96式攻击机
飞机资料 (96式陆上中型攻击机 11型 [ G3M2A ] )
翼 面 积
75.00m2
自 重
4,770kg
最大重量
7,642kg
最大航速
350km/h
续航距离
4,000km
上升限度
7,500m
螺 旋 桨
3叶定速螺旋桨
发 动 机
标称790马力 三菱 [ 金星 ] 3型复列星型气冷14缸发动机 ×2
乘 员
7名
武 装
7.7MM旋回机枪×3 航空鱼雷×1 或 航空炸弹 800kg
总生产数
1048架
主要型号
11型(G3M2A):最初生产型。安装[ 金星 ] 3型(标称790马力)发动机
21型(G3M2B):安装[ 金星 ] 41型(标称1080马力)发动机,机体沿用11型设计
22型(G3M2C):修改了后方机枪塔,机体2侧追加了机枪射击舱
23型(G3M3):最后生产型。安装[ 金星 ] 51型(标称1200马力)发动机,机体沿用22型设计
1式攻击机
飞机资料 (1式陆上攻击机 11型 [ G4M1 ] )
翼 面 积
78.12m2
自 重
7,000kg
最大重量
9,500kg
最大航速
426km/h(高度4,200m)
续航距离
2,852~4,288km
上升限度
8,500m
螺 旋 桨
3叶定速变矩螺旋桨
发 动 机
标称1410马力 三菱 [ 火星 ] 11型复列星型气冷14缸发动机 ×2
乘 员
7名
武 装
20MM旋回机炮×1(机尾),7.7MM旋回机枪×4 航空鱼雷×1 或 航空炸弹 1000kg
总生产数
2416架
主要型号
11型(G4M1):初期生产型。一部分安装 [ 火星 ] 15型发动机
12型(G4M2):公司内部对22型试制计划机的呼称
13型(G4M1):安装 [ 火星 ] 15型发动机的11型机在公司内部的称呼
22型(G4M2):安装 [ 火星 ] 21型(标称1680马力)发动机,使用4叶螺旋桨,载弹量增加
22甲型(G4M2):安装了雷达的22型,机身侧面机枪用20MM机炮取代
22乙型(G4M2):22甲型机身上部换装长身管机枪,相应改变了机身枪塔设计
24型(G4M2A):安装 [ 火星 ] 25型(标称1680马力)发动机,其余与22型相同
24甲型(G4M2A):安装 [ 火星 ] 25型(标称1680马力)发动机,其余与22甲型相同
24乙型(G4M2A):安装 [ 火星 ] 25型(标称1680马力)发动机,其余与22乙型相同
24丙型(G4M2A):前方旋回机枪改为13MM口径机枪
24丁型(G4M2E):樱花弹母机,改造了炸弹舱,防弹装甲增强
25型(G4M2B):安装 [ 火星 ] 27型发动机的试验型
26型(G4M2C):安装 [ 火星 ] 25乙型(燃料喷射式)发动机的试验机
27型(G4M2D):安装 [ 火星 ] 25乙型(附带推力排气装置)发动机的试验机
34型(G4M3):24型的防御装甲加强型,续航距离缩小
34甲型(G4M3):22甲型,24甲型按34型做了同样修改的修改型
34乙型(G4M3A):22乙型,24乙型按34型做了同样修改的修改型
34丙型(G4M3A):24丙型型按34型做了同样修改的修改型
36型(G4M3C):安装 [ 火星 ] 25乙型(燃料喷射式)发动机的型号,与26型相同
36丁型(G4M3E):36型改装的樱花弹母机
37型(G4M3D):安装 [ 火星 ] 25乙型(附带推力排气装置)发动机的型号,与27型相同
月光式昼间战斗机
飞机资料 (夜间战斗机 月光 11型 [ J1N-1S ] )
翼 面 积
40.00m2
自 重
4,562kg
最大重量
7,527kg
最大航速
504km/h(高度5,840m)
续航距离
2,547~3,778km
上升限度
9,320m
螺 旋 桨
3叶定速螺旋桨
发 动 机
标称1100马力 中岛 [ 荣 ] 21型 复列星型气冷14缸发动机 ×2
乘 员
2名
武 装
20MM向上倾斜机炮×2,20MM向下倾斜机炮×2 航空炸弹 250kg×2
总生产数
477架 (含由2式陆上侦察机改造的数量)
主要型号
11型(J1N1-S):武器为向上与向下射击的倾斜机炮各×2,后期加装截击雷达
11甲型(J1N1-Sa):取消了向下射击的倾斜机炮,向上射击的倾斜机炮增加为×3,安装截击雷达
12型:计划安装大功率 [ 金星 ] 发动机的性能提升型号,战争期间并没有实际试制
紫电改21型(N1K2-J)
发 动 机 中岛“誉”21型星型复列18缸气冷式发动机,1990马力
尺寸 长9.35m,翼展11.97m,高3.96m
爬 升 率 unknown
最大速度 594 mph
升限 10760 m
航程 1720km
空重 2657kg
武器 99式2号20mm机炮4门,250kg炸弹2枚或火箭弹6枚
机组人员 1人
太多了,有空再说

㈧ 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有哪些着名企业参与武器装备的生产

现在日本国内拥有70年以上历史的大型企业,在二战时期基本都参加了武器生产。例如日本的三菱集团,在二战时期就是日本国内非常重要的一个军工企业,日本的海军使用的很多舰艇和军用飞机都是三菱重工的产品。日本海军使用的零式战斗机就是三菱重工设计师的产品,零式战斗机在二战前期堪称是神话般的存在,当时盟军没有一种能够同零式战斗机一较高下的战机。零式战斗机一直被日本海军使用到二战结束,到了二战后期的时候,零式战斗机在技术上相对落后,只能充当自杀式飞机。

除了汽车企业之外,日本的松下电器、川崎重工等企业也都参与到了军需用品的生产。松下电器在二战时期为日本生产了大量的无线电通信设备,变相的帮助了日本进行侵略战争。川崎重工在二战时期为日本生产了六艘航空母舰和数十艘各类其他战舰,以及上万架各类作战飞机,堪称是二战时期的“杀人工厂”。日本的这些军工企业在二战时期都充当了战争的帮凶,而在二战结束后,这些军工企业又快速完成了转型,成为了民用市场中的佼佼者。

阅读全文

与二战有哪些工业设备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奔驰gl470拖拽模式怎么解除 浏览:487
绵阳哪里有铝型材工业平台 浏览:538
汽车减配在哪里看 浏览:980
奔驰的esq在哪里 浏览:777
工业园区准入节能规划公司有哪些 浏览:520
烟台昌隆汽车配件有限公司在哪里 浏览:131
奥迪q5后面怎么吹暖风 浏览:776
工业互联网跨界农业怎么样 浏览:803
奥迪哪个系列有天窗 浏览:44
宝马车从沈阳运苏州要多久 浏览:710
汽车喷漆砂眼是什么原因 浏览:626
汽车加气站归什么部门监督 浏览:200
成熟工业园如何实现工业40 浏览:97
宝马车门里面拉手怎么盖上 浏览:773
如何制作简易汽车限速器 浏览:806
汽车空调泵管道如何清洗 浏览:744
汽车大灯黑膜哪里有卖的 浏览:571
12年福建奔驰制冷剂加多少 浏览:572
奥迪a5首付30万月供需要多少 浏览:637
电动汽车如何扩装续航锂电池 浏览:7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