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二战中苏联损失了多少人口
1941年6月22日,德军突入苏联,德军坦克师和步兵师,如潮水般向前奔涌。苏军丧师失地,短短10天之内,德军突进苏联600公里。第一天的战斗,苏军损失1200架飞机,其中800架还未起飞就被炸毁。希特勒狂言二个月灭亡苏联。
波罗的海地区沦陷
战争初,苏联各条战线都是乱糟糟的。西北战线,两个星期苏军败退450公里,放弃波罗的海沿海地区。苏军24个师被彻底击溃,20个师损失60%的人员和装备。白俄罗斯首府明斯克沦陷。西部战线也好不了多少,苏军败退350公里,30个师被歼灭,70个师损失50%以上的人员。
基辅战役苏军60万人被俘
苏联南方战线败得更惨。1941年8月25日,基辅战役失败,苏军60万人投降被俘。士兵惊慌失措,自动放弃阵地逃跑。苏军西南方面军损失70万人。斯大林长子雅可夫、朱加施维里,是第14装甲坦克师的连长,于7月16日,在维布斯克附近与几千名官兵同时被俘。红军士兵自动投向德军。
乌克兰沦陷
德军长驱直入抵达第聂伯河。9月15日,德军在洛赫维察地区(乌克兰),将苏联西南方面军主力包围,血战10天,苏军少数突围,45万余人被歼灭,其中包括6万名军官。西南方面军司令基尔波诺斯与参谋长图皮科夫阵亡。德军占领乌克兰全境。
开战头4个月苏军损失数字
1941年6月------+7月,损失65万余人,8月损失69万余人,9月损失49万余人。德军掌握制空权,6月至9月,苏军损失战机8166架,占战争爆发时苏军战机总数的96%
苏军集体枪杀士兵和处决将军
为了制止官兵溃逃和投降,苏军统帅部下令第24集团军竟一次集体枪杀600多名红军士兵。1941年7月,莫斯科军事法庭判处4名苏联将军死刑并立即执行:西北方面军司令员、大将巴甫洛夫;西北方面军参谋长、少将克里莫夫斯基赫;西北方面军通讯主任、少将格里果里雅夫;第4集团军司令、少将科罗布科夫。1956年苏军总参谋部为以上4人平反昭雪,除去强加于他们头上的“贪生怕死”“指挥错误”的罪名。
1941年—1942年,苏军共有47名少将以上高级将领失踪,其中大部阵亡,少数在德军集中营受折磨,生还者受审查遭枪毙。1943年,苏联共拘留审查93万余人,其中军人58万余人,平民34万余人。
克里木地区和黑海里海沿岸地区沦陷
斯大林对苏军官兵的镇压没有达到制止苏军溃败的目的。德军占领乌克兰后继续向前推进,1942年5月8日,人数和力量都比苏军差一半的德军,沿费奥西亚湾海岸发起攻击,苏军又指挥不当,又导致一场大悲剧。12天时间,苏克里木方面军伤亡17万余人,损失坦克347辆,大炮3476门,飞机400架。德军以少胜多,占领上述地区。苏军克里木惨败后,苏军元帅库利克、上将戈尔多夫,被捕受审并被处决。1957年为他们平反昭雪,恢复军衔。苏共中央认为,指挥错误的责任不应由他们承担。
1942年5月,苏军哈尔科夫惨败,被俘伤亡23万人,损失坦克775辆,大炮5000多门。
苏军被俘人数
希特勒于1941年11月扬言“我只要说出俘虏人数,就足以说明这场战争的胜利。我们不到半年就俘虏了360万人”。西方学术界有关二战中苏军战俘数字,1941年6月—1945年4月,德军共俘虏苏军516万人,开战半年约300万人。希特勒的数字夸大了一点。
列宁格勒饿死居民100万人
1941年7月—1944年8月,德军40个师围困列宁格勒900天,苏军无力破围,仅饿死的居民超过100万人,死于炮火的更不计其数,比中国的南京大屠杀更惨!
焦土抗战
1941年11月17日,斯大林下令苏军实行焦土抗战,用大炮、火箭炮,并出动空军摧毁前沿阵地道路两旁40—60公里纵深地区的居民点,组织小分队,放火烧毁村庄、城市,而这些地方并无德国人。人民流离失所,数十万人死亡,苏联人民又蒙受一次灾难。
苏军制止住敌人的进攻和苏联的损失
德军4次突破苏军4道防线,兵临莫斯科城下,突进至斯大林格勒。苏军经过515天的苦战,终于在1942年11月底制止住了德军大规模的战略进攻,使反法西斯战争出现历史性的转折。至此,苏联西起波罗的海,东至高加索,南至黑海沿岸的大片国土沦陷,整个富饶的欧洲平原被德军占领。苏联有1700个城市和市镇被破坏,有7万多个村庄被烧毁,有3万多个工业企业、6万5千公里铁路被炸毁,有10万多个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变成废墟,经济损失7000亿卢布。二战苏联死亡人数为2700万,其中有1000万人阵亡和被俘后遭杀害。
Ⅱ 苏联人为什么饿死乌克兰人
原来自彼得开始,俄罗斯一直欺负乌克兰等这些国家,但他们还能保持自己国家的独立,后来列宁和斯大林建立苏联,用武力将周边国家强行吞并打造成一个大帝国,但这些国家一直不太服气,不喜欢被吞并。乌克兰就是其中之一,乌克兰有大批知识分子和政界精英一直在宣扬民族独立等苏共不太喜欢的东西、后来斯大林借大清洗捎带着把乌克兰的知识分子等全部杀死,把人杀了之后还觉得不解气,为了惩罚不听话的乌克兰,又借助行政与军事力量把乌克兰的粮食全部征调,只返还极少的一部分做为口粮,这样一样自然造成农村大批人口饿死。所谓乌克兰大饥荒是根本不存在的,完全就是苏共人为制造的灾难。
苏联大垮台之后,大量历史文献、证据解禁,原来人们都知道的事情也都翻出来又炒的火热。新上任的乌克兰总统下令在多地建立大饥荒纪念馆等,又设立全国统一的法定纪念日,好象是大饥荒纪念日什么的,年年总统亲自带头祭奠,把大饥荒定性为种族灭绝行为,好象还向国际法庭起诉前苏联的反人类罪行,不过俄罗斯拳头大,乌克兰也拿他没办法,俄罗斯自知理亏,在这事儿也绝不搭腔,随便说随便骂
Ⅲ 苏联发生饥荒,为什么粮仓乌克兰反而饿死人数最多
欧洲东部的局势非常复杂,乌克兰、俄罗斯之间的关系剑拔弩张,对于这些国际问题,咱们也不懂,只能说说两国历史上的那些事!1932年至1933年,苏联境内爆发了一场人间惨剧,许多乌克兰人因吃不上饭,被活活饿死,这就是“大饥荒”!虽然时间已经过去了近九十年,可是这场饥荒仍然是两国之间解不开的仇恨!
乌克兰境内有一条河流,叫第聂伯河。第聂伯河是欧洲东部的第二大河、欧洲第四大河,全长2200公里,流域面积50.4万平方公里。其中,在乌克兰境内有1205公里。第聂伯河从乌克兰中部穿过,将乌克兰分为东乌和西乌。
第聂伯河有很多支流,带来了丰富的水源。第聂伯河流到乌克兰境内后,由于这一带地势平坦,使得第聂伯河的河道变得非常宽阔,从而为更加广阔的乌克兰土地提供了足够的水源。当乌克兰平原的黑土地遇到水源充沛的第聂伯河,自然会成为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
Ⅳ 究竟是乌克兰百姓心向欧美
乌克兰人不敢说亲美,但是绝对反俄。1932年乌克兰爆发大饥荒,苏联红军封锁道路不许难民外出讨饭,最终结果导致700万乌克兰人活活饿死。所以乌克兰人对苏联是恨,对俄罗斯也没有任何好感。除了克里米亚,克里米亚是赫鲁晓夫时期为了补偿乌克兰而赠送的,所以这个地方人一直当自己是俄国人,非常亲俄。
Ⅳ 1928年后苏联农业政策发生怎样的影响
1927年-1928年,由于苏联国家规定的粮食价格太低,农民并不急于卖粮,使粮食收购出现短缺。斯大林认为造成危机的原因是富农阶层的蓄意破坏,他不顾布哈林等人的反对,一方面采用特殊手段打击富农,强迫他们按指定价格卖出余粮;另一方面推行农业集体化政策。1927年12月,斯大林又提出了“消灭富农”的口号,命令没收富农的财产并将他们放逐,不准他们加入集体公社。由于对“富农”概念缺乏准确界限,集体化开始时国内“富农”占农户总数不到3%,而最后被剥夺的农户却达到农户总数的6%-8%,部分中农和贫农也被当作富农剥夺。1929年11月苏共中央全会通过决议开始全盘集体化,从此集体农庄的规模以惊人的速度增长(两个月内集体农庄的比例从15%增长到59.3%),执行过程中,底层执行者经常采用威胁、恐吓等手段强迫农民入社。1930年3月2日,斯大林在《真理报》发表了《胜利冲昏头脑》一文,批评全盘集体化运动中违反农民自愿原则的过火行为,于是引发了大规模退社的浪潮。1930年6月,集体农庄的比例已经由60%降到了23.4%,斯大林不得不在6月召开的苏共第十六次代表大会上再次改变态度,赞扬全盘集体化的成就并批评反对者是“和共产主义的敌人勾结在一起的人”,又一次掀起了集体化运动的高潮。到1933年底未加入集体农庄的农户仅占0.2%,至此全盘集体化的目标基本实现。 农业集体化政策引起了很多农民的不满,他们在入社前屠杀和出售牲畜,到了1933年,苏联的牲畜总量将近损失了50%。部分农民在绝望中毁坏工具、焚烧谷物,还时常参与纵火、暗杀等破坏活动。全盘集体化也没有给农业生产效率带来明显提高,1932年-1934年之间,苏联出现了严重的饥荒,农业总产值下降了23%。而且在1936年-1940年集体化完成后,农业总产值也只是维持在1924年-1928年的水平。
苏联1928年-1934年间农业集体化过程中,谷物的总产量下降了7.8%,而同期的国家收购量却增加了乌克兰大饥荒中的受害儿童150%,这直接导致了波及乌克兰、北高加索、伏尔加地区、哈萨克斯坦、西伯利亚等地的严重的饥荒。在此次饥荒中死亡的人数大约在600万-1000万之间,其中以乌克兰大饥荒最为惨重(饿死250万-500万人)。为了控制农民向人满为患的城市转移,政府恢复了沙皇时代的内部护照制度,宣布农民不经许可滞留城镇为非法行为。在此期间国内数以万计的农民暴动此起彼伏,苏联当局不得不使用正规军以剿匪的名义镇压反抗农民。1947年二战结束后,苏联再次出现了饥荒,约有100万-150万人因此而丧生。
苏联通过合作社把个体的小农经济改造成为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过程。 引导农民走向集体经济 俄国十月革命胜利以后,列宁依据K.马克思F.恩格斯关于不能用力剥夺小农,必须通过示范和提供社会帮助把个体农民的私人生产和私人占有变为合作的生产和占有的思想,制订了农村社会主义改造和通过合作社吸收农民参加社会主义建设的计划。1918年1月通过的《土地社会主义化》法令,提出在农业中发展集体经济的任务。1923年1月,列宁发表了《论合作制》一文,从理论上论证了合作社的性质,具体地规定了改造小农经济的途径。 集体农庄的初期形式 初期,苏联的集体农庄有三种形式:①农业公社。生产资料与生活资料公有,实行“按需分配”,实际上是平均分配。②共耕社。社员在播种、中耕、收获时共同劳动,生产资料(除土地外)仍归社员私有。③农业劳动组合。基本生产资料为集体所有(土地属国家所有,但拨给农业劳动组合永久使用),加入劳动组合的成员从事集体劳动,实行按劳分配,同时允许农民保留一定数量的宅旁园地,经营家庭副业。但直到全盘集体化运动前夕,苏联的集体农业仍为数甚少。据统计,1929年7月,苏联有各种形式的集体农庄57000个,参加农户只占农户总数的3.9%,在各种形式中,共耕社占60.2%,农业劳动组合占33.6%,农业公社占6.2%。 全盘集体化 20年代后期,苏联随着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的实施,开展了大规模经济建设,工业迅速发展,城市人口激增,建立在个体劳动基础上的、分散落后的小农经济越来越不适应工业化发展的需要,1926年以后,出现了粮食危机。为了解决这一矛盾,1927年12月2日召开的联共(布)第十五次代表大会,作出了尽快发展农业集体化的决议。1929年11月联共(布)中央决定加快农业集体化的速度,向各州提出了全盘集体化的任务。随后,对各类地区规定了完成集体化的期限:主要产粮地区(北高加索、伏尔加河中下游),要求在1931年春季基本完成;其他产粮区(乌克兰、中央黑土区、西伯利亚、乌拉尔、哈萨克斯坦),要求1932年春季基本完成;其他地区(中央非黑土地带、白俄罗斯、中亚、南高加索),则要求在1933年末基本完成。于是集体化速度大大加快了。1929年10月,参加集体农庄的农户占农户总数的7.6%,1930年为23.6%,1931年为52.7%,1932年为61.5%,1933年为65.6%,1934年达71.4%。苏联在1934年宣布农业集体化基本实现。
Ⅵ 苏联杀了300万乌克兰人吗
准确的是说饿死,不能说是杀死。大饥荒的时候,乌克兰的粮产量很高,但是都被调往首都莫斯科等重要城市地区,导致乌克兰出现饥荒,饿死了很多的人,在乌克兰首都畿辅 一座教堂的外面还有纪念碑,为的就是纪念这个时期死去的乌克兰人。
Ⅶ 从废墟到超级大国,苏联如何用20多年完成惊天蜕变
苏联能发展起来,在于斯大林上台推行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政策。十月革命胜利以后,苏联一直处于周边强敌环饲,内部白俄贵族不甘心失败,与外部敌人联合连续作乱。国家经济因为连年战争面临崩溃,国家陷入全面大饥荒时期。列宁等苏联领导人在当时情况下不得已采取余粮征收政策,来维持国家运转,让前方作战人员有饭吃,但是这种战时经济政策不是长久之计,引起农民的极大不满。
国家秩序稍微稳定以后,列宁开始推行新经济政策,允许农民缴纳一定数量的余粮以后,保留一部分粮食归农民所有。工业上允许外资进入管理国家暂时无力经营的行业,恢复货币在商品流通领域的调节作用。这一切随着斯大林上台而改变,在1926年斯大林做了《论苏联经济状况和党的政策》的报告,苏联进入了斯大林的发展模式。
另一方面工业化需要钱,所以斯大林坚持宣称苏联粮食大丰收,只是农作物被一些不愿意合作的农民给藏匿起来了。现在农作物都应属于集体农庄的,属于国家的,任何拒绝交出的人,都应该被驱逐到苏联的劳动改造营。工人要保证有饭吃,粮食出口要倍增,实际粮食产量又是下降的,农民结果会怎样。
苏联两大产粮区乌克兰和哈萨克斯坦在苏联工业化大跃进的三十年代爆发大饥荒,有些在现在看来是真的荒唐和夸张。哈萨克斯坦1932年的羊群不足正常年份的1~2%,领导层要完成1500万头牲畜的计划,而哈萨克斯坦拥有的牲畜大约在600万头左右,集体农庄禁止牧民原来的游牧习惯,改为圈养。领导为了保证城市的肉类供应不管牛羊大小、种群繁衍生息大量宰杀,圈养形式违反了生态规律,集体农庄地带的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饥荒因此爆发。
大饥荒的情景我都不敢写,哈萨克人口锐减五分之一,导致后来哈萨克人占哈萨克斯坦总人口只有42%。乌克兰更加离谱,据估计饿死了大约315万至718万,被认为是斯大林有意识的种族灭绝行为。(由于没有官方统计,只能估计数目差距比较大)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在大饥荒年代饿死的苏联人中乌克兰人超过80%,哈萨克人口基数小。二战德国进攻苏联时,很多乌克兰人加入德国阵营,直到现在也是被西方利用攻击俄罗斯与乌克兰关系的靶子。
Ⅷ 基辅会战时,德军俘虏了苏联60多万人,这些俘虏最终的命运如何
基辅会战,是苏联历史上所经历的最大一次惨败。投入的全部6个集团军中,有43个师几乎全军覆没,死伤超过70万人,被俘虏的高达66.5万人(其中包括部分平民),只有1.5万人成功突围。被俘虏的60多万人,其确切下落无人知晓,但通过分析就会发现,这些人终究难逃一死。
德国人对虐待苏联战俘是心知肚明,所以在二战后期,甚至是签署投降书之后,东线的德军还在垂死挣扎,为的是不向苏联投降。而盟军的答复是,如果不想被苏联俘虏,那么就赶紧投降!与“饥饿计划”类似,盟军也对战后的德国发起了类似的行动,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这就是报应。
Ⅸ 乌克兰历史上发生的一次大饥荒持续了多久影响有多严重
最后乌克兰被分成西乌克兰归波兰,东乌克兰自治共和国形式归苏联,德国入侵波兰,苏联趁机出兵西乌克兰,完成乌克兰统一,以加盟共和国形式,成为苏联加盟共和国中一员。德国入侵苏联,大批原西乌克兰人为了独立,加入到德国战线对抗苏联红军,但以失败告终。二战后,许多乌克兰人以战争罪被处死或流放,同时大批俄罗斯人迁入。苏联解体,乌克兰独立,但因政治不明,忽西忽东,到现在,东西乌克兰模式行成,国家再次分裂。究其原因乌克兰是个大粮仓,是兵家必争之地。乌克兰历史很长,但真正统一独立建国的时间只有了了不足二十年。
Ⅹ 高一历史:分析苏联当时出现饥荒的原因及造成的影响求解!
造成饥荒的原因是俄罗斯乌克兰以及西方学界讨论的主要问题。在早期,站在不同意识形态立场上,对饥荒原因的分析似乎只有两种观点:或是天灾,或是人祸,并且,出于不同政治立场,这两者又互不相容:承认天灾,就是在为斯大林辩护;肯定人祸,就是在批判斯大林,批判苏联社会主义体制,肯定苏联政府利用饥荒来灭绝乌克兰人。事实上,历史事件的发生往往有着多种因素,判断历史人物或事件的标准只能以历史事实为依据。在探究苏联1932—1933年饥荒发生的原因时,应该根据历史事实,从多方面多角度理性思考,而不应该带着政治立场去“估计”“判断”式地下结论。归结起来,造成饥荒的主要原因有:
天灾:1931—1932年的粮食歉收。
从历史上看,十月革命前的沙皇俄国对于西方先进资本主义国家而言,一直处于农业国地位。农业生产率低下,“靠天吃饭”基本上是俄国农业的写照。根据当今俄罗斯学者的统计,沙皇时代,每隔十年左右,在俄罗斯农村就要出现一次饥荒。〔⑨〕十月革命后,苏维埃国家的农业生产有了一定的发展,尤其是新经济政策时期,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被调动起来,粮食产量有了很大提高,1930年苏联的粮食总产量比十年前的1921年提高了三倍多。不过,对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而言,当时的苏联农业生产还比较落后,并且在1931、1932两年粮食产量有较大下降,发生旱灾是粮食产量下降的原因之一。由于苏联地域广大,各地发生旱灾的程度也不一样。2003年乌克兰共产党领导人彼得·西蒙宁科在国会发言称,1932—1933年乌克兰饥荒的首要原因是干旱。还有学者用数字证实,1932—1933年,在乌克兰旱灾导致的粮食歉收比1931年严重得多,1932年乌克兰谷物收获量仅是1930年的35。8%强。也就是说,1932—1933年乌克兰发生饥荒,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天灾。〕因此,无论是出于自然因素还是人为因素,粮食歉收在这两年是确实存在的。
“人祸”之一:集体化中的冒进招致农民反抗,富农破坏给农业生产带来巨大损失。
综上所述,我们至少可以得出三方面结论:第一,苏联在1932—1933年间确实发生过大规模饥荒,“人祸”是饥荒出现的主要原因,无论从国家政策角度还是在地方政府具体实施的角度看,饥荒的发生都是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留下的深刻历史教训;第二,在分析饥荒出现的原因时,对于斯大林时期党和国家在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政策的制定与实施过程中所出现的失误甚至错误,要结合当时的历史环境来分析,并且,不应该将失误与过错归咎于斯大林一人;第三,至少到目前为止,无论在俄罗斯还是在乌克兰,并没有证据证明斯大林制造饥荒,以达到种族灭绝乌克兰人或别的民族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