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汽車產業 > 什麼化工業時代社會生產力的標志

什麼化工業時代社會生產力的標志

發布時間:2022-11-27 09:13:26

❶ 機械化是什麼時代社會生產力的主要標志

機械化是工業時代社會生產力和軍隊戰鬥力水平的主要標志。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指出,要確保到 2020 年基本實現機械化。

信息化建設取得重大進展,戰略能力有大的提升,力爭到 2035 年基本實現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到本世紀中葉把人民軍隊全面建成世界一流軍隊。

機械化部隊

機械化這個理念是二戰後逐步興起的理念,主要是為了讓步兵配合坦克裝甲部隊進行大縱深突擊,而不用在搭乘坦克,組建的部隊其主要運輸工具是履帶式步兵戰車、履帶式人員輸送車。具有較強的裝甲防禦可保護步兵,具有較強的火力和機動性可配合坦克作戰。

裝甲師就是以坦克,突擊炮,自行火炮等裝甲兵器組建的陸戰部隊。

輕步兵師的全稱是輕裝步兵師,泛指只少量裝備重型裝備(大口徑火炮)的步兵部隊,此類部隊一般只裝備輕型火炮,迫擊炮等,執行山地、沙漠等特殊地形上的作戰任務。

❷ 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是什麼

答案:
解析:
(1)生產力是人們改造自然的能力,它包括三個基本要素:勞動者、生產工具、勞動對象,其中生產工具是生產力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 (2)原始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是:石器 (3)奴隸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是:金屬工具的廣泛使用; (4)封建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是:冶鐵技術的發展和鐵制農具的廣泛使用。

❸ 工業革命的標志

第一次工業革命的標志是蒸汽機的廣泛使用;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標志是電力的廣泛應用和內燃機的發明;第三次工業革命的標志是原子能、電子計算機、空間技術和生物工程的發明和應用。

工業革命一共有幾次
工業革命一共有三次,分別發生在18世紀60年代、19世紀中期、20世紀四五十年代。

第一次工業革命是指18世紀60年代從英國發起的技術革命,是以工作機的誕生開始的,以蒸汽機作為動力機被廣泛使用為標志的。這一次技術革命和與之相關的社會關系的變革,被稱為第一次工業革命或者產業革命。第一次工業革命使工廠制代替了手工工場,用機器代替了手工勞動;從社會關系來說,工業革命使依附於落後生產方式的自耕農階級消失了,工業資產階級和工業無產階級形成和壯大起來。
第二次工業革命是指19世紀中期,歐洲國家和美國、日本的資產階級革命或改革的完成,促進了經濟的發展。19世紀60年代後期,開始第二次工業革命。人類進入了「電氣時代」。第二次工業革命極大地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對人類社會的經濟、政治、文化、軍事,科技和生產力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資本主義生產的社會化大大加強,壟斷組織應運而生。
第三次工業革命從20世紀四五十年代開始。第三次科技革命以原子能、電子計算機、空間技術和生物工程的發明和應用為主要標志,涉及信息技術、新能源技術、新材料技術、生物技術、空間技術和海洋技術等諸多領域的一場信息控制技術革命。

❹ 工業革命的重要標志是什麼

標志:從紡織機誕生開始,蒸汽機作為動力機的廣泛使用是工業革命的重要標志。

工業革命是完成從手工向機器生產過渡的過程 珍妮紡紗機是比較成型的機器 比飛梭更有跨越性的意義。這不僅是一次技術改革,更是一場深刻的社會變革。

工業革命是以機器生產取代手工勞動、以工廠制替代家庭作坊和手工工場的過程,它是社會生產力的一次空前飛躍。工業革命最早發生在英國,從18世紀60年代開始,到19世紀中期基本結束。

(4)什麼化工業時代社會生產力的標志擴展閱讀:

1765年開始,因為哈格里夫斯發明了珍妮紡紗機,機器開始取代人,工業革命前的世界是各個國家各個地方基本都自給自足的經濟,互相的貿易也不是太多。

但是當英國搞出了這種可以把產能提高幾十倍的東西出來後,革命就首先在棉紡業開始。生產三要素,原材料,土地,勞動力,需求考量劇增。

原來英國有很多依附在土地上的貴族,他們開始趨向於把原有土地上的佃農給解散了,因為要把地騰出來養羊,羊毛再賣給工廠做紡織品,這就是著名的圈地運動。

這些被遣散的農民,正好湧入到工廠里當工人,工廠多的地方就變成了城市,英國因此成為了世界第一個工業化的國家,後來瓦特又發明了蒸汽機,又改良了輕工業,人類進入了蒸汽時代。

❺ 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的主要標志是什麼

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的主要標志是生產工具。

生產力的構成要素及其作用。社會生產力是包括多種要素並呈現多層次的復合系統。勞動者、以勞動工具為主的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是生產力中的實體性要素,科學技術、管理等是智能性要素。勞動者是一般生產力的承擔者,是生產過程的主體,是生產力中首要的起主導作用的因素,它本身不能作為判定先進生產力的主要標志。

勞動工具是勞動資料中最主要、最具有決定意義的因素,在勞動者加工改造勞動對象的過程中發揮著直接的作用,是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的客觀尺度。勞動對象是人們進行物質資料生產的前提。勞動對象的質與量直接制約著生產力的發展水平,也是生產力發展狀況的一種標志。

分類

工業生產工具:常見的有車床、沖床、切割機等。

農業生產工具:常見的有水稻收割機、插秧機等。

生產工具的內容和形式是隨著經濟和科學技術的發展而不斷發展變化的。早期的生產工具(石木工具、金屬工具)是勞動者依靠自身的體力,用手操縱的。

後來的機器則包括工具機、動力機和傳動裝置等三個部分,形成了復雜的體系;而現代的自動化機器體系,又增加了以電子計算機為核心的自控裝置。生產工具日益復雜化、精良生產工具化,是推動社會生產力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

❻ 什麼是工業時代社會生產力和軍事戰鬥力水平的主要標志

主要標志一定是GDP,GDP是重要的經濟指標,反應了這個國家生產和消費水平高低,標志了經濟活力水平,經濟活力決定了國家是否有錢能繼續投入戰爭。

❼ 什麼是工業時代社會生產力和軍隊戰鬥力水平的主要標志

科學技術的發展。

中國科技史源遠流長,中國的科學技術,在很長的一段歷史時期都居於世界領先地位,浩若煙海的科學技術成就,為世界文明的發展做出了突出的貢獻,成就最大的是農學、天文學、數學和中醫學,誕生了諸如「四大發明」等影響世界文明進程的眾多科技成果。

鴉片戰爭以後,西方科學大量傳入中國,從洋務運動、戊戌變法、一直到辛亥革命,中國竭力地在吸收西方科學成果。民國初年中國科學社等民間學術社團創立以後,中國科學技術開始和世界科學技術的發展更為系統地融合到了一起。1928年中央研究院的產生、1949年中國科學院的成立,使得中國科技研究的發展獲得了政府的財力支持。

民國時期的槍械製造術、造船術、蒸汽技術、飛機技術都是海外留學學子在國內進行了技術嘗試。

中國於1964年10月成功爆炸了中國第一枚原子彈;1967年6月又成功爆炸第一枚氫彈。1999年11月20日6時30分中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由新型長征運載火箭「神舟一號」,次日15時41分在內蒙古自治區中部地區成功著陸。



2003年10月15日發射的神舟五號載人飛船更是使中國成為繼俄羅斯以及美國之後,第三個有能力獨自將人送上太空的國家。2007年10月24日18時05分(UTC+8時),嫦娥一號探測器從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由長征三號甲運載火箭成功發射。

2008年9月25日21點10分04秒988毫秒神舟七號從中國酒泉衛星發射中心載人航天發射場用長征二號F火箭發射升空。長征二號F型運載火箭於2008年9月25日21點10分4秒988毫秒(UTC+8,下同)發射升空。

❽ 人類進入工業化初期的時間和標志分別是什麼

一、1765年至1840年 珍妮紡紗機的發明標志著第一次工業革命的開始。
歷史意義:使生產力大為提高,鞏固了資產階級的統治地位;促進了美、俄、德、意的革命、改革,使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初步形成;在工業社會中日益分裂為兩大對立階級--工業資產階級和工業無產階級,19世紀30、40年代,工人運動興起;開始了城市化的進程;先進的生產方式和技術傳播到各地,沖擊著舊制度、舊思想;東方從屬於西方,殖民侵略導致了民族解放運動高漲。

二、第二次工業革命起於19世紀七十年代,主要標志:電力的廣泛應用。
歷史意義:生產力的迅猛發展改變著社會結構和世界形勢,資產階級掌握了先進的生產力,實力日益壯大,開始確立對世界的統治。企業的規模也越來越大,生產和資本的集中促成了壟斷組織的形成。三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起訖時間問題上,學者們大體持兩種觀點。一種觀點認為第三次科技革命始於戰後初期,50年代中期至70年代初期達到高潮,70年代以後進入一個新階段。另一種觀點認為第三次科技革命發生於20世紀40至60年代,70年代以後的科技革命是第四次科技革命(或稱「新科技革命」),兩者不可混為一談。
標志:原子能、電子計算機、空間技術和生物工程的發明和應用意義: 1.對經濟發展的影響:第三次科技革命對經濟發展的影響表現在以下幾方面;一是它引起生產力各要素的變革,使勞動生產率有了顯著提高;二是使整個經濟結構發生了重大變化,第三次科技革命不僅加強了產業結構非物質化和生產過程智能化的趨勢,而且引起了各國經濟布局和世界經濟結構的變化;此外,第三次科技革命以其豐富的內容使管理發展為一門真正的科學,並實現了現代化。
2.對社會生活和人的現代化的影響:第三次科技革命不僅帶來了物的現代化,引起勞動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變革,而且也造就了一代新人與之相適應,使人的觀念、思維方式、行為方式、生活方式逐步走向現代化。1、極大地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提高勞動生產率的手段改變;2、促進了社會經濟結構和社會生活結構的變化--第三產業比重上升。人們的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發生變革;3、推動了國際經濟格局的調整--各地聯系更緊密;強化國家資本主義和科技競爭;擴大了發達國家同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差距。對發展中國家來說,既是機遇,又是挑戰。 3.對人類社會的影響:第三次科技革命中電子計算機的發明和廣泛使用,以及各種「人—機控制系統」的形成,使生產的自動化、辦公的自動化和家庭生活的自動化(即所謂的「三A」革命)有了實現的可能。預示著人類社會將從機械化、電氣化的時代進入到另一個更高級的自動化時代;空間技術和海洋技術的發展標志著人類社會已從被束縛於地球表面的「地球居民」時代進入一個遠為遼闊的陸海空立體新時期;基因重組技術、結構化學和分子工程學的進展使人類獲得了主動創造新生物和新生命的創造力,標志著人類正在由「必然王國」一步步走向「自由王國」。
4.對資本主義的影響: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動資本主義由一般壟斷向國家壟斷過渡。由於第三次科技革命極大地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使生產的社會化程度不斷提高,這就使得原有的私人壟斷不能適應生產力高速發展的需求,因而迫切要求國家壟斷的充分發展和國家對經濟的全面干預。
5.對世界經濟的影響:第三次科技革命提高了世界生產力水平,加速了戰後世界經濟的恢復和發展;促進了國際貿易的發展、世界貨幣金融關系的變化和生產要素的國際流動;推動了跨國公司和國際經濟一體化的發展,井引起了世界經濟結構和經濟戰略的變化。 6.對國際關系的影響:第三次科技革命對國際關系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它一方面加劇了資本主義各國發展的不平衡,使資本主義各國的國際地位發生了新變化;另一方面使社會主義國家在與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抗衡的斗爭中具有強大的動力。同時,第三次科技革命擴大了世界范圍的貧富差距,促進了世界范圍內社會生產關系的變化。
7.對全球問題的影響:科技革命的發展一方面擴大了人類改造自然的活動領域,提高了人類向自然作斗爭的能力,從而把人類社會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推進到一個前人所無法想像的新高度;另一方面也帶來一系列棘手的社會問題,如:生態環境的惡化、自然資源和能源的過度消耗以及核災難的威脅,這些問題難以控制的惡性發展使人類的處境受到越來越嚴重的困擾,成為舉世關注的全球問題。 此外,有的學者認為,功勛卓著的第三次科技革命,不僅把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推向了一個新階段,而且使西方一批發達國家在20世紀50至60年代先後實現了高度工業化,走完了工業社會的最後歷程。

❾ 人類社會從手工業時代進入工業時代的標志是什麼

18世紀60年代首先爆發於英國的工業革命,帶來了從生產方式到社會關系乃至整個人類社會生活的巨變,它標志了人類社會從手工業時代進入工業時代的開端。

❿ 社會主義生產力發展水平和發展狀況的主要標志是什麼

既然要建設社會主義,就要知道什麼是社會主義生產力。否則就沒有目標,這樣就要走彎路,而我認為這才是出現修正主義的根本原因。

那麼什麼是社會主義生產力呢?我認為社會主義生產力的標志就是數字化。

我們知道資本主義生產力的標志就是工業化的建立,工業化主要表現在機械化,規模化和密集化,而社會主義生產力的數字化就是針對工業化而言的網路化,多樣化和按需化。怎樣理解這種數字化呢?我們倒推過來看,我們知道共產主義的一個要求就是物質的極大豐富,這里資本主義的工業化只達到了富,卻沒有達到豐。而豐就是指物質產品不僅要多,而且要種類繁多,什麼樣的產品都有,這樣才能夠按需分配,才能夠在分配的時候按照最終被分配者的要求得到相應的產品。既然社會主義社會是在介於資本主義和共產主義之間的社會形態,而且達到共產主義的一個物質基礎就是物質的極大豐富,那麼社會主義生產就是在資本主義的以生產者為決定生產何種產品的基礎上,逐步轉換成以最終產品消費者為決定生產何種產品的生產方式,這就是所謂數字化。

縱觀整個人類歷史的生產力狀況,我們知道,社會的生產關系總是決定於生產力的水平,原始社會的原始生產決定了那個時候的生產關系只能處於一種原始的公有制水平上,以部落為單位,大家共同生產,共同消費。而生產力發展到一定水平,出現了社會分工,導致了階級的出現,國家的出現,生產關系慢慢變成奴隸主佔有奴隸和奴隸的生產成果,而當生產力進一步發展,農業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原有的奴隸主佔有奴隸式的小規模的農庄式的生產並不能滿足生產力的要求,生產關系慢慢變成地主佔有土地,租用給佃農耕種,當城市化和工業水平達到一定水平時,工業要求的資本家佔有生產資料,需要大量的被從土地束縛下解放出來的自由工人,這種資本家與工人之間剝削於被剝削的生產關系成為了資本主義社會發展的要求。隨著工業化的發展,工業產品日益豐富,資本家之間的競爭日趨強烈,這個時候企業生產的利潤已經降到了非常低的水平,因為在資本家之間的競爭中,能夠生產產品的技術瓶頸已經消失,對於普通產品,你能生產的,我也能生產,成本的比較就在於規模的大小,越大規模的生產,生產成本越低,競爭力越強,最後達到壟斷。這個時候,生產規模較小的企業就要尋找新的利潤增長點,這個增長點就在於產品的特殊性,服務性上了,即生產的目標在於出售一種服務,盡量貼近最終消費者的消費要求的服務,生產的決定因素慢慢從以資本家為主導轉變為以消費者為主導。這種服務由於以消費者為主導,而企業自身的生產能力又有相當的能力,生產規模也有相當的程度,所以使得在成本和利潤之間找到了一種平衡。但是由於資本家對生產資料的私人佔有,使得這種生產只是理想化的生產,當壟斷規模達到一定程度的時候,資本家還是決定的生產的方向。這里就產生了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這個矛盾的解決就是建立社會主義社會,使得生產資料變為公有,這種生產力才能夠得到真正的發展。

這樣,當資本主義社會的落後生產關系越來越不適應這種生產力要求的時候,這種矛盾就主要表現在經濟危機上,即社會生產出的產品不能被消費,這種經濟危機的後果主要表現在兩種形式上,國家機器強大的國家,通過對外的戰爭,將這部分不能消費的產品消費出去,同時拉動經濟,而國家機器弱小的國家就誕生了革命,這個革命可能有很多形式,其主要原因還是階級矛盾。

所以,社會主義社會就有可能出現,但是由於誕生革命的國家只能出現在國家機器弱小的國家,也意味著生產力水平相對較低的國家,所以在革命成功以後要建設社會主義社會就面臨著一個社會主義革命的任務,即快速完成工業化,逐步實現數字化的一個工程,也就是所謂的跨越「卡夫丁峽谷」。只有真正社會主義生產力建立起來,生產關系才會是相對穩固的,這就是為什麼在第一次和第二次社會主義革命中誕生修正主義的根本原因。即,由於生產力的發展並沒有發展到真正社會主義生產力水平上,由於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關系對生產力的反作用不能影響這個決定關系的時候,生產關系就會慢慢變質,從而誕生修正主義。

那麼如何在生產力上實現這種跨越呢?這就對國家機器有了一個艱巨的要求,這個要求使得國土面積較小,資源貧乏的國家不可能獨自完成社會主義革命,社會主義革命必須要在國土面積較大,資源豐富的國家率先實現,從而慢慢波及到其他國家。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國土面積較大的國家才有可能通過強大的國家機器的高積累快速完成某些生產單位的工業化(即物質產品的數量基礎),逐步實現數字化的同時,發展生產能力相對弱小的生產單位,進而推廣到整個國家,實現全面的數字化,即:

1。所有的生產都以最終消費者的要求為生產目的;

2。聯合性:對大型網路的鋪設,使得最終消費者的需求能夠快速的回憒到生產者,使得生產者能夠根據這個需求提供相應的服務;

3。獨立性:所有生產單位的獨立性,即生產中的任何環節都可以通過任何生產單位來完成;
而從以往的社會主義來看,前蘇聯的工業化只是一味的加強工業化的規模,而實際上最後形成了類似帝國主義的壟斷,這也是為什麼前蘇聯最後演變成社會帝國主義的原因,而中國,強調兩條腿走路是對的,但是由於生產力基礎相對較弱,又沒有很長時間的堅持這種路線,結果導致數字化的夭折。而其他社會主義國家又沒有很大幅員面積,資源相對貧乏,這種社會主義實踐的失敗,更由於前蘇聯的變質到解體,就成為必然了。

所以,在生產力的建設上,就好象打仗一樣,只不過這個時候的敵人變成了生產,要團結絕大多數,實現大中小並舉和土洋並舉的同時,找到突破口,實現以此為中心的數字化建設。
這里,所有討論的基礎都是公有制經濟形式的建立,只有在公有制基礎上,這樣的社會主義革命才能成為可能,而公有制的發展也必須從工業的國有制,農業的集體制,逐步發展成工業的國有制不變,農業的集體制規模不斷擴大最後發展成國有制。這樣,在工農業全部工業化的基礎上,數字化才能最終實現。
社會主義生產力既然是這樣,我們也就此可能理解了幾個其他方面的問題:

第一、對現實的要求,現實網路的出現,資本主義經濟新一輪經濟危機的即將來臨(關於這部分的認識,已經有相當多的討論),首先為革命的爆發提供了可能,其次也為生產目的的轉換,生產的聯合性和獨立性,即數字化的實現提供了強有力的基礎。客觀條件的滿足還體現在帝國主義對廣大第三世界國家日益深重的剝削,意味著又一個社會主義革命的高潮即將來臨。這些,都為社會主義革命能夠取得最終成功,社會主義社會全面代替資本主義社會提供了生產力的基礎。

第二、對社會主義生產關系的建設也會慢慢清晰起來,即社會主義國家的政治體制的建設都將會圍繞著社會主義生產力的建設而展開,使得生產關系逐步適應這個生產力的要求,而不簡簡單單對強化社會主義國家的國家性質,而有了一個實實在在的目標,當然中間會有曲折,但是總的方向就是逐步使得生產關系適應生產力,生產關系對生產力的適應,就會慢慢降低官僚主義發生,修正主義篡奪革命果實的可能性。

第三、對資本主義在意識形態的模糊認識也會慢慢清晰,究竟資本主義社會中哪部分是屬於社會主義性質的,哪部分是屬於資本主義性質的,都會有一個清晰的了解。從前我們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學習,總是強調,社會主義生產關系與以往的生產關系的不同在於,這種生產關系沒有在前一個社會形態:資本主義社會中存在,是完全在社會主義國家建立以後才產生,這種看法的是錯誤的,事實上社會主義生產關系及社會主義生產力已經在資本主義國家中有了雛形,譬如計算機領域里的B/S結構,LINUX及相關的組織機構的誕生都是這種社會主義生產關系的雛形,這就完全符合對以往各種以一種新的先進的生產關系代替另一種舊的落後的生產關系的描述,使得社會主義革命不是成為人類歷史發展中的特殊現象,馬克思主義理論在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描述上變成了一個自恰的圓圈。

當然,這些認識還會隨著時間的發展,慢慢深入、清晰,不過有了這些問題的基本認識,對於我們現在該如何實現這個共產主義的目標就提供了相對清晰脈絡,使得一切順從這種規律發展的行為提供了明確的理論基礎,社會主義革命就不會變成漫無目的的實踐。

閱讀全文

與什麼化工業時代社會生產力的標志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平邑哪個地方賣二手奧迪 瀏覽:33
日本汽車便宜多少 瀏覽:733
q8和寶馬x5哪個有面子 瀏覽:575
無錫工業垃圾處理哪裡的好 瀏覽:38
鍍金汽車多少錢一輛 瀏覽:769
寶馬5系火花塞怎麼樣 瀏覽:179
奧迪a6v8什麼價格 瀏覽:931
汽車電能化時代汽修如何轉型 瀏覽:114
奧迪車a4用什麼地墊 瀏覽:907
南京汽車訂票官網到底是哪個 瀏覽:77
容桂哪裡有汽車改裝 瀏覽:94
工業用地多少錢一平 瀏覽:613
奧迪哪些車型有鐮刀燈 瀏覽:300
奧迪q7生產地哪裡 瀏覽:430
汽車一體壓鑄有哪些上市公司港股 瀏覽:847
松江工業園一共有多少家外企 瀏覽:491
21款寶馬5系怎麼放電影 瀏覽:660
奧迪a4怎麼沒藍牙 瀏覽:362
寶馬內飾進化有哪些車型 瀏覽:691
汽車違章一般多久可以查到 瀏覽:4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