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汽車產業 > 工業革命由什麼引起的

工業革命由什麼引起的

發布時間:2025-07-08 20:28:32

❶ 第一次工業革命發生的原因是什麼

第一次工業革命發生的原因是什麼

政治上:君主立憲制的確立為工業革命的開展提供了政治基礎;
經濟上:圈地運動為工業革命提供了身份自由的勞動力;海外三角貿易提供了大量資本;殖民擴張提供了廣闊的海外市場;
文化上:技術創新為工業革命提供了技術保證。
第一次工業革命是指18世紀從英國發起的技術革命是技術發展史上的一次巨大革命,它開創了以機器代替手工勞動的時代。這不僅是一次技術改革,更是一場深刻的社會變革。
第一次工業革命革命是以工作機的誕生開始的,以蒸汽機作為動力機被廣泛使用為標志的。這一次技術革命和與之相關的社會關系的變革,春衫被稱為第一次工業革命或者產業革命。

政治上,資產階級統治的確立
資本上,海外貿易和殖民掠奪
勞動力,圈地運動
技術上,工場手工業中的生產技術知識的積累
原料上,掠奪
市場上,市場的需求擴大

工業革命發生的原因是什麼

直接原因:英國成為最大資本主義殖民國家,工場手工業的生產已經不能滿足國內外市場不斷擴大的需求
根本原因: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

兩次工業革命發生的共同原因是什麼

生產力的發展,資本主義發展的需要,科技的進步,

第一次工業革命的原因

工業革命
工業革命有時又稱產業革命(近年來一些學者認為這兩個概念之間有區別1),或者稱為第一次科技革命,指資本主義工業化的早期歷程,即資本主義生產完成了從工場手工業向機扒侍腔器大工業過渡的階段。是以機器取代人力,以大規模工廠化生產取代個體工場手工生產的一場生產與科技革命。 有人認為工業革命在1750年左右已經開始,但直到1830年,它還沒有真正蓬勃地展開。大多數觀點認為,工業革命發源於英格蘭中部地區。18世紀中葉,英國人瓦特改良蒸氣機之後,由一系列技術革命引起了從手工勞動向動力機器生產轉變的重大飛躍。隨後傳播到英格蘭到整個歐洲大陸,19世紀傳播到北美地區。 一般認為,蒸汽機、焦炭、鐵和鋼是促成工業革命技術加速發展的四項主要因素。 在瓦特發明蒸氣機之前,整個生產所需動力依靠人力和畜力。伴隨蒸氣機的發明和改進,工廠不再依河或溪流而建,很多以前依賴人力與手工完成的工作自蒸氣機發明後被機械化生產取代。工業革命是一般政治革命不可比擬的巨大變革,其影響涉及人類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使人類社會發生了巨大的變革,對人類的現代化程序推動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把人類推向了嶄新的蒸汽時代。 工業革命對19世紀科學發展也產生了重要的影響。以前的科學研究很少用於工業生產,隨著工業革命的發展長大,工程師與科學家的界限越來越小,更多的工程師埋頭做科學研究。以前的科學家多是貴族或富人的子弟,現在則有許多來自工業發達地區和工人階級的子弟成為了科學家。他們更加對化學和電學感興趣,這也促進了這些學科的發展。
工業革命前後的一些重要發明 時間 發明人 發明
1764年 詹姆士·哈格里夫斯 珍妮紡紗機
1778年 約瑟夫·勃拉姆 抽水馬桶
1796年 塞尼菲爾德 平版印刷術
1797年 亨利·莫茲萊 螺絲切削機床
1781年 詹姆斯·瓦特 蒸汽機
1812年 特列維雪克 科爾尼鍋爐
1815年 漢·戴維 礦工燈
1844年 成廉·費阿柏恩 蘭開夏鍋爐

l兩次工業革命發生的共同原因是什麼?

共同原因有很多:比如市場的需求(國內+資本主義國家+殖民地),資本和原料的激增(主要靠殖民地),勞動力的解放,資本主義政權的確立等等
另外,上面那位兄台的回答煩了因果倒置的錯誤,應該是工業革命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而不是生產力的發展導致了工業革命

第一次工業革命在英國首先開始的原因是什麼

資產階級統治在英國確立,為英國資本主義的迅速發展奠定了基礎。英國資產階級一方面積極發展海外貿易,進行殖民統治,積累了豐富的資本,擴充套件了廣闊的海外市場和最廉價的原料產地,另一方面,進一步推行「圈地運動」,獲談掘得了大量的廉價勞動力,蓬勃發展的工廠手工業,積累了豐富的生產技術知識,增加了產量,但還是無法滿足不斷擴大市場需要,於是,一場生產手段的革命呼之欲出。

工業革命(The Instrial Revolution )開始於十八世紀六十年代,十八世紀後半期,在英國的進展已經很顯著了。通常認為它發源於英格蘭中部地區,是指資本主義工業化的早期歷程,即資本主義生產完成了從工場手工業向機器大工業過渡的階段。工業革命是以機器取代人力,以大規模工廠化生產取代個體工場手工生產的一場生產與科技革命。由於機器的發明及運用成為了這個時代的標志,因此歷史學家稱這個時代為「機器時代」(the Age of Machines)。18世紀中葉,英國人瓦特改良蒸汽機之後,由一系列技術革命引起了從手工勞動向動力機器生產轉變的重大飛躍。隨後向英國乃至整個歐洲大陸傳播,19世紀傳至北美。一般認為,蒸汽機、煤、鐵和鋼是促成工業革命技術加速發展的四項主要因素。英國最早開始工業革命也是最早結束工業革命的國家。
英國首先發生工業革命的根本原因是:
最根本的原因就是18世紀時英國的工廠手工業的生產已經不能滿足市場的需要,這就對工廠手工業提出了技術改革的要求。在這種趨 勢下,工業革命就首先在英國發展起來了。
⑴主要原因/政治前提:資產階級在英國的統治日益加強;
⑵英國通過圈地運動,產生並聚集了大量勞動力,同時也擴大了英國國內市場;
⑶多年的海外貿易和殖民擴張,為英國積累了原始資本,提供了廣闊的原料地和海外市場;
⑷工場手工勞動時積累的經驗和生產技術的進步;(這是後來的法國,德國等國都無法相比的)
⑸隨著市場需求的增大,工廠手工生產已無法滿足需求。

因為蒸汽機的發明,有了除了人力之外較為廉價的動力。也正式這種動力推動了電力、運輸、製造業的跨越式發展。

❷ 工業革命發生在英國是偶然還是必然

工業革命發生在英國是必然的。

英國首先產生工業革命是有著深厚的積累的,而不是偶然觸發,英國有足夠的環境來進行工業拆銷革命

從各個方面來看,很多因素都是推動著工業革命在英國興起,所以這是必然的。

❸ 工業革命的原因、影響、意義及啟示

原因:

1,18世紀時英國的工場手工業的生產已經不能滿足市場的需要。

2,資產階級統治在英國確立,為英國資本主義的迅速發展奠定了基礎。

3,英國資產階級統治一方面積極發展海外貿易,進行殖民統治,積累了豐富的資本,擴展了廣闊的海外市場和最廉價的原料產地。

4,進一步推行「圈地運動」,獲得了大量的廉價勞動力,蓬勃發展的工場手工業,積累了豐富的生產技術知識,增加了產量,但還是無法滿足不斷擴大市場需要,於是,一場生產手段的革命呼之欲出。

影響:

1,提高了生產力,鞏固了資本主義各國的統治地位。隨著資產階級力量的日益壯大,他們希望進一步加強自身的經濟和政治地位。

2,要求進一步解除封建壓迫,實行自由經營,自由競爭和自由貿易。

3,生產組織形式發生變化,機器為主的工廠製取代了手工工場。

4,引起社會結構的改變,出現工業資產階級與工業無產階級,引發新的社會問題。

意義:

1,工業革命極大地提高了生產力,鞏固了資本主義各國的統治。

2,工業革命引起了社會結構的重大變革,使社會日益分裂為兩大對立階級-工業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

3,工業革命還促進了近代城市的興起。

4,工業革命大大密切了世界各地之間的聯系,改變了世界的面貌,最終確立了資產階級對世界的統治。

5,率先完成了工業革命的英國,很快成為世界霸主,奴役當地人民,加劇了當地的貧困落後,是東方從屬西方

6,同時,他們也在客觀上傳播了先進的生產技術和生產方式,猛烈沖擊著舊思想和舊制度。

啟示:

發展經濟必須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促進社會的共同富裕;在經濟發展過程中要注意對自然環境的保護。

(3)工業革命由什麼引起的擴展閱讀

工業革命的重大發明:

1,飛梭。

飛梭實際上是安裝在滑槽里帶有小輪的梭子,滑槽兩端裝上彈簧,使梭子可以極快地來回穿行。所以飛梭的發明使織布速度變快。它大大提高了織布效率。

飛梭於1733年被鍾表匠約翰·凱伊發明,大大提高了織布效率,也刺激了對棉紗的需求。

2,珍妮機。

18世紀中期,大英帝國商品越來越多地銷往海外,手工工場的生產技術供應不足。為了提高產量,人們想方設法改進生產技術。在棉紡織部門,人們先是發明了一種叫飛梭的織布工具,大大加快了織布的速度,也刺激了對棉紗的需求。

18世紀60年代,織布工詹姆士·哈格里夫斯發明了「珍妮機(Spinning Jenny)」的手搖紡紗機。「珍妮機」一次可以紡出許多根棉線,極大地提高了生產率。

3,蒸汽機車。

利用蒸汽機,把燃料(一般用煤)的化學能變成熱能,再變成機械能,而使機車運行的一種火車機車。1814年,英國人喬治·斯蒂芬森發明了第一台蒸汽機車,從此開始,人類加快了進入工業時代的腳步,蒸汽機車成為這個時代文化和社會進步的重要標志和關鍵工具。

❹ 三次工業革命綜述

第一次:18世紀60年代——19世紀中期(人類開始進入蒸汽時代)

工業革命不能僅僅歸因於一小群發明者的天才。雖然天才無疑起了一定的作用,然而,更重要的是18世紀後期起作用的種種有利力量的結合。除了在強有力的需要的刺激下,發明者很少作出發明。

作為種種新發明的基礎的許多原理在工業革命前數世紀已為人們所知道,但是,由於缺乏刺激,它們未被應用於工業。例如,蒸汽動力的情況就是如此。蒸汽動力在古希臘化時代的古埃及已為人們所知道,甚至得到應用,但是,僅僅用於開關廟宇大門。

不過,在英國,為了從礦井裡抽水和轉動新機械的機輪,急需有一種新的動力之源。結果引起了一系列發明和改進,直到最後研製出適宜大量生產的蒸汽機。

這些有利條件導致一系列發明,使棉紡織工業有可能到1830年時完全實現機械化。新發明中,理查德·阿克萊特的水力紡紗機(1796)、詹姆斯·哈格里夫斯的多軸紡紗機(1770)和塞繆爾·克朗普頓的走錠紡紗機(1779)是十分出色的。水力紡紗機能在皮輥之間紡出又細又結實的紗;用多軸紡紗機,一個人能同時紡8根紗線,後來是16根紗線,最後為100多根紗線;走錠紡紗機也稱為「騾機」,因為它結合了水力紡紗機和多軸紡紗機的優點。所有這些新紡紗機很快就在生產出比織布工所能處理的多得多的紗線。

但是,這時候沒有發明出機器來織布,仍然由人力來織布,有位名叫埃德蒙·卡特賴特的牧師試圖矯正這種不平衡狀態,他在1785年取得了一種最初由馬驅動、1789年以後由蒸汽驅動的動力織機的專利權。這種新發明物製作粗陋,在商業上無利可圖。

但是,經過20年的改進之後,其最嚴重的缺點得到了糾正。到19世紀20年代,這種動力織機在棉紡織工業中基本上已取代了手織織布工。

正如紡紗方面的發明導致織布方面相應的發明一樣,某一工業中的發明促進了其他工業中相應的發明。新的棉紡機引趄對動力的需要,這種動力較傳統的水車和馬所能提供的動力更充裕、更可靠。約1702年前後,一台原始的蒸汽機已由托馬斯·紐科門製成,並被廣泛地用於從煤礦里抽水。但是,比起它所提供的動力來,它消耗燃料太多,所以經濟上僅適用於煤田本身。

1763年,格拉斯哥大學的技師詹姆斯·瓦特開始改進紐科門的蒸汽機。他同製造商馬修·博爾頓結成事業上的夥伴關系,博爾頓為相當昂貴的實驗和初始的模型籌措資金。這一事業證明是極其成功的;到1800年即瓦特的基本專利權期滿終止時,已有500台左右的博爾頓-瓦特蒸汽機在使用中。其中38%的蒸汽機用於抽水,剩下的用於為紡織廠、煉鐵爐、麵粉廠和其他工業提供旋轉式動力。但是,蒸汽機的順利發明也離不開當時的自然環境於社會因素,早在公元前120年,古埃及就有人曾研究蒸汽作動力。

據統計,在此後的一千八百多年裡,試用蒸汽作動力的發明者不下二十人,但他們都未製成較為完善的蒸汽機,並廣泛運用於生產,於是,有人說:「如果瓦特早出生一百年,他和他的發明將會一起死亡!」由此可見,環境也是十分重要的。

蒸汽機的歷史意義,經常被有意識無意識的誇大。它提供了治理和利用熱能、為機械供給推動力的手段。因而,它結束了人類對畜力、風力和水力的由來已久的依賴。這時,一個巨大的新能源已為人類所獲得,而且不久,人類還能開發倘藏在地球中的其他礦物燃料,即石油和燃氣。

如此,開始了一種趨向,它導致當時的局面:西歐和北美洲每人可得到的能量分別為亞洲每人的11.5倍和29倍。這些數字的意義在一個經濟力量和軍事力量直接依賴於所能獲得的能源的世界中是很明顯的。實際上,有人認為19世紀歐洲對世界的支配是以蒸汽機為基礎,但也不應該過分強調蒸汽機的作用,因為19世紀歐洲對亞洲、非洲的征服以武力征服為主。

新的棉紡機和蒸汽機需要鐵、鋼和煤的供應量增加——這一需要通過采礦和冶金術方面的一系列改進得到滿足。原先,鐵礦石是放在填滿木炭的小熔爐里熔煉。森林的耗損迫使製造人求助於煤;正是在此時即1709年,亞伯拉罕·達比發現,煤能夠變為焦炭,正則木頭可以變成木炭一樣。焦炭證明是和木炭一樣有效的,而且便宜得多。達比的兒子研製出一個由水車驅動的巨大風箱,從而製成第一台由機械操縱的鼓風爐,大大降低了鐵的成本。

1760年,約翰·斯米頓作了進一步的改進;他拋棄達比所使用的、由皮革和木頭製成的風箱,用一個泵來代替,這泵由四個裝有活塞和閥門的金屬氣缸組成,並由水車驅動。更重要的是亨利·科特作出的改進,他於1784年發明了除去熔融生鐵中的雜質的「攪煉」法。利特把熔融生鐵放在一個反射爐里,加以攪動或「攪煉」。這樣,通過在熔融體中環流的空氣中的氧,除去熔融體中的碳。除去碳和其他雜質後,就生產出比原先易碎的熔融生鐵或生鐵更有韌性的熱鐵。

當時,為了跟上制鐵工業的不斷上升的需要,採煤技術也有了改善。極為重要的是蒸汽機用於礦井排水,還有,就是1815年漢弗萊·戴維爵士發明的安全燈;安全燈大大減少了開礦中的危險。

由於這種種發展的結果,英國到1800年時生產的煤和鐵比世界其餘地區合在一起生產的還多。更明確地說,英國的煤產量從1770年的600萬噸上升到1800年的1200萬噸,進而上升到1861年的5700萬噸。同樣,英國的鐵產量從1770年的5萬噸增長到1800年的13萬噸,進而增長到1861年的380萬噸。鐵已豐富和便宜到足以用於一般的建設,因而,人類不僅進入了蒸汽時代,也跨入了鋼鐵時代。

紡織工業、采礦工業和冶金工業的發展引起對改進過的運輸工具的需要,這種運輸工具可以運送大宗的煤和礦石。朝這方向的最重要的一步是在1761年邁出的;那年,布里奇沃特公爵在曼徹斯特和沃斯利的煤礦之間開了一條長7英里的運河。曼徹斯特的煤的價格下降了一半;後來,這位公爵又使他的運河伸展到默西河,為此耗去的費用僅為陸上搬運者所索取的價格的六分之一。這些驚人的成果引起運河開鑿熱,使英國到1830年時擁有2500英里的運河。

與運河時代平行的是偉大的築路時期。道路起初非常原始,人們只能步行或騎馬旅行;逢上雨季,裝載貨物的運貨車在這種道路上幾乎無法用馬拉動。

1850年以後,一批築路工程師——約翰·梅特卡夫、托馬斯·特爾福德和約翰·麥克亞當——發明了修築鋪有硬質路面、能全年承受交通的道路的技術。乘四輪大馬車行進的速度從每小時4英里增至6英里、8英里甚至10英里。夜間旅行也成為可能,因此,從愛丁堡到倫敦的旅行,以往要花費14天,這時僅需44小時。

1830年以後,公路和水路受到了鐵路的挑戰。這種新的運輸方式分兩個階段實現。首先出現的是到18世紀中葉已被普遍使用的鋼軌或鐵軌,它們是供將煤從礦井口運到某條水路或燒煤的地方用的。據說,在軌道上,一個婦女或一個孩子能拉一輛載重四分之三噸的貨車,一匹馬能幹22匹馬在普通的道路上所乾的活。

第二個階段是將蒸汽機安裝在貨車上。這方面的主要人物是采礦工程師喬治·斯蒂芬孫,他首先利用一輛機車把數輛煤車從礦井拉到泰恩河。1830年,他的機車「火箭號」以平均每小時14英里的速度行駛31英里,將一列火車從利物浦牽引到曼徹斯特。

短短數年內,鐵路支配了長途運輸,能夠以比在公路或運河上所可能有的更快的速度和更低廉的成本運送旅客和貨物。到1838年,英國已擁有500英里鐵路;到1850年,擁有6600英里鐵路;到1870年,擁有15500英里鐵路。

蒸汽機還被應用於水上運輸。從1770年起,蘇格蘭、法國和美國的發明者就在船上試驗蒸汽機。第一艘成功的商用汽船是由美國人羅伯特·富爾頓建造的;他曾前往英國學習繪畫、但是,與詹姆斯·瓦特相識後,轉而研究工程學。1807年,他使自己的「克萊蒙號」汽船在哈得孫河下水。這艘船配備著一台用於驅動明輪的瓦特式蒸汽機,它溯哈得孫河面上,行駛150英里,抵達奧爾巴尼。

其他發明者也以富爾頓為榜樣,其中著名的有格拉斯哥的亨利·貝爾,他在克萊德河兩岸為蘇格蘭的造船業打下了基礎。早期的汽船僅用於江河和沿海的航行,但是,1833年,「皇家威廉號」汽船從新斯科舍行駛到英國。5年後,「天狼星號」和「大西方號」 汽船分別以16天半和13天半的時間朝相反方向越過大西洋,行駛時間為最快的帆船所需時間的一半左右。

1840年,塞繆·肯納德建立了一條橫越大西洋的定期航運線,預先宣布輪船到達和出發的日期。肯納德宣揚他的航線是已經取代「與帆船時代不可分離、令人惱火的不規則」的一條「海洋鐵路」。到1850年,汽船已在運送旅客和郵件方面勝過帆船,並開始成功爭奪貨運。

工業革命不但在交通運輸方面,而且在通訊聯絡方面引起了一場革命。以往,人們一向只有通過運貨馬車、驛使或船才能將一個音信送到一個遙遠的地方。然而,19世紀中葉,發明了電報;作出這一發明的主委是一個英國人查爾斯·惠斯通與兩個美國人塞繆爾·莫爾斯和艾爾弗雷德·維耳。1866年,人們鋪設了一道橫越大西洋的電纜,建立了東半球與美洲之間直接的通訊聯絡。

如此,人類征服了時間和空間。自遠古起,人類一直以坐馬車、騎馬或乘帆船所需旅行的小時數來表示不同地方之間的距離。但到了21世紀初,人類穿著一步跨七里格的靴子跨過了地球。人類能夠憑借汽船和鐵路越過海洋和大陸,能夠用電報與世界各地的同胞通訊。

這些成就和其他一些使人類能利用煤的能量、能成本低廉地生產鐵、能同時紡100根紗線的成就一起,表明了工業革命這第一階段的影響和意義。這一階段使世界統一起來,統一的程度極大地超過了世界早先在羅馬人時代或蒙古人時代所曾有過的統一程度;並且,使歐洲對世界的支配成為可能,這種支配一直持續到工業革命擴散到其他地區為止。

引發工業革命的必要性是市場。

第二次:19世紀下半葉——20世紀初(人類開始進入電氣時代,並在信息革命、資訊革命中達到頂峰)

18世紀後期開始的工業革命已穩步地、不懈地繼續到19世紀末期。因此,將其發展過程劃分為不同的時期,實質上是武斷的。然而,若把1870年看作一個過渡日期,還是可以作一劃分。正是在1870年前後,出現了兩個重要的發展——科學開始大大地影響工業,大量生產的技術得到了改善和應用。

我們在前章中曾提到,科學開始時對工業沒什麼影響。我們迄今所提到的紡織工業、采礦工業、冶金工業和運輸業方面的種種發明,極少是由科學家們作出的。相反,它們多半是由響應非凡的經濟刺激的、有才能的技工完成的。不過,1870年以後,科學開始起了更加重要的作用。漸漸地,它成為所有大工業生產的一個組成部分。

工業研究的實驗室裝備著昂貴的儀器、配備著對指定問題進行系統研究的訓練有素的科學家,它們取代了孤獨的發明者的閣樓和作坊。早先,發明是個人對機會作出響應的結果,而如今,發明是事先安排好的,實際上是定製的。沃爾特·李普曼已恰當地將這種新形勢描述如下:

從最早的時代起,就有機器給發明出來,它們極為重要,如輪子,如帆船,如風車和水車。但是,在近代,人們已發明了作出發明的方法,人們已發現了作出發現的方法。機械的進步不存是碰巧的、偶然的,而成為有系統的、漸增的。我們知道,我們將製造出越來越完善的機器;這一點,是以前的人們所未曾認識到的。

1870年以後,所有工業都受到科學的影響。例如,在冶金術方面,許多工藝方法(貝塞麥煉鋼法、西門子-馬丁煉鋼法和吉爾克里斯特-托馬斯煉鋼法)給發明出來,使有可能從低品位的鐵礦中大量地煉出高級鋼。由於利用了電並發明了主要使用石油和汽油的內燃機,動力工業被徹底改革。通訊聯絡也因無線電的發明而得到改造。

1896年,古利埃爾莫·馬可尼發明了一台不用導線就能發射和接收信息的機器,不過,他的成果是以蘇格蘭物理學家詹姆斯·克拉克·麥克斯韋和德國物理學家亨利希·赫茲的研究為基礎的。石油工業迅速發展,因為地質學家和化學家做了大量工作;地質學家以非凡的准確性探出油田,化學家發明了從原油中提煉出石腦油、汽油、煤油和輕、重潤滑油的種種方法。

科學對工業的影響的最驚人的例子之一可見於煤衍生物方面。煤除了提供焦炭和供照明用的寶貴的煤氣外,還給予一種液體即煤焦油。化學家在這種物質中發現了真正的寶物——種種衍生物,其中包括數百種染料和大量的其他副產品如阿司匹林、冬青油、糖精、消毒劑、輕瀉劑、香水、攝影用的化學製品、烈性炸葯及香橙花精等。

工業革命的第二階段也以大量生產的技術的發展為特點。美國在這一方面領先,就像德國在科學領域中領先一樣。美國擁有的某些明顯的有利條件可說明它在大量生產方面居首位的原因:巨大的原料寶庫;土著和歐洲人的充分的資本供應;廉價的移民勞動力的不斷流入;大陸規模的巨大的國內市場、迅速增長的人口以及不斷提高的生活標准。

大量生產的兩種主要方法是在美國發展起來的。一種方法是製造標準的、可互換的零件,然後以最少量的手工勞動把這些零件裝配成完整的單位。美國發明家伊萊·惠特尼就是在19世紀開始時用這種方法為政府大量製造滑膛槍。他的工廠因建立在這一新原理的基礎上,引起了廣泛的注意,受到了許多旅行者的訪問。在惠特尼之後的數十年間,機器被製造得愈來愈精確,因此,有可能生產出不是幾乎相同而是完全一樣的零件。

第二種方法出現於20世紀初,是設計出「流水線」。亨利·福特因為發明了能將汽車零件運送到裝配工人所需要的地點的環形傳送帶,獲得了名聲和大量財產。

一天,一個汽車底盤給縛在一根鋼索上,當絞盤將鋼索拖過工廠時,6名工人沿鋼索進行了一次長250英尺的歷史性旅行;他們邊走邊拾起沿途的零件,用螺栓使它們在汽車底盤上固定就位。實驗做完了,但產生一個困難。上帝造人不象福特製造活塞環那樣精確。裝配線對個子矮小的人來說,太高,對身材高大的人來說,太低,結果是勞而無功。

於是,進行更多的實驗。先升高裝配線,接著又降低裝配線,然後試行兩條裝配線以適合高矮不同的人;先增加裝配線的運行速度,再減低裝配線的運行速度,然後做各種試驗以確定一條裝配線上需安置多少人、每道工序應相隔多遠、是否要讓上螺栓的人再上螺帽、使原先上螺帽的人有時間將螺帽上緊。終於,為每個汽車底盤上的裝配而規定的時間從18小時28分鍾縮短到1小時33分鍾,世界有可能得到新的、大量的T型汽車;隨著工人成為其機器上的更為有效的輪齒,大量生產進入了一個新階段。

然後,藉助於先進的機械設備,對大堆大堆的原料的處理作了改善。大量生產的這種方法也是在美國得到改善的,其最好的例子見於鋼鐵工業。以下這段對製造鐵路鋼軌的過程的描述,說明了這種方法:

鋼鐵工業在一個巨大的地區范圍里發展了這種……連續生產……。鐵礦石來源於梅薩比嶺。蒸汽鏟把鐵礦石舀進火車車廂;車廂被拖運到德盧斯或蘇必利爾,然後進入某些凹地上方的碼頭,當車廂的底部向外翻轉時,車廂內的鐵礦石便卸入凹地;滑運道使鐵礦石從凹地進入運礦船的貨艙。

在伊利湖港,這礦船由自動裝置卸貨,礦石又被裝入火車車廂;在匹茲堡,這些車廂由自動兩卸車卸貨,傾卸車把車廂轉到自己的邊上,使礦石瀑布似地落入箱子;上料車把焦炭、石灰石和這些箱子里的礦石一起運至高爐頂部,將它們倒入爐內。於是,高爐開始生產。從高爐里,鐵水包車把仍然火熱的生鐵轉移到混軼爐,然後再轉移到平爐。就這樣,實現了燃料的節約。

接著,平爐開始出鋼,鋼水流入巨大的鋼水包,從那裡,再流入放在平板車上的鑄模,一輛機車把平板車推到若干凹坑處,除去鑄模後赤裸裸地留下的鋼錠就放在這些凹坑裡保溫,直到扎制時。傳送機把鋼錠運到軋機處,自動平台不時地升降,在軋制設備之間來回地拋出所需形狀的鋼軌。由此產生的鋼軌具有極好的形狀,如果有少許偏差,就會被拋棄。

電動起重機、鋼水包、傳送機、自動傾卸車、卸料機和裝料機使從礦井中的鐵礦石到鋼軌的生產成為一件不可思議地自動的、生氣勃勃的事情。

從純經濟的觀點來看,這一規模的大量生產所意味的東西,從鋼鐵大王安德魯·卡耐基的以下這番無可非議的大話中可覺察出來:

從蘇必利爾湖開采兩磅鐵石,並運到相距900英里的匹茲堡;開采一磅半煤、製成焦炭並運到匹茲堡;開采半磅石灰,運至匹茲堡;在弗吉尼亞開采少量錳礦,運至匹茲堡——這四磅原料製成一磅鋼,對這磅鋼,消費者只需支付一分錢。

科學和大量生產的方法不僅影響了工業,也影響了農業。而且,這又是發生在科學應用方面領先的德國和大量生產方面領先的美國。德國化學家發現,若要維持土壤的肥力,就必須恢復土壤中被植物攝取的氮、鉀和磷。

最初,是利用天然肥料來達到這一目的,但是,將近19世紀末時,天然肥料讓位於形式上更純粹的、必需的無機物。結果,無機物的世界性生產大大增長,在1850至1913年間,硝酸鹽、鉀鹼和過磷酸鈣的產量從微不足道的數量分別上升到899800公噸(其中四分之三用於制肥料)、1348000公噸和16251213噸。

第三次:20世紀後半期,約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人類進入科技時代,生物克隆技術的出現,航天科技的出現,歐美有稱為21世紀系統與合成生物學將引發第三次工業革命,也即生物科技與產業革命)。

21世紀的生物科技與產業革命。

美國引發的金融危機波及全球,既是危機,也是機遇。產業模式或產業結構轉型,往往是新經濟新產業時代特徵,技術革命帶來的是產業革命。自從英國中西部啟動的第一次工業革命,歐美幾乎同期發生的第二次工業革命,社會產業結構的形成與經濟的增長又發展到了一個新的歷史時期。

20世紀科技方法論從實證分析向系統綜合轉型,人工智慧、微電子技術的發展,導致了電腦、電訊等信息產業革命(即信息革命、資訊革命),帶來基因組計劃、生物信息學的發展。 綜合哲學,遠在系統科學誕生之前已形成,19世紀未和20世紀初斯賓塞的綜合(synthetic)哲學、羅素的哲學分析與綜合、懷德海的有機哲學等。

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國科學哲學屆討論了綜合哲學、系統科學與傳統醫學、中國哲學,中國科學院曾邦哲(傑)20世紀90年代闡述系統生物工程與系統遺傳學的概念,1999年在德國創建系統生物科學與工程網(英文)。2000年美國L.Hood、日本H.Kitano等建立系統生物學研究機構。

2003年美國J.Keasling成立基於系統生物學的遺傳工程-合成生物學系。2005年法國F.Cambien和L. Tiret論述動脈硬化研究的系統遺傳學觀念。隨後全球爆炸性地走向了電腦科學與生物科學整合的科技與產業發展態勢,將帶來21世紀的細胞制葯廠與細胞計算機的生物工業化時代,歐美國家科技決策機構紛紛制定教育、科研、產業改革政策,中國出台了基因生物技術、系統醫葯學開發中醫葯產業現代化的重大立項與決策。

2007年6月,英國皇家工程院生物醫學與生物工程學部主席R. I. Kitney院士稱:「系統生物學與合成生物學偶合,將產生第三次產業(instrial)革命」,顛覆計算機、納米、生物和醫葯等領域的技術與產業變革,即生物工業革命。

21世紀的整個產業結構,將轉型為系統生物工程的生物(化學)物理聯盟工業模式,也就是生態、遺傳、仿生和機械、化工、電磁的工程應用整合的材料、能源、信息產業,體現為機器的生物系統原理(進化、遺傳計算)、生物材料(納米生物分子、工程生物材料)和基因工程生物體等。

計算機科學理論源自動物通訊行為、神經系統的控制論、資訊理論研究;細胞內、細胞間通訊行為的探索,導致了系統生物科學與工程發展,將形成未來的材料、能源與信息全方位生物產業。

❺ 工業革命的實質

工業革命的實質是由一系列技術變革引起的從手工生產轉向機器生產的重大飛躍,也是對能量資源不斷深入的開發與利用過程。

從生產方式角度看,工業革命帶來了根本性轉變。第一次工業革命前,手工生產佔主導,生產效率較低且受人力、自然條件等限制。工業革命中,珍妮紡紗機、水力紡紗機等一系列發明使棉紡織業實現機械化生產,近代工廠出現並逐漸取代手工工場。之後的工業革命持續推動生產機械化、自動化發展,如第二次工業革命後電力成為新動力,進一步提高生產效率。

從能量利用角度看,每次工業革命都有其核心的能量運用方式。第一次工業革命以蒸汽機為代表,實現了動能(能量)化的運用,讓工廠能利用煤炭作為能源;第二次工業革命是電力為代表的能量時空化的運用;第三次工業革命是能量(電能)的運算化運用;第四次工業革命是電能運算化的智能化、產業化運用;未來的第五次工業革命將會是人工智慧化與人體的同一化、融合化。

工業革命還在生產力、生產關系、社會階級結構、社會生活等方面帶來諸多變革,極大地改變了世界面貌,促進了人類社會的發展與進步。

閱讀全文

與工業革命由什麼引起的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什邡工業園區建材廠有哪些 瀏覽:285
寶馬525li2022款落地價多少錢 瀏覽:963
怎麼調工業儀表 瀏覽:151
寶馬戰車多少錢一台 瀏覽:30
汽車用卡紙怎麼 瀏覽:691
市場廣闊的汽車配件有哪些 瀏覽:916
二手奧迪整備多少錢 瀏覽:413
潢川縣如何用汽車抵押貸款 瀏覽:706
寶馬三系保多久 瀏覽:256
寶馬x5碳色和極地灰哪個好 瀏覽:616
汽車如何打開電瓶負極 瀏覽:517
汽車方向盤故障有哪些 瀏覽:152
萬安汽車站到松崗汽車站多久 瀏覽:901
東北老工業精神是什麼 瀏覽:174
奧迪q5L價格多少報價表 瀏覽:493
下錐形標志是什麼汽車 瀏覽:563
汽車票是什麼樣的 瀏覽:601
如何看懂自己的汽車是國幾 瀏覽:460
寶馬x5怎麼開天窗 瀏覽:582
動畫片的汽車怎麼畫 瀏覽:7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