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汽車產業 > 含有重工業的區縣如何發展

含有重工業的區縣如何發展

發布時間:2022-09-28 20:40:43

1. 西安高陵區經濟發展情況

高陵區隸屬陝西省西安市,位於陝西省關中平原腹地,西安市北部,因境內有奉正塬,塬體高隆,稱塬為陵,故名高陵。建於秦孝公12年(公元前350年);地處關中平原,涇河、渭河兩岸。東靠臨潼區,南接未央區、灞橋區,西連咸陽市渭城區、三原縣、涇陽縣,北臨閻良區,素有關中「白菜心」之美稱。

截至2017年,高陵區幅員面積294平方公里,轄3鎮3街道2管委會;全區戶籍人口33.92萬人(常住人口35.7萬人)。2017年,全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377.1億元。

一、綜合

年末全區常住人口35.7萬人,較上年末增加0.59萬人,其中,出生人口為4812人,出生率為13.48‰;死亡人口2096人,死亡率為5.87‰;自然增長率為7.61‰。城鎮人口23.02萬人,城鎮化率達64.5%;鄉村人口12.65萬人,佔35.5%。年末全區戶籍總人口33.92萬人,比上年增長2.1%。

初步核算,全年地區生產總值(GDP)377.1億元,比上年增長15.6%。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32.62億元,增長4.2%;第二產業增加值250.13億元,增長15.4%;第三產業增加值94.35億元,增長20.7%。三次產業結構比重為8.7:66.3:25。

全年非公有制經濟增加值146.61億元,佔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為38.9%。

全年城鎮新增就業人員6380人,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人員33797人,年末城鎮登記失業率為3.43%。年內發放創業貸款2360萬元。

二、農業

全年農業總產值達到60.8億元,同比增長9.3%。實現農林牧漁及服務業增加值37.97億元,增長5.3%。其中農、林、牧、漁及服務業增加值分別實現214434萬元、2825萬元、108842萬元、142萬元、53480萬元,同比分別增長3.9%、228.3%、2.7%、100%、13.4%。全區糧食播種面積382792畝,比上年下降4.2%,蔬菜播種面積121235畝,較上年增長4.64
%。全年糧食產量達17.92萬噸,畝產達468公斤。

拓展資料:

2016年,高陵區地區生產總值(GDP)300.24億元,比上年增長7.3%。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30.23億元,增長2.9%;第二產業增加值205.14億元,增長6.8%;第三產業增加值64.87億元,增長11.1%。三次產業結構比重為10.1:68.3:21.6。

全年非公有制經濟增加值114.86億元,佔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為38.3%,比上年回落2.3個百分點。

全年城鎮新增就業人員5411人,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人員45591人,年末城鎮登記失業率為3.43%。年內發放創業貸款2214萬元。

2016年,高陵區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459.53億元,比上年增長6.4%。其中,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456.42億元,增長6.4%;農戶投資3.11億元,增長5.4%。

在全社固定資產投資中,第一產業投資22.49億元,比上年下降28.55%;第二產業投資195.45億元,增長4.8%,其中,工業投資195.33億元,增長0.1%;第三產業投資241.59億元,增長15.8%。

第一產業

2016年,高陵區農業總產值達到55.6億元,增長12.2%。實現農林牧漁及服務業增加值34.45億元,增長4.8%。其中農、林、牧、漁及服務業增加值分別實現196566萬元、788萬元、104881萬元、67萬元、42199萬元,同比分別增長5.9%、-21.6%、-2.1%、-26.4%、21.4%。全區糧食播種面積399534畝,比上年下降1.46%,蔬菜播種面積115862畝,較上年增長3.23 %。全年糧食產量達18.78萬噸,畝產達470公斤。

第二產業

2016年,高陵區工業增加值184.98億元,比上年增長7.3%。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180.34億元,增長7.5%。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實現836.62億元,增長5.66%,其中,輕工業產值63.31億元,增長19.31%;重工業產值773.31億元,增長4.68%。企業主營業務收入實現783.8億元,增長18.5%;企業實現利潤總額15.4億元,增長49.5%。

全年規模以上工業涉及的27個行業中類中,化學纖維製造業同比增長78.31%,醫葯製造業增長53.84%,食品製造業增長30.79%,增長形勢較好。產值下滑幅度較大的行業有:電氣機械和器材製造業,下降42.04%;橡膠和塑料製品業,下降30.62%;石油加工、煉焦和核燃料加工業下降16.57%。佔全區比重最大的「汽車製造業」全年完成產值478.22億元,同比增長9.1%。

全年建築業增加值21.48億元,增長0.5%。年末擁有資質建築施工企業10家,一級2家,二級5家,三級3家。全區具有資質等級的總承包和專業承包建築業企業實現總產值29.82億元,同比回落2.29%,其中,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實現總產值2.79億元,同比回落10%;簽訂合同額30.66億元,同比回落5.71%;房屋建築施工面積109.24萬平方米,同比回落11.04%。

全區房地產開發企業共有34家,開發項目41個。全年房地產開發投資25.10億元,比上年下降20.84%。其中,住宅投資19.82億元,下降24.83%;辦公樓投資0.12億元,下降66.66%;商業營業用房投資3.60億元,下降10.89%。房屋施工面積505.44萬平方米,增長14.68%;房屋竣工面積98.42萬平方米,是上年的12倍。商品房銷售面積68.96萬平方米,較上年增長70.5%。

第三產業

2016年,高陵區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6.04億元,比上年增長13.6%,其中,限額以上企業(單位)消費品零售額29.51億元,增長23.5%。按消費形態統計,批發業實現銷售額83.49億元,同比增長8.8%;零售額實現銷售額55.06億元,同比增長16.9%;餐飲業實現營業額6.69億元,增長15.5%;住宿業實現營業額0.72億元,同比增長6.7%。

招商引資工作取得新的進展,2016年新引進項目14個,合同投資額117.83億元;全年實際利用內資25.26億元,同比增長14.55%;實際利用外資1620.9萬美元,同比增長9.65%。全年進出口貿易總額671萬美元。

全年貨物運輸總量463.8萬噸;貨物運輸周轉量27748.8萬噸公里。旅客運輸總量420萬人次;旅客運輸周轉量14880萬人公里。全年公路里程868.278公里,當年修路投資14478萬元。年末公交車路數19條,實際運營公交車輛數266輛。民用汽車擁有量41600輛,個人汽車擁有量39806輛。年末,電信、移動業務總量29958萬元,行動電話用戶達385876戶。

全年一般財政公共預算收入12.02億元,增長-11.4%,其中,營業稅增長25.6%,增值稅、企業所得稅、個人所得稅分別下降10.2%、4.6%和17.3%。全年一般財政公共預算支出23.23億元,比上年增長-9.0%,其中,一般公共服務支出增長0.7%,教育支出增長4.89%,科學技術支出增長18.17%,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增長39.05%,城鄉社區事務支出增長13.6%,節能環保支出下降73.87%。

全區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余額197.49億元,比上年末增長11.5%,其中,住戶存款余額149.37億元,增長13.46%。金融機構貸款余額91.92億元,增長31.8%。

資料來源:網路陝西高陵政府門戶網

2. 欠發達地區工業園區如何發展

一、影響欠發達地區工業園區發展的經濟特徵

欠發達地區是一個相對的概念,一般認為,沿海地區是我國經濟社會相對發達的地區,而中西部的大部分地區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相對落後的地區。更確切地說,所謂欠發達地區,是指受歷史、區位、觀念等條件的限制和不平衡發展戰略的影響,相對於發達地區而言,經濟社會發展水平有著較大差距,但又有較大發展潛力、資源較為豐富、生態環境尚未遭到嚴重破壞,且隨著改革的深化、社會的發展和制度的創新,在新一輪經濟增長中有可能實現高速發展的區域。工業園區作為一種特殊的經濟活動地域空間,其成長和發展是多方面力量綜合作用的結果,欠發達地區的工業園區建設和發展深受該地區經濟發展特徵的影響。

制約工業園區發展的欠發達地區經濟特徵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欠發達地區的經濟基礎薄弱,經濟總量相對較小,工業總體規模小,經濟增長緩慢,政府財政收入相對匱乏,民間資本積累規模小,因此,資金、中高級人才、技術等生產要素缺乏,該地區工業園區的建設僅僅依靠地方政府或本地區民間要素積累投入是遠遠不夠的,必然要藉助外部力量;

2.欠發達地區的自然資源相對豐富,原材料、能源、勞動力等生產要素十分豐富,供大於求,價格相對比較低廉,這些低成本要素優勢對那些土地和能源日趨緊缺的發達地區必然能夠產生巨大的吸引力。因此欠發達地區工業園區具有發揮區位優勢、主動接受發達地區的經濟輻射、融入到發達地區的經濟發展圈中的有利條件;

3.欠發達地區的區域內經濟發展往往存在著不平衡性,但也有經濟相對發達的地方,如一些區域中心城鎮,這些地區的區位條件優越、產業基礎較好、經濟實力較為雄厚,並以自身的特色產業為主導,形成了一定的發展規模。這些相對優越的條件必然為這些地方的工業園區成長和壯大提供強勁的內在動力,因此,促進區域內經濟協調發展,是欠發達地區工業園區發展的重要戰略;

4.從制度特徵來看,一般而言,欠發達地區的市場經濟制度建設起步較晚,配套改革相對落後,總體的經濟發展還處於模仿階段。由於制度決定了各種影響經濟發展要素的投入方向和產出效率,因此政府在工業園區的建設和發展中承擔著更多的責任和義務,以彌補市場制度尚不完善的缺陷;

5.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社會文化和思想觀念的落後是欠發達地區經濟發展的最大障礙。由於社會文化與思想觀念是該地區的人們在長期的生產、交往等實踐基礎上逐漸形成的共同價值取向,具有很強的區域特徵和穩固性,直接影響著人的選擇和行為方式。因此,必須積極引入新的思想和觀念,不斷增強該地區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逐漸改變原來制約區域發展的落後思想和陳舊觀念。

二、欠發達地區工業園區建設和發展的思考

1.充分發揮區位優勢,積極發展外向型經濟
對於欠發達地區來說,先天的自然條件優勢仍是能否贏得競爭的首位因素。例如,優越的交通地理位置使得生產地接近原料產地或消費市場,從而降低交通運輸成本;豐富且價格相對低廉的自然資源、能源、勞動力等生產要素,可為工業生產節約大量的生產成本。這些低成本優勢是吸引國外、境外及沿海發達地區眾多生產商入園投資辦廠的主要因素。這些地區工業園的東向發展模式概括起來有三種:

(1)吸入式。注重吸引周邊的資金、技術,充分發揮當地資源優勢,吸引外省的企業入駐工業園區。如淮北、宿州的東南部等地工業園區是以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依託本地資源深加工產業為主體的招商引資載體,藉助江蘇徐州經濟圈和連雲港等經濟發達地區的發展優勢,內外資源並重,加快對接,主動接受發達地區的輻射,迅速建立了工業化平台和城市發展新區;

(2)融入式。安徽東部的一些城市和地區,形成了與江浙等省的優勢互補、協同發展的局面,從基礎設施、管理方式和發展模式等方面融入東部工業園區經濟發展圈內。如合肥、馬鞍山、蕪湖、廣德等地區,區位優勢明顯,工業園區已經開始進入到東部工業園區經濟發展中,同時形成向省內各地區輻射的趨勢;

(3)移植式。在與江浙等省的地理條件相類似的地區,在資金、技術、人才等條件具備的情況下,直接仿效東部省份的成功案例,學習和借鑒其園區的管理方式和發展模式,為安徽工業園區實現跨越式發展提供新思路。如天長市綜合工業園區、滁州市汊澗鎮工業園區和銅陵有色金屬工業園區地處安徽東南部,緊鄰江蘇省,貫通蘇南、蘇北,屬中國最具活力的「長三角」、南京都市經濟協作區域,其園區的建設模式在很大程度上趨同於「長三角」經濟圈內的工業園區。

2.政府發揮積極作用,探究科學、合理的管理方式

在工業園區的建設過程中,尤其是建設初期,政府不只是扮演政策制定者的角色,還是園區的規劃主體、基礎設施建設主體和管理主體,這就需要政府根據具體的區域經濟特點,探索和採用適合該地區的工業園區的管理方式,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和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務。

目前,安徽工業園區的管理方式以政府管理型為主,也開始出現了新的管理方式。從安徽經濟發展的現實來看,大企業、大公司數量少,實力不足,引進大公司投資建廠的機會不多。因此,政府設立的行政管理仍為主要形式。但有條件的地區和產業也開始注重發展多種管理方式,鼓勵大企業、大集團組建聯合體,興辦工業園區,積極引進省外、國外的公司和社團來安徽興辦工業園區。安徽工業園區的管理方式開始由政府管理型向政府和企業混合型、企業管理型過渡。巢湖市富煌工業園由富煌集團自主領辦,這種「企業管理」方式與「政府管理」方式相比,在實際發展中具有很大的優勢。企業自我管理有利於園區內的招商引資,可以根據項目發展狀況,有針對性的吸引配套企業;也有利於整個工業園區的發展規劃,對將要進入園區的項目進行精心論證、篩選,選擇那些適合在該區發展的項目企業進園;還有利於對企業在園內的基礎建設、企業文化等多方面做出合理的規劃、管理和整合;更有利於提高園內企業的運營效率,因為園內企業的溝通要比企業與政府之間的溝通更為便捷、有效。

3.充分利用內外兩個輻射功能,統籌區域間與區域內的協調發展

東部沿海發達地區經過30年的改革開放實踐,經濟獲得了充分的發展,民間資本不斷積累,產業結構也在調整和升級,大量製造業特別是勞動密集型製造業呈現出向欠發達地區進行梯度轉移的趨勢。資本、技術和人才特別是高級人才是欠發達地區最為稀缺的生產要素,成為工業園區發展的瓶頸。而這卻正是同外、境外和沿海發達地區的強項。此外,沿海發達地區工業園區起步早、發展快,創造出了各具特色的發展模式,如城市傳統工業復制型的蘇南模式、市場導向型的溫州模式、進口替代型的晉江模式等,為欠發達地區工業園區的建設提供了豐富的學習和借鑒素材。因此,欠發達地區與發達地區建立長期的經濟發展合作機制,不斷地進行資本、技術和人才的跨區域合理流動和補充,並以增強綜合承載能力為重點,以特大城市為依託,形成輻射作用大的城市群,培育新的經濟增長極,帶動本地區的工業園區經濟的迅速發展。近年來,安徽實施東向發展戰略,並主動融入「長三角」經濟圈,隨著合寧(合肥至南京)高速、合滬(合肥至上海)鐵路的開通,從合肥到南京、上海等地只需一兩個小時的車程。安徽經濟融入「長三角」的步伐加快,其工業園區建設與發展充分發揮了江浙發達地區對皖的輻射功能,合肥、蕪湖、馬鞍山、巢湖、天長、滁州、廣德等地區的工業園區在東向發展戰略上走在了前列。

欠發達地區內部工業園區發展具有不平衡性,有些地區工業園區發展相對較快。因此,要充分發揮內部優勢,做好區域內的協調發展,利用區域內發展較快的工業園區的輻射、帶動作用,促進其他發展較為滯後的地區。安徽工業園區發展從空間分布上看,主要聚集在以合肥為中心的皖中、以安慶為中心的皖南和以馬鞍山、蕪湖和滁州為中心的皖東地區,初步形成了以合肥地區為中心輻射四周,東南部發展較快的基本態勢」」。安徽89個工業園區(開發區)共有32個分布在安徽東南地區及長江沿線,皖中地區以合肥、巢湖為中心共有39個,其餘主要分布在蚌埠、阜陽、亳州、宿州等皖北地區。從全省經濟整體來看,東部的發展快於西部,南部的發展快於北部。由於各地區經濟發展水平差別較大,使得開發區、工業園區發展態勢不均。合肥地區和東南部發展較快,合肥位於皖中,貫通東西、南北,是省內交通樞紐,有著很好的地理條件優勢,工業園區建設較早,發展速度較快,並帶動了合肥四周的城市和地區發展,如六安、淮南、蚌埠、巢湖等。安慶以化工工業為依託,產業鏈發展優勢明顯,為園區建設提供了很好的產業基礎。沿江地區和皖東地區,馬鞍山、蕪湖、滁州、天長、廣德等地區,與東部的江浙聯系緊密,有著資金、技術、交通等條件的優勢。

4.鼓勵發展特色產業,建設和發展具有地方特點的工業園區

無論是發達地區還是欠發達地區,在其經濟發展的過程中,一般會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產業,這些具有地域特徵的特色產業往往是該地區的支柱性產業,其發展速度較快,規模相對較大,發展趨於成熟。因此,立足於本地區,鼓勵發展地區特色產業,建設和發展具有地方特點的工業園區,是欠發達地區發展工業園區經濟的一個重要思路。在特色產業工業園區內,以特色產業為中心,發揮連帶效應,發展相關連帶產業」」。安徽各地工業園區建設和發展以地方特色產業為依託,並圍繞地方支柱產業,充分發揮地方特色產業、資源和環境的優勢,形成了特色工業園區。阜陽市潁州區工業園認真做好工業園區規劃,在整體布局上,堅持依託資源和區位優勢,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科學定位。潁上縣依託旅遊產業,突出綠色工業園區特色;阜南縣工業園憑借豐富的農產品資源,突出發展農副產品加工業;潁州區工業園依託阜陽城區區位優勢,突出辦好高新工業項目;宿州市符離鎮政府於 2004年起開始興建符離集燒雞工業園,園區以符離集燒雞產業為依託,大力發展符離集燒雞的相關產業,連帶產生了養雞業、飼料業、包裝運輸業等產業連鎖效應,先後有六家企業入駐,由於這些企業規模擴大、技術含量提升,很快在燒雞同行中脫穎而出,產值利潤翻了幾番。六安市山區面積占據著很大的比例,因此,多年來,六安經濟主要以種植業和養殖業為主,形成當地的傳統產業,如茶葉、蔬菜、板栗、蠶繭、山珍等農特產品的分布點多面廣。工業園區產業圍繞著地方特色產業,特色園區的建設和發展帶動了其他相關產業的充分發展,形成連帶效應,這是安徽各地的工業園區經濟建設和發展的一條重要路徑。

5.更新觀念,完善內外製度,提高園區自我創新能力

隨著改革開放不斷深入,欠發達地區的市場經濟制度日趨完善,工業園區建設和發展的外部制度逐漸優化,因此,無論是體制上還是思想意識上的障礙都在逐漸減少,促進了園區的建設和發展。安徽作為欠發達地區,由於本身的資金積累和財政收入都十分有限,以往工業園區的建設和發展主要依靠政府投資,因此園區建設和發展的速度緩慢,規模很小,水平低。在市場經濟制度不斷完善的今天,全省工業園區發展勢頭強勁,數十個項目同時投產,從選址、建廠到投產只需一年,大型項目也不會超過兩年。

欠發達地區工業園區的建設和發展雖還處於模仿階段,但政府也逐漸採用現代企業制度和產業集群的發展模式。一些地方政府已經明確地將培育產業集群的戰略思想貫守到了園區建設的過程中。產業集群是一種新型的產業組織形式,是指在既競爭又合作的特定領域內,彼此相互關聯的公司、專業化供貨商和相關產業的企業以及政府和其他相關機構(如大學、研究機構、行業協會等)的地理集聚體。產業集群作為實現企業向有效協作轉變的組織形式,是降低園區內企業交易成本、構建良好創新環境、提升工業園區和區域競爭力的最佳手段」」。合肥高新技術開發區是安徽最大的高新技術產業基地,現有高新技術企業200餘家,分別佔全省和全市的35%和65%。形成了電子信息、光機電一體化、生物工程與新醫葯、新材料等四大高新技術產業集群,培育了科大訊飛、凱立電子、陽光電源、美亞光電等知名企業,引進了微軟合肥技術中心、安徽移動、美的、榮事達、三洋等著名企業,並在電子信息、生物醫葯兩大領域形成了比較優勢。

欠發達地區工業園區在建成初期,憑借其低成本要素優勢和優惠政策,確實能夠獲得暫時的競爭優勢,為園區的起步創造條件。但是,優惠政策畢竟有底限且極容易在短時間被其他地區模仿而具有暫時性,因此僅僅依靠廉價的資源、能源和勞動力維持的優勢不是長久之策。隨著本地區經濟的發展,對生產要素的需求日趨膨脹,要素價格也會持續上升,優勢便不復存在。在知識經濟的今天,幫助企業或地區取得競爭優勢的關鍵因素是知識和人才的存量,經濟增長的根源是知識的生產、擴散和應用,而獲得知識的唯一途徑便是學習和創新。因此,培養、提高和強化學習和創新能力,成為園區獲得持續發展的動力和保證。

3. 重慶下面的區縣有什麼發展前景

重慶將劃分為都市功能核心區、都市功能拓展區、城市發展新區、渝東北生態涵養發展區、渝東南生態保護發展區五個功能區域。 都市功能核心區
范圍:
渝中區全域和大渡口區、江北、沙坪壩、九龍坡、南岸區5區處於內環以內的區域。
定位:
集中體現政治經濟、歷史文化、金融創新、現代服務業中心功能,展現歷史文化名城、美麗山水城市、智慧城市和現代大都市風貌,建成高端要素集聚、輻射作用強大、具有全國性影響的大都市中心區。
任務:
不過多考慮經濟增速,但強調結構調整和功能優化,工業總產值比重將大幅下調,服務業增加值比重大幅提高;
路徑:
完善城市功能,優化產業結構,提升現代都市形象,適當疏解人口、精細化城市管理、保護生態環境。
都市功能拓展區
范圍:
包括大渡口區、江北區、沙坪壩區、九龍坡區、南岸區處於內環以外的區域以及北碚區、渝北區、巴南區全域,約5275.5平方公里。
定位:
集中體現國家中心城市的經濟輻射力和服務影響力,是全市科教中心、物流中心、綜合樞紐和對外開放的重要門戶,先進製造業集聚區,主城生態屏障區,以及未來新增城市人口的宜居區。
任務:
此區域在優化結構調整時,更強調經濟體量的快速增長。到2020年,都市功能拓展區要實現GDP10700億元,工業總產值22000億元,分別佔全市的37.5%和44%。同時,還要形成21個大型人口聚集區,未來10年新增人口約400萬人。
路徑:
有序拓展城市空間,組團式規劃布局,產城融合發展,保護好與都市核心功能區和城市發展新區之間過渡帶的生態環境。

城市發展新區

范圍:

涪陵區、長壽區、江津區、合川區、永川區、綦江區、南川區、大足區、銅梁區、璧山區、潼南區、榮昌區、及萬盛、雙橋經開區,約2.32萬平方公里。

定位:

全市未來工業化城鎮化的主戰場,集聚新增產業和人口的重要區域,全市重要的製造業基地,「四化」同步發展示範區和川渝、渝黔區域合作共贏先行區,是解決好大城市病的關鍵區域。

任務:

到2020年,城鎮化率提高到63%,常住人口達到1200萬,佔全市總人口的36%,實現工業總產值22500億元,佔全市的45%。

路徑:

把發展工業經濟作為首要任務,堅持「四化」同步發展,城鄉統籌先行,充分利用山脈、河流、農田形成的自然分割和生態屏障條件,建設組團式、網路化、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大產業集聚區和現代山水田園城市集群。

4. 黔江工業發展怎樣

黔江區委常委會審議通過了《黔江區實施「工業強區」戰略的工作方案》,明確提出到2017年,建成重慶市東南部新興工業基地和武陵山地區加工業高地;躋身重慶市工業20強區縣;重慶市重點產業轉移承接區縣前5位;正陽工業園區爭取躋身全市特色工業園區前15位,力爭進入前10位。——工業經濟總量有新突破。到2012年,全部工業總產值達到200億元以上。其中: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達到170億元以上,工業增加值達到70億元以上,年均增長分別達到29.1%和22.3%以上;以工業為主體的第二產業佔GDP比重達50%以上。到2017年,全部工業總產值達到500億元。其中: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達到430億元以上,工業增加值達到160億元以上,年均增長分別達到20.4%和18%以上。——工業總體質量效益有新增長。到2012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稅收和利潤分別達25億元和8億元。到2017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稅收和利潤分別達60億元和18億元。——產業集聚有新提升。到2012年,三大重點產業產值達到180億元以上;園區工業佔全區工業比重達到70%以上;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戶數突破100戶,年銷售收入過5000萬元的企業30戶,過億元的企業15戶,2家企業進入重慶工業50強。到2017年,重點產業產值達到450億元以上;園區工業佔全區工業比重達到80%以上;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戶數突破200戶,年銷售收入過5000萬元的企業60戶,過億元的企業30戶,3家企業進入重慶工業50強。——技術創新能力有新提高。到2012年,新產品產值率達到30%以上,高新技術產品產值率達到10%以上,全區擁有1家市級以上技術中心,「3511」企業均有自己的研發體系。到2017年,新產品產值率達到40%以上,高新技術產品產值率達到20%以上,全區擁有2家市級以上技術中心。——節能降耗有新進展。到2012年,萬元工業增加值能耗控制在0.9噸標准煤以內。到2017年,萬元工業增加值能耗控制在0.85噸標准煤以內。

5. 我國四大工業基地未來的發展方向

中國四大工業基地指的是遼中南工業基地、京津唐工業基地、滬寧杭工業基地和珠江三角洲工業基地。遼中南工業基地 以沈陽和大連為中心,包括鞍山、本溪、撫順、遼陽等工業城市。該地以鋼鐵、機械、石油化工等重工業為主,是我國重要的老工業基地之一,全國最大的重工業基地。京津唐工業基地(以北京、天津、唐山為頂點的三角地帶),有鋼鐵、機械、化工、電子、紡織等工業,它是我國第二大綜合性工業基地;我國北方最大的綜合性工業基地。滬寧杭工業基地(以上海、南京、杭州為頂點的三角地帶,也稱長江三角洲)它是我國第一大綜合性工業基地。瀕臨長江、東海,地理位置優越。珠江三角洲工業基地(含廣州、深圳、香港等一系列工業城市),該地以服裝、電子、玩具、食品等輕工業為主。

6. 天津發展工業的優勢以及現狀的情況

天津本來就是重工業城市。 現狀嗎,你看看濱海新區。國家砸進去老多錢,來發展
(一)天津工業持續快速發展,成為推動全市經濟增長的主導力量

1、總量和效益邁上新台階

進入90年代以來,天津市工業呈現出不斷加快的發展態勢。1993全市工業總產值突破千億元,5年後1998年突破2千億元,4年後2002年突破3千億元;此後,一年一個台階,2003年突破4千億元,2004年突破5千億元,2005年突破6千億元;2006和2007年更是一年跨越兩個台階,分別突破8千億元和1萬億元(見表1)。在工業總產值突破萬億元大關的同時,2007年工業企業實現利稅也突破千億元,使得工業總量和效益共同邁上新的台階。

2、形成以濱海新區為龍頭,以區縣工業為骨乾的「雁形」工業布局

隨著天津市工業嫁接、改造、調整,工業戰略東移的實施,天津市工業布局發生明顯的變化,濱海新區成為天津市工業最大的增長點。2007年濱海新區以佔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不到四分之一(24.4%)的單位數,完成全市近60%的工業總產值(58.7%),濱海新區工業佔全市工業的比重比2000年提高11個百分點。就像領頭的大雁,濱海新區的快速發展帶動周邊,特別是中心城區以外的其他區縣工業的發展。2007年,除濱海新區和中心城區以外的其他區縣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單位數量佔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的59.7%,完成工業總產值佔全市的29.4%,比重近30%,逐步成為天津市工業增長的重要力量。

3、建立起以支柱行業為骨架的「弓形」產業結構

近年來天津市工業不斷加大產業結構調整力度,逐步確立起電子信息、汽車製造、石油化工、現代冶金、生物技術與現代醫葯、新能源及環保等六大優勢產業,2007年這六大優勢產業產值佔全市工業的比重為72.3%。在全市36個工業行業大類中,形成了一批支柱行業和骨幹行業。其中,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製造業2007年完成工業總產值達到2010.74億元,超2000億元,增加值達到488.29億元,為天津市工業第一大行業;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完成產值1544.95億元,超過1500億元,增加值501.9億元,為天津市工業第二大行業;交通運輸設備製造業完成產值1051.37億元,超過1000億元,增加值186.45億元,為第三大行業;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業產值707.97億元,超過700億元,增加值462.49億元,為第四大行業。2007年這4個行業產值佔全部規模以上工業的52.8%,增加值佔62%,是目前天津市工業第一板塊的4個主要支柱行業。除這4個主要支柱行業外,近年來天津市工業的其他一些行業發展也不斷加快,產值規模逐步增大,如,電氣機械及器材製造業(產值581.88億元、增加值97.31億元)、化學原料及化學製品製造業(產值583.39億元、增加值119.98億元)、通用設備製造業(產值418.94億元、增加值92.69億元)、石油加工煉焦及核燃料加工業(產值418.98億元、增加值109.09億元)、電力熱力及水的生產和供應業(產值379.31億元、增加值109.09億元)、金屬製品業(產值334.8億元、增加值58.39億元),這6個行業2007年產值規模均超過300億元,產值合計佔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的27%,增加值佔19.6%,為天津市工業第二板塊的骨幹行業。第一板塊的4個支柱行業和第二板塊的6個骨幹行業,產值和增加值合計佔全市工業的80%。這10個行業有如弓弩的骨架,支撐著全市工業的發展,成為拉動全市工業快速增長的主導力量。

4、逐步建立起適應市場經濟發展需要的企業組織結構

進入90年代以來,天津市工業企業改革改制的步伐不斷加快,逐步建立起適應市場經濟發展需要的企業組織結構。股份制企業、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資企業和私營企業是目前比較適應市場經濟發展需要的企業組織形式。到2007年,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產值中,股份制企業所佔比重達到43%,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資企業所佔比重達到46%,兩者合計佔全部工業的比重近九成。私營工業企業迅猛發展,2007年私營經濟實現工業總產值1080.8億元,比2000年增長14.2倍,佔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的比重達到10.7%,比2000年提高8個百分點。而國有企業除在煙草製品業、電力熱力生產和供應業、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業、石油加工煉焦及核燃料加工業等重點領域和行業佔有較大比重外,在全市工業中的份額已明顯縮小,2007年天津市國有工業完成工業總產值佔全市工業的比重為8.5%,不足10%,較2000年回落5.3個百分點。中小型工業企業也快速發展。2007年規模以上中小型工業企業完成工業總產值6098.88億元,比2000年增長了4.4倍,年均增長27.4%,佔全市工業的比重為60.5%,比2000年提高17.6個百分點。

5、部分重點產品在全國佔有重要地位

電子、冶金、汽車製造等一些重點產品在全國佔有較高市場佔有率。2007年天津工業生產移動通信設備(手機)9778.77萬部,佔全國總產量的16.1%;天然原油1924.28萬噸,佔全國總產量的10.3%;轎車45.43萬輛,佔全國總產量的9.2%,光通信設備佔42.3%,自行車佔26.1%,焊接鋼管佔24.9%,移動通信基站設備佔21.2%,熱軋窄鋼帶佔15.1%,無縫鋼管佔14.8%,照相機佔8.3%。特厚板、中小型型鋼、熱軋薄板、厚鋼板、冷軋薄板、大中型拖拉機、發電設備、家用吸塵器、縫紉機、空調、氫氧化鈉(燒鹼)、碳酸鈉(純鹼)等重點產品產量均佔全國的5%以上。

(二)天津工業發展與建成北方經濟中心的定位要求還有較大差距

盡管近年來天津市工業取得了較快發展,為天津經濟持續穩定快速增長做出重要貢獻,但從全國看,天津工業發展還不夠快,同胡錦濤總書記在天津視察時提出的天津發展要「兩個走在全國前列,一個排頭兵」的要求,以及中央對天津要建成我國北方經濟中心的定位要求還有很大差距。

1、天津工業總量規模處在全國第二板塊位置

盡管2007年天津市工業總體保持了平穩較快的增長態勢,但從全國看,總量還不大,增速還不快。2007年天津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總量2644.79億元,在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中排名第14位,處在全國第二板塊中。山東、廣東、江蘇、浙江、河南、上海、遼寧、河北、四川和福建等10個省市工業增加值總量規模依次排在全國的前10位,增加值總量規模均在3000億元以上,處於全國第一板塊。2007年天津市工業增加值增幅比全國平均增幅(18.5%)低0.3個百分點,明顯低於經濟總量相近的省份,在全國排第21位,比2006年後退兩位,導致天津市工業增加值總量排名比2006年下降三位,被湖北、山西、湖南三省超過。目前比天津市工業增加值總量低的內蒙古、安徽等省份工業增加值增長迅猛,大有趕超天津市之勢,需引起有關方面高度重視。

2、區縣工業發展潛力還沒有得到充分發揮

在天津近120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2007年創造的工業總產值有10000億元,平均每平方公里不足1億元;而上海60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創造的產值為22000億元,平均每平方公里3億多元,比天津市高出2倍多。目前天津市18個行政區縣,平均每個區縣的工業總產值為500多億元,產值規模超過千億元的區縣僅有塘沽區和西青區,產值分別為3038.18億元和1853.43億元;而上海包括浦東新區在內的19個行政區中,平均每個區的工業總產值達到1000多億元,是天津市區縣平均水平的兩倍。2007年上海就有6個區產值超千億元,其中,浦東新區4689.38億元,松江區3440.96億元,閔行區3020.68億元,嘉定區2132.15億元,寶山區2075.31億元,金山區1122.3億元,產值接近千億元的還有南匯區和青浦區。上海每個區縣的土地面積大體為天津市各區縣的一半,而創造出的產值卻是天津市各區縣的兩倍,可見,天津市區縣工業發展潛力還沒有很好地發揮出來。

3、行業競爭力還不強

盡管目前天津市工業已形成了一批支柱行業,但從全國來看,天津市支柱行業的競爭力還不夠強,在全國市場中所佔的比重還不高。作為天津市最大的支柱行業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製造業,其整個行業完成工業總產值佔全國的比重為6.2%,遠低於廣東、江蘇、上海、北京等地區,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和交通運輸設備製造業兩個主要支柱行業佔全國的比重為4.6%和3.9%,比重也比較低,不足以形成產業競爭優勢。另一方面,從天津市工業行業結構看,發展也不平衡,支柱行業偏少。全市36個工業行業中,主要依靠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製造業、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交通運輸設備製造業等10個行業支撐,這10個行業佔全市工業的比重為80%,其中產值規模在1000億元以上的行業也僅有3個。其他26個行業佔全部規模以上工業產值的比重為20%,服裝鞋帽製造業、文化體育用品製造業等20個行業產值規模都不足100億元。

4、「天津製造」效應沒有得到充分顯現

天津工業經過這些年的快速發展,總量和效益已經邁上了一個新的台階,但「天津製造」的整體效應還沒有顯現,「津產」名牌產品較少,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獨創產品更少。2006年天津市的名牌產品佔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的比重為14%,對全市工業增長的貢獻率為16%,比重和貢獻率還比較低。而國際國內在工業化發展過程中都形成了一批製造業的知名品牌。日本製造業在50、60年代迅速發展的過程中逐步形成了三菱、索尼、日立等一大批世界知名的製造業品牌,70、80年代韓國崛起的過程中也形成了三星、現代、浦項制鐵等一批製造業名牌。改革開放以來,長三角、珠三角和山東半島在製造業發展過程中也都形成了很多像格力電器、美的電器、海爾、澳柯瑪、海信等一批製造業品牌。而天津市製造業品牌除「TPCO」石油套管、「海鷗」手錶、「天士力」復方丹參滴丸等品牌外,自己培育出的知名品牌相對偏少,影響力還不大,沒有形成「天津製造」的整體效應。

二、加快天津工業發展的幾個條件

工業是創造物質財富,增強綜合經濟實力的基礎產業,也是由不發達階段向發達階段轉變的發展基礎。工業化發展程度如何決定了一個地區的綜合經濟實力。據2007年統計數據顯示:全國有9個地區生產總值過萬億,分別是廣東、江蘇、山東、浙江、河南、河北、上海、遼寧、四川,這9個地區中除上海和四川兩地二產比重為47.3%和43.7%,不到50%外,其他七個地區二產比重都在50%以上。從這9個地區的發展軌跡看,工業對這些地區的經濟增長都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加快天津工業三個層面聯動發展就是要在目前天津工業快速增長的基礎之上,進一步挖掘增長潛力,構築新的發展優勢,成為全國工業增長的排頭兵,為盡快壯大天津綜合經濟實力提供強勁動力。加快天津工業發展需要具備以下幾個條件:

(一)工業投入的大量增加

在全國各地技術水平相差不大的情況下,實現工業的快速增長首先必須要有投入的大量增加,每年都要有一大批產業層次比較高,技術水平比較先進的高端化、高質化、高新化項目投入做保障,使工業投入強度高於其他地區,在全國處於領先水平。2007年天津市籌劃了四十項重大工業項目,總投資額2649億元,全市各區縣又籌劃了包括工業在內的145個重大項目。

但從全國發展的形勢看,天津工業投入的總量還不大,增速還不夠快,與濱海新區開發開放的形勢相比還有較大差距。2007年天津市城鎮工業完成固定資產投資938.44億元,比上年增長35.9%,總量規模在全國31個省市中位居第24位,增幅居第14位。安徽、河南兩個省2007年工業投資增幅超過50%,吉林、西藏、湖南、陝西、重慶、江西、寧夏、福建等8個省市工業投資增幅都在40%以上,山東工業投資總量更是突破7000億元大關,江蘇、河南、浙江、遼寧、廣東等5省工業投資總量在3000億元以上,河北、四川、安徽和內蒙古等四省區工業投資額在2000億元以上。相對於濱海新區開發開放的重大機遇,相對於中央對天津建設北方經濟中心的要求,天津工業的投入還遠遠不夠,需要籌劃更多更好的項目。高強度的投入光靠天津自身實力遠遠不夠,必須要眼睛向外,向國際、國內宣傳天津濱海新區開發開放的政策機遇,宣傳天津發展先進製造業的政策環境,吸引國內外的大企業、大集團來津投資,在國際和國內掀起投資濱海新區、投資天津的熱潮。

(二)生產要素的比較優勢

加快發展就是要提高生產力發展水平,而提高生產力發展水平就要有生產要素做保障。生產要素包括土地、勞動力和資本。保持工業持續快速增長除了要有投入增加作為原始動力外,還要使生產要素在全國具有比較優勢。

土地是中心城市經濟社會發展的基本條件。近年來,隨著中心城市的不斷發展,城市功能的逐步完善,國內許多城市都不同程度地遇到發展空間縮小、土地成本攀升的矛盾,天津也遇到同樣的問題。但相對於北京、上海、廣州等中心城市,天津的發展空間要大一些,土地成本也相對較低,特別是在天津的濱海新區擁有大量的鹽鹼荒地,開發成本遠低於中心城區,這使得天津的土地投入產出效益具有一定的比較優勢。天津市要特別注重利用好國家綜合配套改革試點落戶天津濱海新區的良好機遇,積極創新土地管理制度,不斷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努力為天津經濟持續快速發展創造良好的條件。

從勞動力成本看,由於天津市的人均勞動報酬相對較低,具有一定的比較優勢,但從全國來看優勢不明顯。而另一方面天津人均勞動報酬水平低造成的在吸引人才方面的劣勢,對經濟發展造成的不利影響卻更為明顯。經濟發展不僅需要勞動力資源,更需要形成人才優勢,人才優勢對於一個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如何能夠更好、更多地吸引人才是天津工業加快發展過程中急需解決的問題。

從資本方面看,充沛的資金是加快經濟發展的保障。深圳、浦東開發開放之初都曾出現全國的資金向這兩個地區匯聚的趨勢。濱海新區開發開放納入國家發展規劃以來,也開始出現資金流動向天津市匯聚的徵兆。2007年天津市直接利用外資合同金額115.19億美元,比上年增長42%;實際到位52.78億美元,增長27.8%,增幅分別比上年提高31.2個和3.7個百分點。實際利用內資超過600億元,達612.05億元,增長41.7%,增幅比上年提高14.7個百分點。但這還遠遠不夠,需要進一步加大對資金的吸引。對資金流的吸引要靠利益驅動,只有投資利潤回報率高才會對資金流有吸引作用,這就要求天津市要抓住濱海新區開發開放的有利機遇,加快包括金融服務和行政管理體制方面在內的綜合配套改革,進一步改善投資環境,加快政府職能的轉變,提高資本的使用效率。

(三)技術創新優勢

加快天津市工業三個層面聯動發展,必須把增強技術創新能力擺在突出的位置,形成技術創新優勢。近年來天津市工業企業技術創新能力有了較大提高,2007年,全市6000多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中,有科技活動的企業771家,比上年增長3.5%,占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數的12%;有R&D活動的企業535家,增長0.2%,佔8.4%;有新產品開發的企業605家,增長3.8%,佔9.5%;有科技研發機構的企業318家,增長11.2%,佔5%,均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但還不足以確立技術創新的優勢。相反,相對於北京、上海等地,天津市技術創新還存在不小差距。標志著一個地區技術創新水平的R&D經費佔GDP比重,2007年天津市為2.3%,比北京和上海分別低3.3和0.3個百分點。目前天津市在技術創新過程中仍以技術引進為主,自主創新為輔,高新技術產業發展也主要靠外資企業支撐,還沒有形成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模式。

加快技術創新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實現中央對濱海新區先進製造基地定位要求的關鍵環節,必須進一步採取有力措施,努力推動,盡快形成天津市工業技術創新的比較優勢。要建立健全鼓勵企業進行技術創新的政策體系,優化企業創新環境;積極搭建重大產品研發平台,推動企業建立技術中心;要建立促進企業開發研製新產品的政策機制,鼓勵企業積極進行專利申請,形成企業產品的技術優勢。與此同時,要不斷加大名牌戰略實施力度,盡快培育一批知名企業,使科技創新、名牌產品發揮出更大的經濟效能。

(四)制度創新優勢

制度創新是推動經濟增長的內生動力,其對經濟發展所產生的推動作用已經越來越受到人們的廣泛重視。國務院在加快濱海新區開發開放的通知中明確要求,濱海新區要成為綜合配套改革實驗基地,其目的就在於從制度方面探索推進新區經濟發展的經驗,為經濟體制改革的進一步深化提供條件。天津市工業在加快發展的過程中,必須充分利用好濱海新區綜合配套改革實驗機會,以不斷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為最終目標,進一步解放思想,大膽嘗試,積極加快推進企業體制、科技體制、金融體制、土地管理制度以及行政管理體制改革。特別要在企業體制創新方面取得突破:一是把加快企業組織機制創新擺在重要位置,推進以股份制為主要形式的企業改革,努力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管理水平高、市場競爭力強、知名度高的現代企業集團,成為製造業發展的領軍企業。二是要充分利用政策優勢積極發展總部經濟,吸引國內大型民營企業集團和上市公司來濱海新區發展創業。三是要特別重視創新中小企業發展機制,積極為中小企業發展搭建資本、技術、信息服務平台,盡快培育出一大批經營管理水平比較好、產品技術含量比較高、市場適應能力比較強的中小企業。

三、深刻認識天津工業發展外部環境發生的新變化

改革開放以來,天津工業快速增長在很大程度上得益於對外開放,得益於三資企業的快速發展。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不斷完善以及我國全方位對外開放格局的基本形成,天津工業發展的一些條件有所改變。

首先從國際市場看,世界經濟發展格局發生了深刻變化。近年來美國、歐盟和日本等發達國家和地區經濟出現了不同程度的下滑,對世界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明顯減弱,而中國、印度、巴西和俄羅斯等一些發展中國家經濟快速發展,使得世界經濟增長的格局向多極化轉變,世界貿易不平衡狀況有所改善。而另一方面,由於美元匯率不斷走低,人民幣升值步伐加快,以及我國勞動力成本的逐步上升,使得我國過去那種「兩頭在外,以加工貿易為主體」的經濟增長模式面臨嚴峻的挑戰。近兩年來,廣東等地出現的民工荒、山東青島等地小型韓國企業外逃,部分跨國公司將投資和在中國的生產線轉移到越南等勞動力成本更為低廉的國家和地區等一些現象,都說明以加工貿易為主的工業發展模式已經不能適應目前經濟形勢發展變化的需要。天津工業發展的外向度比較高,加工貿易更是佔有很大比重,近年來全球通脹形勢加劇,包括原油、鐵礦石、銅等主要原材料在內的生產資料價格不斷創出歷史新高,主要國家和地區的食品、食用油等消費價格趨升,面對世界經濟和國際貿易新變化,天津工業必須加快轉變以加工貿易為主體的發展模式,通過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繼續積極開拓新興國際市場,努力實現出口市場的多元化,形成製造業發展新優勢,保持天津工業持續快速增長的好勢頭。

其次從國內情況看,2008年是我國改革開放進入而立之年,也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大精神,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起始之年。中國對外開放已經由改革開放初期的東南沿海,向縱深擴展,形成全方位對外開放格局。產業結構也開始由東部的珠三角、長三角、環渤海地區向東北、中原、西北和西南等中西部地區轉移。中西部地區經濟發展明顯加快,2007年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幅排在前10位的全部是中西部地區。區域間的差距在不斷縮小,區域經濟發展更加協調。另一方面,投資和消費等內需拉動作用不斷增強,成為拉動我國經濟增長的主導力量。近年來黨中央國務院一直採取穩健的宏觀經濟政策,不斷擴大國內需求,投資需求一直保持快速增長勢頭,消費需求明顯提升。2008是黨的十七大後各級領導班子換屆的第一年,各地區加快發展的積極性很高。盡管企業成本有了明顯增加,但投資回報率依然較高,企業的投資意願強。據國家統計局統計公報顯示:2007年,全國城鎮投資新開工項目231894個,比上年增加27931個,新開工項目計劃總投資86258億元,增長28.7%。在近年來國家採取了很多改善民生的政策措施後,城鎮居民的消費傾向明顯提高,同時,隨著農民收入的提高和農村市場的改善,農村消費呈現不斷擴大的趨勢,消費需求有望超過投資成為推動經濟增長的主導力量。

7. 我國四大工業區各發展什麼工業為主,主要原因是什麼

全國最大的綜合性工業基地:滬寧杭工業區(也就是常說的「長三角」),中心城市有上海、南京、杭州。
北方最大的綜合性工業基地:津京唐工業區。中心城市是北京、天津、唐山、秦皇島。
以重工業為主的綜合性工業基地:遼中南工業區,中心城市有沈陽、大連、鞍山等。
(津京唐工業區、遼中南工業區和山東的煙台等又合稱為環渤海工業帶)
以輕工業為主的綜合性工業基地:珠江三角洲工業區,中心城市包括深圳、廣州。珠海、東莞。(泛珠三角還包括香港、澳門)
滬寧杭工業基地.全國最強的綜合性工業基地
京津唐工業基地. 中國北方綜合性工業基地
遼中南重工業基地. 全國最大的重工業基地
珠江三角洲工業基地,以輕工業為主的加工基地
珠江三角洲由於改革開放初期的優厚政策,大量電子電器加工組裝企業發展起來,由於交通上的便利,特別是據港澳台較近,來料加工來樣加工企業發展特別迅速,但是該地區的工業綜合實力不是很強。
滬寧杭即是長江三角洲地區,該地歷史上就是人口稠密,生產生活高度發展的地區,蘇南與浙北依託上海,這個中國的經濟首都,有著廣闊的市場與經濟腹地,交通也十分便利,較珠三角更接近北方地區,市場潛力很大。由於綜合實力較強,該地區的發展將使四地區中最快的。
京津唐工業基地在很大程度上依託的是北京的眾多高校,這是在技術上的獨特優勢,而且礦產豐富,有利於經濟發展。但是環境問題,特別是沙塵暴和缺水問題一直制約著發展。而人民收入普遍較低,則更是大的阻礙。
遼中南重工業基地,重工業較全面,但結構老化,管理落後,大企業一般歷史長,負擔重,不適合市場經濟的發展。該地區資源豐富,但天氣因素是巨大的制約因素。
所謂重工業就是生產生產資料的的工業,輕工業就是生產生活資料的工業,綜合型工業就是兩者協調發展。輕工業相對重工業更加與人民的生活密切相關
京津唐
地理區位優越。位於我國東部沿海地帶的北部,扼我國北方地區海上門戶,與日本、朝鮮和韓國等聯系便捷,擁有「亞歐大陸橋」東端的天津港、大連港,是我國華北、東北的經濟核心區,腹地范圍廣大,幾乎包括半個中國。

自然資源豐富。擁有探明儲量佔全國40%的鐵礦石和石油資源,以及大面積的沿海灘塗,自然條件優越。

農業生產穩固發達,基礎工業實力強大,工業體系門類齊全,特別是石油工業、煤化工業、冶金工業、海洋化工、機械電子工業等都很發達,是我國北方最大工業密集區。

文化科技發達,人力資源素質較高,研究開發潛力巨大。全國1/4的高等院校、1/4的研究與開發機構及情報文件機構、17%的國有企事業單位專業技術人員都集中在本區,尤其是京津地區是全國知識最密集的區域,能夠提供經濟發展所需的各類高級人才。
本區經濟發展所遇到的最大問題是水資源和能源緊缺,此外,國有大中型企業活力不足,產業結構轉換艱難也是區域經濟開發中出現的主要問題。今後要加強農業建設,發展節水型生態農業;發揮交通發達、科技人才集中和鋼鐵石油資源豐富的優勢,積極發展汽車、電子和高新技術產業,提高鋼鐵、石油化工、重型機械等優勢產業的技術水平和開發創新能力,加快產業結構向知識密集型產業方向發展;同時要加快基礎設施的建設,大力發展信息、金融、商貿、旅遊等第三產業。
珠三角
珠江三角洲位於廣東省中南部,具有平原廣闊、氣候溫和、河流縱橫等優越的自然條件,是我國人口、城鎮密集,經濟發達的地區之一,也是我國對外開放的前緣地帶。

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的持續高速發展。珠江三角洲在原有的較好經濟基礎上, 1981~1995年國內生產總值年平均遞增達18%,高於廣東14%和全國12%的增長速度,成為全國經濟增長最快、人民生活最富裕的地區。

本區位於我國東南沿海,同香港、澳門毗鄰,靠近東南亞,地理位置相當優越。這樣的區位條件使本區得以發揮勞力豐富、地價低廉的優勢,就近接受港澳產業的擴散,利用港澳貿易渠道轉口大量出口商品,參加廣泛的國際分工。

外商投資的熱點地區。珠江三角洲是著名的僑鄉,與港澳同胞、海外華僑有著共同的文化背景和密切的血緣關系。改革開放的優惠政策,吸引了大量的外資,促進了本區的發展。1979~1995年珠江三角洲地區實際利用的外資額佔全國的16%,其中港澳資金佔77%。外資進入的同時還引進了先進的技術設備和經濟管理方法,並對傳統工業進行技術改造,創辦了一批現代外資、合資企業,成為本區區域經濟增長的重要源泉。

我國重要的輕工業基地。現在,這里已經已形成了以輕工業為主、重化工業較發達、工業門類較多、產品競爭能力較強的工業體系。家用電器、消費類電子、紡織服裝、食品飲料、醫葯、玩具、手錶、自行車、多種日用小商品等輕工業均居全國前列。尤其是電子工業的產值佔全國20%,已成為全國重要的新興電子工業基地。

但是,珠江三角洲在經濟迅速發展的同時,出現了盲目征地的現象,使耕地大量減少,造成了水土資源的緊張;同時也出現不重視農業的傾向,使基礎農業受到明顯削弱;此外,生態環境問題也不容忽視。因此,珠江三角洲在今後的發展中,可利用香港和澳門主權的回歸這一特殊的有利條件,在工業、金融、運輸、貿易、旅遊等方面進一步與港澳進行分工協作,互相補充。在改造、提高現有的家電、電子、輕紡、醫葯等支柱工業,發展新的支柱產業的同時,要切實加強耕地保護、加大農業投入,為經濟的發展提供良好的基礎。
長三角 (滬寧杭)
長江三角洲地區是指以上海為經濟中心,以滬寧杭為主體的一系列大中城市

地理位置優越,經濟腹地廣大。本區地處沿海中段和長江口,既可通過海運與東北、華北、華南乃至海外往來,又可通過內河航運與佔全國1/5陸地面積、1/3人口的長江流域內各省市相溝通,還可通過鐵路與中、西部地帶的各省市相聯系,經濟影響幾乎遍及全國。

工農業生產水平居全國領先地位,是我國經濟實力最強的經濟核心區,其面積僅佔全國的1%,人口佔全國的 6%,但國內生產總值佔全國的15%,在全國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一方面,本區自然條件豐腴,農業基礎好,是全國聞名的高產穩產農業區,總體農業生產水平比全國平均水平高出30%~50%;另一方面,本地區是我國最大的綜合性工業基地,有紡織、化纖、電氣、電子、機械、化學、黑色冶煉及壓延加工、交通運輸設備製造、金屬製品、食品、服裝加工等多種行業,很多行業在全國總產量中占很大比重,此外微電子與電子信息、精細化工、新材料、生物工程、機電一體化等高新技術產業已經具有一定基礎。

鄉鎮工業發展迅速。本區鄉、鎮、村及村以下工業產值約佔全國同一類型總數的40%,大部分縣以及縣級市的鄉鎮工業產值已超過整個工業的 1/2,大多數縣市的農村工農業產值中,工業已佔90%以上,可見鄉鎮工業已成為農村經濟的主要支柱。鄉村工業化的發展同時促進了鄉村城鎮化的發展,各種人口規模的城鎮等級齊全,使其成為我國城鎮化程度最高的地區之一。

但是目前本區的發展也存在著不少亟待解決的問題:土地資源緊缺;區域環境質量下降;能源和原材料不足等。因此,今後的主要發展方向是:加強農業發展,鞏固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基礎地位;大力進行對太湖的治理,保護環境;促進技術進步與技術創新,改造傳統產業,加快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加快發展金融、保險、外貿、商業等第三產業;借浦東新區的開發開放為契機,進一步明確上海作為長江三角洲的經濟核心地位和龍頭地位,調整上海的產業結構,帶動長江三角洲的產業結構調整與經濟發展。

8. 寫出傳統工業區形成的區位因素,衰落原因及整治措施新工業區的區位因素

以魯爾區為例
魯爾工業區的發展、衰落與整治
魯爾區工業發展的區位條件:豐富的煤炭資源是魯爾區煤炭工業、鋼鐵工業和電力工業發展的基礎;充沛的水源與煤炭資源結合,促使了魯爾區化學工業的發展.便捷的水陸交通,為魯爾區原料的運入和產品的運出提供了條件.其中,內河航運尤為重要,因為,魯爾區所需的鐵礦石主要經荷蘭的鹿特丹通過內河運入,而工業產品的輸出也主要依靠這條運輸線.
魯爾工業區衰落的主要原因:20世紀50年代以後,經濟開始衰落.由煤炭工業開始,隨後是鋼鐵工業.衰落的主要原因有四個:(1)生產結構單一.魯爾區的工業生產以煤炭工業為基礎,鋼鐵工業為主導,高度集中於五大傳統工業部門.在這樣的生產結構中,如果某一工業部門生產衰落,將引起全區生產的衰落.(2)煤炭的能源地位下降.20世紀50年代以後,隨著石油和天然氣的廣泛使用,煤炭的能源地位逐漸下降,從而直接導致煤炭的市場需求量的下降,這是造成煤炭工業的衰落的主要原因.煉鋼耗煤量的降低是次要原因.
(3)世界性鋼鐵過剩.鋼鐵工業衰落的主要原因是激烈的市場競爭和市場需求量下降的綜合結果,表現為世界性鋼鐵過剩.(4)新技術革命的沖擊.這是傳統工業區衰落的根本原因.
魯爾區的綜合整治:20世紀60年代,魯爾區開始實施綜合整治的總體規劃,主要從五個方面進行:(1)產業結構調整.這是綜合整治的核心,一方面對煤炭、鋼鐵工業進行改造,另一方面積極發展新興工業和第三產業.(2)調整工業布局.為就近獲得通過鹿特丹港進口的鐵礦石,鋼鐵工業日益集中到西部;有的鋼鐵公司甚至將高爐建到荷蘭海邊.(3)加強交通建設.魯爾區有稠密的鐵路網、高速公路網,萊茵河的水運也很便利.(4)發展科技.這是維持經濟發展的重要手段.(5)美化環境.通過治理工業污染和大規模的植樹造林,改變了重工業區污染嚴重的局面,成為一個環境優美的地區.

9. 石景山區成為重工業區的原因

現代製造業是現代科學技術與製造業相結合的產物,高度發達的現代製造業和先進的製造技術,已成為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綜合實力的重要標志,成為在日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獲勝的關鍵因素。石景山區發展現代製造業,適應了經濟全球化趨勢,符合我國經濟與社會發展的戰略需要,符合首都經濟和產業結構優化升級以及環境保護的內在需要,是石景山區的現實選擇。

一、石景山區發展現代製造業的優勢、劣勢與機遇、挑戰

1.優勢

一是區位優勢和交通優勢。石景山區在資產總量、人才和土地級差上有一定優勢,有利於加快發展現代製造業,如:可借中科院研究生院和高能物理所等科研院所人才智力優勢,可借首鋼等製造業產業優勢。石景山區是首都的西部門戶,距天安門16公里。地鐵一線橫貫全區,四通八達的交通網將本區與海淀區、豐台區等區域的科技園區和現代製造業基地相連。市政基礎設施日臻完善。

二是石景山區政府和企業已經形成發展現代製造業的共識。石景山區確定了建設具有首都經濟特徵的現代工業區的目標,與企業形成共識,區內的協調、聯合、合作進一步發展。駐區大企業向現代製造業轉型的力度加大。

三是製造業基礎較完備,擁有發展現代製造業的較多資源。石景山區是北京製造業重要基地,能源、材料、加工基礎較完備,區內製造業大企業擁有製造業生產技術、配套能力。這些大企業是影響製造業結構調整的關鍵性因素。

四是區域內高新技術產業具有一定規模。以高新技術為特徵的新的產業基礎正在形成。如首鋼高新技術產業已形成一定的規模,包括晶元製造、IC設計、軟體、自動化技術等方面的產業布局基本形成。成立於1992年的八大處高科技園區以及北京高新技術創業服務中心石景山孵化基地、首特科技孵化器等現在基本成型。

2.劣勢

一是傳統重工業比重過大,產業結構、產品結構調整緩慢。石景山區發展現代製造業是以重工業的調整、轉移為必要條件,以全區經濟結構調整為大背景。石景山區是北京市傳統重工業區,有經濟總量巨大的傳統工業企業群。面對經濟全球化、國內外市場變化和發展首都經濟的挑戰以及北京承辦奧運會對環保提出的更高要求,首鋼鋼鐵主業壓產、轉型和向外地轉移已成定局,但首鋼結構調整和發展規劃至今未得到國家的批准,不少發展設想不能付諸實施。

二是石景山區經濟發展後勁不足。企業是區域競爭力的主要載體。從石景山區的實際情況看,作為傳統的重工業區受各方面因素的制約,多年計劃經濟傳統的發展模式已使企業發展、產業結構調整以及科技創新等方面落後於其它一些城區,特別是近年來新增企業的數量、質量、科技含量、規模以及產業結構調整的速度遠慢於東城、西城、朝陽、海淀等區,以至於在全市經濟持續增長的發展形勢下,石景山區經濟發展後勁不足的趨勢顯現。

三是中小型製造業企業缺乏有力支撐。石景山區有現代製造業企業53家,從總體上看,規模有限,缺「大」少「強」,在結構上呈現「小企業、小產業」的局面。

四是可供開發建設的土地資源少。石景山區土地資源少,可供開發建設的土地更是有限。全區可供開發利用的建設用地僅為950公頃左右,且很少有集中成片的地塊。

3.機遇

一是海外跨國公司和企業競相進入我國市場和產業領域,提供了利用更多資源發展現代製造業的機遇。自2001年底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來,海外跨國公司和企業加快了參與中國市場競爭和產業發展的步伐,並呈現出一些新特點:①由進入下游產業為主轉向進入中上游產業和研究與開發領域為主,並向研究與開發本地化的目標前進;②由主要在東南沿海地區布局發展轉向積極在北京、沈陽等北方工業重鎮推進;③由參與中國消費市場競爭為主轉向參與中國生產資料市場、金融市場等全方位市場競爭。由於這些新特點等因素的影響,北京市進入全方位、寬領域的投資跨越期,成為海外投資者競相投資的熱土,外商投資企業已成為拉動北京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並正處於上升趨勢。外商對北京市競相加大投資,必然將具有較好製造業基礎的石景山區域列入自己的選擇視野。

二是北京市舉辦2008年奧運會和展開大規模的基礎設施建設,為石景山區發展現代製造業提供了良好的市場機遇。開展奧運會場館和基礎設施建設需要製造業提供大量技術含量高的產品和設施。

三是北京市有關政策將改善石景山區發展現代製造業的大環境。2003年上半年,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政府先後出台了《關於振興北京現代製造業的意見》、《關於進一步優化發展環境的意見》等一系列重要政策文件,圍繞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的目標,將加快振興現代製造業作為首都經濟的重要支撐點和突破口,確定了振興現代製造業的指導思想、基本思路、主要目標和重點領域,提出了有利於加快發展現代製造業的若干政策措施。最近,北京市又在研究制定新的城市規劃,其中京西區域大開發將成為重要內容。

四是大型製造業企業加快改革、發展步伐,有利於石景山區發展現代製造業。首鋼、北京重型電機、北京鍋爐廠等駐本區的大型製造業企業正加快改革、調整步伐,向發展現代製造業的方向邁進。

4.挑戰

一是體制機制挑戰。由於石景山區是重工業區域,國有企業眾多,國有經濟比重很高。改革以來,石景山區也同北京市其它區縣一樣,積極推進國有企業改革,但由於多種因素制約,與先進地區比,改革步伐還比較慢,在體制機制上存在著較多計劃經濟的痕跡,區域內大企業、中小企業的生存、發展受到不少非市場化因素的影響。

二是人才競爭挑戰。本區的教育培訓體系不健全,人才市場不發達,為人才提供的工作條件和生活條件有待進一步改進;且區域內和鄰近區域內的求職人員大多文化、技術水平較低,很難適應現代製造業的就業崗位,人才競爭挑戰的壓力很大。

三是區域競爭挑戰。隨著市場經濟發展和政策條件差異及對黨政領導幹部政績要求的提高,北京市各區縣在一些方面形成競爭。如:在吸引資金、技術、智力資源、人才等方面形成競爭;在改善投資和發展環境上形成競爭;在提供文化、衛生、醫療、教育、交通等綜合服務設施和條件上形成競爭。以財政稅收政策為例:國家對中關村高科技園區(包括一區五園)內的企業有明確的優惠政策,而非中關村科技園區的企業就不能享受這樣的優惠政策;前不久,北京不少區縣出台了對企業雙稅(所得稅和流轉稅)返還的政策,就比只返還所得稅的區縣對企業吸引力大。許多納稅大戶很在意流轉稅方面的優惠政策,不少有實力有規模的高科技企業落戶到實行雙稅返還政策的區縣。

二、石景山區發展現代製造業戰略選擇

1.指導思想

石景山區發展現代製造業的指導思想:適應發展首都經濟的要求和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戰略需要,抓住當前有利時機,學習國內外先進經驗,爭取國家、北京市給予重要政策支持,發揮政府與企業各自優勢,突出石景山區產業重點,充分整合利用內外各種優勢資源,堅持全面持續創新,實現跨越式發展,經過5-10年努力,使石景山區現代製造業躍上新台階,最終達到生態工業園區的發展目標。

全新的制度與經營理念是實現石景山區現代製造業的重要保證:要建立健全現代企業制度和現代產權制度;樹立國際化經營理念;營造產業文化;培育核心競爭力;走合作共贏道路;打造信息化基礎。

2.產業構架

以機電加工業、電子信息產業、鋼鐵產品深加工業和節能環保產業作為石景山區現代製造業的核心產業。通過不斷的科技投入和有效整合內外資源,做強做大核心產業。圍繞核心產業,結合汽車行業、現代建築業、家電業等行業需求,不斷延伸產業鏈,發展金屬製品、汽車零配件配套加工、光掩膜、新材料、生物工程等上下游相關產業,有效拓展現代製造業的產業規模。要將現代物流業、會展業作為石景山區現代製造業的重要補充,並通過發展「總部經濟」豐富全區產業構架。使現代製造業成為石景山區的支柱產業。

3.產業區域劃分

未來5到10年,石景山區將形成「二園三基地」的產業布局。

以八大處科技園區為核心地區建設石景山生態工業園。以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為主,形成以電子信息產業、新材料、光機電一體化、生物工程等高技術產業為主的現代製造業產業鏈,對進入園區的企業要求具備生態產業鏈的條件,八大處科技園區面積應隨著今後發展逐步擴大,並爭取在2005年前進入中關村科技園區。

以首鋼主廠區為核心建成首鋼科技工業園。重點發展機電加工業和鋼結構加工業,並在首鋼主流程生產中消納塑料廢棄物,為城市清潔環境做貢獻。同時,將首鋼特鋼公司廠區建成節能環保產業基地。

建立石景山現代機電製造基地。以北京重型電機廠、北京鍋爐廠、北京巴布科克?威爾科克斯有限公司等駐區大企業為基礎,建設現代機電製造基地。

在劉娘府地區建立石景山現代製造業研發基地。以生態工業理念開展研發工作。

建立石景山中小企業創業基地。對中小製造企業相對集中的地區進行統一規劃,形成若干中小企業創業基地。

三、石景山區現代製造業發展規劃設想

1、生態工業園建設

生態工業園是工業生態學的典型實踐形式。它謀求工業群落的優化配置,節約土地,互通物料,提高效率。最大限度地謀求經濟、社會和環境三個效益的統一。生態工業園區通過成員間的副產品和廢物的交換、能量和水的逐級利用、基礎設施和其他設施的共享來實現整體在經濟環境上的良好表現。石景山區從規劃、政策、服務等方面促進:以首鋼高新技術企業和其它發展前景好的高新技術企業為基礎,進行資源優化整合,將八大處高科技園區著力打造成生態工業園,嚴格規定進入園區的企業必須具有可行的生態產業鏈。

2、首鋼科技工業園建設

首鋼科技工業園重點發展機電加工業、鋼結構加工業、新材料和環保產業。

首鋼機電業發展以汽車配套產品板塊為主的重型機械產品、施工工程機械、液壓電氣產品和電站設備四大板塊。

通過對鋼鐵產品進行深加工,發展鋼結構產業。鋼結構加工能力將在現有2�5萬噸生產能力的基礎上繼續增加,到2005年形成年產15萬噸輕重配套的鋼結構生產規模,用於現代場館、橋梁、廠房、住宅建設。

鎂合金製品是目前最輕的金屬結構材料,強度優於鋁合金和鋼材,易加工且加工成本低,是國家和北京市當前工業重點發展的產業化技術。首鋼特鋼公司投資組建鎂合金製品有限公司,到2005年,成為具有年生產能力500萬件的國內最具影響力、生產規模最大的專業生產企業,打造國際一流的鎂合金產業化基地。

利用特鋼停產後的土地,發展節能環保產業。

3、現代機電製造基地建設

北京重型電機廠、北京北重汽輪電機有限責任公司進一步擴大與國外先進企業的合作,引進、吸收、消化國外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並加以改進和創新,以實現大功率汽輪發電機組國產化為主帶動技術裝備升級。北京鍋爐廠、北京巴布科克?威爾科克斯有限公司的產品結構繼續向高節能和環保型調整,發展環保產業,保持生產技術水平在全國的領先地位。

4、現代製造業研發基地建設

掌握尖端核心技術是持續發展現代製造業的關鍵。不斷創造有利條件,建設好劉娘府地區研發基地,使石景山地區不僅成為製造中心,還要成為設計中心和創新中心,盡可能將有限的發展空間向研發機構傾斜,吸引眾多國內外著名研發機構入駐基地。

5、中小企業創業基地建設

在政策導向上,石景山區中小製造業企業的發展關鍵在於找准產業定位,整體發展的定位應由分散式的自由發展向集中式的集聚發展、由配套式發展向裝配製造式發展邁進。通過著力打造中小企業群,逐步形成若干中小企業創業基地。

四、政策措施支持

國內工業園區的發展實踐表明,政府應在發展環境建設中發揮重要作用。環境建設包括軟環境和硬環境,軟環境指制度與政策,硬環境指基礎設施建設。石景山區發展現代製造業的環境建設同樣應在這兩方面加以完善。

1、積極推進創新,形成有利於發展現代製造業的體制機制

(1)區委、區政府積極向北京市建議,由一名副市級領導牽頭,組成京西地區開發領導小組,該小組主要負責組織制定京西地區經濟、社會發展規劃,經國家批准後組織實施,並協調解決規劃執行過程中出現的問題。該領導小組由國務院和北京市有關部門代表、京西地方領導、駐區大企業領導及專家組成。

(2)北京市對京西地區政府進一步下放權利,將京西地區作為將傳統製造業改造為現代製造業的試點,並爭取國務院給予類似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的政策支持。

(3)區政府借鑒德國魯爾區的經驗,做好規劃指導、法制保障、招商引資優化等工作,還要強化為企業服務工作,加大鼓勵現代製造業發展的政策力度,如批准實行對現代製造企業雙稅(流轉稅和所得稅)返還政策。

(4)考慮發行京西開發債券(地方債券)。

(5)駐區大企業在本區域內的發展要與區域規劃發展相協調,駐區大企業在區域內發展規劃內容發生重大變化和調整,應及時告知京西開發領導小組和所在區政府。

2、石景山區將發展現代製造業作為重大戰略任務來抓

區政府將振興石景山地區現代製造業工作當作重大戰略任務來抓,建立發展石景山區現代製造業工作聯席會議制度,研究全區部署現代製造業發展的重大決策和重大項目,統一協調、服務、幫助企業解決發展現代製造業所遇到的立項、資金、市場、信息等問題。要完善發展現代製造業的信息服務,在區政府網站中設立專題欄目。要利用首鋼等大企業進行結構調整的機會,做好有關項目配合工作,爭取國家、北京市的資金支持,以形成科學合理的產業布局,早日將石景山區發展成為極具現代製造業特色的新型工業區。

3、結合石景山地區產業優勢打造產業鏈

由於歷史的原因,石景山區工業始終以鋼鐵業為主導產業,鋼鐵業對全區經濟起著首要的支撐作用,是名副其實的鋼城。因而也致使區內製造業資源豐富。首鋼發展非鋼產業幾十年,至今大部分非鋼產業仍然依賴鋼鐵業生存。因此,要從鋼鐵生產上游、過程中和鋼鐵產品深加工等方面尋找契機,近期應重點結合奧運場館建設、汽車產業騰飛等首都經濟新特點,在鋼結構、汽車零配件加工等領域拓展產業規模。

根據石景山區鋼城的特點,改變區內鋼鐵產品有物流無交易的現狀,創建鋼鐵產品交易市場。在鋼鐵產品交易的基礎上,逐步將石景山區發展成製造業交易中心,形成鋼鐵產品、汽車、醫療器械、金屬製品等多種交易平台,如可設立鋼材物流港、汽車物流港等,由物流交易促進產業發展,放大產業效應。

4、從制度和政策上鼓勵擴大開放,吸引更多的海內外資本和資金

區人大、政府完善對內對外開放的制度、政策措施,使內外開放建立在全面、系統的制度保障之上,形成穩定、透明和可預見發展的擴大開放的體制機制。政府要大力推進法律法規和政策規章的統一實施。進一步提高投資、生產、貿易、研發等活動的市場化自由度和便利程度,加強服務功能,減少行政干預。要按照擴大開放的指導思想,考察、借鑒北京其它區縣的先進經驗,研究整理已出台的政策措施,徵求區類各類企業、研發機構的意見,找出不足,確定新的突破口,出台新的政策措施。要從打造現代製造業產業鏈的視角,改進現行招商引資工作,形成全方位吸引海內外資本和資金的服務體系。近期引資的重點應是大外資企業和大民營企業(特別是世界500強企業和國內民營100強企業)。

5、促進民營經濟快速健康發展

要鼓勵民營企業大力發展製造業,發揮民營經濟機制靈活、決策快捷等特點,形成石景山區現代製造業不可忽視的重要力量。石景山區中小製造企業應是民營經濟的主力軍。

6、進一步明確鼓勵現代製造業發展的產業、財政政策

北京市政府將適當增加工業發展資金規模,專項用於扶持重點行業、重點產品,推進重點產業基地建設。石景山區首先要用好用足國家和北京市發展現代製造業的相關政策。加強有關產業和人才政策的研究和宣傳,對企業進行有針對性的政策和信息服務。爭取區內有更多的項目列入國家和北京市支持的投資項目和技術改造項目。其次是盡快出台石景山區的支持政策。主要包括:每年拿出財政增量的一部分用於發展現代製造業的市政基礎設施建設;拿出財政增量的一部分對進入科技園區的企業進行場地租金減免和獎勵;拿出財政增量的一部分對處於創業期的中小企業提供技術改造、貸款貼息、貸款擔保支持;拿出財政增量的一部分作為政府跟進資金,支持前景好的現代製造業項目。

7、增強石景山區製造業的技術創新能力

石景山區著力將劉娘府地區的現代製造業研發中心建設好,吸引著名跨國公司在本地區建立研發基地,鼓勵支持大型企業和民營企業集團將研發中心建在區內,為企業與科研機構合作創造優厚條件,為石景山區現代製造業積蓄後勁。

8、加大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傳統產業的力度

積極採用信息技術、網路技術、數控技術和其他先進適用技術,重點改造、提升石景山區現代製造業核心產業的工藝製造水平,使傳統製造業增添科技含量,更具競爭力。

9、實施廣聚人才戰略

解放思想,學習先進經驗,建立人才競爭和激勵機制,從現代製造業的需要出發,廣聚人才。針對石景山區人才年齡偏大、學歷偏低、缺乏學術帶頭人和人才隊伍不穩定、市場配置人才資源力度不夠等問題,要解放思想,學習先進經驗,建立人才競爭和激勵機制,從現代製造業的需要出發,廣聚人才。

10、努力為現代製造業創造一個良好的經營、政策服務環境

一是生產經營環境。要充分發揮石景山區交通便利的優勢,重點抓好物流環境。現代製造業已從設計、管理、加工生產等技術孤島發展為集成的CIMS,大量的原輔料、能源、零部件、產品和人員、資金等形成企業內部和外部兩個流,包括物的采購、儲存、搬運、運輸、分撥、集散、通關、檢驗、銷售、結算和服務等物流、信息流和價值流,現代製造業基地要有現代、可靠的供應鏈和現代物流為支持系統的環境保證。

二是政策服務環境。重點是加強政府服務職能。發展石景山區現代製造業,區政府的主要職能是制定規劃、制度建設和環境建設。完善和規范「服務大廳」的服務,深化「一站式」、「首問制」、「代辦制」服務,進一步完善土地、人才、技術等要素市場的建設。

10. 工業基地和工業區是怎樣發展來的

工業地域類型之一,指存在於一定地域的、大量生產某種或某幾種工業產品,能全部或部分地滿足全國國民經濟發展需要的,並能在物力、財力、生產技術力量和生產建設經驗方面支援其他地區的工業生產集中地。它一般是在具有較豐富的資源、優越的建設條件、較強的技術力量和雄厚的經濟基礎,並經較長的發展過程逐步形成的。工業基地按其性質劃分,有專業化工業基地和綜合性工業基地兩種類型。前者指以某一部門為主的工業基地,如山西為我國煤炭工業基地,鞍山為我國鋼鐵工業基地,內蒙古的白雲鄂博為稀土工業基地,甘肅白銀、金昌為有色金屬基地。後者指各工業部門均有一定比例的工業基地,如德國的魯爾重工業區,我國以上海為中心的滬寧杭綜合性工業基地,京津唐工業基地,遼中南重工業基地,珠江三角洲輕工業基地等大型的綜合性工業基地。

工業區指在一定地域范圍內,工業分布相對較為集中的地區。本區范圍內的一些工業部門,一般聯系緊密,內部結構比較協調,並有一定的共同利用市政工程設施的基礎。在工業區內,主要包括生產廠房,倉庫運輸設施,動力設施,生活福利,管理設施以及空間綠地等。工業區按性質可分為綜合性工業區和專業性工業區兩種。我國在上海浦東新建立的新技術產業開發工業區,主要依靠上海的科技力量基礎雄厚,發展了以技術為專業的工業區;汕頭特區的龍湖出口工業區,深圳蛇口工業區,珠海特區內的以建材工業為主的廈灣工業區等專業性工業區。廈門特區則是發展出口加工工業,以電子、儀表、輕工、食品、飲料、紡織服裝、五金機械、傢具工藝為主,是綜合性較強的工業區。

閱讀全文

與含有重工業的區縣如何發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汽車違停怎麼通知交警處理 瀏覽:860
寶馬車膜多少錢 瀏覽:918
奧迪a3和邁騰銳志哪個好 瀏覽:287
超大鑰匙的是什麼賓士 瀏覽:516
賓士abs感應線多少錢一個 瀏覽:637
安吉縣寶馬4s店在什麼位置 瀏覽:776
龍橋工業園區有哪些企業 瀏覽:223
如何通過汽車識別方向 瀏覽:93
天津南港工業區所屬哪個法院 瀏覽:98
寶馬m2產地在哪裡 瀏覽:531
汽車音頻輸出線在哪裡 瀏覽:880
超普工業園做什麼的 瀏覽:888
為什麼賓士有的沒有立體標 瀏覽:927
奧迪a六擋位怎麼掛 瀏覽:302
寶馬cc和賓士哪個好 瀏覽:756
渭南八魚油脂工業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74
裝修汽車需要多少錢 瀏覽:229
遼寧有多少軍工業 瀏覽:883
工業高壓蒸汽怎麼過濾 瀏覽:236
汽車玻璃怎麼去油膜 瀏覽: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