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消失的首善陳游標再現,半年已捐出近一億,如今怎麼樣
有的人不僅自己事業成功,還樂於做慈善事業,大家熟悉的明星里就有一小部分,像是古天樂、王力宏、韓紅等人,而在商界也有一個這樣的人,樂於做慈善,掙來的錢大部分都做了慈善,前些年比較高調,之後逐漸消失在觀眾眼前,但也一直在默默做慈善,想必很多人都知道這個人,他就是陳游標。
B. 中國首善陳游標,此次捐款和以往有哪些相同之處
陳游標和劉強東,許家寅等企業家一樣,也是從小就出生在貧困的農村當中。這導致他後來對慈善事業非常熱衷。他出生於1968年,他的祖籍是安徽五河,畢業於南京中醫葯大學。憑借不懈的努力和商業頭腦,成為江蘇黃埔再生資源利用有限公司董事長。
這次捐款也有些細節值得一提,陳游標在儀式現場提到,他實際捐贈2300萬,但因“2000萬”更易於傳播,於是對外宣傳口徑改為2000萬。
C. 多重身份的背後是什麼
以做好事出名的陳游標,如今真的成了這個時代的「標桿」,他的善舉被越來越多的人認可,他被當成全國的道德模範成為人們交口稱贊和競相模仿的對象。當陳游標把慈善當成終身事業,並且為這一事業而奮斗的時候,慈善也同樣回贈給他,他得到了無數褒獎:「全國抗震救災英雄模範」、「全國五一勞動獎章」、「中國十大傑出志願者」、「抗震救災英雄志願者」、「抗震救災先進個人」、「中國光彩事業突出貢獻獎」、「中國紅十字勛章」、「中華慈善事業突出貢獻獎」、「中華慈善人物獎」、「支持紅十字事業突出貢獻獎」、「中華慈善獎特別貢獻獎」、2008CCTV「經濟年度人物」等大獎、2009年「最具號召力中國慈善家」……陳游標被無數的榮譽光環籠罩著,這些榮譽是很多人夢寐以求的。不過大部分的人都只看到了榮譽本身,看到了陳游標一人獨佔了這么多項榮譽,卻不曾想過陳游標為此付出的代價。陳游標說自己只是一個普通人,但是一個普通人一旦有了榮譽想再普通下去自然也就很難了。他需要無時無刻不活在陽光之下,而活在陽光之下的人是不能有「陰影」的。這也讓陳游標時刻「如履薄冰」。他說:「我這個人做人比較低調,做好事很高調。我每天只有進了家門以後心情才能完全放鬆下來。只要出了家門,我就認為東南西北有四個探頭在對著我。為什麼?因為我想做一個好人的榜樣,我的言行舉止要引領帶動更多的人做好人,這是我所要追求和所要做的,所以我不能讓自己出錯!」是的,陳游標要做一個好人,還要做好人的榜樣,榜樣又怎麼能夠出錯呢?但是這樣嚴格的要求擱在每個人身上都難免覺得累,但是陳游標卻覺得這是值得的。做好人是要付出代價的,做一個高調的好人更是如此。除了要時刻保持最好的形象和最佳的狀態之外,還要承受來自各方的「考驗」。這種考驗包括全國各地的求助者,包括各種各樣的懷疑和人為製造的各種麻煩。陳游標的給錢方式是非常直接的,他一般不會把錢交到各種慈善機構,而是直接送到需要幫助者的手中,他覺得這種方式是最快最見成效的,而且他也能親眼看到錢的去向和錢起到的作用。不過這樣做也有一個麻煩,那就是求助者的良莠不齊甚至魚目混珠,其中也不乏一些混吃混喝直接騙錢的。陳游標曾經也受過不少騙,好在他現在學聰明了,學會了對求助者進行「甄別」,而且專門成立了一個5人的甄別小組,對求助信件進行篩選,對求助者的身份進行調查,最大限度地保證那些真正需要幫助的人得到實惠。陳游標根據實際情況力所能及地解決了其中許多問題,為此共花費2100多萬元。他說:「我捐贈的對象主要定位在只雪中送炭、不錦上添花,定向在基礎教育、孤殘兒童、老少邊窮和突發災難4個方面。」可是這樣一來問題也來了,一些不符合要求的人開始不滿意了,在他們的意識當中,陳游標就是有錢人,不差這仨瓜倆棗的,你有錢給我是應該的。但是如今卻被拒之門外,或者達不到自己的預期目標,那自己當然就不痛快了,我不痛快又豈能讓你痛快?於是謾罵、指責什麼難聽的話也就來了。難聽的話還是小事,更有許多人開始對陳游標的人品產生懷疑,人們覺得他短短幾年時間就能賺到幾十個億,裡面肯定有「貓膩」。有人甚至造謠說他是走私毒品、販賣軍火的。老家一些鄰居和鄉親覺得他給外地動輒幾千萬地捐,為什麼不把錢都捐給家鄉呢?於是,也有人覺得他做好事是在作秀,甚至懷疑他的錢來路不正。於是,一出讓人哭笑不得的事情發生了,陳游標拿錢給家鄉修路,攪拌泥沙時人家不給他用水,讓他從幾公里之外的地方買水。更有甚者,少數人還去當地執法機構舉報他,陳游標說:「我這么多年做好事,可能會得罪一些人。每年都會有工商、國稅、地稅去查我。」諸多的指責、不理解,甚至使絆子都沒有讓陳游標退縮,因為他知道自己是清白的,自己賺的每一分錢都是乾乾凈凈清清白白的,他不怕別人去查,政府每查一次只能又一次地證明他的清白,如果他真的有問題現在也就不會這么理直氣壯地站在大家面前了。所謂「真金不怕火煉」,真正強大和有實力的人是應該理直氣壯的。陳游標對自己展現在世人面前的形象是滿意的,因為他問心無愧。對於以往被資助者中不懂感恩的,陳游標並不計較:「反正是貧苦人家的,多要點就多要點吧。」一向篤信佛緣的陳游標並不要別人都感恩,因為感恩之心並不是所有的人都具備的。所以這么多年來他一直致力於慈善,尤其是教育事業,因為他明白一個人道德的缺失,教育是最大的根源,也是最終的解決方案。陳游標會一如既往地致力於他的慈善事業,他說:「我想告訴大家的是,我捐的不是錢,而是一種理念,通過這種理念來喚醒人們的靈魂與良知,並且是在呼喚這個社會的公平與正義。因為,我看到了這個世界上越來越多的人睜眼閉眼就是錢和權,忘記了什麼是尊嚴,失去了人性,這讓我非常寒心。我所捐的14億多,幫助了70多萬貧困人口,其實,我看重的並不是這些錢,我捐14億多跟普通百姓捐10塊錢是一個道理,主要想通過個人的親力親為來影響帶動更多的人行動,讓更多的人得到幫助,這才是我覺得無比快樂的事。」
陳游標語錄
我就要高調做善事,如果你不服你來做,你來和我爭「中國首善」這個稱號。
D. 對於如陳游標一類的高調慈善家有什麼想法
這個。。。我希望大家能理性的看待問題,不要太過於容易被感動或者過於激動的去批評。
其實,作秀也好,為了給自己帶來名利也好,只要陳游標能做出這些慈善的事情,再看看中石化等企業當初在汶川地震時做了什麼就可以有鮮明的對比,不過這並不能成為我們大家全部鼓勵支持並號召大家都要效仿他的原因。下面我說一下我的個人觀點,希望大家看了以後能認真想一下我說的對不對,再做評價。
首先,我國的慈善制度有著十分明顯的弊端與問題,就是慈善就是與商業和政界所聯系起來的,這也是為什麼紅十字會出現前面那些事情的原因之一,再看看國外的慈善機構,就像比爾蓋茨的慈善機構那樣,都是完全脫離與政界的私人形式的可以完全可以與民眾們站在一起的慈善機構。這樣的慈善機構正是我們中國現在所欠缺的。這一點從李連傑的慈善基金會一樣得作為紅十字會的下屬基金會才能生存下去就可見一斑。
現在我們都支持陳游標就是因為他正在努力去改變這樣一個格局,他在用他自己的努力要讓慈善與政治脫離開來,這點上我們都是應該贊揚和支持的。但是,在做這些的同時,他也陷入了另一個誤區,就是他將他的慈善與商業聯繫到了一起,真正的慈善不是給人點錢或者生存下去的方式就叫做慈善,而應該是一種心與心之間的交流,讓受到幫助的人能從給予幫助的人那裡體會到其實窮人與富人沒什麼區別,兩人只不過是現有資產或多或少,但是從本質上講,都是人,沒什麼貧賤高下之分。這個才是慈善最原本的目的。因此,所有將慈善用做商業目的的人都會受到很多人的詬病。
當然,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我們不能因為這些事情就完全去否定陳游標所做的一切。但是,我們要在被人感動的同時也保留一些理性的思考,陳游標式的行善真的是我們現在所需要的么?因此,在這里,我在被標哥所感動,為標哥喝彩的同時,也希望標哥能夠將慈善從商業中提取出來,慈善如果用於商業目的的話就太過於功利了。我們都希望將來能看到一個人人認可的標哥,一個真正意義上的中國首善,而不是一個飽受爭議和詬病的大善人。
E. 「少年萬元戶」是怎樣煉成的
嘗到販糧甜頭的陳游標決心將自己的生意做大,在下一年的暑假,陳游標的販糧工具開始鳥槍換炮了:從板車升級為拖拉機。當然,拖拉機陳游標是買不起的,但是他卻可以租,陳游標頭腦的靈活也正體現在這里。在那個商品交易都不是很發達的年代裡,陳游標連租賃這么超前的經營模式都想到了。有了拖拉機,陳游標一次就能運送三千多斤的糧食,一趟下來能賺八九十塊錢,幾乎趕上他之前一個暑假的總收入了,一天如果能多跑幾趟的話,甚至可以掙到三百多塊錢。這在現在來說都是一筆不小的數目,而當時的陳游標只是一個十幾歲的小毛孩子呀!陳游標把自己掙來的錢存起來,暑假結束後他的存摺里已經有三四千塊錢了。賺了錢的陳游標每天回家都不忘給父母買些魚和肉帶回家,在那個能果腹就不錯的年代,對村裡的老百姓來說這簡直就是天大的奢望。小小的陳游標靠自己的智慧和努力早早地讓家庭享受到了天天過年的待遇,這讓全村的人都羨慕不已,說老陳家生了個能乾的好兒子,小游標父母聽了之後別提多開心了,臉上都樂開了花。見到父母如此開心,陳游標更是覺得自己選擇的道路沒有錯,自己所有的辛苦也都是值得的。在以後的幾年裡,他逐步將自己的生意做大,不僅自己做,還拉上同學來幫忙。初一時,陳游標的糧食生意開始聘請同學一起做,而且一請就是兩個,到初二的暑假時請來幫忙的同學已經達到了四人,而租來的拖拉機也從一輛變成了兩輛。初三的暑假過完之後,陳游標的存摺上已經有一萬三千七百塊錢的存款,成為名副其實的「少年萬元戶」,而且是全鎮唯一的。小小「生意精」一個初三的孩子現在能幹什麼?恐怕還在為父母沒有及時給夠零花錢而發脾氣吧!但是同齡的陳游標卻已經成了家裡的頂樑柱,家裡的主要經濟來源,成為全村唯一的萬元戶!可以說販糧是陳游標人生前二十年做得最成功的一項事業,它不僅為他賺取了生活的保障,也讓他成為十里八鄉的名人,成為眾人羨慕和嫉妒的對象。不過說起那段販糧的經歷,陳游標的回憶里卻也有一些「不可告人」的小秘密:以前的農村稱糧食用的都是鉤秤,開始販糧的時候,大夥對這個小孩兒並不十分信任,於是都紛紛要求用自己家裡的秤來稱。這樣一來,陳游標覺得自己肯定賺不到什麼錢。於是就耍了個小心眼,把從收音機上取下的一塊小的吸鐵石放在了自己的身上,在稱糧食的時候就趁別人不注意放在人家的秤砣底下,這樣一來,一百來斤的糧食就能差出個三四斤,利潤也就有了……雖然這種方法看起來有一些不夠地道,甚至有幾分奸商的狡詐,但是作為十多歲的孩子,就有如此商業狡詐,應當算是「神童」了。陳游標自己後來說起來也有幾分得意:「你看,五年級時我就這么聰明。」當然這不是在誇自己玩的小把戲是正確的,而是在表明自己至少是肯動腦筋的,盡管這小腦筋如今看起來並不那麼令人敬仰。不過陳游標還是毫無顧忌地說了出來,他從來不會去掩飾自己身上的缺點和錯誤,因為他本身就是一個坦誠和直率的人。陳游標的小學老師曾經這樣評價他:「陳游標上小學時是我的學生。教書育人,老師總是教學生學道理,先做人,後做事。他從小略顯頑皮,敢為人先,思維超前,做事優於同齡學生,不同於別的孩子。他是一個秉性好、與人為善、脾氣好的人。」這無疑是一個非常中肯的評價,雖然人是調皮和思維超前了點,但是卻絕對是以善良為前提的。所以,盡管在販糧的過程當中陳游標耍過這么個小小的手段,可是對於鄉親們對自己生意支持的恩情,陳游標從來沒有忘記過。也正是這份感恩之心才讓陳游標在成功之時從來不忘回饋社會和那些幫助過自己的人,在談起當年那些往事時,陳游標以「五個不能忘」來表達自己的感慨之情:「我覺得人應該常懷感恩之心。人生在世,有五個不能忘:一是不忘父母的養育之恩;二是不忘兄弟姐妹的手足之情;三是不忘老師的培養之恩;四是不忘親朋好友幫助的滴水之恩;五是不忘回報社會。」因為「不能忘」成就了今天的「中國首善」之名,也因為「不能忘」激勵著他朝著更加輝煌的人生邁進。「少年萬元戶」只是一個開始而已,未來還有更大的財富等待著他去創造。從那以後,陳游標的經商才能一步步顯現出來,在此後的人生中,不論成功或者失敗,陳游標都沒有放棄過探索致富的道路,他不斷找尋賺錢的途徑,不斷積累自己的財富,然後再用這些財富去回報社會,回報那些對自己有過幫助的人。他還記得當初在賣水的時候給過自己幫助的那個大哥,當時他給了陳游標兩毛錢,而且看陳游標沒有零錢找就作罷了。陳游標一直對他感激不盡。後來這個大哥的孩子高考差六分不能被大學錄取,在一籌莫展的情況下找到陳游標,請陳游標幫忙。陳游標二話不說就答應了下來。他找到孩子報考大學的校長說明自己的身份和來歷。校長當然聽說過「中國首善」的大名,並且答應幫忙,不過希望中國首善能支持一下學校教育,為自己的學校提供五十萬的教育贊助,陳游標當場就答應了,回去後立即把五十萬元打到了學校的銀行賬戶上。那位大哥的孩子當然也順利地被錄取了。但是陳游標從來沒有跟他提起過自己為他的兒子花了五十萬。對陳游標而言,滴水之恩就是要湧泉相報的,盡管大家覺得兩毛錢和五十萬放在一起是那麼的不成比例,但是在陳游標的字典里,任何的恩情都是無價的!雖然如今身家百億,但是陳游標從來不怕談及自己的貧寒出身和出身帶給他成長中的酸甜苦辣,對他而言,那是他的財富,更是他的驕傲,他是一個真正「靠自己改變命運」的人!
F. 陳游標宣布捐千萬支持冬奧會,每次出現為何總是很浮誇
中國首善陳游標時隔多日又捐款了,此次陳游標共捐款2300萬現金和30輛依維柯汽車。作為慈善家中最有爭議的公眾人物之一,一直被大眾貼上“作秀”等字眼,但是從1998年到2012年這些年中,陳游標捐款總額已經超過了20億,幫助人數高達70萬人。而且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後作為第一個出錢出力救災的企業家,被不少人所稱贊,同時陳游標也被評選為全國抗震救災模範。但就是這樣一位時刻為國家為人民著想的企業家,卻也遭受了網路暴力。
G. 陳游標,泗洪人誰不知道
陳游標,工商管理碩士,中共江蘇省委研究室特約研究員,江蘇黃埔投資有限公司董事長,江蘇省紅十字會副會長,江蘇省慈善總會副會長,江蘇省私營個體經濟協會副會長,江蘇省法律援助基金會副會長,江蘇省青年商會副會長,南京市孤殘兒童福利院名譽院長,全國二十七個市、縣榮譽市民。
一、辛勤創業,天道酬勤
1968年7月,陳游標出生於蘇北的一個貧苦農家。苦難的童年生活喚起了陳游標靠自己努力改變命運的想法,這一想法在後來變成了他不懈努力和追求的動力。
少年立志,天道酬勤。還是少年的時候,陳游標就利用課余的時間賣水、賣冰棍來貼補家用,後來年紀大一點,他又利用假期做起了從鄉村收購糧食拉到鎮上糧管所去賣的生意,由自行車到平板車再到汽車,陳游標就是在這樣艱苦的奮斗中逐漸顯現出了經商的才幹。
1996年陳游標創立了南京金威利電子醫療器械有限公司,2000年又組建了江蘇黃埔投資有限公司。江蘇黃埔投資公司是一家致力於整合中國傳統產業,發展綠色經濟、循環經濟,立足於資本市場與行業投資相結合的綜合性民營企業戰略投資公司。現投資項目涉及新型材料製造、房地產開發、電廠配套設備生產、再生資源利用、智能識別系統研發及青少年國防教育等業務。2005年公司產值已近70億元人民幣。
二、努力做好企業,全力回報社會
在公司快速發展的過程中,陳游標與江蘇黃埔始終把慈善公益事業當作公司發展的重要部分,積極承擔企業的社會責任。公司在自身發展的同時,不忘回饋社會,熱心投身於社會慈善事業。
在陳游標看來,慈善不只是一種簡單的捐助行為,它是以道德和愛心為基礎的,社會需要發自內心的捐贈,因此,從事慈善的人越多,越是社會進步、民族文明的一個標志。同時,慈善也是一種分配機制,能夠實現社會財富的第三次分配。它是一切有能力捐助者在慈善心驅使下的自覺行為,是社會保險、社會救助、社會福利的重要補充。慈善事業有利於緩解不同社會階層的對立情緒,彌合社會裂縫。因此從一定意義上說,慈善捐贈也是構建和諧社會、形成良好社會氛圍的一個重要途徑。陳游標說,做好事是發自內心的,更何況中國現在需要幫助的人還有很多,大家都來做慈善,可以幫助更多需要幫助的人,企業家賺了錢,也要為國家分憂。
正是在這種理念的指引下,陳游標將慈善公益變成了他的又一項事業。
三、投身公益,扶貧濟困
早在1996年創業之初,陳游標就開始投身於慈善捐助之中。那年陳游標剛剛創立南京金威利電子醫療器械公司,一年的營利不到20萬,就拿出了3萬元資助了一個安徽的白血病患者。
2002年以來,陳游標領導下的江蘇黃埔向南京市公安消防局捐助近千萬元,用於消防公益宣傳。
2003年「非典」期間,陳游標又向江蘇省醫療機構捐贈了800台遠紅外線溫度檢測儀和200萬元現金,用以支持抗擊「非典」事業。
2004年底,東南亞發生海嘯,陳游標積極響應國家號召,向海嘯災區捐出了300萬元。
在長期的扶危濟困的捐贈活動中,陳游標逐漸認識到捐贈計劃性的重要,開始引導捐贈向「規范化」方向發展,在捐贈過程中,開始與專門的慈善機構合作,以他們的專業化的運作使捐贈變得更有成效。在工商聯、紅十字會、慈善總會等機構的牽線搭橋下,陳游標更加積極地參與扶貧獻愛心活動。近年來他積極參與「光彩事業」,熱心社會公益,特別是支持和關心貧困地區教育事業的發展,積極為「希望工程」等教育基金捐款。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從捐資幫扶貧困地區基礎設施建設到加強教育扶貧投入,陳游標心中有著他自己的理解:「知識可以改變一個人的命運,教育改變的則是一個民族的命運。」認准了路,他開始將更多的資金捐贈到「助學」事業上來。
2003年以來,陳游標先後捐建了希望小學、光彩小學、博愛小學16所,其中江蘇豐縣4所,江蘇泗洪2所,青海玉樹藏族自治州10所,捐資累計320萬元。
2005年6月,在由江蘇省副省長何權揭牌的江蘇省「迎十運、獻愛心」捐款儀式上,江蘇黃埔向蘇北中小學及貧困地區捐贈教學用電腦200台,向基層公安系統捐贈警務用車7輛和接待用車1輛,價值人民幣200多萬元。
2005年11月18日,在江蘇慈善總會成立揭牌儀式上,江蘇省省長梁保華接受了江蘇黃埔向江蘇省慈善總會捐贈的600萬元人民幣。
2006年1月25日,江蘇黃埔又向江蘇省光彩事業促進會捐贈500台電腦、30000套校服、2000台助聽器及100萬元人民幣,捐款、捐物共計920萬元。江蘇省委副書記張連珍和副省長王湛出席了捐贈儀式。對陳游標的善舉,張連珍給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贊揚。
2006年2月1日(農歷正月初五),陳游標又到南京市孤殘兒童福利院看望孤殘兒童並捐款20萬元人民幣。
2006年4月29日,江蘇黃埔向江蘇省紅十字會提供了該會建會以來的最大單筆捐贈——價值1300萬元的款物,其中教學電腦700台,校服35000套,現金500萬元。這些實物和現金將分別捐贈給青海、四川、重慶、湖南、安徽和江蘇等省市貧困地區的希望小學。
2006年6月1日,陳游標再次參加江蘇省、南京市慈善總會聯合舉辦的「社會關愛、情系孤兒」慈善活動,並在活動中向南京孤殘兒童社會福利院捐贈20萬元人民幣。
H. 「中國首善」陳游標出山做了什麼
「中國首善」陳游標出山表示捐款2300萬,對外宣傳2000萬。
7月25日,陳游標在其控股的江蘇黃埔再生資源利用有限公司宣布,將捐出2300萬元以及30輛依維柯商務車(多家媒體稱二者總價值超3000萬元)。陳游標在儀式現場提到,他實際捐贈2300萬,但因「2000萬」更易於傳播,於是對外宣傳口徑改為2000萬。
這筆捐贈將支持河北張家口市舉辦冬奧會、安徽無為市政府防洪救災,以及陝西旬邑馬欄陽坡頭希望小學。
(8)陳游標為什麼送電動汽車擴展閱讀
官方通報收到陳游標捐贈的1000萬元人民幣及12部汽車:
除了捐贈汽車,此次仍是現場現金捐贈,陳游標表示,由於儀式現場「不方便擺放」,他邀請媒體到其辦公樓的六樓拍攝素材,「2300萬現金就擺在地上」。
當晚7點,吃過晚飯後,陳游標一一進行「現金」交接,握手留念,並囑咐身邊工作人員「把每個鏡頭都拍下來留存」。
每輛車後身貼有「中國首善 全國道德模範 陳游標捐贈」字樣,車隊出發時,陳所在公司負責人要求「定製警車打開雙閃、鳴笛響起來」。
7月26日,張家口市公安局官方微信發布通報稱,收到陳游標捐贈的1000萬元人民幣及12部汽車。
當天晚上8點多,安徽無為和陝西旬邑兩方受捐贈代表,分別在六樓數出100萬、200萬現金,裝進麻袋,並留下「背著一麻袋現金」的畫面素材後,驅車離開。
I. 陳游標是什麼人
陳游標的「秀」和「彪」
這個人曾經讓我很感動,那是08汶川地震的時候,他帶著他的工程車隊,千里奔襲救災的那些故事。
這個人,一直很高調,走著一條與眾不同的所謂「暴力募捐」的路線。
這個人,很環保,以至於把自己的老婆,孩子都改成了聽起來拗口,但是據說就環保了的名字。
這個人,很博愛,東瀛地震,他也是第一時間跑了過去,對著電視鏡頭露臉,據說也散了不少錢財,是日元還是美元不知道,但是,唯一能知道的,日本媒體對此的訕笑和變態的攻軒。
這個人,很滑稽,他高調開一場五音不全的演唱會,然後弄一群豬,弄數百輛拖拉機,農器具,演唱會前對媒體高調宣稱,凡是來聽他演唱會的,每位農民兄弟都有份兒,結果多數農民兄弟連根豬毛都沒見到,更別說農器具了。
這個人,很瘋狂,他當著媒體的面,帶著眾下屬,一頓大錘,把自己那台陳舊的賓士車錘的稀巴爛,然後給下屬每人一台自行車,據說這就是環保。
這個人,沉寂了有些日子,那是因為他和曾經的世界大學生運動會體操冠軍,落魄到街頭賣藝的那個叫張尚武的小夥子,不得不說,說了也說不清楚的故事。
這個人,再出山,在眾人的目光里,他再一次舉起了大錘,砸了一堆電動單車,說是繼續環保。他說,電動單車的輻射能力對人體危害實在太大了,所以,砸個球。當然,你要問他,砸了電動單車之後,那些蓄電池如何處理,我估計他不會給你任何解釋。
在砸電動車喘息歇息的當兒,這人舉起了一個罐子,這罐子用這人的話說,吸納了來自中國空氣最好的地方的空氣,這罐子裡面有高科技晶元,只需要在喜馬拉雅山腳下,在香格里拉,打開罐子搖三搖,這里的空氣就進到罐子里了,當然,最神奇的是,這一小小罐子的空氣,你吸了,據說一天都精神抖擻,神清氣爽。最最當然的是,這一罐子「空氣」,價格據說是四五塊錢。
……
陳游標,一個有故事的人。
陳游標,一個會製造故事和噱頭的人。
陳游標,一個能秀並會秀,還在不停地秀的人。
事實上,我對陳先生的暴力募捐,高調募捐是持有敬佩的。這年頭,有錢人能做到陳先生這樣的,確實不多。
但是,請記住,這個世界並不是只有陳游標先生一位慈善家。至少在國內和他比肩卻比他更務實,更低調,更有效果的,諸如福耀玻璃的曹老總等等。
當然,陳游標比紅十字會靠譜,人家拿出來的都是真金白銀。相比於紅十字的那種雁過拔毛,陳游標比它們純潔且高尚許多。
但是,說實話,我對陳游標先生的一次次的「秀」,感到有些疲勞了,或者說反感了。這反感來自於,他倡導環保沒錯,但是,把老婆兒子的名字都改成環保那一刻起,他的小兒子面對電視鏡頭,對父親給自己改的這個不倫不類的名字超級反感。
陳游標先生越來越不靠譜了。個唱之後,那些豬啊羊啊,農器具啊送到那裡去了,估計他自己都不知道,大概他也不想知道。
倡導綠色環保真好,只是陳先生怒砸賓士,怒砸電動自行車的時候,我不知道陳先生想過沒有,那些無法降解的電瓶電池以及其他的東西該如何處理,如何才能讓它們不貽害這個脆弱的世界。
從收留那個備受爭議的體操冠軍開始,我們就知道那就是一場秀。陳游標面對電視鏡頭,摟著張尚武,拍出去數萬塊錢,置辦的里里外外。結果這是一段「閃婚」,數月之後,兩人迅速降溫,迅速分手,如今的張尚武依舊在地下道拿大頂,而陳先生已經開始了砸電動單車的秀。
我承認我智商偏低,我已經分不清這個高調的慈善家是「秀」還是「彪」了。
或許唯一的解釋就是,時不時出來弄點動靜,引起媒體關注的陳游標先生,大概剩下的嗜好就是經常性的提醒我們所有人:
大家都來看啊,我,陳游標就在這里,又有新花樣了。
我肯定不會去買陳先生那罐子空氣,就算吸了果然能如此輕飄,但是,我還是忍不住說一聲:
好好的一人,咋就彪了呢?!
J. 沉寂已久的中國首善,陳游標為何近日選擇出山
說起陳游標,相信不少人都聽說過,作為當年“首善”的他這些年來大大小小的捐款了20億。然而讓陳游標出名的並不是他捐了20億的資金,而是每次捐款的時候,陳游標都會格外的高調。
但在近期,陳游標在其控股的江蘇黃埔再生資源利用有限公司宣布,將捐出2300萬元以及30輛依維柯商務車捐贈將支持河北張家口市舉辦冬奧會、安徽無為市政府防洪救災,以及陝西旬邑馬欄陽坡頭希望小學。除了捐贈汽車,此次仍是現場現金捐贈,陳游標表示,由於儀式現場“不方便擺放”,他邀請媒體到其辦公樓的六樓拍攝素材,“2300萬現金就擺在地上”。在今年疫情的大背景下,他認為還是應該盡力回報社會,對於舉辦冬奧會,資助希望小學都是很重要的事,不能因為怕流言蜚語而不去做慈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