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汽車資訊 > 模擬火箭怎麼造汽車

模擬火箭怎麼造汽車

發布時間:2022-04-26 04:30:45

⑴ 二級火箭高空點火是怎樣研究的

在「長征一號」的研製過程中,需要解決許多新的技術問題。就液體火箭發動機來講,首先需要解決的是二級發動機的高空點火的問題。

這個課題,是由張貴田主持研製完成的。

1961年,他參加了我國第一台自行設計的液體火箭發動機的研製工作,在國內率先提出用液相分區方法解決發動機不穩定燃燒的世界性難題,為我國運載火箭發動機的研製開辟了道路。

1967年11月,「長征一號」開始研製後,年紀輕輕的張貴田擔任了發動機副主任設計師,主持二級火箭發動機的研製工作。

二級發動機的問題,特別是如何解決二級發動機高空點火問題,是當時攻關的關鍵。

要知道,二級發動機不同於在地面起動的一級火箭發動機,它要在60公里以上的高空點火啟動。

而在這樣的高空環境,空氣極其稀薄,壓力也比較低,因此,發動機只能採用自燃式推進劑,也就是讓氧化劑和燃料自主混合自燃後,產生推力。

然而,由於高空環境的外界壓力條件變了,氧化劑和燃料本身的分子物化以後,契合力也就比在地面正常情況下要弱一些,自燃也就延後一些。

自燃點火時間的延後,勢必給火箭帶來一系列的弊端甚至危險。比如,如果點火不及時,發動機內就會積存很多的液體,液體積存多了就會產生爆燃,甚至引發爆炸。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任新民、張貴田他們進行了長達半年時間的單項推進劑實驗。

在這之前,十一所從來沒有做過這類試驗,所以他們根本就沒有相關的實驗設備。

因此,張貴田他們首先趕制了自行設計的推進劑實驗設備,並在三分院所在地進行了小型模擬實驗。

由於時間倉促,可參考的資料又基本上是來自前蘇聯方面的,殘缺不全,致使自行設計的實驗設備比較落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推進劑模擬實驗的准確性。

為了避免發動機推進劑在真空條件下燃燒不好,任新民、張貴田他們提出來,要保證發動機里始終保持相當於地面一個大氣壓的狀態。

由於發動機的試驗都是在地面進行的,在地面條件下,正常狀態並不代表在真空條件下的狀態,而如果把推力室後部堵死,使它內部本身就保持著地面一個大氣壓狀態,並將這種狀態攜帶上天。

這樣,即使箭體進人真空,發動機的工作環境也沒有變化,如同在地面一樣,從而可以保證發動機正常工作。

有人認為,這實際上是在准確掌握了推進劑延滯期的基礎上,為發動機在真空中正常工作時,再加上一道保險。

然而,所有的一切只是假設,全部都需要用試驗來檢驗。問題嚴重而棘手!張貴田他們想:該怎麼辦呢?

在發達國家,為進行這類研究試驗,要專門建設模擬高空環境的試車台,這類試車台設備龐大復雜,自動化程度高,造價昂貴。

由於各種條件所限,我國不能照搬那一套,只能謀求新的解決辦法,張貴田他們踏上了獨辟蹊徑的艱難之路。

1968年底,經過緊張的試制,第一個大噴管終於生產出來了。

當時,玻璃鋼大噴管的設計所在南苑,而生產廠卻在長城外康莊附近的二五一廠,兩地相距60多公里。

為解決生產設計的銜接問題,張貴田他們風雨不誤,不停地在兩地來回奔波。

長城勝景,弛譽中外。數年來,他們過往了不知道有多少次,都沒心思去觀賞。

那時,康莊的路並非「康莊大道」,而一路卵石「麻臉」窄路。乘不上火車的時候,他們就走老遠趕乘長途汽車。

拉成品的時候,瘦弱的張貴田,因為屁股受不了大卡車的強烈顛簸和蹭磨,只好一路站立著回設計所。

無數個風風雨雨的日日夜夜過去了,大家的臉又瘦了一圈。

失敗、改進,再失敗、再改進,就這樣,燃燒室大噴管玻璃鋼噴管日見成形了。

最後幾天,張貴田他們和工廠的工人師傅們一起,用浸過樹脂的玻璃布在大噴管的模胎上層層纏繞,再經過高溫固化、銑車加工、金屬法蘭盤與非金屬連結,又在內壁外層貼上蜂窩、纏加強層等。

一道道工序完成後,理想的玻璃鋼大噴管,終於在大家的汗水浸泡下誕生了。

隨後,玻璃鋼大噴管如期地安裝在了「長征一號」的二級火箭發電機燃燒室上。

⑵ 火箭發動機好造還是汽車發動機好造

如果一定要追求答案的話,那就是兩種發動機都不好造,因為汽車的發動機的耐用性涉及到多方面的製造工藝,另外,電噴系統,變速箱的傳動系統都會影響車輛的定位目標的達成,所以汽車發動機要想調效到盡善盡美的是很難的。而火箭發動機的穩定性是個考驗,有一點小部件都會影響整個發射過程當中能否將衛星順利帶入到預先的軌道當中,所以兩種發動機都不好造。

⑶ 人們從哪些動物身上得到了哪些啟示

具體答案如下:

1、蝙蝠----聲納和雷達

雷達發射的是電磁波,蝙蝠發出的是超聲波,是因為超聲波發出後,遇到物體反射回來,來判斷物體的位置。

⑷ 火箭的資料

火箭網路名片
火箭火箭(rocket)是以熱氣流高速向後噴出,利用產生的反作用力向前運動的噴氣推進裝置。它自身攜帶燃燒劑與氧化劑,不依賴空氣中的氧助燃,既可在大氣中,又可在外層空間飛行。現代火箭可用作快速遠距離運送工具,如作為探空、發射人造衛星、載人飛船、空間站的運載工具,以及其他飛行器的助推器等。如用於投送作戰用的戰斗部(彈頭),便構成火箭武器。其中可以制導的稱為導彈,無制導的稱為火箭彈。有同名籃球隊,因其所在城市休士頓為美國航天科技中心而得名。

目錄

詞語釋義
現代火箭簡介
溯源
法規
火箭分類基本分類
模擬火箭
運載火箭
宇宙火箭
氣象火箭
現代火箭里程碑
火箭炮
多級火箭
火箭發展
世界各國發射紀錄
中國發射基地酒泉衛星發射基地
西昌衛星發射中心
太原衛星發射中心
文昌衛星發射中心
火箭原理發動機
火箭燃料
推進劑
中國的火箭長征1號系列
長征2號系列
長征二號
長征三號系列
長征三號
長征四號系列運載火箭
詞語釋義
現代火箭 簡介
溯源
法規
火箭分類 基本分類
模擬火箭
運載火箭
宇宙火箭
氣象火箭
現代火箭里程碑
火箭炮
多級火箭
火箭發展
世界各國發射紀錄
中國發射基地 酒泉衛星發射基地
西昌衛星發射中心
太原衛星發射中心
文昌衛星發射中心
火箭原理 發動機
火箭燃料
推進劑
中國的火箭 長征1號系列
長征2號系列
長征二號
長征三號系列
長征三號
長征四號系列運載火箭
展開 詞語釋義
火箭 huǒjiàn [rocket] 由裝有易燃混合物的殼體組成的裝置,燃燒生成的氣體向後排出,從而產生反作用力把它發射到空中。用於燃燒彈或者爆破彈,或者作為發射裝置(如發射救生索或者捕鯨魚叉) 連放火箭。——《廣東軍務記》 火箭頻發。 炮火火箭紛紛打射。 詳細解釋 1.古代用引火物附在箭頭上射到敵陣引起焚燒的一種箭矢。《三國志·魏志·明帝紀》「 諸葛亮 圍 陳倉 , 曹真 遣將軍 費曜 等拒之」 裴松之注引 三國 魏 魚豢 《魏略》:「 昭 ( 郝昭)於是以火箭逆射其雲梯,梯燃,梯上人皆燒死。」 宋 司馬光《涑水記聞》卷十二:「知州 苗繼宣 ,拍泥以塗藳,積備火箭射賊。」清 顧炎武《汝州知州錢君行狀》:「賊以火箭射城上,城上發礮應之。」 2.現代利用反沖力推進的飛行裝置。用以發射人造衛星、人造行星、宇宙飛船等,也可裝上彈頭製成導彈。在一般用語中,火箭也作為火箭發動機的簡稱。
現代火箭
簡介
火箭是目前唯一能使物體達到宇宙速度,克服或擺脫地球引力,進入宇宙空間的運載工具。火箭的速度是由火箭發動機工作獲得的。早在1903年齊奧爾科火箭發射
夫斯基就推導出單級火箭的理想速度公式:V=ω*Ln(Mo/Mk),被稱為齊奧爾科夫斯基公式。ω為發動機的噴氣速度,ln為對數表達式,表示以自然對數e為底數的對數,Ln(Mo/Mk)就是表示為以e為底Mo/Mk的對數,Mo和Mk,分別是火箭的初始質量和發動機熄火(推進劑用完)時的質量。Mo/Mk被稱為火箭的質量比。 由這個公式可知,火箭的速度與發動機的噴氣速度成正比,同時隨火箭的質量比增大而增大。即使使用性能最好液氫液氧推進劑,發動機的噴氣速度也只能達到4.3~4.4公里/秒。因此,單級火箭不可能把物體送入太空軌道,必須採用多級火箭,以接力的方式將航天器送入太空軌道。 火箭用於運載航天器叫航天運載火箭,用於運載軍用炸彈叫火箭武器(無控制)或導彈(有控制)。航天運載火箭一般由動力系統、控制系統和結構系統組成,有的還加遙測、安全自毀和其他附加系統。 多級火箭各級之間的聯接方式,有串聯、並聯和串並聯幾種。串聯就是把幾枚單級火箭串聯在一條直線上;並聯就是把一枚較大的單級火箭放在中間,叫芯級,在它的周圍捆綁多枚較小的火箭,一般叫助推火箭或助推器,即助推級;串並聯式多級火箭的芯級也是一枚多級火箭。
多級火箭各級之間、火箭和有效載荷及整流罩之間,通過連接一分離機構(常簡稱為分離機構)實現連接和分離。分離機構由爆炸螺栓(或爆炸索)和彈射裝置(或小火箭)組成。平時,它們由爆炸螺栓或爆炸索連成一個整體;分離時,爆炸螺栓或爆炸索爆炸,使連接解鎖,然後由彈射裝置或小火箭將兩部分分開,也有藉助前面一級火箭發動機啟動後的強大射流分開的。 火箭技術是一項十分復雜的綜合性技術,主要包括火箭推進技術、總體設計技術、火箭結構技術、控制和制導技術、計劃管理技術、可靠性和質量控制技術、試驗技術,對導彈來說還有彈頭制導和控制、
突防、再入防熱、核加固和小型化等彈頭技術。
溯源
「火箭」一詞根據古書記載,最早出現在公元3世紀的三國時代,距今已宋代火箭
有1700多年的歷史了。當時在敵我雙方的交戰中,人們把一種頭部帶有易燃物、點燃後射向敵方、飛行時帶火的箭叫做火箭。這是一種用來火攻的武器,實質上只不過是一種帶「火」的箭,在含義上與我們現在所稱的火箭相差甚遠。唐代發明火葯之後,到了宋代,人們把裝有火葯的筒綁在箭桿上,或在箭桿內裝上火葯,點燃引火線後射出去,箭在飛行中藉助火葯燃燒向後噴火所產生的反作用力使箭飛得更遠,人們又把這種噴火的箭叫做火箭。這種向後噴火、利用反作用力助推的箭,已具有現代火箭的雛形,可以稱之為原始的固體火箭。 火箭是以熱氣流高速向後噴出,利用產生的反作用力向前運動的噴氣推進裝置。通常火箭一詞也包括導彈、航天器,甚至煙花焰火。 最常見的火箭燃燒的是固體或液體的化學推進劑。推進劑燃燒產生熱氣,通過噴口向火箭後部噴出氣流。火箭自帶燃料和氧化劑,而其他各種噴氣發動機僅須攜帶燃料,燃料燃燒所須的氧取自空氣中。所以,火箭可以在地球大氣層以外使用,而其他噴氣發動機不能。火箭發射時產生巨大的推力使火箭在很短的時間內迅速升入高空,隨著燃料不斷減少,火箭自身質量逐漸減小,在與地球距離增大的同時,質量和重力影響不斷下降,火箭速度也因此越來越快。 「土星」5號火箭啟程登月時,5台發動機每秒鍾消耗近3噸煤油,它們產生的推力相當於32架波音747的起飛推力。無法確定火箭發明的確切時間。大部分專家認為中國人早在13世紀就研製出了實用的軍用火箭。19世紀出現了幾項重大技術進步:燃料容器的紙殼改為金屬殼,延長了燃燒的持續時間;火葯推進劑的配方標准化;製造出發射台;發現了自旋導向原理等等。19世紀末,火箭開始用於非軍事目的,如用火箭攜帶救生索飛向海上遇難船隻。19世紀末20世紀初美國科學家戈達德和其他幾位專家奠定了現代火箭技術的基礎,並發射了第一枚液體燃料火箭。 20世紀70年代,美國研製出全新的火箭動力航天運載工具即太空梭。它主要分3個部分:機身後部裝有3台主發動機的軌道飛行器;裝有液氫和液氧推進劑的外掛燃料箱(5分鍾後脫落),保證主發動機工作;裝有2台可分離的固體燃料火箭發動機(2分鍾後脫落),它們與軌道飛行器主發動機同時啟動,提供初始升空階段的推力。1981年4月12日,人類第一架太空梭「哥倫比亞」號發射升空。 中國古代火箭技術傳到歐洲之後,經改進,火箭曾被列為軍隊的裝備。早期的火箭射程近、落點散布大,以後被火炮代替。第一次世界大戰後,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火箭武器得到迅速發展,並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發揮了威力。 19世紀80年代,瑞典工程師拉瓦爾發明了拉瓦爾噴管,使火箭發動機的設計日臻完善。19世紀末20世紀初,液體火箭技術開始興起。1903年,俄國的К.E.齊奧爾科夫斯基提出了製造大型液體火箭的設想和設計原理。1926年,3月16日美國的火箭專家、物理學家R. H. 戈達德試飛了第一枚無控液體火箭。1944年,德國首次將有控的、用液體火箭發動機推進的V—2導彈用於戰爭。1931年5月,德國科學家赫爾曼·奧伯特領導的宇宙航行協會試驗成功了歐洲的第一枚液體火箭。到了1932年,德國軍方在參觀該協會研製的液體火箭發射試驗之後,意識到火箭武器在未來戰爭中具有的巨大潛力,便開始組織一批科學家和工程技術人員,集中力量秘密研製火箭武器。到40年代初,德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期,先後研製成功了能用於實戰的V-1、V-2兩種導彈。其中V-1是一種飛航式有翼導彈,採用空氣噴氣發動機作動力裝置;V-2是一種彈道式導彈,採用火箭發動機作動力裝置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蘇聯和美國等相繼研製出包括洲際彈道導彈在內的各種火箭武器。 中國於20世紀50年代開始研製火箭。1958年6月中國仿製成功前蘇聯的C-75型(SA-2)地空導彈武器系統,仿製半固定式中高空、中近程地空導彈武器系統。這就是中國的第一枚導彈,是中國發展火箭的前期基礎。1970年4月24日,用「長征」1號三級運載火箭發射了『東方紅』人造衛星。1975年11月26日,用更大推力的「長征」2號運載火箭發射了可回收的重型衛星。1980年5月18日,向南太平洋海域成功地發射了新型火箭。1982年10月,潛艇水下發射火箭又獲成功。1984年4月8日,用第三級裝液氫液氧火箭發動機的 「長征」3號運載火箭成功地發射了地球同步試驗通信衛星。1988年9月7日,用「長征」4號運載火箭將氣象衛星成功地送入太陽同步軌道。1992年8月14日,新研製的「長征」2號E捆綁式大推力運載火箭又將澳大利亞的奧賽特B1衛星送入預定軌道。這些都表明火箭發源地的中國,在現代火箭技術領域已跨入世界先進行列,並已穩步地進入國際發射服務市場。 在發展現代火箭技術方面,美國的物理學家R. H. 戈達德和俄國的К.E.齊奧爾科夫斯基是開創者,德國的馮·布勞恩是第一枚實用火箭的發明者,中國的錢學森、和蘇聯的S.P.科羅廖夫、齊奧爾科夫斯基等都做出了傑出的貢獻。 清朝以前,中國始終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火箭和火箭技術最高的國家,甚至在明朝時期一度是世界上唯一掌握火箭武器技術和大規模應用火箭技術的國家,大約在南宋時期,人們用球狀火葯包裝在箭頭桿附近,點著引線之後,用弓箭射出去殺傷敵人,這就是後來的「萬人敵」。後來,人們將火葯裝填在竹筒里,火葯背後裝著細小的「定向棒」點燃引火管上的火硝,引起筒里火葯迅速燃燒,產生向前的推力,使之飛向敵陣爆炸,這就是世界上第一種火葯火箭。在明朝舊火箭技術達到高峰並廣泛應用於實戰,從明朝初年的靖難之役,到萬曆時期的援朝抗日戰爭,在到後來對英國人的戰斗中都有大規模使用的記載,《武備志》一書中更是記載了當時琳琅滿目的火箭類武器,從單發的簡單火箭,到多管連發的一窩蜂等火箭炮,在到多級火箭出水火龍,基本以形成了現代火箭的所有門類,根據《明史》記載在當時明朝同蠻族的戰爭中,一場戰斗動用幾萬支火箭是司空見慣的。更有一位叫萬戶(可能是官名)的人將47支大型火箭綁在椅子上,同時點燃,想利用反推原理飛上太空,但可惜最後以失敗告終。這是可考的世界第一次載人火箭發射(以當時的條件,我們可以想像一下,明朝先人的科學探索精神和勇氣!),而當時在華的竇瑪麗等人也都部分記載了相關史料,參見《竇瑪麗雜記》,對中國的火箭技術也有一定得記載。 後來,中國在滿清政府的殘酷統治之下,因為採取的抑制火器發展和閉關鎖國的愚蠢思維,中國的火箭技術逐漸停滯並嚴重倒退,直到1958年,中國才造出第一支現代火箭,不但晚於美國,蘇聯,更晚於日本等國,不得不引人深思。 美國航空航天博物館的照壁上第一句話就是:最早的飛行器是中國的風箏和火箭。
法規
國際法規定,發射載具的擁有者的國籍決定了那個國家必須為任何造成的損害負責。因此有些國家要求火箭製造者及發射者遵循特定法令去補償及保護人員及財產可能受到的影響。
火箭分類
基本分類
火箭可按不同方法分類。按能源不同,分為化學火箭、 核火箭、電火箭以及光子火箭等。化學火箭又分為液體推進劑火箭、固體推進劑火箭和固液混合推進劑火箭。按用途不同分為衛星運載火箭、布雷火箭、氣象火箭、防雹火箭以及各類軍用火箭等。按有無控制分為有控火箭和無控火箭。按級數分為單級火箭和多級火箭。按射程分為近程火箭、中程火箭和遠程火箭等。火箭的分類方法雖然很多,但其組成部分及工作原理是基本相同的。 固態火箭跟液態火箭便是現今比較常用的火箭。此外,還有混合火箭---就是用固體的燃料而用液體的氧化劑。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現今運載火箭大多包含了液態火箭跟固態火箭,也就是說,一個火箭可能第一節是固態的而第二節卻是液態的。 火箭的基本組成部分有推進系統、箭體和有效載荷。有控火箭還裝有制導系統。 火箭推進系統是火箭賴以飛行的動力源。其中火箭發動機按其工質,可分為化學火箭發動機、核火箭發動機、電火箭發動機和光子火箭發動機等。廣泛使用的是化學火箭發動機,它是依靠推進劑在燃燒室內進行化學反火箭構造
應釋放出來的能量轉化為推力的。推力與推進劑每秒消耗量之比稱為比沖,它是發動機性能的主要指標,其高低與發動機設計、製造水平有關,但主要取決於所選用的推進劑的性能。火箭發動機的推力,是根據其特點和用途選定的,其大小相差很大,小到微牛,如電火箭發動機;大到十幾兆牛,如美國太空梭的固體火箭助推器。 箭體用來安裝和連接火箭各個系統,並容納推進 劑。箭體除要求具有良好的空氣動力外形外,還要求在既定功能不變的前提下,質量越輕越好,體積越小越好。在起飛質量一定時,結構質量輕,則可獲得較大的飛行速度或射程。 運載火箭的有效載荷有人造衛星、飛船或空間探測器等航天器。火箭武器的有效載荷就是戰斗部(彈頭)。 為成功地發射火箭,還必須有地面發射設備和發射設施。地面發射設備有大有小。小的可手提肩扛,如攜帶型防空火箭和反坦克火箭的發射筒(架);大的如衛星運載火箭,則需有固定的發射場和龐大的發射設施,以及飛行跟蹤測控台站等。
模擬火箭
(1)取兩個金屬小筒(最好是冰箱的廢乾燥過濾器)對稱水平地固定在橫桿兩端,在筒的尾部鑽一小孔,筒的下部要能放置酒精棉球,如圖所示。用醫用注射器通過筒的小孔向內部注射適量酒精,點燃筒下面的酒精棉球,很快就可以看到從小孔中噴射出火焰,火箭模型就會飛速轉動,而且發出「呼呼」的響聲,十分生動形象。
阿麗亞娜火箭(20張)(2)也可以取眼葯水玻璃瓶,在瓶蓋中心插入一段去掉珠子的圓珠筆芯管,要使瓶塞緊緊套在瓶口,然後將兩玻璃瓶對稱水平地固定在橫桿的兩端,瓶下面要能安放酒精棉球,用注射器向小瓶內注射三分之一容積的水。當點燃酒精棉球後,很快看到橫桿兩端玻璃瓶口噴出蒸氣,轉架快速旋轉。同樣說明了火箭原理。
運載火箭
yùn zǎi huǒ jiàn 運載火箭(運載火箭) -------------------------------------------------------------------------------- ◎運載火箭 yùnzài huǒjiàn [launch vehicle;carrier rocket] 用來攜帶某些物體的火箭飛行器 第一個人造地球衛星的運載火箭已經落後。 yùn zǎi huǒ jiàn 運載火箭(運載火箭) -------------------------------------------------------------------------------- 指運載人造衛星或其他人造星體的火箭。這種火箭具有很高速度,有的運送人造星體以後本身也在星際間按照一定軌道運轉。《文匯報》1984.4.19:「他那二十多年航天事業的生涯,實地指揮過多次運載火箭的發射,把好幾顆衛星送上太空。」
宇宙火箭
-------------------------------------------------------------------------------- 可以脫離地球引力范圍發射到其他星球或星系空間的火箭。
氣象火箭
qì xiànɡ huǒ jiàn 氣象火箭 -------------------------------------------------------------------------------- 探測高層大氣的物理特徵(如氣壓、溫度、濕度等)和現象的探空火箭。通常為小型無控制火箭,重10~100千克。探測高度30~100千米。
現代火箭里程碑
V2是單級液體火箭,全長14米,重13噸,直徑16.5米,最大射程320千米,射高96千米,彈頭重1噸。V2採用較先進的程序和陀螺雙重控制系統,推力方向由耐高溫石墨舵片操縱執行。V2在工程技術上實現了宇航先驅的技術設想,對現代大型火箭的發展起了承上啟下的作用。成為航天發展史上一個重要的里程碑。
火箭炮
huǒjiànpào 火箭炮 -------------------------------------------------------------------------------- ◎火箭炮 huǒjiànpào [bazooka] 發射火箭彈的火炮。有多軌式、框架式和多管式。可一次發射一發至數十發火箭彈。發射速度快,火力猛,威力大,機動性能好。但射彈散布較大,發射時火光明顯,陣地易暴露。 火箭彈 靠火箭發動機推進的非制導彈葯。主要用於殺傷、壓制敵方有生力量,破壞工事及武器裝備等。按對目標的毀傷作用分為殺傷、爆破、破甲、碎甲、燃燒等火箭彈;按飛行穩定方式分為尾翼式火箭彈和渦輪式火箭彈。火箭彈通常由戰斗部、火箭發動機和穩定裝置3部分組成。戰斗部包括引信、火箭彈殼體、炸葯或其他裝填物。火箭發動機包括點火系統、推進劑、燃燒室、噴管等。尾翼式火箭彈靠尾翼保持飛行穩定;渦輪式火箭彈靠從傾斜噴管噴出的燃氣,使火箭彈繞彈軸高速旋轉,產生陀螺效應,保持飛行穩定。火箭彈的發射裝置,有火箭筒、火箭炮和火箭發射架等。由於火箭彈帶有自推動力裝置,其發射裝置受力小,故可多管(軌)聯裝發射。單兵使用的火箭彈輕便、靈活,是有效的近程反坦克武器。 huǒjiànpào
火箭炮(19張)-------------------------------------------------------------------------------- 發射火箭彈的炮。炮彈上的火箭發生反沖力,把炮彈發射出去。
多級火箭
ō jí huǒ jiàn 多級火箭 -------------------------------------------------------------------------------- 由兩級或兩級以上的火箭組合成的火箭。有串聯、並聯和串並混合三種組合方式。採用多級火箭能增加射程,提高有效載荷(彈頭、衛星、宇宙飛船等)的最終速度。戰略導彈和大型運載火箭通常採用多級火箭。
火箭發展
20世紀50年代以來,火箭技術得到了迅速發展和廣泛應用,其中尤以各類可控火箭武器(導彈)和空間運載火箭發展最為迅速。從火箭彈到反坦克導彈、反飛機導彈和反艦導彈以及攻擊地面固定目標的各類戰術導彈和戰略導彈,均已發展到相當完善的程度,已成為現代軍隊不可缺少的武器裝 備。各類火箭武器正在繼續向提高命中精度、抗干擾能力、突防能力和生存能力的方向發展。此外,反導彈、反衛星等火箭武器也正在研製和發展之中,在地地彈道導彈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運載火箭,已廣泛用於發射衛星、載人飛船和其他航天器等。 20世紀80年代初,蘇、美兩國已經分別研製出六、七個系列的運載火箭。其中,美國載人登月的火箭,直徑10米,長111米,起飛質量約2930噸,近地軌道運載能力為127噸。蘇聯的「能源」號火箭,起飛質量約2000噸,近地軌道運載能力約為100噸。中國的
「長征」系列火箭(20張),採用了並聯助推技術,不僅提高了運載能力,還為進一步發展更大運載能力的火箭奠定基礎。運載火箭正向著高可靠性、低成本、多用途和多次使用的方向發展。可多次往返於太空和地球之間的太空梭的問世就是這一發展趨勢的體現。火箭技術的飛速發展,不僅可提供更加完善的各類導彈和推動相關科學的發展,還將使開發空間資源、建立空間產業、空間基地及星際航行等成為可能。
世界各國發射紀錄
序號 地區 發射次數 失敗數 成功率
1 俄羅斯 1262 49 96.1%
2 美國 513 35 93.1%
3 歐盟 164 11 93.3%
4 中國 124 6 95.2%
5 日本 50 5 90%
6 印度 19 6 68.4%
7 以色列 6 2 66.7%
8 伊朗 1 0 100%
9 韓國 1 1 0%
10 朝鮮 2 2 0%

「土星」5號火箭(17張)(2010年8月)
中國發射基地
酒泉衛星發射基地
酒泉衛星發射基地位於酒泉市東北210公里處的巴丹吉林沙漠深處,建於1958年,是規模最大的衛星發射中心,也是各種型號運載火箭和探空氣象火箭的綜合發射場,擁有完整、可靠的發射設施,能發射較大傾角的中、低軌道衛星。中心自1958年創建以來,曾為中國航天事業的發展創造過驕人的八個第一;1970年4月21日,中國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在這里升起;1975年11月26日,第一顆返回式人造地球衛星在這里升空;1980年5月18日,第一枚遠程運載火箭在這里飛向太平洋預定領空;1981年9月20日,第一次用一枚火箭將三顆衛星送上太空……至今,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已成功地發射了21顆科學試驗衛星,其中,這里發射的8顆可收回衛星,成功率達100%。為中國著名的三大衛星發射基地之一。 ◆西昌衛星發射中心
西昌衛星發射中心
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始建於1970年,於1982 年交付使用,自1984年1月發射我國第一顆通信衛星以來,已發射國內外衛星28次。 主要擔負廣播、通信和氣象等地球同步軌道(GTO)衛星發射的組織指揮、測試發射、主動段測量、安全控制、數據處理、信息傳遞、氣象保障、殘骸回收、試驗技術研究等任務。發射場位置為東經102度、北緯28.2度。
太原衛星發射中心
太原衛星發射中心是中國試驗衛星、應用衛星和運載火箭發射試驗基地之一。它位於山西省太原市西北的高原地區,具備了多射向、多軌道、遠射程和高精度測量的能力,擔負太陽同步軌道氣象、資源、通信等多種型號的中、低軌道衛星和運載火箭的發射任務。發射中心始建於1967年。1968年12月18日,中國自己設計製造的第一枚中程運載火箭發射成功。到1988年該中心共成功發射了70多枚包括中近程、中遠程、遠程等各種類型的運載火箭。1988年9月7日和1990年9月3日,該中心用長征4號運載火箭成功地將中國第一顆和第二顆「風雲」1號氣象衛星送入太陽同步軌道。此外,它還進行過一系列運載火箭試驗。1997年12月8日,該中心第一次執行國際商業發射,成功地將美國摩托羅拉公司製造的兩顆銥星送入預定軌道。到1999年共為外國公司成功發射了10顆銥星。1999年5月10日,該中心用長征4號乙運載火箭成功地將風雲一號氣象衛星和實踐五號科學實驗衛星送入軌道高度為870公里的太陽同步軌道。這是該中心連續第七次成功地以一箭雙星方式進行的航天發射。
文昌衛星發射中心
海南文昌衛星發射中心位於中國海南省文昌市附近約北緯19度19分0秒,東經109度48分0秒,是中國以前的一個發射亞軌道火箭(如彈道導彈)的測試基地。現在正在擴張,將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第四個衛星發射中心。由於此地點的緯度較低,離赤道只有19度,地球自轉造成的離心力可以讓火箭負載更多的物品。建設是為未來中國航天事業而發展。這中心將可以用來發射正在研製的重型長征五號系列火箭。
火箭原理
發動機
當大多數人想到馬達或發動機時,會認為它們與旋轉有關。例如,汽車里的往復式汽油發動機會產生轉動能量以驅動車輪。電動馬達產生的轉動能量則用來驅動風扇或轉動磁碟。蒸汽發動機也用來完成同樣的工作,蒸汽輪機和大多數燃氣輪機也是如此。 火箭發動機則與之有著根本的區別。它是一種反作用力式發動機。火箭發動機是以一條著名的牛頓定律作為基本驅動原理的,該定律認為「每個作用力都有一個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反作用力」。火箭發動機向一個方向拋射物質,結果會獲得另一個方向的反作用力。 開始時您可能很難理解「拋射物質,獲得反作用力」這個概念,因為這好像和真實情況不大一樣。火箭發動機似乎只會發出火焰和噪音,製造壓力,而與「拋射物質」沒什麼關系。我們來看幾個例子,以便更好地了解真實情況: 如果您曾經使用過獵槍,特別是那種12鉛徑的大獵槍,那麼您就知道它會產生巨大的「撞擊力」。也就是說,當您開槍時,獵槍會狠狠地向後「撞擊」您的肩膀。這種撞擊力就是反作用力。獵槍將31.1克的金屬以大約1120公里/小時的速度沿某個方向發射出去,同時您的肩膀會受到反作用力的撞擊。如果您開槍時穿著輪滑鞋或站在滑雪板上,槍會起到類似於火箭發動機的作用,反作用力會使您向相反的方向滑動。 如果您見過粗大的消防水管噴水的場景,可能會注意到消防員要花很大的力氣才能抓住它(有時您會看到有兩名或三名消防員手持同一根消防水管)。水管發生的情況與火箭發動機類似。水管向一個方向噴水,消防員們則運用自身的力量和重量來克服反作用力。如果他們放開水管,那麼水管會勁頭十足地四處亂撞。如果消防員全都站在滑雪板上,水管將推動他們以極快的速度向後移動。 如果您吹起一個氣球,然後放開它,那麼它會滿屋子亂飛,直到裡面的空氣漏光為止,這就是您製造的火箭發動機。在這種情況下,被拋射出去的是氣

⑸ 超音速汽車的推進號

早在20世紀,英國皇家空軍機械師安迪·格林就駕駛由英國設計師查理得諾博爾設計的「ThrssSSc推進號」汽車,在美國內華達州的沙漠上跑出了1227.985公里每小時的世界車速紀錄。根據當時的測定,「推進號」比同環境下音速還提高了2%的速度。薩德爾和扎恩西正是為了挑戰這一紀錄而聚在一起的,他們誓將「世界上最快的汽車」的桂冠奪過來。盡管是競爭關系,但是「推進號」的很多經驗還是被「美洲之鷹」或者其他後來的挑戰者所借鑒。「推進號」就是全鋁質車體,用鋁材質能在不損失強度的情況下減少重量。全長119米,重16.4噸,為了避免高速行駛的摩擦過熱,它的輪子不用橡膠輪胎,而改用了純鋁輪轂無外胎輪。動力方面「推進號」使用了兩台勞斯萊斯公司為飛機生產的Spey202噴氣式發動機,它的最大功率可以達到11萬千瓦,要知道普通汽車中跑得相當快的車的最大功率也不過400千瓦左右。
相比之前輩「推進號」,「美洲之鷹」更有優勢,它全長17米,寬2米,重量12噸,比「推進號」更小、更輕,而且它同樣用的是噴氣飛機引擎,因此從理論上來說,「美洲之鷹」完全可以獲得比「推進號」更快的速度。
雖然這些速度驚人的超音速車或許永遠都不會出現在我們的城市裡或者不會成為我們的交通工具,但是這些關於超音速車的研究,其中的每一點創新和發現,都能對未來汽車進步做出貢獻,而且這些都很可能成為改變未來汽車面貌的觸發點。
由英國皇家空軍飛行員安迪·格林駕駛的一輛超音速汽車,1997年10月13日晚在美國內華達州沙漠的一次試驗行駛中,在世界上首次突破聲障。這輛被命名為「刺—SSC」的超音速汽車,是英國的一個賽車公司於1996年5月初研製的。它裝有兩台與「幻影式」戰斗機相同的「羅爾斯—羅伊斯」噴氣發動機,可產生約106000制動馬力,相當於141輛一級方程式賽車馬力的總和。它的外形除了沒有兩翼之外,也很像一台噴氣式戰斗機。在13日晚的兩次行駛中,它的時速分別為1229.55公里和1223.06公里,超過了當地1222.84公里每小時的聲速。
1997年10月15日,美國飛機試飛員查克·耶格爾在世界上首次創下了超音速飛行的記錄。這次的試驗行駛,則使「刺—SSC」成為世界上第一台突破聲障的地面車輛,打破了陸地速度不可能達到聲速的預言。

⑹ 單機游戲模擬城市4里如何建造太空港

LS說的很對,有一點補充,你要是發展工業城市,高科技人口達到一定程度,可以建設獎勵建築中的『高科技研究中心』和『太空港』,鐵路和港口也是必要的,太空港可以在完成任貨車:運送X11火箭材料和蒸汽火車:X11火箭圖紙情報員任務後建設。
接受任務:點擊「我的市民」(兩個人的),在點擊汽車圖標,之後出來5個圖標,點第一個,往下翻,有個貨車和蒸汽火車的圖標,必須是任務,自由駕駛不算。

市民智商160以上,把學校范圍普及好,然後治安,消防都弄好,再用環境檢測系統看看你劃定的工業區環境對高科技建築的適應度,最後調整下稅率(高污跟中污全部調到最高)就可以增加了,但是如果你是工業城市(也就是主要靠工業稅金生存的話),要注意預算,否則城市財政很容易崩潰的

⑺ 飛機發動機和火箭發動機哪個技術含量更高

飛機比汽車技術含量更高
汽車發動機是活塞發動機;早期的飛機發動機也是活塞發動機,但後來逐漸被渦輪發動機取代,現在都是渦輪發動機的天下。
汽車發動機轉速一般3000-5000r/min,航空發動機轉速一般在30000r/min以上,所以航空發動機的軸承比汽車發動機軸承工作條件更惡劣。
汽車發動機的進氣部分結構較簡單,空氣是低速氣流,活動部件較少;航空發動機的進氣部分分為進氣道和壓氣機兩部分,空氣為亞音速或超音速氣流,進氣道和壓氣機的多個部位都需要根據實際發動機工作狀態進行調整。
活塞發動機工作的時候是封閉的,渦輪發動機是進氣口和噴氣口之間是完全暢通的。汽車發動機用活塞壓縮氣體,渦輪增壓的技術是航空發動機風扇壓氣技術的簡版。汽車發動機壓氣時不會遇到喘震的問題。航空發動機壓氣機的葉片還要根據需要調整角度。
汽車發動機燃燒室不用考慮風速太大把火吹滅的情況。
汽車發動機燃燒室出口什麼也沒有,排氣溫度也不高,航空發動機燃燒室後面是燃氣渦輪,渦輪前溫度1700K,一般鋼材在這個溫度都化了,所以渦輪葉片不但材料特殊,還需要考慮氣模冷卻問題。
汽車發動機排氣口是固定的,航空發動機尾噴口的面積和矢量是可以調整的。
汽車發動機的供油裝置根據進氣流量、發動機轉速和油門調整汽油供給量。航空發動機供油裝置根據環境溫度、環境壓力、飛行高度、飛行速度、發動機各級轉子的轉速、發動機內部各重要部位的溫度和壓力、壓氣機各級轉子葉片的角度,尾噴口的大小和方向,再根據飛行員的操作意圖,是巡航飛行、加速還是減速、是否需要做機動,然後根據這些信息控制供給發動機所需要的燃油、調節葉片角度、調節尾噴口面積、調節尾噴口的角度。航空發動機供油裝置的輸入參數和輸出參數比汽車發動機的供油裝置都要多。

⑻ 神舟六號的故事

神舟六號載人飛船費俊龍/聶海勝著陸四子王旗(新華社 王建民)目錄
神六人物
時間軸
發射
在軌
著陸
技術改進
搭載
各地回應
神舟飛船為何能直接載人航天飛行
神舟六號創下的中國第一
神舟六號載人飛船發射全過程視頻
從神舟一號到神舟六號
神舟飛船為何能直接載人航天飛行
神舟六號創下的中國第一
神舟六號載人飛船發射全過程視頻
從神舟一號到神舟六號

神舟六號載人飛船是中國神舟飛船系列之一。「神舟六號」與「神舟五號」在外形上沒有差別,仍為推進艙、返回艙、軌道艙的三艙結構,重量基本保持在8噸左右,用長征二號F型運載火箭進行發射。它是中國第二艘搭載太空人的飛船,也是中國第一艘執行「多人多天」任務的載人飛船。
[編輯本段]神六人物
執行任務宇航員
費俊龍,指揮長
聶海勝,操作手
這是兩位太空人第一次進行太空任務飛行。聶海勝於10月13日在太空慶祝他農歷41歲的生日。
後備宇航員
第一梯隊:劉伯明、景海鵬
第二梯隊:翟志剛、吳傑
各分系統負責人
航天員系統總指揮、總設計師:陳善廣
飛船應用系統總指揮、總設計師:顧逸東
飛船系統總指揮:尚志,總設計師:張柏楠
火箭系統總指揮:劉宇,總設計師:劉竹生
發射場系統總指揮:張育林,總設計師:陸晉榮
測控通信系統總指揮:董德義,總設計師:於志堅
著陸場系統總指揮:隋起勝,總設計師:侯鷹
[編輯本段]時間軸
以下時間使用協調世界時(UTC)。
10月11日
22:15—22:17 太空人進入飛船
22:53 神舟六號返回艙艙門關閉
10月12日
00:27 火箭發射塔操作支架完全打開
01:00:00 長征二號F型火箭點火
01:00:03.583 神舟六號發射
01:02:03(點火後第120秒) 火箭逃逸塔分離
01:02:19(點火後第136秒) 火箭助推器分離
01:02:42(點火後第159秒) 火箭一二級分離,一級火箭墜落
01:03:23(點火後第200秒) 整流罩在110公里高度脫離
01:09:43(點火後第583秒) 飛船與火箭在高度約200公里處分離成功
01:09:52 神舟六號進入預定軌道
07:56 神舟六號飛船實施變軌
10月13日
02:10 航天員進行在軌抗干擾試驗
18:21 遠望一號、遠望二號和遠望三號所處海域海況惡化
21:56 神舟六號飛船進行變軌後的首次軌道維持
10月15日
08:29—08:31 太空人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胡錦濤對話。
10月16日
18:40 神舟六號圍繞地球進入第76圈飛行,在青島站測控區上空
18:44 神舟六號返回指令解鎖
19:10 北京航天飛控中心調度員宣布,返回段跟蹤進入30分鍾准備
19:17 神舟六號正在南太平洋上空飛行
19:18 推進艙太陽帆板垂直歸零
19:42 遠望三號測量船捕獲到神舟六號信號
19:43—19:48 遠望三號測量船對神舟六號實施了姿態調整、軌道艙與返回航分離、制動點火等一系列關鍵控制,神舟六號順利進入預定返回軌道
19:43 遠望三號向神舟六號發出指令,神舟六號第一次調姿開始
19:44 軌道艙與返回艙成功分離
19:45 推進艙發動機點火,開始回航
19:48:29 推進艙軌道控制發動機關機,飛出遠望三號測量船測控段
19:52 返回艙飛過非洲大陸上空,向中國飛來
20:02 返回艙飛過南亞上空,航天員報告飛船工作正常,感覺良好
20:07 推進艙與返回艙成功分離
20:13 返回艙進入通訊黑障區
20:16 著陸場站測控設備發現飛船
20:19 返回艙主傘艙蓋打開
20:20 脫減速傘,主傘打開,直升機目視到目標
20:23 返回艙防熱大底成功拋掉
20:33 返回艙成功著陸
21:04 返回艙艙門被打開
21:39 兩名太空人費俊龍和聶海勝離開返回艙
[編輯本段]發射
神舟六號飛船於北京時間(UTC+8)2005年10月12日上午9:00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 費俊龍和聶海勝兩名中國航天員被送入太空,預計飛行時間為5天。先在軌道傾角42.4度、近地點高度200公里、遠地點高度347公里的橢圓軌道上運行5圈,實施變軌後,進入343公里的圓軌道,繞地球飛行一圈需要90分鍾,飛行軌跡投射到地面上呈不斷向東推移的正弦曲線。軌道特性與神舟五號相同。
[編輯本段]在軌
2005年10月12日17時29分,航天員費俊龍打開神舟六號返回艙與軌道艙之間的艙門,進入軌道艙開展空間科學實驗。
2005年10月13日4時開始,航天員進行在軌干擾力試驗,在艙內有意識加大動作幅度,以試驗人的擾動對飛船姿態的影響。在進行了開關艙門、穿脫壓力服、穿艙、抽取冷凝水四大項「在軌干擾力」試驗後,航天員的活動對飛船姿態的影響很小,飛船可保持正常飛行,不需糾正飛船姿態。
2005年10月14日清晨,神舟六號在第30圈進行變軌後的首次軌道維持,即根據軌道精測參數進行微量調整,使飛船回到預定的正常軌道。維持時,神六發動機共點火6.5秒,將飛船抬高了800米。
2005年10月15日16時29分,胡錦濤與航天員費俊龍、聶海勝通話。18時05分,航天員向北京航天飛控中心傳送他們拍攝的飛船太陽能帆板的數字圖像。
[編輯本段]著陸
完成預定飛行任務後,飛船採用升力再入方式返回內蒙古四子王旗的主著陸場。神舟六號載人飛船返回地面需要經歷4個階段:制動飛行階段、自由滑行階段、再入大氣層階段、著陸階段。在此次繞地飛行中,「神舟六號」的軌道艙與返回艙分離後,還將繼續在軌飛行六個月時間,進行一系列科學實驗。
由於第一次的載人航天器神舟五號在太空只飛行了一天,主著陸場的天氣變化可及時准確預測,因此未曾啟用副著陸場;神舟六號飛船將在太空飛行多天,氣象難以准確預測,因此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的副著陸場將啟用作後備著陸地點。為迎接飛船隨時可能返回,地面共設置了13個著陸點。除內蒙古四子王旗和酒泉衛星發射中心主、副兩個著陸場外,國內外還有11個應急著陸場。著陸場系統包括主、副著陸場分系統,陸上應急搜救分系統,海上應急搜救分系統,通信分系統和航天員醫監醫保分系統這5個分系統。
參與航天員搜救的裝備包括:搜索救援直升機、搜索救護直升機、搜索攝錄直升機、指揮調度車、航天員醫監醫保車、工程運輸車、航天員運輸車、返回艙吊車和小型搜索車。
為保證神六和兩名太空人安全回家,設計了4把巨型降落傘。返回艙在降落過程中,至少要先後打開引導傘、減速傘、主傘共3把傘,如果有必要,還要打開第4把備份傘。太空船返回艙降落傘能否順利打開,直接關系著回收的成敗。主傘不能一下子全部打開,否則會被高速氣流吹破,返回艙也會被摔爛。太空船落地後也並非萬事大吉,如果巨大降落傘被風吹鼓,就可能拖著返回艙快速滾動。為保證安全,返回艙落地一剎那間,太空人發出指令,艙上的切割器會切斷傘繩吊帶,讓降落傘獨自飄落,保證返回艙不被傘拖走。
另外,根據神舟五號太空人楊利偉提出的意見,為使神舟六號著陸時對太空人的沖擊降至最小,艙內太空人的座椅還首次安裝了「賦形減震坐墊」——根據太空人形體不同特徵量體製造的吸能座墊,可在發生撞擊瞬間迅速分散人體的應力,避免人體損傷。
在2005年10月17日凌晨3時44分,太空船軌道艙與返回艙成功分離,並在3時45分,飛船的發動機成功點火,開始回航。在4時07分飛船推進艙與返回艙成功分離,返回艙自行重返地球。
在著陸期間,在四子王旗主著陸場的夜空一直有一個光點,仿如流星劃過夜空。返回艙在4時13分經過大氣層時,產生高溫,形成通訊黑障區,一度暫停與控制中心聯絡,長達3分鍾。在4時20分,返回艙打開主降落傘,在四子王旗主著陸場慢慢降落,在4時33分返回艙成功降落,2名太空人費俊龍、聶海勝並向控制中心報平安,控制中心工作人員鼓掌慶祝。在約半小時後,搜救直升機首先發現返回艙,實際著陸地點較預計相差僅1公里。工作人員打開返回艙門後,醫療人員為2名太空人檢查身體,並建議2人可以自行出艙。
與神舟五號太空人楊利偉不同,費俊龍首先穿著太空衣,自行爬出返回艙,向現場工作人員招手。聶海勝亦爬出艙門,走下鐵梯。2人坐在椅子上,接受工作人員獻花,並感謝大家的關心及熱愛,費俊龍表示,這次太空之旅非常順利,他們在太空艙內的工作及生活很好,現在身體狀況不錯。2名太空人在太空逗留了115.5小時,是神舟五號太空船飛行時間的5倍多,創造中國人在太空逗留最長的時間,圓滿結束中國首次「多人多天」特點的太空旅程。費俊龍及聶海勝重返地面後,被直升機接走,跟著由專機送返北京,暫時被隔離14天。
[編輯本段]技術改進
飛船上新增加了40餘台設備和6個軟體,使飛船的設備達到600餘台,軟體82個,元器件10萬余件,做出了四個方面110項技術改進。
圍繞兩人多天任務的改進:食品櫃得到真正使用,通過水箱和單獨的軟包裝兩種方式准備了航天員用水。擴大了冷凝水箱,把所有裸露管線都貼上了吸水材料,確保飛船濕度控制在80%以下。
軌道艙功能使用方面的改進:放置了食品加熱裝置和餐具等。軌道艙中掛有一個睡袋,供兩名航天員輪流休息用。軌道艙中還有一個專門的清潔用品櫃,航天員可以用裡面的溫巾等物品進行清潔。大小便收集裝置這次也是首次使用。
提高航天員安全性的改進:對航天員的坐椅緩沖器進行了重新設計,使返回前坐椅提升後航天員可以看到舷窗外的情況。研製成功了返回艙與軌道艙之間的艙門密閉快速自動檢測裝置。研製出一種專用抹布,這種布不產生纖維、靜電、異味,專門用來清潔艙門。
持續性改進:「黑匣子」不僅存儲量比原來大了100倍,而且數據的寫入和讀出速度也提高了10倍以上,體積卻不到原來的一半 。
[編輯本段]搭載
此次神舟六號飛船上搭載的物品共八類六十四種,主要是載人航天工程紀念品,如郵品、字畫、旗幟和其他紀念品等,還有用來進行科學試驗的微生物菌種和農作物種子。
實驗用途
一些雞蛋、蠶卵和雲南普洱茶將隨「神六」升空,以研究其基因變異的可能性。
飛船上放置了盛有搏動的心肌細胞和貼壁伸展的成骨細胞的24個細胞培養盒,航天員和地面工作人員同步對兩份相同的活體細胞進行一系列的科學對比實驗,研究空間環境影響心臟和骨骼的細胞分子機理,並通過空間實時飛行驗證放置在細胞培養液中、地面篩選出葯物的防護效果。航天員分三個時段操作24個樣品盒,操作時,航天員將把細胞培養帶放置在腿上,按不同時段,擠破分別裝著激活劑與固定劑的兩種膠囊,激活或固定活體細胞,考察在飛船入軌前與入軌後不同重力條件下細胞樣品的狀態與變化。
紀念用途
有10克特別的泥土,由9克大陸泥土和1克台灣泥土組成,寓意十全十美,寄望兩岸可以實現和平統一。
極地考察國旗、國際奧委會會旗、上海世界博覽會會旗和「國防教育」、「見證中華騰飛」等旗幟,以及《六駿圖》、《神舟頌》、《長征萬里圖》等書畫名家的作品。
[編輯本段]各地回應
香港 - 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曾蔭權祝賀神舟六號發射成功;立法會議員發賀卡給中央政府。
美國 - 美國國務院發言人埃雷利表示,中國是全球第三個國家能成功發展載人航天科技,美國歡迎中國和平發展太空研究
美國太空總署署長格里芬10月12日發表聲明,指神舟六號升空證明中國已躋身「精英國家」之列。聲明指,「中國再次展示,他是其中一個能載人上太空的『精英國家』之一。我們祝願他們任務順利,並期待他們的太空人安全歸來
俄羅斯 - 俄羅斯航天局副主管莫爾西耶夫說:「再有強國加入這個太空俱樂部。我們期望在所有范疇上跟他們進一步合作,包括載人航天飛行。」他又指,俄羅斯正「密切關注」中國的太空計劃
日本 - 日本官房長官細田博之亦祝賀中國神舟六號發射成功,並表示這與中國增加的軍事威脅沒有關系。
[編輯本段]神舟飛船為何能直接載人航天飛行
前蘇聯、美國在飛船正式載人太空飛行前,都進行過數次飛船載猴子、狗或猩猩試驗,檢驗飛船的生命保障系統。而我國自1999年開始發射神舟一號飛船至今,卻從沒有在飛船內進行過動物試驗。
有關專家解釋說,我國發射神舟號飛船之所以不進行動物搭載試驗,主要基於3個理由:一是動物的生理系統和人的有區別,測量的數據未必可靠,一旦發生意外,不知道是什麼原因。二是猴子上了飛船,不會老老實實地坐在座位上,容易闖禍。第三個原因,也是最重要的是,前蘇聯和美國進行動物搭載試驗,是因為那時人類還沒有上天,長期的失重環境對人的生命有沒有影響,還存在許多不確定因素,需要通過搭載動物進行探索和研究。現在國外已有載人航天的經驗了,表明人在太空中進行飛行是可行的,如前蘇聯有一個航天員曾在太空飛行、生活了400多天,回來後仍然很健康。同時,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我們完全可以通過儀器模擬掌握真人在太空中飛行身體的各種變化數據,並且通過飛船的環境控制和生命保障系統為航天員提供適宜的生活環境。因此,神舟號飛船在正式載人飛行前,就不需要再進行搭載動物試驗了,而用模擬人進行太空軌道飛行試驗,利用模擬人身上攜帶的科學裝置,提供人在太空中飛行的各種數據。這樣會使我們的試驗更科學、更合理。
[編輯本段]神舟六號創下的中國第一
首次多人遨遊太空

「神五」只有楊利偉一名乘客,而10月12日,太空迎來了兩名客人——中國「神六」的兩名航天員費俊龍和聶海勝。人數的增加給飛行任務的各個環節和工程各系統都帶來了不同程度的變化。比如,攜帶的裝備要增加一倍,兩名航天員存在協同配合的問題等等。雙人飛行,比單人飛行更能全面地考核飛船和工程其他系統的性能。
首次多天空間飛行
「神五」僅飛行了21個小時,繞地球14圈。費俊龍和聶海勝在軌運行多天,飛行圈數、距離大大增加。在空間停留的時間越長,意味著發生問題的概率越大,飛行控制越復雜。飛控系統人員對計算機終端進行了更新,數據記錄方式也實現了更新換代。「神六」制定了在軌運行時的150餘種故障模式和對策,如果故障嚴重,飛船在每一圈都能應急返回。
首次進行空間實驗
「神五」飛行中,楊利偉一直待在返回艙內,沒有進行空間科學實驗操作。這一次,兩名航天員從返回艙進入軌道艙生活並開展了空間科學實驗。這是我國第一次有人參與的空間科學實驗。科學實驗如果沒有人的參與,實驗的內容和效果將受到很大的限制。人的參與將使空間科學實驗實現質的飛躍。
首次進行飛船軌道維持
10月14日5時56分,在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的統一指揮調度下,「神六」進行首次軌道維持。飛船發動機點火工作了6.5秒。稍後,航天員報告和地面監測表明,首次軌道維持獲得圓滿成功。因受大氣阻力和地球引力的影響,飛船飛行軌道會逐漸下降。為確保正常運行,飛行控制專家按預定計劃,決定在「神六」飛行到第30圈時,對飛船軌道進行微調,使其軌道精度更高。
首次飛行達325萬公里
楊利偉乘坐「神五」飛行了60萬公里,而此次「神六」以每秒約7.820185公里的速度,在距地面343公里的圓形軌道飛行。飛行距離達325萬公里,費俊龍和聶海勝因此成為飛得最遠的中國人。
首次太空穿脫航天服
「神五」飛行中,楊利偉一直穿著艙內航天服,而這次兩名航天員第一次脫下艙內航天服到軌道艙活動。航天服實際上不僅僅是服裝,更是載人航天的個體防護保障系統。這次使用的航天服與上次楊利偉穿的一樣,只不過楊利偉沒有脫過。航天服重量10多公斤,經過訓練,他們都能在兩三分鍾內完成穿脫。
首次在太空吃上熱食
「神五」飛行的21個小時里,楊利偉只吃了小月餅等即食食品,喝的是礦泉水,而這次兩名航天員在太空中第一次吃上了熱飯熱菜。中國人喜歡吃熱餐,長時間飛行一定要有食品加熱裝置,所以這次航天食品專家們專門設計了一個食品加熱裝置,能在30分鍾里加熱食物。
首次啟用太空睡袋
楊利偉躺在座椅上睡了兩覺,其間熟睡有半個小時。這次飛行,兩名航天員第一次用上太空睡袋,睡覺時間增多了。飛行時間加長後,航天員必須有足夠的睡眠,才能保證身體的健康和科學實驗的正常開展。這次專家們用保暖織物設計了太空睡袋,固定在軌道艙艙壁上,以供航天員休息。
首次設置大小便收集裝置
楊利偉在太空沒有上廁所,「神六」首次在軌道艙里裝備了大小便收集器。在太空上廁所是個麻煩事。上次飛行中楊利偉使用了類似「尿不濕」的小便收集裝置。「神六」增加了一個大小便收集器,能夠強力吸走排泄物,同時通過除臭裝置除去異味。
首次全面啟動環控生保系統
「神六」首次全面啟動了環境控制和生命保障系統。通過110多項技術改進,這艘飛船提高了冷凝水汽的能力,確保飛船濕度控制在80%以下;改進了座椅的著陸緩沖功能,不僅保護了航天員,還能讓航天員在返回途中靠座椅提升仍然可以看到舷窗外的情況。
首次增加火箭安全機構
與上一枚火箭相比,發射「神六」的長二F火箭有75項技術改動,更加安全、可靠和舒適,也有了更多的功能。為了確保航天員的安全,這枚火箭第一次在逃逸發動機上增加了安全機構,防止火箭誤點火等現象的發生,進一步提高了火箭發射的安全性。
首次安裝了攝像頭
發射「神六」的長二F火箭上第一次安裝了攝像頭,可以把火箭從起飛到船箭分離等動作的畫面實時傳回,以幫助地面更加准確地觀測和判斷火箭狀態。這一次在火箭上增加了兩個攝像頭,一個裝配在整流罩內,一個則被安裝到火箭外面。
首次啟用副著陸場
與「神五」著陸場系統相比最大的不同在於,「神六」飛行任務首次全面啟用了位於酒泉附近的副著陸場。由於目前技術條件的限制,還無法對多天內的氣象變化進行精確預報。因此,在選擇飛船著陸時間時,無法保證主著陸場的氣象條件適合降落。副著陸場與位於內蒙古中部草原四子王旗的主著陸場相隔1000公里,可以起到氣象備份的作用。
首次啟動圖像傳輸設備
火箭的監視器——車載遙測站分布在酒泉、渭南、青島三地,主要負責運載火箭發射飛行全過程中遙測測量任務,這些數據可以使地面指揮人員實時掌握火箭的運行狀態。這次分布在酒泉的設備中新增了圖像傳輸設備,是由我國自主研發並第一次使用。這一設備能夠將發射過程的圖像實時傳送到地面,這和以前只能通過三維動畫來模擬火箭的飛行狀態相比,是一個大的飛躍。
首次使用新雷達

「神六」的主著陸場首次使用了LAP-3000風廓線雷達和102米高的測風塔,大大提高了對淺層風的預報精度。
首次全程直播載人發射
在「神六」發射過程中,中央電視台組織了強大的陣容,首次直播了載人航天發射的全過程,讓全國人民乃至全世界都看到了「神六」精彩的表演。
新華網北京10月17日電題:中國神舟新跨越(新華社記者陳輝、吳登峰)
2005年10月17日,也就是中國飛天第一人楊利偉凱旋兩年零1天之後,費俊龍、聶海勝平安返航。與首次載人航天飛行相比,中國神舟實現了新的跨越。
火箭——數字、畫面與聲音
把神舟六號載人飛船送入太空的長征二號F型運載火箭與發射神舟五號飛船的那枚火箭相比,在運載質量、安全性能、舒適性以及圖像實時測量系統等諸多方面進行了75項技術改進。
要把1公斤的東西送入軌道,火箭就得消耗62公斤。神六飛船比神五重了200多公斤,因此發射神六的火箭也重了許多。
火箭的可靠性為0.97,安全性為0.997。第一次在點火通道里又加上了一道「保險門」。這樣,在出現誤點火信號的情況下,即使火工品爆炸了,也無法點燃發動機。科研人員還找到了改善振動環境的最佳途徑,減少了火箭在飛行過程中振動給航天員造成的損害。 火箭第一次安裝了圖像實時測量系統,可以把火箭從起飛到船箭分離等動作的畫面實時傳回,以幫助地面更加准確地觀測和判斷火箭狀態。
運載火箭系統總設計師劉竹生:「如果楊利偉再次乘坐我們的火箭,肯定會覺得舒服多了。」
飛船——數字、畫面與聲音
軌道艙和返回艙內有效空間不足10多立方米,卻安裝了600多台設備,僅光電纜線的總長度就有30公里左右。神舟六號飛船在保持原有技術特點的基礎上,根據兩人多天飛行任務的需要以及個別技術的發展,做出了四個方面110項技術改進,使費俊龍和聶海勝在太空中生活得更舒適。
准備了足量甚至餘量的航天員消耗品,提高了座艙的環境控制能力。一人一天呼出近一升水,神舟六號提高了對水汽冷凝的能力,擴大了冷凝水箱,把所有裸露管線都貼上了吸水材料,確保飛船濕度控制在80%以下。放置了很多航天員生活的必需品,並首次使用了大小便收集裝置。返回艙中航天員的座椅擁有了著陸緩沖功能,飛船中安裝了艙門密閉快速自動檢測裝置,並花費了數月時間研製出一種專用抹布,這種布不產生纖維、靜電、異味,專門用來清潔艙門。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王永志說:「像前5次飛行一樣,神舟六號也具有考核各系統、發現問題從而進一步完善工程性能的作用,」
航天員——數字、畫面與聲音
航天員在太空中一個筋斗,就是350多公里,這相當於一個北京市出租汽車司機一天的行程。費俊龍和聶海勝在太空中,看到了76次日起日落,日行程675664公里。
5晝夜的太空之旅,費俊龍和聶海勝不僅成了中國載人航天史上行程最遠的人,而且在太空中創造了一項又一項的記錄:第一次進行多人多天太空飛行試驗;第一次進入軌道艙;第一次實施對地觀測、海洋污染監測、大氣狀況監測、植被狀況監測以及生物科學和材料科學的研究;第一次在太空完成壓力服穿脫試驗、吃上熱食和復水食品……
航天員費俊龍:「我們互相選擇了對方。我們在一起很愉快。」
航天員聶海勝:「信心來自彼此的默契。」
人才——數字、畫面與聲音
神舟六號各系統出現了一張張新面孔。神舟五號七大系統總指揮、總設計師平均年齡53.6歲,神舟六號為48.7歲,平均年齡下降了5歲。
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王永志:「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的一個重大成就在於,用十幾年時間培養了一支新的航天人才隊伍。現在,飛船、火箭隊伍中35歲以下的人已經佔80%。這支隊伍是在載人航天工程這個高度嚴格的環境和偉大的精神氛圍培育中成長起來的。把擔子交給他們,我們這代人很放心。」

⑼ 仿生學的發明創造

指仿學生物的發明,有以下事列:
青蛙-電子蛙眼
魚-潛水艇
響尾蛇-探熱器
企鵝-雪地汽車
袋鼠-跳躍機
蒼蠅-平衡竿
長頸鹿-「抗荷服」
響尾蛇-紅外線感受器
鱷魚「流淚」-仿生海水淡化器
鳥-飛機
人手-機械臂
電魚-伏特電池
螢火蟲-人工冷光
蒼蠅的鼻子-氣味分析儀
蝙蝠-雷達
青蛙肌肉-抗干擾系統
視覺-電影攝影機
蛙眼-紅外技術
昆蟲的觸角-天線
。由令人討厭的蒼蠅,仿製成功一種十分奇特的小型氣體分析儀。已經被安裝在宇宙飛船的座艙里,用來檢測艙內氣體的成分。
2。從螢火蟲到人工冷光;
3。電魚與伏特電池;
4。水母的順風耳,仿照水母耳朵的結構和功能,設計了水母耳風暴預測儀,能提前15小時對風暴作出預報,對航海和漁業的安全都有重要意義。
5。人們根據蛙眼的視覺原理,已研製成功一種電子蛙眼。這種電子蛙眼能像真的蛙眼那樣,准確無誤地識別出特定形狀的物體。把電子蛙眼裝入雷達系統後,雷達抗干擾能力大大提高。這種雷達系統能快速而准確地識別出特定形狀的飛機、艦船和導彈等。特別是能夠區別真假導彈,防止以假亂真。
電子蛙眼還廣泛應用在機場及交通要道上。在機場,它能監視飛機的起飛與降落,若發現飛機將要發生碰撞,能及時發出警報。在交通要道,它能指揮車輛的行駛,防止車輛碰撞事故的發生。
6。根據蝙蝠超聲定位器的原理,人們還仿製了盲人用的「探路儀」。這種探路儀內裝一個超聲波發射器,盲人帶著它可以發現電桿、台階、橋上的人等。如今,有類似作用的「超聲眼鏡」也已製成。
7。模擬藍藻的不完全光合器,將設計出仿生光解水的裝置,從而可獲得大量的氫氣。
8。根據對人體骨胳肌肉系統和生物電控制的研究,已仿製了人力增強器——步行機。
9。現代起重機的掛鉤起源於許多動物的爪子。
10。屋頂瓦楞模仿動物的鱗甲。
11。船槳模仿的是魚的鰭。
12。鋸子學的是螳螂臂,或鋸齒草。
13。蒼耳屬植物獲取靈感發明了尼龍搭扣。
14。嗅覺靈敏的龍蝦為人們製造氣味探測儀提供了思路。
15。壁虎腳趾對製造能反復使用的粘性錄音帶提供了令人鼓舞的前景

⑽ 現在那款戰爭單機游戲比較好玩 我以前在朋友那玩過一款 畫面做的挺真的還有什麼喀秋莎火箭車之類的武器,

喀秋莎火箭車??是不是突襲?突襲和突襲2都很好玩,裡面都不用造部隊,會自己從地圖邊緣冒出來的,還有榴彈炮啊坦克啊汽車啊士兵啊什麼的,車輛類和炮都需要士兵來操作,不過車輛類本身就帶駕駛員了,我比較喜歡玩這個游戲。你可以找來看看,同樣的還有閃電戰,閃電戰的畫面要比突襲好
國家的崛起也很好玩,全球戰略,有N多的種族,每個種族都不一樣,也很好玩
還有做得很好的古代戰爭模擬的 羅馬-全面戰爭和資料片蠻族入侵,裡面騎兵是可以撞死步兵的,真實再現古代騎兵戰斗的優勢
剩下我覺得好的就是星際爭霸啊,家園啊,魔獸爭霸啊,紅警啊,這些大家都知道我就不解釋哪裡好玩了

閱讀全文

與模擬火箭怎麼造汽車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工業排風機除濕放在屋裡哪個位置 瀏覽:28
江南到琅東汽車站多少公里 瀏覽:696
奧迪a7質保多少錢 瀏覽:67
賓士汽車紅色報警燈有哪些 瀏覽:209
最早建立重工業的是哪個地區 瀏覽:357
烏薩工業公司是哪個國家 瀏覽:584
武漢美的工業園怎麼坐車 瀏覽:659
工業電池包含哪些 瀏覽:282
汽車拿貨哪個平台便宜 瀏覽:930
賓士s都是哪些車 瀏覽:892
汽車牌照如何過戶 瀏覽:666
工業上可用什麼字母表示 瀏覽:618
奧迪q5減配哪些 瀏覽:662
哪些工業建築需要抗爆設計 瀏覽:159
北京奧迪q5為什麼比其它地區便宜 瀏覽:315
賓士bba最保值的是哪個 瀏覽:741
工業區地塊有居民區怎麼辦 瀏覽:370
工業用地廠房如何重建 瀏覽:314
奧迪放多久會沒電 瀏覽:362
什麼是汽車特許經銷商 瀏覽: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