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為什麼互聯網大佬都去做汽車了
要佔領用戶上網的入口,比如手機、家電、汽車等都是用戶上網的入口,必然會被互聯網公司搶掉,而且價格會像手機一樣,越來越便宜。因為一次性的硬體購買,不是最賺錢的,大量用戶的長期使用,然後暴露數據,進行大數據的統計是最賺錢的。
這也就是為什麼,在互聯網世界裡,你用微信是免費的,用qq是免費的,騰訊公司確是很賺錢的,同理,你用的網路搜索、360殺毒都是免費的。但是他們都很賺錢。
② 華為將推出子品牌汽車!為何手機行業大佬都轉行造車
華為將推出子品牌汽車!手機行業大佬都轉行造車主要原因:
1.手機行業格局基本上已經確定,要繼續發展很難;
2.他們擁有資源優勢,造車利潤空間更大;
3.企業也面臨轉型,新能源汽車處於發展初期。
隨著科技不斷的發展,手機行業格局要顛覆已經非常難,這些手機行業的大佬也面臨企業轉型的問題,因為本身企業比較大,需要較大市場空間的行業,汽車行業的規模不比手機行業小,而且相對來說利潤空間也更大;手機企業擁有自己的資源優勢,如果轉型相對比較容易,新能源汽車處於起步階段,勝負還很難說清楚,這個時候介入時機非常好,這是手機行業大佬轉行造車的真正原因。
三、新能源汽車處於發展初期也是風口行業
新能源汽車是一個非常有想像力的行業而且新能源也處於發展初期,新能源汽車行業格局還沒有確定擁有更多機會,市場空間也非常大,這是手機行業大佬轉行造成的最直接原因。
③ 小米有一千億為何沒拿來研發手機晶元,而是選擇去造汽車
電池最近幾年突破很大,研發不了可以買,就像小米手機剛出來的套路,自己研發不了就合作研發,合作不了直接買,組裝好一套電車,憑借小米的品牌效應,還是有很多人願意買單的,一千億不一定能做出晶元,一千億搞個新能源汽車太容易了,反正和手機一樣都是拼湊,而且還有補貼拿。就是拿十萬塊錢我也可以拼一輛電動汽車,何況一千億了。
自然要涵蓋在小米生態之內。這也是打通衣食住行非常重要的一環。也許未來提到小米,可能就是生活品質象徵。至少我能感受到這樣的趨勢。
④ 華為手機旗艦店開始賣車了,外界對華為賣車這一消息作何反應
在華為表示將自主研發汽車並且出售汽車之後,很多的人對於華為的這一決策都並不認同,大家都認為華為作為一個手機品牌,最重要的是要將自己的手機做到極致,占據市場的較大份額,在市場之上擁有較為重要的地位,而不是在自己的主要領域還沒有發展好的時候就去發展其他的領域。
所以說像華為一開始宣布自己將賣車或者是開始自己研發汽車的時候,還是讓人感覺到有一些震驚的。畢竟作為一個手機品牌,想要去開發自己其他的領域是可以想像的,但是一下從電子領域跨界到汽車領域這一個跨度相對來說還是比較的大。不過作為消費者而言,只要華為能夠繼續給大家帶來好的產品,那麼無論他去研究哪一個領域,我們都不會反對,畢竟只要我們能夠用了好的產品體驗就可以了。
⑤ 賣手機的迪信通賣汽車,要過幾道難關
上面三點還是相互制約的,賣場面積小、資金少,所以採用"數字展廳";"數字展廳"很難滿足人們線下看車需求,所以還是要實車入場;實車入場,又需要大場地和資金。所以兜兜轉轉還是一個圈,迪信通要想真賣車,不去尋求新的賣場地址和資金投入怕是很難。
寫在最後
迪信通在自身狀況不好的情況下尋求改變,出發點沒有問題,可想憑借"數字展廳"就要進軍汽車領域,怕是有些天真,要是這個方案可行的話,在早幾年虛擬現實大火的時候就有人幹了,沒人成功還是不因為這項技術無法戳中汽車消費者的需求。所以迪信通賣車這事恐怕最後也是不了了之。不過,迪信通可以試試加入廣汽蔚來的"合創直營",畢竟廣汽蔚來也在尋求更多的銷售團隊,而且旗下汽車也才一款,弄個實車也不難。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⑥ 手機製造商,為什麼要進制車市場
手機製造商,要進制車市場主要原因是想像空間非常大。
1.汽車市場想像空間非常大;
2.整個新能源汽車處於變革時代,處於行業風口;
3.手機市場格局已經基本確定,需要轉型。
隨著特斯拉的在新能源汽車的爆發,越來越多的人看到了新能源汽車的未來前景,這是一個萬億市值的市場,這么大的行業空間,很多企業肯定都想家人分得一本羹。手機製造商要進制車市場原因很簡單,汽車市場的利潤比手機市場大多了,而且新能源汽車才處於發展初期,這個行業空間達到幾萬億,如果誰能夠快速佔領市場,誰就有可能在整個行業取得豐厚的回報,這是手機製造商加入製造汽車行業的最主要原因。
三、手機市場格局基本已定需要轉型
任何行業做到極致之後,基本上要繼續發展就比較困難,手機行業格局基本上已定。他們肯定也想轉型,新能源汽車是新的風口行業,適合這些手機製造商轉型,這也是他們要進入製造市場的真正原因。
⑦ 同樣是賣手機的「造車」,小米和華為有何不同
996的「發明者」雷軍,終於在世界500強企業上班了。
作為一個成立僅9年的公司,小米在今天首次殺入世界500強,同時刷新了財富500強的「最年輕」紀錄。
然而,少有人知的是,小米也一直有「入坑」汽車圈的野心。
從2014年開始,小米就多次被傳「造車」。
2017年,小米多次傳出與北汽關於新能源汽車的合作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但最終仍舊折戟。
而小米卻沒有停止對「造車」的追尋,在之後的車聯網大會上雷軍公開表態,設立小米汽車事業部和米車生活APP。
那麼,作為全球知名的手機廠商,如今小米進軍汽車圈的打法是否會跟「隔壁家」華為類似?小米又能否藉助「最年輕500強」的勢頭在汽車圈闖出一番名堂?
據統計,網路通過小度車載系統已經與現代、寶馬、奇瑞等車企展開合作。其中DuerOS智能設備激活量目前已經超過9000萬,可支持包括燈、插座、空氣凈化器、取暖器等智能家居設備的控制。
阿里巴巴則是通過「天貓精靈汽車AI+計劃」,與賓士、奧迪、沃爾沃、寶馬等展開合作,截止去年8月份,阿里巴巴AliGenie平台已經連接了90多家智能家居合作夥伴和600多個智能家居客戶。
騰訊則是通過AI IN CAR及京東微聯布局車家互聯領域。其中,AI IN CAR計劃在2019年加入智能家居互聯功能。京東微聯目前合作車企有長安、東風、吉利,其智能家居合作廠商有60多家,覆蓋電視、空調、燈、窗簾等智能家居設備。
不管是智能家居,還是車家互聯,小米正在全面「被追趕」,市場份額也在逐漸被擠壓。
功夫汽車認為,按照目前形成的生態鏈,小米的下一步戰略,或許依舊會全力聚焦於人機交互的車載系統上,直到成為「車機一霸」。
寫在最後
於小米而言,汽車圈或許只是其生態鏈條上的一環。
然而,隨著汽車行業的「新四化」浪潮,科技成分對於汽車的重要性越來越高,而各個互聯網巨頭也在竭力布局。
如若小米在汽車圈中的戰略,仍只是將自身物聯網平台的硬體產品延伸到汽車圈上「淺嘗即止」,或許會就此錯過一波「紅利期」。
由此,小米要想成為萬物互聯時代的巨頭,除了繼續鞏固自身優勢之外,還需不斷積累核心技術,長期投入布局,諸如自動駕駛等前端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