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三次工業革命如何改變世界格局
一、第一次工業革命對世界格局的影響
第一次工業革命使工廠制代替了手工工場,用機器代替了手工勞動;從社會關系來說,工業革命使依附於落後生產方式的自耕農階級消失了,工業資產階級和工業無產階級形成和壯大起來。
第一次工業革命大大密切加強了世界各地之間的聯系,改變了世界的面貌,最終確立了資產階級對世界的統治地位,率先完成了工業革命的英國,很快成為世界霸主。
第一次工業革命的資本主義國家在世界大范圍的大肆殺戮搶占商品市場,搶占原料產地,奴役當地農民,加劇了當地農民的貧困落後,使得東方從屬於西方。
第一次工業革命在客觀上傳播了先進的生產技術和先進的生產經驗,同時,猛烈地沖擊著舊思想和舊制度,使全世界各國人民思想開始覺悟。
二、第二次工業革命對世界格局的影響
第二次工業革命極大地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對人類社會的經濟、政治、文化、軍事,科技和生產力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資本主義生產的社會化大大加強,壟斷組織應運而生。
第二次工業革命,使得資本主義各國在經濟、文化、政治、軍事等各個方面,發展不平衡,帝國主義爭奪市場經濟和爭奪世界霸權的斗爭更加激烈。第二次工業革命,促進了世界殖民體系的形成,使得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最終確立,世界逐漸成為一個整體。
三、第三次工業革命對世界格局的影響
第三次工業革命主要涉及,計算機及信息技術革命,因此又稱為第三次科技革命。第三次科技革命不僅極大地推動了人類社會經濟、政治、文化領域的變革,而且也影響了人類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人類的衣、食、住、行、用等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也在發生了重大的變革。
第三次科技革命它加劇了資本主義各國發展的不平衡,使資本主義各國的國際地位發生了新變化;使社會主義國家在與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抗衡的斗爭中,貧富差距逐漸拉大,促進了世界范圍內社會生產關系的變化。
(1)工業革命對非洲做了哪些擴展閱讀
從蒸汽時代到電氣時代再到計算機時代,從第一次工業革命到第三次工業革命,科技革命對製造業的歷次重塑改變的不只是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還有國家命運和世界格局。
2009年12月美國政府公布了《重振美國製造業框架》,開啟了「再工業化」的序幕,隨之而來的,是「工業互聯網」計劃的全面鋪開。2013年4月,德國推出「工業4.0」,「將製造業向智能化轉型」。
在第四次工業革命到來的前夜,中國也拿出了自己的方案:2015年,《中國製造2025》——中國實施製造強國戰略第一個十年的行動綱領印發。這一次,在新時代即將開啟之際,中國和世界一道,擁抱新的機遇。
⑵ 工業革命後西方列強對非洲的殖民策略有何變化
摘要 第二次變成在非洲進行資本輸出,比如建設銀行,強制貸款,修鐵路,做工廠等行為
⑶ 工業革命讓資本主義國家發展迅速,那麼它為亞非拉人民帶來了什麼
工業革命讓資本主義國家迅速的發展起來,那麼它帶給亞非拉人民的卻是殖民統治和財富的侵略與剝奪,人權被壓迫。
⑷ 在歷史進程中,帝國主義是怎樣瓜分非洲的
非洲是一個美麗富饒和具有古老文明的大陸。自15世紀末始,它就成為歐洲殖民者掠奪黃金、象牙、香料和販賣「人類血肉」一黑奴的場所。18世紀末以後,隨著資本主義的進一步發展,西方列強為了開辟新的商品銷售市場和原料供應地,便改變從事奴隸貿易的傳統做法。轉向採取領土佔有和殖民奴役政策。它們打著「地理考察隊」、「科學調查團」等旗號,在非洲進行一系列所謂的「探險」活動,搜集有關那裡的內陸情報;勘定殖民進軍路線;收買、威脅、誘騙部落酋長,製造部落分裂。但在1876年以前,西方國家只在非洲沿岸建立殖民地,僅占非洲土地總面積的10.8%。19世紀末,世界主要的資本主義國家相繼過渡到帝國主義階段。帝國主義的重要的特點是它們都想爭奪霸權和投資場所,而當時的非洲尚有大片的「無主地」,於是非洲便成了西方列強瓜分的重要目標。
從19世紀70年代起到20世紀初,非洲大陸基本被瓜分完畢。其中英國搶佔了880多萬平方公里土地,占非洲總面積的29%:法國搶佔了1000多萬平方公里土地,占非洲總面積的35.9%:比利時占據230多萬平方公里殖民地,占非洲總面積的8.2%。此外,義大利、葡萄牙等搶占的土地約占非洲總面積的14.2%。
在帝國主義列強的瓜分下,非洲各民族被任意宰割,資源被任意掠奪,嚴重阻礙了非洲民族的團結和國家的形成,破壞了非洲經濟的正常發展。同時,也給後來的非洲國家之間不斷發生糾紛和沖突埋下了禍根。
⑸ 請比較兩次工業革命的重大成就以及影響
知識梳理
第一次工業革命(18世紀60年代——19世紀中期)
1、主要成就:
A、1785年,英國瓦特改良蒸氣機,使人類進入了「蒸汽時代」;
B、1807年,美國人富爾頓發明了輪船;
C、1814年,英國人史蒂芬孫發明蒸汽機車(火車);
D、1825年,英國建成世界上第一條鐵路。
2、影響:
A、提高了社會生產力,促進新的生產組織形式——工廠的出現。
B、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明顯加快。
C、促進資本主義國家社會關系發生重大變化,工業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成為兩大對立階級,且矛盾日益突出,斗爭不斷。
D、促進自由經營、自由競爭、自由貿易為主要內涵的自由主義經濟思潮的興起。
E、促使資本主義國家加快殖民擴張和殖民掠奪的步伐,歐美資產階級確立對世界的統治。
F、促使世界市場初步形成。
第二次工業革命(19世紀70年代——19世紀末20世紀初)
1、主要成就:
A、電的廣泛使用——顯著成就
1866年,德國人西門子發明發電機,19世紀70年代,實際可用的發電機問世。此後電動機、電燈、電車、電話、電影放映機等電器產品問世,人類進入「電氣時代」。
B、內燃機的創制和使用——深遠影響
19世紀七八十年代,以煤氣、汽油、柴油為燃料的內燃機問世,大大提高了工業部門的生產力,推動了交通運輸領域的革新,出現了以內燃機驅動火車、輪船、汽車和飛機。
C、化工技術的發展
從煤和石油等原材料中提煉出多種化學物質,製成染料、塑料、葯品、炸葯和人造纖維等多種化學合成材料,豐富了人類生活。
D、鋼鐵工業等傳統工業的進步。
2、影響:
A、促進生產力的發展;
B、生產和資本高度集中,出現壟斷和壟斷組織;
C、促使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向帝國主義過渡;
D、帝國主義掀起瓜分世界狂潮;
E、促使資本主義世界市場最終形成(最重要)。
知識經緯
第一次工業革命和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比較
項目 第一次工業革命 第二次工業革命
背景 前提 17世紀中期,英國進行了資產階級革命,確立了資本主義民主制度,社會穩定,經濟迅速發展 19世紀中期以後,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在歐美普遍確立,政治局面相對穩定
資金 海外貿易、殖民掠奪和黑奴貿易,積累了大量資金 大量積累的資金
技術 工場手工業時期積累了大量生產技術和科學知識 科學技術的突破性成果和創新
勞動力 圈地運動使得大批農民失去土地到工場做工,進而成為自由勞動力 第一次工業革命後的城市化進程加快,提供充足勞動力
市場 英國在亞洲、非洲、美洲和大洋洲擁有廣闊的海外市場 第一次工業革命後,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初步形成
動力 蒸汽 電力
發明者 工匠、技師 科學家、工程師
科技含量 基於技術經驗,科學與技術尚未密切結合 科學理論指導技術發明,科學與生產緊密結合
發生時空 首先發生於英國,然後向歐美蔓延 幾乎同時發生在幾個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部分國家如德、俄、日兩次工業革命交叉進行
起始部門 (棉紡織業)輕工業 重工業
生產組織 工廠取代手工工場成為主要生產組織形式 產業結構發生巨大變化,大企業興起,壟斷組織產生
新工業部門 棉紡織業、機器製造業、交通運輸業等 電力工業、電氣產品製造業、石油工業、汽車工業等
經濟思想 自由主義盛行 凱恩斯主義出現
要點精析
第一次工業革命對世界市場的影響
市場是商品貿易的場所,世界市場的物的表現就是世界范圍內的商品貿易,它必然包括商品、商品貿易的規則、商品貿易的渠道與途徑等因素。第一次工業革命對世界市場的影響是:
首先,工業革命極大地提高了生產力水平,給世界市場提供了更為豐富的商品,這是物質條件;
其次,新的交通運輸工具發明為商品貿易提供了途徑與便利的條件,這是世界市場聯結的紐帶;
第三,列強為了獲得更多的原料和市場,加緊殖民擴張,使東方從屬於西方,形成了西方主宰世界貿易的格局,所以殖民體系是世界市場的重要保障。
總之,第一次工業革命使世界市場初步形成。
第二次工業革命對世界市場的影響
第二次工業革命實際是在第一次工業革命基礎上的新發展,是第一次工業革命在程度上的進一步深入和內涵上的進一步豐富,對於世界市場的影響也是這樣。
首先,第二次工業革命比第一次工業革命更大程度上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給世界市場提供了更充分的物質條件;
其次,交通工具的變革和通訊工具的創新,使世界各地的聯系更為方便、快捷,聯結的通道更為寬闊、更加暢通;
第三,隨著生產和資本的高度集中,壟斷組織形成了,列強瓜分世界,世界殖民體系最終確立,世界市場也最終形成。
在第二次工業革命推動下,世界市場不再僅僅是商品的市場,也是資本、技術和勞動力的市場,世界市場的內涵更為豐富。但是列強主宰和操縱的世界市場,規則不健全、秩序不合理,這成為世界動盪的深層次原因。
壟斷組織出現的必然性和對社會發展的影響
19世紀晚期,在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影響下,資本主義經濟開始發生重大的變化。這種變化主要表現為:一方面,科學技術的新成果被迅速應用於工業生產,大大促進了生產的發展,使生產的規模越來越大,集中的程度越來越高;另一方面,在資本主義制度下,科學技術的發展和生產的發展,使大量的社會財富日益集中到少數大資本家手中。生產和資本的高度集中,產生了壟斷。
因此,壟斷組織的出現是生產力發展的必然結果。
壟斷產生後,企業的規模進一步擴大,這自然會有利於勞動生產率的進一步提高。同時,它也使技術發明和改進的過程社會化了。資金雄厚的壟斷組織能夠提供條件,使科學技術研究能夠更大規模和更有組織有計劃地進行,科技研究取得的新成果,也能夠較快地運用於生產。托拉斯等高級形式壟斷組織的出現,更有利於改善企業經營管理,降低生產成本,提高勞動生產率。這一切都為生產力的進一步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所以,壟斷的出現,實際上是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局部調整。隨著資本主義經濟實力的發展和增強,資本主義各國的壟斷資本家從控制國家經濟命脈進而控制國家政權,越來越多地干涉國家的政治、經濟生活,以賺取最大限度的利潤。隨著各國壟斷組織的出現,國內市場也相對狹小,壟斷資本家極力到全球各地爭奪商品市場、原料產地和投資場所,在世界市場的激烈競爭中,形成了國際壟斷集團。代表壟斷組織利益的資本主義國家加緊對外侵略擴張,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到19世紀末,整個世界已被瓜分完畢。
⑹ 關於工業革命的成就
1733年鍾表匠凱伊發明飛梭,大大提高了織布效率。
1764年-1767年詹姆斯·哈格里夫斯發明珍妮紡紗機,提高了紡紗效率。
1768年凱伊又發明了水力紡紗機。
1779年克隆普敦又結合兩種紡紗機的優點發明了騾機(mule),後背改良成自動棉紡紗機。
1785年,牧師艾德蒙特·卡特萊特又發明了動力織布機,並且在1791年建造了第一座動力織布機工廠。隨後其他紡織機器相繼發明,實現了紡織行業的機械化生產。當時紡織的動力依靠水力,這限制了工業的發展,於是蒸汽機被發明出來。
1769年詹姆斯·瓦特根據前人的成果,成功發明了單向蒸汽機
1782年又製造出雙向蒸汽機。蒸汽機的出現推動了工業革命的發展。
1800年,英國擁有蒸汽機321台、5210匹馬力
1825年猛增到15000台,375000馬力。
1759年 - 1830年英格蘭2200英里的運河。
1807年,美國人富爾敦發明了汽船
1811年英國也開始仿製。在陸路交通方面
1765年英國開始使用鐵軌
1788年開始架設鐵橋。
1814年史蒂芬遜發明蒸汽機車
1825年於英國的第一條鐵路上試車成功。
1844年,英國鐵路已經長達2235英里。
⑺ 為工業革命西方列強對非洲都掠奪了什麼
工業革命前主要是以掠奪黃金、象牙、鑽石、黑奴為主。
自17世紀,歐洲對奴隸有很大的需求。因此各國設立更多的商站、貿易點,以販賣黑奴為主。
工業革命時代使歐洲國家工業化,原本的黑奴已不再需要,致使非洲殖民地停止增長。
工業革命 後,非洲以生產蔗糖、煙草和販賣黑奴為主的殖民貿易已經因機器的出現而不再令殖民國家賺取相當的利潤。工業國家對棉花、羊毛、銅、錫、煤炭等工業原料的急切需求取代了原本對消費品的需求,同時這些國家因本地市場已經飽和,因此急切需要在本國之外開辟市場,以銷售這些國家所生產的大量工業製品,從而賺取豐厚利潤。
⑻ 第一次工業革命對世界影響
第一次工業革命極大地提高了生產力,鞏固了資本主義各國的統治地位。隨著資產階級力量的日益壯大,他們希望進一步加強自身的經濟和政治地位。
第一次工業革命要求進一步解除封建壓迫,實行自由經營,自由競爭和自由貿易。資產階級通過革命和改革,逐漸建立第一次工業革命鞏固里自己的統治。
第一次工業革命引起了社會的重大變革,是社會日益分裂成為兩大對抗階級即工業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無產階級辛勤勞動,直接創造財富,卻相對日益貧困,他們為了改善自己的處境,同時在和資產階級進行斗爭,工人運動興起。工業革命還促進了近代城市化的興起。
(8)工業革命對非洲做了哪些擴展閱讀
有人認為工業革命在1750年左右已經開始,但直到1830年(庚寅年),它還沒有真正蓬勃地展開。大多數觀點認為,工業革命發源於英格蘭中部地區。
英國工人哈格里夫斯發明了珍妮紡紗機;18世紀中葉,英國人瓦特改良了蒸汽機,所以工業革命的開始的標志為哈格里夫斯發明的珍妮紡紗機,而工業革命的標志是瓦特改良蒸汽機。
但蒸汽機不是瓦特發明的,而是瓦特改造的。由一系列技術革命引起了從手工勞動向動力機器生產轉變的重大飛躍。隨後工業革命傳播到英格蘭再到整個歐洲大陸,19世紀傳播到北美地區。後來,工業革命傳播到世界各國。
⑼ 歷史問題:第二次工業革命帝國主義損失怎麼瓜分非洲的
西歐國家瓜分非洲的過程是先西非後東非,最後是南非。
1、西非的瓜分:帝國主義瓜分非洲,首先是從西非開始的。19世紀70年代,英國加緊了對黃金海岸的擴張。80年代後,法國也將掠奪的魔爪伸進西非。在英法爭奪西非的高潮時,德國也乘機而入,比利時也擠了進來。於是,為了爭奪剛果河流域,幾個帝國主義之間矛盾日趨劇烈。為了解決剛果問題和討論對整個非洲的瓜分,1884年10月,英、法、德、比等十幾個國家在柏林召開會議。會議在德國首相俾斯麥的主持下開了100多天,經過激烈地爭吵和雙邊、多邊活動,最後簽訂了一個總議定書。今後任何國家在非洲佔有土地時,必須通知其他國家,並且證明其佔領是「有效」的,否則不予承認,這就是所謂的「有效佔領」原則,柏林會議後,帝國主義開始爭奪非洲的斗爭。
2、東非的瓜分:柏林會議前夕,德國殖民主義分子皮得斯在德國殖民協會指使下,率「探險隊」殺來,同當地酋長簽訂了12個「保護條約」,擢取了15萬平方公里的土地。1885年3月,德皇簽署一項法案,將皮得斯所騙取的領土置德控制之下,德在東非的擴張,引起英的嫉妒,英也成立了英東非公司,和德爭奪東非,英國逐漸控制桑給巴爾的同時,又展開了對維多利亞湖西岸和烏干達的爭奪。法國佔領了索馬里的一些地方,最後結果,英享有對桑給巴爾烏和巴奔島的保護權,並宣布烏干達為英國的保護國,盧安達、蒲隆地則為德國的殖民地,索馬里成為法國的殖民地。
3、對南非的爭奪,1899年10月~1902年5月,英國為重新瓜分南非領土和地下資源與布爾殖民主義者進行的戰爭,亦稱「南非戰爭」或「布爾戰爭」。
直至20世紀初,非洲被瓜分完畢,分別淪為英、法、德、意、比、葡的殖民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