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日本汽車工業是怎樣崛起的
1、萌芽期
二戰以前是日本汽車工業的萌芽期。這一時期日本人開始製造汽車,政府也開始意識到汽車產業的重要性,並出台政策進行扶持。1936年,汽車製造行業法正式在日本國內開始實施,日本汽車真正國產化的序幕由此拉開。二戰前,日本汽車工業對歐美亦步亦趨,車型多為仿製。
2、基礎期
日本經濟在經歷了二戰的毀滅和戰後十年的復甦之後,在1955年進入高速發展階段。汽車產業也在這一段時間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公務車比例稍有下降,計程車加快發展,私人用車開始起步。隨著經濟的強勢復甦,日本的民用車市場逐漸打開。
3、發展期
20 世紀60年代中期到20紀70年代,日本汽車工業高速發展。1960年時,日本汽車年產量僅為16萬輛,遠遠低於同時期美國和西歐各主要汽車生產國的產量。過了7年時間,日本汽車年產量就達到300萬輛,1967年日本超過德國而成為第二大汽車生產國,國內汽車銷量首次超過百萬輛。
70年代接連爆發的石油危機,則徹底幫助日系車打開了海外市場。
日本工業
日本有京濱、中京、阪神三大工業地帶。以前日本的大工業地帶還包括北九州工業地帶,稱為四大工業地帶,但是上述三大工業地帶已遠遠超過了北九州工業地帶的規模。
京濱工業地帶機械工業發達,出版、印刷業繁榮,川崎和橫濱有很多石油精煉所。中京工業地帶主要以機械工業為主,特別是汽車工業發達。
除三大工業地帶和北九州工業地帶以外,日本還有其他一些工業區,主要包括關東內陸工業區、京葉工業區、鹿島臨海工業區、東海工業區、北陸工業區、瀨戶內工業區等。
機械工業是日本工業的中心。1997年日本有13.5萬家機械工廠,從業人員398萬。日本機械技術水平高,汽車等運輸機械、電視等電器電子機械、照相機和手錶等精密儀器、計算機等一般機械聞名於世。隨著半導體技術的發展,性能優良的高科技產品和有利於環保的產品不斷增加。
為控制汽車尾氣排放,防止大氣污染,日本正在加緊研製電動汽車,但電動汽車完全普及尚很遙遠。
最引人注目的是電力、內燃兩用汽車,在市內行駛用電動,在郊區行駛用內燃機,其二氧化碳排放量可削減一半,氮氧化合物排放可減少到1/10,這種兩用汽車從1997年末開始銷售,已普及10,000輛以上。
2. 日本汽車工業為何能趕超美國根本在於技術和資本的強行積累
寫在最後:
二戰後,日本之所以能迅速成為工業強國,離不開汽車產業的發展。日本汽車企業憑借政府的產業政策支持,進行了大量的資本和技術積累,加上企業內部的管理創新、企業革新,使日本很快出現了豐田、本田、馬自達、鈴木等一系列知名日本汽車品牌,並逐漸走出日本,邁向國際。(圖片來源於網路,侵權請聯系刪除)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3. 瑞典作為一個只有幾百萬人口的小國,如何能建立起一個完備的汽車工業體系
瑞典國家總人口雖然只與我國一個地級市相當,但它在冶金、材料、機械、電子、通信等領域都是世界領先的。
北歐各國都是發達國家,但產業結構差別很大。挪威的支柱產業是石油和天然氣(所以現階段它是北歐各國中最土豪的)。另外,挪威的海洋工程和漁業也相當發達。丹麥主要是高科技農業和小規模工業,工業產品大家知道的可能就只有 LEGO 和 B&O 了。冰島么,漁業,和用白菜價的地熱發電煉鋁……瑞典的工業體系則要完整的多。
冶金、工藝才是機械工業最基礎的部分,我國並不缺機械設計人才,而是缺少材料和加工方面的能力,希望我國對此加以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