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漳衛新河的相關資料
漳衛新河自武城四女寺而下,入陵縣,經德州市德城區入吳橋縣,成為冀魯分界,又順次自西南向東北流經東光、寧津、南皮、樂陵、鹽山、慶雲、海興、無棣,至大口河流入渤海,全長257公里。
沿河地區經濟發展迅速,特別是濱海地區經濟發展更為迅猛。北岸有國家重點工程滄州港(黃驊港),神黃鐵路橫貫該區,是我國晉煤外運的新通道;南岸有濱州港經濟園區,有國家大型骨幹化工企業魯北化工廠。 東部有山東建設中的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區,經濟發展日益崛起。
漳衛新河原名鬲津河,是大禹治水時開挖疏通的九河之一,1955年擴挖改造,與其上游的四女寺減河統一命名為四女寺減河。原四女寺減河是一條長度只有十多華里的行洪河道,上接衛運河,下連鬲津河。1968年研究治理漳衛河時,定名為漳衛新河。1971年再次擴大治理時,改分洪為承泄衛運河洪水入海的主要河道,正式更名為漳衛新河。漳衛新河從山東省德州市四女寺村起,沿冀、魯邊界,途徑山東省武城縣、德州市、寧津縣、樂陵市、慶雲縣、無棣縣,河北省吳橋縣、東光縣、南皮縣、鹽山縣、海興縣,在河北省海興縣與山東省無棣縣交界處的大口河入海。四女寺減河歷史悠久,為黃河故道,歷史稱 津河。疏通於明永樂十年(公園1412年)。清初,減河「淤塞已平」、「閘座廢壞不修」。建國後,1955年春按55秒立米疏浚,1955年冬至1956年春按400秒立米治理,1957至1958年按850秒立米治理;1971~1972年再次擴大治理,形成現在態勢,設計行洪量達3500秒立米。為利用河槽調蓄,服務於沿河農田灌溉,新建了辛集等六座攔河閘,可蓄水約1億立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