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工業生產 > 阜陽界首工業園區在哪裡

阜陽界首工業園區在哪裡

發布時間:2022-12-28 10:28:26

① 想知道: 阜陽市 界首市鴨王工業區 在哪

界首市鴨王循環經濟工業區位於市區東北七公里處,東臨105國道,南臨308省道,西臨204省道,距南(南京)洛(洛陽)高速公路界首下路口6公里
工業區以再生塑料深加工為主
0 5 5 8 4 7 6 8 8 8 7

② 界首的地理

自明清至民國時期,界首集內居民多以商兼農為業,劉興集居民務農者眾。土地除廟寺、學田外,多數地畝被地主佔有。饒紹周5口之家佔有土地218畝,人均佔有43.5畝。民國26年(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皂廟鎮興起,三鎮鼎立,商業一時興旺,來此經商的一些富商大賈乘機於縣境爭置田畝,高課收租,荷囊肥己。如山西省一陳姓商人和河南省一楊姓商人皆於城郊置田數百畝。據民國37年調查統計:三鎮有地主(商農兼業)102戶,559人,佔三鎮總人口數的2.4%,佔有土地3383.5畝,人均6.05畝;貧農425戶,2186人,有土地1314.4畝,人均0.61畝;雇農52戶,261人,有土地52.5畝,人均0.2畝;城鎮貧民(工人在內)747戶,2782人有土地635.6畝,人均0.21畝。
無地或少地農民為養家糊口,常年賴勞力租課土地或作傭工辛苦勞作,若遇災年或遭不測,只得典當家產乃至賣兒賣女抵租償債,落得家破人亡。地主以其佔有大量土地高課出租僱工、放高利貸盤剝農民。
民國36年(1947年)秋界首縣城解放,民主革命政權建立後,相繼開始實施」減租減息」,取消地主一切額外剝削,農民生產、生活條件相應得到改善。1952年5月界首市進行土地改革(城郊、光武、陶廟、洪庄、磚集5區悉於原屬縣進行),至7月底完成土地改革任務。全市1529戶農戶中劃定地主123戶,沒收土地3743.5畝,徵收土地702畝,沒收牲畜65頭,農具139件,沒收房屋1997間,糧食計5044公斤。貧雇農477戶,2447人,分回土地3541.65畝,人均分有土地1.44畝。政府向土地所有者頒發了土地證書,徹底廢除千百年來封建土地佔有制,實現了」耕者有其田」的個體農民所有制。是年農業產值由1950年的1332.64萬元提高到1376.39萬元。
土地改革結束後,農民有自己的土地,但在農業生產發展中由於資金短缺,耕畜農具等生產資料不足,抗禦自然災害能力有限,尤其是貧下中農中的勞弱戶更無法擺脫貧困。為避免貧下中農重新陷入借高利貸或發生典當家產和出賣土地,產生兩極分化,中共界首市委市政府根據上級指示,決定在土改基礎上,依靠貧下中農,堅持自願互利,典型示範和國家幫助原則,引導農民走互助合作道路。1952年底在上年臨時互助組14個的基礎上組辦常年互助組251個,臨時互助組321個。土地經營管理自主,共同勞動,牲畜合犋,換工互利。時因無領導經驗,已建起的互助組經不住自然災害考驗,到1953年9月,已入組8579戶農民減少36.2%,經整頓教育後走上互助合作健康發展之路,是年全縣糧食總產8582.85萬公斤,人均產糧279公斤,農業產值1446.30萬元。
在互助合作穩步發展中,部分常年互助組開始試辦以土地入股地權不變統一計劃經營為特點的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以下稱初級社),界首鎮大張庄張應三初級社於1953年6月首辦成功。以後,界首鎮建國初級社、桑樹鄉郭華昌初級社、申湖鄉張國興初級社、榮廟鄉榮占標初級社及磚集區老戶李庄初級社、王南湖村初級社等先後辦成。1954年縣境初級社發展到56個,入社農戶1337戶,常年互助組570個,臨時互助組4731個。至1955年初級社有739個,入社農民62411戶,占農業總戶數的36.5%,農業產值提高到2104.80萬元。隨著初級社生產水平提高,農民生活進一步得到改善,紛紛添置了一批生產資料,生產積極性更加高漲。
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1955年中共中央《關於農業合作化問題的決議》發表後,縣委縣人委選桑樹鄉試辦第一個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以下稱高級社)——新生高級社,農民(稱社員)將土地自願入社,為集體所有,取消原土地股份分紅,收益按勞動出勤評工記分,以分值計酬,年終(秋收後)結算。生產資料作價入社(不含小農具),房前屋後零星樹木仍屬農戶所有。1956年春各區試辦高級社9個,入社農戶5495,土地55686畝。是年夏秋之交縣城遇百年罕見澇災,勞弱戶分配食不飽腹,秋後出現少數農戶退社現象。冬季農閑時,經廣泛宣傳黨的有關辦社方針政策,進行整社運動,鞏固了高級社成果。1957年3月縣境有高級社34個,入社農戶60290戶,占總農戶的83.3%。在父子相勸、夫婦共商、初級社選派代表爭相申請轉辦高級社的情況下合並28個初級社為10個高級社,同期吸收單干農戶410戶入社,年底縣境有高級社44個,入社農民72775戶,占總農戶的98.5%。個體農民所有制土地在不足三年時間內完全轉變為社會主義勞動群眾集體所有制。1957年實現農業產值1675.08萬元。
1958年8月建成了人民公社。實行單一的生產資料(土地在內)公社所有制,出現了」共產風」、」浮誇風」、」瞎指揮」,」高指標」、」高征購」、」放衛星」等做法,社行隊效,農業生產遭到破壞,生產水平下降。1958年人均生產糧食只有199.5公斤。比1957年人均生產糧食329.17公斤減少129.67公斤,社員溫飽難以正常維持。1960年農業總產值1006.17萬元,農業產值899.54萬元。1961年春經過整風整社運動,」五風」基本上得到糾正。縣境推行」定產到隊、包產到田、責任到戶」的責任田制,先在前進公社窪張大隊試點,以後在全縣推行,農業生產有了回升,農業產值達1220.22萬元。1962年責任田制受批判後作了改正。1965年農業總產值2396.93萬元,農業產值由1963年的682.79萬元提高到2158.45萬元。
1968年縣境普遍開展」農業學大寨」運動,收回或壓縮社員自留地(也稱菜地),取消或限制家庭副業生產,少數村隊家畜家禽基本禁絕。經營方式單一,農業內部結構比例失調,社員生產積極性不能發揮,生產徘徊不前。其間,惟農田水利建設有所進展。如溝河治理清淤排障、修橋涵、建電機灌站、打機井等。1970年農業總產值3663.15萬元,農業產值3128.69萬元。1975年農業總產值3504.00萬元,農業產值2926.42萬元。
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次年2月推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1980年全縣展開。由於聯產承包責任制實行,即生產隊將土地及生產資料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按人勞比例將全年總包干任務(農業稅、統購糧等)承包到戶,責任到人,承包人在國家計劃指導下根據市場需求直接安排生產,實現了責權利結合,農民生產積極性空前高漲,農業生產水平迅速提高,溫飽問題基本上得到解決。是年農業總產值5708.37萬元,農業產值4272.44萬元。1982年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進一步得到鞏固、完善和發展。1983年人民公社取消,恢復區鄉(鎮)村建制,農業生產繼續推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實行承包人」交足國家的、留足集體的、餘下全是自己的」,使傳統農業生產更加符合現有生產條件,呈現出前所未有的興旺景象。至1985年糧食總產量178304噸,農業總產值13648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88元。
1952年市轄區域土地改革時留給界首中學、公安局勞教所、農場等單位全民所有權土地130多畝(,1953年撤市置縣,隨著行政區劃變更,由太和、臨泉兩縣劃入全民所有權土地1000餘畝,先後興建農業場站。縣北部區有聶馬庄農場、葡萄場,中部區有縣園藝場、苗圃場,南部區有馬鈴薯良種繁育場、陶庄湖農場、魚苗場、畜禽改良站等國營地方場(站)。後隨著工農業發展,水利、交通及其它部門先後征購土地權屬全民所有,1983年普查結果全縣全民所有權土地7357.20畝,其中耕地2688.10畝,林地416.6畝,交通用地272.5畝。
界首氣候溫和,物產豐富,是全國優質小麥、優質棉花、優質山羊、優質黃牛生產基地,截止2009年,界首市已成為安徽省糧、棉、油、肉的主產區。地方特產豐富,「呂長明」牛肉、「宏亮」熏雞、清真牛肉乾等特產享譽省內外,農副產品深加工具有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
截止2012年,全年糧食總產量39.2萬噸,增長4.3%。有序開展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登記試點,土地流轉戶數增多、流轉面積擴大。實施佔地2200畝現代農業示範園、農村公路建設、農村安全飲水工程、農村沼氣工程、農村危房改造等項目,農民生產生活條件得到改善。 1947年界首解放以後,以手工作坊為主的私營工業由於受過去戰爭及自然災害的影響,生產很不景氣,不少企業岌岌可危,一片蕭條。市民主政府為保護與發展私營工業,對油坊、酒坊、制煙、造紙、皮革、毛巾、肥皂、木材鋪、鐵匠鋪等私人企業發放低利貸款72.82萬元(中卅幣),使63家工廠企業得以恢復生產。至1949年底,境內私營工業有了發展,共有煙廠12家,石印館21家,酒坊53家,織布廠17家。1950年市內規模較大的私營工廠6家,其中最大的鑫鑫鐵工廠擁有固定資金1000萬元(當時幣值下同),流動資金640萬元,有元床2部,銑床1部(全系人力),可生產彈花機及各種零配件。
1949年,界首市建白酒廠,為本縣第一家國營工業工廠。1958至1961年,國營工業大起大落,曾有公私合營、集體經營、聯合經營的工業工廠一次性轉入地方國營。1961年工業下馬,原來過渡為國營工業的公私合營、集體經營、聯合經營工業工廠都從國營工業中退出。
1951年,逐步對私營手工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私營工業轉為公私合營企業。1955年成立手工業聯合社時,又進一步將私營、公私合營企業轉變為聯合經營企業,轄屬有20個單位,即民主鐵業社、木器社、服裝社、竹器社、布鞋社、棉織社、三合社、化工社、毛筆社、印刷社、修配社、石磨社、陶瓷社、麻紡社、車馬挽具社、建築社、刻字社、各區農具社、大黃竹器社。1956年在原來的基礎上發展到26個社組,大都是集體性質。」大躍進」時期,這些集體性質的手工業社(組)都一次性過渡上升為地方國營企業。1961年,工業下馬,原轉為國營企業的手工業社(組)仍屬集體性質。
1953至1958年,貫徹過渡時期社會主義建設總路線,進行」一化三改造」,個體手工業戶分別合並為公私合營、聯營、集體經營。1965年前,部分鄉村個體手工業興起,如大黃的竹編、魏窯的陶業等。1967年後,手工業又處於奄奄一息狀態。
1963年,農業豐收,國營工業較前好轉,白酒廠、農機修造廠、印刷廠、電廠4個國營企業年總產值為89.92萬元,實現利潤16.3萬元。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後,工業生產基本上處於混亂癱瘓狀態。1978年,國營工業有所發展。至1984年,共有國營企業18家,總產值為4455萬元,實現利潤340.6萬元。1985年,國營企業18家,從業人員2728人,年總產值3453.2萬元,佔全縣工業總產值20.6%,利潤336.2萬元。
1965年,共有集體企業17家,從業人員376人,年總產值120.07萬元。1970年,縣內共有集體企業59個單位,職工670人,年總產值370.92萬元。1976年有集體企業84個單位,從業人員6118人,年總產值1360.85萬元。
1978年,隨著市場開放搞活,私營手工業重新復甦。1981年,境內個體手工業登記發照的有20戶,從業人員20人,年營業額為1.06萬元。農村的手工作坊、燒窯、制陶、編織等也應運而生。
1980年後,集體工業企業發展較快,至1985年共有集體企業45個,職工3812人,總產值8043.6萬元,占工業總產值的47.9%,是1976年的10倍,實現利潤869.8萬元。
1983年8月27日,界首縣」個體勞動者協會」成立,其中有手工業代表3人。年底共有個體發照117戶,從業人員152人,資金5.26萬元,年營業額6.42萬元。1985年,個體手工業發展較快,年底共有個體手工業發照339戶,從業人員600人,資金30萬元,年營業額181萬元。
截止2009年,界首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57.29億元,比上年增長15.0%。其中,工業增加值22.43億元,增長32.8%。全市已形成20多個行業、2000多個品種的生產體系,國家級、省級品牌產品32個。醫葯、塑料化工、紡織製鞋、食品釀造、機械製造、有色金屬冶煉六大支柱產業優勢明顯,一批知名產品享譽全國。工業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達40%以上,對財政經濟的貢獻率達70%左右,形成了「一園四區」——市工業園、再生鉛工業區、再生塑料工業區、再生銅鋁工業區和再生繩網工業區,呈現勃勃生機,發展潛力巨大,已成為彰顯界首循環經濟發展的特色產業集聚地和「界首城市名片」。 抗日戰爭期間,界首三鎮商業繁榮。市內大小街道77條,商店、行棧、貨攤林立。分別從事鹽業、糧業、花布業、雜貨業、竹木業、山窯業、服務業等,共650家。經營品種有京廣雜貨、文具、五金、顏料、中西葯材、栗炭、焦炭、竹木山窯、棉紗布、煙草、食鹽、食糖、大豆、麻油、牛羊、皮張等。1944年,全年貿易額按當時法幣計算為88000萬元,稅收從1939年的萬元,到1944年增加到億元以上。
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客商大都攜資歸里,界首商業迅速蕭條。至1947年前夕,市內共有私營商業百餘家,主要經營土產品和山貨。
新中國建立後,市場商業經營仍以私營為主。1953年,全市共有私營商業1042戶,全年社會商品零售總額為417.26萬元,佔全市零售總額的44%。1956年,全縣完成對私營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私營商業基本消失。
19世紀60年代初,由於三年自然災害的影響,商品奇缺,供求緊張,私營商業仍未得到發展。直到1963年,農業收成見好,出現少量商戶和退出國營商業的小商販重返於市。」文化大革命」期間,個體商戶受到限制,城鄉個體商戶紛紛閉門歇業。
1979年後,隨著工農業生產的發展,黨和人民政府採取扶植個體工商戶的方針,同時實行」廣開就業門路,解決城鎮就業」的政策,從事商業活動人員增加。至1981年,全縣個體商戶達1707戶,分別從事修理、服務、工藝手工、飲食、小商品零售、運輸等行業。年營業額419.8萬元。1982年,市場進一步開放、搞活,農村個體商戶繼而崛起,年底全縣共有個體商戶1880個,資金103.97萬元,年營業額754.3萬元。1983年,縣召開個體勞動者協會第一次會議,選出代表146人,其中個體商戶代表90人,佔61.6%。1985年,個體商戶遍布境內,共有商戶4486個,從業人員6942人,資金454萬元,年營業額3794萬元。
截止2009年,全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1.28億元,增長19.3%
截止2003年,全市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3億元,比上年增長16%。實現進出口總額1.8億美元,增長32.3%;從出口產品類別來看,調味品、漁具、紡織傢具是拉動出口快速增長的主要支撐。

③ 界首市的來歷

界首概況
界首市是安徽西北大門,位於京九經濟帶和歐亞大陸橋經濟帶交匯處,面向以上海為中心的華東經濟圈,背靠中原腹地,是東西進出的重要門戶,具有廣闊的發展空間,全市總面積667.3平方公里,耕地面積62萬畝,人口73萬,轄18個鄉、鎮、辦事處。為省直轄市,省托阜陽市代管。界首歷史悠久,人文薈萃。東漢時王莽、劉秀逐鹿於此,留下「王莽追劉秀」的千古史話,光武鎮成為全國唯一以皇帝謚號命名的城鎮。南宋名將劉琦大敗金兀術,在劃此溝為界。元末紅巾軍領袖界首人劉福通,在家鄉首舉反元義旗,為建立明朝奠定了基礎。抗戰時期,界首由於特殊的地理優勢,未受日軍侵犯,上海、南京等城市商人紛紛遷往界首,一度人口劇增,商賈雲集,貿易興旺,有「小上海」之美譽。
界首氣候適宜,物產豐富。是全國優質小麥、優質棉花、優質山羊、優質黃牛生產基地,是安徽省糧、棉、油、肉主產區。小麥平均單產連續多年居全省首位。牛行街牲畜交易市場日交易牲畜1000多頭,陶廟山羊市場日交易、屠宰山羊1萬只。黃牛、山羊具有肉質細嫩、營養豐富、皮質細膩彈性好等特點,為國內外市場緊俏的畜產品之一。潁南馬鈴薯基地種植面積10萬畝,城郊雙孢菇種植面積5000畝。紅薯、大豆、蔬菜、雙孢菇四大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基地通過省級認定。「呂長明」牛肉、「宏亮」熏雞、清真牛肉乾等地方特產享譽省內外。農副產品深加工具有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前景廣闊。
界首工業結構合理,門類齊全。全市已形成20多個行業、2000多個品種的生產體系,國家級、省級名牌產品32個。以華信葯業、華源廣生葯業為主的醫葯,以天安集團為龍頭的塑料化工,以三寶線業、友源鞋業為主的紡織製鞋,以沙河王為龍頭的食品釀造,以雲龍機械、東亞照明為主的機械製造,以田營鉛冶煉為主的金屬冶煉六大支柱產業優勢明顯。「沙河王」系列白酒、「富硒康」口服液、「芬格欣」口服液、「奇安特」運動鞋、「雲龍」糧食機械、「錦泉」漁具等知名產品享譽全國。工業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達40%以上,對財政經濟的貢獻率達70%左右。
界首園區經濟發展迅速,潛力巨大。市工業園位於該市城區東部,面積8平方公里,北鄰漯阜鐵路和寧洛高速,省道308線橫穿其間,園區「四橫」、「四縱」網狀道路格局基本形成,對外交通十分便捷。園區毗鄰市行政服務中心、市第二水廠、市污水處理廠、市郵政大樓、廣電中心等重點單位,距商業中心2公里,東城35KV變電所坐落在園內,醫院、學校、通訊、商貿、郵政、金融、停車場、加油站、儲配站、消防站等公共設施和配套設施正在建設。園區總體布局分農副產品加工區、機械配件加工區、電子信息產品加工區、環保產品加工區、食品工業區、醫葯產品加工區。《界首市工業園區投資優惠政策若干規定》、《界首市工業園區管理暫行辦法》等優惠政策和「一站式」、「一條龍」、「保姆式」服務模式,為外來投資提供了極大便利。入園企業需辦理的相關手續,均由園區辦公室牽頭,市行政服務中心承辦,一次性辦結。目前已有20多家企業入駐園區。園區以引進高新技術產業為先導,將成為對外開放的窗口、產業升級的基地。
田營鉛冶煉加工區位於城區東南8公里陶庄湖,一期工程佔地面積100公頃。園區順應國際有色金屬產業的發展趨勢,遵循國家發展循環經濟的產業政策,通過了省環保局環保檢查驗收,成為國內再生鉛最大生產在地,並被授權制定國家再生鉛行業標准。2004年,園區企業年產再生鉛15萬噸,實現產值15億元。我們精心制定了園區發展規劃,聘請有關專家編制了清潔生產工藝流程,組建了緊密型的華鑫鉛業集團公司,集團公司下轄11個子公司,採取股份制的形式,使公司從家族式管理向現代企業制度建設邁出了重要的一步,為集約發展奠定了基礎。我們不斷改進生產工藝,積極發展精深加工,力爭做成全國規模最大、檔次最高、產品最先進、經濟和社會效益最好的再生鉛生產基地。
光武塑料加工區位於城區西北15公里處,緊靠界臨鄲公路,地理位置優越,面積約100公頃。光武廢舊塑料回收加工市場起源於20世紀80年代,發展於90年代,興盛於2002年以後,輻射西城、靳寨、新馬集等鄉鎮,縱深10多公里,現有初級加工企業900多家,從業人員1萬多人,主要生產聚乙烯、聚丙烯、聚苯乙烯、聚氯乙烯、聚對苯顆粒等,年產量30萬噸,已有台灣捷遠塑化公司等6家深加工企業入戶園區。
鴨王經濟開發區位於城區東北5公里處,1996年建成,佔地面積500畝。園區集科、工、貿一體化,設施完善,功能齊全。區內現有韓國、天津、江蘇、福建和本地企業22家,主要生產、經銷尼龍繩、尼龍網、塑料彩條布等,產品暢銷國內外,是全國最大的繩網市場,發展前景廣闊。
界首市場活躍,商業繁榮。光武小百貨市場、陶廟山羊市場、潁南馬鈴薯市場、鴨王繩網市場、東城塑料製品市場、泉陽三粉市場等專業市場功能完善,具有較強的輻射力。近年來,我們進一步加強這些專業市場的基礎設施建設,千方百計吸引民營企業和個體經營大戶進市場經營,發揮能人效應建市場,形成「一個能人帶一串,一個專業興一片」的市場發展格局,不斷擴大經營規模,提高服務水平,增強市場的影響力、輻射力和吸引力。
界首社會和諧,文明進步,是全國擁軍優屬模範城市、全國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先進縣市、全國科技興市百強縣市、全國體育先進縣市、全國科技工作先進縣市、全國計劃生育服務先進縣市、全國民間剪紙藝術之鄉、安徽省衛生城市,各項社會事業健康發展,為外商提供了良好的生活環境。
界首交通便利,設施完善。潁河橫貫城市,可常年通航1500噸級拖船。漯阜鐵路穿境而過,與京廣、京九線相連。界阜蚌高速公路、臨界鄲一級公路、省道204線和308線經過界首,通向全國。市區距阜陽機場60公里。污水處理廠日處理污水5萬噸,電力、通訊事業發達,水資源供給充足。
界首人力資源充足,勞動力綜合素質較高,用工成本約為發達地區的一半,水、電、土地、房產、消費等要素價格較低,綜合成本很有競爭優勢,是有遠見的企業家理想的投資寶地。可以說,只要到界首,商機處處有。
界首人民勤勞朴實,重情重義;界首蓄勢待發,充滿商機,充滿希望,有很多資源正待開發。我們將以更加開放的姿態,更加務實的舉措,更加優質高效的服務,積極實施全方位、多層次的對外開放,大力營造親商、安商、和商、富商的良好氛圍,努力使所有來界首投資興業的客商賓至如歸,盡情施展才華和抱負。
[編輯本段]行政區劃
界首市轄3個街道辦事處、12個鎮、3個鄉:東城街道辦事處、西城街道辦事處、潁南街道辦事處、光武鎮、泉陽鎮、蘆村鎮、新馬集鎮、大黃鎮、田營鎮、陶廟鎮、王集鎮、磚集鎮、顧集鎮、戴橋鎮、舒庄鎮、邴集鄉、靳寨鄉、任寨鄉。
[編輯本段]界首市的誕生
界首城歷史悠久。據史書記載,北宋初年,境內有一溝(現已不存),為潁州與陳州的分界溝,遂置界溝鎮,設界溝驛。元代改設界溝站。明洪武年間,於此設界溝關。明末,因界溝為潁州府邊緣首集,始名為界首集。這個過路店形式的小集鎮,一直延續了幾百年。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徐州、蚌埠、開封、商邱等商埠為日軍佔領。國民黨御敵無策,為阻止日軍前進,扒開花園口,造成黃水泛濫,形成大片黃泛區,交通受阻,人民塗炭。而界首因水陸交通便利,成為從前方到後方,從敵占區通往陝、甘、川、黔、滇等省區的要道,因而迅速發展起來。幾年間,界首集萬商雲集,貨積如山,貿事繁雜,街道縱橫;集西的皂廟原本曠野荒冢,也猛增許多街道,交易蜂起;隔河相望的劉興集,鹽糧業發達,運輸便利,熱鬧非凡。這就是初步形成的界首三鎮。同時國民黨也看好了這個地方,在界首派駐許多部隊,設置黨、政、警、特等重要機關,企圖把界首建成一個蘇魯豫皖地區的穩固的統治中心。界首遂成為達官貴人的聚集之地,商貿人士的發財場所,貧甘難民的謀生地方。這時的界首人口達20多萬 ,被譽為「小上海」。時隔不久,抗日戰爭勝利,國民黨的黨政軍機關忙著去淪陷區大中城市接管「勝利果實」,富商大賈及流離難民都紛紛返回故里,界首一度蕭條下來,城市人口下降到7萬 餘人。 1946年11月,中共中央派吳芝圃、張國華來到睢(縣)杞(縣)太(康)地區,組建中共豫皖蘇區黨委和豫皖蘇軍區。12月12日,在睢縣平崗召開誓師大會,宣布豫皖蘇邊區的成立,邊區轄三個分區,一個獨立旅,一個特務團,並提出「堅持豫皖蘇,保衛豫皖蘇,擴大豫皖蘇,鞏固豫皖蘇,為解放全中國做出貢獻」的口號。會後,豫皖蘇軍區部隊遠程奔襲,縱橫馳騁,很快打開了局面。1947年初,豫皖蘇二分區在鄲城集宣告成立,決定在新開辟的淮陽縣、鹿邑縣和淮太西縣的基礎上,再開辟沈(邱)鹿(邑)淮(陽)縣,並配備幹部,組織縣區武裝,以鄲城區為依託,向沙河沿岸出擊,打擊和消滅國民黨反動地方武裝和土頑的有生力量,以鞏固和擴大沈鹿淮縣。
鑒於界首是沈鹿淮縣境的較大城鎮,人口集中,商貿繁雜,水陸交通均甚便利,能為財政提供較好收入,為此,解放界首,建立界首市民主政府是豫皖蘇部隊的重要任務之一。1947年4月14日,軍區副司令員兼二分區司令員魏鳳樓率部出擊到沙河沿岸,一舉打跑了國民黨的聯防區武裝,第一次解放界首城。為了追擊並消滅敵之有生力量,經安撫群眾,穩定民心和詢查匪蹤之後,魏鳳樓部即撤離界首,西進剿匪。5月18日,豫皖蘇軍區獨立旅在二分區部隊的配合下,從秋渠出發,於當夜由新安集偷渡沙河,進抵界首以南,經過夜間的激烈戰斗,消滅國民黨潢川保安團2個中隊,沈邱保安團3個中隊,擊斃國民黨臨泉縣保安大隊長李澄波,活捉國民黨界首鎮商會會長饒紹周。時在界首的國民黨臨泉縣長裴代志和劉舉鎮商會會長戴偕五聞風喪膽,連夜潛渡沙河向東逃竄。19日晨第二次解放界首城,遂即成立以副專員董敬齋為首的市政府,上街宣傳黨的政策,沒收土豪劣紳惡霸地主財產,發放救濟物資,邊撫群眾,穩定社會秩序。數日後又撤離界首,在廣大區域內尋殲國民黨的武裝力量。界首又處於國民黨聯防區和土頑的控制之下。 1947年6月30日,劉鄧大軍突破黃河大塹,揭開了全國戰略反攻的序幕。「圍剿」豫皖蘇邊區的國民黨正規軍,大部愴惶北調,留下的只是各縣保安團和土頑武裝,沙河流域形勢隨即好轉。豫皖蘇二分區武裝和沈鹿淮縣大隊越過黃泛區,出擊沙河兩岸,發動群眾,建立基層政權。8月中旬,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經沈鹿淮縣順利通過沙河,更增長了解放軍的神威,國民黨地方武裝望風披靡,四處逃竄。二分區部隊主動襲擊保安團和土頑,打了許多小勝仗,解放了廣大鄉村。鑒於光武、黃橋、界首等地區原屬太和縣境,二分區決定將沈鹿淮縣改名為沈(丘)太(和)鹿(邑)縣。並於9月18日,任命喬道三為界首市長,待機進軍界首城。9月下旬,陳粟大軍挺進豫皖蘇,開展掃盪戰,不僅牽制了大批敵正規部隊,而且大量地消滅了敵地方武裝和土頑勢力,為黃淮平原革命形勢的迅速發展,創造了有利的條件。10月1日,華野六縱十六師擊潰了以郭松濤(國民黨沙北指揮部主任)為頭子的聯防區土頑,第三次解放界首城。二分區根據豫皖蘇區黨委的指示,在華野的支持幫助下,成立了界首市民主市政府,市長喬道三於當日隨軍進入界首城,積極開展市政府工作。
喬道三到界首後,在短期內著重做了三件大事。第一是會同各路來的幹部,組成市政府機構。由沈太鹿縣大隊副政委齊士欽任政府秘書,巴集區委書記羅克任市財糧科長,二分區幹部戴鴻烈任市工商稅務局局長,華野幹部潘曉光任市公安局局長,為保衛新生政權,組建市大隊,由二分區幹部李遂成任隊長,同時華野還派一些骨幹加強市屬劉興區和黃橋區的武裝力量和政權機構。在界首作短暫逗留的陳毅司令員,派人送來一批武器彈葯,表示對市政府和市大隊的支持和厚望。當時市政府設在民主街北首街西一幢房子里,門前掛著「豫皖蘇邊區界首市民主市政府」的木製牌子。
第二是張貼進城布告,宣傳黨的政策。布告的主要內容是:(1)對廣大人民群眾,政府予以保護;對漢奸偽軍,在自首登記,交出武器後,政府給以寬大待遇;任何人都必須遵守民主革命秩序,不得隱藏漢奸偽軍,不得轉讓武器,不得破壞搗亂。否則以破壞秩序論罪。(2)取消苛捐雜稅,救濟難民,減輕人民負擔,保護人民生命財產。(3)鼓勵工商業開工營業,平穩物價,公買公賣;以冀鈔為本位,法幣暫時流通,限期使用。(4)政府保護公共建築,包括房屋、營監、公所、醫院、學校、民教館等,還保護古墓、文庫、標本、儀器等文化資料。
第三是發放救濟物資,穩定社會秩序。界首一帶難民很多,市政府為解救人民疾苦,在華野六縱的支持下,實行「開倉濟貧」,即把一部分生活日用品,如米面、煤油、衣服、傢俱等,有組織有秩序地分發給貧苦居民,這一舉措深受人民群眾的擁護,幾十里以外的人都來領取,界首渡口擁護異常。受益群眾感謝共產黨和解放軍,決心以實際行動支援解放戰爭,對穩定社會秩序,爭取人民群眾,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就這樣,界首市在當時的急風暴雨的革命斗爭中,勝利誕生了。此後,市政府址幾經遷徙:先遷至玉平街,再遷至生產街南口,最後遷至新華街臧公館。
界首市的興起與發展及其城區的變遷
界首是秦末農民起義領袖陳勝的故鄉①。陳勝起義失敗,被叛徒殺害,其將呂臣再次起拴新陽(今界首市北境尹城子),恢復了起義政權。元末紅巾軍領袖劉福通與韓林兒、杜遵道等起義於此②。
界首城的興起可以追逆到春秋時期,名為養城,後訛為陽城,但只是作為居邑。由於其城頻臨潁水,地處中原通往江南的水上交通要道,至北宋時期日漸興盛,形成了界溝鎮,為潁州境內縣以下十一大商業城鎮之一③。宋代凡「諸鎮置於管下人煙繁盛處,設監鎮,管火禁或兼酒稅之事④。」界溝鎮當時政府設在監鎮官,負責徵收商稅,熙寧間界溝鎮商稅收入一度達836貫⑤。不過就當時整個潁州范圍而言,界溝鎮貿易並不發達,不僅落後於潁州所領汝陰、萬 壽、沈丘、潁上4縣縣城,而且在萬壽縣所屬斤溝、潁上縣所屬正陽、沈丘縣所屬永安諸鎮之下;城區范圍亦十分狹小,方圓不到一里,東依連家寨,至原市政府所在舊臧公館(今市供銷社家屬院);東至今新華街、信義街口;南至今大義街中段,逼近潁水;北至至公街、吉甫街南側。城內縱橫街道共有4條:大義街、花布街、笆子街和大關帝廟巷。
為了方便交通,元代設界溝站。明初隨著山西、山東移民大量遷入,界溝鎮商業日趨活躍。至明代中葉,城區向東沿今迎祥街擴展至今文昌巷一線,原來的連家寨被圈入城內。明末始又稱界首集。清代繼續發展,咸豐五年(1855年)重築寨牆,西寨牆擴展至今解放一、二、三大街東側,北寨牆擴展至原玉皇街北首今新開路和前進巷一線,東寨牆大體沿今前進巷向南止於今迎祥街中段而與文昌巷原東寨牆相接;與此同時潁水南岸的劉興鎮亦修築了寨牆,范圍僅相當界首集的三分之一。

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改革開放進一步深入發展,界首市經濟、文體建設更是突飛猛進,特別是漯阜鐵路的建成和通車,大大便利了界首城市對外的聯系,界首已發展成為現代化的輕工業城市,擁有食品、釀造、塑料、鞋業、葯業、化工、機械、造紙、紡織、製革十大骨幹支柱產業,其中大中型企業13家,集團公司6家。隨著工業經濟與文化的發展,界首城區因而突破了原來的范圍耐 是一步擴大;城南陸續開辟了福通路和大橋南路,城北先後開辟了中原路、新陽路,城東增闢了大橋北踽 、昌盛路、東升路、人民東路及東順河街等。這樣,原處城郊的大郭寨、賈庄、尚庄、程庄等全部劃入市區。舊城區街道亦不斷得到改造,原來的寨牆早已拆除。現在,界首市正以一個嶄新的城市不斷發展壯大,進入21世紀。
附:解放前的界首三鎮
界首地處潁河中游,抗日戰爭以前,是隸屬安徽太和縣名不見經傳的農村集市,經濟、文化落後。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蔣介石御敵無策,悍然炸開黃河花園口,一時黃水肆虐。界首因其便利水運成為淪陷區進入內地的第一門戶,平、津、寧、滬的貨運亦賴由此輸入內地,商旅麋集,災民大量擁入,畸形發展,遂與其毗鄰的臨泉縣所屬劉興,河南沈丘縣所屬皂廟形成鼎足而立的界首三鎮。
1943年,界首全城分布大小街道70餘條,並辟有商場2處,貨物齊全,生意興隆,全年貿易額接當時偽幣計算達8.8億元,商稅改入達1億元常住與流動人口不下10萬人,其中商人佔40%以上。設有各類工廠和手工業工廠78家,造船廠14家,商行667家,銀行2家,電話電報和郵局各1所,中學3所,小學4所,兒童教養院1所,醫院和診所21家,戲樓10座,游藝場1處;城內潁水之上商船密聚,桅桿如林,城區西自劉灣,東至夏庄,綿延10餘里。1945年日本投降前夕,又有新的發展,達到鼎盛時期,常住人口與流動人口一度超過25萬人以上。其繁華程度可與上海的公共租界媲美,被譽為「小上海」。
界首的迅速發展,引起了國民黨的重視,他們以界首為其政治基地,推行「消極抗日,積極反共」的政策,在界首設立了許多軍政行務機關。界首先後駐集了國民黨第三十一訪集團軍、第九十二軍、暫編第九軍,霍守義的第十二軍、何柱國的騎二軍也以駐軍名義盤踞界首。1941年春,湯恩伯任魯蘇豫皖邊區總司令兼黨政分會主任,他們以界首為「重建區」為名,要控制界首。桂系李品仙以界首屬於安徽要搶占界首,除此,還有山東、江蘇的軍政機關以及形形色色的挺進縱隊、訓練班和戴笠的軍統、陳立夫的中統特務機關混擾其間。當時界首三鎮的地方行政機構有太和縣界首鎮所轄15保,150甲,鎮長哈秀峰(回民);沈丘縣皂廟鎮所轄8保,80甲,鎮長李成治;臨泉縣劉興鎮所大包軍麥等。在界首設立的軍政機構有沙河警備司令部,警備司令先後由徐長熙、安俊才、唐興、李銑、王君培、劉國憲擔任,下設參謀處、副官處、軍法處、軍需處、軍警督查處、船舶管理處、秘書處(機要室)、財務整理委員會等。
鑒於界首北面屬我豫皖蘇解放區,是與河南省委聯系的必經之地,也是新四軍四師與五師聯系的重要通道,我黨於1940年建立中共界首特支,特支書記由豫東沈丘縣委書記丁兆一兼任,同時開辦了「益友花布行」、「文化村」、「渡口」等秘密辦公點和聯系點來搜集報,散發傳單,宣傳抗日,團結進步人士,掩護來往同志,開展黨的地下斗爭工作。
當時雖處在國共兩黨合作期間,而實際上彼此間的斗爭在這里表現的異常激烈復雜。國民黨大力製造白色恐怖,自封「中原王」的湯恩伯向4省邊區人民抓兵、征糧、要餉、囤集實力,陰謀進犯蘇北解放區,給人民造成了深重災難。軍統頭子戴笠與湯色結,盤桓界首,大幹其不可造人的勾當。他們通過控制反共工具,擴大特務反共組織等活動,尋查共產黨人行蹤,發現線索立即逮捕,嚴刑拷打,逮捕了共產黨員和進步人士達80多人。
國民黨民政人士在製造白色恐怖之餘,為加強對周邊各地的控制和所在駐軍的聯絡修築了眾多公路,並設置驛運,形成了以界首為中心通往各地的陸路交通網,滬、寧、京、津貨運得以以徐州、蚌埠逆淮潁而上,至此由水陸轉運內地洛陽、西安、南陽、襄樊。他們也以此便利,大肆經商。在界首經商者,有國民黨軍政要員,也在地方富商財主;既有外地大商巨賈,也有本地歷代商人和鄉間農民進城經商,使界首三鎮成為消費城市,其中官商以湯恩伯、何柱國、饒紹周、戴偕五為代表,他們分別開設商行、煙廠、鹽糧行,並建立經濟大隊,以物資交換為名,販運桐油、鴉片、海洛因等物資,送往敵區,以物資敵,中飽私囊。商行、商販因懼官兵盤查,多請他們參加「股東」,坐分乾股,唯圖庇護。外地商多為行商,他們以雄厚的資金從外地運來大宗商品,進行批發,其中數四川、湖北人經營京廣雜貨的「川漢商行」最大。中層商戶擁有資金、房屋、人力,以前店後坊的形式做此手工業生產,自產自銷。

④ 界首鎮的工業集中區

界首工業集中區的示範效應日益凸現,集聚能力不斷增強,品牌特色初顯端倪,已經形成了以國聯制衣、達芙妮、高宇鞋業為代表的服裝鞋業;以永成金屬、環流泵業、遠東機械為領軍的五金機械;以林源科技、博喧科技為核心的新興能源;以文斯塑膠、文興塑料為龍頭的塑料包裝四大產業區。隨著工業集中區產業結構的不斷調整和升級,從而進一步優化工業經濟的運行質態,界首工業今後的產業發展方向通過調結構、強素質,逐步由現有的四大產業向新能源、新技術、新產品轉變,通過「三新」企業又好又快發展來全力夯實千年古鎮的工業經濟基礎,全面綻放界首作為揚州市重點中心鎮的無窮魅力。
工業集中區始規劃開發面積168萬平方米,目前已經開發近百萬平方米,入園企業近30家,是高郵市市域環路產業帶和板塊經濟發展規劃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高郵城北板塊上,工業集中區正以獨特的區位優勢、強大的產業配套能力、迅猛的發展速度,日益成長為中外客商倍加青睞的投資沃土和創業家園。界首鎮工業集中區是省級高郵市經濟技術開發區北部配套區,也是高郵對外經濟交流的重要窗口。

⑤ 謝謝告之!

國家級的我只查到了三個:你再落實一下.
合肥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89年)
蕪湖經濟技術開發區(93年)
合肥經濟技術開發區(93年建區,2000年國務院批復同意為國家級)

安徽省的86個:

合肥市
合肥瑤海經濟開發區
合肥廬陽工業園區
安徽肥西桃花工業園區

淮南市
安徽淮南經濟開發區

淮北市
安徽淮北經濟開發區

蕪湖市
安徽蕪湖高新技術產業園區
安徽繁昌經濟開發區

銅陵市
安徽銅陵經濟開發區
安徽銅陵金橋工業園區

蚌埠市
安徽蚌埠經濟開發區
安徽懷遠經濟開發區

馬鞍山市
安徽馬鞍山慈湖經濟開發區

安慶市
安徽安慶經濟開發區
安徽桐城經濟開發區
安徽望江經濟開發區
安徽宿松工業園區

黃山市
安徽歙縣經濟開發區

滁州市
安徽滁州經濟開發區
安徽全椒經濟開發區

阜陽市
安徽阜陽經濟開發區
安徽界首工業園區
安徽穎上工業園區

宿州市
安徽宿州經濟開發區

巢湖市
安徽巢湖經濟開發區
安徽廬江經濟開發區

六安市
安徽六安經濟開發區
安徽裕安經濟開發區
安徽金寨經濟開發區

宣城市
安徽宣城經濟開發區
安徽廣德經濟開發區

池州市
安徽池州經濟開發區

亳州市
安徽亳州經濟開發區
安徽蒙城經濟開發區

合肥蜀山經濟開發區
合肥包河工業園區

安徽淮南工業園區

安徽濉溪經濟開發區

安徽蕪湖鳩江經濟開發區
安徽南陵工業園區

安徽銅陵大橋經濟開發區

安徽蚌埠高新技術產業園區
安徽五河經濟開發區

安徽馬鞍山經濟開發區

安徽安慶長江大橋經濟開發區
安徽太湖經濟開發區
安徽懷寧經濟開發區

安徽天長經濟開發區
安徽定遠工業園區

安徽太和經濟開發區
安徽臨泉工業園區

安徽蕭縣經濟開發區

安徽巢湖富煌工業園區
安徽含山工業園區

安徽霍邱經濟開發區
安徽壽縣工業園區

安徽寧國經濟開發區

安徽貴池工業園區

安徽亳州工業園區
安徽利辛工業園區

安徽肥東經濟開發區
安徽長豐雙鳳經濟開發區

安徽鳳台經濟開發區

安徽蕪湖工業園區

安徽銅陵獅子山經濟開發區

安徽蚌埠工業園區
安徽固鎮經濟開發區

安徽當塗經濟開發區

安徽安慶大觀經濟開發區
安徽樅陽經濟開發區
安徽潛山經濟開發區

安徽明光工業園區
安徽鳳陽工業園區

安徽阜陽工業園區
安徽阜南工業園區

安徽靈璧經濟開發區

安徽無為經濟開發區
安徽和縣經濟開發區

安徽霍山經濟開發區
安徽舒城經濟開發區

安徽宣州工業園區

安徽東至香隅化工產業園區

安徽渦陽工業園區

閱讀全文

與阜陽界首工業園區在哪裡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奧迪a4後箱蓋怎麼打開 瀏覽:165
寶馬3系選什麼顏色最好看 瀏覽:637
海門工業廠房多少錢 瀏覽:189
松崗潭頭第四工業區有什麼好廠 瀏覽:309
賓士300d是什麼 瀏覽:378
汽車報保險流程怎麼操作 瀏覽:313
做工業油漆生意如何經營 瀏覽:849
德國國際汽車城在哪裡 瀏覽:290
雲陽工業區有哪些企業 瀏覽:866
奧迪a4l加冷媒多少錢 瀏覽:966
賓士c級amg敞篷多少錢 瀏覽:745
寶馬後備箱承重多少 瀏覽:206
工業經營成本包括哪些 瀏覽:800
如何清除汽車年檢標識 瀏覽:237
灃京工業園後面開發區叫什麼 瀏覽:695
奧迪氣囊感測器是什麼樣的 瀏覽:183
第二次工業革命給人類帶來了哪些進步 瀏覽:174
為什麼取名遼中南工業基地 瀏覽:285
賓士c180車頂壓條怎麼拆 瀏覽:366
汽車啟動後多久能開暖氣 瀏覽: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