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在消防通道上有違建到哪去告
對於違章建築,市民可以向當地街道辦事處、居委會進行投訴或反映。街道辦事處負責本行政區域不按照審批程序進行的擅自新建、改建、擴建形成的建(構)築物都屬於違法建內違法建築查處的相關工作,接到舉報後及時進行處理,制止並報告修建違法建築的行為,對正在建設的違法建築現場實施監管。對拒不停止建設的,鄉鎮人民政府可以書面通知供電、供水、供氣、物業服務等企業,依法對在建的違法建築停止供水、供電、供氣服務。
違章建築是指未取得擬建工程規劃許可證(原址、選址建房意見書),在規劃區以外建設,違反《土地管理法》、《城鄉規劃法》、《村莊和集鎮規劃建設管理條例》等相關法律法規的規定動工建造的房屋及設施。
(一)未經批准在承包地、宅基地等集體土地上新建、修建和擴建的建築物、構築物,並且該土地使用權是通過農民私自轉讓取得的。
(二)沒有取得建設工程規劃許可證,或者雖然取得建設工程規劃許可證,但沒有按照批准范圍、內容施工的。
(三)在拆遷徵收范圍確定後實施新建、擴建、改建的建築物和構築物。
(四)佔有國有土地和在農村非法佔有集體土地新建、修建和擴建的建築物、構築物。
(五)在現有房屋四周、院落、屋頂、陽台自建的建築物。
(六)未經批准在過道、馬路邊、公共綠地、人行道等土地上搭建的棚亭、房屋等。
1、2008年以前建造、翻建、擴建的房屋,有完整的土地使用權及完整的土地使用權證書。或者相應的職能職權部門確定的房屋使用權,或鄉鎮企業一次性買斷的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或者通過招拍掛取得的國有工業用地使用權,並且建築是在2008年之前首次建造或改擴建的。
2、招商引資企業,經具有建築合法性審批權的政府或職能部門同意興建的建築,不能被認定為違章建築。
3、我國的《土地管理法》是在1986年6月25日實施的,1982年的《村鎮建房用地管理條例》在《土地管理法》實施後廢止。1986年《土地管理法》實施之前建造的農村土地房屋,不能被認定為違章建築。
4、土地總體規劃調整前,房屋符合當時的用地規劃,並取得符合當時法律規定的相關證照。符合當時的條件但不符合現在條件的農村土地,也不能隨便認定為違章建築,根據《土地管理法》第七十三條規定,只能採取沒收而不能採取限期拆除的處理方式。
5、律師認為按照我國《城鄉規劃法》相關規定,取得了《建築用地規劃許可證》、《選址意見書》以及前期土地相關的手續,並且可以通過改正或補辦一定的手續來獲得最後的《房屋建設許可證》或者不動產權證書的,可以補辦手續,不能隨便認定為違章建築,應該給其改正或限期改正的機會。
6、有些政府通過招投標、拍賣等方式一次性出售以前鄉鎮企業(包括老舊改小區)所剩下的土地使用權,但可能出手的時候地上建築物沒有相應的手續,這種情況也不能隨便認定為違章建築。從政府手中直接買斷土地使用權及地上建築物,不能被認定為違章建築。
7、如果取得了土地使用權證,但是沒有房產證,或者沒有建築工程的相關規劃手續,也不能認定為違章建築。因為取得了一定手續,但是證照並不完備的情況,可以補辦延續的。
8、用於農業生產的農村土地承包地,或者利用荒山荒地自由復墾或用於基本農田生產建設的土地。也不能隨便認定為違章建築。
⑵ 廠房性質有哪些
工業廠房及綜合建設用地屬於工業用地。工業用地是指獨立設置的工廠、車間、手工業作坊、建築安裝的生產場地、排渣(灰)場地等用地。工業用地在城市建設用地中佔有一定的比重,一般以占城市建設用地的1500/25萬為宜;但擁有大中型工業企業的中小工礦城市,其工業用地佔城市建設用地的比例可大於25%。規劃人均工業用地面積指標一般在10--25平方米之間,但擁有大中型工業項目的中小工礦城市,其規劃人均工業用地指標可適當提高,但不宜大於30平方米。特大城市,由於城市總用地緊湊,工業用地面積大致在18平米/人以下。
⑶ 撮鎮有哪些村
2006年10月區劃調整後的新撮鎮,將原龍塘鎮、長樂鄉整建制合並,現有30個行政村,6個居委會、2個社居委,490個村民組。
⑷ 工業用地對注冊公司有哪些要求嗎
現在工業用地必須經過招拍掛才能取得.如果當地有工業用地競買的話可以去報名,如果項目比較大,或者是鄉鎮或縣招商引資來的話,直接找當地政府.工業用地是指獨立設置的工廠.車間、手工業作坊.建築安裝的生產場地.排渣(灰)場地等用地
⑸ 招商引資的優點有哪些
1.可以獲得發展經濟的資金,解決資金不足的局限。
2.可以獲取先進的技術和管理經驗,起到示範效應。
3.有利於工業化步伐的加快,增加就業機會。
4.能夠增加政府的稅收收入。
5.使地方經濟繁榮發展。
招商引資能夠帶來的好處是顯而易見的,在資深招商引資公司谷川聯行的幫助下,許多政府園區都引進了許多企業和資金,當地的經濟發展都有了顯著的提升。
一是交通區位便利。德安縣座落在廬山腳下,北襟長江,東依鄱陽湖,是昌九一體化的重要支點,具有得天獨厚的交通區位優勢,陸運、水運、空運極為便利,素有「贛北通衢」之稱。京九鐵路、福州-南昌-德安-九江-武漢城際鐵路、「合安九」、「昌吉贛」高鐵、「十三五」規劃京九高鐵福銀高速、105國道、316國道穿境而過。距南昌機場55公里,距九江機場25公里,距江西唯一開放港口——九江港和九江出口加工區48公里,處於上海5小時、武漢2小時、南昌1小時經濟圈內,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十分暢通。
二是人文歷史厚重。德安,名源於「德所綏安」,寓意「境內政治清明,人民安居樂業」,建縣2000多年,五代時期定名為德安縣。古往今來,人才輩出。德安是東晉傑出文學家陶淵明的故居地,是中國工程院院士、世界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祖籍地,是世界著名導演李安的桑梓地,是世界名模呂燕的成長地,是「天下陳氏出義門」中國陳氏的發祥地,是中國抗日戰爭史上著名戰役萬家嶺大捷的發生地。近年來,德安縣先後榮獲了「國家園林縣城」、「國家衛生縣城」、「江西省文明城市」、「江西省森林城市」、「全省十佳魅力新城」、「江南生態新城」、「江西省首屆十佳人文魅力縣」等榮譽稱號。
三是資源稟賦豐裕。德安物華天寶,資源豐富。森林覆蓋率達65%,林木綠化率達58%。建成旅遊景區6處,省級森林公園2處,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處,著名景點有義門陳文化遺址和萬家嶺大捷遺址。在眾多的資源比較優勢中,尤其以礦產資源最為突出,主要表現在種類多、儲量大、品質優、價值高,其中,錫的探明儲量280萬噸,為江南第一;石灰石的探明儲量達2億噸,以色澤白、粘度好久負盛名。德安張十八鉛鋅礦,其金屬含量達300萬噸,是我國迄今為止發現的最大的鉛鋅礦藏,為亞洲第一。
四是招商政策優越。德安是鄱陽湖生態經濟區涵蓋縣,是贛江新區輻射區,是西部政策延伸縣,多重利好因素使得德安在政策、資金、項目等方面享有更多優惠。土地政策方面:工業用地按5.6萬元/畝依法出讓(重大項目實行「一事一議」),出讓年限為50年。稅收獎勵方面:企業所得稅實行「五免五減半」,企業增值稅實行「三免兩減半」。財政扶持方面:建立了工業發展專項資金逐年遞增機制,每年整合財政資金,全力支持工業發展。設置了企業規模獎、企業貢獻獎、企業技改擴能獎、企業創名牌獎、企業上市獎、重大項目推進獎等6個獎項促進企業做大做強。
五是產業優勢強勁。近年來,德安縣工業發展迅速、產業聚集迅猛,已經形成了「3+3」產業體系,即:以「現代輕紡、五金建材、礦產加工」為代表的傳統優勢產業和以「電子機械、食品醫葯、新能源」為代表的戰略性新興產業,逐步形成規模大、配套齊、市場好、效益高的產業體系。
現代輕紡主要包含紡織、服裝和醫用敷料(棉紗類)三大類,主要產品涵蓋紗、線、絲、布匹、服裝、羽絨、家紡、棉類醫用敷料等近十個門類,如滌綸紗(線)、棉紗、噴膠棉、成品布、風雨衣、羽絨服、蠶絲被、蚊帳、紗布片、腹部墊等。
五金建材主要包含五金加工和水泥、鋼結構等建材生產加工兩大塊,主要代表產品有園林五金工具、裝配式建築、家庭五金產品、五金沖壓件、大型鋼結構件、建築構件等產品。
礦產加工主要集中於鉛鋅、錫、石灰石等礦產品的開采和加工,主要產品有鉛鋅、錫、鐵、銻、螢石、金、銀等類型精礦粉(顆粒)系列及鈣系列產品。
電子機械主要包含以溫控器等電子元件(配件)製造、電子終端設備製造和機械製造三大塊,主要代表產品有各品類溫控器、汽車空調離合器、PTC輔助加熱器、空調線圈、通訊類配件、電子觸摸屏、精密測量設備、汽車配件以及農用機械等。
食品醫葯主要包含綠色食品加工行業,「基地+加工」、「貿易+加工」發展模式的醫葯行業以及醫療器械生產加工行業;主要代表產品有各類休閑膨化食品、生薑製品、巧克力、食用調味料、飲用水、乳膏制劑、中成葯以及醫用敷料等。
新能源主要包含利用風、光、生物質資源發電的新能源應用行業以及周邊配套組件加工行業,代表性的有太陽能光伏發電和風力發電。
六是平台優勢良好。德安縣工業園是省高新技術產業園區,江西省重點工業園,省級民營科技園,省級生態工業園。園區近期規劃面積40平方公里,已建成面積20平方公里。目前入園企業有185家,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109家。
園區基礎設施已累計投入13億元,服務功能完善,承載能力較強。學校、幼兒園、運動場、科普休閑公園、娛樂會所等公共服務配套設施完善。同時建有公租房3000套,保障房4000套,完全可以滿足園區務工人員的住房需求。
七是要素保障給力。用地保障方面。我縣結合昌九高速「四改八」工程,在德安互通出口處,正在大力開發新建20平方公里的豐林工業新區。目前德安縣工業園區和豐林新區尚有5000畝設施配套齊全的土地、20萬平方米廠房,工業新區後續用地空間巨大,可以有效承接產業轉移。交付項目用地時達到「九通一平」(通自來水、通污水、通雨水、通電、通路、通訊、通網路、通天然氣、通數字電視、土地平整)。用工保障方面。實行招商、招工並舉,將招工工作與招商工作同部署、同調度,每年組織大型招聘會幫助企業招工,組織各類培訓班提升員工技能,完全能夠滿足企業用工需求。水電保障方面。德安工業園現建有35KV變電站6座,110KV變電站2座,220KV變電站1座。建有日供水能力3萬噸的自來水廠1座,日處理能力1.5萬噸的生活污水處理廠1座,日處理能力1萬噸的工業污水處理廠1座,可以有效保障企業用水、用電需求,今年6月份我縣園區企業已享受省直供電優惠政策,企業用電費用將降低約5分/度。融資保障方面。現有4家國有銀行、4家商業銀行、4家小額貸款公司、3家融資擔保中心,全力為企業提供融資服務。政府有效運用「助保貸」、「財園信貸通」、「財企惠貸通」等融資平台,全力幫助企業解決融資難題,降低企業財務成本。
八是服務企業高效。推行「一個項目、一位縣領導、一個責任單位、一個工作班子、一套工作職責、一支好的隊伍」的「六個一」工作機制,為外商提供 「保姆+」全鏈條式服務,為落戶企業提供高級的全鏈條、全方位、全環節的服務,實行「八環相扣」服務保障機制,即「日茶敘」「周現場」「旬外出」「月調度」「月通報」「季分析」「半年督查」「年終考評」,環環相扣。
有著快捷高效的辦證大廳,全縣35個
⑹ 肥東縣撮鎮鎮現在有哪些行政村
肥東縣撮鎮鎮位於合肥市東郊,南頻巢湖,北連肥東縣城店埠鎮,西接瑤海區大興鎮,下轄15個社區居委會(與行政村級別一樣),分別為撮城社區、瑤崗社區、先鋒社區、馬橋社區、大郭社區、龍塘社區、振興社區、長樂社區、旭光社區、趙光社區、華光社區、新安社區、唐安社區、大費社區、建華社區。
⑺ 安徽省合肥市肥東縣撮鎮鎮下轄村委會有哪些
安徽省合肥市肥東縣撮鎮鎮下轄村委會包括先鋒社區居委會、撮東社區居委會、撮西社區居委會、馬橋社區居委會、建華社區居委會、唐安社區居委會、新安社區居委會、長樂社區居委會、大郭社區居委會、瑤崗社區居委會、振興社區居民委員會、龍塘社區居民委員會、華光社區居民委員會、趙光社區居民委員會、河濱社區居民委員會、大費社區居民委員會、旭光社區居民委員會、李六村民委員會。
⑻ 合肥市交通規劃
合肥市近期建設規劃(2006-2010)
第一章 總則
第1條 為加強對近期城市建設的指導與統籌,落實城市「141」空間發展戰略,依據法律、法規和相關規劃的要求,以區域協調、社會和諧、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為基本原則,結合合肥市實際情況,制定合肥市城市近期建設規劃(以下簡稱本規劃)。
第2條 規劃依據
(1)《中華人民共和國城市規劃法》;
(2)《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
(3)《國務院關於加強城鄉規劃監督管理的通知》(國發
[2002]13號);
(4)建設部《城市規劃編制辦法》、《城市規劃編制辦法實施細則》、《城市規劃強制性內容暫行規定》、《關於貫徹落實〈國務院關於加強城鄉規劃監督管理的通知〉的通知》(建規[2002]204號)、《近期建設規劃工作暫行辦法》(建規[2002]218號);
(5)《安徽省城鎮體系規劃(2005~2020)》;
(6)《安徽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
(7)《合肥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
(8)《合肥市城市總體規劃(2005-2020)》規劃綱要》;
(9)國家、省、市相關法律法規和標准規范。
第3條 指導思想
在科學發展觀指導下,將資源環境保護與控製作為發展的前提,科學預測城市發展規模,合理進行空間資源配置;適應市場經濟要求,應對城市發展問題;制定城市重大設施建設規劃,為合肥新一輪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支撐和保障,努力實現城市有序、和諧、可持續發展。
第4條 規劃范圍
本規劃范圍為合肥市市區,包括瑤海區、廬陽區、蜀山區、包河區,面積838.52平方公里(含巢湖水面72.93平方公里)。
第5條 規劃期限
2006-2010年。
第6條 在規劃期限內,凡在規劃范圍內進行的各項土地及空間利用規劃和建設活
動,應符合本規劃;與空間利用相關的各項政策、計劃,應與本規劃相協
調。
第二章 目標與規模
第7條 城市近期建設發展目標
近期城市建設圍繞「工業立市、縣域突破、創新推動、東向發展、可持續發展」等五大戰略,按照「新區開發、老城提升、組團展開、整體推進」的思路,逐步把合肥打造成為全國重要的先進製造業基地、高新技術產業基地和現代服務業基地,區域性的商貿物流中心、旅遊會展中心和金融中心,「引領皖中、輻射全省、聯動中部、接軌長三角」的區域性中心城市和全國重要的科技創新城市。
構建完善的城市綜合交通體系,形成區域性交通樞紐,推動多中心空間布局的形成,建設現代化濱湖生態園林城市。
第8條 城市發展規模
到2010年,城市中心城區人口300萬,城市建成區規模為300平方公里。
第三章 空間分區管制及近期城市發展方向
第9條 空間分區管制
為保證城市可持續發展,節約和集約利用資源,處理好城市發展和保護的關系,在市區范圍內劃分四種用地類型,即現狀建成區、適宜建設區、限制建設區、禁止建設區。
現狀建成區內城鎮建設應滿足延續城市文脈、城市風貌的原則,保護現有歷史建築、文化節點,促進城市特色的形成。
適宜建設區內城市建設應嚴格遵守規劃的相關規定,滿足公共綠地、水系的景觀控制要求,優先滿足基礎設施用地、社會公益設施用地需求。
限制建設區內禁止破壞自然生態的行為,嚴禁發展污染企業,嚴禁擅自擴大村莊用地以及圈地、擴地等行為。
禁止建設區內除規劃的城市基礎設施外,禁止一切城市建設開發行為,已經存在的農村居民點應予以嚴格控制,提高生態環境質量。
第10條 近期城市發展方向
近期城市重點向南、向西發展,同時促進城市北部、東部和西南部的發展,優化城市布局。
第11條 建設用地分布
規劃期內城市新增建設用地75平方公里,新增建設用地重點向濱湖區、科技創新示範基地傾斜,職教基地以及各類產業園區是城市近期建設的重要內容。在有效利用新增建設用地的同時,加強對存量土地的挖潛,優化用地結構,滿足城市發展需求,在各城區均衡布局居住用地,優先保證各項市政設施、社會事業發展用地,保障城市健康、有序發展。
發展備用地
對發展備用地內的土地實行嚴格的控制,除了近期城市發展所必須的用地外,不允許任何未經城市規劃行政主管部門許可的建設和開發行為。
第四章 近期重大用地布局
第13條 重點發展地區
近期確定濱湖區、科技創新示範基地、經濟技術開發區、磨店片區、新站北地區、黃山公園地區、森林公園地區等6個地區為近期重點發展地區。
第14條 重點改善片區
近期重點改善的建成區主要包括老城區、龍崗地區、花沖公園及化工廠地區、葛大店地區、青年路地區、南七地區、五爪塘地區、西客站地區、樊窪路地區、合作化北路地區、老火車站地區、三角線地區等13個地區。
第15條 重點生態培育地區
重點生態培育地區包括大蜀山風景區、兩大水庫地區、「四脈」生態廊道、巢湖沿岸地區、江淮分水嶺地區。近期重點加強對這些地區生態的恢復和建設,改善周邊環境,特別加強對水源保護區周邊的控制。
第16條 工業(園)區
1、近期工業發展重點
近期立足產業基礎和優勢,按照產業集聚、規模擴張、技術進步和國際合作的要求,重點發展汽車、裝備製造、家用電器、化工及橡膠輪胎、新材料、電子信息及軟體產業、生物技術及新醫葯、食品及農副產品加工等8大重點產業。
2、近期工業布局
積極構建市、縣聯動的「5大工業組團」的空間布局結構。
其中西部工業組團的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科技創新示範基地、蜀山經濟開發區;西南部工業組團的經濟技術開發區、包河工業園區;北部工業組團的廬陽工業園區;東北工業組團的瑤海經濟開發區;東部工業組團的肥東經濟開發區(龍崗)位於市區范圍內,是近期建設工業用地布局的重要地區。
第17條 倉儲區
完善建設3個倉儲集中區,包括派河北倉儲集中區、合肥北站倉儲集中區和大興倉儲集中區。
取消瑤海生態公園北側的危險品倉庫,拆除合作化路液化氣儲氣站,加強對煤氣制氣廠儲氣站的安全防護措施。
第18條 居住區
以貫徹宏觀調控政策為手段,以保障住房供應為主線,以商品住房市場化為導向,以科技進步為動力,提倡綠色與節能建築,深化住房制度改革,推進物業管理,促進房地產業現代化,健全房地產業法律法規建設,規范市場,推動房地產業健康穩定發展。
近期規劃重點建設森林公園地區、建材一廠地區、合瓦路地區、大店、大興、安紡地區、合鋼地區、葛大店地區、黃山公園地區、南艷湖地區、政務文化新區、黃山路及潛山路地區、樊窪路地區等居住區。
啟動濱湖區、科技創新示範基地內的住區建設,加大公共服務配套設施及市政基礎設施的建設力度。
第19條 園林綠地
在近期建設范圍內劃定綠線、藍線,依照相關法規和條例加強管理。
圍繞大蜀山、董鋪水庫、大房郢水庫和環巢湖地區,加快城市東南、西南、西北三大區域及濱湖區綠化建設。促進各城區綠地均衡發展,從園林城市向生態園林城市推進。
到2010年,全市新增市級公園12個、區級公園16個,新增綠地1523.8公頃,其中公共綠地新增1119.1公頃,人均公共綠地達11平方米,人均標准增加1.3平方米。
第20條 歷史文化保護
在近期建設范圍內劃定紫線,依照相關法規和條例加強管理。
近期在保護文物古跡的同時,對近現代代表性建築也要加以保護。針對保護對象的價值、殘損程度採取不同的保護方法;不僅保護文物、近現代代表性建築本身,對周邊環境也進行整治;把文物、近現代代表性建築的保護與合理開發利用相結合。
第21條 風景名勝區
嚴格執行國家及安徽省有關風景名勝區管理規定,嚴格執行風景區總體規劃,禁止一切與風景區無關的建設行為。
協調城市建設與巢湖風景名勝區、西郊風景區的關系,近期建設環巢湖的濱湖大道、景區基礎設施,加大環境整治力度,與保護兩大水庫水源相結合,營造生態濕地、風景林,嚴格控制景區內污染物的排放,環城公園要繼續提高生態文化品質。
第22條 旅遊
實施合肥市旅遊業「十一五」規劃,建設10個重大工程,輻射周邊旅遊景區,帶動安徽省旅遊業整體發展。
第五章 近期重大交通設施規劃
第23條 近期建設目標
1、對外交通
初步建立以合肥中心城區為中心的綜合性對外交通運輸體系,將合肥市建設成為重要的區域性交通樞紐。
以提高綜合運輸能力為重點,集中建設對外運輸主幹線、重點港(站)主樞紐,初步形成以城市為依託,機場、港口為樞紐,干線鐵路、高等級干線公路、航道為骨架的綜合交通體系。
2、城市交通
初步建立快捷的城市「141」組團交通聯系網,完善城市道路交通系統,提高交通安全性和運行效率。加強城鄉之間道路系統建設。
初步建成以快速路、一級主幹路組成的城市快速通道系統,加大次幹路和支路的覆蓋范圍,形成網路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等級分明的道路系統。
3、公交網路
實施公共交通優先策略,優化公交線網布局,初步建成以快速公交和常規公交相結合的城市公共交通網路系統,啟動軌道工程建設前期工作。
第24條 對外交通近期建設規劃
1、鐵路
完成滬漢蓉高速鐵路合武、合寧段的建設;建設寧西鐵路合肥至西安段復線;新建淮南快速鐵路線,與京滬高速鐵路相銜接。結合城市道路建設有計劃地逐步實現鐵路與城市道路立體交叉,消除平交道口對城市交通的干擾。
2、公路
完成合淮阜、合六葉高速公路及北外環高速路建設,完成合寧高速公路大龍段擴建工程,做好西外環高速公路線型的選擇和控制,適時啟動西外環高速公路建設,做好206國道經過城市段的外移准備工作,改造七條城市出口乾線公路。
3、機場
建成合肥新橋國際機場,推進合肥駱崗機場搬遷,建設中心城區與新機場之間的快速專用通道,在機場附近規劃建設臨空港經濟區。
4、水運及港口
將合裕線航道全線建成Ⅲ級航道,同時改造店埠河下游撮鎮合裕公路橋至三叉河9公里航道及派河下游航道為Ⅲ級航道。規劃建設合肥集裝箱碼頭及南淝河、店埠河、派河貨運碼頭,提升派河港區、店埠河港區的吞吐能力。結合濱湖區建設在巢湖沿岸及南淝河水道建設旅遊客運碼頭,設計「水上巴士」線路。
5、客、貨運樞紐
近期新建合肥高鐵站,對合肥火車客運站進行改建。加快合肥北站建設,並作為集綜合性貨場、集裝箱和現代化物流中心為一體的大型現代化貨運基地。
改造建設南門、北門、西門、東門換乘中心。同時規劃新建三處公路客運站,形成完善的公路客運樞紐系統。
結合對外交通樞紐,形成以合肥貨運總站、合肥竹西貨運站、合肥新港貨運站、合肥集裝箱中轉站、合肥十里廟貨運站、合肥龍崗貨運站、合肥雙鳳貨運站、合肥店埠貨運站等八站構成公路貨運主樞紐。
第25條 城市骨架路網近期建設規劃
建設中心城區到三縣的快速幹道。實施交通綜合改善工程,改造和完善道路網路系統,加強重點地區路網建設,進一步加大老城區道路改造的力度,提高既有設施的服務水平和使用效率,加強對道路立交用地的控制。
規劃期末,城市道路總長度達到1600公里,道路廣場面積5250萬平方米,人均道路廣場面積17.5平方米。
第26條 公共交通近期規劃
到2010年,完成公共交通指揮中心、大型綜合換乘樞紐中心及9個保養場建設,營運線路網總長度750公里,公交車輛擁有率達到12輛/萬人,公交線路密度達到2.5公里/平方公里(其中快速公交線網密度為0.60公里/平方公里)。
第六章 近期重大公共設施規劃
第27條 近期發展目標
近期通過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引導多中心城市空間形成,加大公益性公共服務設施建設力度,滿足城市生產、生活需要。
老城區繼續提升、優化服務職能,構建區域性的金融、商貿服務中心;政務文化新區構建市級行政、文化中心;濱湖區逐步建成以行政、會展、旅遊和休閑觀光為主要功能的綜合服務中心;科技創新示範基地建成為以科研為主要功能的城區;積極完善各區級公共服務中心和社區公共服務設施建設。
第28條 文化
重點規劃建設 「一帶、三區、三園、多點」文化設施格局。以環城公園為依託,形成環城生態休閑文化帶;加強政務文化區、科技創新示範基地、濱湖文化區的文化設施建設;建設三國文化園、包公文化園、淮軍文化園;加強基層公益性文化設施建設,重點建設群藝館、圖書館、文化館等文化基礎設施。
完成合肥廣電中心、合肥文化藝術中心、合肥文博苑、科學文化廣場等設施的建設。
第29條 體育
以承辦2010年全國第四屆體育大會為契機,進一步加強城市體育運動設施建設,合理布局和有效整合體育資源,強化城市社區體育設施建設,健全體育健身網路。
完成合肥體育中心建設,在濱湖區建設合肥體育運動學院新校區和合肥全民健身廣場。
每個城區及經濟技術開發區、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瑤海經濟開發區均規劃建設便於居民使用的區級體育中心,增加城市居民小區的配套體育設施建設。
第30條 教育
提高普及九年義務教育的質量和水平,進一步調整中小學布局。加強普通高中教育,擴大規模總量,在市、縣新辦5所普通高中,滿足社會多方面的需求,擴大優質資源。
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加強合肥職業教育基地建設。職業高中學校數由43所增至50所,建設省級以上示範職業學校20所。構成集重點學校、重點專業、重點實習訓練基地為一體的職教集團。多渠道發展成人繼續教育。
加強農村職業教育的發展。
促進高等教育穩定發展,支持在肥部屬、省屬高等院校和民辦高校的建設與發展,做好地方服務工作。完成幼兒師范專科學校建設,辦好合肥學院。
第31條 醫療衛生
到2010年,實現全市每千人擁有床位3.5張;城市每千人擁有床位5.0張;全市每千人擁有醫生1.6—1.9人;每千人擁有護師(士)1.9—2.3人;二級以上醫療機構醫護比1:1.5,床護比1:0.4;全市平均床位使用率保持在80%左右。
建設完成經濟技術開發區明珠醫院、省立醫院濱湖區分院、安醫濱湖區分院、市口腔醫院分院、市衛生幹部進修學校、合肥市婦幼保健院分院等醫院,擴建改造市第一、第二、第三人民醫院。
第32條 商業
逐步將合肥建成區域性的商貿物流中心。合理布局城市三級商業中心網路,完善建設1個市級商業中心、8個區級商業中心和若干居住區級商業中心。
超市、大型專業店布點向市級、區級商業中心集中,服務半徑按1.5公里進行控制;大型專業店服務半徑按3公里控制。
專業市場布局主要加強對現狀8大類專業市場的整合。
農貿市場布局體現利民便民的原則,服務半徑為500~1000米。
第七章 近期重大市政公用設施規劃
第33條 給水工程
合理開發利用水資源,加強水環境、水資源保護。建立安全、高效、合理的供水系統,滿足居民生活和城市各類用水的需要。實現多水源的聯合調度,統籌城鄉區域聯合供水。2010年,管網服務壓力合格率達到99%,供水普及率達到95%,供水水質合格率達到100%,管網漏損率控制在10%以內。新增供水能力55萬m3/d,總供水能力達到142.5萬m3/d,加強城市輸配管網系統建設。
第34條 污水工程
合理劃分污水排放分區,提高城市污水處理能力,建設六個污水處理廠,新增污水處理能力38.5萬m3/d,污水總處理能力達到82萬m3/d。建設嚴店污泥曬場、合肥市污泥處理廠工程,實現污泥的減量化、干化處理。
進一步完善城市污水管網系統,逐步將老城區排水改造為雨污分流制。擴大污水再生利用范圍,提高污水處理深度和再生水利用率,至2010年,城市污水處理率達到80%以上,污水管網覆蓋率達到80%以上。污水再生利用規模提高到25萬m3/d以上,利用率達到60%以上。
第35條 雨水工程
結合地形特點和水系分布情況,將合肥市排水分區調整為19個雨水系統。整治中心城區易澇低窪地區,加強河道、水塘、溝渠的清淤等綜合整治以及排澇泵站、涵閘的建設。重點完善二十埠河、四里河、板橋河、南淝河、十五里河、派河雨水系統工程。
第36條 電力工程
2010年合肥本地電廠裝機總容量達到2365MW,500KV變電所容量3204MVA,電網對中心城區供電量143億KWh,最大負荷年利用小時數5000小時,全社會用電電量146億KWh。
擴建合肥電廠、合肥二電廠,新建500KV肥東變電所,完善電網結構。
第37條 通訊工程
到2010年,中心區規劃固定電話普及率在60部/百人以上,規劃行動電話普及率在100部/百人以上。中心城區有線廣播電視網路家庭入網率達95%。有線電視網路可傳輸100套以上高清數字電視帶和200套以上標准數字電視節目,並可支持實時視頻點播服務,提高移動電視覆蓋率,向多種使用模式延伸。
整合郵政業務體系,建立以郵政、速遞物流類、金融服務類為主體的三大板塊,實現普遍服務和競爭性業務分類經營,提高郵政服務水平。
繼續加強全市信息化網路基礎設施建設,建成適應經濟國際化的高速寬頻網。到2010年,互聯網用戶達到100萬戶,城鄉寬頻接入網覆蓋率達90%。推動電子政務、電子商務、科技、教育等重點領域和區域信息化建設,建成信息資源基礎資料庫、電子政務、公共網路平台和應用系統,在現代物流及其它流通領域中基本建成電子商務應用體系。
第38條 供熱工程
建立安全、經濟、高效、環保的供熱系統,合理安排供熱工程設施,調整燃料能源結構,適度發展集中供熱,建立燃氣集中供熱、清潔燃煤集中鍋爐房供熱等多樣化清潔能源供熱系統。2010年集中供熱能力1410t/h,集中供熱總建築面積1500萬平方米。
第39條 環衛工程
建立和完善資源回收系統,逐步實行城市垃圾分類收集、分類運輸和分類處理,城市垃圾分類率達到30%。中心城區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100%。城市生活垃圾近期處理工藝以焚燒處理為主,填埋處理為最終保證措施,混合垃圾不再進入垃圾填埋場,水源保護區等重點地區無垃圾污染。
擴建龍泉山垃圾處理場;建設合肥市固體廢物集中處置中心二期工程,集中處置全市醫療廢物和工業危險廢物。
合理布局垃圾轉運站、公共廁所,防止對環境造成二次污染,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
第40條 燃氣工程
城市燃氣氣源以天然氣為主,液化氣等為輔。完善輸配管網建設。
到2010年,城市天然氣供應量達80萬立方米/日,其中壓縮天然氣(CNG)供應量20萬立方米/日。液化氣供應量達3萬噸/年。城市氣化率達到95%以上,天然氣普及率達到60%以上。完成合肥經濟技術開發區儲配站建設,加快壓縮天然氣(CNG)站的布點建設。
第41條 防洪排澇工程
規劃確定合肥市中心城區的近期防洪標准為100年一遇。治澇標准設計重現期一般地區採用1~3年,局部重要地區採用3~5年。
通過綜合調度,形成上游水庫攔蓄消減洪峰、中游堤防擋洪、下遊河道瀉洪和圩區蓄洪的城市防洪體系。
近期重點加強濱湖區、南淝河下游、二十埠河、四里河、板橋河(上游)、十五里河等綜合防洪工程建設。
第42條 消防工程
完善合肥城市消防安全體系,合理布局消防站、消防訓練場等設施,加強消火栓的建設。
規劃建設消防指揮中心1處、市民消防教育培育中心1處、15座標准型普通消防站和一個市級消防訓練基地。
第43條 人防工程
抓好重點,打好基礎,著眼發展,系統配套。平戰結合,加強地下空間的開發利用。與城市近期規劃緊密結合、統一規劃,同步建設,充分發揮人防建設的綜合效益。
人防掩蔽工程按戶籍人口人均佔有防護工事面積0.5m2建設。城市新建民用建築應按國家有關規定結合修建防空地下室。
第44條 抗震減災工程
城市抗震設防基本烈度為七度,規劃期末全市防震減災綜合能力達到國內
先進水平。
第八章 生態環境保護規劃
第45條 生態環境保護總體目標
深入開展城市環境綜合整治,重要生態功能區及重要物種得到有效保護。在創建和鞏固國家環境保護模範城市的基礎上,繼續擴大生態示範區和自然保護區建設,推進農業生態環境綜合治理,建立健全城市生態的園林綠地系統,初步形成生態城市基本框架。
積極推行清潔生產和循環經濟,全過程式控制制環境污染,促使經濟增長方式得到根本轉變,城市經濟和社會得到節約、清潔、安全、可持續發展。
污染物排放總量下降。到2010年,污染物排放總量在「十五」期末的基礎上下降10%、每萬元GDP能源消耗降低20%,建成2-3個符合循環經濟發展模式的生態工業(農業)園區,環境質量和生態狀況明顯改善。
第46條 生態建設重點
構建生態網路,保護自然生態環境。
重點保護:一湖、一山、兩水、四脈、多片。
一湖,即巢湖。一山,即大蜀山。兩水,即董鋪水庫、大房郢水庫。
四脈,即店埠河、南淝河及其支流(包括二十埠河、板橋河、四里河)、十五里河、派河。
多片,即中心城區周邊需保護的區域。
第47條 環境保護
制定切實推動循環經濟發展和節約型城市建設的政策。按照減量化、無害化、資源化的原則,通過用地、規劃、財稅等方面政策調控,鼓勵城市生產與建設節能、節水、節地、節材,使用節能環保型交通工具,保護自然資源,控制環境污染。加強資源綜合利用,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節約型生產方式。強制推行建築節能設計標准,促進清潔能源、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的開發利用。
強調源頭削減和末端污染控制並重。所有建設項目從用地規劃開始到項目建設完成的全過程都應符合環保要求。依法做好環境影響評價,嚴格執行「三同時」制度。已建成的企業應積極推廣能耗物耗小、污染物產生量小的清潔生產工藝,積極治理污染,實現污染物減排。
第九章 實施策略
第48條 空間分區管制政策
實施「四區」的空間分區管制,實施「四線」管理。劃定「綠線」,加強對區域綠地和各類城市綠地的保護與管理;劃定「藍線」,加強對城市水系的保護與管理;劃定「紫線」,加強對歷史文化建築的保護與管理;劃定「黃線」,加強對各類交通市政設施用地的控制與管理。
第49條 建設用地政策
根據不同產業的集聚要求,分強化集聚型、引導集聚型和非引導集聚型三種類型分別制定產業集聚政策,為產業的集聚發展提供分類指引。
加強產業用地管理。出台產業用地指南,在投資效益、開發強度、設施配套、環境保護等方面制定新的建設標准和政策門檻;完善產業項目審查程序,建立科學的審查機制;逐步實行工業用地「招、拍、掛」制度;開展產業用地批後效益評估,完善相應的監管機制。
第50條 近期土地供應原則
近期土地供應應堅持「供需平衡、加強儲備、盤活存量、控制增量,集約用地、區別對待、分類指導、有保有壓」的原則。
近期土地供應計劃包括新增土地供應和存量土地消化兩部分,其中新增土地供應相當於年度土地開發供應計劃中的土地出讓。近期新增土地供應實行總量控制。
第51條 城市更新政策
結合城中村改造、危舊房改造,加強對舊城區功能的完善,制訂城市更新專項政策。確定更新的模式與程序,強化規劃調控作用。
制定不同地區不同的改造開發強度要求,制定優惠政策鼓勵通過改造提供公共服務、市政設施用地和公共綠地。
第52條 公共住房政策
重點發展普通商品住房,加強房地產開發全過程監管,完善住房保障體系。進一步規范市場秩序,加強市場監管。進一步培育規范住房二級市場,建立健全房地產市場信息系統和信息發布制度。完善房地產法規體系,提高依法行政水平。
第53條 市區村鎮建設政策
有序引導鄉鎮建設,加強基礎設施配套和環境整治。積極探索建設具有合肥特色社會主義新農村。
第54條 規劃實施的管理措施
強化近期建設規劃年度實施計劃制度。制定近期建設規劃年度實施計劃,作為對本規劃的深化和落實。
完善規劃監督管理制度。加強對規劃實施的檢查和規劃實施情況的監控,接受人大、政協的監督。完善公眾參與機制,加大規劃宣傳力度,建立健全投訴與反饋機制。
第十章 附則
第55條 本規劃成果包括規劃文本、圖紙以及說明。
第56條 本規劃中帶下劃線的條文為強制性內容。
第57條 本規劃自批准之日起生效。
第58條 本規劃由合肥市人民政府組織實施。
第59條 本規劃由合肥市人民政府負責解釋
⑼ 招商引資工業用地己獲政府批准,但未掛牌的違建怎麼辦
工業地已經批准,你請的建築公司是為掛牌的,他都沒有建築資格,當然是違建,你去請有資格的建築公司來建造,另外你要經過土地部門審批才能建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