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工業八大工種有那些
八大工種有抹灰、油漆、砌築、木工、架子、鋼筋、防水、混凝土等
工種是根據勞動管理的需要,按照生產勞動的性質、工藝技術的特徵、或者服務活動的特點而劃分的工作種類。目前大多數工種是以企業的專業分工和勞動組織的基本狀況為依據,從企業生產技術和勞動管理的普遍水平出發,為適應合理組織勞動分工的需要,根據工作崗位的穩定程度和工作量的飽滿程度,結合技術發展和勞動組織改善等方面的因素進行劃分的。
建築業的主要工種是:瓦工、混凝土工、鋼筋工、抹灰工、管道工、架子工、裝修工,水電工等:
② 工業企業包括哪些行業
工業企業,包括采礦業、製造業和電力、燃氣及水的生產供應業。
工業企業是指直接從事工業性生產經營活動(或勞務)的營利性經濟組織。必須具備以下幾個條件:
1、直接從事工業產品(或工業性勞務)的生產經營活動;
2、擁有從事工業生產經營活動的必要的物質資源和場所;
3、在經濟上自主經營、獨立核算、自負盈虧;
4、在法律上取得法人資格。
特徵
工業企業應具有的主要特徵和基本屬性是:
1、工業企業是一種經濟組織。這一特徵表現了它的經濟性和組織性。
2、工業企業是從事工業商品生產經營活動的經濟組織。這一特徵表現了它的產品的商品性和工業性。
3、工業企業是實行獨立核算、自負盈虧的經濟組織。這一特徵表明了它在經濟上的自主性和盈利性。
4、工業企業是能夠享受經濟權利、承擔經濟義務的法人。這一特徵表明了它在法律上的獨立性和法人性。
③ 工業工程崗位有哪些
工業工程就業范圍廣,可應聘工業工程師,物流工程師或物流規劃專員,生產工藝師,生產管理師,一線班組長,供應鏈管理師,設備管理師,質量管理師等職務,工業工程專業上屬於管理科學與工程類,在企業職權分類上屬生產管理類。此外營銷崗位和大機械類招聘工業工程專業的亦可。
就業方向
一、生產計劃與控制方向
有企業生產系統的戰略規劃與決策、生產系統的運作決策(包括庫存決策、生產的產品品種和數量決策、生產能力的調整和外協、以及原材料采購決策等)。生產系統的控制決策(包括生產進度控制、在製品庫存控制、成本控制、生產設備的維護與管理、現場管理等)。製造資源計劃與企業資源計劃MRPII/ERP、准時生產制JIT、約束理論TOC、供應鏈管理SCM、全員生產維修TPM、並行工程CE、敏捷製造 。生產系統的規劃。
二、基礎工業工程與人因工程方向
三、質量工程方向
主要是以上三大方面,比如說現在很多企業都在做精益生產(lean proct)、5s、現場管理、流水線控制等等,關於質量方面大多數企業都很看重,所以也就很吃香,對於應聘者的要求也是很高的特別是經驗,這些知識都會在以後的專業可中有所介紹,真正的學習與實踐還是要到工廠中去進行。
四、成本分析與工程經濟方向
成本分析與工程經濟主要研究企業經營全過程(包括籌資、投資、產品研發、生產、銷售等)所涉及的經濟分析與決策問題。它涉及經濟科學、管理科學和工程技術,是一種具有很強的交叉性和實踐性的研究方向。其目標和宗旨是最大限度地從根本上提高企業科學決策水平、降低生產成本、提升企業競爭力,為迎接世界製造業向中國的大規模轉移提供保障。本研究方向包括以下兩方面內容:
(1)籌資和投資分析:包括工業項目投資分析的理論及實踐;企業籌資方案的選擇與決策;本量利分析和車間層次的短期決策問題研究等
(2)價值工程理論及其在製造業的應用:包括產品壽命周期費用的分析與管理、價值工程應用於某一特定項目的成本效益分析等
(2)車間層次的成本控制問題:包括建立標准成本計算制度和實際成本計算制度進行基於價值鏈活動成本控制的戰略成本管理、作業成本法在製造企業的應用等
(3)車間層次的成本評價體系問題:包括建立基於成本的管理決策評價體系、車間的物流、資金流和信息流的平衡體系研究、平衡計分卡在成本評價體系中的應用等
(4)車間預算體系的建設問題
(5)責任會計體系的建立:包含責任中心的建立和企業內部結算價格的制定等現代物流方向 本方向的研究內容:
五、
(1)物流管理方向,包括現代物流體系的研究、現代物流配送管理系統的研究
(2)企業設施規劃與物流設計,包括企業物料搬運系統的設計、企業設施布局的改進、企業倉儲系統的規劃與設計、生產線布局設計、大型商場布局研究等。
(3)設施規劃與設計教學實驗體系開發的研究。
(4)物流技術與裝備、現代生產物流系統。
(5)物流信息系統、物流三維模擬系統等內容。
④ 屬於工業方面的行業有哪些
屬於工業方面的行業有重工業和輕工業,其中:
1、重工業按其生產性質和產品用途,可以分為下列三類:
(1)採掘(伐)工業,是指對自然資源的開采,包括石油開采、煤炭開采、金屬礦開采、非金屬礦開采和木材採伐等工業;
(2)原材料工業,指向國民經濟各部門提供基本材料、動力和燃料的工業。包括金屬冶煉及加工、煉焦及焦炭、化學、化工原料、水泥、人造板以及電力、石油和煤炭加工等工業;
(3)加工工業,是指對工業原材料進行再加工製造的工業。包括裝備國民經濟各部門的機械設備製造工業、金屬結構、水泥製品等工業,以及為農業提供的生產資料如化肥、農葯等工業。
2、輕工業按其所使用的原料不同,可分為兩大類:
(1)以農產品為原料的輕工業,是指直接或間接以農產品為基本原料的輕工業。主要包括食品製造、飲料製造、煙草加工、紡織、縫紉、皮革和毛皮製作、造紙以及印刷等工業;
(2)以非農產品為原料的輕工業,是指以工業品為原料的輕工業。主要包括文教體育用品、化學葯品製造、合成纖維製造、日用化學製品、日用玻璃製品、日用金屬製品、手工工具製造、醫療器械製造、文化和辦公用機械製造等工業。
(4)工業都包括哪些崗擴展閱讀:
相關報道:我國工業的急速增長
2018年9月5日報道,國家統計局4日發布的改革開放40年經濟社會發展成就報告顯示: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我國工業從此插上了騰飛的翅膀,以前所未有的生機和活力快速發展。40年來,我國建立了門類齊全的現代工業體系,躍升為世界第一製造大國。2017年工業增加值接近28萬億元,按可比價計算,比1978年增長53倍,年均增長10.8%。
工業實力:從基礎薄弱到世界第一製造大國
改革開放前,我國工業基礎比較薄弱,1978年工業增加值僅有1622億元。改革開放後,工業經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變化。工業實力空前增強,產品競爭力顯著提升,我國已成為名副其實的全球製造大國。
1990年,我國製造業佔全球的比重為2.7%,居世界第九位;2000年上升到6%,位居世界第四;2007年達到13.2%,居世界第二;2010年佔比進一步提高到19.8%,躍居世界第一。自此連續多年穩居世界第一。
1992年,我國工業增加值突破1萬億元大關,2007年突破10萬億元大關。2017年,我國工業增加值接近28萬億元。
工業經濟實力的迅速壯大,為中華民族實現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歷史性飛躍,為我國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作出了巨大貢獻。
工業產品:由短缺到豐富充裕
改革開放前,我國工業產品生產能力十分有限。經過40年的發展,主要產品的生產能力發生了根本性變化,實現了由短缺到豐富充裕的巨大轉變。
很多產品產量從小到大。原煤、發電量等能源產品產量2017年比1978年分別增長4.7倍和24.3倍;乙烯、粗鋼、水泥等原材料產品產量分別增長46.9倍、25.2倍和34.8倍;汽車產量已達2900多萬輛,連續9年蟬聯世界第一。
很多產品生產從無到有到蓬勃發展。空調、冰箱、彩電、洗衣機、微型計算機、平板電腦、智能手機等一大批家電通信產品產量均居世界首位。
1980年,我國工業製成品出口占出口總值不足一半,2000年以後上升到90%以上。技術密集型的機電產品逐漸超越勞動密集型的輕紡工業品成為出口主力。2017年,我國機電產品出口額為8.95萬億元,占我國貨物出口總額的58.4%,高於同期傳統勞動密集型產品20.1%的比重。
轉型升級:加快向工業強國邁進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相繼實施了優先發展輕紡工業、重點加強基礎產業、大力振興支柱產業、積極發展高技術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等政策,產業結構不斷得到調整優化。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不斷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工業經濟發展由數量規模擴張向質量效益提升轉變。
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深入推進,戰略性新興產業增速加快。據測算,2015年至2017年工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較上年分別增長10.0%、10.5%和11%,增速分別高於規模以上工業3.9、4.5和4.4個百分點。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大力支持新興產業發展壯大的同時,注重加強對傳統產業優化升級。2013—2015年,全國共計淘汰落後煉鐵產能4800萬噸、煉鋼產能5700萬噸等。在此基礎上,2016年、2017年兩年又化解鋼鐵產能1.2億噸、煤炭產能5億噸,全面取締1.4億噸「地條鋼」,淘汰停建緩建煤電產能6500萬千瓦以上。
通過應用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新材料,大力提升傳統動能。開展質量提升行動,推進消費品工業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通過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和製造強國戰略,加快傳統產業改造提升步伐,工業向中高端水平持續邁進。
所有制結構:從單一到多種經濟成分競相發展
改革開放前,我國工業所有制結構比較單一,主要為國有工業和集體工業。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中央提出了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方針,多種經濟成分在市場經濟中競相發展。
改革開放40年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國有企業體制機制發生了重大變革,與市場經濟融合更加緊密,國有企業素質和競爭力不斷增強,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的頂樑柱。2016年,國有控股工業企業擁有固定資產原價合計293839億元,較1978年的3193億元,增長91倍。
國有企業核心競爭力不斷增強,在載人航天、探月工程、深海探測、高速鐵路、商用飛機、特高壓輸變電、移動通信等領域,取得了一批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重大科技創新成果,「天眼」探空、「蛟龍」探海、神舟飛天、高鐵賓士、北斗組網、大飛機首飛等驚艷全球。
改革開放以來,國家對非公有制經濟的認識及相關政策的制定經歷了一個從探索到逐步完善的過程。民營企業不斷煥發生機活力,成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2017年,私營工業企業已發展到285.9萬家,佔全部工業企業法人單位的78.4%。在穩定增長、促進創新、增加就業、改善民生等諸多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外商投資企業從無到有,成為改革開放以來崛起的一支重要力量。1980年,在中國大陸落戶的外資企業僅有3家,到2017年末,規模以上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資工業企業已發展到5萬家,吸納就業人數達2088.6萬人,佔全部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的比重分別達12.9%和23.6%。
⑤ 工業部門包括哪些
冶金、電力、煤炭及煉焦、石油、化學、機械、建材、森林、食品、紡織縫紉及皮革、造紙及文教用品、其他工業等。工業部門是按一定標志歸類的同類工業企業的總和。工業部門的形成是社會分工發展的結果。第一批工業部門是從農業中分離出來的,如紡織、釀造工業等。
工業部門包括冶金、電力、煤炭及煉焦、石油、化學、機械、建材、森林、食品、紡織縫紉及皮革、造紙及文教用品、其他工業等。工業部門是按一定標志歸類的同類工業企業的總和。工業部門的形成是社會分工發展的結果。第一批工業部門是從農業中分離出來的,如紡織、釀造工業等。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和社會分工的深化,一方面由於原有工業部門生產規模的日益擴大,工業生產進一步專業化,一些新的工業部門從原有的工業部門中分離出來;另一方面由於科學技術的進步,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新產品的出現,並形成新的社會需要,從而又產生出新型的工業部門。
⑥ 一般重工業包括哪些部門輕工業又有哪些
重工業重工業指為國民經濟各部門提供物質技術基礎的主要生產資料的工業。
重工業是「輕工業」的對稱,是指以能源原材料工業為基礎、以高檔耐用消費品、裝備製造業、電子及電器機械工業、化學工業為主體的產業體系。包括冶金、機械、能源(電力、石油、煤炭、天然氣等)、化學、建築材料等工業,是為國民經濟各部門提供技術裝備、動力和原材料的基礎工業。它為國民經濟各部門(包括工業本身)提供原材料、燃料、動力、技術裝備等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是實現社會再生產和擴大再生產的物質基礎。一個國家重工業的發展規模和技術水平,是體現其國力的重要標志。
在過去的產業經濟學中,往往根據產品單位體積的相對重量將工業劃分為輕重工業。產品單位體積的重量大的工業部門就是重工業,重量輕的就屬輕工業。屬於重工業的工業部門有鋼鐵工業、有色冶金工業、金屬材料工業和機械工業等。由於在近代工業的發展中,化學工業居於十分突出的地位,因此,在工業結構的產業分類中,往往把化學工業獨立出來,同輕、重工業並列。這樣,工業結構就由輕工業、重工業和化學工業三大部分構成。常有人把重工業和化學工業放在一起,合稱重化工業,同輕工業相對。
另外一種劃分輕、重工業的標準是把提供生產資料的部門稱為重工業,生產消費資料的部門稱為輕工業。以上這兩種劃分原則是有區別的。
國家統計局對輕重工業的劃分接近於後一種標准,《中國統計年鑒》中對重工業的定義是:為國民經濟各部門提供物質技術基礎的主要生產資料的工業。輕工業為:主要提供生活消費品和製作手工工具的工業。在研究中,常將重工業和化學工業合稱為重化工業。
重工業按生產性質和產品用途,可以分為下列三類:
(1)採掘(伐)工業,是指對自然資源的開采,包括石油、天然氣開采、煤炭開采、金屬礦開采、非金屬礦開采和木材採伐等工業;
(2)原材料工業,指向國民經濟各部門提供基本材料、動力和燃料的工業。包括黑色和有色金屬冶煉及加工、煉焦及焦炭、化學、化工原料、水泥、人造板以及電力、石油和煤炭加工、玻璃纖維原料、鋸材及人造板工業等工業;
(3)加工工業(製造工業),是指對工業原材料進行再加工製造的工業。包括裝備國民經濟各部門的機械設備製造工業、電子工業、化肥、金屬結構、水泥製品、其他建築材料製造等工業,以及為農業提供的生產資料如化肥、農葯等工業。
重工業產品大部分用於生產,少部分用於生活消費,如電力、生活用煤、小轎車等
⑦ 工業包括哪些行業大類
⑧ 工業企業有哪些部門
工業企業的部門設置: 按照業務來劃分,工業企業的正常運作可以分為幾大塊:生產、銷售、財務和後勤,繼而產生了相應的副總經理或者總監。 進一步細分,生產可以分為:研發、采購、製造,另外有與銷售共通的地方倉管(原材料和成品庫)和品質(原材料、在產品和產成品檢驗); 銷售可以根據產品或者地域進行細分,財務的設置根據理念的不同有多種多樣,可以在傳統的出納、會計、金融、稅務之外應該加上稽核和統計;財務總監的工作不應該是審核會計分錄,埋頭計算數據;後勤除了日常的人事(當然也可以設置人力資源總監)、IT、其他事務外,應該有對內對外關系的協調統籌的崗位,比如采購設備時,研發、製造、財務的配合,另外公共設施維修和建設。 崗位設置沒有定論,根據企業發展的需要,可以與眾不同可以不斷變化! 希望上述回答對您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