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新中國建國初期軍事國防的偉大成就有哪些
新中國成立60年來,國防和軍隊建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x0dx0a第一,人民解放軍已經由單一軍種的軍隊發展成為諸軍兵種合成的強大軍隊x0dx0a新中國成立時,人民解放軍只是單一陸軍,沒有空軍,沒有海軍。陸軍也基本上是步兵,炮兵和裝甲兵部隊極為有限,軍隊武器裝備基本上是在抗日戰爭和全國解放戰爭中繳獲的日軍和國民黨軍隊的武器裝備,性能落後,型號繁雜,威力弱小。新中國成立初期,人民解放軍在這樣的基礎上迅速發展起來,建立了海軍、空軍等軍種和陸軍的炮兵、裝甲兵、工程兵、鐵道兵等技術兵種部隊,並都形成了作戰能力,空軍和陸軍各技術兵種都有部參加了抗美援朝戰爭。1966年組建了戰略導彈部隊——第二炮兵。此後,隨著軍事技術發展,又相繼組建了電子對抗部隊和陸軍航空兵部隊。60年來,人民解放軍全面履行保衛祖國、保衛人民和平勞動的根本職能,勝利完成了保衛國防作戰任務,嚴密守衛邊防、海疆,依法履行香港、澳門防務職責,震懾、打擊危害國家安全和統一的各種分裂、破壞活動,為國家繁榮發展提供了可靠的安全保障;參加搶險救災,保護人民生命財產,支援國家建設,有力支持了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參加國際維和、反恐、公海護航活動,為維護世界和平發揮了重要作用。經過多次精簡整編和60年的現代化建設,人民解放軍已經規模適度,結構明顯優化,現代化水平和作戰能力大為提高,形成了陸軍、海軍、空軍、第二炮兵等諸軍兵種合成的強大人民軍隊。此外,還建立了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建立了民兵與預備役相結合的後備力量體制。x0dx0a第二,建立了完整的國防科技和國防工業體系但中國整個工業水平和技術水平低,這些企業也只能從事舊雜式武器裝備的修配和小批量生產不能生產坦克、大炮、飛機、艦艇等武器裝備。新中國的國防工業就是在這樣的基礎上立和發展起來。20世紀50年代蘇聯援助中國156個建設項目中,有41個是國防工業建設軍事綜合信息網開通,一體化聯合作戰指揮控制系統建設取得進展。地地洲際導彈試驗、潛地導彈發功,導彈核潛艇建成下水,通信衛星、實用通信廣播衛星、氣象衛星先後發射成功。從年12月1日神舟一號發射成功,到2008年9月25日,神舟五號、神舟六號和神舟七載人飛船先後發射成功。2007年10月24日探月工程「嫦娥」一號發射成功。中國國防技事業已經走在世界的前列。x0dx0a第三,建立了比較完善的軍事法規體系x0dx0a新中國成立伊始,如何建設國家,如何建設國家軍事,都沒有經驗,都是向蘇聯學習。在學習過程中,1952年12月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和政務院聯合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兵組織暫行條例》,1955年7月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通《中華人民共和國兵役法》。同年,人民解放軍實行薪金制、軍銜制和義務兵役制三大制度。人民解放軍的一些規章,除《中國人民解放軍政治工作條例(草案)》是總結解放軍政治工作歷史經驗制定的外,其他基本是照搬或參照蘇聯紅軍的一些軍事規章。從20世紀50年代末期開始,軍事建設貫徹「以我為主」的方針,從中國國情、軍情出發,編寫制定自己的條令、規章。改革開放後,特別是進入20世紀90年代後,軍事法規建設明顯加快,先後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軍事設施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防空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教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現役軍官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預備役軍官法》等。至2005年底,形成了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法》為龍頭,15部專門規范國防和軍隊建設的法律以及有關法律問題的決定、181件軍事法規、88件軍事行政法規、3000多件軍事規章的法體系。x0dx0a第四,全面展開了軍事人才隊伍建設新中國成立時,人民解放軍隊伍中除有極少量知識分子和懂技術的幹部外,總體文化素很低。培養軍事指揮和專業軍事技術幹部。改革開放後,中共第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通過的《中國共產黨章程》明確規定「努力實現幹部隊伍的革命化、年輕化、知識化、專業化」。此後軍隊各級領導班子的歷次調整,嚴格按「四化」要求選配幹部。進入20世紀90年代,建立了依託普通高等院校教育培養軍隊幹部制度。21世紀以來,中央軍委和總部出台一系列政策法規,採取措施大力加強軍事人才隊伍建設,以建設指揮官隊伍、參謀隊伍、科學家隊伍、技術專家隊伍和士官隊伍「五支隊伍」為重點,造就大批適應信息化建設、勝任信息化條件下作戰任務的高素質新型軍事人才。今天,人民解放軍各級領導班子文化程度均在大專程度以上,碩士、博士學位的領導幹部所佔比例越來越大,五支隊伍建設已初具規模。同時,採取措施鼓勵全日制本科畢業生入伍當戰士。胡錦濤主席在慶祝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8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人民解放軍已經過去弱小的單一軍種的軍隊發展成為諸軍兵種合成、具有一定現代化水平並開始向信息邁進的強大軍隊。我們建立起完整的國防科技和國防工業體系,國防實力不斷增強。x0dx0a二、60年來國防和軍隊建設的幾點啟示x0dx0a新中國成立60年來國防和軍隊建設成績和經驗是主要的,但也有失誤和教訓,這些為未來國防和軍隊建設提供了有益的啟示,歸結起來,主要有以下幾點。x0dx0a第一,加強國防和軍隊建設必須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x0dx0a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經過長期艱難曲折的革命斗爭,推翻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統治而建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工農兵學商,黨政軍民學,中國共產黨領導一切的。建國60年來國防和軍隊建設的巨大成就都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取得的。因此,加強國防和軍隊建設必須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中國人民解放軍是中國共產黨締造和領導的人民軍隊,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武裝力量,堅持中國共產黨對人民解放軍的絕對領導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的軍魂。因此,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建設更要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法》規定,由國務院和中央軍委建立協調會議機制,具體研究解決國防和軍隊建設事務,由國務院和中央軍委在各自職權范圍內組織實施。x0dx0a第二,加強國防和軍隊建設必須首先加強國家經濟建設x0dx0a建立強大的經濟力量,建立強大的國防是新中國的兩件大事,也是中國現代化建設的兩大戰略任務,兩者不可偏廢。經濟建設是解決包括國防和軍隊建設問題在內國家建設所有問題的基礎,國防和軍隊建設是經濟發展和國家安全的保障。但加強國防和軍隊建設,必須首先加強國家經濟建設。關於這個問題,早在1956年毛澤東在《論十大關系》中就有深刻闡述。毛澤東指出:「國防不可不有。現在,我們有了一定的國防力量。經過抗美援朝和幾年的整訓,我們的軍隊加強了,比第二次世界大戰前的蘇聯紅軍要更強些,裝備也有所改進。我們的國防工業正在建立。自從盤古開天闢地以來,我們不曉得造飛機,造汽車,現在開始能造了。」「我們現在還沒有原子彈。但是,過去我們也沒有飛機和大炮,我們是用小米加步槍打敗了日本帝國主義和蔣介石的。我們現在已經比過去強,以後還要比現在強,不但要有更多的飛機和大炮,而且還要有原子彈。在今天這個世界上,我們要不受人家欺負,就不能沒有這個東西。怎麼辦呢?可靠的辦法就是把軍政費用降到一個適當的比例,增加經濟建設費用,只有經濟建設發展得更快了,國防建設才能夠有更步。」「你對原子彈是真想要、十分想要,還是只有幾分想,沒有十分想呢?你是真想要、十分想要,你降低軍政費用比重,多搞經濟建設。」「x0dx0a第三,國防和軍隊建設必須與國家經濟建設協調發展x0dx0a國防和軍隊建設必須與國家經濟建設協調發展,這也是國防和軍隊建設基本規律第四,加強國防和軍隊建設必須跟蹤世界軍事發展形勢,從中國國情出發歷史是發展的,世界的軍事形勢特別是軍事技術裝備不斷發展。不了解世界,就會形成閉關自守,閉關自守就會被拋在世界發展潮流的後面。清朝末期的落後除朝廷腐敗之外,主要是閉關自守也主要是不顧世界的發展潮流。而新中國成立初期的抗美援朝戰爭,中共中央和中央軍委充分認識了軍隊武器裝備落後在現代戰爭中的困難,從而加速了人民解放軍的現代化建設。1955年又根據世界核武器的發展,決定研製「兩彈一星」,從而在世界高科技領域佔有一席之地。1991年海灣戰爭爆發後,中共中央和中央軍委充分認識了信息技術在高技術戰爭中的作用,從而加速了人民解放軍的機械化和信息化建設。但中國是個大國,人口多,底子薄,加強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必須從中國的國情出發,有所為,有所不為,只能用有限的經費集中研究解決關鍵的高端技術。x0dx0a第五,加強國防和軍隊建設必須走自主創新的發展道路x0dx0a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而人民解放軍戰略導彈部隊的主戰裝備是自主研製的,走出了自己的路子,雖然精度不高、數量不多,但不受制於人。因此,加強國防和軍隊建設必須走自主創新的發展道路,必須有自己的「撒手鐧」。2綱要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的決定」家,「把自主創新能力作為發展科學技術的戰略基點,走出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
Ⅱ 直至什麼戰爭勝利,新中國成立後中國國防才走上新的征程
解放戰爭。
新中國成立之初,面對國際上美蘇對峙和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兩大陣營存在的現實,根據當時國內情況以及對國家安全環境和敵情的判斷,為了鞏固新生的政權。
出於國家利益和意識形態一致的考慮,新中國領導人果斷做出了「一邊倒」的外交決略以及與蘇結盟的重大戰略決策。這一時期,新中國充分利用與蘇結盟提供的有利條件,恢復經濟,部署國防力量,開始新中國的國防和戰備建設,迅速鞏固了新生政權。
(2)中國國防工業有哪些戰役擴展閱讀
新中國國防建設階段:
第一階段:從1949年底到1953年,國家處在外御帝國主義侵略,內治戰爭創傷和恢復經濟時期。
第二階段:從1953年底到1965年,國防現代化建設突飛猛進的重要時期。
第三階段:從1966年5月到1976年10月,文化大革命10年。
第四階段:從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至今。提出了"和平與發展"是當今世界兩大主題的觀點,從而確定了全黨工作的著重點和國防建設指導思想實行戰略性轉變。
Ⅲ 簡述中國現代國防的國防科技工業體系
一、現代國防的重要性
1) 國防伴隨國家出現
強大的國防是關繫到國家和民族生死存亡、興衰榮辱的根本大計,是維護全國各族人民根本利益的需要。國防是伴隨著國家的產生而出現的,是為國家的利益服務的。古往今來,國防雖依國家的性質、制度、國力及其推行的政策不同而具有不同的特徵,但一切國防的共同實質,都是以捍衛和維護國家利益為核心來組織的。國家的興衰與國防密切相關,國防強弱直接關繫到國家的安全、民族的尊嚴、社會的發展。 2) 以多種形式斗爭的現代國防
國家武裝力量的強弱是一個國家實力的重要標志。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來,盡管沒有發生世界大戰,但世界各國都十分重視軍隊建設,戰爭手段作為最高的仲裁者的地位還未發生根本性的變化。在這一點上,現代國防觀與傳統國防觀的根本不同之處,並不是在於是否在戰場上決一雌雄,而是在於是否著眼於制約戰爭的發生。因此,運用影響力、談判和威懾等非暴力手段已客觀地居於國防的重要位置。現代國防也正是這多種手段和多種斗爭形式的角逐。
二、以近期時事論國防
1) 中國釣魚島事件
釣魚島及其附屬島嶼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固有領土,中國對此擁有充分的歷史和法律依據。但是,日本方面無視大量歷史事實,竟聲稱釣魚島為日本的「固有領土」。
中日實力對比是影響中日關系發展變化的基本參數,可以預計中日關系的未來走向很可能再次回到「中強日弱」狀態,但至少在21世紀頭20年,中日關系將依然保持為「強強型」關系,在這種背景下,中日關系可能出現兩種可能:第一,雙方都採取理性、穩健的政策,實現兩國互利雙贏的良好局面;第二,雙方都採取非理性的強硬政策,甚至被情緒化左右政策,其結果必然是兩國「互損雙輸」,甚至發生軍備競賽和軍事對抗。
今後日本的經濟大國地位還將保持一個較長時期。中科院2010年《中國現
Ⅳ 中國自建國以來共發生過幾次戰爭,分別是那幾次
對外戰爭有四次半:四次是朝鮮戰爭(1950-1953)、中印邊境戰爭(1962)、中蘇邊境沖突(1969)、中越邊境戰爭(1979-1989);開玩笑說的半次是抗美援越(1965-1973),主要是我國官方從來沒有正面承認過出兵,也沒有宣戰,但1965年6月至1973年8月,中國先後派出了高炮、工程、鐵道、掃雷、後勤等部隊,總計32萬餘人,最高年份達17萬餘人,在越南北方執行防空、作戰、築路、構築國防工程、掃雷及後勤保障等任務。
小規模的對外海戰有兩次:1974年和南越海軍的南沙沖突,1988年和越南海軍西沙沖突。
內戰較大沖突有:(1)1949年10月金門戰役(國軍三萬人,解放軍9千人);(2)1949年底成都戰役、西昌戰役;(3)1950年西藏昌都戰役;(4)1950年4月海南島戰役,(雙方各十萬人);(5)1955年浙江一江山島戰役,是解放軍第一次海陸空三軍聯合作戰;(6)1958年金門八二三炮戰。
Ⅳ 中國自建國以來共發生過幾次戰爭,分別是那幾次
兩次,抗美援朝戰爭和對越自衛反擊戰。
1、抗美援朝戰爭
抗美援朝,又稱抗美援朝運動或抗美援朝戰爭,是20世紀50年代初爆發的朝鮮戰爭的一部分,僅指中國人民志願軍參戰的階段,也包括中國人民支援朝鮮人民抗擊美國侵略的群眾性運動。
1950年7月10日,「中國人民反對美國侵略台灣朝鮮運動委員會」成立,抗美援朝運動自此開始。10月,中國人民志願軍赴朝作戰,拉開了抗美援朝戰爭的序幕。
在抗美援朝戰爭中,志願軍得到了解放軍全軍和中國全國人民的全力支持,得到了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的配合。
1953年7月,雙方簽訂《朝鮮停戰協定》,從此抗美援朝勝利結束。1958年,志願軍全部撤回中國。10月25日為抗美援朝紀念日。
2、對越自衛反擊戰
對越自衛反擊戰,是指於1979年2~3月,中國人民解放軍邊防部隊對在中越邊境挑釁和入侵的越南軍隊進行的自衛還擊作戰。越南在蘇聯的支持下,對中國採取敵對行為。
中國採取自衛措施,在短時間內佔領了越南北部20餘個重要城市和縣鎮,一個月之內宣布撤出越南。中國邊防部隊撤出越南之後,雙方都宣布戰爭的勝利。這場戰爭令中越兩國關系進一步惡化直至最低點。
20世紀80年代,兩國繼續軍事對抗,在羅家坪大山、法卡山、扣林山、老山、者陰山等地區又相繼爆發了邊界沖突,時間持續達十年。20世紀90年初,兩國關系逐步恢復正常,陸地邊界也最終劃定。
1979年2月17日,遵照中央軍委命令,中國邊防部隊對侵犯中國領土的越南軍隊進行自衛還擊作戰。3月16日全部撤回國內,完成作戰任務。
9月17日,中央軍委發布命令,授予對越自衛還擊、保衛邊疆的52個英雄模範單位、79名解放軍指戰員和12名民兵以榮譽稱號。
通過十年中越邊境戰爭,維護了中國西南邊疆的穩定。對越南方面來說戰爭的影響是持久的,國力遭到了長期消耗和破壞,最終不得不改弦更張。
1979年,中國軍隊在撤退回國的過程中回收了此前援助越南的大量物資,並沿途摧毀了越北地區的軍事設施、公路、鐵路、礦山。
(5)中國國防工業有哪些戰役擴展閱讀:
1、抗美援朝戰爭的影響
抗美援朝戰爭開始以後,1950年11月15日,中財委在北京召開第二次全國財政會議,經中央同意,確定戰爭期間財政經濟的工作方針是國防第一,穩定市場第二,其他第三。
朝鮮停戰談判開始後,國內經濟建設准備工作得到進一步的突出和加強,1952年明確了「邊抗、邊穩、邊建」 的方針。
1950年國防費用占國家財政支出的比例達到41.1%,次年增至43.0%,為建國後的最高峰。直至1952年,經濟建設費才略微超過了國防費。
至1952年,全國工農業總產值達827.2億元,比 1949年增長77.5%,鋼產量135萬噸,居世界第18位,糧食產量3088億斤,居世界第一位。
抗美援朝對於中國恢復國民經濟和開展各項建設事業直接起到了保障的作用。為中國爭取到了相當長時期的和平建設的環境。
2、對越自衛反擊戰的影響
1979年對越自衛還擊戰,中國達到了預期的作戰目的,打亂了蘇聯一越南的戰略部署,摧毀了越南北部的工礦業,對於保護中國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以及東南亞地區乃至世界的和平與穩定都有重要的意義。
越南經過這場戰爭後也變得疲憊不堪。通過十年的輪戰,解放軍培養了一批優秀的指揮人才,鍛煉了部隊的作戰能力。
戰爭中,中國佔領了大部分的邊界騎線點,將清末清政府和法國簽訂的邊界向前推進,控制了中越邊境地區廣大的戰略制高點,並在1999年通過中越陸地邊界條約予以確認。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對越自衛反擊戰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抗美援朝
Ⅵ 建國以來我國國防領域的重要事件有哪些
1、2010年11月17日,由國防科技大學科研團隊研發的天河一號超級計算機,以峰值速度每秒4700萬億次、持續速度每秒2566萬億次,躍居世界超級計算機榜首。
2、2010年5月10日,中國自主設計的首座多功能結冰風洞在總裝某基地破土動工,中國風洞設施又增添了新成員,空氣動力試驗研究能力將實現新的躍升。作為我國唯一的國家級空氣動力試驗研究中心,總裝某基地擁有亞洲最大的風洞群,具備了各類飛行器全方位的風洞試驗能力。
3、2012年10月25日,中國第16顆北斗導航衛星成功發射升空,北斗衛星導航系統自2011年12月27日正式宣布提供試運行服務以來,系統運行穩定,已逐步拓展到交通運輸、氣象、漁業、林業、電信、水利、測繪等應用領域,產生了顯著的經濟、社會效益。
4、2012年6月24日,神舟九號飛船與目標飛行器天宮一號對接完成,中國首次手控交會對接取得圓滿成功。
5、1970年12月26日,我國第一艘核潛艇下水。從1971年8月22日,我國第一艘核潛艇首次以核動力駛向試驗海區,進行航行試驗。1974年8月1日,第一艘攻擊核潛艇命名為「長征一號」,舷號為401,正式編入海軍戰斗序列。
Ⅶ 中國國防的歷史有那些
一、古代國防歷史
我國古代國防自夏朝開始至1840鴉片戰爭止。包括:1,古代兵制建設,如出現步兵,騎兵,水師等獨立兵種,打破世襲兵制,採用募兵制與郡縣徵兵制,剝奪私屬武裝,集中軍權統一軍隊,文武分職,憑兵符任將發兵。按軍功進爵升賞。將帥專職化等等。2,古代海防建設與邊防建設,如見長城,關堡相連,軍事屯田,沿海修2衛城所城,堡寨墩烽相結合的防禦體系。3,古代富國強兵的國防思想,不贅述
二、近代國防史
自1840鴉片戰爭至1949新中國成立。主要為我國對抗外敵的反抗史,近代史有大篇幅介紹,不過多贅述
三,新中國國防建設
包括四階段
第一階段(1949——1953)完成三大任務:解放全國大陸與除台灣澎湖金馬外全部沿海島嶼,肅清大陸的國民黨殘余武裝,平息匪患;取得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建立健全的軍事領導機構與軍事制度,建立初具規模的海軍空軍和各兵種部隊,建立了大批軍事院校,統一了軍隊編制體制,建立了各項規章制度
第二階段(1953——1965)我國國防現代化建設突飛猛進。確定了我國國防建設的主要任務:防禦帝國主義侵略,保衛社會主義建設,保衛亞洲與世界和平。制定了積極防禦的戰略方針。防禦工程體系完備,國防體系基本完成配套,同時國防工業區的矚目成就,於1964年成功爆炸了第一顆原子彈。
第三階段(1965——1976)有林彪與四人幫的干擾破壞,但毛周等領導人保持了軍隊的穩定,此階段我國輕淡實驗與人造衛星發射成功。
第四階段(1978—— )鄧根據國際形勢不斷緩和提出「和平與發展是當今世界兩大主題」的觀點。使國防建設思想實行了戰略型轉變。
PS:全手工錄入,來源自軍事理論教程。給分什麼的你懂的
Ⅷ 新中國國防建設成就有哪些
新中國成立以來,國防和軍隊建設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主要有以下幾點:
第一,人民解放軍已經由單一軍種的軍隊發展成為諸軍兵種合成的強大軍隊。新中國成立時,人民解放軍只是單一陸軍,沒有空軍,沒有海軍。陸軍也基本上是步兵,炮兵和裝甲兵部隊極為有限,軍隊武器裝備基本上是在抗日戰爭和全國解放戰爭中繳獲的日軍和國民黨軍隊的武器裝備,性能落後,型號繁雜,威力弱小。經過多次精簡整編和六十多年的現代化建設,人民解放軍已經規模適度,結構明顯優化,現代化水平和作戰能力大為提高,形成了陸軍、海軍、空軍、第二炮兵等諸軍兵種合成的強大人民軍隊,最近國產航母的下水,更是彰顯了國防力量,海洋大國之夢就在眼前。六十多年來,人民解放軍全面履行保衛祖國、保衛人民和平勞動的根本職能,勝利完成了保衛國防作戰任務,嚴密守衛邊防、海疆,依法履行香港、澳門防務職責,震懾、打擊危害國家安全和統一的各種分裂、破壞活動,為國家繁榮發展提供了可靠的安全保障;參加搶險救災,保護人民生命財產,支援國家建設,有力支持了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參加國際維和、反恐、公海護航活動,為維護世界和平發揮了重要作用。
第二,建立了完整的國防科技和國防工業體系。新中國成立時,國防工業的基礎也極為薄弱,主要包括兩大部分:一部分是由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在革命戰爭年代創建並發展起來的根據地兵工廠,這些工廠條件簡陋,規模較小,技術水平較低,一般只能生產槍彈、手榴彈、地雷、中小口徑迫擊炮彈等,也生產少量槍械和小口徑火炮;另一部分是接管的原國民黨政府的軍事工廠,這些企業的設備條件和人員的文化技術水平都比共產黨自己創辦的兵工廠要好,但中國的整個工業水平和技術水平低,這些企業也只能從事舊雜式武器裝備的修配和小批量生產,不能生產坦克、大炮、飛機、艦艇等武器裝備。新中國的國防工業就是在這樣的基礎上建立和發展起來。1964年10月至1970年4月,第一顆原子彈爆炸、首次導彈核武器發射、第一顆氫彈爆炸和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發射先後試驗成功。改革開放後制定了「863」工程計劃,軍隊信息化建設在指揮自動化建設基礎上,已由分領域建設為主轉為跨領域綜合集成為主的全面建設,軍事綜合信息網已開通,一體化聯合作戰指揮控制系統建設取得進展。地地洲際導彈試驗、潛地導彈發射成功,導彈核潛艇建成下水,通信衛星、實用通信廣播衛星、氣象衛星先後發射成功。從1999年12月1日神舟一號發射成功,到2008年9月25日,神舟五號、神舟六號和神舟七號載人飛船先後發射成功。2007年10月24日探月工程「嫦娥」一號發射成功。中國國防科技事業已經走在世界的前列。神舟七號載人航天飛行獲得圓滿成功,這一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向世界宣告,中國已成為世界上第三個獨立掌握空間出艙關鍵技術的國家。中國人民解放軍的武器裝備,除空軍一部分飛機和海軍一部分艦艇是購買的外,陸軍和第二炮兵武器裝備基本都是自行研製的,並正在製造航空母艦。
第三,建立了比較完善的軍事法規體系。新中國成立伊始,如何建設國家,如何建設國家軍事,都沒有經驗,都是向蘇聯學習。從20世紀50年代末期開始,軍事建設貫徹「以我為主」的方針,從中國國情、軍情出發,編寫制定自己的條令、規章。改革開放後,特別是進入20世紀90年代後,軍事法規建設明顯加快,先後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軍事設施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防空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教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現役軍官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預備役軍官法》等。至2005年底,形成了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法》為龍頭,15部專門規范國防和軍隊建設的法律以及有關法律問題的決定、181件軍事法規、88件軍事行政法規、3000多件軍事規章的法體系。
第四,全面展開了軍事人才隊伍建設。新中國成立時,人民解放軍隊伍中除有極少量知識分子和懂技術的幹部外,總體文化素質很低。解放軍隊伍的文盲、半文盲佔到大多數以上,從新中國成立初期起,全軍即逐漸建立了正規的各級各類軍事指揮院校和專業軍事技術學校,培養軍事指揮和專業軍事技術幹部。改革開放後,中共第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通過的《中國共產黨章程》明確規定「努力實現幹部隊伍的革命化、年輕化、知識化、專業化」。此後軍隊各級領導班子的歷次調整,嚴格按「四化」要求選配幹部。進入20世紀90年代,建立了依託普通高等院校教育培養軍隊幹部制度。21世紀以來,中央軍委和總部出台一系列政策法規,採取措施大力加強軍事人才隊伍建設,以建設指揮官隊伍、參謀隊伍、科學家隊伍、技術專家隊伍和士官隊伍「五支隊伍」為重點,造就大批適應信息化建設、勝任信息化條件下作戰任務的高素質新型軍事人才。今天,人民解放軍各級領導班子文化程度均在大專程度以上,碩士、博士學位的領導幹部所佔比例越來越大,五支隊伍建設已初具規模。同時,採取措施鼓勵全日制本科畢業生入伍當戰士。我們建立起完整的國防科技和國防工業體系,國防實力不斷增強。人民解放軍走出了一條符合我國實際的軍隊建設道路,創造了適應我國國情的人民戰爭戰略戰術,優化了軍隊體制編制,提高了後勤和裝備綜合保障能力,形成了反映現代軍事發展規律、體現人民軍隊性質和優良傳統的軍事法規體系,培養造就了一大批高素質新型軍事人才。所有這些,為人民解放軍更好地履行職能使命提供了力量支持,為基本實現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奠定了堅實基礎。
Ⅸ 中國國防的歷史有哪些
中國國防的歷史有:
1、洋務運動。
以「自強」為旗號,引進西方先進生產技術,創辦新式軍事工業,訓練新式海陸軍,建成北洋水師等近代海軍。其中規模最大的近代軍工企業是在上海創辦的江南製造總局
2、北洋水師的成立。
於1888年(光緒十四年)12月17日於山東威海衛的劉公島正式成立,清政府每年撥出400萬兩白銀給予海軍建設。艦隊實力曾是亞洲第一,世界第九(採用當年《美國海軍年鑒》排名,前八名分別為:英國、法國、俄羅斯、德國、西班牙、奧斯曼土耳其、義大利、美國)。
3、黃海海戰。
1904年2月8日日本聯合艦隊的魚雷艇偷襲駐旅順口外錨地的俄國太平洋艦隊,日俄戰爭爆發。雙方在旅順港外都制定了相應的水雷封鎖戰術,雙方有多艘戰艦觸雷沉沒。
4月18日俄太平洋艦隊的旗艦彼得羅巴甫洛夫斯克號觸雷沉沒,艦隊司令斯捷潘·奧西波維·馬卡洛夫遇難,從此俄軍喪失了爭取黃海制海權的自信心。
4、威海之戰。
日本魚雷艇屢屢偷襲成功。威海衛之戰是保衛北洋海軍根據地的防禦戰,也是北洋艦隊對日本的最後一戰。結果日本獲得決定性勝利,北洋水師在此戰中全軍覆沒,京畿地區頓時門戶大開,位於旅順的日軍也展開進攻,連破鳳凰、營口、海城、牛庄等地,清軍全線潰敗。
以慈禧為首的統治集團向日本乞和投降,派遣李鴻章為全權大臣,前往日本和談。1895年4月17日,《馬關條約》簽訂,甲午中日戰爭結束。
5、虎門銷煙(1839年6月)。
中國清朝政府委任欽差大臣林則徐在廣東虎門集中銷毀鴉片的歷史事件。此事後來成為第一次鴉片戰爭的導火線,《南京條約》也是此次戰爭時政簽訂的。虎門銷煙間接導致了不平等條約給華夏人民帶來的傷害(割地賠款)。
虎門銷煙成為打擊毒品的歷史事件。虎門銷煙開始的6月3日,民國時被定為不放假的禁煙節,而銷煙結束翌日即6月26日也是國際禁毒日。
Ⅹ 新中國國防科技工業建設成就
這個問題要回答太多了,只能簡單羅列一些發展歷程:
一、1949年—1959年,艱苦奮斗,開創國防科技事業
由仿製常規武器開始,逐步使國防工業初具規模。並成立國防科委和科研機構(一機部至七機部);
二、60——65年,自力更生,突破兩彈技術(原子彈和中近程導彈)。
三、66——76年,排除文革干擾,研製出氫彈、人造衛星、魚雷攻擊型核潛艇等尖端武備。
四、77——84年,整頓調整,完成三抓(洲際導彈、潛地導彈、通訊衛星),第一艘彈道導彈核潛艇服役。重點發展高速殲擊機。開始改進第一代艦艇。
五、85——89年,戰略轉變,軍民結合,以軍代民,民品發展取得成效。
六、向太空發展,航天技術取得輝煌成就,載人飛船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