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工業生產 > 哪個省具備了完整的工業體系

哪個省具備了完整的工業體系

發布時間:2022-11-17 06:41:55

① 東北三省是哪三個省份

東北三省包括黑龍江、吉林、遼寧三省。

是我國的老工業基地和糧食主產區,具有綜合的工業體系、完備的基礎設施、豐富的農產品資源、優良的生態環境和雄厚的科教人力資源等優勢,是一片極具潛力的富饒之地。土地總面積78.73萬平方公里,佔全國的8.2%,人口10715.4萬人,佔全國的8.4%。

東北三省是我國對東北亞地區開放的窗口,毗鄰的俄羅斯、朝鮮、韓國、日本等國在資源、市場、資本、技術和先進的管理經驗等方面各有所長。華北是東北的腹地,有京、津等大都市,有豐富的資源和技術力量,同時還是一個巨大的潛在市場,是東北經濟發展的大後方。


東北三省還是溝通東北亞和歐洲之間里程最近的大陸橋的重要中間站和聯絡點,區位優勢顯著。當前黨中央把「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納入到中國現代化建設的戰略布局中,為東北的發展鋪平了道路,東北三省將成為繼珠江三角洲、長江三角洲、環渤海地區後的第四大經濟區。


東北三省屬於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雨熱同期。地形以山地、平原、河流為主。分布的長白山、大小興安嶺是東北生態系統的重要天然屏障;三江平原、松嫩平原、遼河平原,土壤肥沃,土層深厚;松花江、東遼河、西遼河、鴨綠江等主要河流發源這里,具有巨大的經濟價值和生態價值。


東北三省物質富饒,是我國重要的木材、礦產生產基地,蘊藏著豐富的野生動植物資源。這里的林業用地面積達3875萬公頃,佔全國的14.7%,森林覆蓋率達39.6%,遠遠高出全國森林覆蓋率16.55%的水平。這里的油母頁岩、鐵、硼、菱鎂石、金剛石、滑石、玉石、溶劑灰岩等礦產的儲量均居中國首位,遼河油田是中國第三大油氣田,石油、天然氣儲量分別佔中國的15%和10%。這里的東北虎、紫貂、丹頂鶴、梅花鹿、大馬哈魚、黑熊、飛龍、猴頭、人參、黃芪、松耳等馳
名中外。


東北三省文化歷史源遠流長,具有豐富的旅遊資源,以原始、粗獷、神奇和博大見長。冰河樹掛,冰雕雪塑,蔚為奇觀;森林、草原廣袤富饒以及朝鮮族、滿族、蒙古族、回族等少數民族風情民俗吸引著大量中外遊客。


東北三省經濟起步較早,為新中國的發展壯大做出過歷史性的貢獻,有力地支援了全國的經濟建設。近年來,東北三省以哈爾濱、長春、沈陽、大連四個副省級城市為突破口,使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出現了蓬勃發展的新局面。特別是十六大提出了「支持東北等老工業基地的調整和改造,支持資源為主的城市和地區發展接續產業」、「扶持糧食主產區發展」等政策,確立為東北三省新的發展戰略,並繼續在政策上給予傾斜支持,更加促進東北三省的經濟和社會快速發展。


2002年, 東北三省國內生產總值達11603.2億元,佔全國國內生產總值的11.3%。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491.1億元,第二產業增加值5765.4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4346.7億元。三次產業在國內生產總值中的比重為12.9:49.7:37.5。人均國內生產總值10833.5元。


東北三省基礎設施建設比較完善。現已形成由水陸空立體交通組成的綜合運輸體系,為市場交易提供了便利的條件。鐵路營業里程12847.6公里,佔全國的18.3%;公路里程149332公里,佔全國的8.8%;內河航運里程7657公里,佔全國的6.3%。五大海港——大連、丹東、營口、錦州、葫蘆島,與五大洲140多個國家和地區通航; 國內、國際航線連通著日本、俄羅斯、韓國、香港等國家和地區及國內100多個大中城市。

郵電通訊發展迅速,光纖、 數字微波、衛星通信、程式控制交換、移動通信、數字通信等輻射全國、通達世界,公用電網以及網點密布、業務種類齊全、具有多種運輸手段的公用郵政網。城市的供水、供氣等生活服務設施日臻完善。


東北三省地域遼闊、土地肥沃,為農林牧漁業的發展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東北三省作為國家的重要糧食生產基地,承擔著糧食儲備及特殊調劑任務,為支援國家建設和保持社會穩定做出了重要貢獻。「九五」期間,東北經濟區糧食產量佔全國的比重已達13.3%,人均糧食產量為628.8公斤,是全國平均水平的1.58倍。東北的生物資源豐富, 具有發展大宗農畜產品加工業的優勢。


東北三省被譽為新中國的「工業搖籃」。布局在東北三省的鋼鐵、能源、化工、重型機械、汽車、造船、飛機、軍工等重大工業項目,奠定了中國工業化的初步基礎。東北老工業基地中的裝備製造業特別是重大裝備製造業,曾經為我國做出很大貢獻,現在仍具有產業優勢、科研優勢和產業技術工人等「基礎性技術群體」的優勢和產業實力,而這些優勢和巨大潛力,是東南沿海等發達地區所不具備的。

如遼寧省的機床佔全國的11%,吉林省的汽車佔全國的11.5%,黑龍江省的大型火電和水電裝備分別佔全國市場的33%和50%,東北三省的輸變電設備佔全國的40%,對國家的經濟安全發揮了重要保障作用。2001年,東北三省的工業增加值4682.6億元,佔全國工業增加值的11.0%。全部國有及規模以上非國有企業10955家,其中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4908家。


東北三省初步形成了以哈爾濱為龍頭,黑河、綏芬河、琿春、中俄邊境互市貿易區為窗口,沿邊、沿線為前沿,全方位、多層次的對外開放格局。建立有國家級開發區20個,為國內外的投資者提供了便捷優質的服務。2002年,東北三省實際利用外資60.5億美元,佔全國實際利用外資的11.5%。完成進出口總額298.0億美元,其中進口總額136.7億美元。


東北三省高等學府、科研院校雲集,科研力量雄厚,區內的知識儲備、智力密度、科技產業等優勢比較明顯。每萬人擁有國有企事業單位專業技術人員、在校大學生都排在全國第一位。


目前東北三省已經具備了推進大開發的天時、地利、人和,機不可失,時不再來,應抓緊時機,進行大開發、大發展。乘著大開發的東風,東北經濟必將迎來新的騰飛,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作出新的貢獻。

② 中國完整的工業體系是什麼時候形成的

中國的工業體系1953~1957年第一個「五年計劃」時期興建的幾百個骨幹企業,為全國工業體系的形成奠定了基礎,建設和發展了幾個重要工業基地和若干工業中心,初步建成了以重工業為主的大工業體系。60年代和70年代繼續加強了能源、原材料和機器製造等工業部門,並在內地建設了一批新的工業中心。改革開放後除已建成獨立完整的全國工業體系之外,在東北、華北、華東也已形成具有一定實力、部門相對完整而又具有特色的大區工業體系。西南、華中、華南的工業體系略具雛型,西北地區則處於初始階段。
此外,已形成一批各具特色的工業地區(工業基地)一級的工業體系。如遼中南、魯中、晉中以能源重工業為主,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以輕紡、化工等加工工業為主,京津唐地區、武漢、重慶和關中地區輕、重工業較為平衡。工業中心的工業體系,雖有相當的發展程度,但大部分由於部門管理分割,使組織聯系和技術經濟聯系都受到一定影響。

指一定地域范圍內,工業經濟活動的有機聯系、以及由此形成的空間流的整體,即工業系統。工業體系的構成除工業生產單位外,還包括:①具有決策和行政功能的管理單位和附屬的發展研究單位;②從事原材料採掘、加工或產品修配的廠礦;③為生產廠礦服務的物資調運、產品銷售服務等輔助單位。

③ 世界上擁有完整工業體系的國家有那些

我所知道的美國、中國。俄羅斯偏於重工業,英法德日這些老牌資本主義國家是不是也有完整的工業體系?印度、巴西幾個少數發展中國家好像也有完整的工業體系。

④ 東北三省是重工業發達還是農業發達

東北重工業和農業都發達。
1-東北地區在三十年代建成完整的工業體系,成為東北亞最先進的工業基地。
東北地區一度佔有中國98%的重工業基地。
東北地區主要有沈大工業帶、長吉工業帶、哈大齊工業帶三個工業帶。 形成了遼中南城市群、哈長城市群兩大城市群 。主要工業城市有沈陽市、大連市、鞍山市、本溪市、撫順市、吉林市、長春市、哈爾濱市、齊齊哈爾市、大慶市。
2-東北肥沃的黑土地使得黑龍江省、吉林省、遼寧省皆為農業大省,其中黑龍江省糧食總產多年全國第一,吉林省糧食單產多年全國第一。
東北的盛產大米、玉米、大豆、馬鈴薯、甜菜、高粱以及溫帶瓜果蔬菜等。「寒暖農分異,干濕林牧全,麥菽遍北地,花果布南山」 即說明了當地的農作物分布現象。沿海地區還盛產海參、鮑魚、牡蠣、對蝦及各種魚類。

⑤ 中國是世界唯一一個有完整工業體系的國家嗎

當然。准確的是中國是目前為止,全球主要國家中唯一一個擁有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是全球製造業的核心國家

中國工業規模在二十年時間里增長速度飛快,目前工業增加值佔比已經達到了全世界的四分之一。在全球產業鏈上,中國所扮演的角色越來越重要。

我國擁有41個工業大類、207個工業中類、666個工業小類,是全世界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

我國工業經濟持續平穩增長,工業增加值從2012年的20.9萬億元增長到2021年的37.3萬億元,年均增長6.3%,遠高於同期全球工業增加值2%左右的年均增速。產品國際競爭力持續提升,工業產品出口覆蓋世界幾乎所有國家和地區。


⑥ 我國是世界唯一擁有完整工業體系的國家嗎

如今,按照聯合國對全球工業產業分類來衡量的話(39個大類,191個中類,525個小類),全世界只有中國擁有唯一完整的工業體系。

相比中國,美國的工業門類只有90%,而日本、德國、法國、俄羅斯、印度等雖然也具備相對完整的工業體系,不過與中國比起來還差很多。

不過無論如何競爭,有一點是可以確定的,就是產業的競爭歸根到底都是人才的競爭,因此,只有不斷擴大改革開放,同時努力提升教育質量,才能為後來的競爭打下扎實的基礎。

⑦ 數據來說話,為什麼中國和美國是世界僅有兩個完整工業體系國家

如果要說完整的工業體系,目前世界上只有中國一個國家可以做到。按照聯合國對全球工業產業劃分,世界產業可以分為39個大類,19個中類,525個小類。目前中國是全球唯一一個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中國不僅擁有完整的工業體系,而且產值規模高居世界第一。

「我國已成為全世界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所列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工業增加值從1952年的120億元增加到2018年的30多萬億元,按不變價計算增長約971倍,年均增長11%。」

工業和信息化部部長苗圩20日在國務院新聞辦新聞發布會上說,70年來,我國成功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的新型工業化發展道路,走過了發達國家幾百年的工業化歷程,創造了人類發展史上的奇跡。

經過70年的不懈努力,我國躍升為世界第一製造業大國和世界網路大國。苗圩用5個關鍵詞來概括70年工業發展的成就和亮點。

一、第一製造大國

根據世界銀行數據,2010年我國製造業增加值超過美國成為製造業第一大國。2018年,我國製造業增加值佔全世界的份額達到28%以上,成為驅動全球工業增長的重要引擎。在世界500多種主要工業產品當中,中國有220多種工業產品的產量居全球第一。

二、完整的工業體系

目前,我國已擁有41個工業大類、207個工業中類、666個工業小類,形成了獨立完整的現代工業體系,是全世界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

三、創新驅動發展

2017年全國規模以上工業有效發明專利數達到了93.4萬件,比2004年增長了29.8倍。一些技術已經從過去的「跟跑」到「並跑」甚至向「領跑」邁進,發電設備、輸變電設備、軌道交通設備、通信設備等產業已經處於國際領先地位。

四、兩化深度融合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工業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進一步加快,智能製造發展取得了積極成效。2018年,我國數字經濟的規模達到了31.3萬億元,居全球第二位。

五、中小企業蓬勃發展

70年來,我國的中小企業、民營企業蓬勃發展,在增加就業、穩定增長、促進創新方面發揮了獨特的重要作用,作為國民經濟生力軍的作用也日益凸顯。

截至2018年底,我國中小企業的數量超過3000萬家,個體工商戶數量超過7000萬戶,貢獻了全國50%以上的稅收、60%以上的GDP、70%以上的技術創新成果和80%以上的勞動力就業。

參考資料來源:鳳凰網-中國已成為唯一擁有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

⑧ 中國是世界唯一一個有完整工業體系的國家嗎

中國是世界唯一一個有完整工業體系的國家嗎?

我們國人都看到了中國這幾十年來經濟的飛躍發展,尤其是對互聯網特別的感嘆,人手一手機,就連小孩都會玩兒,而且在其他的製造行業也特別的發達。從各種數據顯示,中國的產業在世界上是佔有很大份額的。而且中國的工業體系非常的全面完整在世界上也是很少見的

但是中國就不一樣了,工業體系非常完整,小到手機大到造船業和航空飛機都有製造。不管是鋼鐵,鋰電池,還是電腦晶元在中國的工業體系裡樣樣都有。就連非常強大的美國現在已經不能再製造潛水,而中國依然可以。並且還有導彈的製造品種都超過了美國好幾倍。

⑨ 廣東是不是中國工業體系最完整的省份

工業體系指一定地域范圍內,工業實力及技術的經濟活動的有機聯系、以及由此形成的空間流的整體,即工業系統。小至一個工業聯合企業,大至一個國家甚至國家集團的工業,都可視為某種工業體系。
工業體系的構成除工業生產單位外,還包括:①具有決策和行政功能的管理單位和附屬的發展研究單位;②從事原材料採掘、加工或產品修配的廠礦;③為生產廠礦服務的物資調運、產品銷售服務等輔助單位。

廣東是中國工業第一省,不論是產值、效益還是國際化,廣東工業都是當之無愧的中國第一。世界工廠三分在中國,而中國工廠三分在廣東。

溫馨提示:以上內容僅供參考。
應答時間:2021-11-05,最新業務變化請以平安銀行官網公布為准。

⑩ 工業體系的相關簡介

18~19世紀工業革命後 100多年來,多數發達國家在20世紀上半葉先後形成了結構比較穩定、布局基本定型的工業體系。到60年代,全世界大體形成美國、西歐、蘇聯和東歐、日本 5個工業核心地區,具有獨立、完整、強大的國家或國家集團工業體系。
60年代以來,發展中國家經濟的增長,產生了世界工業體系布局的新的影響因素。同時,現代科學技術的飛躍發展促進了新時期的工業革命。這兩個因素的相互作用,使世界工業體系在結構和布局上都發生了顯著的變化,如新興產業集聚區的涌現、老工業區的結構改組、傳統工業由發達國家和地區向發展中國家和不發達地區轉移、邊緣地區的開發和工業化等等,使得地區工業體系在一、二十年內發生的變化比過去數十年、上百年的過程還要顯著、深刻。但即使如此,任何工業體系一經形成,還是具有相對的穩定性,只有當某種重要因素發生突然變化時,才會引起整個工業體系性質的改變。工業體系的各個層次都在不斷變化,但地區一級的變化特別顯著和引人注目。關於工業體系的發展和變化的研究主要有3個方面:①該體系在功能和空間上的發展和變動;②該體系的物質流、信息流以及區際、區內聯繫上的變化;③組成單位的發展趨勢和變化動力。 1953~1957年第一個「五年計劃」時期興建的幾百個骨幹企業,為全國工業體系的形成奠定了基礎,建設和發展了幾個重要工業基地和若干工業中心。60年代和70年代繼續加強了能源、原材料和機器製造等工業部門,並在內地建設了一批新的工業中心。除已建成獨立完整的全國工業體系之外,在東北、華北、華東也已形成具有一定實力、部門相對完整而又具有特色的大區工業體系。西南、華中、華南的工業體系略具雛型,西北地區則處於初始階段。此外,已形成一批各具特色的工業地區(工業基地)一級的工業體系。如遼中南、魯中、晉中以能源重工業為主,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以輕紡、化工等加工工業為主,京津唐地區、武漢、重慶和關中地區輕、重工業較為平衡。工業中心的工業體系,雖有相當的發展程度,但大部分由於部門管理分割,使組織聯系和技術經濟聯系都受到一定影響。
(李文彥) 1、市場機制是以小農經濟為實踐的理論
實際上,任何理論都是有前提條件和適用范圍的,同時理論也有時也有她本身所擔負的特殊使命,「看不見的手」的市場機制也不例外。「看不見的手」基本是以農業社會及典型庄園私有經濟特徵的工場手工業或處於自由競爭的工業生產社會初期為實踐的經濟理論,它的前提是分散的、獨立的、力量均勢的買家和分散的、獨立的、力量均勢的賣家,買賣雙方完全用市場價格自發地、平等地進行商品交換的行為。因此,中國的經濟學家並不真正理解現實的工業社會和工業經濟運行規律,夢想「以市場換技術」,並把「看不見的手」奉為上帝,把市場經濟與產權明晰當寶貝,以為只要建立了「健全的市場經濟體制」,讓所有資產歸於能發財的個人,強國就指日可待,財富就滾滾而來。殊不知這個世界根本沒有一個靠「看不見的手」的自由市場而進步發展成發達國家的例子。現實中的全球經濟、國家經濟、地區經濟中都與「看不見的手」的理論前提相差甚遠,綜觀經濟現實,正處於工業經濟高度發展的時期,經濟也總是被處於壟斷地位的大資本所操縱。在這種情況下,研究中國的經濟問題就不能用小農經濟、自由市場經濟的眼光分析,而應當用現代工業社會的眼光來研究中國的問題。
在農業經濟時代,個人是生產的主體,使用簡單生產工具進行重復性勞動。而現代工業經濟以普遍使用先進機械,整個社會互相配合、不斷發展變化的大生產為特徵。在工業社會中,生產是由人和機器組合而成的工業體系來完成的,機器有遠遠超過人的體力和精力,能夠達到人力遠遠不及的生產效率。人在生產中只是設計和操作機器。整個現代工業社會其實就像一台機器,具有高度組織化社會結構的,需要各部門協調配合方能運轉。現代工業生產的主體是重工業體系,其生產力幾乎沒有上限,只受限於能夠獲得的資源和市場。即使農業,也是現代工業的結果,沒有現代工業提供的化肥、農葯、農機、種子等工業產品,農業的單產會大降低,不能養活這么多人口。零散的個人積極性在大工業體系這個鋼鐵怪物面前也是渺小的。至於其他行業,統一的大工業體系的效率更是遠遠超過零散的人力。早期的機器缺乏靈活性,只適合進行規范化大規模生產,但隨著計算機控制技術的進展,機器的柔性逐步增強,不斷取代人在生產中的位置。由於機器技術的發展,在整個工業生產鏈中,人工已經被大量機器取代,只是在最後的組裝環節,由於品種多,單次裝配批量小,不可能為每種裝配單獨設計自動生產線,還需要大量的人工。工業社會中的人要麼提高知識和技術水準,從事機器不能涉足的智能領域,或者提高積極性,從事簡單機構的裝配業,與機器的效率競爭,用血肉之軀對搞鋼鐵。
2、落後的根源是缺乏完整的大工業體系
農業、手工業或第三產業都不能像重工業一樣自行促進本身的產量或質量,除非同比例地增加人口。例如傳統農業,無論你為下一年的耕作準備多麼充分,在土地上流多少汗水,種下多少種子,也很難讓下一年的產量在歷史最高產量上提高10%。手工業也一樣,手工業產品的質量和產量完全取決於手工業者的技術水平,最好找一個好的師傅,引導自己成為一個熟練工人。但農業與手工業的技術進步是單項的、孤立的,無法與其他技術成果互相促進的技術進步是不具有持續性的,一旦新技術普及,進步也就此停滯。與此相比較,現代工業不僅規模可以指數化擴大,更重要的是加工精度和技術可以在一代機器中積累,各種技術之間可以相互支援、提高。手工工具可以用來生產最初的機床,而機床本身又可以生產更精密的尺子、更精密的機床,為自身生產動力機械,同時通過提供標准化的實驗器材促進整個科學的進步,再從科學進步中得到進一步發展的方向。最終,我們可以得到整個現代工業體系。在差不多兩世紀里的時間里,簡陋的機床和蒸汽機進化成了今天的太陽能電廠、數控機床、氣象衛星,而且能源----資源的採集和加工能力的提高還沒有觸頂的跡象,這種進步是手工業----農業社會根本無法想像的。
進入近代以來,落後國家可以通過出售自己的資源和勞動力,換取發達國家的機器設備、關鍵材料和部件,也進入機器大生產。引進外國成熟的設備工藝能在短時間內提高生產能力,但由於資源和勞動力相對過剩,價格低廉,且資源開采和勞動力的數量、勞動強度的提高存在上限,因此不具備重工業技術指數增殖的特徵。依靠引進外國重工業技術來發展經濟基本呈現追趕的趨勢。
是否擁有完整全面的鋼鐵、化學、機械、電子基幹產業,是區別發達國家與落後國家的根本標志。擁有完整全面的基幹產業就是發達國家,可以設計製造幾乎一切現代化的產品。擁有大工業體系的國家也可能暫時會貧窮,也可能若干基幹產業的技術水平低,但只要全面完整,選擇合適的發展路徑,就可以實現生物般的指數增殖和進化,在短時間內成為富裕國家。
3、西方不允許落後國家建立大工業體系
國家要長久的發展之策決非是採取「看不見的手」戰略。中國的經濟學家們還在延續農業時間的思考方式,普通百姓也沒有認識到工業時代的財富是怎麼來的,總覺得中國地大物博,順其自然就一定有好的結果。這種社會自發產生的經濟規律自然注重刺激個人積極性和維護私有產權,但個人積極性只在農業社會才有效,農夫可以早出晚歸,多種幾畝地。但是在工業社會,個體的積極性在國家大工業體系面前是渺小的,無論如何也干不過生產的自動機器----國家的大工業體系。今天我們中國的核心問題其實就是中國大工業體系腿軟。盡管經濟學家們的比較優勢理論指出了中國的優勢,但是並沒有從根本上解決民族工業如何獲得核心競爭力(技術)的問題,而企業忙於組裝和加工,追求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道路就更加艱難。中國企業的真實狀況是,上不能突破----開發不出先進技術,外國的投資者也不轉讓;下面臨斷裂----大量勞動力不能向工業化人口迅速轉化,大多數人只能從事簡單勞動。此外,還要面臨其他人口大國的競爭,「比較優勢」正受到後發的發展中國家的挑戰,因為這些國家的土地和勞動力成本比中國更低。
從工業革命至今的世界經濟史告訴我們:發達國家幾乎都是依靠建立大工業體系為基礎發展起來的,英美發展初期比較輕松,重化學工業來自私人資本,但英美大工業體系也不是市場經濟,一樣要靠政府的巨額軍費和政府采購來支持。在他們的背後還有大量的國立科研教育機構,以及許多私有但不是私營的基金會作為經濟後盾。落後國家中也因為沒有建立自己獨立的大工業體系而長期處於依附的地位、落後的行列。其中很多國家都是「看不見的手」的自由市場經濟,但是私人資本和自由市場經濟非但不會建設大工業體系,還會嚴重損害現有的大工業體系。其原因在於,一個國家和民族的大工業體系的建設,是和普遍的經濟規律不相容的,其中的道理很簡單----如果世界大同的話,整個世界只需要一套大工業體系就夠了,多了就是浪費。當相對落後的國家試圖獨立於西方體制以外建立大工業體系時,如果奉行自由競爭原則,自己未成熟的大工業體系肯定會在發達國家的競爭下破產,世界重歸於只存在一個大工業體系的狀態。
問題是,雖然在理論上世界只需要一個大工業體系,但西方大資本不會允許落後國家白白分享現代科技帶來的利益,除非落後國家用資源和人力來交換。由於這個世界上人力資源相對大工業體系是過剩的,爭相降價競爭的落後國家換不到多少外匯,自然也就沒有能力去買先進工業品,這種相對生產過剩反過來又抵制了發達國家擴大大工業體系的願望。世界經濟就是在這個死結中分化為兩個世界:擁有大工業體系的國家是獨立自主的發達國家,沒有大工業體系的國家只能是依附型經濟和落後的國家。從依附性國家到現代化國家並不是一個漸進發展的過程,而是要麼安於現狀,要私冒風險,克服困難跨越工業化壁壘,沒有第三條道路。
4、建立完整的大工業體系才是中國強大的唯一道路
世界格局限制了落後國家的活動范圍,落後國家參與已經存在但為西方發達國家所主導的全球貿易體系。正是大工業體系的特性和「看不見的手」相結合阻止了這些國家建立自己的大工業體系。試圖在西方大工業體系已經占絕對地位的情況下,單靠貿易和國內企業自行發展獲得工業化資源和技術,結果就會落入低水平發展的陷阱。因為根據比較效益,建立自己的生產知識體系和大工業體系,需要大量的人才培訓,需要漫長的時間和資金,而且開始時做出的工業品質次價高。如果國家政權能夠有效阻斷其他大工業體系的干涉,在一個足夠大的國家內建立獨立的經濟體系是完全可能的。後發國家要藉助西方已經崛起的歷史可借鑒,抓住經濟進步的關鍵----工業革命,更快的提高本國的科技和經濟水平。這也是在現存的西方大工業體系被資本主義所壟斷和限制,進而無法充分擴大為全體人類服務的情況下,建立獨立的大工業體系的落後國家的無奈而必然的選擇。
一個理想的大工業體系,應該是由基本實行計劃經濟的重工業體系,和需要自由貿易、強調企業獨立性和自由貿易的裝配工業、輕工業共同組成的。前者,對有限關鍵技術和資源進行投資開展,提供基本的工業物資和機械。後者則基本保持前工業時代的體制,利用這些物資和機械完成最終產品的產品製造(包括非實物產品)。發達國家通過對核心產業部分國有化和企業之間的互相滲透,基本建立了這種經濟體制,只是裝配工業和輕工業已經在很大程度上轉移到了第三世界國家。而對於一般落後國家而言,後者並不缺乏,缺乏的是無法通過市場經濟、自由貿易建立的重工業體系。
落後的重工業體系無法在自由貿易的情況下與先進的對手進行競爭,除非努力發展縮小與先進對手的差距,才有可能改變不利的局面。但在落後國家的重工業體系不斷升級追趕中,在經濟上遇到的阻力往往越來越大,事實上,西方和買辦集體要求開放市場的理由往往正是由落後國家的工業化努力所製造並強加的。
5、西方經濟學已成為阻止落後國家走向富強十分巧妙的理論工具
我認為,「看不見的手」最致命的問題在於無視這種重工業體系的相對稀缺,或者認為這種狀態只是一種暫時的不平衡,長期的世界經濟發展自然會使這種平衡迅速消失,而在於西方經濟學沒有與工業革命以後的現實社會相結合。但為什麼這樣一個與現實嚴重沖突的理論能一直占據主流地位。
西方經濟學是工業革命以前一種提倡自由市場、私有產權、指望競爭提供經濟動力的經濟學思想,是與農業社會相適應的理論,也只有在農業社會中才會出現這樣的理論,這是與工業革命以前的歐洲和漢朝以後尤其宋朝、清朝中國社會史實一致的。而大部分農業社會也在這個階段建立了與現代西方經濟學相類似的觀念,並樂於在低關稅條件下與整個世界進行貿易。
在工業革命爆發以後,幸運的西方國家率先建立了重工業體系,得以在一個接近自由貿易的世界體系中占據了優勢,而且還能通過自由貿易來鞏固這種地位,對於發達國家而言,「看不見的手」當然是一種非常合適的理論,實際上「看不見的手」這只黑手正是發達國家利益的具有貪婪本性的大資本及大資本的決定力量。而西方以外的落後國家均未能建立獨立的重工業體系。因此在這些國家,最強大的經濟集團是組織本國原材料和簡單勞動力出口、進口先進工業產品的買辦經濟集團。從短期來看,向自由貿易體系中出售更多的資源和勞動力,進口更多的先進產品也確實提高了利潤。按照社會運行決定思想文化的規律,無論是西方發達國家還是落後國家,都因各自的經濟結構繼承了前工業時間的經濟思想。在西方為中心的經濟格局下,未將工業革命本身納入理論的自由貿易學說得以保持了自身的主流地位。
(本節摘自小小《僅依賴市場機制無法使落後國家走向富強》一文)

閱讀全文

與哪個省具備了完整的工業體系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賓士gl470拖拽模式怎麼解除 瀏覽:480
綿陽哪裡有鋁型材工業平台 瀏覽:532
汽車減配在哪裡看 瀏覽:976
賓士的esq在哪裡 瀏覽:773
工業園區准入節能規劃公司有哪些 瀏覽:516
煙台昌隆汽車配件有限公司在哪裡 瀏覽:129
奧迪q5後面怎麼吹暖風 瀏覽:774
工業互聯網跨界農業怎麼樣 瀏覽:801
奧迪哪個系列有天窗 瀏覽:42
寶馬車從沈陽運蘇州要多久 瀏覽:708
汽車噴漆砂眼是什麼原因 瀏覽:623
汽車加氣站歸什麼部門監督 瀏覽:197
成熟工業園如何實現工業40 瀏覽:95
寶馬車門裡面拉手怎麼蓋上 瀏覽:770
如何製作簡易汽車限速器 瀏覽:804
汽車空調泵管道如何清洗 瀏覽:742
汽車大燈黑膜哪裡有賣的 瀏覽:569
12年福建賓士製冷劑加多少 瀏覽:570
奧迪a5首付30萬月供需要多少 瀏覽:635
電動汽車如何擴裝續航鋰電池 瀏覽:7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