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隨著全球肉類產量的進一步增加,畜牧業對全球溫室效應的影響也會增長。目前,畜牧業用地已經佔到地球土地面
直觀上還是應該選A.
A最能概括中心意思.
畜牧業佔用越來越多的圖紙.
對全球825個陸地生態區中的306個造成了威脅,並且威脅到1699個瀕危物種。
所以以上是發展畜牧業對環境造成的影響,因此是A進一步推測,下一步應該治理控制.
因此你選B也不是沒有道理.就看想要說到什麼程度了.但就A和B都有的情況下,選A更貼切.
⑵ 畜牧業為什麼排放溫室氣體
甲烷不是溫室效應很輕的氣體,等質量的甲烷的溫室效應作用是CO2的25倍,只不過他在大氣中占的比例很小,所以直到最近幾年才越來越被人們所重視,而且畜牧業不關只是動物排放的溫室氣體,還包括為了製造牧場而燒毀樹林所產生的co2,以及燒毀的那部分樹木後損失的吸收CO2的能力。有人估計,畜牧業排放的溫室氣體占人為因素排放的50%,比什麼汽車油輪煉鋼廠高的多~~
⑶ 汽車尾氣排放占溫室效應的百分之幾,溫室效應的主要問題是畜牧業嗎
汽車燃料中有碳元素,所以汽車尾部的排氣管會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而二氧化碳是造成溫室效應的主要原因。
汽車尾氣的主要污染物是:一氧化碳(CO)、氮氧化物(NOx)、碳氫化合物(HC)、鉛(Pb)、苯並芘(BaP)等。它們對環境的污染主要表現為產生溫室效應,破壞臭氧層,產生酸雨、黑雨等現象。對人體的危害主要表現為造成各種疾病,嚴重損害呼吸系統,並且具有很強的致癌性。
⑷ 行測題目
個人認為選B ,第一句話意在強調畜牧業的溫室效應,而最後一句由於第一句相呼應,說明的都是一個問題,那就是畜牧業的環境污染,
⑸ 北極冰層在2012年真的會完全融化嗎畜牧業是全球暖化的最大元兇嗎墨西哥會議結果怎樣
其實,畜牧業對溫室效應的貢獻,是來自反芻動物排泄的甲烷氣體。甲烷的溫室效應是CO2的4倍。
要說是元兇,這也太誇張了,人類的活動才是主要原因。但各方也沒有定論,因為地球本身就處在暖期與冰期的交替中,上一個冰期已經是人類誕生前的事情了。所謂全球變暖,是人類不當開發下導致的全球氣溫異常升高的現象。工業的碳排量,按照對溫室效應的貢獻率摺合,遠遠大於畜牧業的甲烷量,所以職責畜牧業是元兇,太過於片面。
其實,人類是雜食動物。吃肉是必須的,沒有什麼不好。當然過度才會導致問題,如果把人類各種不健康的飲食習慣帶來的後果,全部歸結於肉,又太偏激了。動物蛋白中氨基酸含量是很全面的,還有很多有機酸,是植物沒有的。而植物含有的,肉類也不一定有。所以葷素搭配代是最好的。吃素,是不健康的。雖然說有低脂低膽固醇高纖維素等等。。。但那時畢竟植物蛋白含量少,蛋白品質不好。尤其長期素食,會對人產生壞處,如女性不孕,衰老快等等。。。。
我們雖然用不著擔心全球變暖像 後天 電影描述的那樣,但畢竟要可持續發展,地球不會滅亡,它只是宇宙中千百萬行星中的一顆,至於氣候,是影響生物生存的因素。我們人類處於食物鏈頂端,是生態圈中的一員,我們的不合理開發資源,帶來氣候大尺度的變化,會造成生態系統的失衡,給生命體帶來災難影響。對於人類的前景,才是我們要關注的。
墨西哥會議,
議題:做出改變以保護環境
內容是;全球開始普遍認知全球暖化危及今日地球上所有眾生。經常發生的強烈天災,如颶風、水災、地震、海灘侵蝕、瘟疫與爆發的新疾病,與我們的生活方式是否有關聯?
就是個會議,結果也不是簡單的同意或者不同意,經濟,環境本來就是各國博弈的對抗點。。。沒有什麼很好的結果可以說。
⑹ 現代工業生產造成溫室效應的主要原因是什麼
1.大量燃燒化石燃料
2.植被大量的破壞
3.地殼內部甲烷溢出
4.畜牧業的大量甲烷排放
⑺ 全球變暖的益處
1、隨著大氣環境中二氧化碳的濃度持續走高,可以更好的幫助植物進行光合作用並促進植物的生長,讓地球一片綠色。
2、糧食作物也會得到更好、更優質的生長,以解決全球人口糧食供應。
3、知道全球變暖後以受限的生活方式,減少熱量排放:工業服務於生活,生活用品受限,工業自然減少。
4、每個人因全球變暖減少熱量排放,用固定的生活方式生活習慣,制定出固定的生活用品,用固定的生活用品,限制生活用品的濫用,用有限度的使用生活用品,達到限量生產,限量加工,從而抑制工業泛濫,減少熱量排放。
3、隨著北極冰雪消融,地球會擁有更加廣闊的海域,可以發展更多便捷、低成本的新航線,縮短亞、歐、北美間的距離。
4、對於位於寒帶亞寒帶的國家來說,可以使國內的氣溫提高,改變經濟結構,種植溫帶的作物;也可以改變種植制度,一年多熟,從而提高產量,進而提高經濟水平。
(7)畜牧業和工業哪個對溫室效應更大擴展閱讀:
減緩全球變暖:
一、食:
1、吃素。畜牧業消耗大量的谷、豆類,也消耗大量珍貴的水;為了放牧牛羊及飼養豬雞,犧牲原始森林,造成溫室效應。
2、少吃。在家烹煮、外食分量恰到好處,吃不完打包回家。
3、拒絕購買高山茶、高冷蔬菜(高山茶、高冷蔬菜讓台灣的森林消失、破壞山地水土保持,無法發揮儲存水分的功能,又大量使用農葯與肥料,污染水源與水庫的生態)。
二、衣:
1、認識衣料來源:選購純棉、全麻等自然材質(有機性的),才可回收再生;依洗標來購衣及保養衣服,以延長衣服的壽命。
2、需求量的決定,依洗衣的次數、家中的容量、生活方式、經濟狀況等四要素來決定購衣頻率,盡量控制好,不要超量(重質不重量)。
三、住:
1、多用二手傢具(多利用二手傢具,既可回收再利用、節省資源)。
2、多用植栽綠化來做居家布置(居家應以簡單、天然為原則。居家布置多用生態性的自然材料。多種花草盆栽,盡量用本土性的樹種,家中有庭院的多留天然性的泥土)。
3、請用器皿盛水,洗果菜、碗盤、刷牙、洗臉,以節約珍貴的水源。
4、房間之電源、冷氣集中使用。
四、行:
1、走樓梯,不搭電梯。
2、出門多走路、騎單車、利用大眾運輸系統、少開車和騎機車。
⑻ 牛屁真的對全球變暖有很大的影響嗎
牛屁其實就是甲烷,屬於造成溫室效應的氣體之一,確實對全球變暖有一定的影響,但按照現在的科技來看卻不是最大的影響。在過去工業以及科技並不發達的日子裡面,牛確實被很多人認為是全球變暖的元兇之一,畢竟它排放的屁竟然釋放的是甲烷!曾經有一段時間很多人是建議全球不吃牛的愚蠢想法,可現在的牛屁卻不是全球暖化的重大影響了。
富含甲烷的牛屁對全球暖化確實有影響,當然,並非是最大的影響。
⑼ 工業技術產生對自然環境的效應
人類活動對氣候的影響有兩種:一種是無意識的影響,即在人類活動中對氣候產生的副作用;一種是為了某種目的,採取一定的措施,有意識地改變氣候條件。在現階段,以第一種影響占絕對優勢,而這種影響以以下三方面表現得最為顯著,即①在工農業生產中排放至大氣中的溫室氣體和各種污染物質,改變大氣的化學組成;②在農牧業發展和其它活動中改變下墊面的性質,如破壞森林和草原植被,海洋石油污染等等;③在城市中的城市氣候效應。自世界工業革命後的200年間,隨著人口的劇增,科學技術發展和生產規模的迅速擴大,人類活動對氣候的這種不利影響越來越大。因此,必須加強研究力度,採取措施,有意識地規劃和控制各種影響環境和氣候的人類活動,使之向有利於改善氣候條件的方向發展。
(一)改變大氣化學組成與氣候效應
工農業生產排入大量廢氣、微塵等污染物質進入大氣,主要有二氧化碳(CO2)、甲烷(CH4)、一氧比二氮(N2O)和氟氯烴化合物(CFCS)等。據確鑿的觀測事實證明,近數十年來大氣中這些氣體的含量都在急劇增加,而平流層的臭氧O3。總量則明顯下降。如前所述,這些氣體都具有明顯的溫室效應,在波長9500毫微米(μm)及12500-17000μm有兩個強的吸收帶,這就是O3及CO2的吸收帶。特別是CO2的吸收帶,吸收了大約70-90%的紅外長波輻射。地氣系統向外長波輻射主要集中在7000-13000μm波長范圍內,這個波段被稱為大氣窗。上述CH4、N2O、CFCS等氣體在此大氣窗內均各有其吸收帶,這些溫室氣體在大氣中濃度的增加必然對氣候變比起著重要作用。
大氣中CO2濃度在工業化之前很長一段時間里大致穩定在約(280±10)×10-3ml/L,但在近幾十年來增長速度甚快,至1990年已增至345×10-3ml/L,90年代以後,增長速大。圖8·14(圖略)給出美國哈威夷馬納洛亞站(Mauna Loa)1959-1993年實測值的逐年變化。大氣中CO2濃度急劇增加的原因,主要是由於大量燃燒化石燃料和大量砍伐森林所造成的。據研究排放入大氣中的CO2有一部分(約有50%上下)為海洋所吸收,另有一部分被森林吸收變成固態生物體,貯存於自然界,但由於目前森林大量被毀,致使森林不但減少了對大氣中CO2的吸收,而且由於被毀森林的燃燒和腐爛,更增加大量的CO2排放至大氣中。目前,對未來CO2的增加有多種不同的估計,如按現在CO2的排放水平計算,在2025年大氣中CO2濃度為4.25×10-3mL/L為工業化前的1.55倍。
甲烷(CH4沼氣)是另一種重要的溫室氣體。它主要由水稻田、反芻動物、沼澤地和生物體的燃燒而排放入大氣。在距今200年以前直到11萬年前,CH4含量均穩定於0.75-0.80×10-3mL/L.近年來增長很快。1950年CH4含量已增加到1.25×10-3mL/L,1990年為1.72×10-3mL/L。Dlugokencky等根據全球23個陸地定點測站和太平洋上14個不同緯度的船舶觀測站觀測記錄,估算出近10年來全球逐年CH4在大氣中混合比(M)的變化值如圖8·15(圖略)所示。根據目前增長率外延,大氣中CH4含量將在公元2000年達2.0×10-3mL/L,2030年和2050年分別達2.34至2.50×10-3mL/L。
一氧化二氮(N2O)向大氣排放量與農田面積增加和施放氮肥有關。平流層超音速飛行也可產生N2O。在工業化前大氣中N2O含量約為2.85×10-3mL/L。1985年和1990年分別增加到3.05×10-3mL/L和3.10×10-3mL/L。考慮今後排放,預計到2030年大氣中N2O含量可能增加到3.50×10-3-4.50×10-3mL/L之間,N2O除了引起全球增暖外,還可通過光化學作用在平流層引起臭平氧O3離解,破壞臭氧層。
氟氯烴化合物(CFCS)是製冷工業(如冰箱)、噴霧劑和發泡劑中的主要原料。此族的某些化合物如氟里昂11(CCl2F,CFC11)和氟里昂12(CCl2F2,CFC12)是具有強烈增溫效應的溫室氣體。近年來還認為它是破壞平流層臭氧的主要因子,因而限制CFC11和CFC12生產巳成為國際上突出的問題。
在製冷工業發展前,大氣中本沒有這種氣體成分。CFC11在1945年、CFC12往存在1935年開始有工業排放。到1980年,對流層低層CFC11含量約為168×10-3mL/L而CFC12為285×10-3mL/L,到1990年則分別增至280×10-3mL/L和484×10-3mL/L,其增長是十分迅速的。圖8·16(圖略)給出CFC12近數十年來的變化形勢,其未來含量的變化取決於今後的限制情況。
根據專門的觀測和計算大氣中主要溫室氣體的濃度年增量和在大氣中衰變的時間如表8·7(圖略)所示。可見除CO2外,其它溫室氣體在大氣中的含量皆極微,所以稱為微量氣體。但它們的增溫效應極強,而且年增量大,在大氣中衰變時間長,其影響甚巨。
臭氧(O3)也是一種溫室氣體,它受自然因子(太陽輻射中紫外輻射對高層大氣氧分子進行光化學作用而生成)影響而產生,但受人類活動排放的氣體破壞,如氟氯烴化合物、鹵化烷化合物、N2O和CH4、CO均可破壞臭氧。其中以CFC11、CFC12起主要作用,其次是N2O。圖8·17(圖略)是各氣候帶緯向平均臭氧總量距平值的年際變比(196-1985年,由圖可見,自80年代初期以後,臭氧量急劇減少,以南極為例,最低值達-15%,北極為-5%以上,從全球而言,正常情況下振盪應在土2%之間,據1987年實測,這一年達-4%以上。從60°N-60°S間臭氧總量自1978年以來已由平均為300多普生單位減少到1987年290單位以下,亦即減少了3-4%。從垂直變化而言,以15-20km高空減少最多,對流層低層略有增加。南極臭氧減少最為突出,在南極中心附近形成一個極小區,稱為「南極臭氧洞」。自1979年到1987年,臭氧極小中心最低值由270單位降到150單位,小於240單位的面積在不斷擴大,表明南極臭氧洞在不斷加強和擴大。在1988年其O3總量雖曾有所回升,但到1989年南極臭氧洞又有所擴大。1994年10月4日世界氣象組織發表的研究報告表明,南極洲3/4的陸地和附近海面上空的臭氧已比十年前減少了65%還要多一些①。但有資料表明對流層的臭氧卻稍有增加。
大氣中溫室氣體的增加會造成氣候變暖和海平面抬高。根據目前最可靠的觀測值的綜合,自1885以來直到1985年間的100年中,全球氣溫已增加0.6-0.9℃。圖8·10(圖略)中點出了1860年到1985年實際的氣溫變化(對於1985年全球年平均氣溫的差值),表明全球增暖的趨勢也是0.8℃左右。1985年以後全球地面氣溫仍在繼續增加,多數學者認為是溫室氣體排放所造成的。圖中列出三種不同情況溫室氣體的排放所產生的增溫效應,從氣候模式計算結果還表明此種增暖是極地大於赤道,冬季大於夏季。
全球氣溫升高的同時,海水溫度也隨之增加,這將使海水膨脹,導致海平面升高。再加上由於極地增暖劇烈,當大氣中CO2濃度加倍後會造成極冰融化而冰界向極地萎縮,融化的水量會造成海平面抬升。實際觀測資料證明,自1880年以來直到1980年,全球海平面在百年中已抬高了10-12cm。據計算,在溫室氣體排放量控制在1985年排放標准情況下,全球海平面將以5.5cm/10a速度而抬高,到2030年海平面會比1985年增加20cm,2050年增加34cm,若排放不加控制,到2030年,海平面就會比1985年抬升60cm,2050年抬升150cm。
溫室氣體增加對降水和全球生態系統都有一定影響。據氣候模式計算,當大氣中CO2含量加倍後,就全球講,降水量年總量將增加7-11%,但各緯度變化不一。從總的看來,高緯度因變暖而降水增加,中緯度則因變暖後副熱帶乾旱帶北移而變乾旱,副熱帶地區降水有所增加,低緯度因變暖而對流加強,因此降水增加。
就全球生態系統而言,因人類活動引起的增暖會導致在高緯度冰凍的苔原部分解凍,森林北界會更向極地方向發展。在中緯度將會變干,某些喜濕潤溫暖的森林和生物群落將逐漸被目前在副熱帶聽見的生物群落所替代、根據預測,CO2加倍後,全球沙漠將擴大3%,林區減少11%,草地擴大11%,這是中緯度的陸地趨於乾旱造成的。
溫室氣體中臭氧層的破壞對主態和人體健康影響甚大。臭氧減少,使到達地面的太陽輻射中的紫外輻射增加。大氣中臭氧總量若減少1%,到達地面的紫外輻射會增加2%,此種紫外輻射會破壞核糖核酸(DNA)以改變遺傳信息及破壞蛋白質,能殺死10m水深內的單細胞海洋浮游生物、減低漁產,以及破壞森林,減低農作物產量和質量,削弱人體免疫力、損害眼睛、增加皮膚癌等疾病。
此外,由於人類活動排放出來的氣體中還有大量硫化物、氮比物和人為塵埃,它們能造成大氣污染,在一定條件下會形成「酸雨」,能使森林、魚類、農作物及建築物蒙受嚴重損失。大氣中微塵的迅速增加會減弱日射,影響氣溫、雲量(微塵中有吸濕性核)和降水。
(二)改變下墊面性質與氣候效應
人類活動改變下墊面的自然性質是多方面的,目前最突出的是破壞森林、坡地、乾旱地的植被及造成海洋石油污染等。
森林是一種特殊的下墊面,它除了影響大氣中CO2的含量以外,還能形成獨具特色的森林氣候,而且能夠影響附近相當大范圍地區的氣候條件。森林林冠能大量吸收太陽入射輻射,用以促進光合作用和蒸騰作用,使其本身氣溫增高不多,林下地表在白天因林冠的阻擋,透入太陽輻射不多,氣溫不會急劇升高,夜晚因有林冠的保護,有效輻射不強,所以氣溫不易降低。因此林內氣溫日(年)較差比林外裸露地區小,氣溫的大陸度明顯減弱。
森林樹冠可以截留降水,林下的疏鬆腐植質層及枯枝落葉層可以蓄水,減少降雨後的地表徑流量,因此森林可稱為「綠色蓄水庫」。雨水緩緩滲透入土壤中使土壤濕度增大,可供蒸發的水分增多,再加上森林的蒸騰作用,導致森林中的絕對濕度和相對濕度都比林外裸地為大。
森林可以增加降水量,當氣流流經林冠時,因受到森林的阻障和磨擦,有強迫氣流的上升作用,並導致湍流加強,加上林區空氣濕度大,凝結高度低,因此森林地區降水機會比空曠地多,雨量亦較大。據實測資料,森林區空氣濕度可比無林區高15-25%,年降水量可增加6-10%。
森林有減低風速的作用,當風吹向森林時,在森林的迎風面,距森林100m左右的地方,風速就發生變比。在穿入森林內,風速很快降低,如果風中挾帶泥沙的話,會使流沙下沉並逐漸固定。穿過森林後在森林的背風面在一定距離內風速仍有減小的效應。在乾旱地區森林可以減小乾旱風的襲擊,防風固沙。在沿海大風地區森林可以防禦海風的侵襲,保護農田,森林根系的分泌物能促使微生物生長,可以改進土壤結構。森林覆蓋區氣候濕潤,水土保持良好,生態平衡有良性循環,可稱為「綠色海洋」。
根據考證,歷史上世界森林曾佔地球陸地面積的2/3,但隨著人口增加,農、牧和工業的發展,城市和道路的興建,再加上戰爭的破壞,森林面積逐漸減少,到19世紀全球森林面積下降到46%,20世紀初下降到37%,目前全球森林覆蓋面積平均約為22%。我國上古時代也有濃密的森林覆蓋,其後由於人口繁衍,農田擴展和明清兩代戰禍頻繁,到1949年全國森林覆蓋率已下降到8.6%。建國以來,黨和政府組織大規模造林,人造林的面積達4.6億畝,但由於底子薄,毀林情況相當嚴重,目前森林覆蓋面積僅為12%,在世界160個國家中居116位。
由於大面積森林遭到破壞,使氣候變旱,風沙塵暴加劇,水土流失,氣候惡化。相反,我國在解放後營造了各類防護林,如東北西部防護林、豫東防護林、西北防沙林、冀西防護林、山東沿海防護林等等,在改造自然,改造氣候條件上已起了顯著作用。
在乾旱、半乾旱地區,原來生長著具有很強耐旱能力的草類和灌木,它們能在乾旱地區生存,並保護那裡的土壤。但是,由於人口增多,在乾旱、半乾旱地區的移民增加,他們在那裡擴大農牧業,挖掘和採集旱生植物作燃料(特別是坡地上的植物),使當地草原和灌木等自然植被受到很大破壞。坡地上的雨水匯流迅速,流速快,對泥土的沖刷力強,在失去自然植被的保護和阻擋後,就造成嚴重的水土流失。在平地上一旦乾旱時期到來,農田莊稼不能生長,而開墾後疏鬆了的土地又沒有植被保護,很容易受到風蝕,結果表層肥沃土壤被吹走,而沙粒存留下來,產生沙漠化現象。畜牧業也有類似情況,牧業超過草場的負荷能力,在乾旱年份牧草稀疏、土地表層被牲畜踐踏破壞,也同樣發生嚴重風蝕,引起沙漠化現象的發生。在沙漠化的土地上,氣候更加惡化,具體表現為:雨後徑流加大,土壤沖刷加劇,水分減少,使當地土壤和大氣變干,地表反射率加大,破壞原有的熱量平衡,降水量減少,氣候的大陸度加強,地表肥力下降,風沙災害大量增加,氣候更加乾旱,反過來更不利於植物的生長。
據聯合國環境規劃署估計,當前每年世界因沙漠化而喪失的土地達6萬km2,另外還有21萬km2的土地地力衰退,在農、牧業上已無經濟價值可言。沙漠化問題也同樣威脅我國,在我國北方地區歷史時期所形成的沙漠化土地有12萬km2,近數十年來沙漠化面積逐年遞增,因此必須有意識地採取積極措施保護當地自然植被,進行大規模的灌溉,進行人工造林,因地制宜種植防沙固土的耐旱植被等來改善氣候條件,防止氣候繼續惡化。
海洋石油污染是當今人類活動改變下墊面性質的另一個重要方面,據估計每年大約有10億t以上的石油通過海上運往消費地。由於運輸不當或油輪失事等原因,每年約有100萬t以上石油流入海洋,另外,還有工業過程中產生的廢油排入海洋。有人估計,每年傾注到海洋的石油量達200-1000萬t。
傾注到海中的廢油,有一部分形成油膜浮在海面,抑制海水的蒸發,使海上空氣變得乾燥。同時又減少了海面潛熱的轉移,導致海水溫度的日變化、年變化加大,使海洋失去調節氣溫的作用,產生「海洋沙漠化效應」。在比較閉塞的海面,如地中海、波羅的海和日本海等海面的廢油膜影響比廣闊的太平洋和大西洋更為顯著。
此外,人類為了生產和交通的需要,填湖造陸,開鑿運河以及建造大型水庫等,改變下墊面性質,對氣候亦產生顯著影響。例如我國新安江水庫於1960年建成後,其附近淳安縣夏季較以前涼爽,冬季比過去暖和,氣溫年較差變小,初霜推遲,終霜提前,無霜期平均延長20天左右。
(三)人為熱和人為水汽的排放
隨著工業、交通運輸和城市化的發展,世界能量的消耗迅速增長,僅1970年全世界消耗的能量就相當於燃燒了75億t煤,放出25×10-10J的熱量。其中在工業生產、機動車運輸中有大量廢熱排出,居民爐灶和空調以及人、畜的新陳代謝等亦放出一定的熱量,這些「人為熱」像滅爐一樣直接增暖大氣。目前如果將人為熱平均到整個大陸;等於在每平方米的土地上放出0.05W的熱量。從數值上講,它和整個地球平均從太陽獲得的凈輻射熱相比是微不足道的,但是由於人為熱的釋放集中於某些人口稠密、工商業發達的大城市,其局地增暖的效應就相當顯著。如表8·8所示,在高緯度城市如費爾班克斯、莫斯科等,其年平均人為熱(QF)的排放量大於太陽凈輻射;中緯度城市如蒙特利爾、曼哈頓等,因人均用能量大,其年平均人為熱QF的排放量亦大於Rg。特別是蒙特利爾冬季因空調取暖耗能量特大,其人為熱竟相當於太陽凈輻射的11倍以上。但是像熱帶的香港,赤道帶的新加坡,其人為熱的排放量與太陽凈輻射相比就微乎其微了。
在燃燒大量化石燃料(天然氣、汽油、燃料油和煤等)時除有廢熱排放外,還向空氣中釋放一定量的「人為水汽」,根據美國大城市氣象試驗(METROMEX)對聖路易斯城由燃燒產生的人為水汽量為10.8×108g/h,而當地夏季地面的自然蒸散量為6.7×1011g/h。顯然人為水汽量要比自然蒸散的水汽量小得多,但它對局地低雲量的增加有一定作用。
據估計目前全世界能量的消耗每年約增長5.5%。如按這個速度增加下去,到公元2000年,全世界能量消耗將比1970年增加5倍,即年耗能為375億t煤。其排放出的人為熱和人為水汽又主要集中在城市中,對城市氣候的影響將愈來愈顯示其重要性。
*見周淑貞,束炯.城市氣候學.北京:氣象出版社.1997;197
此外,噴氣飛機在高空飛行噴出的廢氣中除混有CO2外,還有大量水汽,據研究平流層(50hPa高空)的水汽近年來有顯著的增加,例如1964年其水汽含量為2×10-3ml/L,1970年就上升到3×10-3mL/L,這就和大量噴氣飛機經常在此高度飛行有關。水汽的熱效應與CO2相似,對地表有溫室效應。有人計算,如果平流層水汽量增加5倍,地表氣溫可升高2℃,而平流層氣溫將下降10℃。在高空水汽的增加還會導致高空卷雲量的加多,據估計在大部分噴氣機飛行的北美-大西洋-歐洲航線上,卷雲量增加了5-10%。雲對太陽輻射及地氣系統的紅外輻射都有很大影響,它在氣候形成和變化中起著重要的作用。
(四)城市氣候
城市是人類活動的中心,在城市裡人口密集,下墊面變化最大。工商業和交通運輸頻繁,耗能最多,有大量溫室氣體、「人為熱」、「人為水汽」、微塵和污染物排放至大氣中。因此人類活動對氣候的影響在城市中表現最為突出。城市氣候是在區域氣候背景上,經過城市化後,在人類活動影啊下而形成的一種特殊局地氣候。在80年代初期美國學者蘭茲葆曾將城市與郊區各氣候要素的對比總結如表8·9所示
從大量觀測事實看來,城市氣候的特徵可歸納為城市「五島」效應(混濁島、熱島、干島、濕島、雨島)和風速減小、多變。
見H.E.Landsberg,The Urban Climate.Academic Press.1981.
(1)城市混濁島效應
城市混濁島效應主要有四個方面的表現。首先城市大氣中的污染物質比郊區多,僅就凝結核一項而論,在海洋上大氣平均凝結核含量為940粒/cm3,絕對最大值為39800粒/cm3;而在大城市的空氣中平均為147000粒/cm3,為海洋上的156倍,絕對最大值竟達400000粒/cm3,也超出海洋上絕對最大值100倍以上。再以上海為例,根據近5年(1986-1990年)監測結果,大氣中SO2和NO2兩種氣體污染物城區平均濃度分別比郊縣高8.7倍和2.4倍。
其次,城市大氣中因凝結核多,低空的熱力湍流和機械湍流又比較強,因此其低雲量和以低雲量為標準的陰天日數(低雲量≥8的日數)遠比郊區多。據上海近十年(1980-1989年)統計,城區平均低雲量為4.0,郊區為2.9。城區一年中陰天(低雲量≥8)日數為60天而郊區平均只有31天,晴天(低雲量≤2)則相反,城區為132天而郊區平均卻有178天,歐美大城市如慕尼黑、布達佩斯和紐約等亦觀測到類似的現象。第三,城市大氣中因污染物和低雲量多,使日照時數減少,太陽直接輻射(S)大大削弱,而因散射粒子多,其太陽散射輻射(D)卻比干潔空氣中為強。在以D/S表示的大氣混濁度(又稱混濁度因子turbidity foctor)的地區分布上,城區明顯大於郊區。根據上海近27年(1959-1985年)觀測資料統計計算,上海城區混濁度因子比同時期郊區平均高15.8%。在上海混濁度因子分布圖上,城區呈現出一個明顯的混濁島(圖8·19,圖略)。在國外許多城市亦有類似現象。
第四,城市混濁島效應還表現在城區的能見度小於郊區。這是因為城市大氣中顆粒狀污染物多,它們對光線有散射和吸收作用,有減小能見度的效應。當城區空氣中二氧比氮NO2濃度極大時,會使天空呈棕褐色,在這樣的天色背景下,使分辨目標物的距離發生困難,造成視程障礙。此外城市中由於汽車排出廢氣中的一次污染物——氮氧化合物和碳氫比物,在強烈陽光照射下,經光化學反應,會形成一種淺藍色煙霧,稱為光化學煙霧,能導致城市能見度惡化。美國洛杉機、日本東京和我國蘭州等城市均有此現象。
(一)下墊面因素:
1.下墊面不透水面積大:城市中除少量綠地外,絕大部分為人工鋪砌的道路、廣場建築物和構築物,其下墊面不透水面積遠比郊區綠野為大。降雨後,雨水很快從排水管道流失,因此其可供蒸發的水分比郊區少。在能量平衡中其所獲得的凈輻射Qn用於蒸散的潛熱QE遠比郊區為少,而用於下墊面增溫和向空氣輸送的顯熱QH則比郊區多。這就使得城區下墊面溫度比郊區高,形成「城市下墊面溫度熱島」,並從而通過湍流交換和長波輻射使城區氣溫高於郊區。
2.下墊面的熱性質:城市下墊面的導熱率K和熱容量C
面的儲熱量顯著高於郊區。白天儲熱量多,夜晚地面降溫比郊區慢,通過地-氣熱交換,城區氣溫乃比郊區高。
3.下墊面的幾何形狀:城市中建築物參差錯落,形成許多高寬比不同的「城市街谷」。在白天太陽照射下,由於街谷中牆壁與牆壁間,牆壁與地面之間,多次的反射和吸收,在其它條件相同的情況下,能夠比郊區獲得較多的太陽輻射能,如果牆壁和屋頂塗刷較深的顏色,則其反射率會更小,吸收的太陽能將更多,並因為牆壁、屋頂和地面的建築材料又具有較大的導熱率和熱容量,「城市街谷」於日間吸收和儲存的熱能遠比郊區為多。
其次,「城市街谷」中,天穹可見度(smy view fector,簡作SVF,以表示)比空曠郊區小(圖8·21,圖略)在街谷底部長波輻射能的交換中,其長波逆輻射值除來自大氣的逆輻射外,還有牆壁、屋檐等向下方的長波輻射。因此其長波凈輻射的熱能損失就比郊區曠野小,再加上城市街谷中風速又比較小,熱量不易外散,這些都導致其氣溫高於郊區。
(二)人為熱和溫室氣體
1.人為熱:在中高緯度城市特別是在冬季,城市中排放的大量人為熱是熱島形成的一個重要因素。許多城市冬季熱島強度大於暖季,周一至周五熱島強度大於周末,即受此影響。
2.溫室氣體:城市中因能源消耗量大,排放至大氣中的CO2等溫室氣體遠比郊區為多,其增濕效應很明顯
(三)天氣形勢與氣象條件
1.在穩定的氣壓梯度小的天氣形勢下,才有利於城市熱島的形成。在強冷鋒過境時,即無熱島現象。
2.在風速大,空氣層結不穩定時,城郊之間空氣的水平和垂直方向的混合作用強,城區與郊區間的溫差不明顯。一般情況是夜晚風速小,空氣穩定度增大,熱島乃增強。
3.在晴天無雲時,城郊之間的反射率差異和長波輻射差異明顯,有利於熱島的形成。
(2)城市熱島效應
根據大量觀測事實證明,城市氣溫經常比其四周郊區為高。特別是當天氣晴朗無風時,城區氣溫Tu與郊區氣溫Tr的差值△Tu-r(又稱熱島強度)更大。例如上海在1984年10月22日20時天晴,風速1.8m/s,廣大郊區氣溫在13℃上下,一進入城區氣溫陡然升高(圖8·20,圖略),等溫線密集,氣溫梯度陡峻,老城區氣溫在17℃以上,好像一個「熱島」矗立在農村較涼的「海洋」之上。城市中人口密集區和工廠區氣溫最高,成為熱島中的「高峰」(又稱熱島中心),城中心62中學氣溫高達18.6℃比近郊川沙、嘉定高出5.6℃,比遠郊松江高出6.5℃,類似此種強熱島在上海一年四季均可出現,尤以秋冬季節晴穩無風天氣下出現頻率最大。
世界上大大小小的城市,無論其緯度位置、海陸位置、地形起伏有何不同,都能觀測到熱島效應。而其熱島強度又與城市規模、人口密度、能源消耗量和建築物密度等密切有關。
城市熱島的形成有多種因素(詳見表8·10),其中下墊面因素、人為熱和溫室氣體的排放是人類活動影響的兩個方面。但在同一城市,在不同天氣形勢和氣象條件下,熱島效應有時非常明顯(晴穩、無風),熱島強度可達6℃-10℃上下,有時則甚微弱或不明顯(大風、極端不穩定)。由於熱島效應經常存在,大城市的月平均和年平均氣溫經常高於附近郊區。
(3)城市干島和濕島效應
在表8·8中指出城市相對濕度比郊區小,有明顯的干島效應,這是城市氣候中普遍的特徵。城市對大氣中水汽壓的影響則比較復雜,以上海為例,據近7年(1984-1990年)城區11個站水汽壓eu和相對濕度RHu的平均值與同時期周圍4個近郊站平均水汽壓er和相對濕度RHr相比較(見表8·11)
相對濕度都有明顯的日變化。據實測△RHu-r的絕對值雖有變化,但皆為負值。全天皆呈現出「城市干島效應」。△eu-r的日變化則不同,如果按一天中4個觀測時刻(02、08、14、20時),分別計算其平均值,則發現在一年中多數月份夜間02
市濕島」。在暖季4月至11月有明顯的干島與濕島晝夜交替的現象,其中尤以8月份為最突出。圖8·22、8·23(圖略)給出1984年8月13日14時(城市干島)和同日02時(城市濕島)干島與濕島晝夜交替的一次實例,此類現象在歐美許多城市大都經常出現於暖季。
⑽ 溫室效應源頭
根本原因是現代社會人么的肉食太多了。
提倡素食!並非在開玩笑!請耐心看完轉載。懂得很多知識。
尊敬的國家政府各大部委領導:
全球氣候變化形勢危急是世界各國和國內外諸多氣候科學家所取之共識;我國也面臨著嚴峻的氣候挑戰,從南方十五省市地區的乾旱到北方各省地區的冰雪災害。嚴重的影響國家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的穩定,使國家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來抵禦自然災害的發生。我們有沒有一個既科學環保又健康又最快速高效且低投入的方式來解決氣候難題呢?有!就是—「素食低碳生活」飲食方式!素食低碳的科學論證已經有國內外眾多科學家所論證。是氣候危機最根本的解決之道。也是釋放政府解決氣候壓力的最好最快捷的方式。與國民群策群力共同迎接挑戰. 政府掌握著龐大的資源、亦可以動用和組織龐大的資源。運用自身強大的感召力並動用強大的媒體優勢,不遺餘力的向民眾宣傳\教育\環保.讓民眾了解「素食低碳生活」的節能減排的力度;宣傳引導國民轉變消費方式和飲食習慣,制定並調整農牧業產業發展和稅收政策,動員全民積極應對氣候變化。政府是應對氣候變化的核心領導力量。為避免氣候災難的發生請民眾選擇低碳純素飲食!政府號召倡導推廣「素食低碳生活」拯救氣候。也是對人類、對動物、對地球、對我們的子孫後代最有愛心的積福生活方式!推廣「素食低碳生活」應當成為我國應對氣候變化的一項基本國策!在黨和政府的帶領下,中國人民和世界人民一起,一定能夠度過和戰勝氣候危機!酌請國家政府各大部委有關領導認真調研此提案!
一、飲食影響人類的健康
人類的飲食結構應該以素食為主,科學家已經認識到,究其肉類歸納為人類的四大飲食是一種錯誤。所謂肉食可以強身已經慢慢成為了世紀謊言,肉食正在成為人類健康的頭號殺手。世界也正為此付出昂貴的醫療費用和代價。
肉食是不同於毒品煙酒的另一種慢性毒葯,肉食能夠引發太多太多的疾病,已經被醫學揭示出來。西方世界正在重新反思鼓吹以肉、蛋、奶為主的飲食,給人類健康帶來的危害。肉食的毒害更具普遍性和深遠的不易察覺的影響。
坎貝爾博士在《中國健康調查報告》一書中的一個貫徹始終和十分明確的觀點就是:以動物性食物為主的膳食會導致慢性疾病的發生(如肥胖、冠心病、癌症、骨質疏鬆等);以植物性食物為主的膳食最有利於健康,也最能有效地預防和控制慢性疾病。中國人正在步西方的後塵,放縱的肉食可能比煙酒對人類健康的危害更大。貪噬著的肉食被西方人稱之為「垃圾食品」。「素食低碳生活」飲食方式正成為國人和世界人們的新方向,新時尚。視「素食低碳生活」飲食方式為高尚、高雅、高貴、高品位的生活方式。
二、飲食對人類文明進程的影響
在物質文明昌盛的同時,人類道德的提升滯後,這表現在人類對於飲食的態度上。在西方社會的鼓吹下,世界對肉食需求無限制的擴大,卻缺少對動物的起碼的憐憫心。聯合國糧農組織2005年統計數據表明:人類在2005年吃掉的動物數量總計4242億只,每天宰殺的動物11.6億只。這一龐大的數據表明的不僅僅是道德問題,隨之而來的是對環境的破壞。人們的肉食傾向在現代社會變得盲目和不計後果,卻從來不對這種生活方式進行反省。
世界偉人一再提醒世人應該採取素食生活方式,這其中包括:老子、孫中山、愛因斯坦、托爾斯泰、達芬奇、蕭伯納,甘地等偉人。愛因斯坦作了精闢的具有洞見論述,「我認為,素食的生活方式就其對人性情的改變來看對人類就有相當好的利益。」 「沒有什麼能夠比素食更能改善人的健康和增加人在地球上的生存機會了。」,「一個只關心自己並視周圍其它生靈毫無意義的人其生活不會健康和快樂。」
人的飲食如果違反了自然規律,也必然受到懲罰。人的生理結構表明人本來應該以谷類、水果蔬菜飲食為主。少肉食將會影響一個人的精神世界,也會影響整個星球的文明。
三、飲食對人類生存環境的影響
想一想我們飼養的動物數量是人類的上百倍,就會知道這背後存在多麼巨大的威脅。大規模的畜牧養殖業,是以侵佔水土資源、破壞森林資源為前提的,是以毀壞、爭奪人類和其他生物的生存空間為代價的,加之人口膨脹因素,生態的平衡因此被進一步破壞,結果就是:物種滅絕、環境污染、氣候危機,這幾乎和世界人口及肉食的增長同步發生。地球需要建立新的平衡,這種建立過程將是痛苦的,甚至有可能帶來毀滅性的後果。
人們把資金、資源用於滿足人類的無節制的飲食需求,其中也存在巨大的資源浪費。統計表明,一公頃土地可以養活22個吃土豆的素食者,卻只能養活1-2個肉食者。聯合國糧農組織已經做過了相關調查,報告命名為《畜牧業長長的陰影》,深有寓意。因為人類肉食需求而產生的畜牧業,對整個的星球極具破壞力,是人類生活的一道長長陰影。
目前全世界面對的頭號危機不是金融危機,而是氣候危機。因為金融危機只能引起人類經濟的停滯和倒退,而氣候危機已經威脅到了人類的生存。氣候危機的90%以上,是因為人類行為的生活方式造成的。肉食是含碳量高度密集的食品,肉食和以肉食為目的的畜牧業,對全球氣候變化的影響更大。日前聯合國曾探討考慮,將徵收「肉稅」。「素食低碳生活」是拯救地球的糧食危機、能源危機、環境危機的最佳方案。
四、我國推廣「素食低碳生活」勢在必行
中華民族,這一文明古國,有著素食的優良傳統,漢傳佛教徒很多都是純凈的素食者。在過年過節,喜慶忌日,或初一十五,中國人都有吃齋的習慣。重要的祭祀活動,甚至國王皇帝也通常要提前幾天齋戒沐浴,以示誠心(也說明純凈的飲食對人心靈的影響)。這種習慣源於中國人的智慧和善良。而今人們拋棄這一傳統,在節日大吃大喝,人們享樂之時,正是無數動物受苦之時。當今時代不僅要在道德上歸本溯源,也要重新認識現代人的飲食觀。
中國最有資格扮演引領世界的「素食低碳生活」新趨勢的角色,但是今天的中國一味的專注於學習西方的科技和經濟,卻忽視了在飲食科學上的探索與發展,也忽視了飲食與環境的必然聯系性!由於我們無節制的貪欲,使環境不斷的惡化,我們生存的飲食方式竟成為了破壞氣候的惡魔,以至於讓我們無法理解。其後中國的飲食觀已經落後和陳舊。這對中國的影響將在未來顯現出來,並變成一種社會問題。嚴重的影響整個民族的身心健康。因此,推廣「素食低碳生活」勢在必行!
建議結論可行性:
推廣「素食低碳生活」對我們現代的社會和人類未來,顯示無比的重要,已經遠遠超出了食物的范疇。是改變氣候危機的重中之重!「素食低碳生活」是回歸人類本有的飲食方式。低碳素食正在成為覺醒和強盛的象徵。一個國家的富強和競爭力,不在於人口的數量,而在於人的素質。「素食低碳生活」對提高公民健康素質和文明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未來的世界將是低碳的世界,未來世界的文明將是「素食低碳生活」文化的文明,人類的低碳素食化進程是人類回歸本性的進程,是人類良知覺醒的進程。低碳素食對凈化我們的星球有著重大的意義。在全球氣候危機威脅人類生存的重要關頭,「素食低碳生活」對拯救人類有著決定性的意義。中國和世界已經進入發展的黃金時代,人類文明的進程勢不可擋。「素食低碳生活」也越來越受到世界的重視和歡迎。這是人類文明的必然歸宿,讓我們共同期待並用我們的行動迎接這一嶄新「素食低碳生活」時代的到來!酌請國家政府各大部委有關領導認真調研此提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