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工業生產 > 二戰有哪些工業設備

二戰有哪些工業設備

發布時間:2022-11-14 01:03:50

㈠ 二戰主要參戰國的軍工實力排行

NO.1 美國
當時世界上綜合國力最強的國家 ,在二戰的刺激下,戰爭機器空前強大。在巔峰時期擁有著強大的軍事力量、後勤保障能力、世界上最好的武器裝備,軍工技術水平也基本在世界上遙遙領先。尤其,美國二戰後期的軍工業水平相當驚人,規模已經發展到可以年產飛機4萬架,坦克2萬輛的水平,二戰時美國共生產8萬輛坦克,整個反法西斯盟國的75%的武器都由美國供應。而戰術指揮水平以及在二戰各個戰場中的戰績也穩居世界前列。並成功的實施了多次空降、登陸等多兵種配合的行動,而強大的海軍航母艦隊也使美國在二戰就建立起了全球作戰的高機動能力,先進的軍工技術水平使美國在二戰後期就擁有了戰略轟炸機、重型航空母艦以及原子彈等先進武器系統,為戰後的世界霸權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排在NO.1的位置,當之無愧。
NO.2 德國
德國由於戰前軍事擴張策略的刺激,軍事工業高度發達。其軍火產量在1939年就已經超過英法之和。1940年生產坦克2500餘輛[III型為主],1943年達到了頂峰7600餘輛,後期由於資源的限制,開始提高武器的質量,生產數量大幅度下降。而德國擁有當時世界上最優秀的軍隊以及優秀的戰略、戰術思想和指揮水平也是世界所公認的。德國開創了閃電戰的時代,並開創了裝甲兵協同坦克作戰的陸軍高機動作戰的先河。同時德國還最先將空降兵應用於實戰,而空降比利時打垮了鐵桶般的防禦系統也是世界軍事史上的經典戰例。軍工技術高度發達,二戰時期就造出了飛彈,甚至如果不是軍事高層對原子技術的不認同,恐怕,德國會是世界上最先擁有原子彈的國家。但是由於資源的致命傷人口的限制導致兵源供應不足以及情報技術的滯後,也為這支部隊的強悍折了不少分。
NO.3 蘇聯
二戰後期是蘇聯軍事最為鼎盛的時期。 戰爭中後期軍隊一直維持在600萬人以上,二戰末期甚至達到了鼎盛的1200萬人,是世界歷史上最龐大的軍隊。並擁有著當時世界上強大的軍工生產系統,戰爭期間,蘇聯共生產了10.8萬輛坦克和自行火炮,雖然有近7萬輛在戰爭中被擊毀,蘇聯強大的生產能力及時的補充了這些損失.蘇聯後期的軍隊也在歐洲最艱苦的戰場上磨練出了鋼鐵般的意志。蘇聯發達的情報系統克格勃,也在二戰歷史上寫下了不可磨滅的篇章。戰術思想方面,蘇聯在二戰中形成了裝甲集團化沖擊的思想,強大的鋼鐵洪流二戰後期具備了一定的規模。但是,對分重視陸軍火力的思路,甚至無限制的加強火力也是蘇聯的一種致命傷。當時蘇聯有一種說法,有一個角落沒有攻擊到,說明我們的火力還不夠強。還需要不斷增加。其實,那種鋪天蓋地的重型火炮、火箭炮、榴彈炮的呼嘯的震撼場面,與美軍地面部隊利用先進的無線通訊呼叫空中力量與地面火力支援的精確打擊相比,實質上是一種資源的浪費。而蘇聯在冷戰時期更是由於對電子信息技術的不重視逐步落伍。
NO.4 日本
日本的海陸空實力比較平均,均位居世界的前列。強大的航母艦隊,先進的零式戰機,優秀的軍隊素質,都展示了這個窮兵黷武的國家的強大的軍事實力。在於美軍的太平洋對抗中,如果不是情報系統的失敗,也許,日本的敗退還要滯後很長時間。43年以前,日本的海軍實力還是世界上最強大的軍團(個人的認為,應該強於英國)。實際上日本的軍工技術水平並不差,只是由於資源的限制以及面對的對手的弱小,日軍的步兵武器、坦克等等與西方列強相比明顯遜色不少。
標註:日英誰強,有爭議。但我個人認為日本強,因為在馬來西亞新加坡一帶日軍以不到1萬人的代價殲滅、俘獲英軍12萬人
NO.5 英國
英國是傳統的海軍強國,但是由於過分依賴大西洋的天然壁壘,導致了他陸軍力量的萎縮。而由於當時經濟危機的沖擊,其經濟和資源的維持很大一部分來自於殖民地和美國的支援。二戰中,英國依靠強大的海軍實力打垮了德國的海上力量,主導了大西洋的制海權。並在塔蘭托海戰中基本摧毀了義大利的海軍,控制了地中海。但是這種實力不對稱的戰爭,與美日太平洋戰爭中硬碰硬的死磕相比更缺乏含金量。而英國陸軍在東南亞的不堪一擊,在敦刻爾克的慘敗,都寫下了恥辱的篇章。好在英國的情報技術與科技還不算太差。與當時世界各國相比,占據第五位也是實力的展示
NO.6 法國
也許有些人要吐槽了,一個被德國一個月內滅掉的國家也能排到世界前十么?但是,客觀的說,法國的失敗並不是其軍事實力的客觀展示,而是戰略戰術思想的嚴重失誤。但縱觀其軍事力量,法國在當時的世界上並不差。擁有者強大的陸軍(二戰前號稱世界第一陸軍強國,擁有著200多萬的陸軍,也不是純粹的吹牛),海軍力量也不差,不過一切都沒有發揮戰爭就結束
NO.7 中國
中國的軍隊數量並不少。戰前,國軍就有200多萬大軍。巔峰時期,國軍到了400多萬,八路軍也有100多萬。但是關鍵是軍閥林立,國共對立,各系的部隊高度的不統一。長期以來中國的軍事力量缺乏有效統一的軍事集中。雖然,名義上國共合作了,但是底下的摩擦不斷。從戰術戰略思想上,共產黨的游擊戰等理論在大縱深的防禦戰中也在世界上算是先進。但是由於日軍的強大,以及國軍投降的軍隊繁多,也造成了中國軍事力量戰鬥力的低下。雖然國軍的裝備並不差,但是標准化太低,拿著進口的部分武器,子彈供應都是問題。軍工水平太低,綜合國力太差。除了正面戰場幾次戰術上的勝利(戰略上是失敗的)以及大量裝備了美式武器的遠征軍在緬甸路的幾次小勝利外,沒有什麼好的戰績可言。八路軍的幾次歷史上的勝利也不具戰略意義

㈡ 二戰時期,德國的工業體系是怎樣的

工業體系的完整也在推動某一產業的高精尖,現在的中型工業國,比如德國就是這么走過來的,在德國崛起的那個時代,也就是二戰時期,德國的工業體系就是完整的,高精尖也是建立在完整工業體系基礎之上的。

觀點粗鄙,歡迎吐槽。

㈢ 二戰時德國的先進武器有哪些

鄙人學淺二戰德國的先進武器有很多, 比如:

1、槍炮先進、V2飛彈

德國的軍工行業一直世界聞名,它完備國家工業,充分支持其軍工的發展。比如mp40、MP28沖鋒槍的列裝,更是讓美、蘇兩軍頭疼不已。再比STG44突擊步槍的研製和列裝,都是一度讓德軍在二戰後期的局部戰場獲得先機。更有歷史意義是名揚國際的AK47,都借鑒了它的設計理念和思路。尤其是STG44加裝了,“吸血鬼”夜視裝置後,更是如虎添翼。還有著名的“希特勒電鋸”更是在叢林和海灘上盟軍戰士的噩夢。要知道“奧馬哈海灘屠夫”可是用MG42機槍,兩個小時射殺6000盟軍啊

再次。著名的德軍密碼機創造的密碼也是一件看不見,摸不見的致命武器,盡管它被都靈破解。但是恩尼格碼密碼機,也依然是還是那個讓盟軍情報專家,撓頭撞牆,整宿掉頭發的可怕存在。英國為不肯將這一機密共享蘇聯。甚至還“卸磨殺驢”的分解了,解碼恩尼格碼密碼的世界第一台計算機。由此可見德軍密碼的先進

㈣ 二戰中,美俄合作的事例,有哪些

主要是美國等對蘇聯的援助
二戰中美國對蘇聯的援助清單
根據蘇聯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蘇聯社會主義經濟史》整理:
飛機: 14018架

坦克,裝甲車: 22800輛
運輸車: 501660輛
摩托車: 30000輛
鐵路車輛: 13041輛
高炮: 7944門
沖鋒槍: 108293挺

無煙火葯: 130713噸
炸葯: 132237噸
鋼材: 2589766噸
鋁: 26110噸
石油: 2622357噸
化學品: 631017噸

艦艇: 672艘
1941年蘇聯自己生產的高品質航空油只能滿足其需求的4%,從1941年8月-1945年9月,蘇聯生產航空汽油所用的高辛烷燃料幾乎全來自美英的援助.西方盟國根據租借法案提供給蘇聯的航空油是蘇聯自己生產的四倍,提供石油260萬噸.蘇聯人聲稱他們有x千萬噸汽油,實際上明顯是在吹牛.蘇聯的主要產油地區是哪裡?西西伯利亞、伏爾加——烏拉爾、外高加索,而這些地方在戰爭初期都被破壞了.

在公路運輸方面汽車,美國提供給蘇聯的汽車409500輛,是蘇聯戰時總產量的1.5倍;提供的摩托車是蘇聯總產量的1.2倍;如果再考慮到美國汽車的噸位大、性能優,所起作用就更大.美國還提供給蘇聯的汽車外胎共5,606,000件,而且主要是大型汽車的輪胎.英國也提供了103500噸橡膠.美英向蘇聯累計提供了運輸車輛42.7萬輛,摩托車3.5萬輛.蘇聯的軍用車輛有2/3來自美國的援助.如果沒有這些援助,估計蘇聯人得把至少一半的工廠用來造運載工具,那也別指望他們能造那麼多坦克了.
在鐵路方面,租借法案也大大幫助了蘇聯戰時的鐵路運輸能力.盟國提供了相當於62萬多的鐵軌,占蘇聯鐵軌總產量的56.5%,即蘇聯戰時鐵路上的一半鐵軌是由美提供的.美英兩國提供的蒸氣機車是蘇聯總產量的2.4倍、電氣機車是11倍,車廂是10.2倍.
美國為蘇聯提供的有色金屬為:優質銅387,600噸,占蘇聯總產量的82%;優質鋁美國提供256,400噸,英國提供35,400噸,加拿大提供36,300噸,三國相加共328,100噸,是蘇聯全部鋁產量的1.25倍.這些優質鋁,被蘇聯用於航空業和生產坦克發動機.

美英提供了電話線95萬多英里,海底電纜2100英里,無線電台5899台,雷達348部.
美國提供15481架飛機,英國3384架,總計18,865架,其中戰斗機17000架,占蘇聯總產量的30%.1941-1942年使用的大部分先進戰斗機來自美英的援助.蘇聯聲稱他們造了200000架飛機,其實這是一個真實的笑話.他們的飛機質量和北方的風箏差不多,如果沒有美國空軍在西部牽引德國空軍,他們的破爛飛機+菜鳥飛行員根本別想升空.
美國提供給蘇聯生產槍炮的特種機床和工業設備:金屬切削機床38100台,價值6.07億美元.盡管蘇聯自己生產的工業設備超過美國提供的2.5倍,但美國提供的全是蘇聯無法生產的性能優異且造價昂貴的設備.
美國提供給蘇聯的肉罐頭732595美噸(相當於蘇聯的664600噸),占蘇聯生產的肉罐頭總量的17%;西方盟國提供的各類罐頭占蘇聯總產量的108%.
1941年9月29日至10月1日在莫斯科舉行的英美蘇三國代表會議議定書 規定自1941年10月初起、至1942年6月底向蘇聯提供的軍需物資,英國和美國將協助交貨並把貨物運到蘇聯。

1、 飛機:每月400架,其中短程轟炸機300架、戰斗機100架(最終同意400架,其中美國每月供應轟炸機100架、戰斗機100架,英國每月供應戰斗機200架)
2、 坦克:每月小型坦克或中型坦克1100輛,或兩者合計1100輛,兩者比例不固定(最終同意每月500輛,其中小型坦克不超過50%,此外英國每月供應帶機槍的小型戰車200輛)
3、 高射炮(37mm、45mm、75mm、90mm)連同彈葯:每月300門(最終同意在9個月內由美國供應90mm高炮152門)
4、 反坦克炮(37mm、60mm)連同彈葯:每月300門(最終同意在9個月內由英國提供兩磅炮(40mm)500門,每門附彈1000發;美國供應37mm炮756門)
5、 反坦克槍連同彈葯:每月2000支(最終同意每月提供200支,每支附彈200發)
6、 偵察車:每月2000輛(最終同意在9個月內由美國供應5000輛)

7、 貨車:每月10000輛
8、 戰地電話:有聲感應電話每月6000部,自沖電源電話每月600部
9、 戰地電話用電線(七股絞線):每月100000公里
10、 水底電纜(古塔波膠):每月50公里
11、 海底電纜:每月100公里
12、 粗鋁:每月4000噸(1940年9月裝船的5000噸不計在內)(加拿大和美國每月各供應2000噸)

13、 碾軋硬鋁:每月500噸(美國提供)
14、 錫:每月1500噸(英國提供)
15、 鉛:每月7000噸(美國提供)
16、 鎳:每月800噸
17、 鉬:每月300噸(美國提供)
18、 鈷:每月10噸(英國提供)

19、 電解銅:每月3000噸(英國提供)
20、 黃銅:每月5000噸(美國提供)
21、 鎂合金:每月300噸
22、 鋅:每月1500噸(英國提供)
23、 復合金屬:每月3000噸
24、 銅管和其他銅製品:每月300噸

25、 鐵硅合金:每月7000噸
26、 鐵鉻合金:每月2000噸
27、 坦克用裝甲板:每月10000噸
28、 硬合金和刀具:每月50萬美元
29、 銀鋼:每月50噸
30、 高速鋼:每月300噸

31、 工具鋼:每月1500噸
32、 刻度鋼:每月13000噸
33、 熱軋鋼:每月7000噸
34、 短鋼條(鉻-硅-錳):每月8000噸
35、 冷軋鋼條:每月8000噸
36、 冷軋鋼板:每月8000噸

37、 錫板:每月4000噸
38、 鋼絲:每月7000噸
39、 鋼絲索纜:每月1200噸
40、 鋼合金管:每月300噸
41、 不銹鋼絲:每月60噸
42、 鎳鉻絲:每月70噸

43、 鐵絲網:每月4000噸
44、 甲苯:每月4000噸(美國提供,另優先裝運10000噸三硝基甲苯)
45、 硝酸甘油:每月3000噸
46、 石炭酸:每月1500噸
47、 石油製品(航空汽油、辛烷、潤滑油和滑脂、汽油、煤油):每月20000噸
48、 乙烯醇:每月120噸

49、 溴化鈉:每月100噸
50、 磷:每月100噸
51、 磷苯二甲烯:每月300噸
52、 二甲苯胺:每月300噸
53、 二苯胺:每月300噸
54、 硝化纖維:每月300噸

55、 金屬切割機床:每月1200台
56、 煉鋼電爐:每月50隻
57、 鍛壓機:每月400萬美元
58、 各種工業機器:每月300萬美元
59、 鑽石:每月15萬美元
60、 磨料:每月30萬美元

61、 炭精電極:每月400噸
62、 錫蘭坩堝炭精:每月100噸(英國供應)
63、 橡膠:每月6000噸(英國供應)
64、 黃麻:每月4000噸(英國供應)
65、 蟲膠:每月300噸(英國供應)
66、 鞋底用皮革:每月1500噸(美國供應)

67、 羊毛:每月2000噸(英國供應)
68、 軍靴:每月40萬雙(英美供應)
69、 軍衣料:每月120萬米
70、 小麥:每月20萬噸(加拿大供應)
71、 糖:每月70000噸(英國供應)
72、 可可豆:每月1500噸

蘇聯一共借了98億(美國人說是109億,蘇聯不承認)戰爭結束後,美蘇就開始進行戰時租借法援助結算的談判,美國要求蘇聯償還26億美元,但蘇聯認為英國獲得的援助幾乎是蘇聯的一倍,卻只償還4.72億美元,因此拒絕了美國的要求。冷戰開始後,蘇聯同美國的關系日益惡化,有關援助償還結算的雙邊談判長期懸而未解,直至1972年10月才達成協議,蘇聯同意在美國向蘇提供貿易最惠國待遇和出口貸款及擔保的條件下償還7.22億美元。這一協議始終沒有獲得徹底實現。

(以上清單只是粗略統計,只是美國的援蘇清單,不包括其他國家的援助,比如英國。雖然在援蘇上,美英的援助遠遠不足蘇聯的需求,甚至有的觀點認為美英的援蘇只是很有限的保證蘇聯能抗住德國,而不在於全力援蘇以迅速擊敗德國,而是想讓他們兩敗俱傷。以上清單是為轉引,至於具體這些援助有沒有文中所說的那麼重要具有決定性,尚待商榷。)

㈤ 二戰時各國科技分別發展到什麼程度

二戰主要交戰國的國防工業實力和國防科技實力

整體來看,美國的國防工業實力應當是主要交戰國中最強大的。

美國強大的軍工生產能力不僅能夠滿足自身的戰爭需要,而且還被大量用來支援同盟國作戰,對盟國的物質支援其實早在美國參戰之前就開始了。我在《戰史筆記》中就曾經引述過蘇德戰爭期間美英援助蘇聯的大量軍用裝備和物資(僅美國援蘇的飛機就超過了13000架、汽車超過40萬輛),這些物資(尤其是機械化裝備)為蘇軍取得對德作戰的勝利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在隆美爾看來,只要美國的強大工業力量能夠在某個戰場上發生作用,則對軸心國而言,這個戰場便再也不會有最後勝利的機會了。戰爭的實際進程印證了隆美爾的看法。美國的參戰使同盟國對軸心國確立了真正不可動搖的壓倒性的物質優勢,這在消耗巨大、突出規模效應的二戰中是決定性的因素。可惜的是在德國的最高決策層里,並沒有多少人具有隆美爾那樣的戰略眼光,更沒有什麼人看重過美國的軍事工業實力。所以XTL對於美國人登陸北非並沒有表現出太大的擔心,殊不知,隨著美英肅清北非,軸心國陣營的瓦解已近在眼前了。

德國在十九世紀末期超越英國成為歐洲頭號的工業國,成為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工業強國。

首先,德國工業缺乏足夠的原料。後面探討戰爭潛力問題時我們將看到,德國擁有的自然資源十分有限,軍工生產需要的很多原料德國都很緊缺,這影響到了軍工產品的數量和質量。譬如德國在戰爭後期生產的噴氣式飛機的輪胎材料是人工合成的再生橡膠(因為缺乏天然橡膠來源),但這種人工產品滿足不了高速噴氣式飛機的起降需要,在降落時經常發生爆胎的。

其次,德國嚴重缺乏石油等燃料來讓它的軍工產品充分發揮作用。在嚴密科學的組織和施佩爾富有創意的領導之下,德國的軍工生產在1944年底以前竟然可以維持在相當高的產量上,前NZ德國將軍馮•梅林津在其所著的《坦克戰》一書第二十三章中引述了NZ德國軍工部長施佩爾在向紐倫堡國際法庭作證時說的話:

「也就是說,如果單純地考察軍工生產的產量數字,那麼在1944年冬季之前,德國還看不出有失敗或崩潰的跡象。然而德國一直沒有足夠的燃料讓這些可觀的裝備充分投入到戰場上,同盟國的戰略轟炸以及境外燃料來源的喪失最終使得德國的軍工生產在戰爭後期幾乎失去了意義。從軍工廠生產出來的成千上萬架的飛機、數千輛的坦克、為數眾多的潛艇都只能如廢鐵一樣擺在地面上或泊在港口裡,因為沒有燃料可供它們前往戰場。
關於德國缺乏石油等原料的情況在後面探討主要交戰國自然資源的部分還將提到。

再者,德國的戰時工業生產無法像美國那樣在完全不受干擾和破壞的環境中進行。誠如我在《戰史筆記》中曾引用過的那樣,施佩爾坦率地指出,自從1944年5月以後,德國的燃料工廠已成了盟國空軍集中攻擊的目標。此後,德國失掉了90%的燃料,這才是真正的大災難。「敵人飛機的轟炸使我們輸掉了這場戰爭,武器生產再多也無濟於事,因為新式坦克和噴氣飛機沒有燃料是沒有用的。」(見馮•梅林津所著《坦克戰》第二十三章)
如果我們比較一下軸心國和同盟國軍工生產的總體環境,就會看出一個巨大的差別,德國和義大利的工業目標在戰爭中後期一直處於同盟國戰略空軍的打擊范圍之內,經常要遭受持續不斷地轟炸,這對軍工生產和運輸都造成了不可忽視的重大破壞;相反,主要是由於地理上的原因,美國本土依仗兩個大洋的阻隔遠離軸心國武裝力量的打擊范圍,其工業設施和生產活動不會受到絲毫的影響,可以長期處於滿負荷的安全運轉狀態。同樣,蘇聯廣袤的縱深地區(如烏拉爾山脈以東)也不在NZ德軍的打擊半徑之內,英國內地(西北部)的工業生產由於德國空軍戰斗機作戰半徑小而有倖免遭德國轟炸機轟炸,而且德國轟炸機本身的載彈量普遍不足,難以對英國的工業設施造成毀滅性或實質性的破壞,英國的軍工生產能力在戰時基本上可以保證不遭到實質性的削弱,甚至還能夠明顯地得以提升。再加上同盟國占據著空中優勢,所以,同盟國的軍工生產的主要部分處於非常安全的狀態。安全環境的差異勢必直接影響軍工生產的效率和成本,而這點對於一場長期的全面戰爭來說極為關鍵。

到了戰爭的末期,尤其是進入1945年之後,德國軍工生產體系在同盟國空軍的狂轟濫炸和陸軍的不斷推進之中終於土崩瓦解,不再有能力支撐德軍的作戰。而同時期的同盟國軍工生產卻達到了歷史的最高峰。也就是說,和總的戰爭形勢一樣,德國的軍工生產是一個逐漸被削弱直到最終垮台的過程,同盟國則是越打越強。

蘇聯的工業體系在二戰中也經受住了嚴峻的考驗,眾所周知,十月Revolution之後的蘇聯用了不太長的時間就把一戰時虛弱的俄羅斯改造成了一個強大的工業化國家。根據朱可夫在其《戰爭回憶錄》中提供的數據,蘇德戰爭爆發前蘇聯的鋼產量為1830萬噸。這個數字在當時的世界范圍內僅次於美國和德國。

不過很多人以為二戰中蘇聯的工業都集中於西部地區,並且在1941年德軍的悍然入侵中被大部佔領和摧毀。實際上,斯大林早在二十年代後期起就開始了國家工業布局的戰略性調整,他早已經意識到在自己國土的東部縱深建立強大工業區的深遠意義,當XTL上台後,面對咄咄逼人的NZ德國,這種工業重心調整的必要性就顯得更加突出。

關於蘇聯在1941年時的重工業布局,英國人艾伯特•西頓在《蘇德戰爭1941-1945》的第三章里有過介紹:

除了列寧格勒和莫斯科周圍的大工業區以及烏克蘭和頓涅次盆地上的大工業區外,在烏拉爾山脈和亞洲還有一些工業區。烏拉爾山脈的工業區是以彼爾姆、斯維爾德洛夫斯克和馬格尼托哥爾斯克三點為中心向外發展,全長達數百英里。西伯利亞大鐵路沿線的鄂木斯克、新西伯利亞、托木斯克、克拉斯諾亞爾斯克、布拉茨克直到貝加爾湖附近的伊爾庫次克一帶,都有大型聯合企業。在靠近阿富汗和ZG邊境的阿什哈巴德、撒馬爾罕、塔什乾和阿拉木圖等地也興建了重工業。然而,西方世界在1941年卻不了解這些詳情。蘇聯重工業的重心正在向東轉移而且從1928年就開始了。

盡管表面上看,蘇聯西部的工業在戰前仍然支撐著國家的經濟基礎,但是東部工業區的存在為蘇聯提供了寶貴的戰時工業儲備,為蘇聯在蘇德戰爭初期遭受重大挫敗後繼續抵抗德軍提供了後續的支撐力。當德軍以閃電般的速度攻入蘇聯、蘇聯在三個月的時間內丟失了西部超過15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這相當於英法兩國國土面積之和的兩倍)時,斯大林大大加速了重工業東遷的工作。工業東遷是蘇聯戰時動員的重要措施,根據《三聯生活周刊》所載《蘇德戰爭經濟學》一文的數據,到1941年下半年蘇聯從西部搬遷了2593個工業企業的設備和大量物資。1942年5月,基本完成烏克蘭、白俄羅斯、波羅的海沿岸地區企業的轉移,第二階段又疏散了斯大林格勒和北高加索等南部地區企業。不少內遷企業平均不到兩個月就在新址開始運轉,有些甚至在中途或露天就部分開工。到1942年夏,蘇聯完成了國民經濟戰爭轉軌,有1200家東遷的工廠和850家新建工廠投產,東部地區工業產值的比重從1940年的28.4%上升到70%。1944年,蘇聯飛機年產量達到40300架,坦克28983輛,火炮122500門。
有數據顯示,二戰期間蘇聯共生產了10.8萬輛坦克和自行火炮(但其中有近7萬輛在戰爭中被德軍擊毀)、82.5萬多門火炮和迫擊炮,蘇聯強大的生產能力和英美的外援及時補充了這些損失。飛機生產方面的數字我們在前面分析主要交戰國的空軍實力時已介紹過,數字超過13萬架之多。平均計算,蘇聯在蘇德戰爭期間平均每年要生產出2.7輛坦克、近21萬門火炮和迫擊炮、34250架飛機,還不包括數量更為巨大的軍用車輛、輕裝備、彈葯等必要的軍需物資,毫無疑問,這個數據反映出了蘇聯非常強大的工業生產能力。

英國的情況較為特殊,它是老牌的西方工業列強,擁有較強的工業製造能力。但是在二戰期間的大部分時間里,英國的主要戰場局限於海上和空中,因為它只需確保自己在海上和空中的相對優勢,就可以自保,因此其工業生產的重心自然傾向於海空裝備方面。在很長一段時期內(1943年7月登陸義大利以前),英國對德作戰的陸上戰場僅限於北非,而北非對德國來講只是個很次要的戰區,德國投入到這個戰場上的兵力非常有限(大部分時間里只有4個不整齊的師),所以英軍的陸上壓力較小,陸軍裝備的需求量不是特別大,其生產在三軍裝備生產計劃中並不佔有優先的位置。總的來講,英國具有很強的工業生產能力,但是這種能力嚴重依賴於海外資源的大量輸入,在這方面,來自美國的援助和英帝國眾多海外殖民地的貢獻是不容忽視的。

日本在二戰中表現出來的工業生產能力只能算是中等水平,這須用比較的方式才能直觀地體會到。譬如日本的飛機生產量只相當於美國的十分之一略強。數據顯示:日本的車輛生產在頂峰時為1941年的47901輛,而美國在1943年的汽車生產量卻達到了621502輛。1941-1945年,日本只生產了604門口徑大於105毫米的野戰火炮和70至105毫米口徑火炮6512門,而同一時期美國卻生產了重炮7803門,其他中型口徑火炮27082門。1941-1942年,日本只生產了1065輛中型坦克(需要指出的是,二戰中日本裝備的主戰坦克普遍輕薄,日本自己稱為「中型坦克」的坦克實際上只相當於其他主要交戰國的輕型坦克,譬如日本在戰爭期間生產裝備並投入實戰使用的最重的坦克不過15噸重,而同期德美蘇英等國的中型坦克全重都已超過30噸,而像德國裝備的「豹」式中型坦克全重甚至已經超過40噸)和1024輛輕型坦克,而美國卻生產了24997輛中型坦克和4052輛輕型坦克。海軍裝備的生產量對比前面已經介紹過。總體來看,日本的國防工業生產重心側重於海軍,其空軍和陸軍的裝備生產能力相對較弱。

最致命的是,日本比德國還缺乏資源,幾乎所有的戰略物資均要依靠進口。一旦日本失去制海權,其海外原料的輸入就會變得非常困難(到了戰爭的後期,原料的輸入幾乎完全斷絕),這將直接影響到軍工生產能否維持下去。日本的整體國防工業基礎與美、英、德、蘇相比本來就存在著差距,自然資源狀況也不及上述四國,因此戰時的日本雖全力生產,也無力改變戰場態勢。當美國人掌握了太平洋戰場上的絕對制海權和制空權後,日本的工業體系便在嚴酷的封鎖和令人窒息的戰略轟炸中不可避免地走向崩潰。

義大利二戰時的工業顯得非常的脆弱,戰爭的實際進程表明,它甚至沒有能力滿足本國軍隊的基本作戰需要。盡管墨索里尼對外把義大利吹噓得無比強大,但事實上,倘若沒有德國有力的軍事援助,義大利恐怕早在1940年底其北非殖民地被英軍輕易掃滅之時即已經崩潰了。我在《戰史筆記》的第八部分中曾經引用過蒂佩爾斯基希的介紹:1940年義大利武裝力量的武器裝備十分缺乏,且陳舊不堪,當時在亞平寧半島、撒丁島和西西里島的59個兩團制義大利師中,由於武器裝備不足,只有20個師達到戰時編制的70%,另20個師只達到50%。如要進行總動員,一切都缺乏,陸軍甚至無法讓所有後備人員穿上鞋子。

整個戰爭期間,義大利的工業生產能力太小、財力不足,其武裝力量不得不依靠德國的物資和裝備的援助才能維持作戰,因此我認為,義大利的國防工業實力在主要交戰國中顯然是最弱的。
國防科技實力對比

國防科技實力的直觀體現就是軍事裝備的質量和性能,因此對主要交戰國科技實力的比較只要觀察一番它們在戰爭中的軍事科技成就就可一目瞭然了。在這方面德國似應排在首位,我們只需列舉一下二戰時期德國取得的一些國防科技成就就可以說明問題了:

(Ⅰ)陸軍主戰裝備領域,德國先後生產出的「豹」式、「虎」式坦克在當時都屬於具有領先設計理念和最強大攻擊力的陸戰裝備。據說,庫爾斯克會戰之後,視察過德國「虎」式坦克的蘇軍元帥朱可夫曾坦率地指出:「XTL的確有理由認為他只靠這種坦克就可以贏得這次戰役」。朱可夫看到的坦克准確地講是「虎1」型,該坦克全重超過了56噸,裝備著威力巨大的88mm炮,這使它成為所有盟軍坦克危險的對手,它那厚重的裝甲使它幾乎堅不可摧。在戰爭中「虎1」式坦克擊毀了大量的盟軍坦克和其它裝備,在對手心中樹立了不可戰勝的神話,留下了威力巨大的深刻印象。這種坦克曾創造了在3900米的距離上擊毀蘇軍T-34坦克的紀錄,足見其攻擊火力之兇悍。除了「虎1」,德國在戰爭後期還生產出了更加強大的「虎2」型坦克(又稱「虎王」),「虎王」坦克全重竟然接近70噸,裝備一門二戰期間德軍坦克火炮中威力最大的KwK 43/L71型88mm加農炮,它能在2000米的距離上直接擊穿美製M4「謝爾曼」坦克的主裝甲,不僅是「謝爾曼」坦克,它幾乎可以擊穿二戰中盟軍所有型號的坦克,但這種坦克產量太小。

「豹」式坦克原是德國針對蘇軍T-34坦克而設計的對抗性裝備,但其性能已全面超越T-34,該坦克的設計非常先進,具有現代理念,製造工藝也十分精細,豹式還是最先安裝主動紅外夜視儀的坦克,開創了坦克夜戰設備的時代。「豹」式坦克被認為在性能上超越同時代盟軍各型同類坦克。甚至它的敵人——蘇軍曾給「豹」式坦克以高度的評價,把繳獲的「豹」式坦克被作為一種獎勵交給最好的坦克乘員使用。在1944年,為能更好利用繳獲的「豹」式坦克,蘇軍還印製了俄語版的「豹」式坦克手冊,分發給駕駛它的坦克手。法軍將繳獲的「豹」式坦克一直使用到20世紀50年代,此外,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和南斯拉夫也在戰後使用過「豹」式坦克。「豹」式坦克對未來戰後西方坦克的設計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被認為是世界兵器史上第一種現代主戰坦克。當今德國國防軍所裝備的主戰坦克命名為「豹II」坦克,這可以視作是對二戰時期德軍「豹」式坦克的充分肯定。

基於「豹」式坦克,NZ德國後來還發展出成功的變形車——「獵豹」坦克殲擊車,該車成為「二戰時期最優秀坦克殲擊車」,火力堪與「虎2」坦克相比,裝甲防護也超過了「虎1」式,再加上同豹式一樣出色的機動性,成為德軍最有力的反坦克武器。

德軍裝甲兵器普遍具有製造精良、工藝精細的特點,這反映出德國在裝甲武器裝備的設計製造方面居於全球領先地位。但是這些性能出眾的德國裝甲戰車存在著共同的致命缺陷——生產成本過高、結構工藝復雜、維修保養困難,這就造成了它們無法進行大批量的生產,數量的嚴重不足,再加上投入戰場的時間偏晚,使它們無法從根本上扭轉戰局。尤其是對於資源稀缺的德國來講,這些王牌裝備的前述缺陷就顯得更加致命。

(Ⅱ)海軍裝備領域,德國雖然沒有時間和條件建設出一支強大的水面艦隊,但是即使在其建成的屈指可數的幾艘大型水面戰艦身上,仍然可以看到德國軍工展現出的一流製造工藝和技術水準。
[

以「俾斯麥」號為例,這艘戰爭期間建成的戰列艦引起了英國的極大恐慌,在我的《戰史筆記》中可以讀到,英國為了能擊沉它,調集了當時英國皇家海軍的眾多「王牌」戰艦(包括航空母艦)對「俾斯麥」號展開了全力圍追堵截,輪番攻擊,付出了慘重代價之後才達到目的。僅僅為了一艘戰艦,號稱頭號海上強國的英國何以要不惜血本地加以打擊呢?這恰恰說明了「俾斯麥」號的強大,據說,「俾斯麥」號的指揮官在出港時曾傲慢地聲稱:「英國海軍沒有一艘軍艦能和我們匹敵,也沒有任何一艘大型軍艦能夠在我們的炮口下倖免!只要『俾斯麥』號一旦出現在大西洋上,英國的運輸就將中斷,英國人將困死在孤島上!」如此豪言當然有誇大之詞,但從實戰中可以證實,「俾斯麥」號戰列艦的確配得上「二戰時期最精良的戰艦」的稱號,它做工精良、結構設計科學、火力強大、生存力強,體現了高超的造艦科技。在著名的圍殲「俾斯麥」號的海上戰例中,英國曾引以為榮的巨大的「胡德」號竟然在幾分鍾之內就被「俾斯麥」號精準而兇狠的火力送入海底。另一艘英國戰列艦「威爾士親王」號也身負重傷,不得不退出戰斗。最終,英國皇家海軍費了九年二虎之力,集中絕對優勢的海空兵力才終於取勝,有記載說,「俾斯麥」號在失去動力、被英國艦隊圍攻時中了七百多發炮彈都還沒有沉沒。可以設想,如果德國多幾艘「俾斯麥」號的話,英國海軍的制海權恐怕就岌岌可危了。

另外,在潛艇的製造方面,德國生產的潛艇算得上是二戰時期最優秀的潛艇了。它在大西洋上取得的令人矚目的成績以及在同盟國陣營中引發的恐懼和憂慮充分說明了這點。而戰爭後期,德國生產的新式潛艇更有能力成為可以扭轉戰局的利器,只不過由於為時過晚和資源匱乏而未能發揮太大作用。

(Ⅲ)空軍裝備領域,噴氣式飛機的成功開發和使用讓NZ德國在空戰裝備的研發上居於世界領先地位。關於這點,我已在前面分析主要交戰國的空軍實力時作過介紹。需要補充的是,除了眾所周知的Me-262,德國還曾生產出一種稱為「烏鴉」的戰斗機,其官方編號為Ta-183,1944年完成樣機,是世界上第一架後掠翼噴氣式戰斗機。它的機載武器為四門30mm機炮外加500公斤航空炸彈。飛機最大航程990公里、最大速度950公里、最大升限14000米(這些數據都是當時的盟軍飛機所無法企及的)。雖然「烏鴉」戰斗機沒有參加過實戰並且貌不驚人,但它成了在5年後的朝鮮戰場上名震天下的蘇聯米格15「比斯」型戰斗機的前身!

(Ⅳ)新式兵器領域,導彈武器的誕生也深深打上了德國印記,是德國科學家把人類戰爭帶入了遠程制導時代,V-1和V-2導彈分別成了現在為我們所熟悉的巡航導彈和彈道導彈的鼻祖,戰後,這兩種導彈又成為美蘇兩個超級大國發展各自導彈火箭武器的基礎。

無論是導彈,還是噴氣式作戰飛機,都是絕對具有Revolution性的武器種類,直到六十餘年後的今天,這兩種兵器仍然是各國武裝力量的核心裝備。而戰後兩個超級大國(美蘇)的導彈航天事業和噴氣式飛機計劃的發展也都是建立在對NZ德國相關技術的直接吸收的基礎之上。

(Ⅴ)核武器開發領域,德國在戰前也一直走在世界的前列,從某種角度上講,世人實在應當感激XTL,如果不是他愚蠢的反猶政策以及對核物理學的輕視,則NZ肯定會首先掌握原子彈技術。1938年,德國人就發現了核裂變,當時幾乎所有人都認為,德國將率先造出核武器。但是NZ的反猶政策迫使許多出色的德國科學人才離開德國,為其他國家(主要是美國)效力,其中就有大名鼎鼎、在科學史上占據顯赫地位的「巨匠」愛因斯坦,這導致了NZ本土缺乏核物理人才。再加上盟軍對NZ核計劃的破壞等原因,才終於沒有讓XTL代表的邪惡世界第一個握有毀滅性的核武器。

(Ⅵ)科技人才領域,德國擁有當時世界上最出類拔萃的一批頂尖的科學家,包括馮•布勞恩在內的眾多科學人才為德國成為世界一流的工業科技強國奠定了牢固的智力基礎。前面列舉的那些國防工業成就無一不是德國科技人才的工作成果。德國在尖端科技領域的優勢也被同盟國充分注意到了,他們決定一有條件,就盡力掠取德國誘人的科技成果和寶貴的科技人才。1945年初,一支美國突擊隊突入德國,俘獲了德國第一流的火箭專家布勞恩等130名火箭高級技術人員及大量的V-2導彈,這些人被運到美國,成了美國國防高科技領域的核心人才,並且確實為美國科技的突飛猛進作出了傑出的貢獻。蘇聯自然也不會甘居人後,它在戰爭末期也從德國的導彈基地帶走了數量龐大的實物和技術資料。

我個人的感覺是,美國的國防科技實力在二戰中除了原子彈計劃(「曼哈頓工程」)外,並沒有特別突出的成就。但即使是美國人引以為榮的「曼哈頓工程」,也大量地吸收了其他國家(尤其是來自歐洲國家)的科技人才,來自德國的愛因斯坦對於美國核開發計劃的重要作用盡人皆知。總體而言,二戰之前世界科技研究的中心還是在歐洲,歐洲也是當時頂尖科技人才最集中的地區。

但無論如何,一個成功的「曼哈頓工程」已經足以將美國的科技地位提升到相當高的位置,畢竟,研製核武器本身就代表一個國家的綜合科技和工業實力很具水準,因為核開發絕不僅僅是一個單純的小范圍工程項目,它的成功有賴於許多相關工業和相關科技的有力支撐。

提到英國在二戰中的國防科技成就,人們很容易首先想起來的恐怕就是在不列顛戰役期間大顯神通的預警探測設備——雷達。的確,連英國人自己也承認,如果沒有雷達的有效運用,英國是打不贏不列顛戰役的。當然,不僅在防空領域,在海戰場和空中戰場上也大量裝備了雷達探測裝置用於水面作戰和反潛。雷達在戰爭史和兵器史上的重要性絲毫不亞於噴氣式飛機和導彈,它同樣是一件Revolution性的軍事裝備。雷達提供的遠程實時探測、早期預警、目標識別、方位判斷能力已成為部隊作戰所必需的基本條件,雷達使人類第一次有可能擺脫生理視覺的局限來進行遠程監測和目標信息採集,這種探測方式從根本上改變了戰爭的樣式。直到今天,雷達仍然毫無疑問是最基本的探測手段。

除了雷達,英國人開發出的另一種水下目標探測裝備也同樣關鍵,那就是聲納。出於對一戰中德國「無限制潛艇戰」給大英帝國造成的恐慌,協約國在1917年就成立了「協約國潛艇探測委員會」,專門研究尋找對抗水中隱蔽的潛艇的技術對策,戰後英國繼續投入巨資研製,利用超聲波在水中傳播的物理特性開發潛艇探測裝備。終於在30年代初期使聲納技術達到實用階段。到1935年,就已經有半數的英國艦只裝上了聲納。這一技術為同盟國最終擊敗德國潛艇戰作出了不可忽視的貢獻。

蘇聯當然是工業大國,但也必須看到,二戰期間,蘇聯在尖端國防科技領域和德美等強國相比存在一定差距,它並沒有製造出具有很高技術含量、在兵器史上具有Revolution意義的武器裝備。在戰爭中人們對於蘇軍印象最深的是它巨大的規模和頑強的戰鬥力,它在主戰重裝備方面唯一引起人們注意的莫過於T-34坦克了。但是這種坦克在綜合性能上與其他國家的同類坦克(如德軍「豹」式坦克、美軍M-4謝爾曼式坦克)相比並不佔優。T-34坦克的特點在於機動性好、性能可靠、結構簡單、易於生產,全重也大大小於「豹」式,可以被大量的生產和投入使用,據統計,戰爭期間,蘇聯總共生產了超過50000輛的T-34,和美軍M-4謝爾曼式坦克一道,成為二戰中產量最大的坦克。在東線,正是漫山遍野、如潮水般沖擊的T-34坦克淹沒了性能上遠比它強大但數量有限的「豹」式和「虎」式坦克,並最終淹沒了孤傲的****。從某種程度上說,T-34坦克成了二戰蘇軍的形象代表。

二戰時期的日本談不上是一個科技大國,它的最終失敗根本上講當然要歸因於國力不濟,但科技實力上的弱勢也是重要因素之一。這點連日本的戰爭研究者也是認可的,日本戰史專家杉之尾宜生在其所撰寫的《二次大戰日本戰敗的原因——從軍備研發的觀點》一文中開宗明義地指出:

「大東亞戰爭失敗的原因,是兩國[指日美兩國]在國力與軍力之間的差異,尤其是在物質力量上的差異。換言之,即是在科技力量的差異。這顯然是從結果所呈現的事實,而且是無庸置疑的。」

「九月三十日,美軍機動艦隊的旗艦之一列星頓號(USS Lexington)的雷達,已經發現一架日軍的大型戰機位於前方兩百公里左右並向前移動。這時的列星頓號航空母艦已裝備了能偵察來襲敵軍戰機的各式雷達系統,包括用來偵察來自水平方向敵機的SC雷達,偵察飛行中敵機的SM雷達,與防空大炮相連以擊落敵機的馬克二型(MARK II)雷達,以及用來尋找海上敵艦的SG雷達,並已准備攻擊。根據雷達系統所提供的精準信息,450架的[美軍]『地獄貓』機隊展開了出人意表的攻勢,日軍戰機也一架架地被擊落。那些打在日軍機艦的子彈都設有『可變式定時引信』。

『可變式定時引信』是一種能在15公里的范圍內,使用雷達波以在目標物的近距離爆破的設備。由於這種設備,讓日軍失去了第一戰機隊的244架,以及第二戰機隊的82架飛機。換言之,總共326架戰機之中,日軍就損失了230架飛機,與395位飛行員。」

日軍竟然沒有意識到美軍居然裝備有那樣強大的雷達探測系統,因為當時的日軍艦隊主要還是依靠傳統的作戰方法訓練的。這種傳統訓練仍舊依靠以人眼為基礎、輔以光學望遠設備來探測遠距離目標。太平洋戰爭期間,日軍不止一次地吃了雷達的大虧,但卻無力在這方面追趕上美國的水平。
義大利的國防科技實力在二戰中幾乎沒有任何展示。

綜合分析,我對於二戰各主要交戰國的國防工業實力和國防科技實力由強到弱的排序是:

第一檔次:德國。

第二檔次:美國、英國。

第三檔次:蘇聯、日本。

第四檔次:義大利。

㈥ 二戰時中國自行生產的武器有哪些

82毫米迫擊炮 60毫米迫擊炮 24式重機槍(仿自馬克沁重機槍)捷克ZB26式 漢陽造(仿自毛瑟1888)中正式(仿自毛瑟1924)閻錫山那兒還有仿製的M1湯普生沖鋒槍 還有些土槍土炮 前裝葯的火銃,以及它們所使用的彈葯 仿自德國的1924式木柄手榴彈。好像還有仿造德國37炮

㈦ 二戰各國的武器裝備

先說日本的吧
戰艦,輕武器型號太多,加我QQ578726936告訴你吧
維克斯裝甲汽車(英國進口)該車為伴隨掩護步兵用途,在上海作戰中日軍動用了該型車
維克斯裝甲汽車資料 服役年代:1925年-1945 重量:7.5 t 裝甲:6 mm 發動機:—
武器:7.7mm機槍 x 2 乘員:5名
裝備數量:12輛
沃爾斯利裝甲汽車資料 服役年代:1928年-1945 重量:4.2 t 裝甲:6 mm
發動機:30馬力汽油發動機 武器:6.5mm重機槍 x 1
乘員:3-5名
裝備數量:—
91式裝甲汽車資料
服役年代:1931-1945 重量:5.6 t 裝甲:6 mm 速度:60 km / h
發動機:75馬力汽油發動機 武器:6.5mm輕機槍 x 3
轉自鐵血社區ttp://bbs.tiexue.net/
乘員:— 裝備數量:100輛
91式公路鐵路兩用裝甲車資料
服役年代:1930-1945
重量:7.0 t 裝甲:6 mm
裝甲類型:滲碳鋼裝甲 裝甲結構:鉚接
速度:公路40 km / h 鐵路60 km / h
轉自鐵血社區ttp://bbs.tiexue.net/ 發動機:40馬力汽油發動機 武器:乘員自帶 乘員:6名 裝備數量:1000輛
91式公路鐵路兩用裝甲車資料
服役年代:1930-1945
重量:7.0 t 裝甲:6 mm
裝甲類型:滲碳鋼裝甲 裝甲結構:鉚接
速度:公路40 km / h 鐵路60 km / h
轉自鐵血社區ttp://bbs.tiexue.net/ 發動機:40馬力汽油發動機 武器:乘員自帶 乘員:6名 裝備數量:1000輛
97式騎兵裝甲車資料 服役年代:1937-1945 重量:4.75 t
裝甲:12 mm 裝甲類型:滲碳鋼裝甲 裝甲結構:焊接
速度:40 km / h
發動機:65馬力柴油發動機
武器:94式 或 1式37mm速射炮 x 1
1式裝甲運兵車資料
轉自鐵血社區ttp://bbs.tiexue.net/
服役年代:1941—1945 重量:6.5 t 裝甲厚度:6 mm 裝甲類型:滲碳鋼裝甲 裝甲結構:焊接 最大速度:42 km / h
轉自鐵血社區ttp://bbs.tiexue.net/ 發動機:134馬力柴油發動機 武器:乘員自帶 全體乘員:15名
1式半履帶裝甲運兵車資料 服役年代:1943—1945 重量:6.5 t 裝甲厚度:8 mm 裝甲類型:滲碳鋼裝甲 裝甲結構:焊接
轉自鐵血社區ttp://bbs.tiexue.net/ 最大速度:50 km / h 發動機:134馬力柴油發動機 武器:7.7mm輕機槍 x 3 全體乘員:15名
97式指揮戰車資料 服役年代:1939—1945 重量:14.3 t 裝甲厚度:25 mm 裝甲類型:鍛壓合金裝甲
轉自鐵血社區ttp://bbs.tiexue.net/ 結構:鉚接
最大速度:40 km / h
發動機:170馬力 三菱SA12200VD (97式)4沖程12缸風冷柴油發動機 武器:94式37mm戰車炮 x 1 全體乘員:4名
95式輕戰車資料
服役年代:1936—1945 戰斗重量:7.4 t
車體前裝甲厚度:12 mm 炮塔前裝甲厚度:12 mm
轉自鐵血社區ttp://bbs.tiexue.net/ 車體側裝甲厚度:8-12 mm 炮塔側面裝甲厚度:12 mm 裝甲類型:鍛壓合金裝甲 結構:鉚接
速度:40 km / h 續航距離:250 km
轉自鐵血社區ttp://bbs.tiexue.net/ 發動機:115馬力 三菱A6120VD型 4沖程6缸氣冷柴油發動機 主炮:94式37mm速射炮 輔助武器:7.7mm機槍 乘員:2名 裝備數量:2375輛
98式輕戰車資料 服役年代:1942—1945 戰斗重量:7.4 t
車體前裝甲厚度:12 mm
轉自鐵血社區ttp://bbs.tiexue.net/ 炮塔前裝甲厚度:16 mm 車體側裝甲厚度:12 mm
炮塔側面裝甲厚度:16 mm裝甲類型:合金裝甲結構:焊接 速度:50 km / h 續航距離:300 km
發動機:130馬力 100式4沖程6缸氣冷柴油發動機
轉自鐵血社區ttp://bbs.tiexue.net/ 主炮:100式37mm戰車炮 乘員:3名
九八式改輕戰車
此型輕戰車是98式輕戰車的強火力型,換裝了1式47mm戰車炮,但沒有造幾輛也沒在戰場上出現過
98式改輕戰車資料
轉自鐵血社區ttp://bbs.tiexue.net/ 服役年代:1942—1945 戰斗重量:7.4 t
車體前裝甲厚度:12 mm 炮塔前裝甲厚度:16 mm 車體側裝甲厚度:12 mm
炮塔側面裝甲厚度:16 mm裝甲類型:合金裝甲結構:焊接
轉自鐵血社區ttp://bbs.tiexue.net/ 速度:50 km / h 續航距離:300 km
發動機:130馬力 100式4沖程6缸氣冷柴油發動機 主炮:1式47mm戰車炮(1式47 mm速射炮) 輔助武器:7.7mm機槍 乘員:3名
0式戰斗機
飛機資料 (0式艦上戰斗機 52型甲 [ A6M5A ] )
翼 面 積
21.30m2
自 重
1,876kg
最大重量
2,733kg
最大航速
556km/h(高度6,000m)
續航距離
1,900km
上升限度
11,740m
螺 旋 槳
3葉定速變矩螺旋槳
發 動 機
標稱1100馬力 中島 [ 榮 ] 21型復列星型氣冷14缸發動機 ×1
乘 員
1名
武 裝
20MM機炮×2 ,7.7MM機槍×2 航空炸彈 60kg×2
總生產數
10449架
主要型號
12試艦戰(A6M1):原型機型號,裝 [ 瑞星 ]13型(標稱875馬力)發動機
11型(A6M2A):裝 [ 榮 ]12型(標稱950馬力)發動機
21型(A6M2B):機翼翼端可折疊的艦上使用初期生產型
22型(A6M3):裝[ 榮 ]21型(標稱1100馬力)發動機,機體與21型相同
22甲型(A6M3A):裝陸軍99式長身管20MM機炮的22型
32型(A6M4):裝[ 榮 ]21型發動機。翼展縮小,航程縮短
32甲型(A6M4A):裝陸軍99式長身管20MM機炮的32型
52型(A6M5):發動機採用推力排氣管,翼展縮小,副翼擴大
52甲型(A6M5A):裝長身管20MM機炮的52型
52乙型(A6M5B):52型右機翼機槍換成13MM機槍的武器強化型
52丙型(A6M5C):取消7.7MM機槍,全部用13MM機槍取代,安裝防護裝甲
53丙型(A6M6C):52丙型機體安裝[ 榮 ]31型發動機
54丙型(A6M8C):52丙型機體安裝 [ 金星 ]62型(金星的體積縮小型,標稱1500馬力)發動機
62型(A6M7):安裝轟炸設備的戰斗轟炸機型
97式艦載魚雷攻擊機
飛機資料 (97式1號艦攻 [ B5N1 ] )
翼 面 積
37.70m2
自 重
2,107kg
最大重量
3,650kg
最大航速
370km/h
續航距離
1,090~2,260km
上升限度
7,400m
螺 旋 槳
3葉變速螺旋槳
發 動 機
標稱710馬力 中島 [ 光 ] 3型星型氣冷9缸發動機 ×1
乘 員
3名
武 裝
7.7MM機槍×1 航空魚雷×1 或 航空炸彈 800kg
總生產數
1250架
主要型號
1號(B5N1):安裝 [ 光 ] 3型(標稱710馬力)發動機,後來改稱97艦攻11型
1號練慣用攻擊機(B5N1-K):1號艦攻的教練型
3號(B5N2):安裝 [ 榮 ] 11型(標稱970馬力)發動機,後來改稱97艦攻12型
B6N天山式艦載攻擊機
飛機資料 (艦上攻擊機 天山 12型 [ B6N2 ] )
翼 面 積
37.20m2
自 重
3,010kg
最大重量
5,200kg
最大航速
481km/h(高度4,000m)
續航距離
1,743~3,042km
上升限度
9,800m
螺 旋 槳
4葉定速變矩螺旋槳
發 動 機
標稱1680馬力 三菱 [ 火星 ] 25型復列星型氣冷14缸發動機 ×1
乘 員
3名
武 裝
13MM旋迴機槍×1,7.92MM旋迴機槍×1 航空魚雷×1 或 航空炸彈 800kg
總生產數
1268架
主要型號
11型(B6N1):安裝 [ 護 ]11型(標稱1750馬力)發動機的初期型試制型,共133架
12型(B6N2):安裝 [ 火星 ]25型(標稱1680馬力)發動機
12甲型(B6N2A):安裝了雷達的12型
13型(B6N3):安裝 [ 火星 ]25丙型發動機,座艙風擋重新設計,只有試制機
流星式艦載轟炸機
飛機資料 (艦上攻擊機 流星改 [ B7A2 ] )
翼 面 積
35.40m2
自 重
3,614kg
最大重量
5,700kg
最大航速
543km/h(高度6,200m)
續航距離
1,850~3,040km
上升限度
8,950m
螺 旋 槳
4葉定速變矩螺旋槳
發 動 機
標稱1670馬力 中島 [ 譽 ] 12型復列星型氣冷18缸發動機 ×1
乘 員
3名
武 裝
20MM機炮×2,13MM機槍×1 航空魚雷×1 或 航空炸彈 1000kg
總生產數
111架
主要型號
試制流星(B7A1):安裝 [ 譽 ] 11型(標稱1650馬力)發動機的試制機
11型(B7A2):稱流星改,安裝 [ 譽 ] 12型(標稱1670馬力)發動機
試制流星改1(B7A3):安裝HA43-11型(2200馬力)發動機,只有試制樣機
彩雲式艦載偵察機
飛機資料 (艦上偵察機 彩雲 11型 [ C6N1 ] )
翼 面 積
25.50m2
自 重
2,968kg
最大重量
5,260kg
最大航速
610km/h(高度6,100m)
續航距離
3,080~5,300km(攜帶副油箱)
上升限度
10,740m
螺 旋 槳
3葉定速變矩螺旋槳
發 動 機
標稱1825馬力 中島 [ 譽 ] 21型(NK9H)復列星型氣冷18缸發動機 ×1
乘 員
3名
武 裝
7.92MM旋迴機槍×1 (夜戰改造型另有20MM傾斜機炮×1~2)
總生產數
398架
主要型號
11型(C6N1):安裝 [ 譽 ] 21型(標稱1825馬力)發動機,為主要量產型,少數安裝了20MM傾斜機炮
試制彩雲改(C6N2):也稱12型,安裝有增壓渦輪的[ 譽 ] 24型發動機的試制機
試制彩雲改1(C6N3):C6N2安裝20MM傾斜機炮的高空夜間戰斗機型
試制彩雲改2(C6N4):安裝有增壓渦輪的HA43-11型發動機的試制型
試制彩雲改3(C6N5):也稱21型,試制高速攻擊機型
試制彩雲改4(C6N6):試制木製型計劃機
99式艦載轟炸機
飛機資料 (99式艦載轟炸機 22型 [ D3A2 ] )
翼 面 積
35.00m2
自 重
2,570kg
最大重量
3,800kg
最大航速
430km/h
續航距離
1,350km
上升限度
10,500m
螺 旋 槳
3葉定速變矩螺旋槳
發 動 機
標稱1200馬力 三菱 [ 金星 ] 54型復列星型氣冷14缸發動機 ×1
乘 員
2名
武 裝
7.7MM機槍×3 航空炸彈 250kg
總生產數
1492架
主要型號
11型(D3A1):初期生產型,安裝[ 金星 ] 43/44型(標稱1080馬力)發動機
12型(D3A2):安裝[ 金星 ] 54型(標稱1200馬力)發動機的試制機
22型(D3A2):12型的正式生產型
練慣用爆擊機12型(D3A2-K):22型的教練機型
彗星式轟炸機
飛機資料 (艦上爆擊機 彗星 12型 [ D4Y2 ] )
翼 面 積
23.60m2
自 重
2,440kg
最大重量
3,650kg
最大航速
580km/h(高度5,250m)
續航距離
1,463~3,604km
上升限度
10,700m
螺 旋 槳
3葉定速變矩螺旋槳
發 動 機
標稱1340馬力 愛知 [ 熱田 ] 32型倒立V型液冷12缸發動機 ×1
乘 員
2名
武 裝
7.7MM機槍×3 航空炸彈 500kg×1,30kg×2
總生產數
2157架 (含改裝氣冷發動機的彗星)
主要型號
11型(D4Y1):安裝[ 熱田 ] 21型(標稱1010馬力)發動機的初期型
12型(D4Y2):安裝[ 熱田 ] 32型(標稱1340馬力)發動機,風擋形狀與瞄準器做了改變
12甲型(D4Y2A):後部旋迴機槍更換為13MM機槍
12戌型(D4Y2-S):安裝20MM傾斜機炮的夜間戰斗機型試驗機
21型(D4Y1改):11型機體做了可以配合彈射器使用的修改,航空母艦用艦載機型
22型(D4Y2改):12型機體做了可以配合彈射器使用的修改,航空母艦用艦載機型
22甲型(D4Y2A改):12甲型機體做了可以配合彈射器使用的修改,航空母艦用艦載機型
96式攻擊機
飛機資料 (96式陸上中型攻擊機 11型 [ G3M2A ] )
翼 面 積
75.00m2
自 重
4,770kg
最大重量
7,642kg
最大航速
350km/h
續航距離
4,000km
上升限度
7,500m
螺 旋 槳
3葉定速螺旋槳
發 動 機
標稱790馬力 三菱 [ 金星 ] 3型復列星型氣冷14缸發動機 ×2
乘 員
7名
武 裝
7.7MM旋迴機槍×3 航空魚雷×1 或 航空炸彈 800kg
總生產數
1048架
主要型號
11型(G3M2A):最初生產型。安裝[ 金星 ] 3型(標稱790馬力)發動機
21型(G3M2B):安裝[ 金星 ] 41型(標稱1080馬力)發動機,機體沿用11型設計
22型(G3M2C):修改了後方機槍塔,機體2側追加了機槍射擊艙
23型(G3M3):最後生產型。安裝[ 金星 ] 51型(標稱1200馬力)發動機,機體沿用22型設計
1式攻擊機
飛機資料 (1式陸上攻擊機 11型 [ G4M1 ] )
翼 面 積
78.12m2
自 重
7,000kg
最大重量
9,500kg
最大航速
426km/h(高度4,200m)
續航距離
2,852~4,288km
上升限度
8,500m
螺 旋 槳
3葉定速變矩螺旋槳
發 動 機
標稱1410馬力 三菱 [ 火星 ] 11型復列星型氣冷14缸發動機 ×2
乘 員
7名
武 裝
20MM旋迴機炮×1(機尾),7.7MM旋迴機槍×4 航空魚雷×1 或 航空炸彈 1000kg
總生產數
2416架
主要型號
11型(G4M1):初期生產型。一部分安裝 [ 火星 ] 15型發動機
12型(G4M2):公司內部對22型試制計劃機的呼稱
13型(G4M1):安裝 [ 火星 ] 15型發動機的11型機在公司內部的稱呼
22型(G4M2):安裝 [ 火星 ] 21型(標稱1680馬力)發動機,使用4葉螺旋槳,載彈量增加
22甲型(G4M2):安裝了雷達的22型,機身側面機槍用20MM機炮取代
22乙型(G4M2):22甲型機身上部換裝長身管機槍,相應改變了機身槍塔設計
24型(G4M2A):安裝 [ 火星 ] 25型(標稱1680馬力)發動機,其餘與22型相同
24甲型(G4M2A):安裝 [ 火星 ] 25型(標稱1680馬力)發動機,其餘與22甲型相同
24乙型(G4M2A):安裝 [ 火星 ] 25型(標稱1680馬力)發動機,其餘與22乙型相同
24丙型(G4M2A):前方旋迴機槍改為13MM口徑機槍
24丁型(G4M2E):櫻花彈母機,改造了炸彈艙,防彈裝甲增強
25型(G4M2B):安裝 [ 火星 ] 27型發動機的試驗型
26型(G4M2C):安裝 [ 火星 ] 25乙型(燃料噴射式)發動機的試驗機
27型(G4M2D):安裝 [ 火星 ] 25乙型(附帶推力排氣裝置)發動機的試驗機
34型(G4M3):24型的防禦裝甲加強型,續航距離縮小
34甲型(G4M3):22甲型,24甲型按34型做了同樣修改的修改型
34乙型(G4M3A):22乙型,24乙型按34型做了同樣修改的修改型
34丙型(G4M3A):24丙型型按34型做了同樣修改的修改型
36型(G4M3C):安裝 [ 火星 ] 25乙型(燃料噴射式)發動機的型號,與26型相同
36丁型(G4M3E):36型改裝的櫻花彈母機
37型(G4M3D):安裝 [ 火星 ] 25乙型(附帶推力排氣裝置)發動機的型號,與27型相同
月光式晝間戰斗機
飛機資料 (夜間戰斗機 月光 11型 [ J1N-1S ] )
翼 面 積
40.00m2
自 重
4,562kg
最大重量
7,527kg
最大航速
504km/h(高度5,840m)
續航距離
2,547~3,778km
上升限度
9,320m
螺 旋 槳
3葉定速螺旋槳
發 動 機
標稱1100馬力 中島 [ 榮 ] 21型 復列星型氣冷14缸發動機 ×2
乘 員
2名
武 裝
20MM向上傾斜機炮×2,20MM向下傾斜機炮×2 航空炸彈 250kg×2
總生產數
477架 (含由2式陸上偵察機改造的數量)
主要型號
11型(J1N1-S):武器為向上與向下射擊的傾斜機炮各×2,後期加裝截擊雷達
11甲型(J1N1-Sa):取消了向下射擊的傾斜機炮,向上射擊的傾斜機炮增加為×3,安裝截擊雷達
12型:計劃安裝大功率 [ 金星 ] 發動機的性能提升型號,戰爭期間並沒有實際試制
紫電改21型(N1K2-J)
發 動 機 中島「譽」21型星型復列18缸氣冷式發動機,1990馬力
尺寸 長9.35m,翼展11.97m,高3.96m
爬 升 率 unknown
最大速度 594 mph
升限 10760 m
航程 1720km
空重 2657kg
武器 99式2號20mm機炮4門,250kg炸彈2枚或火箭彈6枚
機組人員 1人
太多了,有空再說

㈧ 第二次世界大戰,日本有哪些著名企業參與武器裝備的生產

現在日本國內擁有70年以上歷史的大型企業,在二戰時期基本都參加了武器生產。例如日本的三菱集團,在二戰時期就是日本國內非常重要的一個軍工企業,日本的海軍使用的很多艦艇和軍用飛機都是三菱重工的產品。日本海軍使用的零式戰斗機就是三菱重工設計師的產品,零式戰斗機在二戰前期堪稱是神話般的存在,當時盟軍沒有一種能夠同零式戰斗機一較高下的戰機。零式戰斗機一直被日本海軍使用到二戰結束,到了二戰後期的時候,零式戰斗機在技術上相對落後,只能充當自殺式飛機。

除了汽車企業之外,日本的松下電器、川崎重工等企業也都參與到了軍需用品的生產。松下電器在二戰時期為日本生產了大量的無線電通信設備,變相的幫助了日本進行侵略戰爭。川崎重工在二戰時期為日本生產了六艘航空母艦和數十艘各類其他戰艦,以及上萬架各類作戰飛機,堪稱是二戰時期的“殺人工廠”。日本的這些軍工企業在二戰時期都充當了戰爭的幫凶,而在二戰結束後,這些軍工企業又快速完成了轉型,成為了民用市場中的佼佼者。

閱讀全文

與二戰有哪些工業設備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賓士gl470拖拽模式怎麼解除 瀏覽:484
綿陽哪裡有鋁型材工業平台 瀏覽:536
汽車減配在哪裡看 瀏覽:978
賓士的esq在哪裡 瀏覽:775
工業園區准入節能規劃公司有哪些 瀏覽:518
煙台昌隆汽車配件有限公司在哪裡 瀏覽:131
奧迪q5後面怎麼吹暖風 瀏覽:776
工業互聯網跨界農業怎麼樣 瀏覽:803
奧迪哪個系列有天窗 瀏覽:44
寶馬車從沈陽運蘇州要多久 瀏覽:710
汽車噴漆砂眼是什麼原因 瀏覽:626
汽車加氣站歸什麼部門監督 瀏覽:199
成熟工業園如何實現工業40 瀏覽:97
寶馬車門裡面拉手怎麼蓋上 瀏覽:773
如何製作簡易汽車限速器 瀏覽:806
汽車空調泵管道如何清洗 瀏覽:744
汽車大燈黑膜哪裡有賣的 瀏覽:571
12年福建賓士製冷劑加多少 瀏覽:572
奧迪a5首付30萬月供需要多少 瀏覽:637
電動汽車如何擴裝續航鋰電池 瀏覽:7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