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工業生產 > 秦漢的手工業都有哪些

秦漢的手工業都有哪些

發布時間:2022-11-05 20:32:14

㈠ 秦漢時期的紡織機械主要有哪些

秦漢時期,紡織機械主要有手搖紡車?踏板織布機,在織機經過不斷改造的基礎上,還造出了更為先進的花本式提花機等紡織機械?

手搖紡車是由一個大繩輪和一根插置紗錠的鋌子組成,繩輪和鋌子分裝在木架的兩端,以繩帶傳動?手搖紡車既可加捻,又能合絞,和紡墜相比能大大提高制紗的速度和質量?

紡車自出現以來,一直都是最普及的紡紗機具,即使在近代,一些偏僻的地區仍然把它作為主要的紡紗工具?

踏板織布機,由滕經軸?懷滾?馬頭?綜片?躡等主要部件和一個適於操作的機台組成?由於採用了機台和躡,操作者有了一個比較好的工作條件,可用腳踏提綜,騰出手來更快地投梭引緯和打緯,從而提高了織布的速度和質量?這是織機發展史上一項重大發明,它將織工的雙手從提綜動作解脫出來,以專門從事投梭和打緯,大大提高了生產率?

花本式提花機出現於東漢,又稱「花樓」?它是我國古代織造技術最高成就的代表?它用線制花本貯存提花程序,再用衢線牽引經絲開口?花本是提花機上貯存紋樣信息的一套程序,它是由代表經線的腳子線和代表緯線的耳子線根據紋樣的要求編織而成的?

明代宋應星《天工開物》中寫道:凡工匠結花本者,心計最精巧?畫師先畫何等花色於紙上,結本者以絲線隨畫量度,算計分寸而結成之?

花本結好,上機織造?織工和挽花工互相配合,根據花本的變化,一根緯線一根緯線地向前織,就可織出瑰麗的花紋來?花本也是古代紡織工匠的一項重要貢獻?花本式提花機後經「絲綢之路」傳入西方?

花本式提花機織出的花紋

㈡ 秦漢時期的絲織工藝有了哪些新的發展

隨著農業的發展,秦漢時期的手工業也很快地發展?紡織技術較前代更為發展,各種紡織品的質量和數量都有很大提高?紡織品不僅數量大,而且紡織花色品種也已十分豐富多樣?

秦漢時期的紡織機械,在當時世界上處於遙遙領先的地位?我國花本式提花機出現於東漢,又稱「花樓」,它是我國古代織造技術最高成就的代表,而西方的提花機是從我國傳去的,使用時間比我國晚4個世紀?

秦漢時期,紡織手工業規模都很大,諺語說道「一夫不耕或受之飢,一女不織或受之寒」?

當時的紡織原材料以麻?絲?毛為主,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絲織工藝?麻織工藝和毛織工藝?此外,這一時期的棉花紡織技術也有一定的發展?

秦漢時期的絲織工藝有了新的發展?由於當時社會生產力的進一步提高,薴麻的栽培和加工技術都有了提高?

經過對出土文物的化驗證實,當時已用石灰?草木灰等鹼性物質來煮煉薴麻,進行化學脫膠?這不僅使纖維分離的更精細,可以紡更細的紗,織更薄的布,而且大大縮短了原來微生物脫膠周期,提高了生產效率,為薴麻的廣泛應用創造了條件?

馬王堆漢墓出土的紡織品中,有一部分是麻織物?其中有灰色細麻布?白色細麻布和粗麻布,質地細密柔軟,白色細麻潔白如練,灰色細麻布灰漿塗布均勻,布面經過輾軋,平整而又有光澤?

麻織物的原料經鑒定是大麻和薴麻,細麻布的單纖維比較長,強度和韌性也比較好?最細的一塊薴麻布,單幅總經數達1734根至1836根,相當於21升至23升布,是我國首次發現的如此精細的麻織物?

這些麻布的色澤和牢度,均和新細麻布一樣?由此可見,當時從育種?栽培?漚麻?漬麻?脫膠?漂白?漿碾?防腐以及紡?織等技術,都已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

秦漢時期的絲織工藝由於專業織工們在實踐中不斷地積累經驗,改進技術,所以絲織物從紡?染?綉工藝至花紋設計,都有了空前的提高和發展?

漢代是我國絲綢的繁榮期,我國絲綢史上的很多重大事件都發生在這一時期?如提花機的重大改進,絲綢品種?絲綢紋樣的豐富多樣,織物上出現吉祥寓意的文字,西北「絲綢之路」的開通等?

漢時絲織在繒或帛的總稱下,有紈?綺?縑?綈?縵?綮?素?練?綾?絹?縠?縞,以及錦?綉?紗?羅?緞等數十種?這說明當時織造技術達到了純熟的境地?

特別值得重視的是漢代出現了彩錦,這是一種經線起花的彩色提花織物,不僅花紋生動,而且錦上織綉文字?馬王堆西漢大墓出土的絲綢珍品,最能證實漢時絲織的繁榮歷史?

馬王堆漢墓出土的絲織品數量之大,品種之多,質量之高,都是過去罕見的,僅一號墓內出土的紡織品和服飾品就多達200餘種,而且都色彩絢麗?工藝精湛?

包括棉袍?夾袍?單衣?單裙?襪?手套?組帶?綉枕?香囊?枕巾?鞋?針衣?鏡衣?夾襖?帛畫等衣物飾品?起居用品和絲織品?織綉品種包括有絹類?方空紗?羅類?綺類?經錦?絨圈錦?絛?組帶?金銀泥印花紗?印花敷彩紗?刺綉等很多種類?

這些文物尤其反映了漢代絲織品在繅絲?織造?印染?刺綉?圖案設計方面達到的高度?通過這些典型的國寶級的文物,就可窺見當時精湛的工藝水平和設計思想?

經鑒定,絲織品的絲的質量很好,絲縷均勻,絲面光潔,單絲的投影寬度和截面積同現代的家蠶絲極為相近,表明養蠶方法和繅?練蠶絲的工藝已相當進步?

「薄如蟬翼」的素紗織物,最能反映繅絲技術的先進水平?如一號漢墓出土的素紗禪衣,長1.6米,兩袖通長1.91米,領口?袖頭都有絹緣,而總重量只有48克,紗的細韌是可想而知的?

這樣的絲,如在繅絲工藝?設備?操作各方面沒有一定水平,是根本生產不出來的?秦漢時期,毛紡織業也進入了一個較快的發展時期,出現了各種織毯工藝?

20世紀初,英國人斯坦因在新疆羅布泊地區的漢墓中,發現了西漢時期的打結植絨的地毯殘片,這是迄今為止我國出土最早的植絨地毯實物,距今已有2200多年?

在當時,「絲綢之路」的開通,加速了中原與西域之間的商貿流通?西北民族已掌握了一種用緯紗起花的毛織技術,特別適用蓬鬆疏散的毛紗,織造各種有花紋的毛織物?

隨著社會生產的發展,毛毯的編織技術也越來越精細?西北優良的毛織品和織造技術通過絲綢之路傳入中原地區,逐漸在中原流行?此外,漢代還把毛織成或擀成氈褥,鋪在地上,這是地毯的開端?漢畫像石磚中就反映了當時民間室內普遍使用的地毯?秦漢時期的棉織技術有了發展?棉花種植最早出現於古代印度河流域,據史料記載,至少在秦漢時期,棉花傳入我國福建?廣東?四川等地區?

棉布在我國古代稱「白疊布」或「帛疊布」,原產於我國的西域?滇南和海南等邊遠地區,秦漢時才逐漸內傳到中原?

秦漢時期的海南島,黎族同胞就以生產「廣幅布」而聞名,這就是棉布?而這一時期的齊魯大地,是當時我國產棉的中心,當地的民間純棉手工紡織品一枝獨秀,「齊紈魯縞」號稱「冠帶衣履天下」?

秦漢時期的絲織工藝

㈢ 中國古代手工業

古代手工業的發展
(1)紡織業的發展
戰國:長沙楚墓出土的麻布殘片,纖維相當細密。
三國兩晉南北朝:曹魏在紡織業中心襄邑、洛陽等地設有專門的織造機構。吳國培育出八輩之蠶,繅絲質量很高。蜀漢所產的蜀錦,行銷魏吳。後趙的鄴錦與蜀錦齊名,前秦的回紋錦深受人們喜愛。北魏在紡織業發達的河北地區集中了大批工匠,紡織品產量大增。
隋唐:①產地分布廣:絲麻織品遍布全國各地。②生產規模大,產量多:定州出產的高級絲織品,每年僅上貢朝廷的就達1500多匹。③分工細,品種多,有不少新產品;官營絲織業僅織染部門就有25種作坊,絲織品有綾、錦等十幾類,每類又分為許多品種,其中的綾就有20多個品種。④技藝水平高,且融入了外來的風格:從發掘出來的絲織品看,顏色多達20多種,至今色彩鮮麗,圖案也很新穎,有些還吸收了波斯的風格和手法。
明清:如江南「織造尚松江,織染尚蕪湖」。明中期以後,以生產商品為目的的紡織業逐漸興起,並在江南一些地區發展成為獨立的手工業工場。
(2)冶鑄業的發展
商周時期:青銅鑄造業的發展。
春秋戰國:鑄鐵柔化技術是世界冶鐵史上的一大成就;青銅鑄造工藝出現金銀錯和雕鑄技術。
三國兩晉南北朝:冶鐵業仍以官營為主。後趙、南燕等都設有冶鐵場,北魏相州以製造軍刀著稱。東晉南朝時,揚州成為冶鑄中心,謝平、黃文慶兩位匠師號稱中國絕手。魏晉時期,煉鋼技術已經相當成熟,又發明了灌鋼法。
隋唐:鐵的產地在全國有一百多處。冶鑄業已普遍採用了切削、拋光、焊接等工藝。
明清:明朝中後期,廣東佛山冶鐵業每一爐場,一日可出鐵六七千斤。
(3)陶瓷業的發展
原始社會:半坡人有較高的制陶工藝水平。他們製造的陶器,稱為彩陶。如大汶口文化的白陶和黑陶。
商周:遺址里出現了原始瓷器;這是我國陶瓷發展史上的一次飛躍。
秦朝:多次集中於鳳翔,鳳翔的畫磚最為出色。
三國兩晉南北朝:當時南方盛產青瓷,後來製作技術傳到北方。北方創制出白瓷,也有黑瓷。
隋唐:瓷窯分布於中原和江南許多地區陶瓷業的新產品有白瓷、唐三彩和青瓷的秘色瓷。
遼宋夏金:①北宋制瓷業大大超過前代,產地分布更加廣泛,定窯、汝窯、官窯、鈞窯等是當時著名的瓷窯。江西景德鎮以生產青白瓷著稱,產品行銷海內外。②南宋景德鎮稱為全國著名的陶瓷中心,產品有「饒玉」之稱。③遼代生產的瓷器雞冠壺、鳳首瓶等便於馬上攜帶反映出契丹人善於騎射的民族本色。④金代制瓷業相當進步。

㈣ 秦漢時期些的經濟特點

秦漢時期的經濟特點 封建經濟的初步發展

1、農業:鐵犁牛耕普及,精耕細作技術發展

(1)耕作方式:西漢趙過推廣耦犁(即二牛抬杠,二牛三人,西漢後期二牛一人,東漢出現一牛挽犁),後來出現了翻土的犁壁,耦犁技術東漢時推廣到珠江流域。漢朝以後,鐵犁牛耕成為我國傳統的主要耕作方式;

(2)耕作技術:西漢時發明了播種的耬車,是近代條播機的雛形;西漢時趙過推行代田法;耕作制度以一年一熟為主。

(3)興修水利:漢朝的漕渠、白渠、龍首渠;東漢王景治理黃河

(4)土地制度:土地兼並現象嚴重;東漢豪強地主田莊經濟形成。

田莊的內部,是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它佔有大片土地和山林川澤,種植糧食和各種經濟作物,還經營手工業、漁牧業。地主田莊的多種經營,保證了各類生活資料基本上都可以自給自足,不需要依賴外界供應。在田莊里,剝削者和勞動者每每是聚族而居,帶有濃厚的封建宗法色彩。豪強地主利用宗族血緣關系作為壓迫剝削勞動人民的手段。豪強地主的貧困的宗族親戚,大多成為田莊的勞動者。田莊的主要勞動者還有賓客,徒附和奴隸。他們對豪強地主有極強的依附性。田莊的依附農民除了向田莊主交納實物地租外,還要為田莊主服各種勞役。田莊還擁有私家武裝,稱「部曲」、「家兵」,由依附農民組成。他們在農閑時操練軍事,平時為地主豪強看家護院,巡守警衛,戰時則隨豪強地主出征打仗。

2、手工業:

(1)經營形態:漢武帝以後,煮鹽、冶鐵、鑄錢等行業收歸官辦;西漢政府在長安設東西織室(官辦)。

(2)成就:

冶鐵業:兩漢的高爐煉鐵和炒鋼技術,東漢杜詩發明水力鼓風冶鐵的水排。

制瓷業:東漢燒出成熟的青瓷

絲織業:漢時絲織技術已相當成熟,能織出綾、錦、羅、絹、紗等二十多個花色品種。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素紗襌衣享譽世界。

3、商業、交通和城市:

(1)商業:秦統一貨幣、度量衡有利於加強各地經濟的交流。推行重農抑商政策使商業發展困難,加之時間、地點的限制,總體水平不高。

(2)海外貿易:西漢時期開通陸路和海上絲綢之路,中國絲綢遠銷亞歐。

(3)交通:秦始皇修建由都城咸陽通達各地的馳道;開通鏈接長江和珠江兩大水系的靈渠。

(4)城市:坊市分區,西漢長安東西有市九處。

(5)漢武帝的抑商政策:推行貨幣官鑄、鹽鐵酒專賣、官營販運、物價管理以及向工商業者加重征稅等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富商大賈的勢力。

重難點解析

秦漢時期工商業發展的政策及特點

材料一 故待農而食之,虞而出之,工而成之,商而通之。此寧有政教發徵期會哉?人各任其能,竭其力,以得所欲。故物賤之徵貴,貴之徵賤,各勸其業,樂其事,若水之趨下,日夜無休時,不召而自來,不求而民出之,豈非道之所符而自然之驗邪?」 ……漢興,海內為一,開關梁,弛山澤之禁,是以富商大賈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而徙豪傑諸侯強族於京師。

——司馬遷《史記》卷一二九《貨殖列傳》

材料二 方今齊三服官作工各數千人,一歲費數巨萬。……三工官官費五千萬,東西織室亦然。 ——東漢班固《漢書》

材料三 「而商賈大者積貯倍息,小者坐列販賣,操其奇贏,日游都市,乘上之急,所賣必倍。故其男不耕耘,女不蠶織,衣必文采,食必粱肉,亡農夫之苦,有阡陌之得。因其富厚,交通王侯,力過吏勢,以利相傾。千里游遨,冠蓋相望,乘堅策肥,履絲曳縞。此商人所以兼並農人,農人所以流亡者也。」

——班固《漢書·食貨志》

1、根據材料一,歸納秦漢時期商業發展的情況。

商業有一定的發展,但總體發展水平不高;富足的大商人很多;政府徙豪傑諸侯強族於京師,發展長安的商業經濟。

2、綜合上述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分析說明「秦漢統治者大力推行重農抑商政策,反而沒有抑制住商業發展」的主要原因。

商業利益比農耕利益大得多,促使眾多人從事商業;人民社會生活的需要及封建統治者追求享樂奢侈的生活,而離不開工商業;漢代「開關梁,弛山澤之禁」,促進商業發展。

㈤ 秦、漢時期的經濟發展是什麼樣子

秦漢時期是封建經濟初步發展時期。秦的政治統一和統一貨幣,文字與度量衡的措施都有利於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與交流。西漢初年,鑒於社會經濟的殘破和吸取秦亡的教訓,為鞏固統治,統治者採取休養生息的政策,核心內容是;給予農民一定的土地;保證農民的生產時間;減輕賦稅;減輕刑罰,緩和階級矛盾。休養生息政策順應了小農經濟發展的需要,有利於社會經濟的恢復和社會統治的穩定。經過幾十年的休養生息,經濟得到了恢復,出現了我國封建社會第一個治世局面——「文景之治」。

(3)制漆業發展迅速,煮鹽是主要的手工業。

(4)漢代造船航海技術已經成熟。農業和手工業的發展促進了商業和城市的繁榮,城市商業和地區貿易繁榮,出現了一批名都大邑。

㈥ 在秦朝,手工業技術的蓬勃發展具體表現在哪些方面

秦漢至宋代,中國手工業全面發展。在與飲食密切相關的手工業中,冶鑄鐵、制漆制瓷、制鹽制酒都取得了顯著的成就。

最古老的漆器是從楚墓出土的,主要包括盛食物的碗、盒、盆、放器皿的箱子、舀湯的勺子、盛蔬菜的筷子和酒具。漆器胎骨種類繁多,如木、竹皮、藤等,十分精緻。

漢末及以後,漆器在上層社會日常餐飲生活中對餐具的作用逐漸消失,但在一些日用領域作為漆器工藝品得以保存並不斷發展。漆器製作工藝復雜,成本高,使用中不方便避免鹽和酸,因此具有明顯成本優勢和實用價值的瓷器最終成為食品和生活的主流。瓷器生產技術日益提高,產量日益增加。由於瓷器比陶器更堅硬,具有釉面晶瑩剔透、潔白細膩、薄而不吸水的瓷體特點,所以用瓷土高溫燒制而成的食具不僅比陶器更精緻美觀,而且更符合食品衛生的要求。標准青瓷出現於東漢,青瓷、白瓷、彩瓷產生於魏晉南北朝。此後,中國古代食器多為瓷器,發展迅速。

唐朝時期,中國的瓷器工業有了質的飛躍。據史料記載,唐代瓷器的燒成溫度達到1200℃,瓷器白度達到70%以上,接近現代細瓷的標准。到了宋代,胎質、釉料、製作工藝都有了新的提高,瓷器燒制技術達到了完全成熟的水平。到了宋代,名窯已經遍布中國大部分地區,這是陶瓷工業最繁榮的時期。當時的鈞窯、葛窯、官窯、汝窯、丁窯被稱為五大名窯,所產瓷器各有特色。

㈦ 中國古代手工業發展史

中國古代手工業:

一、按照行業分類

1、冶煉

商周:青銅。司母戊鼎、四羊方尊、三星堆青銅器;春秋戰國:冶鐵;東漢:杜詩 水力鼓風冶鐵工具;南北朝:灌鋼法。

2、陶瓷

東漢:青瓷;北朝:白瓷;唐朝:形成南青北白兩大系統;宋朝:五大名窯,景德鎮成為瓷都;明清:青花瓷、彩瓷、琺琅彩。

3、紡織

元:黃道婆推廣先進棉紡織技術;明:紡織工業大規模發展。

二、按所有制分

1、官營手工業:政府直接經營,技術先進,資金雄厚;產品精美,不進入市場,僅供皇室貴族,或武器。

2、民營手工業:明中葉後,紡織、制瓷、礦冶等行業,民營超過官營;明朝後期,蘇杭紡織業等出現資本主義萌芽(基本特徵:僱傭關系)

3、家庭手工業:農業的補充,主要供家庭消費和繳納賦稅,剩餘部分出售。中國古代社會穩定的重要因素。

(7)秦漢的手工業都有哪些擴展閱讀:

早期手工業的發展和布局受自然資源分布影響較大,隨著交通運輸條件的改善,商業的發展,區域性和全國性統一市場的形成。

手工業的發展突破了原料產地的限制,產品走向全國,這些都為手工業專業化生產中心的出現提供了條件。

如果沒有活躍的商品經濟,統一的國內市場,以及各地區的手工業分工及專業性手工業的發展是不可想像的。

盡管中國古代手工業很發達,但由於統治者推行重農抑商政策等原因,在手工業與農業相結合的場合,手工業服務於農業,始終處於農業經濟的從屬地位。

㈧ 秦漢時期官營手工業取得過哪些重要成就,請列舉一二

以官府經營的采礦、冶煉、鑄造、煮鹽及鐵器製作等手工業來說,有人認為:「總一鹽鐵」,除了增加國家財政收入外,還是「建本抑末、離朋黨、禁淫侈,絕並兼之路」的手段。因為由官府來經營這些重大的手工業,可以改變「豪強大家,得管山海之利,采鐵石鼓鑄,煮海為鹽,一家聚眾或至千餘人,大抵盡收放流人民也,遠在鄉里,棄墳墓,依倚大家,聚深山窮澤之中,成奸偽之業,遂朋黨之權」的危險局面;也可限制像吳王濞那樣「專山澤之饒,薄賦其民,贍養窮乏,以成私威」的割據勢力;官府「總鹽侯」和「鑄農器」還可以使國家「財用饒」,使農民「器用備」而「務本」,並「一其用,平其賈,以便百姓公私」。一言以蔽之,官府經營這些重大的手工業,是增加國家財政收入、穩定市場價格、發展農業生產、打擊割據勢力和富商大賈、加強中央集權制度的物質基礎的有力措施。

㈨ 各朝代農業(技術,工具,水利及工具)手工業(三大行業,各朝代的成就)商業(市,都會)

農業一,農業生產工具:
1,木石器:夏商西周使用木製的耒耜,石刀,蚌鐮等.
2,鐵農具:春秋出現,戰國推廣,西漢普遍使用,秦漢傳到嶺南,西域.
3,犁耕法:春秋出現牛耕,戰國推廣,西漢普遍使用耦犁,出現二牛一人犁耕法,唐發明曲轅犁.
4,灌溉排水工具:三國馬鈞發明翻車;唐朝出現筒車.
▲(東漢杜詩發明水排是手工業工具)
5,播種工具:西漢使用耬車
二,水利:
1,先秦:夏朝已經有原始水利;春秋時已經有邗溝;戰國有都江堰,鄭國渠.2,漢:西漢六輔渠,白渠,文帝,武帝治理黃河;東漢明帝時王景治理黃河.3,三國:魏在淮河流域興修許多水利工程,蜀維護都江堰;
4,五代十國:吳越修築錢塘江海塘;
5,唐朝:在黃河,長江流域開灌渠.
▲(秦的靈渠;隋,元的大運河以航運為主)

三,農作物:
母系氏族:半坡種植粟,菜,麻;河姆渡種植水稻.
商朝:黍,稷,麥,稻,桑,麻;西周包括了後世大部分作物.
秦漢:西域傳入葡萄,苜蓿,核桃,胡蘿卜等.
南朝:小麥種植開始推廣,水稻栽培技術提高.
唐朝:吐蕃種植青稞,小麥,蕎麥,豌豆,蔬菜種子傳入西藏.
北宋:粟,麥,黍,豆從淮北傳到江南,兩廣;越南傳入占城稻從福建推廣到江浙和淮河流域;茶樹在福建和長江中下游廣植
南宋:太湖流域盛產稻米;棉花種植從閩粵擴展到江淮.
明朝:江南雙季稻,嶺南三季稻;玉米,甘薯,馬鈴薯,煙草傳入我國;桑 ,麻,棉廣泛種植,棉布成為人民主要衣料.

四,畜牧業:
母系氏族:半坡:豬,狗,牛,羊,雞;河姆渡:豬,狗,水牛.
商朝:豬,狗,牛,羊,馬
北魏:《齊民要術》介紹禽,畜和魚類飼養.
唐朝:吐蕃飼養氂牛,馬,豬,獨峰駝;靺鞨放牧豬群
五,耕地,糧食,人口
隋唐:大量墾荒,糧食布帛增多,人口增長,唐玄宗時是太宗時的近3倍.
清初100多年裡,耕地增40%以上,人口高速增手工業:①南方的絲織業勝過北方,江浙一帶和四川絲織業生產發達;②棉紡織業於南宋後期迅速興起,浙江出土一條南宋時棉毯,細密厚軟,工藝水平相當高。③制瓷業:定窯、鈞窯、歌窯等久負盛名。北宋興起的景德鎮,出產的瓷器質地細膩,色澤瑩潤,後來發展為著名的瓷都,直到現在我們還喜歡用景德鎮的瓷器。④宋朝時我國是世界上造船水平最先進的國家。這一時期,我國的造船業多集中在東南沿海,規模宏大,廣州、泉州、明州等地都有發達的造船業。

㈩ 秦漢時期的工藝是怎樣的呢

1.陶明器和釉陶

①殉葬陶俑

自秦代開始,燒造陶俑以供社會上層人物喪葬之需的風氣日盛。秦始皇兵馬俑可謂登峰造極。在已發掘的三個俑坑中排列著與真人一樣大小的陶武士俑7000餘具、戰馬100餘匹,其數量之大,形體之巨,製作之精,令人折服。這一布局嚴謹、氣勢磅礴的龐大軍陣既展現了秦王朝軍隊的編制、兵種和裝備,也體現了秦軍「堅甲利兵」、「勇於攻戰」的精神。這批陶俑的製作程序十分復雜,需按不同的部位翻型、粘接套合並雕刻成形。在這些武俑、戰馬的表面還繪有不同顏色的彩繪,這一切充分顯示了秦代藝術的寫實風格以及當時陶器製造業的雄厚實力。

漢代貴族也大量用陶俑殉葬,規模、數量之巨依舊十分壯觀,在西安、咸陽、徐州等地均發現隨葬有數千陶俑的王侯墓。這些漢代陶俑身高僅60厘米,周身先繪以白色顏料,再用朱、黑兩色繪出五官、發髻、服飾等,造型端莊秀麗。在西安市以北的陽陵發現了漢景帝劉啟的陶俑叢葬坑。

②陶明器

秦漢時期開始流行在墓葬中隨葬描繪日常生活場景的陶明器。最初僅有谷倉、爐灶,後來擴展到幾乎無所不包,如高樓宅院、農田、陂塘、井欄、碓房、豬舍以及各種人物、家畜、家禽等等,有的還在器表繪有精緻的彩色花紋,其中不乏藝術精品。如成都出土的說書俑、濟南出土的彩繪雜技組俑等,造型洗練誇張,表情俏皮生動。

③彩釉

漢代制陶業的一項突出成就是釉陶的發明。釉陶的燒成溫度在80℃上下,肉胎是磚紅色,由於釉料中含有大量氧化鉛,故又稱「鉛釉」。漢代釉陶的釉色多為濃厚的黃色和綠色,釉層清澈透明,色澤瑩亮光滑。釉陶不宜實用,多用於隨葬明器,器形多為仿銅禮器、動物俑像等等。釉陶的精品當推甘肅武威擂台漢墓所出的一件高達1.05米的五層綠釉雕鏤院落模型。

釉谷倉秦漢時期人們日用陶器基本繼承了戰國以來的灰陶傳統,並且愈來愈具有統一的風格。

秦漢以來,流行圓形瓦當,其上塗模印花紋外,還印有文字言語,時代特徵十分鮮明。

2.銅器的最後繁榮期

秦國在銅器上繼承了戰國時秦國的傳統,銘文字體亦大致相同。最能反映秦代銅器製作水平的莫過於秦始皇陵出土的兩輛彩繪銅車馬。每乘車均馭四馬,各有一銅御官俑,其尺寸取自真實車、馬、人的二分之一,結構十分復雜,由三千多個部件組裝而成,除青銅外還使用了少量金銀飾件。車廂內外繪有變形龍鳳、雲紋,製作裝飾極為精巧華麗。此外,在秦兵馬俑坑還發現了大量的秦代銅兵器,其表層大多作了鉻鹽氧化處理,以增強合金抗腐蝕的能力,這在世界科技史上是極為罕見的成就。

漢代銅器中禮器、兵器銳減,生活器皿劇增,而且形制和類別有很大變化。主要器類有鼎、錘、壺、鈁、釜、鍪、礁斗、燈和熏爐。特別是一些器物定型後便固定下來,如酒樽、博山爐、僬斗和洗即是。日常用具中最常見的是燈和熏爐,尤其是燈的式樣極多,且不乏精品,如滿城漢墓出土的鎏金的「長信宮燈」,廣西合浦出土的「鳳鳥燈」,甘肅武威出土的「十二枝燈」,山西朔縣出土的「雁魚燈」,貴州興仁出土的「蟠龍連枝燈」,江蘇邗江出土的「錯銀銅牛燈」等。由於鐵器的廣泛使用,漢代用銅製作的兵器主要是弩機和鏃,度量衡類有尺、量、權,兵器類有鍾、鉦、鐸、鈴。漢代制銅鏡的工藝十分先進,與戰國不同的是,在鏡背多鑄銘文。總體而言,漢代銅器注重實用,紋樣樸素簡約。但王侯貴族多用鑲金的銅器,如河北滿城漢墓出土的錯金博山爐、鎏銀蟠龍紋壺和鎏金銀鑲乳丁紋壺等均是漢代銅器中難得的精品。

新莽時的銅器與秦代相似,以度量衡較多,但復古之風極盛,青銅器大都質地精良,製作規整。

秦漢時期,數種與漢式銅器發展有完全不同風格的邊地青銅文化,也已發展到盛期。

中國青銅器到東漢末年已接近尾聲。魏晉以後,銅器已基本被各類其他種類的器物取代,惟銅鏡依舊流傳下來,至唐代仍有不少新的工藝品種產生,如螺鈿鏡、金銀平脫鏡等等。作為千家萬戶的日常用具,銅鏡的生命一直沿續到清代。

3.承前啟後的秦漢玉器

秦漢玉器繼承了戰國傳統,但在器物的種類和組合上又有較大的改進。漢玉講究雄渾豪放,極有氣魄。具體還表現在器表隱起處常用細如毫發的陰線雕飾以增強立體感。另外,漢玉中高浮雕、圓雕和鏤孔的表現手法增多,拋光技術也大有長進。漢玉大致分為四類:第一類為禮儀用,即「六瑞」,包括璧、琮、圭、璋、琥、璜六種玉器;第二類為葬玉,如玉衣、九竅塞、玉含和握玉;第三類為裝飾品,如玉佩;最後一類為浮雕和圓雕的藝術品。漢玉中的精品有漢元帝渭陵附近所出土的鏤空羊脂玉仙人奔馬、玉熊、玉鷹等圓雕,廣州南越王墓所出土的角形玉杯。

東漢時玉器琢刻精益求精,如中山穆王劉暢墓出土的王座屏上雕刻有復雜的龍紋等花紋,器形優美,刻鏤精工,是當時游絲刻的代表作。

4.發展成熟的瓷器

①瓷器成為獨立的手工業

鍍金銀竹節熏爐秦漢的原始瓷器不少,但與戰國時的瓷器存在著明顯差異。器型以仿銅禮器為最常見,飲食器很少。這時期的製作工藝不及戰國時期的精細,兩者在工藝傳統上看不出直接的承襲關系。上虞東漢中期稍後的窯場遺址是名副其實的瓷窯。可見當時陶、瓷徹底分家,瓷器成為一個新的手工業部門。

②東漢晚期瓷器臻於成熟

東漢晚期,瓷器終於擺脫了原始狀態,成熟的瓷器被燒制出來,即青瓷器。這一時期的瓷窯遺址主要發現於浙江,尤其以上虞最為密集。上虞聯江帳子山發現的麗座龍窯比較典型。所出土的瓷器表明,東漢晚期成熟瓷器的質量比原始瓷器的質量有較大提高,但無論在造型、裝飾技術和內容等方面都明顯存在著原始瓷器的烙印,尚未形成自己的藝術風格。

5.風格統一的漆器

西漢前期,漆器工藝在戰國和秦代漆器的基礎上獲得了長足的發展。此時的漆器已不像戰國時那樣各地風格迥異,而是風貌漸趨統一。漆器生產數量增多,質量提高,不但製作精美,而且造形和髹飾方面有不少創新。

從胎骨看,漢代漆器流行木胎、夾紵胎和少量竹胎;就器形而言則與戰國相似,但也創造出了新器形。長沙馬王堆漢墓和江陵鳳凰山168號墓出土的數百件漆器,設計精巧華麗,大小相差懸殊。

在髹飾技法上,漢代大大發展了戰國時已出現的針刻技法,並發展到在針刻花紋上加上朱漆或用彩筆勾勒,乃至填繪金彩,使圖案更加醒目。西漢中期,貼飾於漆器表面的金箔花鏤刻精細、形象生動,並與金銀扣,箍、彩描漆相結合,構成一種異常華麗富貴的工藝。此時還出現了這樣的漆器:在器頂、蓋上鑲金銀花葉,以瑪瑙、琉璃珠為鈕,器口、器身鑲金銀扣、箍,其間用金銀箔嵌貼出鏤刻的人物、神像、鳥獸,以彩繪雲氣、山石等為依託。安徽天長縣漢墓出土的雙層銀扣彩漆奩、月牙形雙層盒,江蘇連雲港出土的長方形、橢圓形盒,均為此類漆器的精品。

6.持續發展的金銀器

漢代,手工業較前代有很大進步,金銀器製作技術得以持續發展。兩漢時,金銀器製作的方法繁雜精緻,工藝水平很高,標志著漢代金銀器工藝已經脫離了青銅器工藝的傳統技術,走上獨立發展的道路,並逐步達到了成熟階段。

兩漢時期的金銀器在我國南北方均有出土。江蘇盱眙南窯庄窯藏中曾發現金版、金餅及金獸。金獸出土時蓋在裝有金幣的銅壺口上,重9000克,含金量達99%。金獸作蜷伏狀,兩前肢置於頷下,頸部戴三輪項圈,額間有一環鈕,周身飾有圓形花紋。江蘇刊江甘泉二號漢墓中,出土了金泡形飾、質形飾、品形飾、王冠形飾等。這些金器做工極為精細,已具有相當高的工藝水平。北方出土的如中山王劉靖墓中的掐絲金龍,採用了錘鍱、焊接、掐絲等多種工藝,富麗堂皇。

閱讀全文

與秦漢的手工業都有哪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賓士gl470拖拽模式怎麼解除 瀏覽:487
綿陽哪裡有鋁型材工業平台 瀏覽:538
汽車減配在哪裡看 瀏覽:980
賓士的esq在哪裡 瀏覽:777
工業園區准入節能規劃公司有哪些 瀏覽:520
煙台昌隆汽車配件有限公司在哪裡 瀏覽:131
奧迪q5後面怎麼吹暖風 瀏覽:776
工業互聯網跨界農業怎麼樣 瀏覽:803
奧迪哪個系列有天窗 瀏覽:44
寶馬車從沈陽運蘇州要多久 瀏覽:710
汽車噴漆砂眼是什麼原因 瀏覽:626
汽車加氣站歸什麼部門監督 瀏覽:200
成熟工業園如何實現工業40 瀏覽:97
寶馬車門裡面拉手怎麼蓋上 瀏覽:773
如何製作簡易汽車限速器 瀏覽:806
汽車空調泵管道如何清洗 瀏覽:744
汽車大燈黑膜哪裡有賣的 瀏覽:571
12年福建賓士製冷劑加多少 瀏覽:572
奧迪a5首付30萬月供需要多少 瀏覽:637
電動汽車如何擴裝續航鋰電池 瀏覽:7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