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工業園區建設與發展中存在哪些問題
1、思想觀念問題是制約工業園區建設與發展的關鍵。
2、現行的管理機制是制約工業園區建設與發展的「軟肋」。
3、宏觀謀劃相對薄弱是制約工業園區建設與發展的「瓶頸」。
4、園區企業生產鏈條短、集群效益不明顯是制約工業園建設與發展的薄弱環節。
5、資金支撐脆弱是制約工業園區建設與發展的重要原因。
6、電價貴、用地緊、成本高是制約工業園區建設與發展的主要難題。
7、融資難、招工難、服務弱是制約工業園區建設與發展的重要因素。
Ⅱ 工業機器人產業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有哪些
現階段在應用機器人技術時主要面臨著四大問題。
第一,運動性問題。機器人操作的性比不上人工操作,其實運動性問題,從技術上看就是如何實現工業機器人運動學建模與求解。
第二,作業平穩性問題。理論上機器人的關節是一個點,實際上機器人的關節有間隙,所以這需要考慮運動副間隙影響下的機器人平穩作業問題。
Ⅲ 產業創新的我國產業創新中存在的問題
經過改革開放的高速經濟增長,我國產業在快速發展中與世界水平的差距正在縮小,整體的競爭力不斷增強;結構調整取得成效,產業信息化進程加快,高新技術產業比重明顯提高,部分傳統產業比重持續下降;產品出口結構不斷優化,製造業生產及出口均保持了多年的持續快速增長;產業集中度有所提高,規模經濟有了長足發展;國有和集體企業比重下降,「三資」和私營企業已發展成為我國產業的生力軍。但是,產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依然突出,具體表現為:
(一)產業創新中技術水平落後一是產業技術水平差。我國大中型企業普遍技術水平比國際水平落後5~10年以上,能耗普遍比國際先進水平高40%以上,資源利用率低20% ,成本高30% ,可靠性和壽命低20%。二是產品技術檔次低。一些關鍵產品與國際水平在質量和成本上存在較大的差距,如軸承鋼達到國際質量標準的只有10%。中國生產的高附加值品種不能滿足國內需求。
(二)產業集中度低,企業組織結構分散以製造業為例,目前,我國製造業已位居世界第四,但在世界500強企業中,還沒有一家中國製造企業。與先進工業國家相比,我國製造業中的大中型企業大多數只能算是中小企業,如一汽集團公司是我國最大的汽車製造企業,2005年的銷售額僅為通用汽車的3.7% 。中石油和中石化兩家公司的合計總資產只有埃克森美孚的63% ,合計營業收入只及埃克森美孚的33% 。
(三)技術創新能力薄弱我國產業發展研究開發經費投入嚴重不足,創新人才短缺、外流嚴重;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少,產業主體技術依靠國外,並且近年來有加大的趨勢。
(四)行業壟斷依然明顯以房地產業為例,中國的房地產行業獲得的超額利潤就是來源於政府對土地的壟斷供應,即行政性壟斷。表面上看起來,全國房地產企業已超過4萬家,是個充分競爭的行業,但由於房地產業的上游土地市場是政府獨家壟斷,政府「一個日子」供地的土地儲備和招、拍、掛政策,實際上充當了土地供應的壟斷商角色,因此,完全有能耐獲得「壟斷的超額利潤」,且其中很大一部分通過協議轉讓流入了房地產企業。
(五)產業創新體制機制不順,存在政策體系不完善、不配套的問題從宏觀上看,我國現行產業創新主管部門之間缺乏高效互動的機制,部門、地區之間條塊分割,沒有形成推進產業創新的合力;從微觀上看,我國企業沒有成為創新的主體,缺乏產生企業家的機制,尤其國有大中型企業產權不清晰、產權結構不合理、公司治理結構不完善、責權利不對稱等問題還比較嚴重,許多企業還只是傳統的生產型企業而不是創新型企業;從融投資體看,主要是風險投資不發達,缺乏有效的投資約束、監督和考核機制,投資效率需要提高。此外,人才激勵機制、分配機制、科技成果轉化機制、技術引進的消化吸收機制還不完善。
Ⅳ 建築工業化發展存在的問題有哪些
從建築工業化的提出至今已有半個多世紀的時間,但我國建築工業化的進程依然較為緩慢,距1978年會議的目標差得很晚。這一方面取決於建築工業化內在的原因,也與我國的經濟發展環境密切相關。由於建築工業化生產方式可以較大幅度地提升勞動生產率,但是我國建築業一直都是勞動密集型產業,且一直享受著廉價勞動力的優勢,又能帶來巨大就業,因此,建築工業化的推動力不強。但隨著「用工荒」的蔓延,人口紅利的逐漸消失,建築企業對提高勞動生產率的需求不斷提升。另一方面,近二十年來我國建築規模不斷增加,建築業產值以每年25%的速度增長,且每年的新開工面積達到全球的一半,巨大的建設需求使得建築企業沒有時間與精力來進行建築工業化技術的科研、開發商不願意使用不成熟的建築工業化技術。雖然在這個過程中也產生了不少帶有建築工業化元素的產業,如混凝土製品企業、建築機械生產和製造企業等,但這些處於建築工業化鏈條的終端,沒有能力拉動整個產業的工業化進程,整個建築產業依然沿襲著傳統的施工模式發展,沒有太高的提升。在我國,「建築設計」屬於獨立的行業,因此設計時無需考慮施工的工藝流程,而施工對設計階段的影響也有限。建築工業化是建築業生產組織方式的變革,由於設計和施工的割裂,建築工業化的生產組織模式在我國難有大的突破。以上三點是由我國所處的特定歷史經濟環境所決定的,此外,從國外建築工業化的進展來看,可以發現阻礙我國建築工業化的其他原因。標准體系不完善。建築工業化標准體系的建立是企業實現建築產品大批量、社會化、商品化生產的前提,各國政府對標准制定工作的重視極大推動了各國建築工業化的發展。然而在我國,除了各個參與工業化試點自定標准外,雖然國家對建築的標准化是有參數的,但始終沒有出台行業強制性准則,產業鏈中很多環節並未按此標准執行。此外,建築工業化的標准化設計一般是通過對項目中採用工廠加工生產的部品(如門窗、欄桿、空調百葉、雨篷等)、構件(如預制外牆、陽台、樓梯、疊合樓板、疊合梁等)進行標准化設計,而且很多部件需要附加在構件上,需要大量產業鏈環節之間介面集成的問題,這不是一家企業的事情,需要標准化設計企業、部品生產企業、建材企業、安裝施工企業等一起配合才能完成,必須是一個產業化聯盟的標准體系才有實現價值,這不是一家企業可以獨立完成的,需要行業各方企業的力量。標准化與多樣化的矛盾。工業化在建築業的進展緩慢,但整個社會已經步入後工業時代,以工業數字化生產作為支持,人們的生活方法和思想理念越來越強調個性與多樣化,表現在建築業即為消費者會仔細比較價格、面積、戶型、環境等因素。然而,我國建築工業化還處於前期發展階段,標准化體系設計方面還處於設計定型、構件統一、規格少且強調標准化與通用化,以便於工業化生產和機械化施工。標准化與多樣化構成了天然的矛盾,這對工業化建築的設計能力提出更高要求,也使企業對工業化建築的市場化前景有所猶豫。與現行建築技術規范不兼容。由於建築工業化是對傳統建築業生產組織方式的變革,工業化技術與國內現行的建築技術標准、規范不兼容,設計、審批、驗收無標准可依,即使工業化技術的科研單位能夠提供切實可行的實驗數據證明相關項目可行,每一個項目還是需要通過專家論證,成為建築工業化大規模推廣的一個障礙。
Ⅳ 地理問題。產業升級困難應該採取什麼措施(工業)
能答的就這些,不確定完整不完整。
第一,解決嚴重產能過剩問題。能否化解產能過剩這個問題直接影響到行業的整體運行效率。要嚴控新增產能,對違規建成的項目進行清理以及淘汰落後產能
第二,對重點地區進行結構調整。所謂的重點地區,展工業部門產業的轉型升級試點,加快區域的兼並重組
第三,要進一步推進工業部門規范管理。
第四,推廣應用質量好的工業產品,對產品質量有一定要求,對質量好的產品加快推進應用,促進升級換代
第五,促進技術進步,特別是對節能、環保這些方面進一步推動工業的技術進步和行業整體的競爭力
Ⅵ 我國製造工業布局存在的主要問題有哪些
東西布局不合理,輕重不協調,南北差距較大。
一.「三高一低」, 粗放型發展方式
「三高一低」是指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粗放型發展方式是指我國製造業仍然主要以勞動密集型和資源密集型為發展模式。
二.勞動生產率低,人均製造增加值低
雖然我國製造業目前發展迅速,但是我國製造業的勞動生產率和人均增加值與美國、日本等工業發達國家相比存在著較大差距。
三.技術創新能力十分薄弱,缺乏核心技術
缺乏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和品牌,一直是阻礙我國製造業提高發展水平,國際競爭力和比較經濟效益的一個重要因素。
四.競爭優勢的層次底下
目前我國製造業大多集中在低水平層次上,增值能力有限,附加值較低,以勞動密集型產業居多,高技術產業嚴重不足。
五.製造業管理水平低,產業結構不合理
企業規模普遍偏小,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型企業缺乏,合理的分工合作秩序尚未形成,企業生產專業化水平仍較低。
六.職業技術工人嚴重缺乏
隨著中國製造業的迅猛發展,「中國製造」下的「技工荒」問題已十分突出,成為影響中國製造業進一步發展的「瓶頸」。
Ⅶ 中國工業機器人行業發展存在哪些問題
現階段在應用機器人技術時主要面臨著四大問題。
第一,運動性問題。機器人操作的性比不上人工操作,其實運動性問題,從技術上看就是如何實現工業機器人運動學建模與求解。
第二,作業平穩性問題。理論上機器人的關節是一個點,實際上機器人的關節有間隙,所以這需要考慮運動副間隙影響下的機器人平穩作業問題。
Ⅷ 化工產業發展現狀存在哪些主要問題
(一)發展現狀近年來,我市把培育壯大化學工業作為加快經濟結構調整、提升工業發展水平的重要舉措,堅持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提升傳統化工產業,積極培育發展生物化工、精細化工和醫葯化工產業,有效促進了化學工業的發展。2009年,全市化學工業實現增加值63920萬元,佔全部工業的13.14%,其中規模以上化學工業實現增加值57920萬元,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14.21%,化工行業上繳稅金2360萬元,佔全部工業上繳稅金的6.68%。
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中,重點化工企業有榮華實業集團公司、古浪鑫淼精細化工有限公司、蘇州申華實業有限公司、甘肅葯物鹼廠、新天馬葯業公司、泰康制葯公司、赫源生物公司、紅牛農牧科技公司、匯能生物工程公司、華源肥業有限公司、懷安磷肥廠、民勤三泰生物有限公司、黃羊河集團古浪制葯廠13戶。按產品門類分:有生物化工企業4戶、精細化工企業2戶、醫葯化工企業4戶、化肥、農葯企業3戶。主要化工產品有谷氨酸、肌酸、電石、石灰氮、雙氰胺、氨基胍鹽、碳酸鈣、活性碳酸鈣、黃原膠、磷肥、多元混肥、多元微肥、生物肥、專用肥及高效、高濃度有機復合化肥、無公害農葯及生物殺蟲劑、農葯中間體等。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一)企業規模小,產業集中度低,難以形成規模效益。我市化學工業企業普遍規模比較小,企業平均年產值只有2000萬元左右,遠未形成規模效益,對全市工業經濟的帶動力還較弱。
(二)產品品種、質量不能適應市場發展需求。我市化工產品主要集中在化肥、電石等初級產品上,產品品種相對單一,結構很不合理,粗加工、低附加值產品多,精加工、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產品少。而全市農業生產所需的70%的農葯和大量化肥需要外購;特葯等醫葯化工的優勢沒有完全發揮。
(三)企業設備陳舊,技術裝備落後,競爭力較弱。化工企業裝備基本是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引進的,工業技術裝備落後,導致企業技術水平低,企業的核心競爭力較弱。
(四)水資源缺乏,環境保護任務繁重,產業發展受到制約。化學工業發展對環境造成較大壓力,環境問題已成為我市化學工業發展最大的約束因素。化工項目用水量相對較大,水資源短缺成為制約。
(五)缺乏專業化工集聚區的布點和建設。化工工業受環境等因素的制約,必須建立專業集聚區,並按循環經濟的要求來加快發展,而我市大部分企業布局分散,現有的榮華公司、古浪鑫淼公司等較具規模的企業也還沒有帶動形成一定的化工產業集群。
(六)人才匱乏的問題日益突出。化學工業的發展需要技術、人才來支撐,我市現有化工人才儲備嚴重不足,外部人才由於各種條件限制很難引進,極大地制約了化學工業的發展。
資料來源:中國市場調查研究中心
Ⅸ 目前我國工業發展面臨的主要挑戰有哪些
1、新增就業機會減少
第三次工業革命將導致新一輪世界產業轉移,區域產業格局發生深刻變化,製造業迴流發達國家,致使國際投資轉向。第三次工業革命的特徵之一就是生產產品的個性化與生產過程的本土化,原有的規模化、大批量生產模式被顛覆,新的產業中心轉移將伴隨新的就業崗位的轉移,這意味著部分新增就業崗位將被固化並分散在具有消費市場與數字化製造能力的地區,原有的以大規模現代化工廠吸納就業人員的方式將被打破,我國通過產業聚集與規模經濟創造就業崗位的模式將隨之發生轉變。
2、生產要素優勢消失
我國近年來工業化得以長足發展的要素優勢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人口紅利優勢,即勞動力成本低廉優勢。我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勞動力資源豐富,並且農村人口不斷向城市轉移,為工業化提供了充裕的勞動要素。二是經過經濟高速增長期,中國積累了巨額財富,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2012年GDP名義值較1978年增長了140多倍,產業發展正在由勞動密集型向資本密集型演化,資本要素當前正逐步取代勞動力要素成為支持產業的核心要素。三是中國從農業大國發展為工業化國家,資源環境要素起到了功不可沒的作用。但是由於在發展的過程中,我國的資源與環境沒有得到良好的保護,目前這一要素逐漸由經濟增長的重要支撐要素轉化為制約要素。我國工業化發展過程中的要素投入主要沿襲了第二次工業革命發展的規律。而第三次工業革命的核心要素不是傳統西方經濟學歸納的勞動力、資本與土地,而是知識與技術要素。我國當前具有優勢的要素市場,在第三次工業革命中將變得黯然失色,而知識與技術要素體系在我國遠未成熟。反觀西方國家,歐洲與日本等發達國家正處於人口老齡化階段,勞動力要素優勢減弱,資本要素市場也受到來自新型工業化國家的挑戰,大部分國家已經完成工業化進程,經濟增長速度下降。但是,如果第三次工業革命爆發,傳統生產要素優勢作用減弱,這些國家將憑借其多年積累的教育基礎與知識技術優勢,在較短時間完成以數字化製造產業為支撐的「再工業化」過程,從而重拾製造業強國地位。
3、大范圍產能過剩問題凸顯
我國當前工業化發展主要沿襲第二次工業革命發展路徑,產業體系以重化工業為主,鋼鐵、水泥、有色、船舶製造、機械製造等產業在國內經濟與世界經濟擴張期積累了龐大的產能。經濟危機爆發後,世界經濟進入收縮期,國際市場需求下降,我國部分行業已經出現嚴重的產能過剩問題。如果第三次產業革命興起並在全球范圍內擴展,歐、美憑借其科技優勢以及高端製造優勢實現「再工業化戰略」,製造業中心將不可避免地重新轉移到發達國家。而我國經過前期在旺盛的國際與國內需求支撐下,形成的巨大工業生產能力將逐漸顯得落後並被國際市場淘汰,屆時大范圍產能過剩的局面難以避免,如果我國不能及時轉變發展方式、完成產業結構戰略性調整,工業化進程受到明顯制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