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福建省三明市有什麼好玩的地方
三明市有一些有趣的地方,如瑞雲山和雨花洞。
1.瑞雲山
瑞雲山是福建省最大的火山地貌景區。形成於1億年前,火山爆發於白堊紀早期,峰巒疊嶂,岩石陡峭,古寺、藤蔓、山勢一座比一座好。火山口堆積而成的天然大佛堪稱國內之最,還有天馬岩、將軍藤、蝴蝶谷、火山岩壁、神龜引路、瑞雲瀑布、山澗吊繩等景點。瑞雲寺,嵌在火山洞穴中的千年古剎,神奇吉祥,佛道交融。
景點類型:山峰
門票:30元
開放時間:8點~ 17點
地址:中國福建省三明市梅列區陳達鎮瑞雲新區
電話:0598-8365736
2.余華東
雨花古洞位於福建省將樂縣東南部的天柱山腳下。形成於2.7億年前,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現在正處於生長階段。這里是人間仙境,有自然風光,有如夢如幻的夢境,有自然的幻境。雨花洞有滄河、雷公、郭子、黃泥、西苑、白雲等六個分支。被譽為「岷山第一洞」、「武夷山一絕」。它是「中國四大名洞」之一,因洞內岩石光滑如玉,光彩四射而得名。漢初被發現後,一直流浪。師洋和李剛參觀了這個宋代洞穴。明代徐霞客游後,對此洞有頌詞:「鴻含奇玫瑰,炫爭奇物,遍幽奧」。洞口的岩壁上保存著許多宋代的摩崖石刻。景點類型:其他
門票:105元
開放時間:08: 00-18: 00
地址:福建省三明市將樂縣
//www.stampinkub.com/pic_79f0f736afc379315b752ef1e0c4b74542a911cc?x-bce-process=image%2Fresize%2Cm_lfit%2Cw_600%2Ch_800%2Climit_1%2Fquality%2Cq_85%2Fformat%2Cf_auto
⑵ 寧化縣城南工業園水泥預製品廠招聘信息,寧化縣城南工業園水泥預製品廠怎麼樣
釘釘企典 數據來源:以下信息來自企業徵信機構,更多詳細企業風險數據,公司官網,公司簡介,可在上面進行查詢,更多公司招聘信息詳詢公司官網。
• 公司簡介:
寧化縣城南工業園水泥預製品廠成立於2008-10-16,注冊資本null,法定代表人是張建宏,公司地址是寧化縣城南工業園橋頭,統一社會信用代碼與稅號是null,行業是水泥製造,登記機關是福建省寧化縣工商行政管理局,經營業務范圍是水泥預製品加工、銷售,寧化縣城南工業園水泥預製品廠工商注冊號是350424100005063
• 分支機構:
• 對外投資:
• 股東:
• 高管人員:
⑶ 寧化縣鑫輝礦業有限公司地址在哪裡
寧化縣鑫輝礦業有限公司地址位於福建省三明市寧化縣城南鎮工業南路23號綜合樓2樓201室。鑫輝礦業有限公司位於廣西柳州市廣西象州縣,主營重晶石等。公司秉承"顧客第一,勇攀高峰"的經營理念,堅持"誠實守信"的原則為廣大客戶提供優質產品。
⑷ 位於福建省西北部的什麼市被稱為寧化古杉木王群
位於福建省西北部的三明市被稱為寧化古杉木王群,三明市是一座新興的工業城市,是全國文明城市和國家衛生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及中國優秀旅遊城市。2016年9月,被國家林業局授予「國家森林城市」稱號。2014年三明市根據福建省貫徹落實國務院批復的《贛閩粵原中央蘇區振興發展規劃》做出具體部署,把三明市建設成為福建省區域性中心城市、區域性綜合交通樞紐和物流中心、先進製造業基地、生態文化旅遊勝地和休閑養生基地。三明擁有海峽兩岸(三明)現代林業合作實驗區,是全國集體林業綜合改革試驗示範區,享有福建「綠色寶庫」的美譽,是全國四個活立木蓄積量超過1億立方米的設區市之一。
⑸ 全國最大的工業區是哪裡
滬寧杭工業基地
滬寧杭是上海、南京、杭州及其附近地區的通稱。范圍大致包括上海全市,江蘇省南京以東,揚州以南,主要是蘇南地區,浙江省北部的杭嘉湖和寧紹地區。以上海為經濟中心,地理位置優越,經濟腹地廣大。本區地處沿海中段和長江口,既可通過海運與東北、華北、華南乃至海外往來,又可通過內河航運與佔全國1/5陸地面積、1/3人口的長江流域內各省市相溝通,還可通過鐵路與中、西部地帶的各省市相聯系,經濟影響幾乎遍及全國。
工農業生產水平居全國領先地位,是我國經濟實力最強的經濟核心區,其面積僅佔全國的1%,人口佔全國的6%,但國內生產總值佔全國的15%,在全國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一方面,本區自然條件好,農業基礎好,是全國聞名的高產穩產農業區,總體農業生產水平比全國平均水平高出30%~50%;另一方面,本地區是我國最大的綜合性工業基地,有紡織、化纖、電氣、電子、機械、化學、黑色冶煉及壓延加工、交通運輸設備製造、金屬製品、食品、服裝加工等多種行業,很多行業在全國總產量中占很大比重,此外微電子與電子信息、精細化工、新材料、生物工程、機電一體化等高新技術產業已經具有一定基礎。
滬寧杭工業基地
是我國南方最大的綜合性工業基地,水陸水源充足,交通便利,有高等院校,農業基礎好,勞動力資源豐富,易於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和資本。資源倒不是很好~~煤是從淮南淮北弄得
全國大的工業有四個,四大工業基地指的是中國遼中南工業基地、京津唐工業基地、滬寧杭工業基地(長江三角洲工業基地)和珠江三角洲工業基地。各工業基地的發展各具特色。除四大傳統工業基地外,中國還有京津石、滬寧杭、珠三角三大高新技術產業帶
滬寧杭,相對應的名稱就是上海,南京,杭州。請問,寧,怎麼對應南京呢?
長三角的上海+蘇錫常+杭嘉湖,珠三角的廣佛深莞!
蘇州加上海,全國工業產值前兩名就是蘇州上海,蘇州第一,上海第二
廣東省珠三角地區個人認為
瀘寧杭和遼中南
⑹ 寧化縣屬於哪個市
寧化縣屬於三明。
三明市地處福建省西北部,是一座新興的工業城市,是聞名全國的精神文明城市、國家衛生城、園林城之一和中國優秀旅遊城市,1993年1月經國務院批准列入沿海經濟開放區。
全市水力資源可供開發發電裝機容量達170萬千瓦,現已開發建成的水電裝機容量142.5萬千瓦。三明山川秀麗,風光獨特,旅遊資源豐富。主要旅遊風景區有泰寧金湖,將樂玉華洞,永安桃園洞、鱗隱石林,寧化天鵝洞,沙縣淘金山,三明市格氏栲自然保護區、大佑山、瑞雲洞,將樂龍棲山,尤溪九阜山,建寧金饒山、閩江源,明溪紫雲等。其中泰寧地質公園為世界地質公園,泰寧金湖、永安石林—桃源洞、將樂桃源洞為國家級風景名勝區。
⑺ 寧化縣的經濟
寧化系山區農業縣,歷來以農業資源豐富著稱,蘇區時期享有「烏克蘭」之稱。農業種植以水稻為主,所產大米質地優良,尤其是河龍米(簡稱「河米」)品質特佳,歷史上享有「貢米」之譽。農業經濟歷來是寧化國民經濟的主體。據1949年統計,農業人口為全縣總人口的94.55%,農業總產值(含林牧副漁)占工農業總產值的98.57%。直至1987年,農業人口仍占總人口的89.56%,農業總產值仍占工農業總產值的52.63%。解放前長期受封建制度的束縛,農業生產發展緩慢,產品結構單調,單位產量甚低。至1949年,全縣糧食總產44818噸,畝產73.5公斤。解放後,通過生產關系的變革與經營體制的改革,大力開展農業基本建設,推廣應用和發展農業科學技術,促進農業生產的不斷發展。但由於「左」傾錯誤影響,發展中遇到不少挫折和失誤,1950~1957年發展是直線形的。1958~1969年,歷經1959、1960兩年大落之後,有所恢復,但仍徘徊不前,直至1969年農業總產值略超1957年,但糧食總產仍未達到1957年水平。1970~1978年,抓「以糧為綱」而忽視全面發展,糧食產量大幅度增長,但農業整體經濟發展很不平衡。1979年後,經過農業體制改革,農業經濟沿著健康的方向發展。迄1987年,全縣農業總產值達12234萬元,比1949年增長5倍多,年均遞增4.9%。糧食總產量190226噸,比1949年增長3倍多,年均遞增3.9%。農業總產值中種植業所佔比重由1949年的79%下降為57%。種植業總產值中,經濟作物產值所佔比重由1949年的32%上升為54%。
2008年農林牧漁業總產值完成23.69億元,增長6.3%。實施國家立項農業綜合開發中低產田改造、省商品糧基地、煙基工程、土地整理、老區扶建等農業基本建設項目441個,總投入2億元,比增33.3%,完成7.8萬畝農田改造、9座水庫除險加固、10.8萬畝水土流失治理、27個村人飲工程建設,11個村通過省市「家園清潔行動」驗收,農村人居環境不斷改善。收購煙葉35.4萬擔,煙農售煙收入近3億元,比上年增收7000萬元;林竹、食用菌、茶葉、畜牧等特色產業規模不斷壯大,新增農業加工企業11家,新注冊成立農業專業合作社11個。發展農村戶用沼氣1500口,投資7884.6萬元完成水利「六千」工程項目35個,「年萬里」農村路網建設順利推進。 寧化物產資源豐饒,木材、陶瓷、土紙等生產有著悠久的歷史。但在解放前,寧化工業長期停留在以「小五匠」為特徵的手工業狀態,發展緩慢。民國《寧化縣志》載:「寧化無實業(工業),非寧人皆坐以待斃也,囿於舊聞,鮮克通變。利蘊於土而不知取,貨棄於地而不知收,因陋就簡,苟安旦夕。」至民國17年(1928年),才購進寧化第一台木炭內燃機帶動的碾米機,但因維修不善,一年後報廢。迄1949年,除一家私營碾米廠(全年產值18.6萬元)外,其餘均為陶瓷、鐵、竹、木、棕以及造紙等手工業,從業者約2000餘人,其中近一半是農民。
解放後,隨著電力和交通事業的發展,工業從小到大,從少到多,逐步增加門類。在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通過對私營工業的社會主義改造,至1957年全縣小型工業企業發展到75個,工業總產值604萬元,占工農業總產值的15%。1958年號召「全民大辦工業」,全縣工業企業猛增至133個,產值達1378萬元。由於忽視辦工業的客觀條件,盲目發展,出現國民經濟比例失調。1960年起一些企業被迫陸續下馬,至1962年僅剩71個企業,產值443萬元。經過調整,1965年工業產值增至876萬元,占工農業總產值20%。「文化大革命」期間,工業生產由前16年的平均遞增18%降為10.1%。尤其是1967、1968兩年,經濟管理體系癱瘓,一些行之有效的規章制度被視為「管、卡、壓」被廢除,停產鬧「革命」,產值連年下降。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隨著農村經濟體制改革,工業經過「調整、改革、整頓、提高」,開始發生根本性的變化:在指導思想上擺脫自然經濟以及「三就地」(就地取材、就地用人、就地銷售)方針的束縛,增強商品經濟和經濟效益觀念;在管理上進行改革,1984年起,政府主管部門轉變職能,逐步實行政企分開,擴大企業自主權,逐步將企業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實行承包責任制;在經營上擴大視野,跨出本縣,走向全國,走上國際,特別是電子工業、化學工業有突破性發展;在所有制方面,在國營企業主渠道的指導下,大力發展集體企業、個體企業及聯營、合營企業,形成多渠道、多方位的競爭機制。據1985年工業普查統計,工業安裝設備擁有值3452.3萬元(其中進口設備649萬元),行業25個,生產門類72個。1987年工業企業發展到161個,職工人數6792人,固定資產原值7253萬元,工業總產值11013萬元,占工農業總產值的47.37%,9年間工業產值平均每年遞增14%。
2008年全縣規模以上工業產值完成20.73億元,實現兩年翻番,比增49.6%,增速連續6年居全市前列,新增規模以上企業13家,工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230%,比上年提高30個百分點,工業用電量達1.1億千瓦時,同比增長42%。華僑經濟開發區完成工業產值7億元,佔全縣規模工業總產值的34%,實現稅收3086萬元,佔全縣工業經濟稅收的60%,園區工業聚集效應逐步顯現。
工業園區 城南工業園 寧化縣城南工業園區是福建省政府於1999年批准成立的寧化縣華僑經濟開發區的重要組成部分,位於縣城東南部的城南鄉境內。園區總體規劃面積4.2平方公里,集工業、倉儲、居住、商業服務於一體,是城區發展規劃「一中心四組團」板塊之一。項目建設用地將在完成「五通一平」的基礎上,根據投資額度等情況,按每畝0.1~3萬元的價格出讓,力爭通過3年的努力,逐步把該園區建成實施招商興工戰略、加速工業發展的強磁場和新平台。園區一期工程規劃佔地1.2平方公里、總投資約1.4億元人民幣,現完成入園大橋建設、開發面積1300畝、建成工業廠房30000平方米、員工周轉房10000平方米。園區出台特惠招商政策,歡迎社會投資參與園區開發,致力發展優勢產業、特色產業、集群產業、培育和孵化高新技術產業,重點引進林竹(含林化、林葯)產業,特色食品產業,紡織、服裝、箱包相關產業,礦產品深加工產業,金屬加工、機械電子產業,以及現代綠色、高新技術產業,現已入駐企業15家。 翠江生物工業園(規劃中) 距城區2.5公里,毗連東線省級幹道,規劃面積3.5平方公里,正策劃申報國家級生態工業園。「留青山綠水,建工業新城」,園區規劃為綠色產品加工區、生物醫葯產業區、綜合利用加工區、保鮮倉儲物流區、工業化種植示範區、物流商貿生活區。 寧化現代農業園(規劃中) 位於省道沿線的城郊區帶,旨在承接和引進台灣現代農業,推動寧化農業生產的集約化生產、產業化經營、科技化推動,規劃控制面積5平方公里,其中,核心區距城區2公里、規劃面積3平方公里,擴展區沿線布設、控制面積3平方公里。
⑻ 寧化古杉木王群在哪裡
「寧化古杉木王群」位於福建省中西北部三明市寧化縣水茜鄉石寮村。
客家祖地寧化水茜鄉石寮村生長著一片參天杉木群落,蓄積量101.85立方米,居世界之最。這片杉木群落被稱為「寧化古杉木王群」。
石寮村海拔540米,杉木群就生長在山寮窠一片紅壤地上。之所以稱之為「杉木王」,是它們都長得高大俊美。
群落共有杉木32株,平均胸徑72.2厘米 (其中胸徑100厘米以上的有3株,90~100厘米的有6株),需要三至五人合抱;平均樹高30.5米,仰頭望去,主幹挺拔如入雲天,枝丫森然,有一股肅穆蒼勁之風。
三明市位於福建省中西北部,是一座新興的工業城市,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全國百強城市,福建省的重點林區,也是國務院批准建立的全國集體林區改革試驗區,國家林業局確定的全國集體林區林業產權制度改革唯一試點和海峽兩岸現代林業合作實驗區。
三明市素有「綠色寶庫」之譽。有單位面積產量居世界之冠的「寧化古杉木王群」;有世界上面積最大的格氏栲天然林區──三元莘口格氏栲自然保護區和將樂龍棲山、沙縣蘿卜岩楠木林、永安天寶岩等四個自然保護區,並以珍稀動植物繁多而馳名。
⑼ 寧化在哪裡
寧化縣引位於福建省西部,與江西省石城、廣昌縣毗鄰。北緯25°58′-26°40′,東經116°22′-117°02′。地處閩江九龍溪上游,地形以低山丘陵地為主,年降水量1750毫米,年均氣溫18℃。郵編:365400代碼:350424區號:0598拼音:Ninghua Xian 寧化縣位於福建省西部,北緯25°58′-26°40′,東經116°22′-117°02′。總面積2381.3平方千米。2005年,戶籍人口34.61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6.37萬人。通行閩西客方言清寧話。隸屬於三明市。縣人民政府駐翠江鎮,全縣轄4個鎮、12個鄉(其中1個民族鄉):翠江鎮、泉上鎮、湖村鎮、石壁鎮、城郊鄉、城南鄉、濟村鄉、淮土鄉、方田鄉、安樂鄉、曹坊鄉、治平畲族鄉、中沙鄉、河龍鄉、水茜鄉、安遠鄉。
⑽ 福建省三明市寧化縣胡村鎮怎麼樣 那裡的風土民情和經濟建設狀況如何
寧化縣湖村鎮黨委書記鄭洪欽
鎮長周文慶
一、鎮情概況
湖村鎮地處福建省寧化縣東部,距縣城26公里,鎮域面積164.31平方公里,耕地面積2.8萬畝(其中水田面積2.68萬畝),山地面積21.6萬畝,林地面積15.6萬畝,森林覆蓋率70.1%。轄12個行政村1個社區居委會,共88個村民小組,4311戶16227人,其中農業 戶 3581戶14693人。2009年,全鎮實現農業總產值 2.09億元,工業總產值6.78億元,其中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5.24億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額3.24億元,其中工業投資2.39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 5338元。
主要特點:
文明古鎮。湖村歷史源遠,建村已歷一千餘年,黎坊的古建築群已逾百年。在「老虎岩」發掘的古化石,系四萬年前的古人類智人牙齒和哺乳動物牙床,是福建省已發掘的年代最久遠、保存較完好的古人類化石。湖村文化底蘊深厚,相繼出過「揚州八怪」之一的黃慎、一代才子張騰蛟,以及以書畫聞名的張華元等名人。
革命老區。湖村是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中央蘇區的組成部分,巫坊村鑼鼓坪是紅軍長徵集結出發誓師點之一,當年澎湃縣蘇維埃政府、中央紅軍醫院、兵工廠曾設在湖村,是紅軍的大後方、軍需物資補給地,全鎮有老區基點村13個。據調查統計,當年湖村參加工農紅軍的有314人,「二戰時期」為革命犧牲的湖村籍烈士有77名。
工業重鎮。是寧化縣的工業重鎮,全鎮現有企業44家,其中工礦企業33家、規模以上企業14家。省級重點項目——行洛坑鎢礦總投資額3.8億元,是全國探明的四大鎢礦床之一,三氧化鎢儲量達30萬噸以上,鉬金屬儲量1萬噸以上。
礦產寶地。境內鎢、煤、石灰石、高嶺土等礦藏豐富,煤儲量23萬噸,石灰石儲量4億噸。
旅遊景區。湖村鎮旅遊資源豐富,地形地貌奇特,自然和人文景觀眾多。已開發的旅遊景點主要有國家地質公園——天鵝洞群風景區。正在開發的有休閑度假勝地——蛟龍溪漂流、農業生態觀光園——銀杏山莊等。擬開發的有閩人資源——老虎岩、東南沿海最深的內陸湖——蛟湖、萬畝桃花園、靈隱寺、水晶洞等諸多自然生態資源,以及中央紅軍澎湃縣蘇維埃政府舊址、紅軍醫院、紅軍兵工廠等一批紅色旅遊資源。此外,現代工業園——行洛坑鎢礦是全國目前最大的重力選礦鎢生產企業,前臨796縣道,背靠巍峨大山,不僅是工業重點項目,也是觀光勝地,遊客可在采礦、選礦現場一睹機械化采選工藝。
二、2009年特色產業發展情況
1、農業生產穩步發展。旱作基地得到鞏固。充分利用萬畝旱地資源,優化種植模式,形成了年種植6500畝地瓜、8500畝花生、1.1萬畝水蜜桃、14萬株銀杏種植規模。特色產業初顯成效。開發和改造茶園860畝、改造老果園3730畝、培育豐產竹林2150畝、栽培食用菌11萬㎡,獺兔養殖業得到持續發展。
2、工業經濟成效明顯。礦產加工業平穩發展。礦產開發企業達18家,形成了以鎢砂開發、石灰石深加工為主的礦產工業集群。省級重點企業——鎢礦在制鎢基礎上,新建多金屬回收車間,提高資源再利用率,年產鉬精礦200噸、銅精礦400噸;騰龍水泥新上星光粉磨生產線;達輝鈣業新建多晶硅生產項目。竹木加工業逐步回暖。竹木深加工規模企業發展至5家。聯創精工投資5000萬元新上實木傢具生產線,產品以出口為主,在浙江等省市及阿聯酋、迪拜建立了直銷點;森林木業新上植物精煉油生產線,充分利用鋸末等廢料提煉精油,變廢為寶;福祥木業擴大生產規模提升為規模企業;鑫源木業生產的寵物屋在日本的銷路不斷攀升。
3、旅遊產業迅速發展。順利完成「7·18」國家地質公園揭碑開園。抓住泉三高速公路開通、寧化至湖村紅色旅遊公路通車時機,加大旅遊宣傳力度,前來湖村旅遊觀光的遊客猛增,天鵝洞景區接待遊客量比上年增長43%。蛟龍溪漂流項目各項前期工作有序展開。旅遊業的發展,帶動了一批餐飲、住宿、休閑服務行業相繼落戶鎮區,加快了我鎮第三產業迅速壯大。
三、經濟工作發展遠景
湖村鎮是寧化的農業特色鎮、工業重鎮、旅遊大鎮,在新一輪發展中,我們將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按照縣委「四求作為」、「爭先作為」的要求,緊緊圍繞鎮黨委提出的「農業挖潛力、工業添活力、旅遊增魅力、民生藉助力」四力發展思路,迅速預熱高速經濟,進一步穩定農業、突破工業、搞活旅遊、改善民生,保持全鎮經濟平穩較快發展。
經濟工作遠景目標:2010年,計劃實現農業總產值2.25億元,增長7.6%;工業總產值7.46億元,比增10%,其中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6.39億元,比增22%;農民人均純收入5700元,比增6.8%。至2015年,力爭農業總產值達3.1億元、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達10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7690元。
1、深入挖掘農業潛力。以客家源食品有限公司為依託,穩步發展「公司+基地+農戶」模式,在下埠村種植1000畝綠色無公害蔬菜,打造「綠色蔬菜基地」。充分利用湖村萬畝旱地資源,大力發展旱地經濟作物,鞏固萬畝地瓜、花生、水蜜桃、銀杏等經濟作物種植規模,變旱地劣勢為優勢,打造「萬畝旱作基地」。抓好全鎮14萬株銀杏樹的管護,做大做強以銀杏山莊等為龍頭的生態觀光農業和農產品加工企業,推進銀杏茶、銀杏保健品、葯用銀杏等銀杏系列產品的研發,打造「銀杏種植觀光基地」。
2、不斷增添工業活力。湖村是全市工業競賽重點鄉鎮之一,將大力發展礦產、竹木兩大工業項目,確保企業穩產和達產。一是做強礦產品加工業。穩定鎢礦、騰龍水泥、旭日紅礦業、新型建築材料、達輝鈣業、宏凌硅業等一批礦產品深加工規模企業的生產。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力爭新上灰鈣生產項目。抓緊鎢礦尾沙開發利用,延伸礦產品開發產業鏈。做大做強以鎢砂開發、石灰石深加工為主的礦產工業集群,力爭全鎮礦產品工業總產值突破5億元,建成全縣及周邊縣市規模最大的鈣業基地和鈣業大鎮。二是發展竹木加工業。發展壯大聯創精工、鑫源木業、森林木業等5家木字型大小深加工型規模企業,通過擴大生產規模、提升產品科技含量,不斷提高企業抗市場風險能力和綜合競爭能力。打響企業品牌,扶持源豐建材做好「杉之香」、「維盛」兩大系列產品的注冊工作,並支持其新上生產線,擴大再生產。擴大聯創精工實木傢具生產規模,提高流水線自動化生產程度,積極申報省市級規模企業和龍頭企業,同時,逐步擴大實木傢具在歐美、阿聯酋的市場佔有率。支持鑫源木業開發生產各類新穎、美觀、耐用的寵物屋,提高產品在日本的市場份額。三是打造工業聚集區。天鵝路口至龍頭村公路沿線聚集了湖村大部分工礦企業,該區域內的企業聚集度高,資源也相對集中,將利用幾年的時間,按照產業聚集要求做好規劃設計,布置若干個塊狀工業區域,將企業逐步向區域內集中,建成湖村特色工業聚集區。
3、持續增加旅遊魅力。湖村鎮距離永寧高速馬源亭互通口僅20分鍾車程,在新一輪發展中,將以浦建龍鐵路項目啟動、永寧高速公路明年底通車、紅色旅遊公路竣工為契機,主動對接高速經濟,加快旅遊業的快速發展,做強旅遊產業,打響旅遊品牌。一是加快蛟龍溪漂流徵地等工作,年內完成旅遊公路硬化、水庫水壩船筏缺口1處、台階式碼頭4處、上下碼頭管理房各1座及停車場等建設項目,計劃實現一期投資額1000萬元。二是繼續完善天鵝洞景區配套設施,加強與縣旅遊局的對接,建設天鵝洞景區門樓、停車場、遊客服務中心、游道、公廁及其他景區配套項目,計劃完成一期投資額1000萬元。三是充分利用湖村豐富的旅遊資源和深厚的人文景觀,聘請資質單位做好規劃設計工作,積極申報福建省特色景觀旅遊名鎮,建設安心、安逸、安全的村鎮旅遊環境。同時,以國家地質——天鵝洞群為依託,輻射帶動全鎮旅遊產業的全面發展,主要抓好蛟湖、老虎岩古脊椎動物遺址、靈隱寺、佛隱洞、水晶洞、紅色遺址、鎢礦現代采選工藝流程等一批旅遊項目的捆綁策劃。並加大對這些景點的對外宣傳、推介力度,通過招商引資等辦法引進客商進行開發利用,與天鵝洞景區、蛟龍溪漂流共享遊客資源,形成集「地質游、生態游、紅色游、工業游」為一體的「兩至三日游」精品旅遊線路,努力打造國家級旅遊名鎮和旅遊新區。四是突出天鵝路口至集鎮路段這一重點區域,在區域內規劃新上一批有檔次、上規模、接待能力強、服務水平高的餐飲、住宿及休閑場所、農家樂,逐步規劃和改造具有客家風格的旅遊步行街建築群,以旅遊產業的快速發展帶動旅遊配套設施的全面建設,提升湖村鎮的旅遊接待整體水平。同時,開發有湖村特色的旅遊工藝品、旅遊食品,做好「吃、住、行、游、購、娛」六字文章,延伸旅遊產業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