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工業生產 > 長琦和廣島哪個是工業基地

長琦和廣島哪個是工業基地

發布時間:2022-10-16 13:14:41

㈠ 廣島和長崎在戰時的作用和地位

你的淺層意思是想要了解美國為什麼要轟炸廣島和長崎嗎?
首先廣島,長崎是當時日本非常重要的重工業基地和軍事基地之一,是日本在戰爭中繼續殘喘的重要物質基礎。廣島是日本第二集團軍司令部,是較大的工業中心和日本第二大城市。像是中國的天津。長崎是日本較大的海港和造船基地,相當於中國的大連,人口密集。廣島中日甲午戰爭期間,廣島市充當日軍的主要供給與後勤基地,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戰。廣島還是日後以兇猛作戰著稱的第5師團組建之地,總部就設立在廣島。這里是日本的「軍都」,鐵路交通便利,又有出海港口,陸軍運輸部、工兵作業場和當時日本最重要的軍工企業三菱重工都設址於此。
長崎是長崎縣的首府,位於日本九州島的西端,面積406.35平方公里。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已近尾聲。德國法西斯於1945年5月8日無條件投降。1945年7月26日,美國、英國和中國三國發表《波茨坦公告》,敦促日本迅速無條件投降,但日本政府置之不理。為了迫使日本迅速投降,1945年8月6日8時15分,美軍向廣島市內投下一顆代號為「小男孩」的鈾彈在距地面580米的空中爆炸,造成廣島市24.5萬人中的20萬人死傷,整個城市化為廢墟。1945年8月9日上午11時02分,繼襲擊廣島之後,美軍對日本實施第二次原子彈襲擊。由5架B-29轟炸機組成的突擊隊將原子彈「胖子」投到長崎市中心。「胖子」是一顆鈈彈,長約3.6米,直徑1.5米,重約4.9噸,梯恩梯(TNT)當量為2.2萬噸,爆高503米。

㈡ 美國為何選擇廣島和長崎這兩座城市扔原子彈,誰知道

1945年8月6日和8月9日兩枚原子彈分別落在了日本的廣島和長崎,那是人類首次遭遇核武器的襲擊,我們期待那是人類最後一次使用核武器,最後一次遭受核武器的傷害。今天,我們用最簡單的方法將人類首次使用原子彈的瞬間再現,並試著解開原子彈爆炸的四大謎團。

六十年前的今天原子彈投向廣島

■謎團一:杜魯門為何在日本投放原子彈?

有關這個問題,是廣島長崎原子彈爆炸留下的最難解釋,也最復雜的疑問,歷史研究中,對這個問題的解釋也非常多,但總體上可以分為傳統和現代兩種觀點。

傳統觀點認為,杜魯門最終決定向日本投放原子彈是為了盡快結束第二次世界大戰,避免美軍傷亡,這種觀點比較傳統,在歷史教育中也佔有優勢。

現代觀點認為,杜魯門作出這樣的決策目的有二:一是在原子彈研究初期,美國就已經確定對日本使用原子彈,把它當做是一次「巨大的實驗」;二是美國迫於議會強大的壓力而最終決定使用原子彈,因為美國研製這兩顆原子彈耗資20億美元,總要讓它們有用武之地。

■謎團二:日本投降確實是因為原子彈爆炸嗎?

日本是不是因為受到原子彈的轟炸而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不是因為原子彈的爆炸而結束,是這個事件留下的另一個頗有爭議的問題。一直以來人們對原子彈爆炸結束戰爭這一說法沒有絲毫的懷疑,但一些最新的論證讓這個觀點有些站不住腳。

據某些學者的調查,在1950年杜魯門還在任上時,他最親密的同事、海軍上將威廉·李海就批評說:「我認為,在廣島和長崎使用這種殘忍的炸彈並沒有給對日戰爭作出特別貢獻。日本人此前已經被打敗了,對日本人實施的海上有效封鎖和常規武器轟炸已經使他們准備投降。」而英國首相丘吉爾也十分贊同這種說法。

據傳杜魯門和李海確實已經從破譯出的日本電報得知,從1945年6月開始,東京政府內就有人准備投降,只要美國保留天皇的位子,軍事入侵並非不可避免。

■謎團三:為什麼選擇廣島和長崎?

美國政府選擇原子彈投放地點依據有四個,根據原子彈對投擲的位置、氣象條件和影響效果的要求,被選擇的轟炸目標和地點要具備三個條件:一是有軍事設施或是軍火工業重地;二是便於投放,以平地為最佳;三是容易取得轟炸後的威懾效果。另外一個依據是要達到做「巨大的實驗」的目標就要選擇在人口集中,沒有遭到普通轟炸的城市,以便科學家們觀測原子彈的功能、檢測其威力。美政府經過專門委員會反復研究,最後廣島、小倉和長崎三個地點被定為投擲原子彈的目標。

美國空軍最初將擁有40萬人口的工業城市小倉定為首選目標。但有報道說,該市附近有一個專門關押美國戰俘的集中營,這使空軍猶豫不決。最後,他們決定首攻目標改為廣島。因為廣島既沒有美軍戰俘,又是軍火工業發達的重要軍事基地,更為重要的是,該地區已經連續20餘天沒有下雨,轟炸效果最佳。長崎被列為轟炸目標,主要是因為長崎也是一個重要港口和軍火基地,但由於該地處於低窪谷地,地理位置遜於前兩座城市,於是長崎被列為前兩個目標不能投彈時的預備目標,即:前兩個目標有一個不能實現時,就對長崎進行轟炸。因此之後就有了由於天氣緣故,轟炸員放棄了小倉退而炸長崎的結果。

■謎團四:還有第三顆原子彈?

2002年,駕駛飛機向廣島投擲原子彈的飛行員保羅·提貝茲向英國報紙透露了一個秘密,美軍本來還打算向日本扔下第三顆原子彈!他描述道:「第一顆扔下去之後的兩三天里,美國沒有聽到日本的任何動靜,第二顆扔下去幾天之後他們依然保持沉默。然後我接到了當時空軍太平洋戰略指揮部的參謀部長庫蒂斯·李梅將軍的電話,『你還有那些玩意嗎?』我說有。他說:『把它帶到這里來,叫你的人做好准備,過幾天把它投出去!』然後,正當我們准備把那枚原子彈運到提尼安島的時候,戰爭結束了。」

2005年8月初的廣島,又沉浸在一種思念的淡淡憂傷情緒中。廣島市的和平紀念公園大門內外,又開始陸續搭建各種臨時建築,並且清掃公園的場地,因為很快就要迎來8月6日的「廣島核爆紀念日」了。今年正值60周年紀念,預計將有逾5萬人湧入廣島市和平紀念公園參加悼念儀式。美國不參加六十周年紀念活動

㈢ 廣島和長崎是居民區,不是軍事基地,美國人是沒有人性的!

廣島當時是一座陸軍之城。它是日本本土防衛軍第二總軍的司令部所在地,也是中國(日本地名,相當於中部地區)軍管區所在地。在廣島市南面的宇品港,一代又一代的日本軍隊,在「愛好和平、反對戰爭」的市民夾道歡送下,登上運兵船,前往鴨綠江與清軍作戰,前往奉天與俄軍作戰,前去吞並朝鮮,前去佔領中國東北,前往盧溝橋,前往哈爾濱平房,前往南京、武漢、平頂山、桂河大橋......廣島附近還有著名的吳海軍基地,擁有日本第一流的海軍造船廠。 長崎是日本最重要的造船基地之一。小倉則是日本北九州地區的兵器工業城市。其他備選目標:新潟也是兵器工業城,還是化學工業城。京都在前期的大轟炸中被美軍故意遺忘(實際上是中國學者梁思成提議,京都有太多的歷史文化遺跡,不應轟炸),積累了大量從周邊遷移過來的兵工廠和居民。東京則是日本政治、經濟中心。
廣島人口為 34 萬多人,靠近爆炸中心的人大部分死亡,當日死者計 8.8 萬餘人,負傷和失蹤的為 5.1 萬餘人,以上數字不含軍人(據估計軍人傷亡在4萬人左右);全市 7.6 萬幢建築物全被毀壞的有 4.8 萬幢,嚴重毀壞的有 2.2 萬幢

㈣ 原子彈到底炸了日本嗎

炸了,美國當時選擇了日本的五個城市,作為原子彈襲擊的目標,分別是,廣島,長琦,小倉,奈良,和京都由其中選出2個作為最終轟炸的目標。最初選擇廣島和京都,由於京都是日本幕府時期的首都,文化遺產和文物眾多,所以放棄了京都,當第一顆原子彈投放到廣島後,盟軍敦促日本投降,日本政府和軍方掩蓋事實真想,拒不投降,於是盟軍決定在此使用原子彈襲擊日本,選定的城市是小倉,只是在投放當天由於小倉的能見度較低,改投長琦,由於日本政府在第一次原子彈襲擊後,隱瞞事實真像,所以長琦的市民沒有必要的躲避常識,造成的損失遠遠大於廣島

㈤ 美國為什麼在日本廣島,長琦兩個地方放原子彈呢

原子彈的橫空出世無異於毀滅性打擊的突然降臨。1945年美國在日本的廣島和長崎投放的兩枚原子彈就是見證。
如此具有殺傷力的武器,美國為何要選擇在日本投放?
傳統的觀點認為,其最終目的只是為了縮短第二次世界大戰,避免美軍傷亡,同時對蘇聯炫耀一下原子彈的威力。 而且,在投放原子彈後的第二天,杜魯門就發表聲明,要日本接受提出的條件,早日投降,否則的話,日本只會自取滅亡。
但是有些日本學者對上述看法提出了質疑。1986年3月,金子郭朗在日本《文藝春秋》特別號上發表《美國選擇廣島投擲原子彈的原因》一文。
文章說,日本駐華盛頓的7名記者通過查閱美國國會公文文書館、當時美國政府的有關機密文件和有關人員的日記、著作後發表觀點:避免100萬美軍陣亡的說法是不可信的。當時美軍絕密文件《日本登陸作戰綱要》記載,美軍准備在日本進行兩場登陸作戰,一是九州,二是關東平原。在擬制這份綱要時,美總參謀部曾征詢過西南太平洋軍司令部的意見,得到的答復是九州登陸作戰的頭30天將死亡5萬多人,而麥克阿瑟堅持認為事實上不會有那麼多傷亡。總之,不論從哪個文件也找不到死亡100萬人的推算數字。所以,他們認為,宣稱避免100萬美軍陣亡完全是一種誇張,是為了使投擲原子彈的行為合理化。
究其最終目的,美國為什麼在日本投擲原子彈呢?記者們根據所查閱的資料證明,在原子彈研究初期,美國就已確定對日本使用原子彈,並把它當做一種「巨大的實驗」。美國還曾計劃把這種未有充分把握的原子彈用來轟炸集合在特魯克群島的日本艦隊,以避免萬一原子彈不爆炸後泄露機密。隨著原子彈試驗成功,他們堅持要用原子彈進行攻擊,目標選擇在人口集中,沒有遭到普遍轟炸的城市,以便科學家同行觀測原子彈的功能,檢測其威力。這是原因之一。
另有一個原因是,美國迫於議會強大的壓力而最終決定使用原子彈,因為美國研製這兩顆原子彈耗資巨大,花了20億美元。
原子彈的餘威還未消失殆盡,中子彈的研製已大功告成。威力更勝一籌的中子彈又將何時被美國投向何方呢?當年原子彈的投放原因至今仍說不清、道不明,以後投放別的核彈還需要理由嗎?
部分摘編自《歷史懸案》中國書籍出版社 2005年5月出版
美國對日本投放原子彈的歷史背景?
1945年8 月6 日8 時15分,美國B-29轟炸機在日本廣島投放了一顆原子彈,殺死7
萬生靈。8 月9 日在長崎投放的另一顆原子彈,殺死35000 人。由此美國成為在戰爭中
第一個也是唯一的一個使用原子彈的國家。關於美國為什麼使用原子彈的問題,長期以
來是美國史學界討論的重要問題之一。到1970年,在美國形成了3 個主要派別:正統主
義派,現實主義派,修正主義派。直到現在,許多歷史學家依然對這一課題感興趣。本
文將考察這3 個學派的觀點,探討美國對日投放原子彈決定形成的過程,解釋投放原子
彈的主要原因。
正統派觀點的主要依據,是總統杜魯門在回憶錄《決定的年代》和陸軍部長史汀生
在「使用原子彈的決定」一文中對投放原子彈的解釋。「我們的主要目的是以最小的代
價和最快的速度結束戰爭。」1 由此,正統派認為,投放原子彈無需派遣大量士兵進入
日本本土,既可以加速結束戰爭,又可以大大減輕美軍的傷亡。該派的代表人物是哈佛
大學著名的歷史學家山姆爾。伊利奧特。莫利森(SamuelEliotMorison)和一些政府官
員,如前任國務院經濟顧問赫伯特。費斯(HerbertFeis )。莫利森抨擊現實派認為
「日本已經接近戰敗,不用原子彈戰爭也將在1945年底結束」的觀點。他認為沒有原子
彈,日本的投降將會拖後很久。因為當時日本政府拒絕接受《波茨坦公告》,決定將戰
爭堅持到底。因此,「鑒於日本拒絕投降的態度,投放原子彈成了關鍵的一步」2.費斯
雖認為沒有原子彈,沒有蘇聯同日本宣戰,戰爭也肯定在1945年底以前結束。但他認為,
原子彈對結束戰爭雖不是必要的,但它的使用也是無可非議的。「使用原子彈摧毀日本
的軍事、人性、政治的理由都是可以被接受的。」3 他說,美國的決策者相信投放原子
彈「有可能挽救一萬士兵的生命」,「所以主要的理由是軍事方面的,沒有更好的理由
來阻止使用原子彈而使用別的武器。」4
現實派的主要觀點是:投放原子彈是不必要的,因此是非人道和不明智的。代表人
物漢森。鮑爾德維(HansonBaldwin )認為:「我們犯有雙重罪。我們於日本已經在進
行結束戰爭的談判但沒有最後結果的時候投放了原子彈。我們要求無條件投降,然後投
放原子彈和接受有條件投降。這種順序是很明顯的:如果波茨坦公告答應日本保留天皇,
即使沒有原子彈,日本也將投降。」「因此,我們使用原子彈,被烙上了野獸的烙印。」
5
像現實派一樣,修正派也認為原子彈是不必要的,因而使用它是非人道的和不明智的。

㈥ 二戰時期美軍向日本投放原子彈時,為什麼選擇廣島、長崎、小倉、新瀉這四個地方有什麼特別

廣島、小倉、新瀉都是當時日本重要的工業城市,並且地勢平坦便於炸彈發揮威力
廣島有當時日本最大的海軍學院,江田島海軍學院,同時也是日本陸軍第二軍區總部以及日本陸軍本土最大的集結地。廣島的宇田港是當時日本陸軍海上運輸線的主要港口。
小倉有當時日本最大的小倉兵工廠,新瀉則是重要的鋼鐵、煉油、煉鐵的重工業中心

至於長崎...長崎有著三菱重工的長崎船廠,姑且算是二線目標,被選上是因為一系列巧合
首先是原本做為原本第一目標的京都由於時任美國陸軍部長的亨利·劉易斯·史汀生的強烈反對而取消,其次是在廣島投彈後日軍大本營一貫的拖延決策造成美軍決定二次投彈,然後是第二枚原子彈投彈當天作為第一目標的小倉天氣惡劣能見度低,最後長崎挨了炸彈....

㈦ 誰摧毀了中國的東北重工業基地

中國版圖的輪廓猶如一隻雄雞,而東北三省則正好處於關鍵的雞首位置。東三省在上個世紀的50-80年代裡,在重工業的生產方面和它所處的地理位置正好契合,東北曾擁有過輝煌的昨天。

「一五」打造大工業搖籃

東北有近百年的大機器工業歷史。20世紀30年代初,日偽統治東北時期,出於戰爭的需要,在東北強制推行「產業開發」政策,客觀上使東北工業有了一定發展。1945年日本投降前,工作母機達1312台。各種產業工人總數約為127萬。這些遺留的工業,很早就奠定了東北作為中國重工業中心的地位。20世紀40年代末和建國初期,東北依託毗鄰蘇聯的地緣條件,最早引入計劃經濟體制,成為當時新中國建立後,仿照蘇聯模式發動以重工業為主的第一輪工業革命的重心地區。「一五」計劃時期(1953-1957),中央將156個重點項目中的58個放在東北。這一時期國家僅對遼寧工業的投資,就占同期全國工業投資總額的18.5%。通過集中投資,在東北三省創建了以能源、原材料、裝備製造業為主的「新中國工業搖籃」東北工業基地,以此形成了能源重化工為主的東北產業體系。

「東方底特律」橫空出世

當年東北工業基地在中國的地位之重在全國可謂無出其右。東北為新中國工業崛起,曾孵化出無數神奇。第一爐火紅的鋼水噴涌,第一架噴氣式殲擊機凌空,第一艘萬噸巨輪入海,第一台深海機器人大洋探秘,第一個軟體園……。無數個新中國第一,就從這里冉冉升起。1956年7月,長春第一汽車製造廠正式建成投產,中國製造的第一輛汽車下線,長春從此成為中國汽車工業的中心。在日本豐田、日產、本田等汽車巨頭出現之前,長春一汽曾是當時亞洲汽車業的老大。

鋼鐵工業方面,鞍山鋼鐵公司的大型軋鋼廠、無縫鋼管廠和第七號自動化煉鐵爐,從1952年開始到1953年11月先後建成。該公司薄板廠、第二初軋廠也分別於1954年和1956年竣工投產。此外,北滿鋼廠、本溪鋼鐵公司基本竣工。遼寧的鋼鐵工業成為中國重工業的基礎工業。

在50年代末,東北地區掌握著當時中國最先進的重工技術,能設計一些比較大型的技術復雜的工程。如年產150萬噸鋼的鋼鐵聯合企業,年產240萬噸煤的煤礦。

石油「血庫」支撐中國半世紀

東北工業建設的第二波高潮是60年代初的石油大會戰。50年代末,在黑龍江松遼盆地發現了大慶油田,中央決定抽調力量展開石油大會戰。來自西北、華北的數萬石油工人浩浩盪盪開進松遼平原腹地的荒原展開轟轟烈烈的石油大會戰。1960年4月14日,大慶第一口油井開鑽,不久即噴出原油。大慶石油基地逐步建成。

之後的40多年間,大慶累計生產原油17億多噸,接近全國陸上原油總產的一半,創造了連續27年每年穩產5000萬噸以上的紀錄,這在世界同類油田開發史上算是奇跡。大慶成為中國經濟的「血庫」,支撐了中國近半個世紀的工業化進程。在大慶油田勘探開發成果與「兩彈一星」一同載入中國科技發展的史冊時,大慶還向國家上繳了4061億元稅金,這是國家對大慶總投資的87倍。承擔原油價差4190億元,出口創匯495億美元。

幾十年來,東北老工業基地為中國的經濟發展和工業化進程作出了歷史性的貢獻,鑄造了共和國的輝煌。僅遼寧一省,從1953年到1994年,全省就累計上繳中央財政3234億元,占同期地區財政收入的71.5%。

激情燃燒歲月英雄輩出

在那些輝煌的年代裡,無數響亮的名字都跟東北沾邊,盡管這些人的原籍可能不是東北,但他們清一色都是在東北的土地上成長起來的時代巨人,王進喜、雷鋒、孟泰……還有一些熟悉的名字中國人也耳熟能詳———鞍鋼、第一汽車製造廠、長春電影製片廠、大慶油田、沈飛、哈工大等等;另外還有許許多多數不清的製造各種大型工業設備的骨幹工廠,大慶的石油、撫順的煤以及鞍鋼的鋼,源源不斷地輸往全國各地,這些都是當年中國工業的血脈。30年前,東北名氣最大的人除了王進喜外,就算是《智取威虎山》里的楊子榮。楊子榮當年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遠遠超過現在任何一位當紅的電影明星。東北兵團在當時青年中的名氣也很大,今天這一代的中國企業家中,不少總裁CEO之類的人物就是當年東北兵團的戰士。

為什麼東北會變成這個樣子?

這難道僅僅是偶然的嗎?為什麼我們無法發展,越來越差?現在可以肯定的是,整個東北的"落後化","非工業化",並非偶然,而是某種無形的東西在起作用,如果你不想被任何的謊言和矯飾所迷惑,那就請往下看!

先看看剛剛建國的時候.如果大家看過那時候中央政府出的任何一個關於工業和產業布局的文獻,都回注意到這樣的一句話"中國的工業,主要集中於上海和偏居一地".這個"偏居一地"是什麼意思?中央政府可是對東北連稱呼一下都不屑的!毫無疑問的是,上海是輕工業的基地,佔全國輕工業產量的35%左右.).

而當時的東北,准確地說是遼寧,卻把當時全國重工業的產量囊括了近七成!其中,關繫到國際民生的主要產品:鋼材,成品油,電力,機床,軍工更高達八成以上!即便是原煤這樣在關內手工勞動盛行的產業,遼寧仍然佔到55%的份額(因為有撫順,阜新這兩個當時在亞洲無可匹敵的露天煤礦

今天,總有一些人牽強附會地說什麼武漢,青島,天津,甚至重慶,太原什麼的是"老工業基地",這真叫人笑掉大牙.不客氣地講,跟遼寧中部的重工業基地相比,這些城市根本不配叫什麼工業基地,頂多能稱得上"手工業基地". 當時東北區的主席高崗很牛,為什麼?資格老是一方面,主要是實力強,毛主席在北京閱兵,他在沈陽閱兵,然後的群眾隊伍展示的是什麼?北京老百姓拿出來的是棉花和麥子,沈陽的老百姓拿出來的是火車和機床!諸位有興趣的去看看老將軍們的回憶錄,多少人走南闖北很多年,"到了南滿才見到成片的高壓電網,密集的鐵路,知道了什麼叫工業".這里還必須提及一個城市-大連. 大連是日本人在中國的戰略基地,基礎設施良好,工業底子勝過川琦和廣島。

剛建國時,大連是中國最大,也是保存最完好的重化學工業基地,其中原因我就不說了.關於大連的貢獻,這里還要糾正一個歷史的冤案.大家可能都還記得某位元帥在淮海戰役之後講的一句話:淮海戰役是小推車推出來的。但是,歷史上的原話是:淮海戰役的勝利,靠的是山東的小推車和大連的大炮彈。這里的"大連的大炮彈"指的是當時國內軍工第一廠"大連立新廠"的產品.這個廠就是後來的"大連五二三廠",首任廠長是吳運鐸.為什麼後來有人把後半句刪去了呢?僅僅是因為領袖人物講的"新疆和東北仍然是兩塊殖民地"嗎?請各位讀者自己去理解吧!!

毫無疑問的是,中央政府的高層也很清楚東北的重要性,否則也不會有"只要我們有了東北這塊鞏固的根據地,即使失去了現有的所有根據地,中國革命也就有了成功的基礎(見諒!可能記的不大准確)"這樣的話.東北人民不但肩負了解放中國的重任,在保家衛國的朝鮮戰爭中也是前方戰士流血,後方百姓拚命.大家想過沒有,如果不是遼南地區稠密的鐵路網,前方的物資如何能無誤送到? 比較一下此後的抗美援越,差距多大!可是令人氣憤的是,即便是這些,今天也被歪曲成了,流血犧牲的是四川人,山東人(今天甚至有人寫出是湖南人這樣的鬼話,真是無恥!),大生產的是上海人!奇怪了,難道中國的幾個王牌軍不是由東北子弟兵編成的?難道數萬火車皮的戰略物資不是由遼中工業基礎生產的?這等明目張膽的歪曲是不是太無恥了呢

再談談建國後的建設時期.筆者從祖父那裡認真地學習過"一五計劃建設綱要"(一本發了黃而且被老鼠啃過的小冊子).其中工業建設的中心意思其實只有八個字"完善一個,鋪開大網".最中心的一句話是"建設並完善以鞍山鋼鐵聯合企業為中心的東北工業基礎,使之能夠有效地支援全國的工業建設!"這里,前半句是手段,後半句是目的.不幸的是,這個"目的"一直持續了五十年!!! 請各位注意,計劃經濟時代,東北產品的輸出與八,九十年代的"廣貨北上"有著本質的區別,那叫"調配".所謂"調配"是無償地支援,如果是出售的話,年產量一直超過五千萬噸,穩產二十年,人口只有八十幾萬的大慶豈不早就成了科威特了? 全國機電產品的集中地--沈陽,每年無償調配到關內的產品多達89%!有人說,沈陽是共和國工業的長子,我看,應該叫奶娘才對!鞍鋼大型廠很長一段時期是國內唯一能生產重軌的工廠,可是諸位讀者你們想一想,建國以後,在東北地區究竟建設了幾公里的鐵路?就是七十年代建設的溝海線也是遼寧省自籌資金建成的!沒有東北的無私奉獻,何來的中國六十年代鐵路建設的黃金時代?其實,又何止是產品??

六十年代支援"大三線"建設,遼寧承擔了最重的任務.超過30%的技術,管理骨幹被抽調到了西部,很多甚至是整廠整礦地搬遷.今天在河南,在陝西,在四川,在雲南,在貴州,在甘肅,在湖北的工廠,礦山,軍企,基地中大部分,甚至整廠整礦的沈陽人,大連人,鞍山人,撫順人,本溪人...在金沙江畔,赤水河邊,陰山腳下,戈壁荒灘,他們甚至隱姓埋名,死了都不為人知(筆者父親的一位年輕時的好友,在一個叫金川還是金昌的地方工作,死後整整六年家裡人才知道). & 東北人民為國家作出了這樣的貢獻,可是得到的是什麼?別的不說,"陳三兩",想來大家都還記得吧?全國最大的工業基地,作出了無數貢獻的人們,每人每年只有三兩油吃!難道是東北不產豆油嗎? 不是,東北的大豆產量佔全國的44-57%(1962-1977年).難道是全國人民都只吃三兩油嗎?不是,北京市的人均配比是東北的6.67倍,可是它半兩油都不產!年輕的人們如果有興趣,可以問問任何一個年齡在四十歲以上的人,那究竟是怎樣的一段不堪回首的日子.筆者外祖母的一個學生在溝幫子機務段負一點責任,現在回想起來滿肚子的氣:三年自然災害期間,東北的情況也不大好,但還可以勉強維持,因為有吉林和黑龍江兩地的大糧倉. 但是上邊連續的指令,調配口糧,飼料糧入關,目標河北,山東,河南,安徽,湖北.調走的那是什麼?那是人命啊!要不是東北的自然基礎好,大自然賦予的糧食多的話,這等釜里抽糧的作法保不齊也會在東北發生人間慘局.今天有人發貼說東北在三年自然災害期間死人較少是因為周總理從蘇聯那裡弄來了糧食,簡直是一派胡言!事實上,這樣的無償調配不僅滋長了懶惰和依賴,更重要的是它鼓勵了奸詐和詭辯! 今天,那麼多的人上網罵東北人的不是,他們可曾記得,他們的父輩,祖父輩是靠那一口東北大米活下來的?為什麼如此的忘恩負義!今天四十歲以上的人們應該還記得七十年代東北人到北京搶購的情景吧,"豬肉甚至整扇整扇地往回扛!",這裡面有一個問題,為什麼東北的工業產品可以無償地調配給關內,而關內的農副產品卻不能無償地調配給東北呢,而是要東北人民千里迢迢進京去買?這其中是否就有資本外流一類的什麼問題呢

如果說八十年代之前,東北人民只是"小苦"的話,那麼改革開放之後,東北人民便是"獨享"這份苦果了.改革開放,鄧主席在南海邊畫了幾個圈搞窗口,搞實驗田,當然是有風險的,這就需要由上繳財政的大戶來分擔,這其中東北又是主力軍.八十年代初期,遼寧,吉林,黑龍江,上海每年的本級財政支出都是財政收入的三到六倍。這里筆者要澄清一個事實,一直有人聲稱,並有人相信,八十年代上海為國家上繳了最多的稅收,這其實是錯誤的,真正的第一是遼寧省.問題就在於上海是作為一個整體為國家交稅的,而遼寧省內還分出去了幾個所謂的計劃單列單位:沈陽市,大連市,鞍鋼,遼河油田...最為典型的是一九八八年,全國上繳稅利的前十名中,竟有四個來自遼寧省:遼寧,沈陽,鞍鋼,大連.此外在鞍鋼之前是大慶油田,東北一共佔了五個!佔全國人口總數不到十分之一的東北三省,是不是有些出血過度了呢?! 其實,按比例上繳稅金未嘗不可,但是問題就在於它的不公平,這時的廣東,其國民生產總值已經達到了遼寧的 70%,可是上繳稅金之少,卻只能用"駭人聽聞"來形容了.同樣的情況發生的福建和浙江(這里必須提及,江蘇在東南地區是個例外,它經濟一直不錯,而且很少搞雞毛蒜皮的小動作). 這時候的東北已經顯出發展後勁的不足,表現在:工業設備老化,技術落後,企業留利過少,自我發展資金短缺(當然,這些都是相對於全國而言的)。!.

為了完成每年沉重的上繳任務,東北工業基礎錯過了八十年代後期工業領域升級換代的良機!這難道是無意中形成的嗎?錯!上層搞經濟的人心知肚明.舉個例子.鞍鋼是鋼鐵行業的老大,每年上繳的利稅是武鋼的3.5倍,首鋼的6 .5倍,可是它每年的留利只有三千多萬元,在冶金工業部十大鋼廠中名列第七,僅比酒鋼,水鋼高一點點,連首鋼的一個零頭都不夠!用鞍鋼計劃處的人的話講,每天的流動資金的最低線都不夠!"。這些都是不可更改的事實,如果讀者有興趣的話, 可以參考那幾年冶金工業部出的年鑒,你就會明白什麼叫不公平,什麼叫壓榨!九十年代初期,鞍鋼最困難的時候,連買煤的錢都是全體職工捐來的,可是國家的上繳任務卻未見絲毫的松動.同時的首鋼確實利稅全退,國家貸款多得擋不住,又是建大高爐又是買大鐵礦,真是風光無限!更多的例子發生在沈陽的鐵西區,這里就不再重復了.如果讀者有興趣的話,可以參考86-89年出版的遼寧經濟信息報,那裡的東西更全面,相信會更有說服力

鄧主席在九十年代初的南巡後,說過一句話:改革開放把上海落下了,現在是該大發展了.這時陳雲的勢力已衰,對上海的控制已經不行了,上海得到了各種各樣,也許連它自己都不敢想 的優惠政策,如出欄的猛虎一般,大發展了. 而這時,用經濟界的一句共識來形容"東北,仍然是計劃經濟束縛下的籠中之虎".也就是在這幾年,遼寧的工業產值先後被江蘇,廣東,山東超過(接下去是浙江,甚至河北,河南!).不難看出,中央的經濟政策何等見效!共和國的工業長子就這樣被無情地廢掉了! 此時的中國,第一次出現了"東北現象"這個名詞,關於這個詞的理解,筆者清楚地記得一九九二年十二月的某期參考消息的第四版右上角,一位讀賣新聞的記者講的一句話"中央政府對滿洲的政策是歧視性的". 這句話筆者半個字也沒記錯,同時他也 半個字沒說錯.對於一個經濟日益衰落的地區課以重稅,並設法堵塞它左沖右突的道路,居心何在?良心何在?二零零一年的統計分析顯示,全中國社會發展水平排行中,遼寧省排名第四,在所有省區中名列第一,吉林,黑龍江也都在前十之列。但是,這樣的發展水平卻不能給我們帶來收入上的實惠,廣東,福建,浙江,甚至河北,湖北這樣的落後地區的收入都排名我們之前,為什麼? 如果說粵,閩,浙,蘇是第一批起飛的地區的話,京,滬,桂則是第二批了.那麼,東北能否成為第三批呢?答案是否定的,因為中央政府的目光已經投向了西部,重慶,四川,甘肅,新疆...東北有一次被扔進了歷史的垃圾堆.這一次,也許就是致命的

但是,這正是某些人希望看到的,有興趣的讀者可以翻開"第十一個五年計劃",其中關於地區經濟布局的部分,上面已經給東北地區經濟發展的未來定了性:...完整的原材料基地,確定大農業的發展方向!看看,用心何其惡毒,決口不談一個"工"字.把一個工業區"發展 "為一個農業區也許就是這個"綱要"的指導思想。

由此,我想到了當年英國殖民者對印度發展的指導思想:非工業化.對的,非工業化!!!套用當年德國人的話說"我們(東北人)將永遠為他們(南方人)生產煤,原油,提供木材,大豆,糧食,並世世代代作他們的奴隸! 德國人民是幸福 的,有鐵血的宰相,有自由發展的契機,頸上也沒有沉重的枷鎖,而的東北人民呢? 今天,我的朋友們,當你為了二,三百元的工資辛苦工作,當你年邁的父親省掉了晚餐上那一杯酒,你白發蒼蒼的母親不得不在寒冷的雪夜步行回家,你的兄弟們冰天雪地里為了掙一點小錢困苦掙扎,你的兒女在沒有暖氣的室內凍得瑟瑟發抖,你的好友為錢去拚命,你心愛的球隊不得不賣藝他鄉,受盡欺辱.甚至你的親人姐妹淪為娼妓的時候——你,一個東北人,有沒有想一想,這究竟是為什麼?

㈧ 1945年8月,美國空軍在那兩座城市投下原子彈

日本的廣島、長崎
1945年5月8日,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罪魁禍首德國法西斯宣布無條件投降。7月26日,美國、英國和中國三國發表「波茨坦宣言」,敦促日本迅速無條件投降,但日本政府置之不理。
為迫使日本迅速投降,1945年8月6日8時15分,美軍一架B-29轟炸機飛臨日本廣島市區上空,投下一顆代號為「小男孩」的原子彈。「小男孩」是一顆鈾彈,長3米,直徑0.7米,內裝60公斤高濃鈾,重約4噸,梯恩梯當量為1.5萬噸。炸彈在距地面580米的空中爆炸,在巨大沖擊波的作用下,廣島市的建築全部倒塌,全市24.5萬人口中有7.815萬人當日死亡,死傷總人數達20餘萬,城市化為一片廢墟。這是人類歷史上首次將核武器用於實戰,廣島成為第一座遭受原子彈轟炸的城市。
8月9日,美軍又出動B-29轟炸機將代號為「胖子」的原子彈投到日本長崎市。長崎市約60%的建築物被毀,傷亡8.6萬人,約佔全市總人口的37%。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9月2日簽署投降書。第二次世界大戰至此結束。

㈨ 當年,美國為什麼是在廣島和長崎這兩個城市放原子彈,而不選其它城市

很多人都覺得奇怪,為什麼美國當年不用原子彈炸日本的東京,而是廣島和長崎,炸長崎的原因是長期是日本當時的工業基地,炸毀這里可以使日本元氣大傷,至於廣島是因為投彈當天,雲霧彌漫,當時的雷達系統又不是很先進,可以說是誤投,廣島有大量的山,原子彈的沖擊波大大被削弱,美國肯定不會主動選這里,所以說是誤投。
至於不炸東京原因是東京被盟軍日夜反復轟炸,所剩下的只有廢墟,沒有再炸的必要。

㈩ 為什麼美國只炸廣島和長崎,不炸其它城市例如東京

二戰期間,美日雙方交戰,日方死不投降,美軍損失巨大。在不得以的情況下,美軍很有限地僅對日本的兩個城市投了原子彈,並且特別選擇了人口不多的城市(也可選擇東京或大阪),如此充分體現了美軍對戰時的日本國民的關照。然而日本為了扮演戰爭受害國的需要,將當時因原子彈爆炸致死的死亡人數誇大。在廣島炸死了二十萬?誇張,最多一萬。日方說他們有每個死者的名字,要知道死者是無法自己登記名字的。一定是活人後作的,我們就可以懷疑這個數目有人為誇大的可能。

1、原子彈只炸了方圓幾里的面積的市區,在那個區裡面不可能有二十萬人居住。而且美國空軍對投彈點的選擇事先作了調查,是軍事地點,死亡人主要是軍人,而不是平民。

2、大家都知道,日本人是住的木製的小房子里,這種房子很不結實,有時一個人使點勁都可能將它推到,在原彈的沖擊波下所以倒了很多,看起來好象一大片,實際的損壞並不是看起來那樣,也不是日方提供的照片那樣。房子的主人可能只是由於房子倒了,無法住而離去,並沒有死亡,戰時又很亂,原子彈爆炸區的核輻射,是當地居民紛紛移居它地,死亡的統計是有很大誤差的(保守估計誇大了十倍)。

3、當時的日本軍政官員們由於忙於逃脫自己的罪責,避免盟軍的處罰,沒有時間去處理那些受到核輻射的人,如提供飲用水,食品和必要的醫療措施,致大批的爆後倖存者無人照顧而死於飢餓。這些死亡是不應該計在原子彈爆炸的賬上的。

4、另外一實事是,在戰爭快要結束的那個時期,日本人的情緒低落,亡國的壓力使很多的日本人不堪忍受,而且日本民族是有自殺習慣的民族。在那樣的時期,大批的民眾以死避免受活罪的情況很多,這批人也不應當計入原子彈爆炸的死亡人數中的。所以說日方統計的原子彈爆炸直接死亡數字是不準確的,實際死亡人數比統計的要少少二十倍,故一萬左右是比較接進的數字。

眾所周知,人類歷史上原子彈真正用於戰爭只有一次,那就是美國為促日本早日投降而轟炸廣島和長岐。兵凶戰危,既然日本發動戰爭,當然要准備死人,因此,雖然許多人一夜之間死於非命可以說是個悲劇,也可以說是日本自找的。但是,現在的日本卻利用這個事件,動不動就以「唯一挨過原子彈轟炸的國家」的身份到處招搖。比如,當1996年我國進行正當核試驗的時候,日本就以這個借口向中國施壓,其行徑幾近無恥。我們先不談擊斃發動戰爭國家的國民是否正當,不談美國在中國學者的建議下而沒有選定京都奈良作為目標是否是便宜了日本,不談美國轟炸廣長二市和日本瘋狂轟炸武漢重慶的關系,也先不談在廣島和長岐這兩個當時日本最大的軍事工業基地城市裡夜以繼日工作的國民是否是象現在日本宣稱的都是正在逛公園的「和平居民」,我們先來看看日本編造的「廣島炸死二十萬人」這個謊言的漏洞。首先,日本人說南京大屠殺的遇難者人數是編造的,而他們自己關於廣島原爆死者的資料才是真的。理由之一,日本人說他們統計的死人數目如何精確,恨不得精確到小數點後多少多少位;之二,他們每個死者都有詳細資料,姓名,年齡,籍貫,簡歷等,據說連同時遇難的外國人的資料都有,因此真的不能再真了。

那麼,就讓我們來分析分析日本人的這個在世界上到處宣揚的「精確數據」吧。

首先,日本人質問中國為什麼南京大屠殺死難人數以前沒有,到最近才流傳,似乎只要不是當時統計的就一概不算數。我們不知道日本關於廣島的資料是什麼時候得出的,那麼就讓我們就統計時間作一次簡單的推理吧。

美國在廣島長岐投下原子彈,日本人一片混亂,那時最緊要的事自然是恢復生產或者是逃命要緊,要統計的話也是統計工廠設備被毀多少,武器彈葯被毀多少,死了多少人是顧不上管的。緊接著日本投降,日本向美軍交接的也只能是軍隊,裝備,武器等物資,不可能連死人都交接的。

美軍佔領期間,美國人當然要研究原爆效果,但他們關心的只是爆炸對物質的破壞力,至於炸死了多少敵國人,他們並不會很關心的。而日本人自己呢,在那以後的很長時間內一直關心的是怎麼從美國佔領軍手裡多騙點麵粉(參見李敖的著作),肯定顧不上了解死了多少人,因為一是自己能不能活還得看運氣呢,二是死於戰爭的人太多了,大家也不會很在意他們是死於八路軍還是原子彈。美國當然也不會鼓勵日本人去統計炸死多少人。

那麼這種情況持續了多久呢?當然要等到日本經濟起飛,人們有了空閑時間和資金。這時最早也應該是七十年代中期,距離1945年已經有30年了。就算中國開始研究南京大屠殺始於八十年代,難道30年後的統計數據就是精確的,而35年或者40年後統計就是不精確的??

我們再來看看那個所謂的「精確數據」。這么大的事件,又處於這么大的范圍,必然會有誤差,舉個極端的例子來說,轟炸那天,可能有人死於營養不良,死於對戰爭絕望自殺,死於身體衰老,這些死者算不算「原爆犧牲」呢?如果算,那麼那個紀念原爆的紀念碑就不應該全算在美國人帳上;如果不算,那麼日本的那個數據就是錯的。難道一個所謂的「二十萬」人的城市那天就沒有人自然死亡?當然是不可能的。

統計死亡人數,最可靠的當然是清點屍體,確定死因。但是我們知道,原爆的溫度非常之高,連瓦片都會熔化,何況人的血肉之軀?那麼這些死者算不算呢?要是算的話他們的具體數字是多少呢?如果統統都算失蹤,那麼又勢必和其他失蹤的人混淆了。日本又憑什麼得出一個如此精確的數字呢?

統計死亡人數,日本只能是根據戶籍冊進行。大家知道,日本早在江戶時代就已經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戶籍制度。但是,這並不代表日本能統計出如此精確的結果。人口普查是靜態的,人口情況卻是動態的,你當然不能把廣島的戶籍冊上的人加起來,減去倖存者,得出原爆死亡人數。一,當時日本已經窮途末路,徵兵范圍已經擴大到十幾歲到五十幾歲(具體年齡我記不清了)。就算廣島當時戶籍冊上有二十五萬人,至少也應該有三分之一的男子被送上了中國,東南亞,太平洋等殺人戰場,那麼廣島還剩多少人呢?八萬多而已。二,原爆中這八萬人全部被炸死了嗎?也不一定。原爆威力巨大不假,但那主要是相對於普通炸彈的幾十米的有效半徑來講,其實那時的原子彈有效半徑也就是幾公里,難道這八萬人在那天都不約而同地聚集在原爆圈裡嗎?顯然不可能。那麼就算三分之二的人在圈內,即是五六萬人吧。是否那個「瘦子」(原子彈的名字)能一舉毀滅所有的五六萬人呢?也未必。我們知道,只有極近原子彈爆點的地方才有高熱,而在更遠的地方它的威力則表現在沖擊波上。正是因為原子彈的威力並非象人們想像和傳說中的那般恐怖,韓戰時當人民中國表示不怕原子彈的時候美國也就沒了辦法。日本戰前的房子清一色是木板建築,沒有什麼鋼筋混凝土,這種建築連台風都抵禦不了,更不用說原子彈了,所以才給人已全城毀滅的錯覺。其實,當房子倒塌的時候,在這種房子里住的人倖存的幾率反倒大一些。所以,就算是有一半人被炸死砸死,其他人還不至於當場死亡的。當然,在事後搶救中也可能因為缺醫少葯而死亡,但這只能由日本人自己負責,正是日本自己發動窮兵黷武的戰爭才消耗了自己本來就不多的資源。如果日本現在再挨一顆原子彈的話,我相信死亡人數一定會大大減少。這次阪神大地震,瞬間釋放出的能量相當於幾十顆原子彈,作用范圍遠遠大於廣島,也沒聽說死了「二十萬」人,其實僅僅是幾百人而已。

日本將據說受了幅射而得病的人也算在原子彈頭上,動輒將這些可憐的人推出來為自己不可告人的軍國主意目的服務,宣講原子幅射的可怕。瑞典並沒有遭受原子彈轟炸,其公民投票卻決定斥巨資關閉所有核電站,而日本呢?卻擁有全世界最多的原子能發電站,而且據說還在秘密發展核武器技術,說明他們並不害怕什麼核幅射,不過是找個借口罷了。也說明他們自己也不覺得原子彈有多麼可怕。

日本人按照戶籍冊,把戰後沒有出現的人都算作被原子彈炸死的,然而,難道那些廣島籍的日本兵在投降後就一定回廣島報到嗎?不一定。廣島師團在東南亞無惡不作,血債累累,抗戰勝利後其中首惡必然遭到當地政府嚴懲,難道他們也算是「原爆死難者」而享受紀念?原子彈爆炸後,廣島一片狼藉,幅射嚴重,回國的廣島士兵自然不願再回廣島居住,他們有的人可能去了其他城市打工或做生意,有的人可能去了美軍發麵粉比較多的城市。日本的統計人員把他們都算在死難人數中,這數字有何可信度可言?

其次,日本聲言他們統計了死難者的姓名簡歷等資料,乍一看確實也使許多人受了蒙蔽,以為有這么多的資料作旁證還能有錯?其實日本正是抓住人們的這個心理來做文章。要弄名字和簡歷還不容易?從戶籍冊上直接抄下來就行了,實在湊不夠人數,自己起一個也不是什麼難事,況且日本人起名字又特別容易,比如姓山本的,從山本太郎,山本次郎到山本五十六,根本不用動腦筋,一下就多了56個「犧牲者」了。外界人士總不能一一核對名單上人名的真假吧?就算你查到有可疑的地方,他們也可以狡辯說那些人已經全家罹難,或是重名重姓而已,一句話就可以搪塞過去。至於所謂的當時一起遇難的外國人,那更是爪哇國里無處尋了。

綜上所述,即時擁有高中水平的推理能力,也能推算出原子彈在廣島炸死的人數應該在1萬至3萬之間,最多最多不會超過4萬,相比日本轟炸重慶,盟國轟炸德累斯頓,甚至東京大轟炸,這個人數並不算多,我們也從未見到德累斯頓人一見面掏出張名片說:「我就是來自那個挨了盟軍過飽和轟炸的德累斯頓,請多關照。」可是日本卻利用廣島和長歧,每年舉辦欺世盜名的什麼「祈禱和平」大會,把自己打扮成天真無辜酷愛和平的和平鴿。就是這些「和平鴿」們,擁有亞洲第一世界第二多的軍事預算,擁有亞洲最大的海上艦隊,不時想去到柬埔寨,我國的台灣等地方去「自衛」。

南京大屠殺的數字雖然不是精確的,但卻是合理的,因為人們的統計能力也就只能達到萬位,就算死難人數減少到29萬,日本的罪惡也不能減去一分一毫!日本廣島的數字是「精確」的,卻是不合理的,是虛假的,是可恥的。

有時,謊言編造的太過精密,反倒會露出馬腳。而日本本身就非常「善於」編造這類自欺欺人的謊言。比如,明明是關東軍蓄意挑起九一八事變,日本偏偏宣布說是因為巡邏士兵失蹤要求進入宛平城搜查被拒才「嚴懲」中國軍的,可是就連當時其他帝國主義的觀察家都奇怪為什麼日本軍隊會三更半夜在宛平城下巡邏;明明是為達到偷襲珍珠港的目的而故意造成最後通牒延遲送交,卻稱是當時翻譯太慢,似乎太平洋戰爭爆發的責任要大使館的一個小職員來承擔。而關於廣島的原爆的數據則是日本人的又一「傑作」。既然日本人喜歡在數字上作文章,我們就應該在這方面回擊他們,認清歷史,牢記歷史。

閱讀全文

與長琦和廣島哪個是工業基地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汽車方向盤在哪裡能包 瀏覽:417
汽車剛噴完漆被雨淋了有什麼症狀 瀏覽:103
汽車尾罩壞了多少錢 瀏覽:414
寶馬車沒有檔位怎麼掛 瀏覽:913
寶安松崗鎮有什麼工業 瀏覽:685
北理工和北京工業大學哪個好 瀏覽:1
華泰汽車包括哪些標志 瀏覽:789
奧迪a6l開門就熄火怎麼辦 瀏覽:190
新版奧迪a7怎麼樣 瀏覽:259
蕪湖汽車年審如何選 瀏覽:124
賓士威霆電瓶怎麼打開 瀏覽:678
老款奧迪a8前杠怎麼拆 瀏覽:707
安徽工業自動收線器多少錢 瀏覽:953
汽車燈殼為什麼發黃 瀏覽:260
賓士glb200如何自動停車 瀏覽:832
汽車城市模式是什麼意思 瀏覽:167
深圳巨基科技工業園怎麼樣 瀏覽:87
洗汽車店洗罐車多少錢 瀏覽:538
上三百的邁速的汽車都有哪些 瀏覽:540
汽車怎麼改不違法 瀏覽:3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