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工業生產 > 蘇聯工業化取得哪些成就

蘇聯工業化取得哪些成就

發布時間:2022-10-16 03:56:56

A. 在斯大林模式下,蘇聯取得的巨大成就是什麼

在斯大林模式下,蘇聯取得的巨大成就如下所示:

1、蘇聯實現了工業化;

2、工業產值居世界第二位;

3、建成了比較齊全的工業體系。

蘇聯模式是蘇維埃時期蘇聯共產黨建設社會主義的一種組織體系和思想體系。這一模式在特定的歷史時期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存在諸多問題。蘇聯領導集團在對該模式進行改革過程中,出現了重大偏差,這最終導致了蘇聯社會制度的轉軌。

其採用高度集中的政治經濟體制進行社會主義建設,它的關鍵要害在於樹立個人崇拜。它踐踏了社會主義的民主和法制基本原則,以長官意志取代社會主義性質的民主集中制。

個人崇拜出現於斯大林時期,但赫魯曉夫的改革不僅沒有解決問題,反而導致官僚主義專政的官僚獨裁的形成,這也成了蘇聯解體的因素之一。


(1)蘇聯工業化取得哪些成就擴展閱讀

所謂蘇聯模式,如果僅就其內涵本身而言,那可以從經濟和政治這兩個方面加以解釋。

首先,從經濟上來看,蘇聯模式表現為一個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它以國家政權為核心,以黨中央為領導者,以各級黨組織為執行者,以國家工業發展為唯一目的,以行政命令為經濟政策,以行政手段為運作方式。

總之,這是一個有鮮明特點的經濟體制,它限制商品貨幣關系,否定價值規律和市場機制的作用,用行政命令甚至暴力手段管理經濟,把一切經濟活動置於指令性計劃之下。它片面發展重工業,用剝奪農民和限制居民改善生活的手段,達到高積累多投資的目的。

B. 蘇聯二十年代工業化建設主要成就

①一五計劃:開始時間:1925年12月,標志:聯共(布)「十四大」召開,總方針:通過了社會主義工業化的總方針,把蘇聯從農業國變為工業國,由輸入機器和設備的國家變成生產機器和設備的國家,重點:發展重工業。
成就:形成了比較齊全的工業體系,實現了以重工業為中心的國家工業化。
②二五計劃:
1928年起進行有計劃的經濟建設,到1932年。成就:
工業總產值躍居歐洲第一,世界第二。
馬格尼托哥爾斯克鋼鐵廠;第聶伯河水電站;哈爾科夫拖拉機廠和車床廠;高爾基汽車廠;共青城飛機製造廠;烏拉爾—庫茲涅茨克鋼鐵、重型機械、煤炭基地;新庫茲涅茨克鋼鐵基地;伏爾加—烏拉爾石油基地;塔什干食品加工和畜產品加工工業基地;
三個大型鋼鐵聯合企業建成——馬格尼托哥爾斯克鋼鐵廠、庫茲涅茨克鋼鐵廠和札波羅日鋼鐵廠。
斯維爾德洛夫斯克、烏拉爾、克拉馬托爾斯克、新契爾克斯克、車里雅賓斯克等重型機械製造廠。
高爾基和莫斯科兩個汽車製造廠。
在「二五」計劃期間,蘇聯總共有4500個大企業建成投入生產;工業總產值增長了120%,其中重工業增長了139%,輕工業增和了100%,農業總產值由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的負增長,增長了54%;國民收入增長了109%,人民的工資基金增加了1.5倍,集體農庄農民收入增長了2倍多,到1937年,大工業總產值比1932年增加了1倍,比1913年增加了7倍,大工業特別是機器製造工業的增長,使國民經濟各部門獲得了技術上的重新裝備,社會主義的生產關系在國民經濟的所有部門中基本確立。而同一時期,資本主義世界工業產量比1913年僅增長44.3%。到1937年,蘇聯的鋼產量達1770萬噸,鋼材為1300萬噸,生鐵為1450萬噸,煤為1.28億噸,發電量為365億度。經過兩個五年計劃,蘇聯建成了六千多個大企業,建立起鋼鐵、飛機、汽車、拖拉機、化學、重型機械、精密儀器等部門。工業布局有了很大變化。蘇聯的工業水平大幅提升,工業企業的現代化程度和管理水平大大提高,工人們的技術水平比一五期間提高許多。在東部地區興建了烏拉爾—庫茲涅茨克鋼鐵、重型機械、煤炭基地,新庫茲涅茨克鋼鐵基地,伏爾加—烏拉爾石油基地等;在中亞興建了塔什干食品加工和畜產品加工工業基地;在哈薩克建立了機械化采礦基地;在遠東地區的阿穆爾河流域興建了共青城飛機製造廠。1937年蘇聯的的工業總產值佔世界的10.6%,僅次於美國。超過德國、英國、法國躍居歐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在整個國民經濟中,社會主義成分已取得了徹底勝利,國家所有制和集體所有製成為蘇聯社會的經濟基礎,公有經濟在國民經濟的比例佔到99.8%。

C. 20世紀30年代蘇聯工業化的主要成就

l.大量引進西方先進技術和設備。

30年代蘇聯主要以外國商號和工程師、專家為媒介大量引進西方的先進技術和工藝,使蘇聯的社會主義工業化建設取得了巨大成就。1933年8月14日,蘇聯雜志《為了工業化》上寫道:「美國的商業和科學與布爾什維克的智慧相結合,在三四年內已經產生了巨大的效果……」〔1〕(pp.1-2)1929年10月,蘇聯政府批准七十多個有關外國技術援助和技術咨詢的協議,其中美國佔55個,為蘇聯接受援助項目的 78%〔2〕(p.207)。1930年執行的 104個技術援助協議中,約有84個是和美國、德國公司簽訂的。1929至1945年間,蘇聯和外國公司之間約有200個技術援助協議在執行中〔1〕(p.16)。可以說,30年代蘇聯所有的骨幹大型企業都是利用外國的先進技術武裝起來的。1944年6月,斯大林就曾經告訴美國人,在蘇聯約有2/3的大型企業是在美國的幫助或技術援助下建成的,其餘的1/3是在德國、法國、英國、瑞典、義大利、捷克、丹麥、芬蘭和日本的「幫助或技術援助下」建成的。

蘇聯的三大鋼鐵廠,馬格尼托哥爾斯克鋼鐵廠、庫茲涅茨鋼鐵廠和札波羅熱鋼鐵廠都是美國援建的。其中馬格尼托哥爾斯克鋼鐵廠是以當時世界最大的鋼鐵聯合企業——美國鋼鐵公司的格里工廠為模型設計的,而其餘20個原有的鋼鐵廠也在外國的幫助下進行了技術改造。蘇聯最大的第聶伯河水電站是引進美國技術設備,僱用美國技術專家,於1933年建成的。著名的高爾基汽車廠是30年代初由美國福特汽車公司援建的新廠,而莫斯科和雅羅斯拉夫爾這兩個老廠則是得到了擴充,用新的外國工作母機全部重新裝備。這三個廠加上1940年開工的一個較小的莫斯科裝配廠,構成了二戰前蘇聯汽車工業。斯大林格勒拖拉機廠是整套建於美國,再拆運至蘇聯的,約有80家美國廠商為該廠製造了所有設備,並由美國人及德國人在蘇聯加以組裝。哈爾科夫拖拉機廠也是由外國援建的,設備是德國和美國製造的,並由美國人擔任建設總工程師。在飛機和發動機的生產方面,美國供應蘇聯飛機或飛機附件,並給予技術援助。

蘇聯除了在重工業方面引進西方先進技術外,同時在輕工業、農業和交通運輸業方面大量引進西方先進的技術和設備。例如,蘇聯的棉織品的生產是在德國的援助下重振旗鼓的,並由美國大通銀行提供資金輸入美國原棉。後來,蘇聯產棉集中地區土爾克斯坦和外高加索的土地灌溉工程,曾得到擔任過巴拿馬運河建設顧問和美國農墾局局長的著名灌溉工程師戴維斯的幫助。戴維斯早在1913年就已經勘測過灌溉中亞細亞的「飢餓草原」卡拉甘荒地的可能性,並建議俄國當局進行更深入的勘測和設計工作。1929年6月,他被邀請到莫斯科並被告知,他的計劃已在進行。他留下來,擔任蘇聯棉花總管理局的總顧問,負責中亞細亞灌溉計劃的整個工程。

2.引進西方的技術人員和專家。

蘇聯在大量引進西方先進技術的同時,亦大量引進西方技術人員和專家。「1936年蘇聯的一個文件報導,1932年在重工業部門工作的各種外國專家約有6800人,另一個蘇聯文件報導,約有1700名美國工程師在重工業部門工作。」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約有400-500名美藉芬蘭人在蘇聯工作。在1932年,有200名德國人在馬格尼托哥爾斯克,有730名美國工程師和專家於不同時期在斯大林格勒拖拉機廠工作過。1933年前英國大都會——維克公司有350名建設人員在蘇聯工作。

3.引進資金,解決資金困難。

在經濟危機發生以前,蘇聯被排斥、孤立,很難得到西方國家支持的貸款。在1926年以前,蘇聯只從西方得到數量不大的短期公司貸款,而且利率高達15%-20%。危機發生以後,1929年英國開始實行對蘇出口的信用保證制度。1930年,義大利提供國家擔保對蘇2億里拉的貸款,1937年又增加至3.5億里拉。德國、瑞典、丹麥、挪威大都提供了這類信貸。1935年,蘇聯從德國獲得它歷史上得到的第一筆財政貸款,期限5年,利率僅6%。1936年英國給予蘇聯的一筆貸款利率又下調為5.5%。1939年8月,納粹德國與蘇聯又簽訂了一項貿易協定,貸款給蘇聯以進口德國的設備。莫洛托夫說:「這種協議對我們有利,因為它的信貸條件(7年期限)使我們能夠訂購到我們迫切需要的、額外的大量設備。」〔1〕(p.3)這些信貸的獲得解決了蘇聯進口設備的資金問題,為蘇聯社會主義工業化的發展提供了資金保障。

D. 1926~1928年蘇聯工業化的開始階段有何成效

1926年4月,斯大林鄭重宣布:蘇聯「已進入直接工業化時期。」1926~1928年是蘇聯工業化的開始階段。3年裡工業投資額約為33億盧布,主要用於原有設施的改建與擴建,同時開工建設了一些大型工業項目。結果,以1926~1927年度價格計算,蘇聯工業固定資產從55.8億盧布增加到了78.4億盧布,3年中擴大了40%;工業生產增長80%以上,整個工業的年均增長率達32%。工業在工農業總產值中的比重由1925年的35%上升為1928年的48%,蘇聯的工業化已初見成效。

E. 蘇聯的工業化建設為和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就

首先,蘇聯工業化建設是一種高積累、低消費的發展模式,其工業高速增長是以民眾生活水平不增長,甚至負增長為代價的。
其次,蘇聯工業化建設屬於畸形發展,完全倒向重工業,忽視輕工業和服務業。
第三,政府刻意提高工業產品價格,壓低農產品價格,形成剪刀差,通過剝削農民來完成原始積累。
第四,俄羅斯通過剝削其他加盟共和國及非俄羅斯族完成原始積累(歐洲議會投資拍攝的《蘇聯往事》有詳細介紹)。
第五,從政治制度上,蘇聯早期的確消滅了資產階級,原先由資產階級佔有的,用於個人奢侈消費的部分剩餘價值也同樣被用於擴大再生產,而官僚階級還未發展壯大,內部消耗較少。
第六,工業結構復雜程度較低,計劃經濟較能發揮作用,此外,工人積極性也較高。
第七,蘇聯本身國土資源非常豐富,依靠出口礦產和農產品(主要是美國)獲取大量外匯。

F. 高三世界歷史下冊蘇聯在斯大林的帶領下,工業都有哪些成就

從1927年到1941年蘇德戰爭爆發為止,斯大林提出要在短期內實現趕超發達國家的目標,於是按照每五年一計劃的方式,以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計劃經濟模式發展經濟。1928年-1932年的第一個五年計劃主要推行農業集體化政策。隨後的第二個五年計劃則以犧牲農業為代價,大規模發展重工業。在這段時間內,蘇聯的工業總產值以驚人的速度增長,1937年第二個五年計劃結束後,工業總產值達到了1928年的446%,平均每年增速為18%。其中鋼產量達1770萬噸,煤為1.28億噸,電力為362億度。期間在烏拉爾山以東的馬格尼托哥爾斯克、庫茲涅茨克等地建立了諸多新興工業區。1938年起第三個五年計劃則集中發展軍事工業,到1941年6月,蘇聯的坦克總數高達2.4萬台,火炮約11萬門,飛機1.8萬架,成為重工業和軍事大國。

G. 兩個五年計劃完成以後,蘇聯的經濟建設的成就及問題。

成就:1、二五結束後的1937年蘇聯的的工業總產值超過法、英、德、躍居歐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2、在整個國民經濟中,社會主義成分已取得了徹底勝利,國家所有制和集體所有製成了蘇聯社會的經濟基礎。3、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迅速,超過同期鬧經濟危機的西方。4、利用西方大蕭條,大量吸引西方先進技術和技術人才,為經濟發展增強了動力。問題:在政治上,蘇共中央具有高度集中的政治權力,各地方加盟共和國和自治共和國要聽斯大林為核心的黨中央的指揮。在經濟上,以公有制為基礎的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佔有絕對的優勢。斯大林同志的政令暢通無阻,不忠於斯大林同志就等於是背叛黨和人民。各級幹部層層任命。黨的幹部具有高度的權力和權威。這樣高度集中的政治經濟體制形成,歷史上稱為「斯大林模式」。從歷史的宏觀角度看,當時這個模式是最佳的選擇,他體現了很高的效率、穩定的政治和統一的思想。蘇聯當時所處的時代,必須要在最短的時間內建成社會主義工業化社會和實現國防現代化。穩定、速度、效率是壓倒一切的。但是從歷史長河看,忽視民主法制、強調斗爭、高度集權的斯大林模式肯定是越來越有嚴重的弊端。

H. 蘇聯工業化的成就是什麼

:(1)形成了比較齊全的工業體系,基本上實現了以重工業為中心的國家工業化,增強了綜合國力;(2)到1937年,蘇聯工業總產值躍居歐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全國基本上完成農業集體化,(3),一度推動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使經濟高速增長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4)維護了蘇維埃政權的統治.
斯大林在列寧逝世後組織蘇聯的社會主義建設,聯共(布)十四大(1925年)上提出建設社會主義的重心是實施重工業建設,把重工業建設放在首位.此後,即1927年召開的聯共(布)十五大上提出農業集體化方針,實施集體農庄.到1937年蘇聯的工業總產值已位居歐洲第一,世界第二,緊次於美國.
蘇聯的工業化和農業集體化.第一、國民經濟恢復基本完成後,蘇聯仍然是一個只能輸出農產品、輸入機器裝備的落後農業國.為了用現代技術改造落後的工業農業,為了增強國防力量以維護民族獨立,為了給社會主義建立強大的物質技術基礎.1925年12月召開的聯共(布)「十四大」通過了社會主義工業化的方針,決定把蘇聯從農業國變為工業國.這次大會,標志著有計劃、大規模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時期的開始.社會主義工業化是在十分艱難困苦的歷史條件下進行的.國際上蘇聯受到帝國主義的包圍和威脅,國內原有的經濟文化和技術基礎十分落後,資金又十分短缺,而且社會主義工業化在人類歷史上是史無前例的事業,沒有成功的經驗可供借鑒.蘇聯黨和人民在社會主義工業化的道路上勇於探索,開拓前進.從1928年至1985年,除1941年蘇聯衛國戰爭爆發,第三個五年計劃被迫中斷外,完整地執行了10個五年計劃,取得了巨大成就.1932年,「一五」計劃完成時,蘇聯的工業產值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已達到70%,已從農業國變成了工業國,建立了獨立的國民經濟體系.同時,工業的社會主義成分佔了99%以上.據蘇聯官方統計,「二五」計劃的完成,蘇聯的工業總產值躍居歐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1937年,機床已基本自給,進口的機器只佔需要量的0.9%,拖拉機等產品已開始出口.第二、1927年末,蘇聯的工業生產達到並超過第一次世界大戰前最高水平.然而,以落後的個體小農經濟為基礎的農業,不能適應工業的迅速發展.1927年12月,聯共(布)「十五大」通過了逐步開展農業集體化的方針.1929年,在蘇聯全國范圍內,開展了大規模的農業集體化運動.1930年1月,聯共(布)中央的決議指出:農業集體化的基本形式是享有土地使用權和主要生產資料公有的集體農庄.決議要求在運動中堅持農民自願參加的原則.1933年1月,聯共(布)中央宣布:「把分散的個體小農經濟納入社會主義大農業的軌道的歷史任務已經完成」.農業集體化的實現,為蘇聯農業機械化、現代化開辟了廣闊道路,為蘇聯的社會主義工業化創造了條件.

I. 20世紀二三十年代蘇聯的建設有何重大成就

從1917年十月革命開始,這個佔世界陸地總面積近五分之一的國家,在不到二十年的時間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它以令人難以置信的速度,走完了歐美國家通常需要幾十年、甚至上百年才能走完的工業化路程。

1932年,第一個五年計劃完成,蘇聯從農業國變成工業國。

1937年,第二個五年計劃完成,蘇聯的工業生產總值躍居歐洲第一,世界第二。

閱讀全文

與蘇聯工業化取得哪些成就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低速電動汽車如何跑滴滴 瀏覽:902
汽車裸價多少錢一輛 瀏覽:76
汽車年檢都取消了哪些項目了 瀏覽:190
仙居汽車檢驗合格標志在哪裡 瀏覽:1003
汽車方向盤在哪裡能包 瀏覽:421
汽車剛噴完漆被雨淋了有什麼症狀 瀏覽:107
汽車尾罩壞了多少錢 瀏覽:418
寶馬車沒有檔位怎麼掛 瀏覽:917
寶安松崗鎮有什麼工業 瀏覽:689
北理工和北京工業大學哪個好 瀏覽:3
華泰汽車包括哪些標志 瀏覽:793
奧迪a6l開門就熄火怎麼辦 瀏覽:194
新版奧迪a7怎麼樣 瀏覽:263
蕪湖汽車年審如何選 瀏覽:128
賓士威霆電瓶怎麼打開 瀏覽:682
老款奧迪a8前杠怎麼拆 瀏覽:711
安徽工業自動收線器多少錢 瀏覽:957
汽車燈殼為什麼發黃 瀏覽:264
賓士glb200如何自動停車 瀏覽:836
汽車城市模式是什麼意思 瀏覽: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