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工業生產 > 河姆渡人的生產工業有哪些

河姆渡人的生產工業有哪些

發布時間:2022-10-09 13:18:47

『壹』 河姆渡原始人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產工具是什麼

河姆渡原始人和半坡原始居民都已經開始普遍使用磨製石器作為生產工具。

1、河姆渡人

河姆渡原始居民已使用磨製石器,用耒耜耕地,種植水稻。河姆渡還會建造干欄式房屋,用船、筏載人和物、浮水採集,使用刀、匕、錘、鏟、矛、碗、筒、小棍、器柄、紡輪、蝶形器等木器,栽培人工水稻,家養羊、鹿、猴子等牲畜。

在河姆渡並出土了中國境內所發現最早的漆器,其陶器製作有一定的水準,估計最高燒成溫度達1000攝氏度。 

距今六七千年,河姆渡一帶系沼澤地,河姆渡人建造住宅時,先打下1米長木樁,木樁上架設縱橫交錯地龍骨(地梁),其後於地樑上鋪設10多厘米厚地板,地板上再立柱、架梁、敷櫞、蓋頂。地板起防濕、御蟲蛇作用。其下可用來豢養家畜。地板上為起居住室。從柱子高度看,人還不能直立進出,但較巢居已大有進步。

2、半坡人

半坡人6000年前生活在陝西西安半坡村,處於母系氏族公社繁榮階段。普遍使用磨製石器。原始農業有了發展,開始有原始畜牧業,主要飼養豬、狗等。會製造色彩鮮麗的彩陶,並使用陶器,會建造半地穴式房屋,定居生活。以經營原始農業為主,使用的石器為比較精緻的磨製石器。

坡人已大量使用石鏟、石斧、石鋤、砍伐器等生產工具,進入了較發達的原始農業階段。他們用石斧、砍伐器砍倒樹木,芟除雜草,並放火焚燒,再用石鏟翻掘土地,石鋤和尖木棒挖穴點種,最後,用石鐮或陶鐮收獲,食用時用石磨盤、石磨棒脫皮碾碎。

現已發現半坡人盛粟的罐和粟腐朽後的遺物,證明半坡人學會了栽培,粟耐旱易種,且便於存貯,不僅養育了六千年前的先民,至今仍是中國北方種植的主要作物。

(1)河姆渡人的生產工業有哪些擴展閱讀

包括河姆渡原始居民和半坡原始居民在內的新石器文化三大經濟文化區

1、旱地農業經濟文化區,包括黃河中下游、遼河和海河流域等地,這里是粟、黍等旱作農業起源地,很早就飼養豬、狗,以後又養牛、羊等。

2、水田農業經濟文化區,主要為長江中下游。嶺南地區農業則一直不發達,漁獵採集經濟佔有較重要的地位,可劃為一個亞區。本區很早就種植水稻,是稻作農業的重要起源地。早期飼養豬、狗,以後陸續養水牛和羊。

3、狩獵採集經濟文化區,包括長城以北的東北大部、內蒙古及新疆和青藏高原等地,面積大約佔全國的2/3。這個區域除個別地方外基本上沒有農業,細石器特別發達而很少磨製石器,陶器也不甚發達。

『貳』 河姆渡人的三大發明

蠶紋刻劃與蠶絲發明
7000年繩子
有葦席到「編織原理」到系統的「紡織技術」
河姆渡發現的四對盅形牙雕,其蠶紋栩栩如生,結合同一遺址出土的蛾形器,充分顯示了河姆渡對蠶業生產的文化反映.
盡管山西芮城西王村也發現了蠶蛹裝飾,河北正定南楊庄出土了陶質蠶蛹,甘肅臨洮馮家坪齊家文化也發現了有許多蠶形昆蟲的雙聯陶罐,江蘇梅堰出土了蠶紋黑陶,……絲毫動搖不了河姆渡絲綢文化的王者地位,我們可以推斷,河姆渡——小黃山區域是中國蠶業的主要發源地之一.
河姆渡文化中挖掘出了7000年前粗細不一用的繩子,小者只有兩三毫米,大者有2厘米,據專家考證,粗繩是用韌性較好的樹藤、樹枝做的,較細的是用葛、麻之類的長纖維鞣軟後「搓」成繩子.
別看一個「搓」字,實際上是紡織原理中的「加捻」,用雙手搓繩就是最原始的加捻方法,無論是原始的紡輪,紡織機械,還是近代的紡錠,都離不開河姆渡人發現的「搓動原理」.
由此,河姆渡人還是「加捻原理」的發現者.
河姆渡遺址中發現了上百件之多的葦席殘片,小者如巴掌,大者如毛毯、坐席,一平方米以上,由葦席的編結、編織、搓捻、結網我們可以聯想到日常生活中的席子、籃子、炕席、筐、網、籠、草帽……等等,說明在河姆渡已相當有規模,由此而知,河姆渡一帶是編織業的發源地,河姆渡人是最早的「編織原理」的發現者.
更進一步,我們來看紡織,紡織紡織,顧名思義,「紡」就是紡線,「織」就是紡線織成布,繩子「搓動原理」成就了紡線技術,葦席的「編織原理」成就了織布技術,由此河姆渡人就是最早的「紡織原理」的掌握者.
由此而知,從「搓動原理=〉加捻原理」,從「編結原理=〉織布原理」,史前小黃山、河姆渡一帶的先人系統地掌握了紡線、織布的技術.
(四)紡輪織具與「原始織機」的發明
河姆渡遺址發現了許多陶制、石制、木製的紡輪,其形狀有凸字形,算珠形,工字形,也有外形如圓餅、梯形……此外還有骨梭、骨針、木緯刀、木織軸、骨機刀……等原始織具,由此著名絲綢考古專家宋兆麟、牟永抗提出復原了由紡輪、經桿、機刀、梭子、布軸、經軸、綜桿組成的原始踞織機——水平腰機的重大學術成果.
中國絲綢博物館趙豐教授則根據餘杭反山良渚文化發現的一整套原始腰機部件玉飾品也提出了河姆渡人發明「原始織機」的構想.
柴爾德曾經指出:「織機的發明是人類發明天才的一大勝利」.
古越河姆渡人早在七千多年前已發明了古老的踞織機,對人類是非常了不起的貢獻,就是這種踞織機在我國歷史上延用了數千年之久,對中華文明作出了極大的貢獻,可以說它不亞於指南針、造紙術的發明,對文明進步起了非常大的推廣作用.
由此可知,古越河姆渡人不但最先發明了搓動原理,加捻紡線原理,編造原理,織布原理,掌握了系統的紡織技術,而且還發明了最早的紡織機,除了早有盛名的稻米文化,更是絲綢紡織文化的搖籃.
(五)7000年的海上絲綢之路
河姆渡遺址中曾經挖掘出了7000年前的六支木漿(現藏於浙江博物館),這可是中國考古史上最早的木漿.此外,河姆渡文化中還挖出了許多石斧、石契、石鑿以及有段石錛,它們為砍木、刳木、刨木製造獨木舟提供了可能.它表明了7000年前古越族祖先為了主宰海洋,開展絲綢、稻米貿易與漁獵,已開始「刻木為舟,剡木為楫」的海上(水上)絲路的航行.而據美國、法國、日本、菲律賓、新加坡、台灣等許多著名史學專家研究,以這條遠古史前的海上絲路為代表,把古越的石錛、石器、陶器、稻米、絲綢紡織、斷發文身、銅鼓紋飾……等一起帶到了菲律賓、波羅洲、蘇拉威西、社會島、庫克群島、夏威夷、塔希地島、日本島、紐西蘭、復活節島……甚至是南美洲的厄瓜多,可以說太平洋文明圈與古越河姆渡文化有千絲萬縷的聯系,以文明傳播而不是以貿易為主的海上絲綢之路(絲綢出現以後暫以絲綢命名,也許更多的是石器、印紋陶器、斷發紋身)在新石器時代的河姆渡早已在發揮作用了.
對於河姆渡文化而言,其生產工具除紡輪、紡織機外,更為突出的還有大量的石錛、石斧、石鑿,其中第到第四期共有(427+278+119+122)=1046件各種各樣的石器,由於河姆渡的稻作農業非常發達,還有骨耜,以及鋸齒狀骨器作為收割工具,這些長柄的骨耜,代表了河姆渡農業生產工具的更高形態.
除非常發達的耜耕農業外,還有非常豐富發達的動植物文化,家畜飼養文化,如家畜有豬、狗、水牛、水龜……,農作物有稻米、 瓜、菱、葫蘆……等等,此外河姆渡發現的一千多件形態各異的陶器、上百件木器等也反映了河姆渡人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
而從文化傳播角度看,特別是從北路影響中原、山東、朝鮮、日本方向,可能更多的是稻作、絲綢,家畜飼養,而影響西南、東南亞、南洋、大洋洲之南線,更具代表性的是石錛,舟船、印紋陶器,干欄式建築,有外國專家認為有段石錛、印紋陶器是遠古百越文化影響西太平洋,大洋洲、南美洲諸島的主要標志,因此,更運古的蒙昧時代——前絲綢時代某種意義就是「石錛之路」,「干欄式建築之路」,「木槳舟船之路」,加上稻米之路,耕耜之路,語言之路、家畜飼養之路……一起形成了一條復合的史前「江南絲綢之路」——海上絲路與水上絲路.這條路特別是由於石錛對南太洋諸島、大洋洲的影響傳播,有人謂其是「石錛之路」,也有人由於其非常發達的稻作文化,稱其謂「稻米之路」.

『叄』 河姆渡人和半坡人的生產活動是什麼

1、半坡人種粟,而河姆渡人種水稻.
2、半坡原始遺址則出土了用以捻線的石制陶制紡輪.半坡居民使用原始的織機,織成麻布,製成衣服.
3、工具方面半坡人比河姆渡人進步.普遍使用磨製石器、木器、骨器.
4、半坡人生活在黃河流域.河姆渡人生活在長江流域.
5、半坡人燒制彩陶.
6、河姆渡人生活在低窪處,並學會挖井.
7、半坡人的食物種類很豐富了.河姆渡人住著干欄式的房子,過著定居生活.

『肆』 河姆渡人使用什麼石器,種類還不少

中國考古學家夏鼐把這一發現稱為建國以來新石器時代考古的一項重大成果,並指出 河姆渡 文化發現的意義在於「表示長江下游地區在新石器早期的重要性。那麼他們都是用哪些石器呢?下面就一起來看看吧。

河姆渡遺址兩次發掘范圍內發現大量干欄式建築遺跡,特別是在第四文化層底部,分布面積最大,數量最多,蔚為壯觀。建築專家根據樁木排列、走向推算,第四文化層時至少有6幢建築,其中有幢建築長23米以上,進深6.4米,檐下還有1.3米寬的走廊。

這種長屋裡面可能分隔成若干小房間,供一個大家庭住宿。清理出來的構件主要有木樁、地板、柱、梁、枋等,有些構件上帶有榫頭和卯口,約有幾百件,說明當時建房時垂直相交的接點較多地採用了榫卯技術。

河姆渡遺址發現的原始藝術品可分為獨立存在的純藝術品和施刻於器表之上集實用和觀賞於一體的裝飾藝術兩大類,而以後一類數量居多,充分表現了河姆渡人的審美興趣和文明程度。藝術品中最為人稱道的是」雙鳥朝陽「紋象牙雕刻件,該器長16厘米、寬5.9厘米、厚約1厘米,形似鳥窩。

器物正中陰刻5個同心圓,外圓上部刻火焰紋,兩側各有一隻圓目利喙的鷙鳥向對而視。畫面布局嚴謹,線條虛實結合,圖畫寓意深刻,有人說它象徵太陽,另有人認為是鳥在孵蛋,象徵對生命、生殖的崇拜。說明該器物具有強烈的宗教意義,原始先民已有復雜的精神生活。

陶器以夾炭黑陶最富特點。尤其在早期,無論炊器和飲食容器,都屬這種陶質。胎泥純凈,含鐵量僅為1.5%左右。以大量的稻殼及稻的莖、葉碎末為羼和料。工藝技術上比較原始,器物均為手制,不甚規整。據測試,燒成溫度為800~900℃,在缺氧的還原焰中燒制而成。胎質比較粗厚疏鬆,重量較輕,吸水性強。晚期階段,基本上仍用手制,但有的經慢輪修整。出現了三足器、袋足器等較復雜的器形,有的陶器燒成溫度提高到1000℃左右。

關於編結紡織,在河姆渡發現有蘆葦席殘片,採用二經二緯的編織法。質輕的木紡輪,連同大小輕重不一的陶、石紡輪。可供抽紗捻線之用。還發現了據認為可能屬於原始腰機部件的木質打緯刀、梳理經紗的長條木齒狀器、兩端削有缺口的卷布軸等。

河姆渡文化的骨器製作比較發達,有耜、鏃、魚鏢、哨、錐、針、管狀針、匕、有柄匕、梭形器、鋸形器、鑿、匙等各種器物,廣泛使用於生產和生活領域。有笄、管、墜、珠等裝飾品。還有蝶形器(原料有木、石、骨、象牙4種)、靴形器等暫不明用途的器物。

磨製普遍精細,少數有柄骨匕、骨笄上,雕刻圖案花紋或雙頭連體鳥紋,堪稱精美的實用工藝品。另有20餘件象牙製品,其中刻有雙鳥朝陽圖像的蝶形器、鳳鳥形匕狀器、雕刻編織紋和似蠶紋的小盅等,顯示了當時的精湛技藝。

【結束語】993年在遺址西側建起了博物館,整座建築造型猶如一隻展翅欲飛的大鳥,表現了先民愛鳥、崇鳥的習俗。文物陳列館分三個展廳,以三百餘件出土文物精品為依託,輔以模型、木雕、燈箱、照片等,展示了七千年前先民的生產生活內容和精神面貌,反映了先民的勤勞和智慧。觀覽其中,您將為先民的創舉深深地嘆服。

『伍』 河姆渡人生產工具

河姆渡人的生產工具主要為石器、木器、骨器三類,其中,石器包括石鋤、石鏟、石斧、石刀、石磨盤等,木器包括木叉、木杵、木棍、木筒等,骨器包括骨匕、箭頭、魚叉、魚鉤等。

河姆渡人生產工具

河姆渡人是生活在距今六七千年前長江下游的古人類,他們建造干欄式房屋居住,屋下用於豢養家畜,地板上為起居住室,房屋規模的大小及內部結構按照居住成員的數量決定。

河姆渡遺址最早在1973年被發現,位於餘姚市羅江鄉河姆渡村東北,面積約有4萬平方米,是中國南方早期新石器時代遺址。

新石器時代在考古學上被視為石器時代的最後一個階段,是以使用磨製石器為標志的人類物質文化發展階段。

『陸』 河姆渡人的生產工具是什麼

半坡人生產生活工具有石器如石鋤、石鏟、石鎌、石磨盤,骨器如箭頭、魚叉、魚鉤。河姆渡人的生產工具有石、木、骨質三大類,許多骨、木器工具式樣新穎,加工精巧。

河姆渡遺址中發現了成套的農業生產工具和糧食加工工具。其中農業生產工具計有哺乳類動物肩胛骨加工而成的耕作農具骨耜 107 件 ,中耕除草木鏟 、收割稻穗骨鐮 、骨匕等;糧食加工工具有石磨盤、石磨棒 、木杵 、陶臼等 。

(6)河姆渡人的生產工業有哪些擴展閱讀

釜是河姆渡人燒飯的「鍋」 ,它既是河姆渡人的主要炊器,也是河姆渡文化最具特徵的標型器。二次考古發掘出土數量眾多, 而且造型富於變化, 各期特徵明顯, 是河姆渡文化分期指示器 。由於陶釜經常炊煮食物 ,故出土的陶釜外底部大多有因燒煮留下的煙垢或煙熏痕跡 。

有些釜的內底或陶片上還可見到粘著的燒焦米粒殘渣或「鍋巴」 。與陶釜共存配套使用的主要是釜支架, 大多是以 3個釜支架架起一個陶釜, 用來燒火做飯 。

早期釜支架是方柱形和倒置的「靴」形兩種 ,其橫斷面均為方形或圓形的塊狀實體, 全器向內側傾斜 ,頂端有支物面,內側常有煙熏痕跡。另外 ,還在早期地層中見到一些形似饅頭狀的石塊 ,一側也有煙熏痕跡 ,它們也具有支架功能。

『柒』 河姆渡人和半坡人從事農業生產的主要工具是什麼

(1)河姆渡人農業生產工具

河姆渡遺址中發現了成套的農業生產工具和糧食加工工具。其中農業生產工具計有哺乳類動物肩胛骨加工而成的耕作農具骨耜 107 件 ,中耕除草木鏟 、收割稻穗骨鐮 、骨匕等;糧食加工工具有石磨盤、石磨棒 、木杵 、陶臼等 。

(2)半坡人農業生產工具

半坡人大量使用石鏟、石斧、石鋤、砍伐器等生產工具,進入了較發達的原始農業階段。他們用石斧、砍伐器砍倒樹木,芟除雜草,並放火焚燒,再用石鏟翻掘土地,石鋤和尖木棒挖穴點種,最後,用石鐮或陶鐮收獲,食用時用石磨盤、石磨棒脫皮碾碎。

(7)河姆渡人的生產工業有哪些擴展閱讀:

河姆渡文化與河姆渡文化

河姆渡文化是長江下游地區的典型文化,而河姆渡文化則是黃河流域仰韶文化的一個典型代表,它們同屬於新石器時代中期,因而對於這兩種文化,尤其是居址選擇作一對比研究,對於探索史前居民的居住規律是頗有裨益的。

著名歷史地理學家史念海先生指出:「由已經發現的新石器時代遺址看來,當時人們所選擇的居住地址就已顯示出他們對於地理環境的適應和善於利用的情況。時代雖然已先後不同了,但是人們在選擇居住地方的時候,依然要注意到飲水的來源。

網路-河姆渡人

網路-半坡人

『捌』 河姆渡人的生產工具是什麼

工具是石、木、骨質。

河姆渡人的生產工具生產工具有石、木、骨質三大類,許多骨、木器工具式樣新穎,加工精巧,在同時代的遺址中別具一格。骨器是這里生產工具的主體,數量、種類都居同時代遺址之冠,農耕、漁獵、手工工具一應俱全。

簡介

河姆渡人,距今7000多年生活在長江下游的古人類。他們過定居生活,住干欄式房屋,用船、筏載人和物、浮水採集,使用刀、匕、錘、鏟、矛、碗、筒、小棍、器柄、紡輪、蝶形器等木器,栽培人工水稻,家養豬,狗和水牛等牲畜,還會挖掘水井。

在河姆渡並出土了中國境內所發現最早的漆器,其陶器製作有一定的水準,估計最高燒成溫度達1000攝氏度。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河姆渡人

閱讀全文

與河姆渡人的生產工業有哪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賓士大g配件多少錢 瀏覽:435
賓士尾燈進水怎麼回事 瀏覽:823
第一次工業革命的鐵是怎麼煉制的 瀏覽:904
寶馬320火花塞4s報價多少錢 瀏覽:385
汽車上的水印怎麼去除 瀏覽:598
汽車上面的車牌是哪裡的 瀏覽:492
南京工業磷酸多少錢一噸 瀏覽:86
寶馬順風車app哪個好 瀏覽:118
汽車自噴漆怎麼去除 瀏覽:17
賓士gla的空間怎麼樣 瀏覽:857
寶馬車有耳扣包多少錢一個 瀏覽:740
工業可以做什麼東西 瀏覽:315
賓士唯雅諾油箱加滿要多少 瀏覽:368
寶馬x3和雷克薩斯rx300h哪個好 瀏覽:531
順義汽車報廢如何代辦 瀏覽:489
汽車夏天怎麼開空調 瀏覽:579
一汽賓士最低多少錢 瀏覽:766
寶馬老款機油蓋怎麼更換 瀏覽:671
大型工業排風扇怎麼樣 瀏覽:406
後驅和四驅的汽車哪個耐用 瀏覽: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