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企業稅負率一般達到多少算正常
企業稅負率一般達到3%至5%算正常。
企業所得稅在地稅交,一般工業的稅負率為3%至5%,按銷售收入來計算應交所得稅率。 稅負率是分類的,如增值稅稅負率為,實際交納增值稅稅額/不含稅銷售收入乘100%;所得稅負率為,實際交納所得稅稅額/不含稅銷售收入乘100%。稅負率是指增值稅納稅義務人當期應納增值稅占當期應稅銷售收入的比例。對小規模納稅人來說,稅負率就是徵收率為3%,而對一般納稅人來說,由於可以抵扣進項稅額,稅負率就不是17%或13%,而是遠遠低於該比例。
稅負率計算方法是稅負率等於應交增值稅/銷售收入)乘於100%,即稅負率=本年累計應納稅額/本年累計應稅銷售額(不含稅)乘於100%。稅負高說明企業效益好,利潤高,企業管理規范,市場競爭力強。
稅負率是指增值稅納稅義務人當期應納增值稅占當期應稅銷售收入的比例。
對小規模納稅人來說,稅負率就是徵收率是3%,而對一般納稅人來說,由於可以抵扣進項稅額,稅負率就不是17%或13%,而是遠遠低於該比例。
【法律依據】
《中華人民共和國稅收徵收管理法》
第六十四條 納稅人、扣繳義務人編造虛假計稅依據的,由稅務機關責令限期改正,並處五萬元以下的罰款。
納稅人不進行納稅申報,不繳或者少繳應納稅款的,由稅務機關追繳其不繳或者少繳的稅款、滯納金,並處不繳或者少繳的稅款百分之五十以上五倍以下的罰款。第六十五條 納稅人欠繳應納稅款,採取轉移或者隱匿財產的手段,妨礙稅務機關追繳欠繳的稅款的,由稅務機關追繳欠繳的稅款、滯納金,並處欠繳稅款百分之五十以上五倍以下的罰款;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❷ 工業企業生產成本一般占售價的百分比在多少是合理的
生產的產品不同,所佔的比例也就不同。這個要結合你要生產的相應的產品的屬性進行設置相應的比例。
按傳統工業企業,傳統工業企業附加值低,利潤率在5%左右。銷售費用、管理費用、財務費用,約佔10%。以此推算,生產成本占銷售收入的100-5-10=85%左右。基本來說,傳統工業企業技術含量低,工人工資約佔5%;輔助製造費用5%;燃料動力+原材料差不多達到85-5-5=75%左右。
拓展資料:
生產成本(proction cost)亦稱製造成本,是指生產活動的成本,即企業為生產產品而發生的成本。
生產成本是生產過程中各種資源利用情況的貨幣表示,是衡量企業技術和管理水平的重要指標。包括直接材料費、直接工資、其他直接費用以及分配轉入的間接費用; 貸方登記轉入「庫存商品」賬戶的完工產品的製造成本。期末借方余額表示生產過程尚未完工產品的成本, 即期末在產品成本。該賬戶的明細分類賬應按產品品種分別設置。
生產成本的作用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產品成本是衡量生產消耗的補償尺度,企業必須以產品銷售收入抵補產品生產過程中的各項支出,才能確定盈利,因此在企業成本管理中生產成本的控制是一項極其重要的工作。
生產成本法是世界各國普遍採用的一種成本計算方法,用生產成本法計算成本時,只將生產經營過程中發生的直接材料費用、直接人工費用和製造費用計入產品成本,而管理費用、財務費用和銷售費用不計入產品成本,而是作為當期費用直接計入當期損益。
生產成本是工業企業為生產一定種類、一定數量的產品所發生的直接費用、直接人工和間接製造費用的總和。企業原材料消耗水平,設備利用好壞,勞動生產率的高低,產品技術水平是否先進等,都會通過生產成本反映出來。換言之,生產成本的控制能反映企業生產經營工作的效果。
生產成本的構成
生產成本由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製造費用三部分組成。直接材料是指在生產過程中的勞動對象,通過加工使之成為半成品或成品,它們的使用價值隨之變成了另一種使用價值;直接人工是指生產過程中所耗費的人力資源,可用工資額和福利費等計算;製造費用則是指生產過程中使用的廠房、機器、車輛及設備等設施及機物料和輔料,它們的耗用一部分是通過折舊方式計入成本,另一部分是通過維修、定額費用、機物料耗用和輔料耗用等方式計入成本。
❸ 生產企業一般稅負率多少算正常
生產型企業稅負率4%才合理
企業稅負率計算
目前一般指增值稅:
理論稅負率:銷售毛利*17%除以銷售收入
實際稅負率:實際上交稅款除以銷售收入
稅負率是指增值稅納稅義務人當期應納增值稅占當期應稅銷售收入的比例。
對小規模納稅人來說,稅負率就是徵收率3%,
而對一般納稅人來說,由於可以抵扣進項稅額,稅負率就不是17%或13%,而是遠遠低於該比例,具體計算如下:
稅負率=當期應納增值稅/當期應稅銷售收入
當期應納增值稅=當期銷項稅額-實際抵扣進項稅額
實際抵扣進項稅額=期初留抵進項稅額+本期進項稅額-進項轉出-出口退稅-期末留抵進項稅額
❹ 工業企業增值稅一般納稅人生產用的電費與產值要成多小比例才正確具體的計算方法是什麼
1、企業的增值稅的計算一般情況下是
應納稅所得額=增值稅的銷項額-增值稅的進項額
2、交了多少增值稅都不會說明企業有什麼問題,僅僅體現出貨物流通環節的數量達到什麼規模。無論企業繳納多少增值稅,對企業利潤沒有影響。
原因如下:
增值稅銷項稅額與進項稅額的差額就是應納增值稅額。增值稅是價外稅,在會計核算中,銷項稅額與進項稅額與成本費用無關,提取銷項稅和進項稅額抵扣都在「應交稅費—應交增值稅」科目核算,與財務費用無關,也不反映到利潤表裡。 增值稅不同於價內稅——營業稅,既然與成本費用無關,當然就與利潤無關,更不會在利潤中體現,增值稅無論你交多少,都與利潤沒有關系,至於你交了多少,並不減少利潤。
❺ 工業企業的營業收入與實繳稅金的比例大概是多少啊
工業企業的營業收入與實繳稅金的比例大概是2%-3%
❻ 公司繳稅比例多少
法律分析:公司的納稅標准如下:1、增值稅(小規模納稅人稅率3%,一般納稅人稅率17%-6%)或營業稅(稅率3%-20%); 2、城市建設稅稅率x適用稅率; 3、教育附加費稅額的3%; 4、地方教育附加費稅額的2%; 5、水利建設資金(按銷售收入的0.1%計提並繳納); 6、企業所得稅(利潤總額的25%)。 新所得稅法法定稅率為25%,內資企業和外資企業相同,高新技術企業需要國家重點扶持的稅率為15%,20小型和低利潤企業為%,非居民企業為20%;7、印花稅:購銷合同按購貨金額的1/30加收;商業賬簿按5元加蓋印花;資本帳簿按「實收資本」和「資本准備金」總和的五十分之一記錄;物業租賃合同是按租金收入的千分之一計的貼花,並按土地稅徵收。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法》第二十二條,企業的應納稅所得額乘以適用稅率,減除依照本法關於稅收優惠的規定減免和抵免的稅額後的余額,為應納稅額。
❼ 公司繳稅比例多少
法律分析:企業主要交的稅費標准: 1、營業稅=服務業收入x稅率為5%(適合有服務業的企業)(月報); 增值稅=商品銷售收入(不含稅)x3%(適合小規模納稅人)(月報); 增值稅=商品銷售收入(不含稅)x17%-進貨金額(不含稅)x17%(適合一般納稅人)(月報); 2、應納城建稅=應納增值稅+營業稅x7%(月報); 3、應納教育費附加=應納增值稅+營業稅x3%(月報); 4、堤圍防護費:營業收入x0.1%(各地徵收標准不同,有些地方不徵收)(月報); 應納地方教育費附加=應納增值稅+營業稅x2%((各地徵收標准不同,有些地方不徵收)(月報); 5、所得稅=利潤總額x稅率為25%(季報);(符合條件的小型微利企業所得稅稅率為20%,小型微利企業是指從事國家非限制和禁止行業,並符合下列條件的企業:工業企業,年度應納稅所得額不超過30萬元,從業人數不超過100人,資產總額不超過3000萬元;其他企業,年度應納稅所得額不超過30萬元,從業人數不超過80人,資產總額不超過1000萬元)。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法》第五條 企業每一納稅年度的收入總額,減除不征稅收入、免稅收入、各項扣除以及允許彌補的以前年度虧損後的余額,為應納稅所得額。
《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法》第二十三條 企業取得的下列所得已在境外繳納的所得稅稅額,可以從其當期應納稅額中抵免,抵免限額為該項所得依照本法規定計算的應納稅額;超過抵免限額的部分,可以在以後五個年度內,用每年度抵免限額抵免當年應抵稅額後的余額進行抵補:(一)居民企業來源於中國境外的應稅所得;(二)非居民企業在中國境內設立機構、場所,取得發生在中國境外但與該機構、場所有實際聯系的應稅所得。
❽ 企業稅負一般是多少
企業生產類型不同,其企業稅負也不同。
1、一般工業企業的稅負率在3%-6%之間。
2、房地產企業一般普通主宅的稅負在10%左右,高級別墅,高級精裝住宅樓盤的稅負一般會在30-45%。
3、商貿企業因性質決定一般在1.5-5%。
稅負,亦稱稅收負,是因國家征稅而造成的一種經濟負擔。稅負是國家稅收對社會經濟發生影響的結果,是國家稅收所反映的經濟分配關系的一個表現方面。也稱為稅收負擔率,是應交稅費與主營業務收入的比率。
拓展資料:
稅負也稱為稅收負擔率,是應交稅費與主營業務收入的比率。如果每個月都進項大於銷項,那要提交一份有關這種情況的說明。說明是因為材料或者產品的庫存增加而引起的,這種情況時有發生,能夠說明原因就行,但是前提條件是各項材料、電費等成本項目都很正常。稅負的種類:
1、宏觀
在中國,依據稅目有:增值稅、消費稅、企業所得稅、個人所得稅、營業稅、資源稅、房產稅、城鎮土地使用稅、城市維護建設稅、土地增值稅、城市房地產稅、車輛購置稅、車船使用稅、車船使用牌照稅、印花稅、耕地佔用稅、契稅、固定資產投資方向調節稅、煙草稅等等,國家的這些種類繁多的稅收收入的總和與整個國家的經濟總量(用GDP來代表)的比值,就構成了全國的稅負水平。
2、微觀
微觀上的稅負,就是單個納稅人的實際稅負負擔,包括個人與單個企業,這兒稅負承擔的主體是實際負稅人,不是名義納稅人,負稅人即最終負擔稅收的單位和個人,負稅人與納稅人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因為在微觀上,稅負的實現是流動的,其中有各種各樣的稅負轉嫁。所以,稅負的最後歸宿就是微觀稅負的實際負稅人。一個國家的宏觀稅負水平的高低,同國家的財政政策、產業結構的合理性、本國企業的生產效率、進出口水平及國內商品價格等等經濟因素相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