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跪求復習資料
一、地球和地圖
1.地球的形狀和大小
①地球是一個球體。
②葡萄牙航海家麥哲倫率領的船隊首次實現了人類環繞地球一周的航行。
③地球表面積5.1億平方千米,最大周長4萬千米,赤道半徑6378千米,極半徑6357千米,平均半徑6371千米。
2.緯線和經線
①緯線:與地軸垂直並且環繞地球一周的圓圈。
緯線是不等長的,赤道是最大的緯線圈。
②經線:連接南北兩極,並且與緯線垂直相交的半圓。
經線是等長的。
3.緯度和經度
①緯度的變化規律:由赤道(0°緯線)向南、北兩極遞增。最大的緯度是90度,在南極、北極。
②赤道以北的緯度叫北緯,用「N」表示;赤道以南的緯度叫南緯,用「S」表示。
③以赤道為界,將地球平均分為南、北兩個半球,赤道以北是北半球,赤道以南是南半球。
④經度的變化規律:由本初子午線(0°經線)向西、向東遞增到180°。
⑤本初子午線以東的經度叫東經,用「E」表示;本初子午線以西的經度叫西經,用「W」表示。
⑥東、西半球的分界線是:20°W、160°E組成的經線圈。
20°W以西到160°E屬於西半球(大於20°W或大於160°E)
20°W以東到160°E屬於東半球(小於20°W或小於160°E)
4.地球的運動
①
地球運動 繞什麼轉 方向 周期 產生的自然現象
自轉 地軸 自西向東 約24小時 晝夜交替
公轉 太陽 自西向東 一年 形成四季
②北半球與南半球的季節相反(春——秋;夏——冬)
③地球表面五帶的劃分:北寒帶(66.5°N--90°N)、北溫帶(23.5°N--66.5°N)、熱帶(23.5°N--23.5°S)、南溫帶(23.5°S--66.5°S)、南寒帶(66.5°S--90°S)
寒帶:有極晝極夜現象 熱帶:有陽光直射現象
溫帶:既無陽光直射現象,又無極晝極夜現象,四季變化明顯
④低緯:0°--30°;中緯:30°--60°;高緯:60°--90°
⑤自西向東撥動地球儀,從北極上空看,地球儀按逆時針方向轉;從南極上空看,地球儀按順時針方向轉。
5.地圖
①地圖的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圖例。
②比例尺類型:線段比例尺、數字比例尺
③比例尺大小的判斷:分母愈小,分值愈大,是大比例尺;分母愈大,分值愈小,是小比例尺。
④大比例尺,表示範圍小,表示內容詳(如東台市地圖)
小比例尺,表示範圍大,表示內容略(如江蘇省地圖)
⑤地面某個地點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離稱為海拔。將海拔高度相等的點連接成線就是等高線。用等高線可以表示地面的高低起伏。
二、陸地和海洋
1.世界海陸分布很不均勻,陸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但北極周圍卻是一片海洋(北冰洋);海洋主要集中在南北球,但南極周圍卻是一塊陸地(南極洲)
2.地球表面71%是海洋,29%是陸地。
3.半島是陸地伸進海洋的凸出部分;海峽是溝通兩個海洋的狹窄水道。
4.七大洲:亞洲 非洲 北美洲 南美洲 南極洲 歐洲 大洋洲
四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5.海陸變遷的原因:地殼的變動和海平面的升降是造成海陸變遷的主要原因,人類活動也會引起海陸的變化。
6.德國科學家魏格納提出了大陸漂移的假說。
7.20世紀60年代,地球科學研究表明,大陸漂移是由板塊運動引起的。
8.六大板塊示意圖參看課本第37頁。
9.一般來說,板塊內部地殼比較穩定;板塊與板塊交界的地帶,地殼比較活躍,是世界火山、地震的集中分布地帶。
三、天氣與氣候(P42)
1.天氣有兩個重要特點:天氣反映一個地方短時間里的大氣狀況;同一時刻,不是地方的天氣可能差別很大。
2.風向及風力參見課本第45頁圖3.4。
3.氣溫和氣溫的分布
①一天中的最高氣溫出現在午後2時左右,最低氣溫出現在日出前後。
②一年中,北半球氣溫,大陸上7月最高,1月最低。
一年中,南半球氣溫,大陸上7月最低,1月最高。
③從赤道向兩極,氣溫逐漸降低。
④據觀測,大致海拔每升高100米,氣溫約下降0.6℃。
⑤用等溫線圖表示氣溫的水平分布。
4.降水和降水的分布
①從大氣中降落的雨、雪、冰雹等,統稱為降水。降雨是降水的主要形式。霧、露不是降水。
②由赤道往兩極,總的趨勢是年降水量逐漸減少。
③南北回歸線附近,大陸東岸降水多,大陸西岸降水少。
④在溫帶地區,大陸內部降水較少,沿海地區降水較多。
⑤用等降水量線圖表示降水量的分布情況。
⑥世界「雨極」——乞拉朋齊;世界「干極」——阿塔卡馬沙漠。
⑦通常情況下,山地的迎風坡降水多,背風坡降水少。
4.世界的氣候
①氣候是一個地方多年的天氣平均狀況,一般變化不大。
②世界氣候分布圖參見課本第58頁。
③赤道附近(熱帶雨林氣候);兩極地區(寒帶氣候);回歸線附近的大陸東岸(亞熱帶季風和季風性濕潤氣候);回歸線附近的大陸西岸(熱帶沙漠氣候);中緯度內陸地區(溫帶大陸性氣候)。
④熱帶雨林氣候特點:全年高溫多雨;地中海氣候特點:高溫時期少雨,低溫時期多雨。
⑤影響氣候的主要因素:緯度位置、海陸位置、地形,也是影響氣溫和降水的主要因素。
⑥《地理圖冊》中的有關本節內容。
四、居民與聚落
1.人口與人種
①人口增長的速度是由出生率與死亡率決定的。
②自然增長率=出生率—死亡率。
③人口密度表示人口疏密的程度。人口密度一般指平均每平方千米內居住的人口數。
某區域的人口數(人)
人口密度(人/平方千米)=
該區域的面積(平方千米)
④人口稠密地區:中低緯度近海的平原地區。
人口稀疏地區:極端乾旱的沙漠地區、氣候過於潮濕的雨林地區、終年嚴寒的高緯度地區或地勢高峻的高原、山區。
⑤白種人主要分布地區:非洲北部、歐洲、大洋洲、北美洲、南美洲東岸、亞洲西部
黃種人主要分布地區:亞洲東部、北美洲北部、南美洲西北部
黑種人主要分布地區:非洲南部、大洋洲西北部
⑥從16世紀中期開始,歐洲殖民者開始擄奪非洲黑人販賣到美洲為奴隸,以彌補美洲勞動力的不足。
2.世界的語言和宗教
①漢語是世界上使用人數最多的語言,英語是世界上使用范圍最廣的語言。
語言 主要分布地區
漢語 中國
英語 歐洲西部、北美洲、亞洲的南部等
俄語 俄羅斯
法語 法國、非洲的中部和南部
西班牙語 西班牙、拉丁美洲的許多國家
阿拉伯語 亞洲西部、非洲北部
基督教、佛教、伊斯蘭教是世界三大宗教。
基督教是世界上信仰人數最多的宗教。
伊斯蘭教徒稱為穆斯林。伊斯蘭教在中國又稱為回教或清真教。
基督教——教堂;伊斯蘭教——清真寺;佛教——寺廟。
3.人類的居住地——聚落
①聚落不僅是人們的居所,也是人們進行勞動生產和社會活動的場所。
②一般來說,先有鄉村聚落,後有城市聚落。
③鄉村聚落的居民主要從事耕作、放牧、捕魚、伐木等生產活動。城市聚落的居民主要從事工業、服務業等工作。
④目前,在一些河流中下游的平原地區,聚落分布比較密集;在高山、荒漠地區,少有或沒有聚落。
⑤在全年炎熱多雨的熱帶,鄉村聚落中常見雙層木樓或竹樓(高腳屋或高架屋)
在熱帶沙漠地區,當地的房屋具有牆厚、窗小的特點
五、發展與合作
1.目前世界上有200多個國家和地區,分布在除南極洲以外的各大洲。
2.從陸地面積看,最大的是俄羅斯,中國位居世界第三位。
從人口來看,最多的是中國,印度居世界第二。
3.世界各國的政治制度主要有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兩種。
4.一些還沒有獲得獨立的殖民地和屬地,叫做「地區」。目前世界上有30多個地區。
5.國界主要依據山脈、河湖、海洋、經緯線來劃分。
6.國界范圍以內的領陸、領水和領空,總稱領土。
7.目前,世界上有20多個發達國家,主要分布在歐洲、北美洲和大洋洲。亞洲的日本也是發達國家
8.目前,世界上有150多個發展中國家,大部分是二戰後新獨立的國家,主要分布在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
9.在國際上,習慣把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之間的政治、經濟商談稱為「南北對話」;把發展中國家的互助合作稱為「南南合作」。
「南」——發展中國家主要分布在南半球及北半球的南部。
「北」——發達國家主要分布在北半球,也有少數分布在南半球。
10.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國際組織是聯合國,正式成立於1945年,總部設在美國紐約,其基本宗旨是「促進國家發展,維護世界和平」。
第六章亞洲
1、亞洲的地理位置:地處東、北半球,東北方向以白令海峽與南美洲為界,西北以烏拉爾山脈、烏拉爾河、裏海、大高加索山脈、黑海和土耳其海峽與歐洲為界,西南與蘇伊士運河與非洲為界,南面隔海與大洋洲相望。
2、亞洲是世界第一大洲:面積最大,跨緯度最廣,東西距離最長。
3、人們按地理方位把亞洲分為:東亞、南亞、西亞、北亞、中亞、東南亞;中國位於東亞,東亞的國家有:中國、日本、朝鮮、韓國、蒙古。
4、分層設色地形圖:(中部(深棕色——粉紅色)海拔較高,四周顏色逐漸由淺黃色到淺綠的顏色——海拔逐漸變低)——亞洲地形的特點:中間高,四周低。
5、能在地圖中找出下列地名,說出這些地理事物的表現形式:喜馬拉雅山脈、珠穆朗瑪峰(黑色小三角)、青藏高原(深褐色區域)、西西伯利亞平原(綠色區域)、裏海、貝回爾湖、死海(封閉的淺藍色)、阿拉伯半島、馬來群島、華北平原、印度河平原、德干高原、帕米爾高原、伊朗高原。
6、河流分布特點:發源於中部,呈放射狀流向四周。主要河流有:長江、黃河、湄公河、恆河、印度河、鄂畢河、葉尼塞河。
7、亞洲氣候特點:氣候類型復雜多樣,季風氣候著,大陸性氣候分布較廣。分析其它大洲氣候特點的方法:氣候類型的分布規律和那種氣候類型分布最廣。季風氣候的特點:夏季高溫,冬季低溫,降水季節變化大,集中於夏秋季節,雨熱同期。
8、按人口排序:亞洲、非洲、歐洲、南美洲、北美洲、大洋洲;按人口自然增長率排序:非洲、南美洲、亞洲、大洋洲、北美洲、歐洲。
10、國家的產業結構是衡量一個國家經濟發展的重要指標,人均國民生產總值越高的國家,經濟越發達,第三產業大,人均國民生產總值起低的國家,經濟越落後,第一產業比重越大。
亞洲經濟差異:東部沿海經注發達,西部內陸經濟較落後,不同的海陸位置經濟發展不同,不同的社會歷史條件下的經濟發展不同。
第七章:我們鄰近的國家和地區
1、地理位置:海陸位置(太平洋西北部)、大洲位置(亞洲東部)、緯度位置(經緯度跨度較廣)23°N——46°N、122°E——148°E,日本南北國土狹長,並與經線斜交,使得日本的地理環境更為復雜多樣,跨緯度最廣,南北溫差就大,跨經度廣,東西地方時差就大。
2、地形特點:典型的島國,以四大島(北海道、本州、四國、九州四大島)和3900多個小島組成;國土面積37.7萬平方千米;海岸線曲折,多優良港口(如神戶、橫濱),地形以山地為主、平原面積狹小、多火山、地震(日本地處太平洋板塊與亞歐板塊的交界處,地殼活動頻繁,不穩定)
3、發達的加工貿易型經濟:日本是世界經濟強國,屬加工型貿易型經濟,對外依賴嚴重,要從國外進口原材料,出口製成品。
4、日本的主要工業區:京濱工業區、名古屋工業區、瀨戶內工業區、阪神工業區、北九州工業區;分布特點:日本工業高度集中,主要分布於瀨戶內海沿岸和太平洋沿岸地區。
5、東西方兼容的文化:傳統色彩與現代氣息並存,中日文化交流源流長。
6、日本投資措施:擴大海外投資,建立海外的生產和銷售基地,主要向美國、西歐和東南亞地區; 海外投資建廠給日本帶來的好處:利用發展中國家的廉價勞動力;降低工業生產的投入成本;加入國際經濟技術的合作和國際市場的競爭;保護本國的自然資源,減緩資源消耗,保護本國環境,減少運輸成本的投入。 日本在海外投資建廠對其它國家的影響:日本把污染嚴重的企業移到海外,會使其它國家的環境受到污染,導致環境質量下降;日本從本國利益出發,保護本國資源的意識很強,但是大量進口木材或遠洋超量捕撈,將導致世界其它地區或國家的資源嚴重破壞,進而導致全球生態環境失調。
7、東南亞的范圍:包括中南半島和馬來群島;國家(共11國):越南、寮國、印度尼西亞(千島之國,世界上最大的群島國家)、柬埔寨、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菲律賓、汶萊、東渧汶。 地理位置:緯度位置(10°S——25°N)主要位於熱帶;海陸位置:西臨印度洋,東臨太平洋,大部分國家都是臨海國和島國,受海洋影響較大;交通位置:位於南北兩個大洲(亞洲和大洋洲)東西兩個大洋(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間,處於「十字路口」。 馬六甲海峽:位於馬來半島和印度尼西亞的蘇門答臘島之間,是從歐洲向東航行到東南亞,東亞各港口最短航線的必經之地,是邊接太平洋和印度洋的重要海上通道。
氣候類型 分布地區 氣候特徵 對農業產生的影響
熱帶雨林氣候 馬來半島南部和馬來群島大部 全年高溫多雨 農作物可以隨時播種,四季都有收獲
熱帶季風氣候 中南半島,馬來半島以及菲律賓群島北部 全年高溫,有旱季和雨季 雨季播種,旱季收獲
2、東南亞的糧食作物為什麼 以水稻為主:水稻是一種主產的糧食作物,但它的生產需投入大量的勞動力,並且要求有高溫多雨的條件,東南亞人口稠密,耕進較少,高溫多雨,將水稻作為主要的糧食作物是因進制宜的必然條件。 東南亞熱帶經濟作物的分布狀況:泰國、越南、緬旬是世界重要的稻米出口國;泰國是世界上最大的橡膠生產國;菲律賓是世界上最大的蕉麻生產國和椰子出口國;馬來西亞是世界最大的棕油生產國;印度尼西亞是世界是最大的椰子生產國。
3、東南亞的河流大部分發源於我國的青藏高原地區,如湄公河(瀾滄江)、薩爾溫江(努江)、河流特點:南北縱列、山河相間,河流上洲流經山區,兩岸高山聳立,水流湍急,蘊藏豐富的水能資源,下洲河谷展寬,水流緩慢,泥沙沉積,河岸兩側形成沖積平原,入海口形成河道縱橫,地勢低平而土質肥沃的河口三角洲。
4、為什麼城市分布在河流沿岸及河口三角洲:因為這些地方土地肥沃,地勢平坦,易於灌溉,交通便利,是東南亞人口稠密,農業發達的重要農業區,也為城市的發展提供了有利的條件,如我國的重慶,武江,上海。
5、印度的地理位置:位於我國的西南部,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印度的鄰國有巴基斯坦、中國、尼泊爾、孟加拉國、緬甸,以及隔海相望的斯里蘭卡,印度的地形可以他為三大地形區:北部為西馬拉雅南側山地,中部為恆河平源,南部為德干高原。
6、印度的人口總數己經超過了10億,是世界第二人口在國,50年間印度人口增長了近三倍,印度人口問題的主要特點:人口增長速度過快。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印度政府採取了人口控制政策及獎勵計劃,但是印度廣大農村的傳統觀念還十分強烈,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印度人口每年凈增量會越來越大。印度由於人口過多,使印度無論是人均自然資源佔有量,還是人均糧食產量和鋼產量與世界平均水平相比,都有較大的差距。這就說明,人口的過度增長會對一個國家的資源、環境以及經濟發展產生嚴重的負面影響。
7、印度的大部分地區處熱帶和亞熱帶,以熱帶季風氣候為主,熱帶季風氣候的主要特點是:全年高溫,雨旱兩季。雨季(6——9月)風從海洋吹向陸地(西南風),旱季(10月——次年5月)風從大陸吹向海洋(東北風)。季風使得印度水旱災害頻繁,如是季風來得早,退得晚,風力強的時候,形成水災,季風來得晚,退得早,風力弱的時候就形成了旱災。
8、印度糧食迅速增長的突破口在於推行了「綠色革命」。水稻和小麥是印度主要的糧食作物,二者的產量均居世界前列。水稻主要分布在降水充足、地勢平坦的恆河平原和沿海平原上;而小麥則主要分布在降水少、光照足的恆河上游和德干高原西北部。這也說明農業生產和自然條件的關系是極為密切的。
9、印度的工業,英國統治時主要發展紡織工業和采礦業,這是由於英國出於本國經濟發展的需求,對印度工業嚴格控制,印度當時科技水平相當落後,獨立後,印度積極引進外資和先進技術,重視培養科技人才,努力發展本國工業,主要有:鋼鐵工業、機械工業、化學工業和棉麻紡織工業,而且在原子能、航天、計算機軟體等高科技領域也有一定的成就。
10、俄羅斯自然概況:①地形:比較平坦,以平原為主,烏拉爾山以西為平原,以東依次為西西伯利亞平原、中西伯利亞平原、東西伯利亞同地。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國家,東西長1萬平方千米,南北寬約4000千米,面積超過1700萬平方千米;②氣候:以溫帶大陸性氣候為主。各地差異較大,北部有終年寒冷的極地氣候,南部有地中海氣候和溫帶草原性氣候,東部是溫帶季風氣候。俄羅期的氣候牲:冬季長而寒冷,夏季短而溫暖; ③河流與湖泊:伏爾加河是歐洲最長河,水力豐富,最主要的內河航道。鄂畢河、葉尼塞河、勒加河,富水能,封凍期長。貝加爾湖為世界最深的湖泊; ④自然資源豐富。種類多,儲量大,地區分布不均,東部多,西部少。主要礦產有:石油、天然氣、煤、鐵礦、有色金屬等,產地主要有庫爾斯克鐵礦、庫茲巴斯煤礦、秋明油田。
11、四大工業區:以莫斯科為中心的工亞區,分布在俄羅斯的歐洲部分,這里是俄羅斯工業最發達的地區,主要有鋼鐵、汽車、飛機、火箭和電子等工業部門;以聖彼得堡為中心的工業區,分布在俄羅斯的歐洲部分波羅的海沿岸。這里的石油化工,造船、電子、造紙和航天業十分發達。也是俄羅斯食品和紡織工業最發達的地區;烏拉爾工業區,在烏拉爾山區,位於亞歐分界線上。這里主要生產石油、鋼鐵和機械等產品;以庫茲巴斯為中心的西伯利亞工業區:這里主要生產煤炭、石油、天然氣、電力、鋼鐵等重工業產品和軍事工業產品。
12、亞伯利亞大鐵路為什麼沿南部山修建:首要原因是南部山區有著豐富的礦產資源,其次俄羅斯北部地區由於緯度高,終年寒冷,氣溫低,有著很深的凍土層,而在凍土層上修建鐵路,難度大,且安全系數較低。管道運輸是將線路和運具合二為一的新型運輸方式,主要運輸石油和天然氣。交通運輸的兩種主要方式:公路和鐵路;貨運的兩種主要方式:管道和鐵路。
第八章 東半球其它國家和地區
1.中東是以歐洲為中心劃分的地理區域。17世紀歐洲國家向東方擴張時,按距離的遠近,將部分東方國家分為近東、中東和遠東。中東地區主要包括阿富漢外的西亞各國(沙烏地阿拉伯、伊朗、伊拉克、科威特、敘利亞、黎巴嫩、約旦、土耳其、巴勒斯坦、以色列、埃及),以及北非的埃及,其中西亞不包括土耳其的歐洲部分,而中東卻包括土耳其的歐洲部,也就是說中東的地理位置比較特殊,地跨亞洲、歐洲和非洲,被譽為兩洋三洲五海之地(亞洲、歐洲、非洲;大西洋和印度洋;黑海、地中海、裏海、紅海、阿拉伯海),特殊的地理位置也是本區成為熱點地區的原因之一。土耳其海峽與蘇伊士運河分別為亞洲與歐洲、亞洲與非洲的分界線。 中東猶如世界的交通要沖,古代這是曾是「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現在也還是東西方的交通要道,尤其是蘇伊士運河的開通和土耳其海峽的利用,更顯其地理位置的優越,中東還是世界交通的「空中走廊」,許多國際航線都要經過這里,因此,中東過去是帝國主義、殖民主義侵略擴張的地區,如今一些大國為爭奪世界霸權,都想把它置於自己的控制之下,他們的斗爭十分激烈,這就造成了中東的局勢的不穩定。
2、豐富的石油資源:中東是目前世界上石油儲量最大、生產和輸出石油最多的地區(石油儲量佔65.4%,產量佔30.5%,出口量佔44.7%),在世界上佔有重要地位,被譽為世界石油寶庫。中東石油主要分布在波斯灣沿岸,主要運往美國、日本、西歐各國
B. 我是福建龍岩長汀新橋鎮的蕭氏我發現我們宗祠原來寫的堂名是河南堂,對聯是八葉名臣第,五經學士家。
蕭屋塘邊蕭屋是長汀蕭氏,除翁家畲山鄉外在長汀建立的最早的居住地,其他幾處均由此支分派出,蘭陵蕭氏,在長汀城未建祠堂,故蕭屋塘邊蕭屋,也起著舉族慶典,族裔團聚的作用,族人多稱之為祖屋。
祖屋地處城南是宋、元、明、清最為繁華地的崇善坊,主體建築座北朝南正丁位。自南迄北逶迤百餘米,沿中軸線,廳、井交錯,計達八廳七井之多,為客家典型的一種家族聚居建築形式,屋中還有磚牆隔離,兩片大門可開可合,再配以若干穿堂門,內室門,使全屋房舍既相連又相隔,既可分也可合。客廳與天井兩側均為大小不等的廂房,左右門窗相對,各戶相親相近,又自成一體。體現了深宅大院舉族聚居的特點。
早年,祖屋南面,越過街道還有兩棟配房互作呼應,三者恰好構成一品字形。其中偏東一處,佔地約一畝余,傳說是家塾所在,屋內有大小堂房十幾間,還有供學童讀經習禮的正堂和天井,以及燒茶熱水的廚房。路南偏西,是另一棟房舍,其大門朝向祖屋正門。估計當為人丁興旺時的分居之所。惜時序更替,東邊的學堂早已坍塌,成為小兒追逐嬉戲的草坪了。西邊的房宅也早已另有新主。但即使如此,也不影響祖屋本身的恢宏與莊重。
祖屋位置優越,由大門沿蕭屋塘巷迄東不遠處,即是汀州古城門之一的惠吉門。走出城門,可以觀賞汀水滔滔的奔騰景象。出後門往北少許,則可到達寬暢的縣前大街,與早已無存的縣衙與箭坪遺址近在咫尺。往西與南大街相通,北經三遠閣可直扣府衙,向南穿過尚算完好的寶珠門城樓,可親睹寶珠晴嵐的秀美風光。
祖屋大門門框及橫梁均用大條石塊砌成,並與兩側翼牆構成略向前彎的弧形。大門正上方刻有「名冠三傑」,這四字的意思是:我祖公蕭何,被劉邦尊為張良韓信之前的意思。兩側門柱上分別刻有「八葉名臣第,五經學士家」的家風,字體蒼勁,用筆鋒利,相傳是汀州書法家我十八世祖公儀徴公所書。跨過寬厚的門坎,大門上方朝里一面鑲有「致中和」三個石刻大字,也是先祖對後代遵循儒家中庸平和思想的期待。
越過門樓,為約十幾平米的的大天井,周圍以寬大的條石為沿坎,中間也用石條鋪成步道,走過此道即是正廳。正廳十分寬闊、高大,南來的光線充足,上方五根橫樑上分別懸掛五塊巨匾,前面一塊是「侍郎第」三個大字,他是我的始祖蕭律景德二年在汀州任知府而後遷任金部任侍郎的「招牌」。其它幾塊也各有出處惜均在文革時被誣以四舊而拆除。目前所幸尚有一塊十分可貴,是乾隆七年知縣方暨謨題寫的「重桑梓義」,該匾是知縣大人對我十八世秀徴公熱心鄉里建設的表彰,迄今此匾何以逃脫浩劫,原因不詳,但據老人說,是因為,此匾因不夠格上廳堂,是掛在後門的門背的,沒被發覺,後來被族人拿去隔豬欄而被僥幸保留下來的。
說到對聯也是大廳的重要特色,大廳至少有五付長短不一,掛於各立柱上的油漆楹聯,楹聯間每逢年節,還要懸掛巨大的畫卷和中堂,據說這些文字和圖畫均出自不同的朝代名家,如伊秉授、上官州等人之手,當然這些人是否真實我們是不得考證的了。不過南宋理學大家,朱熹的門生楊方是我五世祖公進士蕭雍的好友,還有清朝被譽為「黎青天」的黎士弘是我十八世祖公的姻親,他們留下的墨寶倒是有可能的,只可惜都無以保存了,現大廳四壁空無一物了。
大廳兩邊是祖屋最重要的兩間廂房,它不止房間寬大,房內還有獨立的的小天井,隔著天井是用來招待摯友和貴賓飲茶議事下廳,廳內擺設有太師椅,和小案桌,牆上掛滿名人字畫,整個小廳書卷氣實足。正房屏後有小門通往後間,由此再轉入屏風後的過廳,外人家人來往互不幹擾,真乃屋中有屋,廳內有廳。由大廳跨過中堂兩邊的門坎,即進入過廳,過廳的面積不大,約可容兩張八仙桌和若干座椅,它是前廳舉行慶典是茶水酒菜中轉的地方,平時則可供一小家用膳或休息。過廳北面是是天井,然後是中廳。它也比較高大,但面積略小於大廳,如果說大廳主要用於接待外客貴賓的話,中廳則是家族聚會之所,它的後方最高處,隔出一個約一米深、一米高、四米寬的開放式大神龕,龕上供奉著先祖的神位,中間最高的一塊是:蘭陵堂一脈宗親神主牌,往下一點是馬國典畫的我祖公的神像。順便說一句,馬國典是一位非常出色的人物畫家,他的畫人物逼真出神,因此長汀人有一說:馬國典都畫你不足。表示此人丑態百出,連人物畫家馬國典都沒辦法畫好你的。神龕上還備有大小五具香爐,每逢初一十五,族人都要登梯進香,各家各戶供品則分別擺在廳前的供桌上,供桌是由兩張八仙桌合在一起的。天長日久,神龕四周已被煙火熏得烏黑,當然,在烏黑的煙火也萬萬不能去清洗的,這樣才能體現祖宗的煙火是很旺的。穿過中堂左右的兩個側門,則又是一過廳和天井的,其北則是一堵隔牆把全屋分成前廳和內宅兩部分,牆正中開有大門,大門關閉十時,不知者以為房子到此為止,開啟後則兩者合為一體,才見後面另有洞天,足證當年工匠設計之用心。跨過此門又是天井、廳堂,再後則是兩層樓房突兀而起,建築立面為之一新,樓下是內廳,平時家長里短餐飲活動多在此進行,兩側則是居室,樓上樓下房間較多,內廳,後面是一較大的天井,其間還有一深水井可供家人汲水之用。往後即到後廳,後廳分南北兩片,北廳向北展開,廳口寬闊,由此既能目擊北方天空觀賞,又能觀賞北山風光,自成一番風景。再往前走地形陡然突起,高出其他許多,即到了俗稱的「毓墩子」的地方,「毓墩子」在汀州客家話中其發音為「有丁子」,傳說舊時蕭家婦女在此處生孩子,長大後不至於「白丁」。穿過「毓墩子」及與其相連的走廊,掠過一排居室,即來到小花園,花園面積不算大,約百餘平米,據說當年這里曾有過四季花開如錦,常年枝頭飄香的繁榮年代。唯迄晚清,家道衰落,花園已成一片荒地,族人用來開墾種菜,昔日芳影已難再尋。
祖屋始建於何年?已無可考。從《長汀縣志》,卷之六--城池篇及我家舊譜關於我十二世尚瑛公開挖蕭屋塘來看,可知祖屋在明嘉靖之前當已有之了,然考家譜尚瑛公前後數代似無建此大宅之力。再往前推測是我五世祖公謙齋公,舊家譜記載:公士宦多年,為安養父母乃由翁家畲遷家郡南門,迎父母城中就養。另,幾年前挖基地,發現祖屋地底下,並沒有瓦礫,而是黃土質,說明祖屋在建之前原是一塊荒地。從謙齋公存河坑口祖山雄渾墓葬比較,似有可能。唯斯時人丁尚少,也無建此大宅之必要。據此似可推定以為:祖屋初建南宋淳熙年間,而後由十八世秀徴公與十九世傑翰公父子,也就是說在康乾年間在原有房址上擴建而成的。其原因:一是此時家中人丁繁盛,舊屋已容納不下。二是從十七世君元公開始,蕭氏幾代在汀均有較大的影響和較高的聲譽,現存《汀州府志》和《長汀縣志》均多次載入諸公之事跡。而大門族聯傳為儀徴公所書,現存在大廳橫匾為縣憲對秀徴的嘉獎,均與擴建新屋相呼應。事實上,此後數代人丁興旺,名人迭出,與此也無關關系。據此似可以為:祖屋初建於南宋孝宗與寧宗朝,迄今已歷八百餘年,而擴建當推清康乾盛世,屈指也歷三百載矣!
祖屋歷史悠久,各朝各代均孕育過不少為國效力、為政清廉、績著鄉里、名流青史的英才志士。如不計始祖北宋景德進士、汀州知府蕭律,也不計本屋肇建者南宋淳熙進士官監南嶽五世祖公蕭雍與宋州知事五世叔祖,單計生於本屋,長於本屋的在在明代就有:明永樂進士,官戶部郎中兼監察御使八世蕭清;吏部儒事官十世蕭竹庵;訓導十世蕭靜軒:縣丞十二世蕭華軒;撫標材官十三世蕭鄞溪;巡檢歷署知縣事十四世蕭溪;寶坻縣典史十四世蕭華溪;督標千總十六世蕭祥英等。在清代則有造福鄉里、人文慈善事跡先後進入《汀州府志》和《長汀縣志》的人就有十餘人之多。至於到了民國時期,擔任國民黨將校官的也有約十人其中有國民革命軍十八軍十一師中將師長福建保安司令蕭乾、國民黨抗戰戰況發布組長少將蕭敬、國民政府高級翻譯官蕭嗣章。解放後,更是人才輩出,有解放軍教導團長蕭老九、中國著名作家蕭建亨、清華大學教授蕭華庭、福建省交通廳總工程師蕭瑩等等。可以這么說我的祖屋,不僅僅是歷史悠久、而且人傑地靈。堪稱汀州一絕,遺憾的是祖屋,年久失修,房屋敗壞,又沒有引起政府的注意和保護!
C. 初一歷史上冊復習提綱
《歷史》七年級上冊復習要點
第1課 中華大地的遠古人類
一、元謀人
1、我國境內已知最早的人類,是距今約170萬年的元謀人,發現於雲南元謀。
二、北京人
1、北京人(距今約70萬-20萬年),是生活在北京周口店的原始人類。
2、北京人已經能直立行走,北京人已經會製造石制工具,北京人已經使用天然火。
3、山頂洞人已經能夠人工取火。
第2課 星羅棋布的氏族聚落
一、半坡聚落(黃河流域)
1、早期人類的定居地,稱為聚落。最具代表性的是黃河流域的半坡聚落和長江流域的河姆渡聚落。
2、按血緣關系組成的比較固定的社會群體,稱為氏族。
3、半坡聚落,距今約6000多年。
4、半坡聚落種植粟。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種植粟的國家之一。
5、半坡聚落時期,人們日常生活的主要用具是:陶器。
6、半坡聚落的房屋結構:半地穴式。
二、河姆渡聚落(長江流域)
1、河姆渡聚落,距今約7000年,是長江流域氏族聚落的代表。
2、河姆渡聚落種植水稻。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種植水稻的國家之一。
3、河姆渡聚落的房屋結構:干欄式。干欄式建築一直是江南地區的主要建築形式之一。
第3課 傳說時代的文明曙光
一、炎帝與黃帝
1、炎帝和黃帝是黃河流域的部落聯盟首領。
2、炎帝,號稱神農氏,是中華原始農業和醫葯學的創始人。
3、黃帝造出宮室、車船、兵器、衣裳,還讓下屬官員發明文字、歷法、算術和音樂等。
4、炎帝和黃帝被尊為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
二、堯舜「禪讓」
1、通過推舉產生部落聯盟首領的辦法,後人稱之為「禪讓」。(禪讓制)
三、大禹治水
禹採用築堤堵水和疏通河道相結合(疏導)的方法,治水成功,被尊稱為「大禹」。、
第5課 夏商西周的更迭
一、「家天下」的夏朝
1、約公元前21世紀,我國古代社會進入了文明時代。
2、約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國家---夏朝(中國最早的國家),定都陽城。
3、夏啟繼承父位後,王位世襲制代替了禪讓制。
二、商湯滅夏
1、約公元前1300年,商王盤庚把都城遷到殷(盤庚遷殷)。
2、盤庚遷殷後,商朝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國家之一。
三、武王伐紂
1、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鎬京,史稱西周。
2、西周時期,建築物上開始使用瓦。
第6課 夏商西周的社會與國家
一、西周的分封制
1、西周的重要政治制度:分封制。
2、夏商西周社會以血緣親疏關系區分尊卑等級。
第7課 春秋五霸與戰國七雄
一、齊桓公稱霸
1、公元前770--前476年,是我國歷史上的春秋時期。
2、春秋五霸指: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等五霸。
3、春秋五霸中,最先稱霸的是齊桓公。齊恆公任用管仲為相。
4、齊恆公積極開展對外活動,提出尊王攘夷」的口號。
5、公元前651年,齊桓公在葵丘舉行諸候盟會,正式成為中原霸主。
二、問鼎中原
1、楚國是南方的大國,向中原擴張,與晉國相遇,兩國在城濮交戰,晉國成為中原霸主。
2、楚莊王大舉北進,問鼎中原,在比打敗晉國,楚莊王升為霸主。
三、合縱連橫
1、公元前475年--前221年,是歷史上的戰國時期。
2、戰國七雄指:齊、楚、秦、燕、趙、魏、韓等七國。
3、六國之間南北聯合,共同抗秦,稱為「合縱」;秦利用六國間的矛盾,遠交近攻,各個擊破,稱為「連橫」。
第8課 鐵器牛耕引發的社會變革
一、從千耦其耘到個體農耕
1、西周時期,人們通常在貴族的田地中集體耕作,古書中把這種大規模的集體耕作描寫為「千耦其耘」。
2、春秋時期,鐵制工具開始廣泛應用於農業生產領域,個體生產成為可能,史書上記載這一時期為在「公作則遲」。
二、商鞅變法與秦的崛起
1、公元前356年,秦國開始變法(商鞅變法)。
2、商鞅變法的目的:富國強兵
3、商鞅變法的主要內容:
編制戶口,加強刑罰。獎勵生產。獎勵軍功。承認土地私有。推行縣制。統一度量衡。
4、商鞅變法的歷史意義:
經過變法,秦國富強起來,國力大增,為以後兼並六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第9課 甲骨文與青銅器
一、刻在龜甲、獸骨上的文字
1、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就是從商朝開始的。
二、聞名於世的青銅器
1、青銅器是銅、錫、鉛的合金。
2、商朝出土的司母戊鼎是目前世界上已發現的最大的青銅器。
3、刻在青銅器上的文字,叫銘文,也叫金文。
第10課 思想的活躍與百家爭嗚
一、孔子
1、孔子是偉大的思想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他的主要思想是「仁」和「禮」兩部分。
2、孔子是偉大的教育家。他創辦私學,鼓勵學生要獨立思考,敢於堅持正確的意見。孔子死後,弟子們把他的言論整理成《論語》
二、百家爭嗚
1、百家爭嗚:社會上不同政治思想派別的代表人物,對各種問題提出了不同的見解,涌現出一批做出了開創性貢獻的學術大師,形成思想領域中百家爭嗚的局面。歷史上把這一時期的不同學派稱為「諸子百家」。
2、掌握各學派名稱(墨家、儒家、道家、法家)及其代表人物。
第11課 先民的智慧與創造
一、造福千秋的都江堰
1、都江堰(戰國時期):秦國李冰父子在岷江流域主持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
2、 都江堰由「分水魚嘴」「飛少堰」「寶瓶口」等部分組成。
二、神奇的編鍾
1、 銅鍾是周期貴族在祭祀、宴會等活動中使用的樂器。
2、 編鍾:古代常把幾件銅鍾組合成一套,它們形狀相同,大小不一,稱為編鍾
。
第三單元 大一統的秦漢帝國
第13課 秦帝國的興亡
一、「秦王掃六合」
1、 長平之戰(秦-趙):公元前260年,秦在長平之戰大破東方六國中實力最強的趙國軍隊。(有關成語:紙上談兵)
2、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了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權國家。(我國歷史上第一次實現大一統)
3、 公元前230-前221年,秦國先後兼並韓、趙、魏、楚、燕、齊六國,建立秦朝,定都咸陽,秦王嬴政自稱始皇帝。
4、 秦統一的歷史意義:秦的統一,結束了春秋戰國以來諸侯國長期割據爭戰的局面,將中國歷史推進到一個嶄新的階段。
二、陳勝吳廣起義
3、 時間:公元前209年。
4、 地點:大澤鄉。
5、 起義過程中建立的政權:張楚政權。
6、 陳勝吳廣起義是我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農民戰爭,它沉重打擊了秦朝的統治。
7、 相關成語:巨鹿之戰--破釜沉舟
三、楚漢戰爭(項羽—劉邦)
1、 鴻門宴
2、 項羽--無顏見江東父老。
第14課 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權的措施
一、廢分封,立郡縣(政治方面)
1、 在中央,設立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2、 在地方:建立郡縣制。郡的長官稱郡守,縣的長官稱縣令。
二、車同軌,書同文(經濟方面)
1、 統一文字、貨幣、度量衡
2、 秦始皇規定以小篆作為標准文字。
3、 秦始皇規定以秦國貨幣圓形方孔錢為標准貨幣。
三、御匈奴,築長城(軍事方面)
1、秦長城:西起臨洮,東至遼東,全長一萬余里。(秦長城是在燕、趙、秦三國長城的基礎上修築起來的。)
四、焚書坑儒(思想方面)
1、 秦始皇採取李斯的建議,焚書坑儒。
第15課 漢武帝推進大一統格局
一、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1、 公元前202年,劉邦(漢高祖)稱帝,建立漢朝,定都長安,史稱西漢。
2、 漢武帝採納董仲舒的建議,推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政策。
二、削弱封國勢力,頒布「推恩令」。
1、 漢武帝採納主父偃的建議,頒布「推恩令」。
三、強化監察制度
1、 在中央設立司隸校尉。 2、在地方,設立刺史(13個)。
第16課 秦漢開拓西域和絲綢之路
一、中原王朝一匈奴的和戰關系
1、 秦始皇派蒙恬率30萬軍隊北伐匈奴,收復河套地區。
2、 西漢和親政策:昭君出塞
二、張騫通西域
1、 張騫第一次出使西域
⑴、時間:公元前138年。
⑵、目的:聯合大月氏夾擊匈奴。
2、 張騫第二次出使西域(公元前119年)
3、 西域都護的設置:
⑴、時間:公元前60年。
⑵、意義:西域都護的設置,是今新疆地區正式歸屬中央統轄的開始。
4、 絲綢之路(橫穿歐亞的陸上通道)
⑴、絲綢之路的起點:長安
⑵、絲綢之路途經地方:從長安經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區,通往中亞、西亞,直到歐洲。
⑶、絲綢之路最後到達的地方:歐洲
⑷、為什麼稱之為絲綢之路?
(因為中國精美的絲綢是這條交通線上運輸最多的商品。)
⑸、絲綢之路經濟交流的主要商品:
西傳:絲織品,冶鐵、鑿井、造紙等技術。(中國)
東來:毛皮、汗血馬、瓜果,佛教、魔術、音樂、舞蹈、雕塑等。
第17課 先進的科學技術
一、造紙術的發明與改進
1、 造紙術發明以前,通常用竹木簡和帛做書寫材料。
2、 西漢前期,人們發明了造紙術。(我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
3、 東漢時期,蔡倫改進造紙術。蔡倫改進的紙被稱為「蔡侯紙」。
4、 公元3-4世紀,紙的使用在我國就已經相當普遍。
二、「醫聖」張仲景和「神醫」華佗
1、 張仲景是東漢時期傑出的醫學家。張仲景著有《傷寒雜病論》,後世尊稱他為「醫聖」。
2、 華佗研製成全身麻醉葯劑「麻沸散」,並成功施行了開腹手術,是世界醫學史上的創舉。被人們譽為「神醫」。
三、《九章算術》
1、《九章算術》總結了周秦到漢代的數學成就,還總結出負數運算、一元二次方程解法等。
2、《九章算術》的出現,標志著以計算為中心的中國古代數學體系的形成。
3、《周髀算經》(西漢),率先提出勾股定理,比西方早了約500年。
第18課 昌盛的文化
一、佛教東來和道教興起
1、佛教
⑴、佛教起源於古印度。
⑵、佛教在西漢末年經絲綢之路傳入我國中原地區。
⑶、我國第一座佛教寺院-----白馬寺。
⑷、佛教教義:佛教宣揚生死輪回、因果報應,認為人生是痛苦的,只有忍耐眼前的一切痛苦,信奉佛教,努力修行,才能在來世得到幸福。
⑸、東漢末年,佛教在民間流傳開來。
2、道教
⑴、道教產生於東漢時期,是中國本土的宗教。
⑵、東漢以後,思想領域逐漸形成了以儒家為主,儒、佛、道三家並立互補的局面。
二、司馬遷與《史記》
1、 司馬遷撰寫的《史記》,是我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
2、 《史記》全書130篇,52萬多字,記述了從傳說中的黃帝到漢武帝時期約3000年的主要史事。
三、威武雄壯的地下軍陣
1、 舉世聞名的秦始皇陵兵馬俑是其中傑出的代表。
第20課 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
一、曹操統一北方
1、在軍閥混戰中,曹操取得「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有利地位。
2、200年,曹操打敗袁紹,取得了官渡之戰的勝利。官渡之戰奠定了曹操統一北方的基礎。
二、三國鼎立
1、208年,曹軍與孫權、劉備聯軍決戰,爆發了著名的赤壁之戰。
2、赤壁之戰(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奠定了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
3、 三國鼎立:220年,曹丕建立魏國,定都洛陽。221年,劉備在成都稱帝,建立蜀國。222年,孫權稱王,國號吳,定都建業。
第21課 南方經濟的發展
一、人口南遷
1、 秦漢時期,我國的經濟重心在北方。
2、 西漢時,全國絕大部分人口分布在黃河流域。
3、 北方人口開始南遷的原因:為了躲避戰亂。
4、 北方移民南下後,主要分布在長江中下游地區,部分移民到達嶺南一帶。
5、 相關成語:祖逖----聞雞起舞
二、淝水之戰---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
1、 東晉(勝)—前秦(敗)。
2、 相關成語:草木皆兵,風聲鶴唳。
三、江南經濟的發展
1、 農業:在江南地區普遍實行麥稻兼作,五嶺以南則種雙季稻。
2、 絲織業:三國時期,蜀錦。
3、 冶鑄業:發明灌鋼法。
4、 制瓷業:青瓷。
5、 城市:建康。
6、 230年,孫權還派人(衛溫)航海到達夷洲。
第22課 北方的民族匯聚
一、邊疆少數民族的內遷
內遷的少數民族主要有匈奴、鮮卑、羯、氐、羌等,合稱「五胡」。
二、北魏孝文帝促進民族融合的措施
1、 鮮卑族拓跋部建立魏國,定都平城,史稱北魏。
2、 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
⑴、遷都洛陽(從平城遷到洛陽)。
⑵、實行漢化政策:改穿漢服,學習漢語,採用漢姓,提倡與漢人通婚等。
第23課 領先世界的科學技術
一、祖沖之和圓周率
1、祖沖之----南朝著名的科學家。
2、祖沖之是世界上第一個把圓周率的數值計算到小數點以後第七位的人。比歐洲人早了約1000年。(圓周率的數值在3.1415926—3.1415927之間)
二、賈思勰和《齊民要術》
1、 賈思勰----北魏和東魏時期的著名農學家,著有《齊民要術》一書。
2、 《齊民要術》是我國現存的第一部完整的農學著作。
三、酈道元和《水經注》
1、 酈道元----北魏傑出的地理學家。主要著作《水經注》
2、 從《水經注》中,我們得知中國是世界上最早懂得使用石油資源的國家。
第24課 異彩紛呈的藝術成就
一、「書聖」王羲之
1、 王羲之---東晉著名書法家,代表作有《蘭亭序》。
2、 王羲之的書法,有「飄若浮雲,矯若驚龍」的美稱。
3、 王羲之被後人尊稱為「書聖」。
二、顧愷之和繪畫
1、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在繪畫方面,藝術成就最高的是東晉人顧愷之。
2、 顧愷之的代表作有《女史箴圖》和《洛神賦圖》。(作品以人物畫為主)
三、石窟藝術
1、 石窟藝術是隨著佛教的傳播而發展起來的。
2、 著名石窟藝術:雲岡石窟(山西大同) 龍門石窟(河南洛陽)
D. 什麼是瓷器,什麼是陶器
瓷器
凡是用瓷土燒制而成的器囗就叫瓷器。但目前對瓷器的具體定義,還沒有取得統一的意見。一般人認為,必須具備以下幾條才能稱之為瓷器:
第一,瓷器的胎料必須是瓷土的。瓷土的成分主要是高嶺土,並含有長石、石英石和莫來石成分;含鐵量低。經過高溫燒成之後,胎色白,具有透明或半透明性,胎體吸水率不足1%,或不吸水。
第二,瓷器的胎體必須經過1200℃~1300℃的高溫焙燒,才具備瓷器的物理性能。各地瓷土不同,燒成溫度也有差異,要以燒結為准。
第三,瓷器表面所施的釉,必須是在高溫之下和瓷器一道燒成的玻璃質釉。
第四,瓷器燒成之後,胎體必須堅硬結實,組織細密,叩之能發出清脆悅耳的金屬聲。
經陶瓷工作者的認真研究和對出土實物進行的科學測定證明,在我國原始社會的新石器時代末期,我們的祖先就用瓷土為原料,燒制出胎質灰白、器表無釉、火候較低的器皿,即所謂的灰陶。約在奴隸社會初期的夏代,隨著社會的發展和工藝水平的提高,人們又在瓷土中摻入一定數量的長石、石英石等成份,燒制出了一種胎質呈白色、質地比較堅硬的器皿,就其燒結性能和堅硬程度而言,已不同於陶器,而接近原始青瓷。由於器表無釉,所以稱之為「原始素燒瓷」。在商周時代,又能普遍地製造一種青釉器物。這種青釉器,胎色灰白,結構堅密,火候高,硬度大,叩起來能發出鏗鏘的金屬聲;特別是器表施有一層青色或黃綠色的玻璃質高溫釉,看起來它與一般陶器很不相同,而與瓷器頗多一致處。經化學分析,其胎質、釉料、燒成溫度、吸水性能及物理性能等各項數據都說明它已具備瓷器的標准條件,是瓷而不是陶。因此,這種青釉器就是我國最早的青瓷。但是由於當時的工藝技術水平較低,原料的處理和坯泥的練制比較粗糙,沒有經過精細的過濾、淘洗、捏練、陳腐等工藝過程;而且胎料的可塑性較小,造型比較單調;同時胞料中的雜質尚多,胎體頗多裂紋,釉色也不穩定等等,與後期成熟的瓷器比較,便帶有明顯的原始性,所以稱之為原始青瓷。
從戰國到西漢,是從原始青瓷到成熟青瓷的過渡時期。這個時期的青瓷,在燒結性能和器表施釉等各個方面,都比原始青瓷有了較大的進展,但與成熟的青瓷相比,仍有一定的差別。
經過原始青瓷和早期青瓷的漫長道路,到一千八百年前的東漢時期出現了青瓷器。在浙江上虞、寧波、慈溪。永嘉等地先後發現了漢代瓷窯遺址;在河南洛陽的中州路、燒溝、河北安平逯家莊、安徽亳縣、湖南益陽、湖北當陽劉家家子等東漢晚期墓葬和江蘇高郵邵家溝漢代遺址中,都曾發現過瓷製品,而尤以江西、浙江發現的更多。其中有東漢延熹七年(164年)紀年墓中所出土的麻布紋四系青瓷罐,熹平四年(175年)墓內出土的青瓷耳杯、五聯罐、水井、熏爐和鬼灶,熹平五年(176年)墓中發現的青瓷罐,還有與朱書「初平元年」(190年)陶罐同墓出土的麻布紋四系青瓷罐。這些有確鑿年代可考的青瓷器的發現,使我們確信,我國瓷器的發明不會遲於漢末,把它定為東漢晚期,不僅有大量的考古資料作為依據,也是比較確切的。
浙江地區有著十分豐富的瓷土礦藏,而且瓷石礦的埋藏一般距地表不深,易於開采。浙江的瓷土,主要是一種含石英——高嶺——絹雲母類型的偉晶花崗岩風化後的岩石礦物。風化程度低的含有部分長石,風化程度高的則含有較多的高嶺石礦物。這就形成了天然有利的條件,只要用這種瓷石作為主要原料就可以製成瓷胎,這類礦物的含鐵量較高,適宜用還原燒成。在還原氣氛影響下,高價鐵被還原為低價鐵,低價鐵的助熔作用很強,有助於瓷胎在較低的溫度下燒結。
瓷窯工在長期的制瓷實踐中,對原料的選擇,胚泥的淘洗,器物的成型,施釉直至燒成等技術,在東漢晚期都有了較大的改進和提高,為瓷器的出現創造了必要的技術條件。從瓷窯遺址周圍的自然環境觀察,一般都具備著較為充足的水力資源,加上當時已普遍採用腳踏難和水碓的情況,所以這時很有可能已用水碓粉碎瓷土,以提高坯土的細度和生產效率。在上虞帳子山東漢窯址的發掘中,發現了陶車上的構件——瓷質軸頂碗。這種軸頂碗內作臼狀,壁面施以均勻的青釉,十分光滑;它的外壁成八角形,上小而下大,鑲嵌在輪盤的正中部位,加於軸頂上,一經外力推動,即可使輪盤作快速而持續的旋轉。這種相當進步的陶車設備與熟練的拉坯技術的緊密配合,使瓷器的器型規整而功效提高。這一切說明,浙江成為我國的青瓷發源地不是偶然的。上虞縣小仙壇東漢晚期窯址出土的青瓷,質地細密,透光性好,吸水率低,系用1260~1310℃高溫燒成;器表通體施釉,胎釉結合得相當牢固;釉層透明,螢潤光澤,清澈淡雅,秀麗美觀。
此外,在上虞、寧波的東漢窯址中還發現有燒制黑釉瓷器。在湖北、江蘇、安徽等地的漢代墓葬中也曾出土過黑釉瓷器,特別是安徽省毫縣建寧三年(170年)等紀年墓中黑釉瓷的出土,證明它的燒造時間應在東漢的中晚期。很顯然,這種創新產品,是在青瓷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黑瓷和青瓷的呈色劑都是鐵元素,經高溫燒制後,呈青綠色或青黃色,所以稱為青瓷。在工藝技術上設法排除鐵的呈色干擾,就是白瓷;相反,加重鐵釉著色,便成為漆黑閃亮的黑瓷了。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是江南瓷業迅速發展壯大的時期。東起東南沿海的江、浙、閩、贛,西達長江中上游的兩湖、四川都相繼設立瓷窯,分別燒造具有地方特色的瓷器。其中以越窯發展最快,窯場分布最廣,瓷器質量最高。
從西晉八王之亂到十六國混戰的一百多年間,北方一帶兵連禍結,經濟凋敝,手工業極端衰落。因此,這一段時間,制瓷工藝一直獨讓南方專美。 439年北魏太武帝統一了中國北部, 450~451年侵宋失敗,從此確立了南北分立的局面。458年北魏孝文帝實行均田制,扶助依附農民立戶分田,限制普通地主使用奴隸,使得農業得以恢復發展,從而也使手工業的復興有了可能。
從河北、河南出土的青瓷來看,河北、河南一帶,很有可能成為北朝青瓷的中心產區。白瓷最早出現於北朝的北齊。早期的白瓷,胎料細白,顯然經過淘練,但未上護胎釉;釉色乳白,釉層薄而滋潤;釉厚處呈青色,而且器表普遍泛青。白瓷的出現,為制瓷業開辟了一條廣闊的道路。有了白瓷,才有影青、青花、釉里紅,才有鬥彩、五彩、粉彩……等等琳琅滿目、色彩繽紛的彩瓷。所以白瓷的發明,是我國陶瓷史上的一個新的里程碑。
黑瓷的產地源於南方,東晉之後,北方開始了黑瓷的燒造。河北平山縣北齊崔昂墓出土的一件黑釉四系缸,標志著北齊時期已經出現了比較成熟的黑瓷。 1975年在河北贊皇縣東魏李希宗墓里,曾發現了一塊黑釉瓷片,器型雖無法了解,但釉色漆黑光亮,瓷胎也堅硬細薄,製作也規整。這塊黑瓷片,比崔昂墓出土的黑瓷缸要早十二年,可以推知東魏時期北朝已有黑瓷了。
青瓷、白瓷、黑瓷的出現,標志著北方制瓷手工業的迅速發展,從而為唐宋北方名窯的普遍出現,奠定了基礎。
隋以北朝為基礎統一全國,隋初的文化面貌也帶有較濃重的北朝色彩。隨著南北的政治統一,也促進了南北經濟、文化的合流和交融,開始了一個新的時期。這一新時期體現在制瓷工藝上有二個方面:
第一,在隋以前,燒瓷的窯場都主要在長江以南和長江上游的今四川境內,北方沒有發現值得重視的窯場。但入隋以後,改變了這個面貌,瓷業在大河南北發展起來。全國已發現的隋代瓷窯有河北磁縣賈壁村窯、河南安窯、鞏縣窯、安徽淮南窯、湖南湘陰窯、四川鄧崍窯等六處,就有四處在大河南北。這是未來唐宋瓷業大發展的先導。
第二,青瓷雖說仍然是隋代瓷器生產的主流,從河南、陝西、安徽出土的白瓷來看,與北朝相比,有較大的進步。胎質更白,釉面光潤,胎釉均無泛青、閃黃的現象。
唐代燒造的白瓷,胎釉白凈,如銀似雪,標志著白瓷的真正成熟。目前已發現的有河北臨城邢窯、曲陽窯,河南鞏縣窯、鶴壁窯、登封窯、郟縣窯、滎陽窯、安陽窯,山西渾源窯、平定窯,陝西耀州窯,安徽蕭窯等都燒白瓷。其中邢窯白瓷成為風靡一時、「天下無貴賤通用之」的名瓷。因此,人們通常用「南青北白」來概括唐代瓷業的特點。邢窯白瓷與越窯青瓷分別代表了北方瓷業與南方瓷業的最高成就雖是事實。但實際上,北方諸窯也兼燒青瓷、黃瓷、黑瓷、花瓷,也有專燒黑瓷與花瓷的瓷窯。北方諸窯中,很多瓷窯燒瓷的歷史較短,沒有陳規可以墨守,因而敢於作各種嘗試和探索。釉色不厭棄青、白、黃、黑、綠、花,制胎可以兩色重疊拉坯,形成紋理,不薄雅素,更喜富麗。這代表了一種新的自信和進取的時代風格。在南方的唐墓也發現了相當數量的白瓷,只是沒有發現白瓷窯址,但這是一個白瓷向傾向於保守的青瓷進行沖擊的跡象。
評詩家說唐詩有所謂盛唐氣象。陶瓷藝術最能表現這種盛唐氣象的則是唐的三彩釉陶。在制瓷工藝上,唐人的貢獻也是不少的。留給後世的一份厚禮是在燒成工藝中普遍使用了匣缽裝燒,匣缽創制和使用可能要早於唐,但大量使用並作為工藝的常規,則是在中唐以後。唐人燒出了高質量的邢窯白瓷與越窯青瓷,也為宋代名窯的出現准備了工藝條件。
五代時期,白瓷的生產仍以北方地區為主。唐代的窯址,大多仍在繼續燒造,其中規模最大的是曲陽窯、鶴壁窯、耀州窯系的黃堡鎮窯和玉華宮窯等。曲陽澗磁村窯址出土的五代白瓷器皿就有碗、盤、燈、碟、盒、罐、瓶、枕各種用具。每一器類的式樣繁多,如碗的式樣竟達八種,可見當時生產的發達。但也正因為在全國分裂、割據的形勢下,各地瓷窯之間借鑒、仿製以至市場競爭不太可能,這種進步與發展又是有限度的,瓷業的新發展與繁榮還有待於北宋統一全國。
宋代是我國瓷業發展史上的一個繁榮時期。自1949年以來,陶瓷考古發現的古代瓷窯遺址分布於我國十九個省、市、自治區的一百七十個縣,其中分布有宋窯的達一百三十個縣,占總數的75%,可以說遍布各地。宋代瓷業的繁榮,一方面是宋代政治的、經濟的、社會的各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一方面又是宋代社會、經濟、文化繁榮的反映。
瓷系與窯系的形成,是我國古代各地制瓷工匠互相學習,不斷創新的結果;也是制瓷工藝在傳播和發展過程中,受各地不同的自然條件、生活習俗的影響而產生的。瓷器在東漢早期浙江出現後,很快地在長江下游一帶傳播開來,井逐漸波及長江中游、上游地區,以及福建、廣東一帶。約在6世紀初葉的北朝時期,中原地區也出現了自己的燒造瓷器。從此我國的制瓷業便形成了南北兩大瓷系。
南方瓷系產品的特點是:
一、造型比較秀氣,胎色瓦灰,胎質顆粒較細,有的略呈紅色或黃色;氣孔細,孔隙度小,胎中黑點少。
二、瓷器胎料的化學組成是:三氧化二鐵的含量一般在2%左右,高於北方。二氧化鈦和三氧化二鋁的含量都較低;而二氧化硅的含量則較北方為高。
三、釉層青綠發翠,有的略帶暗黃色,有羊木光。
四、瓷器燒成的溫度較低,一般為1200℃左右,甚而還達不到這個溫度就出現過燒現象。
北方瓷系產品的特點是:
一、器物造型新穎,粗獷雄偉;胎體比較厚重,胎色淺灰,顆粒結構粗糙,胎內有黑點和氣孔,孔隙度大。
二、胎料的化學組成接近於質量差的粘土原料,三氧化二鋁含量較高,一般都在26%以上,最高的達32%;二氧化鈦含量超過1%,二氧化硅的含量普遍都低於南方,所以胎的呈色較南方偏深一些。
三、釉層較薄,玻璃質感強,顏色灰中泛黃。
四、瓷器燒成溫度較高。如河北省景縣封氏墓出土的青瓷,在1200℃的燒造溫度下還是生燒。
南方瓷系在隋以前的主要窯址有:上虞窯、宜興均山窯、肖山上董窯、成都青羊宮窯、福建天山馬嶺窯等。北方瓷系在隋以前的窯址發現得不多,僅河南安陽窯、河北賈壁窯、山東淄博窯數處。而到了宋代,則形成了多種瓷窯體系。宋代瓷窯體系的區分,主要是根據各窯產品的工藝、釉色、造型與裝飾的同異,根據它們之間的同異可以大致看出宋代形成的瓷窯體系有六:北方地區的定窯系、耀州窯系、鈞窯系、磁州窯系;南方地區的龍泉青瓷系、景德鎮的青白瓷系。
定窯系以定窯為代表。定窯始燒於唐,它的燒白瓷是受鄰近的邢窯影響,當時邢窯盛名滿天下。但後來定盛邢衰,至宋時人們已知有定而不知有邢了。而定窯系諸窯到北宋時也確實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制瓷工藝與制瓷風格,並為各窯所仿效。定窯系產品以白瓷為主,兼燒黑釉、醬釉、綠釉及白釉剔花器。釉汁比較瑩潤,釉色白中發黃,常有淚痕。胎料加工很細,胎質堅硬,胎色潔白。器物造型穩定,裝飾工整素雅。早期的產品以劃花、刻花為主;北宋晚期以印花為主。花紋布局嚴謹,題材豐富多彩,以各種花卉最多見,其中又以牡丹、蓮花為多,菊花次之。其餘動物、禽鳥、水波游魚紋也有一定的數量,嬰戲紋則比較少見。在北宋中期則出現了覆燒工藝,即把盤碗之類器皿反過來燒。這種裝燒方法的優點在於用同樣的窯爐,耗用同樣的燃料,燒一次窯比用普通匣缽產量為高,缺點是有芒,即口部無釉。生產定窯系瓷器的窯場,則分布在漳河、汾河流域的廣大地區。代表性窯場除河北曲陽定窯外,尚有山西的平定窯、孟縣窯、陽城窯、介休窯和四川的彭縣窯。
磁州窯系是北方最大的一個民窯體系。這個窯系的窯場分布於今河南、河北、山西三省,而以河北省邯鄲市觀台鎮為典型代表。磁州窯系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唐代北方燒制白瓷的諸民窯。
磁州窯繼承了唐代南北民窯的特點,燒瓷品系繁多。觀台窯的產品品系、種類,可以說是集本窯系各窯之大成。這里燒制的瓷器以白瓷、黑瓷為主。裝飾豐富多彩,白地黑花,對比鮮明。紋飾題材多取之於民間的生活內容。河南修武縣的當陽峪窯的成就也很大,它的制瓷工藝的獨特性則在於釉下施一層極白的護胎釉,再在上面畫黑花,或用剔地的手法作出剔花。裝飾以黑白或赭白對比,十分強烈;花紋的製作手法既活潑又嚴謹。
磁州窯系的其他代表性窯址還有:河南鶴壁集窯、禹縣扒村窯、登封曲河窯,山西介休窯和江西吉安吉州窯。
耀州窯系是北方一個巨大的燒造青瓷的窯系。耀州窯系以今陝西省銅川市黃堡鎮為代表,包括陳爐鎮、立地坡、上店及玉華宮等窯在內。銅川舊稱同官,宋時屬耀州,因此稱耀州窯。黃堡鎮位於漆水西岸狹長小盆地上,東北距銅川市十五公里,南距耀縣十三公里。漆水從鎮內穿過,流經耀縣與沮河匯合。鎮東西均有大道,水陸交通便利,附近出產煤與坩子土,有良好的燒瓷條件。耀州窯系的早期歷史也可以追溯到唐代,到明嘉靖以前還在繼續生產。產品種類有青瓷、白瓷、黑瓷;北宋時期以燒造青瓷為主。耀州窯青瓷顏色深沉,邊沿部分發褐黃,人們稱之為「姜黃色」。
耀州窯系最突出的成就是圖案裝飾。宋元的花紋有折枝牡丹、纏枝菊花、水波三魚、鴛鴦戲蓮、雙鴨戲水、水藻紋、忍冬紋、回紋、松林戲嬰、龍鳳花紋等。裝飾手法以印花、刻花為主;刻花剛勁有力,紋樣生動活潑,在宋代諸窯系中算是出類拔萃的。
耀州窯系范圍很大,東邊影響到河南的臨汝窯,西邊發展到陝西、甘肅交界的旬邑窯。代表性的窯址還有河南的宜陽窯、寶豐窯、新安城關窯、禹縣均台窯、內鄉大窯店窯和廣東的西村窯、廣西的永福窯。
鈞窯系以河南禹縣的鈞窯為代表,始燒於北宋,金元時期繼續燒造。其突出成就是在釉里摻有銅的氧化物,用還原焰燒出絢麗多採的窯變釉色。鈞釉主要特點是通體天青色與彩霞般的紫紅釉相互錯綜掩映,釉汁肥厚潤澤,極為美觀。此外還有月白色、天藍色、海棠紅等。
鈞窯系瓷器的燒造地點很廣,河南禹縣、郟縣、登封、新安、湯陰、安陽以及河北的磁縣等都有燒造。
龍泉青瓷窯系屬南方青瓷系統。南宋時為應付宮廷。官府的需要,開始生產一種以施粘稠的石灰鹼釉為特徵的瓷器。到南宋中期以後,終於形成了有自身特點風格的梅子青、粉青釉等龍泉青瓷。
龍泉青瓷窯系的迅速發展,除了龍泉地區自然條件的優越,還因入金以後,北方瓷業衰落,南宋立國水鄉、海隅,水上交通發達,有利於商業、貿易的發展。南宋政府又以發展海外貿易為國策,宋寧宗嘉定十二年(1219年)為防金銀外流,「命有司止以絹布、錦綺,瓷器之屬博易」(《宋史·食貨志》)。這更刺激了瓷器的出口,龍泉青瓷在東亞和東南亞及東非、阿拉伯諸國都是很受歡迎的商品,這種情況到了元代仍有盛無衰。在國內,龍泉青瓷也和景德鎮的青白瓷一樣,它的產品的國內市場很大。近年發現陝南與四川的青白瓷與龍泉青瓷的窖藏就是很好的證據。
在宋代民窯諸窯系中,龍泉青瓷的興起是最晚的,但由於有海外市場的支持,終於迅速發展為一個窯場眾多的龐大窯系。到了南宋晚期,浙江省龍泉縣窯場星羅棋布,還旁及鄰近的慶元、遂昌、雲和等縣。江西吉安的吉州窯、福建泉州碗窯鄉窯也有燒造。入元以後,燒制龍泉窯風格的青瓷窯場范圍更為擴大,僅浙南的甌江兩岸就發現窯場遺址一百五十餘處。
景德鎮青白瓷窯系屬南方瓷系。青白瓷又稱影青,是宋代以景德鎮窯為代表燒製成的一種具有獨特風格的瓷器。其釉色介於青白二色之間,青中有白,白中顯青,因此稱青白瓷。青白瓷釉色的硬度、薄度、透明度以及瓷里莫來石結晶的發達,都達到了現代硬瓷的標准,代表了宋代瓷器的燒造水平。特別是採用覆燒方法之後,產量倍增,對東南沿海地區的影響極大。自宋迄元,青白瓷盛行不衰,形成了一個著名的青白瓷窯系。
景德鎮燒青白瓷的窯址已發現有湖田、湘湖、勝梅亭、南市街、黃泥頭、柳家灣等;江西南豐白舍窯、安徽繁昌柯家沖窯、福建閩清窯及湖北武昌金口窯等都燒造青白瓷。屬於這個窯系的還有江西吉安吉州窯、廣東湖安窯、福建德化窯、泉州碗窯鄉窯、同安窯、南安窯等。
以上的瓷窯系之所以能形成,固然是唐代「南青北白」的瓷業布局與發展趨勢的合乎邏輯的發展;另一方面又是宋代歷史條件下瓷業市場競爭的結果。它們在歷史淵源上和某些工藝特徵上都可溯源於唐代,但它們又大大不同於唐瓷。它們的進步與發展不僅使唐瓷膛乎其後,而且還使得一代名窯如邢窯與越窯從此都漸漸湮沒無聞,成為歷史的陳跡。
正是因為競爭,一種瓷器在市場上受到歡迎,首先鄰近瓷窯的相繼仿製,繼之就是瓷窯的增加與窯場的擴大,形成瓷窯體系。同時在這種瓷的銷售地也引起當地瓷窯仿燒,擴展到他處。銷售地和主產地可以相距很遠,廣州西村宋窯燒制陝西耀州窯風格青瓷出口外銷,就是其例。同時,因為要保持傳統市場和爭奪新市場,也促使宋代的制瓷工藝有很多的革新與創造,一方面是提高產量,另一方面是降低成本,例如宋代瓷窯普遍應用火照檢查燒制過程中窯爐的溫度與氣氛,以保證盡可能高的成品率。北宋中期由定窯創始的覆燒工藝,是用一種墊圈組合匣缽,可以一次裝燒多件碗類瓷器,能夠充分利用窯爐空間,擴大生產批量以降低成本。這種覆燒工藝後來也為其他瓷窯所採用。
各個瓷窯間都有競爭,不論是一個瓷窯系之內,或一個瓷窯系之外,競爭的結果就是名瓷名窯的出現。宋代名窯中的官窯是專為宮廷生產的。它的產品不是用來交換的商品,似乎與瓷業市場競爭無關。但官窯的工匠卻是來自民窯,至於汝窯可能最初本來就是民窯,後來才在官督下為宮廷燒瓷,產品為宮廷官府所專有。隨後也如汴京官窯一樣,因靖康之變,北宋朝廷的傾覆而衰竭。
宋代制瓷工藝在我國陶瓷史上的最大貢獻是為陶瓷美學開辟了一個新的境界。鈞瓷的海棠紅、玫瑰紫,燦如晚霞,變化如行雲流水的窯變色釉;汝窯汁水瑩潤如堆脂的質感;景德鎮青白瓷的色質如玉;龍泉青瓷翠綠晶潤的梅子青更是青瓷釉色之美的極致。還有哥窯滿布斷紋,那有意製作的缺陷美、瑕疵美;黑瓷似乎除黑而外無可為力,但宋人燒出了油滴、兔毫、鷓鳩斑、玳瑁那樣的結晶釉和乳濁釉。磁州窯的白釉釉下黑花器則又是另一種境界,釉下黑花器繼承了唐代長沙窯青釉釉下彩的傳統,直接為元代白瓷釉下青花器的出現提供了榜樣。定瓷圖案工整嚴謹的印花,耀瓷犀利瀟灑的刻花都是只知有邢窯白瓷與越窯千綠翠色、秘色、如冰似玉的唐和五代人所不及見、不及知和不可想像的新的儀態和風范。
宋瓷的美學風格,近於沈靜雅素一路,鈞瓷雖燦如晚霞,但也不屬唐三彩的熱烈華麗。宋瓷所創造的新的美學境界,主要在於宋瓷不僅重視釉色之美,而且更追求釉的質地之美。鈞瓷、哥瓷、龍泉、黑瓷的油滴、兔毫、玳瑁等都不是普通浮薄淺露、一覽無余的透明玻璃釉,而是可以展露質感的美的乳濁釉和結晶釉。北宋的汝瓷與南宋的官窯、龍泉窯青瓷都是玻璃釉,但它們的配方已不再是稀淡的石灰釉而是粘稠的石灰鹼釉,因而汝瓷「釉汁瑩厚如堆脂」,官窯及龍泉青瓷經多次施釉,利用釉中微小氣泡所造成的折光散射,形成凝重深沉的質感,使人感覺有觀賞不盡的蘊蓄。唐人稱贊越窯青瓷的「如冰似玉」,還只是修辭學上的比喻和理想,但是宋人燒造的龍泉青瓷和青白瓷卻是巧奪天工的實際。宋瓷的這些作品都是我國陶瓷歷史畫廊中的傑作與瑰寶。它們的儀態和風范也是後世陶瓷業長期追仿的榜樣,千載之下,至今仍然使我們贊嘆和傾倒。
遼朝是10世紀初我國契丹族在北方建立的地方政權。契丹族是古代北方民族鮮卑族的後裔,晉末始稱契丹。南北朝以來,契丹在今遼河上游西拉木倫河流域一帶游牧,與中原的關系逐漸密切。唐朝以其地置松漠都督府,並任契丹首領為都督。唐朝後期,契丹已成為我國北方民族中最強大的一支。唐末,契丹族首領耶律阿保機統一契丹及鄰近各部,於五代後梁貞明二年(916年)建立了遼朝,遂先後與五代和北宋並立。隨著契丹人由畜牧、漁獵生產為主轉向以農業、畜牧業生產為主,由游牧生活轉向定居生活,手工業也隨之發展起來。在手工業中,制瓷業則是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
唐、五代以來,在我國北方的邢(今河北邢台市)、磁(今河北磁縣)、定三州內,先後出現了制瓷業。定州在最北方,與遼接近。遼代的手工業各部門主要是由戰爭中俘獲來的漢人和渤海人發展起來的,遼代的制瓷業當然也不例外。據《遼史》記載,從太祖至世宗這一期間,遼對定州曾進行多次的掠奪。而定州所屬的曲陽縣境,是定窯窯址所在地。所以遼代制瓷的工匠,大多是來源於中原的磁窯鎮和定州的定窯。遼代的瓷窯,已知者共七處,其分布情況是:上京地區有林東遼上京窯,林東南山窯,林東白音戈勒窯;中京地區有赤峰缸瓦窯;東京地區有遼陽冮(gang剛)官屯窯;南京地區有北京龍泉務窯;西京地區大同市西郊青瓷窯村也發現了窯址,所燒器物為黑釉雞腿壇等。由此看來,契丹人在其未立國以前,主要是以游牧、漁豬為業,瓷業是沒有根基的。遼的瓷業成就主要是華北地區漢族燒瓷工人的貢獻。遼瓷以富有游牧民族特色的皮囊壺(因形如雞冠,又稱雞冠壺)、雞腿瓶的造型而聞名於世,並且受到收藏者的珍愛。遼瓷除了某些器物造型特異,燒瓷品系與工藝也大體與華北白瓷系統諸民窯相同。
金朝是我國女真族於12世紀初,在東北、華北地區建立的一個地方政權。金代陶瓷器在我國陶瓷史上是一個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長期以來,由於歷史文獻有關金代陶瓷的記載很少,實物資料又所見不多,所以對金代的陶瓷,過去沒有人作過系統的研究。50年代以前出版的一些陶瓷史著作,也沒有金瓷之說。人們即使見到了金代的陶瓷,也往往把它視為宋元之物。
50年代以來,隨著我國文物考古工作的開展,金代陶瓷資料不斷發現,才使我們知道了金代陶瓷器的生產,大致可分為前後兩個時期,即海陵王完顏亮遷都燕京以前為前期,遷都以後為後期。從遼寧省撫順大官屯窯和遼陽江官屯窯這兩個代表來看,金代瓷器釉色很是單調、造型樸拙、缺少裝飾。瓷器原料加工粗糙,胎骨厚而色雜,釉面不均缺乏潤澤感。成型工藝粗糙,器型不規整,無定式。裝飾簡單,僅見有白底繪黑花的,其他如刻、劃、雕、加彩等技法極其少見。這些情況都說明,金代早期的陶瓷器,其生產水平較關內地區為低。從1127年的「靖康之變」到1153年的金海陵王遷都,在這近三十年間,金兵每次南犯,都把掠奪人口、財富、土地作為主要目標。今河北、河南省境是北宋瓷器生產的重要基地之一,有高度發展的陶瓷手工業,但長期的戰爭,使它受到空前的破壞。後二十多年間,金代中原地區的陶瓷生產,可能由於戰爭的破壞和窯工的南逃,基本上處於荒廢的狀態,到金世宗完顏雍「即位五載而南北修好」。在他執政的近三十年間,據《金史·世宗紀》載:「群臣守職,上下相安,家給人足,倉廩有餘……號稱『小堯舜。』」金朝經濟的恢復和發展,必須會刺激陶瓷業生產。目前發現的帶有紀年的金代瓷器和墓葬出士瓷器,有大定二年(1162年)磁州窯系白釉黑花烏紋虎形枕、佛光普渡大安二年(1210年)白釉黑字罐、大安二年(1210年)耀州窯青瓷片標本、金明昌三年(1192年)白釉砂圈瓷碗、大定十七年(1177年)和廿四年(1184年)金墓出土的許多定窯瓷器。但很少發現金大定以前的產品。顯然它是中原地區的陶瓷業在大定年間得以恢復和發展的反映。
金代中原地區在大定年間及其以後發展起來的陶瓷窯,根據目前的發掘和調查,有河北曲陽定窯、磁縣硯台窯及河南禹縣鈞窯、陝西銅川耀州窯等。很顯然,金人南侵,滅遼侵宋,一方面繼承了遼與宋的瓷業根基,另一方面則造成了北方熟練窯工逃亡、南遷。致使北方瓷業的衰落。北方幾大窯區入金以後不久雖又恢復燒造,但產品粗劣,金瓷並未有出
E. 請問那位大神知道雲南打深水井有水嗎
農村打深井一般是確定打在了什麼水層上,是地下都有水,只不過有深淺的區別。
不同的水層水質不一樣,水有甜水和鹹水之分,如果食用非甜水不可,就要通過升高或降低,找到最理想的水層。
水層在不同的土層之間,所以,很多人在打水井的時候先看打到了什麼土層,通過壓上來的水進行分辨。
F. 那裡有打深水井的
我們這邊就有打深水井的,不過現在國家限制了,目前地面沉降了很多,我們這邊已經把喝深水井水,改成喝南水北調的水了。
G. 請問有不有打深水專業人的電話呢我想解決吃水問題。打一口深水井。
有的,你在那裡,我可以隨時隨地根據你的位置幫你聯系鑽井師傅
H. 中國瓷器的發展歷史是怎樣的
經陶瓷工作者的認真研究和對出土實物進行的科學測定證明,在我國原始社會的新石器時代末期,我們的祖先就用瓷土為原料,燒制出胎質灰白、器表無釉、火候較低的器皿,即所謂的灰陶。約在奴隸社會初期的夏代,隨著社會的發展和工藝水平的提高,人們又在瓷土中摻入一定數量的長石、石英石等成份,燒制出了一種胎質呈白色、質地比較堅硬的器皿,就其燒結性能和堅硬程度而言,已不同於陶器,而接近原始青瓷。由於器表無釉,所以稱之為「原始素燒瓷」。
在商周時代,又能普遍地製造一種青釉器物。這種青釉器,胎色灰白,結構堅密,火候高,硬度大,叩起來能發出鏗鏘的金屬聲;特別是器表施有一層青色或黃綠色的玻璃質高溫釉,看起來它與一般陶器很不相同,而與瓷器頗多一致處。經化學分析,其胎質、釉料、燒成溫度、吸水性能及物理性能等各項數據都說明它已具備瓷器的標准條件,是瓷而不是陶。因此,這種青釉器就是我國最早的青瓷。但是由於當時的工藝技術水平較低,原料的處理和坯泥的練制比較粗糙,沒有經過精細的過濾、淘洗、捏練、陳腐等工藝過程;而且胎料的可塑性較小,造型比較單調;同時胞料中的雜質尚多,胎體頗多裂紋,釉色也不穩定等等,與後期成熟的瓷器比較,便帶有明顯的原始性,所以稱之為原始青瓷。
從戰國到西漢,是從原始青瓷到成熟青瓷的過渡時期。這個時期的青瓷,在燒結性能和器表施釉等各個方面,都比原始青瓷有了較大的進展,但與成熟的青瓷相比,仍有一定的差別。
經過原始青瓷和早期青瓷的漫長道路,到一千八百年前的東漢時期出現了青瓷器。在浙江上虞、寧波、慈溪。永嘉等地先後發現了漢代瓷窯遺址;在河南洛陽的中州路、燒溝、河北安平逯家莊、安徽亳縣、湖南益陽、湖北當陽劉家家子等東漢晚期墓葬和江蘇高郵邵家溝漢代遺址中,都曾發現過瓷製品,而尤以江西、浙江發現的更多。其中有東漢延熹七年(164年)紀年墓中所出土的麻布紋四系青瓷罐,熹平四年(175年)墓內出土的青瓷耳杯、五聯罐、水井、熏爐和鬼灶,熹平五年(176年)墓中發現的青瓷罐,還有與朱書「初平元年」(190年)陶罐同墓出土的麻布紋四系青瓷罐。這些有確鑿年代可考的青瓷器的發現,使我們確信,我國瓷器的發明不會遲於漢末,把它定為東漢晚期,不僅有大量的考古資料作為依據,也是比較確切的。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是江南瓷業迅速發展壯大的時期。東起東南沿海的江、浙、閩、贛,西達長江中上游的兩湖、四川都相繼設立瓷窯,分別燒造具有地方特色的瓷器。其中以越窯發展最快,窯場分布最廣,瓷器質量最高。
從西晉八王之亂到十六國混戰的一百多年間,北方一帶兵連禍結,經濟凋敝,手工業極端衰落。因此,這一段時間,制瓷工藝一直獨讓南方專美。 439年北魏太武帝統一了中國北部, 450~451年侵宋失敗,從此確立了南北分立的局面。458年北魏孝文帝實行均田制,扶助依附農民立戶分田,限制普通地主使用奴隸,使得農業得以恢復發展,從而也使手工業的復興有了可能。
從河北、河南出土的青瓷來看,河北、河南一帶,很有可能成為北朝青瓷的中心產區。白瓷最早出現於北朝的北齊。早期的白瓷,胎料細白,顯然經過淘練,但未上護胎釉;釉色乳白,釉層薄而滋潤;釉厚處呈青色,而且器表普遍泛青。白瓷的出現,為制瓷業開辟了一條廣闊的道路。有了白瓷,才有影青、青花、釉里紅,才有鬥彩、五彩、粉彩……等等琳琅滿目、色彩繽紛的彩瓷。所以白瓷的發明,是我國陶瓷史上的一個新的里程碑。
黑瓷的產地源於南方,東晉之後,北方開始了黑瓷的燒造。河北平山縣北齊崔昂墓出土的一件黑釉四系缸,標志著北齊時期已經出現了比較成熟的黑瓷。 1975年在河北贊皇縣東魏李希宗墓里,曾發現了一塊黑釉瓷片,器型雖無法了解,但釉色漆黑光亮,瓷胎也堅硬細薄,製作也規整。這塊黑瓷片,比崔昂墓出土的黑瓷缸要早十二年,可以推知東魏時期北朝已有黑瓷了。
青瓷、白瓷、黑瓷的出現,標志著北方制瓷手工業的迅速發展,從而為唐宋北方名窯的普遍出現,奠定了基礎。
隋以北朝為基礎統一全國,隋初的文化面貌也帶有較濃重的北朝色彩。隨著南北的政治統一,也促進了南北經濟、文化的合流和交融,開始了一個新的時期。
唐代燒造的白瓷,胎釉白凈,如銀似雪,標志著白瓷的真正成熟。目前已發現的有河北臨城邢窯、曲陽窯,河南鞏縣窯、鶴壁窯、登封窯、郟縣窯、滎陽窯、安陽窯,山西渾源窯、平定窯,陝西耀州窯,安徽蕭窯等都燒白瓷。其中邢窯白瓷成為風靡一時、「天下無貴賤通用之」的名瓷。因此,人們通常用「南青北白」來概括唐代瓷業的特點。邢窯白瓷與越窯青瓷分別代表了北方瓷業與南方瓷業的最高成就雖是事實。但實際上,北方諸窯也兼燒青瓷、黃瓷、黑瓷、花瓷,也有專燒黑瓷與花瓷的瓷窯。北方諸窯中,很多瓷窯燒瓷的歷史較短,沒有陳規可以墨守,因而敢於作各種嘗試和探索。釉色不厭棄青、白、黃、黑、綠、花,制胎可以兩色重疊拉坯,形成紋理,不薄雅素,更喜富麗。這代表了一種新的自信和進取的時代風格。在南方的唐墓也發現了相當數量的白瓷,只是沒有發現白瓷窯址,但這是一個白瓷向傾向於保守的青瓷進行沖擊的跡象。
五代時期,白瓷的生產仍以北方地區為主。唐代的窯址,大多仍在繼續燒造,其中規模最大的是曲陽窯、鶴壁窯、耀州窯系的黃堡鎮窯和玉華宮窯等。曲陽澗磁村窯址出土的五代白瓷器皿就有碗、盤、燈、碟、盒、罐、瓶、枕各種用具。每一器類的式樣繁多,如碗的式樣竟達八種,可見當時生產的發達。但也正因為在全國分裂、割據的形勢下,各地瓷窯之間借鑒、仿製以至市場競爭不太可能,這種進步與發展又是有限度的,瓷業的新發展與繁榮還有待於北宋統一全國。
宋代是我國瓷業發展史上的一個繁榮時期。瓷系與窯系的形成,是我國古代各地制瓷工匠互相學習,不斷創新的結果;也是制瓷工藝在傳播和發展過程中,受各地不同的自然條件、生活習俗的影響而產生的。瓷器在東漢早期浙江出現後,很快地在長江下游一帶傳播開來,井逐漸波及長江中游、上游地區,以及福建、廣東一帶。約在6世紀初葉的北朝時期,中原地區也出現了自己的燒造瓷器。從此我國的制瓷業便形成了南北兩大瓷系。
南方瓷系產品的特點是:
一、造型比較秀氣,胎色瓦灰,胎質顆粒較細,有的略呈紅色或黃色;氣孔細,孔隙度小,胎中黑點少。
二、瓷器胎料的化學組成是:三氧化二鐵的含量一般在2%左右,高於北方。二氧化鈦和三氧化二鋁的含量都較低;而二氧化硅的含量則較北方為高。
三、釉層青綠發翠,有的略帶暗黃色,有羊木光。
四、瓷器燒成的溫度較低,一般為1200℃左右,甚而還達不到這個溫度就出現過燒現象。
北方瓷系產品的特點是:
一、器物造型新穎,粗獷雄偉;胎體比較厚重,胎色淺灰,顆粒結構粗糙,胎內有黑點和氣孔,孔隙度大。
二、胎料的化學組成接近於質量差的粘土原料,三氧化二鋁含量較高,一般都在26%以上,最高的達32%;二氧化鈦含量超過1%,二氧化硅的含量普遍都低於南方,所以胎的呈色較南方偏深一些。
三、釉層較薄,玻璃質感強,顏色灰中泛黃。
四、瓷器燒成溫度較高。如河北省景縣封氏墓出土的青瓷,在1200℃的燒造溫度下還是生燒。
景德鎮青白瓷窯系屬南方瓷系。青白瓷又稱影青,是宋代以景德鎮窯為代表燒製成的一種具有獨特風格的瓷器。其釉色介於青白二色之間,青中有白,白中顯青,因此稱青白瓷。青白瓷釉色的硬度、薄度、透明度以及瓷里莫來石結晶的發達,都達到了現代硬瓷的標准,代表了宋代瓷器的燒造水平。特別是採用覆燒方法之後,產量倍增,對東南沿海地區的影響極大。自宋迄元,青白瓷盛行不衰,形成了一個著名的青白瓷窯系。
景德鎮燒青白瓷的窯址已發現有湖田、湘湖、勝梅亭、南市街、黃泥頭、柳家灣等;江西南豐白舍窯、安徽繁昌柯家沖窯、福建閩清窯及湖北武昌金口窯等都燒造青白瓷。屬於這個窯系的還有江西吉安吉州窯、廣東湖安窯、福建德化窯、泉州碗窯鄉窯、同安窯、南安窯等。
以上的瓷窯系之所以能形成,固然是唐代「南青北白」的瓷業布局與發展趨勢的合乎邏輯的發展;另一方面又是宋代歷史條件下瓷業市場競爭的結果。它們在歷史淵源上和某些工藝特徵上都可溯源於唐代,但它們又大大不同於唐瓷。它們的進步與發展不僅使唐瓷膛乎其後,而且還使得一代名窯如邢窯與越窯從此都漸漸湮沒無聞,成為歷史的陳跡。
宋代制瓷工藝在我國陶瓷史上的最大貢獻是為陶瓷美學開辟了一個新的境界。鈞瓷的海棠紅、玫瑰紫,燦如晚霞,變化如行雲流水的窯變色釉;汝窯汁水瑩潤如堆脂的質感;景德鎮青白瓷的色質如玉;龍泉青瓷翠綠晶潤的梅子青更是青瓷釉色之美的極致。還有哥窯滿布斷紋,那有意製作的缺陷美、瑕疵美;黑瓷似乎除黑而外無可為力,但宋人燒出了油滴、兔毫、鷓鳩斑、玳瑁那樣的結晶釉和乳濁釉。磁州窯的白釉釉下黑花器則又是另一種境界,釉下黑花器繼承了唐代長沙窯青釉釉下彩的傳統,直接為元代白瓷釉下青花器的出現提供了榜樣。定瓷圖案工整嚴謹的印花,耀瓷犀利瀟灑的刻花都是只知有邢窯白瓷與越窯千綠翠色、秘色、如冰似玉的唐和五代人所不及見、不及知和不可想像的新的儀態和風范。
遼朝是10世紀初我國契丹族在北方建立的地方政權。契丹族是古代北方民族鮮卑族的後裔,晉末始稱契丹。南北朝以來,契丹在今遼河上游西拉木倫河流域一帶游牧,與中原的關系逐漸密切。唐朝以其地置松漠都督府,並任契丹首領為都督。唐朝後期,契丹已成為我國北方民族中最強大的一支。唐末,契丹族首領耶律阿保機統一契丹及鄰近各部,於五代後梁貞明二年(916年)建立了遼朝,遂先後與五代和北宋並立。隨著契丹人由畜牧、漁獵生產為主轉向以農業、畜牧業生產為主,由游牧生活轉向定居生活,手工業也隨之發展起來。在手工業中,制瓷業則是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
遼代的瓷窯,已知者共七處,其分布情況是:上京地區有林東遼上京窯,林東南山窯,林東白音戈勒窯;中京地區有赤峰缸瓦窯;東京地區有遼陽冮(gang剛)官屯窯;南京地區有北京龍泉務窯;西京地區大同市西郊青瓷窯村也發現了窯址,所燒器物為黑釉雞腿壇等。由此看來,契丹人在其未立國以前,主要是以游牧、漁豬為業,瓷業是沒有根基的。遼的瓷業成就主要是華北地區漢族燒瓷工人的貢獻。遼瓷以富有游牧民族特色的皮囊壺(因形如雞冠,又稱雞冠壺)、雞腿瓶的造型而聞名於世,並且受到收藏者的珍愛。遼瓷除了某些器物造型特異,燒瓷品系與工藝也大體與華北白瓷系統諸民窯相同。
金朝是我國女真族於12世紀初,在東北、華北地區建立的一個地方政權。金代陶瓷器在我國陶瓷史上是一個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長期以來,由於歷史文獻有關金代陶瓷的記載很少,實物資料又所見不多,所以對金代的陶瓷,過去沒有人作過系統的研究。50年代以前出版的一些陶瓷史著作,也沒有金瓷之說。人們即使見到了金代的陶瓷,也往往把它視為宋元之物。
從1127年的「靖康之變」到1153年的金海陵王遷都,在這近三十年間,金兵每次南犯,都把掠奪人口、財富、土地作為主要目標。今河北、河南省境是北宋瓷器生產的重要基地之一,有高度發展的陶瓷手工業,但長期的戰爭,使它受到空前的破壞。後二十多年間,金代中原地區的陶瓷生產,可能由於戰爭的破壞和窯工的南逃,基本上處於荒廢的狀態,到金世宗完顏雍「即位五載而南北修好」。在他在位的近三十年間,據《金史·世宗紀》載:「群臣守職,上下相安,家給人足,倉廩有餘……號稱『小堯舜。』」金朝經濟的恢復和發展,必須會刺激陶瓷業生產。目前發現的帶有紀年的金代瓷器和墓葬出士瓷器,有大定二年(1162年)磁州窯系白釉黑花烏紋虎形枕、佛光普渡大安二年(1210年)白釉黑字罐、大安二年(1210年)耀州窯青瓷片標本、金明昌三年(1192年)白釉砂圈瓷碗、大定十七年(1177年)和廿四年(1184年)金墓出土的許多定窯瓷器。但很少發現金大定以前的產品。顯然它是中原地區的陶瓷業在大定年間得以恢復和發展的反映。
但是在南方則相反,南宋立國水鄉、海隅,交通發達。南宋朝廷為了充實財力又以發展海外貿易為國策,瓷業得到發展。
陶瓷為我國獨有的商品,海外有廣大市場。我國瓷器的外銷,大致有如下幾種情況:一是通過對外國使者、元首的賞賜和饋贈輸出的,二是通過貿易形式由陸路、海路運出的;三是由外商來我國收購、訂購、訂造等直接經營方式而銷往國外的。
隋唐開始,我國的瓷器就已輸出國外。當時越州窯的青瓷,邢窯和定窯的白瓷,以及長沙窯的瓷器,便已隨著交通和貿易的發展,運往亞洲、非洲各個區域。東達朝鮮、日本,南到東南亞的菲律賓、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新加坡和南亞的印度、巴基斯但、斯里蘭卡,西至西亞、西北亞的伊朗、伊拉克,遠抵非洲的蘇丹和埃及,在這個廣大的地區里,都有隋唐瓷器的足跡。
唐代瓷器的輸出路線,除了由新疆到波斯,由波斯抵敘利亞,以達地中海各國(如腓尼基、巴勒斯但等)商埠的這條「絲綢之路」外,還通過交州、廣州、泉州、揚州四大港口由海路運往國外。只是隋唐瓷器的輸出,主要是作為禮品賞賜來使和饋贈外國王室的。通過貿易渠道而出口,大概始自晚唐,特別是五代時期。
宋代出口的瓷器,主要是江西景德鎮窯、吉州窯和浙江龍泉窯以及福建沿海地區德化、同安諸窯的產品;也有廣東湖安、廣西西村、陝西耀州、河南臨汝等地燒造的瓷器。由於景德鎮的青白瓷與龍泉窯等地的青瓷大量輸出國外,再加上窯工的南遷又帶來了北方形成的新工藝,於是南方的青瓷白瓷的工藝水平在原有的基礎上有所前進和發展,而形成了後來元朝瓷業中心南移的新局面。
元代在我國歷史上只存在了九十多年。由於當時蒙古族落後的生產方式,給中國的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一度帶來了逆轉。但元初就提倡農業,詔修《農桑輯要》,主張推廣種棉。育蠶繅絲也相當發達。農業原料的大量生產,必然會產生一批獨立於原料生產的加工者。元政(蟹)府對於具有一定技能的工匠是比較重視的,官匠兔除其他一切差科,其地位可以世襲,這在客觀上對手工業的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元帝國的建立,結束了宋、金、西夏三分對峙的分裂局面,國內市場的統一,有利於商品經濟的繁榮,這就刺激了手工業的進一步發展。元政(蟹)府特別重視對外貿易,元在未建國前,早就與西域、阿拉伯國家有貿易往來。統一全國後,即設立泉州等處市舶司。至元廿一年(1284年)以後,政府欲將海外貿易變為官辦。由政(府備船隻,出資金,招人經營,所得官取十分之七,經營者得十分之三。禁民間私自貿易,但根本無法禁絕。因此終元一代,官營和民營的海外貿易都十分發達。外貿商品需要量的增加,必然會促使各類手工業生產的進一步發展。義大利人馬可波羅在《游記》中說「元朝瓷器運銷到全世界」,可見其外銷之廣。據元代汪大淵所著《島夷志略》一書中記載,我國瓷器外銷地,包括印度支那、印尼諸島、馬來亞半島、巴基斯但、菲律賓群島和阿拉伯半島的麥加、波斯沿岸的甘埋里等50多個國家和地區。元代的瓷器生產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發展起來的。
明朝建立以後為了恢復和發展社會經濟,對工商業採取了降低商業稅率等政策。改變了元代對手工業工人採取的工奴制度。明洪武時規定「凡工匠二等:曰『輪班』,三歲一役,役不過三月,皆復其家;曰『住坐』,月役一旬」(王鴻緒《明史稿》第五十四卷)。「住坐之匠月上工十日,不赴班者輸罰班銀月六錢,故謂之輸班」(《明史》第七十八卷)。這種「輪班」和「住坐」的封建性超經濟的剝削制度,對於明朝後期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起了很大的阻礙作用。但和元代的工奴制相比,則輪班匠三四年中除了為官工業服役三個月外,可自由經營手工業,而住坐匠戶若能每月交納六錢罰班銀後,也能從事自己的業務,這對於當時手工業生產的發展,無疑具有很大的促進作用。
明朝初年,社會相對安定,洪武、永樂年間,除了原有的城市繼續有所發展外,南北各地又出現了一批新的商業中心。明成祖朱棣把首都從南京遷到北京以後,疏浚會通河,修整自濟寧至臨清的一段運河,暢通潛運,使運河沿線的一些城市也繁榮起來。城市的繁榮,增加了對手工業產品的需求。
到16世紀,明代的社會經濟中資本主義因素有了進一步的發展。當時的重要手工業,如紡織、冶鐵、採煤、印刷和瓷器製造業,都有一部分進入工場手工業的發展時期。明代的瓷器生產正是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取得了輝煌的成就。
明代的日用瓷器,除了宋元時期的大窯場如磁州、龍泉等地仍有燒造外,不同程度的粗、細陶瓷器生產遍及山西、河南、甘肅、江西、浙江、廣東、廣西、福建等省。其中,山西的法華器、德化的白瓷和江蘇宜興的紫砂器更是這一時期的特殊成就。
法華又稱琺華,是明代中期以後在晉南一帶盛行的具有特殊裝飾效果與獨特民族風格的日用器皿。法華器的胎與琉璃器完全一樣,釉的配方也和琉璃器大體相同,只是助熔劑有差異:硫璃以鉛作助熔劑,而法華所用的助熔劑是牙硝。《南窯筆記》說:「法藍、法翠……本朝有陶司馬駐昌南,傳此二色,雲出自山東琉璃窯也。其制用澀胎上色,復入窯燒成者。用石末、銅花、牙硝為法翠,加入青料為法藍。」這里的法藍、法翠很可能就是指法華的藍色和孔雀綠色。在古代華和花是一個字。為什麼在色彩上要加一個法字,它的最早記載見於何時,都還有待進一步研究。法華的裝飾方法,是「採用彩繪中的立粉技術,在陶胎表面上用特別帶管的泥漿袋,勾勒成凸線的紋飾輪廓,然後分別以黃、綠、紫釉料,填出底子和花紋色彩,入窯燒成」(高壽田:《山西琉璃》,《文物》1962年4、5期)。山西所制的法華器,一般都是小件的花瓶、香爐、動物之類。景德鎮在嘉靖前後也仿製法華器,但它和山西法華不同。首先是景德鎮用瓷胎而山西法華用陶胎,因而燒成的溫度就不一樣。景德鎮的器物有飾以花鳥、人物的瓶、罐、缽等。在器物的底色上,琉璃一般是黃、綠二色,但法華則以紫或孔雀綠為主,綴以黃、白、孔雀藍的花紋,就更能突出藝術效果。
清代前期和中期,從整個社會來說,是處於封建制度沒落和資本主義因素發展時期,清初,由於明末農民大起義的沖擊,土地實行了再分配。清政(蟹)府為了有利於它的長期統治,採取了一些措施,諸如興修水利、臨時性地蠲免一些賦稅和對於部分手工業工人廢除「匠籍」的束縛等等。在廣大農民和手工業工人的艱辛勞動下,清代前期的瓷業生產在明代的基礎上又向前邁進了一大步。
康熙在位六十一年,是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一個皇帝。他從小就努力學習漢文化,而且對西洋的科學、技術、醫學和藝術都有愛好。當時用西洋進口的琺琅彩料繪制的瓷胎畫琺琅器,對粉彩瓷器的創造有直接影響。雍正在位十三年,他也十分愛好瓷器,而且直接干預瓷器的生產,決定瓷器的造型和裝飾。乾隆對各類藝術的愛好,達到了狂熱的程度。他的君主地位,使他能獨佔全國最佳的能工巧匠,以及他們所製造的藝術珍品。這些因素對於瓷器生產的發展,也具有一定的作用。
清代前期,我國瓷器的外銷,主要是通過正常的民間貿易來進行。清代前期,我國瓷器的外銷,主要是通過正常的民間貿易來進行。清朝歷代帝王雖然還對各國入覲的使節饋贈瓷器,但數量很少。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海禁開放之後,便允許江南、浙江、福建、廣東一帶沿海地區,用五百石以上船隻出洋貿易;隨之而來的,便是瓷器的大規模外銷。當時美洲、非洲和澳州各國都通過各種渠道購買中國瓷器;而東南亞、婆羅洲、爪哇、蘇門答臘以及馬來亞等地,更是中國瓷器的外銷重要市場。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中國瓷器在歐洲市場的暢銷。
由於歐洲對中國瓷器的需求日益增長,經過清廷的允許,18世紀初葉,英國、法國、荷蘭、丹麥和瑞典都先後於廣州設立了貿易機構。有些國家的船舶獲得了直接到廣州的通航許可,將中國瓷器直接運輸到歐洲。有的還與清廷官商簽訂瓷器貿易協定。所有這些,都大大促進了中國瓷器的外銷。與此同時,在歐洲一些城市出現了經銷中國瓷器的專門商號,僅在倫敦就有五十二家之多。
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是社會經濟的一個繁榮時期。中國瓷器的生產,也在這個時期達到了高峰,進入了制瓷業的黃金時代。凡是明代的已有的工藝和品種,這時大多有所提高或創新。例如康熙青花的色彩鮮艷純凈,別具風格;康熙五彩因發明釉上藍彩和黑彩,比明代的彩色更豐富,而且由於燒成溫度較高,比明代更透徹明亮;鬥彩的品種增多;單色釉中雍正青釉的燒制達到了歷史上最成熟階段;黃、藍、綠、礬紅等色釉也有很大的提高;明代中期一度衰落的銅紅釉和釉里紅,在康熙和雍正時期都已恢復並獲得進一步的發展。同時還創制了許多新的彩釉和品種,例如粉彩、琺琅彩、釉下三彩、墨彩、烏金釉、天藍釉、珊瑚紅、松綠釉以及採用黃金為著色劑的胭脂紅等。乾隆時期發展了很多特種制瓷工藝,當時仿古、仿其它工藝和仿外國瓷的製品都極為精緻。康熙五彩、雍正粉彩和琺琅彩的突出成就,是和當時白瓷胎、釉的高度精細分不開的。當時白瓷胎中的高嶺土的用量比明代更高,而釉中的CaO的含量則進一步降低,原料的選擇和加工比以前更加講究,燒成溫度已達到現代硬質瓷的要求。此外在窯具和窯爐的改革、燒成和氣氛的控制技術等方面也在明代的基礎上益加精進。從技術角度看來,我國傳統的制瓷工藝在清代達到了它的成熟期。清代高級白瓷的質量,無論在外觀上或是在物理——機械性能方面都達到了歷史上的最高水平。
隨著歐洲瓷器的發展和日本瓷器的競爭,特別是鴉片戰爭以後,我國國內制瓷業漸趨衰落。20世紀上半葉,制瓷業更加衰敗。進入5O年代以後,瓷都景德鎮才開始蘇醒,一些名窯中斷了一段時期後,也獲得了新生。中國的瓷業又開始再度出現了百花爭艷的局面。我們期待在不久的將來,將超越康、雍、乾的黃金時代,而煥發古老瓷國的青春。
I. 山西有那些打深水井工程隊電話是多少
哪裡?多少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