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工業生產 > 工業黨有哪些國家

工業黨有哪些國家

發布時間:2022-10-03 01:49:43

❶ 美國現在共有幾個黨派

共有6個黨派。

其中民主黨和共和黨為美國兩個主要政黨。

民主黨於1791年建黨,當時由部分種植園主、農民和某些與南方奴隸主有聯系的資本家組成。曾名共和黨和民主共和黨。1828改稱現名。1933-1953年,民主黨人羅斯福和杜魯門先後任總統,民主黨連續執政20年,是該黨最興旺發達時期共和黨成立於1854年,當時主要由反對擴大奴隸制的北方工商業的資本家組成。1861年林肯就任總統,共和黨首次執政,至1933年的70多年中,除16年外均為共和黨執政。


❷ 當前法國的幾大政黨有哪些

法國實行多黨制,目前共有30多個政黨。

1.人民運動聯盟(Union pour un Mouvement Populaire):主要執政黨和議會第一大黨。前身系2002年總統大選中為支持希拉克而組成的競選聯盟——總統多數派聯盟。2002年11月18日正式宣告成立,取用現名。核心為希拉克原來所屬的保衛共和聯盟(戴黨),並吸收了自由民主黨和法蘭西民主聯盟的主要力量。現有黨員21萬人,多為職員、官員、自由職業者、商人、農民和工人等。黨綱是「自由、責任、互助、國家、歐洲」,強調奉行務實、開放的經濟政策,重塑社會市場經濟的理念,推動歐盟建設和東擴,屬中右政黨。今年5月,薩科齊當選總統後,辭去該黨主席職務,現該黨實際領導人為副主席拉法蘭。
2.社會黨(Parti Socialiste):議會第二大黨和主要反對黨。前身是1905年成立的「工人國際法國支部」,1920年發生分裂,多數派另組共產黨,少數派則保留原名。1969年改組成立社會黨,1971年與「共和體制協議會」及其他左翼組織合並。現有黨員約13萬人,多為公職人員和知識分子。對內注意體現左翼政黨色彩,主張維護勞工利益,同時採取務實的經濟政策;對外主張維護法獨立核力量,推動歐洲一體化建設,並加強南北對話。2002年在總統和立法選舉中接連敗北後,黨內派系斗爭日趨激烈,實力受到較大削弱。近年來,利用法國民眾對中右翼政府推行改革的不滿,在地方選舉和歐洲議會選舉中連續擊敗右翼,成功阻止《歐洲憲法條約》通過公投,並煽動社會風潮,政治影響力有所回升。現任第一書記弗朗索瓦·奧朗德(François HOLLANDE)。
3.法國共產黨(Parti Communiste Français):1920年12月成立。現有黨員13.4萬,多為工人、雇員、教員、手工業者等。2000年三十大上提出在「新共產主義」理論、建設「新型共產黨」、「左翼進步力量聯盟」等方面實行「共產主義的變革」,力求探索一條符合法國國情的發展道路。2002年立法選舉中慘敗,瑪麗-喬治·比費(Marie-George BUFFET,女)出任全國書記。
4.國民陣線(Front National):成立於1972年10月,前身是被取締的極右組織「新秩序黨」。黨員約10萬人,多為中小工商業者。1986年議會選舉中首次進入國民議會。代表極端民族主義思潮,煽動排外情緒,強調「要把法國從歐洲控制和世界主義中拯救出來」,呼籲「進行一次反對新共產主義和世界主義的十字軍討伐」。主席讓-瑪麗·勒龐(Jean-Marie LE PEN)。

其餘政黨主要有:.

右翼:民主運動黨(Mouvement démocrate)、新中間黨(le Nouveau Centre)、保衛法蘭西運動(Mouvement pour la France)、社會共和論壇(Forum des Républicains Sociaux)、保衛法蘭西聯盟(Rassemblement pour la France)。
左翼:綠黨(Les Verts)、左翼共和聯盟(Association pour une Gauche Républicaine)、共和與公民運動(Mouvement Républicain et Citoyen)、左翼激進黨(Parti Radical de Gauche)。
中間派:公民運動-共和派(Mouvement des Citoyens-Pôle Républicain)。
極右:全國共和運動(Mouvement National Républicain)。
極左:工人斗爭黨(Lutte Ouvrière)、革命共產主義同盟(Ligue Communiste Révolutionnaire)、勞動黨(Parti des Travailleurs)。

❸ 社會主義制度的國都有哪些

目前,世界上的社會主義國家僅有5個,即中國、越南、朝鮮、寮國、古巴,這5個國家都是實行社會主義制度,由共產黨執政,但黨的名稱不一樣。中國、越南、古巴是共產黨,朝鮮是勞動黨,寮國是人民革命黨。
除了上述五個國家外,也還有一些國家因為共產黨或有馬克思主義傾向的政黨通過選舉上台後,也推行社會主義政策,但這不能改變資產階級專政的國家性質,這類國家有委內瑞拉等。
歷史上的社會主義國家:蘇聯、波蘭、羅馬尼亞、民主德國、保加利亞、捷克斯洛伐克、南斯拉夫、阿爾巴尼亞、匈牙利等。
東歐巨變的原因:首先,東歐國家的劇變不是偶然的,它是各國長期積累起來的各種矛盾的總爆發,是各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將劇變的原因作了三方面的分析。第一,歷史原因。二戰後,東歐八國(南、阿、匈、捷、保、波、羅、民主德國)建立人民民主政權和走上社會主義道路,是在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的基礎上,依靠蘇聯的支持和援助實現的。為了對抗美國的冷戰攻勢,蘇聯在戰後初期的外交戰略,將避免孤立、確保本國安全放在了首位。為此,蘇聯著意鞏固在東歐的勢力范圍,強使東歐國家在內外政策上同它保持一致。在政治上,蘇聯要求東歐各國的執政黨按照它的旨意部署行動計劃、處理各自的內部事務和相互之間的關系;在經濟上,蘇聯的經濟體製成為可奉行的唯一的社會主義模式。處在冷戰局面中的東歐各國,實際上並沒有真正取得獨立自主的地位。同時,由於缺乏可借鑒的經驗,東歐各國大多照搬了蘇聯的經濟政治體制模式。經濟方面:二戰後,蘇聯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和片面發展重工業和高速度、高積累、高投資的工業化方針被東歐國家普遍採納。以後為消除這種經濟模式和方針所造成的消極後果,東歐各國雖曾進行過經濟方面的改革,但大多都未能突破這種經濟模式的框框,以致收效不大,經濟發展日趨緩慢,甚至出現滑坡。政治方面:由於在高度集中的政治體制下官僚主義的滋生膨脹,進而導致了民主和法制遭到嚴重破壞、特權和腐敗情況出現等問題。經濟、政治上的失誤和偏差,使東歐各國的黨和政府在群眾中的威信低落,其結果是使反對派能夠爭得相當數量的群眾並最終獲取政權。第二,改革失敗。經濟改革沒有突破舊模式的框架,成效不大,釀成經濟危機和政治危機,東歐各國的黨和政府最終脫離了群眾,這是東歐各國發生劇變的主要原因。第三,關於外部原因。首先是蘇聯方面的因素。二戰後,蘇聯對東歐國家的高壓控制,一方面使蘇東之間的矛盾不斷積累加劇,另一方面,又是維系蘇東集團存在的實際力量。1985年,戈爾巴喬夫上台後,面對蘇聯的衰落進行戰略收縮,蘇聯對東歐的政策也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戈爾巴喬夫為了緩和同美國與西歐的關系,放鬆了對東歐的控制。同時,戈爾巴喬夫也不乏推行其「新思維」,以使所謂「戈爾巴喬夫派」在東歐各國上台的意圖。戈爾巴喬夫的東歐政策「新思維」,推動了東歐各黨的改組、分裂和蛻變,催化了東歐的變化並促使東歐各國的反對派借勢突起。其次是西方因素。「和平演變」是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帝國主義國家針對社會主義國家的一項長期基本戰略,東歐是它們實施這一戰略選中的突破口。80年代初,西方國家加緊了這一戰略的實施。在東歐劇變過程中,西方國家進一步協調行動,採取了利用各種傳媒,宣揚西方價值觀念,進行意識形態的滲透;利用貸款、貿易和技術援助,誘壓東歐國家向西方靠攏;利用「人權」問題進行內政干涉,扶植、支持東歐國家內部反對勢力等多種手段,直接干預了事態的發展。蘇聯和西方的因素,是東歐劇變的重要原因。
蘇聯解體的原因:既有其長期的歷史原因,也有其復雜的現實原因。第一,關於歷史原因:蘇聯「體制上的弊端和政策上的錯誤」主要包括:長期存在的不適應商品經濟的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積重難返的突擊發展重工業為核心的經濟發展戰略;社會主義民主與法制的不健全;民族政策中的錯誤;對外關系中的霸權主義和與美國進行軍備競賽的政策。第二,戈爾巴喬夫的政治體制改革是造成蘇聯解體的直接原因。糾正體制上的弊端和政策上的失誤,其宗旨應是完善社會主義制度。戈爾巴喬夫推行的路線和政策之所以造成混亂和蘇聯的最終解體,根本原因在於其政治改革的指導思想背離了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和科學社會主義的方向。第三,關於外部原因。對於這個問題的認識應包括兩個方面:其一,「和平演變」戰略是西方資本主義國家針對社會主義國家的一項長期的戰略,是任何社會主義國家不能掉以輕心的。其二,西方國家實施「和平演變」戰略所憑借的,歸根結底是其所擁有的經濟實力。

❹ 英國的黨派都有哪些

1、保守黨

前身為托利黨,1833年改為現名1912年國家統一黨與之合並,稱保守統一黨,簡稱保守黨。創始人是羅伯特·皮爾(著名英國首相)。

1868年起同自由黨輪流執政,逐漸變為大資產階級、大地主和貴族利益的代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與自由黨聯合組閣。


2、英國工黨

1900年 2月由職工大會(即總工會)發起創立,初稱勞工代表委員會,由隸屬於職工大會的工會組織和費邊社、獨立工黨以及社會民主聯盟組成。1906年改稱工黨。


3、自由民主黨

自由民主黨於1988年,由成立於1859年的自由黨和短暫存在的社會民主黨合並而成(兩黨於合並前就已結為政治同盟數年)。內外政策主要是在原自由黨政策的基礎上進行調整,對內較強調經濟發展與社會正義之間的平衡,重視分配領域的「公平」問題以及環境、生態的保護。

4、社會民主黨

1981年3月26日成立。創立人是從工黨中分裂出來的 4名右翼人士。代表中小資產階級利益。參加者多數是公司經理、職員、企業管理人員、自由職業者和私人開業者。


5、共產黨

1920年 7月31日由不列顛社會黨、社會主義工黨和南威爾士共產主義者委員會合並組成。成立後即加入第三國際,成為第三國際的英國支部。1936年,組織英國支隊赴西班牙參加反對F.佛朗哥的戰爭。隨後,又開展了聲援中國抗日戰爭和反對A.N.張伯倫的「綏靖」政策,要求同蘇聯結成和平同盟的運動。

❺ 蘇聯共產黨和中共的區別有哪些

一、現在各自國家中地位不同:

1、中國共產黨現是中國的執政黨。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中國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中國各族人民利益的代表者。

2、蘇聯共產黨在1922年-1991年8月是蘇聯的唯一的合法政黨,也是蘇聯唯一的執政黨、在1991年蘇聯解體後被解散,2001年舍寧派領袖舍寧因反對俄共領導人久加諾夫另創共產黨聯盟-蘇聯共產黨,不久改名為蘇聯共產黨,已淪為在野黨。

二、執政各自走的路線不同:

1、中國共產黨是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其就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立足基本國情,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

2、蘇聯共產黨是執行蘇聯修正主義,簡稱為蘇修。支持帝國主義戰爭,宣揚民族沙文主義來欺騙和毒害工人階級,成為社會帝國主義者和社會帝國主義派。

三、革命道路不同

蘇聯革命是以發動工人奪取重點城市,繼而獲得全國的統治,中國的國情迫使中國的革命道路變成「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

(5)工業黨有哪些國家擴展閱讀

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是中國革命發展的客觀需要,是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工人運動相結合的產物。1840年鴉片戰爭以後,國際資本主義、帝國主義的勢力侵入中國,中國的社會結構由封建社會逐步演變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從鴉片戰爭到五四運動,中國人民為了反對帝國主義和封建統治進行了英勇不屈的斗爭,其中主要的是太平天國農民戰爭和資產階級領導的辛亥革命,但都相繼失敗了。歷史證明,中國的農民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由於他們的歷史局限性和階級局限性,都不能領導民主革命取得勝利。

隨著帝國主義的入侵和現代工業的發展,中國產生了無產階級,而且在不斷發展壯大,到1919年產業工人已經發展到200萬人左右。無產階級的產生和發展,為中國共產黨的建立奠定了階級基礎。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給中國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使中國的先進分子找到了救國救民的真理。

馬克思列寧主義在中國的廣泛傳播,為中國共產黨的建立奠定了思想基礎。1919年爆發的五四運動,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工人運動的結合,為中國共產黨的建立作了思想上和幹部上的准備。

1920年初,李大釗、陳獨秀等開始了建黨的探索和醞釀。4月,俄共(布)西伯利亞局派維經斯基等一行來華,了解中國情況,考察能否在上海建立共產國際東亞書記處。

他們先在北京會見了李大釗,後由李大釗介紹到上海會見陳獨秀,共同商談討論了建黨問題,促進了中國共產黨的創立。從5月開始,陳獨秀邀約李漢俊、李達、俞秀松等人多次商談建黨的問題。

1920年8月,陳獨秀在上海成立了中國共產黨的發起組。10月,李大釗在北京建立了共產主義小組。接著,在湖南、湖北、山東、廣東等地相繼建立了黨的早期組織,

同時在法國和日本也由留學生中的先進分子組成了黨的早期組織。這些組織當時叫法不一,有的叫共產黨,有的則稱共產黨小組或支部,由於它們性質相同,因此,後來統稱它們為各地共產主義小組。

❻ 中國大陸一共有多少個政黨,分別是什麼

中國八大民主黨派分別是什麼
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民革) 1948年1月1日正式成立,是由中國國民黨民主派和其他愛國民主人士所創建、具有政治聯盟特點、致力於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祖國統一事業的政黨。現有成員近6。5萬人。
中國民主同盟(民盟) 成立於1941年3月,當時稱「中國民主政團同盟」,1944年改組,並改名為「中國民主同盟」。它是以從事文化教育方面工作的知識分子為主體的社會主義勞動者和擁護社會主義的愛國者的政治聯盟,是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政黨。
現有盟員15。6萬人。 中國民主建國會(民建) 1945年12月成立,成員主要是愛國的民族工商企業家和與他們有聯系的知識分子等。現有成員8500人。 中國民主促進會(民進) 成立於1945年12月,成員主要是從事教育、文化、出版、科學和其他工作的高、中級知識分子。
現有成員8。1萬人。 中國農工民主黨(農工黨) 成立於1930年8月,是以醫葯衛生、科學技術和文化教育界的中、高級知識分子為主要成員的社會主義勞動者和擁護社會主義的愛國者的政治聯盟。
現有成員8萬餘人。 中國致公黨(致公黨) 成立於1925年10月,是以歸僑、僑眷為主的民主黨派。現有成員2萬餘人。 九三學社 成立於1946年5月,以科學技術、文化教育和醫葯衛生界的高、中級知識分子為主要成員。
現有成員8萬多人。 台灣民主自治同盟(台盟) 成立於1947年11月,是由居住在中國大陸的台灣省人士組成的社會主義勞動者和擁護社會主義的愛國者的政治聯盟。

閱讀全文

與工業黨有哪些國家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汽車撞人後保險賠多少 瀏覽:55
寶馬車電池電量怎麼看 瀏覽:521
汽車估值怎麼計算 瀏覽:781
魏渭賓士什麼型號 瀏覽:809
寶馬五系同級別的車型有哪些 瀏覽:333
長春哪裡可以改汽車大燈 瀏覽:862
汽車變速箱油換一次多少錢 瀏覽:830
奧迪前保險杠噴漆多久 瀏覽:829
汽車後排座位怎麼拆 瀏覽:239
學汽車電工哪裡好 瀏覽:949
東莞市記憶工業園區在哪個鎮 瀏覽:737
工業企業如何計算工資 瀏覽:649
長城哈弗汽車廠家是哪裡的 瀏覽:470
哪個位置是汽車b柱 瀏覽:505
西昌到攀枝花客車汽車要行駛多久 瀏覽:449
賓士gs1450多少錢 瀏覽:650
小汽車的中控有哪些功能 瀏覽:202
哪裡可以找到汽車改裝群 瀏覽:488
汽車違章超過多少個 瀏覽:966
汽車牌照多久能列印出來 瀏覽:5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