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洋務派以「自強」為口號創辦的最大的軍事企業是什麼
洋務派以「自強」為口號創辦的最大的軍事企業是江南製造局。 李鴻章就任江蘇巡撫駐節上海後,極為贊同容閎關於中國必須首先建立能夠造機器的「機器母廠」的建議。容閎赴美國購辦的100餘台機器於1865年運抵上海,李鴻章將其全部奏留,劃歸江南製造局所有,成為其很長一段時間內的主要生產設備。李鴻章這樣描述辦廠目的,「查此項鐵廠所有,系制器之器,無論何種機器逐漸依法仿製,即用以製造何種之物,生生不窮,事事可通。目前未能兼及,仍以鑄造槍炮借充軍用為主洋機器於耕織、刷印、陶埴諸器皆能製造,有裨民生日用,原不專為軍火而設。」江南製造局是中國最早使用大規模機器生產的近代軍事工業,也是舊中國近代工業的開端。 從1842年至1865年間,外國資本主義勢力已在中國沿海通商口岸,陸續興辦了一批近代工業企業。據統計,在這段時期內,外國資本主要是英國資本,在上海、廣州、福州、廈門等口岸,設立的較有規模的近代工業企業,共達32家。江南製造局,無疑是近代中國第一家能稍與外國抗衡的工業企業。它用蒸汽機作動力,以機器為勞動手段,僱傭了一批殘存著工役制度遺痕、以商品形式出賣勞動力的產業工人。 江南製造局在開展軍工生產的同時,培養出中國近代第一批產業工人和技術人才。這主要表現在許多工人在軍工企業中學到了技術,受到了鍛煉,他們走向社會後,為許多其他後起的近代企業所用,從而推動了中國產業經濟的發展。在江南製造局初步組成時,原有的本國工人在兩三百人左右。這些工人是江南製造局最早的基本工人,其中的大部分應是具有一定的機器製造技術的。虹口時期,中國工人人數陸續增加,大概在600人左右。遷移至高昌廟後,生產規模不斷擴大,工人人數也隨之不斷增加。1869年,根據《教會新報》的記載,當時江南製造局的工人數字是:「外國人十三位,共有中國作工者一千三百名。」英國領事1872年度的商務報告中也說:「江南製造局僱傭著不少的外國技師,約有一千三百名中國工人。」1876年,根據當年成書的葛元煦《滬游雜記》,裡面提到說江南製造局有「工匠二千餘人」。 來源:管理學家
❷ 洋務派在自強的口號下創辦的軍事工業有
第一,19世紀60——70年代,在這個階段里洋務派以「自強」為口號創辦了近代軍事工業。國防近代化的特殊要求,導致近代軍事工業的率先創辦。洋務派先後創辦了一大批軍工企業,以曾國藩創辦安慶內軍械所為標志,主要有:江南製造總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機器局、湖北槍炮局等,以及各省陸續建立的蘭州機器局、廣州機器局等,共二十一處軍工廠。 第二,19世紀70——90年代,在這個階段他們以「求富」為口號創辦了近代民用工業。對於軍事工業而言,原材料和燃料就是它們的生命線。當時,無論是紡織、鋼鐵工業還是其他製造業,都建立起了機器工業企業。洋務企業盡管受當時社會歷史條件的限制,機械化的程度還很低,各企業內部仍大量使用手工勞動,但它們畢竟引進了西方先進的機器和工藝,在生產技術方面發生了空前的大變革,使中國破天荒出現了近代工業文明的曙光。 第三,洋務派還創辦了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軍。為了「自強、禦侮」,洋務派在興辦軍用工業的同時,開始籌建近代化的海軍和海防,這是中國近代海防事業的巨大進步,結束了中國以往有海無防的時代。 第四,洋務派在人才培養和教育事業上也做出了巨大努力,派遣留學生出國深造學習,創辦中國近代教育,如京師同文館等。據統計,到1896年為止,各地洋務派開辦的洋務學堂有34所。這些學堂大多是專門性的實用技術學堂,規模大小不等,程度高低不同。 第五,洋務運動還促進了中國外交近代化的發展,總理衙門的設置是早期中國近代化邁出外交的第一步.在外國列強的要求下,1861年初,咸豐帝批准了奕欣等洋務派人士的奏請,設立總理各國事務衙門,主管外交通商及其他洋務事宜。這是中國近代第一個常設的外交機構。 第六,我們在從洋務派的指導思想上看,洋務運動的指導思想是「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簡稱為中體西用,它是貫穿於洋務運動始終的一個指導思想。然而應當指出,洋務派主張的「中體西用」,「實際是一革命性的態度」。[1]它最初是由馮桂芬於19世紀60年代初在《校_廬抗議》一書中提出的,馮桂芬說:「以中國之倫常名教為原本,輔以西國富強之術。」[2]之後,洋務派官僚和理論家們特別是後者又對這一思想加以解釋,並對這一概念進行了闡述。按照當時洋務派的主流觀念的認識,所謂的「中體西用」,簡單說來就是要以中國的孔孟之道,為代表的中國封建君主專制制度的思想文化、以「倫常名教」作為思想基礎,以向西方學習技藝為主,而對於封建君主的專制制度是不動搖。這就決定一切的前提是必需為封建統治而服務的,他們不想也不可能在中國發展資本主義。 來源:數碼設計
❸ 洋務運動以「自強」為口號,創辦了軍事工業是什麼。
洋務派引進西方先進生產技術,創辦新式軍事工業,訓練新式海陸軍,建成北洋水師等近代海軍。其中規模最大的近代軍工企業是在上海創辦的江南製造總局,除此以外,還有福州船政局、天津機械製造廠等一系列軍用工業生產廠。
❹ 洋務運動前期以自強為口號創辦什麼工業
洋務運動是19世紀60-90年代,洋務派掀起的一場「師夷長技」的運動.洋務運動起初以「自強」為口號,購買外國機器,學習西方技術,創辦了一批軍事工業.建設軍事工業需要大量費用,為輔助軍事工業,19世紀70年代,洋務派又提出「求富」口號,創辦民用工業.洋務運動中洋務派創辦的安慶內軍械所、江南製造總局、福州船政局都屬於軍事企業.
故答案為:
√.
❺ 洋務運動的代表人物,口號,有哪些軍事工業,民用工業
洋務運動,又稱自強運動、同治維新,是清後期至清末時,清廷洋務派官員以「師夷長技以制夷」為發展基礎,在全國展開的工業運動。「師夷之長技以自強」和「師夷之長技以求富」分別是前期與後期的運動口號和目標。
在中央總理衙門辦事大臣,恭親王奕䜣,文祥、沈桂芬成為洋務派在中央的代表勢力。
在地方代表人物中,多數與曾國藩有關:曾國藩(漢族,道光十八年進士,湘軍領導人)、崇厚(滿洲貴族)、左宗棠(曾國藩的同僚,漢族士紳,率領軍隊收復新疆)、沈葆楨(曾國藩的屬下,進士出身,接替左宗棠創設福建船政,任南洋通商大臣)、李鴻章(曾國藩的門生,漢族,道光二十七年進士,淮軍領導人,清朝後期的實力派)、張之洞(漢族,同治二年進士,號稱「香帥」創設漢陽兵工廠)、劉坤一、唐廷樞。
在洋務運動初期,洋務派以「自強」為口號,通過引進大機器生產技術,在各省成立了新的軍事工業,以加強軍事力量。如安慶內軍械所(安徽安慶,曾國藩)、天津機器製造局(天津,崇厚)、江南製造總局(上海,李鴻章)、漢陽兵工廠(湖北漢陽,張之洞)、金陵機器製造局(南京,李鴻章)、福州船政局(福州,左宗棠、沈葆楨)和西安機器局(西安,左宗棠)等。但由於生產管理方式是官僚主義舊式管理,加上產品僅供政府使用,不計成本,使得這些軍事工業的產品大多沒有利潤,因而很少有再繼續投資擴大生產的。
由於前期的軍事工業耗費了大量銀餉卻沒有明顯成效,並且軍事工業所需的原料也出現短缺,洋務派決定以「求富」為口號,再發展一批民用工業以籌集資金,這批民用工業的產品很多是以市場為導向,具有近代資本主義工業的特點。這些民用工業的產品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國資本主義國家的商品輸出。(開平煤礦、湖北織布局、漢陽鐵廠、蘭州製造局、蘭州機器織呢局、輪船招商局、機器織布局)
❻ 洋務運動中洋務派在自強和求富口號下,分別創辦了什麼企業
洋務運動中洋務派在「自強」為口號下,創辦軍事工業。如安慶內軍械所、江南製造總局、福州船政局等。
洋務運動中洋務派在「求富」為口號下,創辦了一些民用工業。如李鴻章在上海創辦的輪船招商局、張之洞創辦的漢陽鐵廠、湖北織布局等。
洋務運動,又稱自救運動,該運動從1861年(咸豐十年底開始)至1894年(19世紀60年代到90年代)。前期口號是「師夷長技以自強」,後期口號是「師夷長技以自富」。
(6)以自強為口號的軍事工業有哪些擴展閱讀:
洋務運動的積極作用
一、軍事方面
經歷了軍事的慘敗後,一貫主張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洋務派認識到以軍事工業的創新才是富國的根本,於是提出了「自強」的口號。洋務派以興建軍事工業為主。出於鎮壓各地農民起義軍和抵禦列強的目的,洋務派先後設立了天津和江南機械製作廠,興建武備學堂以培養能夠使用新式武器的技術人才。
同時,近現代化的武器還需要近現代化的交通,所以推動了造船廠和電報局的設立,以及運輸裝備和鐵路的修建。他們還開辦了天津北洋水師學堂和威海水師學堂等一批軍事學校,為中國的近代國防事業做出了很大的貢獻。洋務派還力排眾議,興建了新式海軍。新式軍事工業的發展在抵禦列強的侵略上發揮了重要作用。
如1876年左宗棠率兵出征新疆收復伊犁,大大打消了西方列強的囂張氣焰,1884年中法戰爭中的鎮南關大捷更是震驚中外。洋務派的自強運動,增強了國防實力,推動了中國近現代化的軍事進程,有效的遏制了西方列強侵略的步伐。
二、工業方面
1870年至1890年,是洋務運動的第二階段,洋務派提出了「求富」的口號,以興辦民辦工業為主。這一時期,洋務派大力發展了紡織、煉鋼、采礦以及航運等民用企業。除固有的官辦模式外,還採用了官督商辦以及官商合辦的模式,如輪船招商局、開平礦務局,上海機器織布局的設立。
洋務派在企業設立伊始,便從西方引進先進的機器設備和先進技術,聘用外國技術人員進行指導。盡管洋務企業受到了來自各方面的諸多限制,但眾多洋務民用企業的設立極大的促使了中國在生產技術方面的大變革,使中國出現了近代工業文明的曙光。
在洋務運動的影響下,中國的一些地主和商人受到企業利潤的吸引開始投資新式工業,這可以說是中國資本主義工商業的開始,如華僑商人陳啟源創辦的繼昌隆機器絲廠。這些工業為近代工業的發展奠定了基礎,資產階級也在這一階段開始孕育。
三、教育方面
洋務運動鼓勵開辦「新學」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封建科舉制度的瓦解,京師同文館的設立培養了一批翻譯和外交人才,為中國教育的近代化儲備了一定數量的人才;清政府還分批派遣留學生出國留學,學成歸來後為中國的發展出謀劃策,
如詹天佑幼年留學美國,學成回國後主持修建了京張鐵路等鐵路工程,被譽為中國首位鐵路總工程師。一系列教育方面的探索舉措開啟和推動了中國教育的近代化。
❼ 洋務派以「自強」為口號創辦的最大的軍事企業是什麼
洋務派以「自強」為口號創辦的最大的軍事企業是江南製造局。 李鴻章就任江蘇巡撫駐節上海後,極為贊同容閎關於中國必須首先建立能夠造機器的「機器母廠」的建議。容閎赴美國購辦的100餘台機器於1865年運抵上海,李鴻章將其全部奏留,劃歸江南製造局所有,成為其很長一段時間內的主要生產設備。李鴻章這樣描述辦廠目的,「查此項鐵廠所有,系制器之器,無論何種機器逐漸依法仿製,即用以製造何種之物,生生不窮,事事可通。目前未能兼及,仍以鑄造槍炮借充軍用為主
❽ 洋務運動中創辦的軍事工業和民用工業有哪些
洋務運動,又稱自救運動、自強運動。該運動是19世紀60~90年代洋務派所進行的一場引進西方軍事裝備、機器生產和科學技術以維護封建統治的「自強」、「求富」運動。
一、軍事工業:在洋務運動初期,洋務派以「自強」為口號,通過引進大機器生產技術,在各省成立了新的軍事工業,以加強軍事力量。
1.安慶內軍械所:1861年在安慶大觀亭由曾國藩設立,為中國最早的現代軍工企業。
2.江南機器製造總局:1865年9月20日在上海由曾國藩規劃,後由李鴻章經始督辦,並由丁日昌總辦,為晚清中國最重要的軍工廠,也是近代最早的新式工廠之一。主要製造槍炮和修造輪船。
3.福州船政局:1866年8月19日由左宗棠在福州馬尾設立,開辦了我國第一個正規的飛機製造廠----海軍飛機工程處,從事水上飛機製造。
4.北洋機器局:1867年在天津由三口通商大臣崇厚設立,是中國早期的現代化兵工廠。以製造火葯、槍炮、子彈、水雷,布置水雷用的輪船和挖河船為主。
5.蘭州製造局:1869年於西安由左宗棠建立,生產彈葯。
6.漢陽兵工廠:1890年在漢陽由張之洞設立,除了步槍製造設備以外還引進了煉鋼與火炮製造設備,成為當時中國少有可以生產各式陸軍用輕重兵器之兵工廠。
二、民用工業:由於前期的軍事工業耗費了大量銀餉卻沒有明顯成效,並且軍事工業所需的原料也出現短缺,洋務派決定以「求富」為口號,再發展一批民用工業以籌集資金,這批民用工業的產品很多是以市場為導向,具有近代資本主義工業的特點。
1.輪船招商局:1873年01月14日於上海由李鴻章等設立。從事江浙漕糧運輸及各種客貨運輸業務。
2.開平煤礦:1878年在開平由李鴻章設立。主要是為了解決中國南方地區工業化的快速發展而帶來的煤炭緊缺問題。
3.湖北織布局:1888年在廣州由兩廣總督張之洞籌設,能織原色布,斜紋布,花布等,暢銷湖北、湖南、四川等省,還遠銷海外。
影響:
第一,引進了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一些近代科學技術,使中國出現了第一批近代企業;
第二,為中國近代企業積累了生產經驗,培養了技術力量;
第三,在客觀上為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起到了促進作用,為中國的近代化開辟了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