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工業生產 > 鋼鐵工業有哪些興起

鋼鐵工業有哪些興起

發布時間:2022-08-31 03:45:00

❶ 中國近代鋼鐵工業興起背景和發展艱難的原因

19世紀下半葉清政府發展近代軍事工業,制槍炮、造戰艦,大量輸入西方國家生產的鋼鐵。1867年進口鋼11萬擔(約8250噸),1885年達120萬擔(約9萬噸),1891年增加到173萬擔(約13萬噸),進口鋼逐漸占據了中國的市場,使傳統的冶鐵業難以維持生產。19世紀80年代以後,中國官辦工業從軍事工業擴展到民用工業。由於鋼鐵消費量的增加,近代礦冶工業的興起就成為時代的需要。
1871年,福州船政局所屬鐵廠首先採用新的鋼鐵加工技術:安裝吊車,鑄造大型汽缸;購置3噸汽錘,鍛造大車軸;建立拉鐵(軋鋼)廠,軋制15毫米以下的造船鋼板和6~120毫米圓鋼、方鐵。1886年,貴州巡撫潘霨創辦青溪鐵廠,先用土爐,後從英國訂購熟鐵爐18座、1噸貝塞麥爐2座、軋板機1架、軋條機13架,1888年安裝完畢。終因清廷腐敗,缺乏資金、鐵礦石和煤,又不善於經營,無人精通技術,而於1893年停辦。這是興辦近代鋼鐵廠的一次嘗試。1890年,上海江南機器製造總局(簡稱「江南製造總局」或「江南製造局」)建成中國第一座3噸煉鋼平爐,後又建成了一座15噸煉鋼平爐(圖1)。同年,湖廣總督張之洞主持興建湖北漢陽鐵廠和大冶鐵礦,這是中國也是遠東第一座近代鋼鐵聯合企業,它的建成標志著中國近代鋼鐵工業的興起。 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後,除漢冶萍有較大發展外,本溪、鞍山、上海、陽泉和石景山等地的鋼鐵工廠也先後起步。
1915年「本溪湖煤鐵股份公司」開工生產,至1917年有300立方米高爐2座,後又增加小高爐(每爐日產鐵20噸左右)2座,冶煉優質生鐵。1916年中日在鞍山合辦」振興鐵礦無限公司」。1918年正式開辦「鞍山制鐵所」,有515立方米高爐2座,後又建煉焦爐4座和693立方米高爐1座。1917年山西陽泉建立保晉鐵廠,有日產20噸生鐵的小高爐1座。1918年上海和興化鐵廠(今上海第三鋼鐵廠前身),先後建立10噸和25噸小高爐共2座,10噸平爐2座和軋鋼機一套。揚子機器公司在武漢諶家磯建立日產鐵約100噸的高爐1座。1919年龍煙鐵礦籌建石景山鐵廠,1920年一號高爐開工建設。以上鋼鐵企業建立後,1920年全國鐵產量達43萬噸,鋼產量6.8萬噸。1923年東北兵工廠建電爐1座,這是中國早期的煉鋼電爐之一。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日本帝國主義佔領了中國東北地區;1937年「七七」事變後,又侵佔了華北、華中、華東等廣大地區。他們對這些地區的礦產資源,大肆掠奪。1931年開始經營廟兒溝鐵礦,建200噸、180噸高爐各 1座,煉鐵能力達到年產13萬噸。1933年,日本在鞍山成立昭和制鋼所,1935年它新建的第一煉鋼廠(有100噸平爐4座)出鋼,1937年又添建150噸平爐 2座,此外,昭和制鋼所的第二選礦廠、第一軋鋼廠、大型軋鋼廠、小型軋鋼廠、薄板廠和4號高爐等也陸續投產,1937年產量為生鐵70萬噸、鋼50萬噸、鋼材28.5萬噸。在鞍山地區,除昭和制鋼所外,還有中型軋鋼廠、無縫鋼管廠、鑄管廠、鋼管廠、鋼絲廠、鍍鋅廠、耐火材料廠、機械廠、中板廠等,也是日本帝國主義控制的。1937年,北京、天津、唐山、陽泉等地也新建或改建了鋼鐵廠。
民國以後,面對漢冶萍「竭蹶復竭蹶,失敗復失敗」的經營局面,出現了一批對漢冶萍失敗原因進行理性思考的文章,提出了各種不同的見解。 多數研究者將漢冶萍失敗的原因歸結為內部經營管理不善和國內局勢動盪。曾述啟在1914年的調查報告中將漢冶萍失敗的主要原因歸結為「地勢失敗(指鐵廠選址漢陽,距礦地太遠、交通不便、運費高昂)、用人失敗、經營失敗、組織失敗、際遇失敗」[35]。《漢冶萍公司紀略》認為漢冶萍公司無良好結果的原因在於「(一)辦理不得其法;(二)弊端甚大,廠礦人員無不舞弊者,董事無論矣;(三)前期鐵價低廉,且受日本牽制,今漲價所加有限。」[36]吳景超則認為漢冶萍失敗的原因在於「計劃不周、用人不當、管理不善、環境不良」。[37]顯然,三者都將失敗的主要原因歸結為公司主觀方面。對客觀原因的分析如「際遇失敗」、「環境不良」主要指「內亂時時發生」的國內社會秩序以及當時各級執政當局「補助是少有的,而誅求卻無厭」。所論有一定根據也有一定道理,但其偏頗之處也顯而易見。 作為公司高層經營管理者的李維格對此問題見解獨到,他強調國家主權與行業標准對漢冶萍的負面影響。他認為任何國家的鋼鐵工業,都經歷了艱難起步到逐漸發展的過程,漢冶萍早期的經營失誤並不可怕,資金、人才的缺乏也不足為懼,真正阻礙漢冶萍發展的原因是沒有國家的關稅保護和行業生產標准,「漢廠十數年來,坐此兩大原因,日在艱難困苦之中」。

❷ 中國近代第一個鋼鐵工業是什麼

終因清廷腐敗,缺乏資金、煤和鐵礦石,加上不善管理,無人精通技術,而於1893年停辦。這是興辦近代鋼鐵廠的一次嘗試。
1890年,湖廣總督張之洞主持興建湖北漢陽鐵廠和大冶鐵礦,它的建設標志中國近代鋼鐵工業的興起。1908年,漢陽鐵廠、大冶鐵礦和萍鄉煤礦聯合組成漢冶萍煤鐵廠礦公司。這是中國近代第一個鋼鐵聯合企業,也是當時遠東第一流的鋼鐵聯合企業。

❸ 誰知道中國近代鋼鐵的發展(詳細) 急用 謝謝!~

19世紀下半葉清政府發展近代軍事工業,製造槍炮、戰艦,大量輸入西方國家生產的鋼鐵。1867年進口鋼約8250t,1885年約9萬t,1891年增加到170萬擔(約13萬t)。進口鋼逐漸佔領了中國的市場,使傳統的冶鐵業難以維持生產,而國內鋼鐵消耗量又不斷增加。因此近代鋼鐵工業的興起就成為時代的需要。

1871年(清同治十三年),直隸總督李鴻章、船政大臣沈葆楨請開煤鐵,以濟軍需,上允其請,命於直隸磁州、福建、台灣試辦。1875年,直隸磁州煤鐵礦向英國訂購熔鐵機器,因運道艱遠未能成交。此事表明,當時已開始注重舉辦新式鋼鐵事業。1886年,貴州巡撫潘蔚創辦青�廠,先用土爐,後從英國訂購煉鐵、煉鋼設備,1888年安裝完畢。終因清廷腐敗,缺乏資金、煤和鐵礦石,加上不善管理,無人精通技術,而於1893年停辦。這是興辦近代鋼鐵廠的一次嘗試。

1890年,湖廣總督張之洞主持興建湖北漢陽鐵廠和大冶鐵礦,它的建設標志中國近代鋼鐵工業的興起。1908年,漢陽鐵廠、大冶鐵礦和萍鄉煤礦聯合組成漢冶萍煤鐵廠礦公司。這是中國近代第一個鋼鐵聯合企業,也是當時遠東第一流的鋼鐵聯合企業。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除漢冶萍有較大的發展外,本溪、鞍山、上海、陽泉、武漢和石景山等地的鋼鐵工廠也先後起步。以上鋼鐵企業建立後,1920年全國生鐵產量達43萬t,鋼產量達6.8萬t。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日本帝國主義佔領了中國東北地區;1937年「七七」事變後,又侵佔了華北、華中、華東等廣大地區。除東北地區外在北京、天津、唐山、陽泉等地新建或改建一批鋼鐵廠。

抗日戰爭期間,在抗戰後方的四川、雲南和晉東南等地也建設一批鋼鐵廠。1932~1948年,全國最高產量,鐵未超過180萬t,鋼未超過100萬t。1943年是1949年以前中國鋼產量最高年份,在世界上只佔第16位。由於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戰爭和內戰的破壞,1949年生產鋼鐵的企業只有19個,年產鋼僅15.8萬t,在世界上居第26位。

從1890年張之洞創辦漢陽鐵廠到1948年半個世紀中,我國產鋼總量僅760萬t。新中國成立後,到1958年,僅用9年時間,我國(未包括台灣)鋼產量就達到800萬t。1978年鋼產量突破3000萬t(3178萬t),11年後的1989年升至6159萬t,到1996年鋼產量突破1億t(10124萬t),這在世界鋼鐵工業發展史上是少有的。

❹ 世界鋼鐵企業的發展史

從建國初期,國家以重點發展重工業以盡快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時起,鋼鐵工業即被作為重工業的代表而得到了中央政府的高度的重視,從而有了從幾乎是空白建立起一個強大的鋼鐵產業的可能。從一五計劃時起,國家就不斷地從農業和其他產業上為鋼鐵產業的發展籌集了大量的資金,並不惜花很大的代價用於技術的開發和創新。同時,鋼鐵工業作為中國最重要的基礎原材料產業之一,與國家改革開放、經濟發展與社會進步的步伐息息相關。經過近六十年的發展,中國鋼鐵產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逐步步入了成熟的發展階段。
從1949年新中國成立到現在,已經整整60年了。在60年中,新中國的鋼鐵工業在戰爭廢墟上艱苦創業,既有順利發展的機遇,也有探索前進的挑戰;有過三年「大躍進」全民大煉鋼鐵的沉痛教訓,也遭遇過10年「文化大革命」的嚴重干擾和挫折。盡管如此,中國鋼鐵工業仍克服重重困難,艱難前行,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輝煌成就。

改革開放後中國鋼鐵工業走上快速發展的道路,特別是進入新世紀以來中國鋼鐵工業進入新的發展階段。我國鋼鐵行業在黨中央、國務院的親切關懷和正確領導下,以科學發展觀為指針,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積極滿足下游產業發展的需要,在鋼鐵產量快速增長的同時,加強技術進步和節能減排,不斷改善品種質量,國際競爭力明顯增強,作為基礎原材料工業,鋼鐵工業為國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實現了前人的躋身於世界鋼鐵大國的夢想。2008年中國粗鋼產量超過5億噸,是1949年新中國成立的時粗鋼產量的3164倍,鋼產量佔到全球的38.2%。

一、新中國鋼鐵工業發展的歷程

回顧新中國現代鋼鐵工業的崛起、壯大,大體經歷了改革開放之前的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時期(1949~1978年)、改革開放初期(1978~1992年,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過渡期)、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初期(1993~2000年)和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國民經濟高速增長時期(2001年以來)四個發展階段。

(一)第一階段(1949~1978年)

在改革開放前的30年中,中國鋼鐵工業的發展經歷了「一次重大轉變」、「兩個黃金發展期」、「三次基本建設高潮」和「一段坎坷、曲折路」。

1.一次重大轉變

從建國初期到第一個五年計劃,中國鋼鐵工業的發展是在前蘇聯大力支援下開展的,幾乎全盤照搬蘇聯的模式。1956年毛澤東同志發表《論十大關系》之後,中國鋼鐵工業的發展在認真總結學習蘇聯經驗教訓基礎上,轉變到從中國國情實際出發,充分發揮中央和地方兩個積極性,走大、中、小相結合之路。這一轉變,對中國鋼鐵工業的崛起、壯大具有重要意義。

2.兩個黃金發展期

第一個黃金發展期是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1953~1957年),年均增鋼80萬噸,年均增長31.6%,到1957年達到了535萬噸。

第二個黃金發展期是國民經濟調整期間(1963~1965年),年均增鋼185萬噸,年均增長22.4%,到1965年達到了1223萬噸。

3.三次基本建設高潮

第—次是第一個五年計劃,實施蘇聯156個援建項目中的八大鋼鐵項目的建設,包括新建武鋼、包鋼、北滿鋼廠、吉林鐵合金廠、吉林炭素廠、熱河釩鈦廠,改擴建了鞍鋼和本鋼等。同時還進行了大冶鋼廠、太鋼、唐鋼等近20個企業改擴建工程。

第二次是1956年規劃並開始建設的「三大、五中、十八小」。三大是繼續進行鞍鋼、武鋼、包鋼三個大型鋼鐵基地建設;五中是擴建、新建五個中型鋼鐵企業,即擴建太鋼、重鋼、馬鋼、石景山鋼鐵廠,新建湘鋼;十八小是新建十八個小型鋼廠,即邯鋼、濟鋼、臨鋼、新余、南鋼、柳鋼、廣鋼、三明、合鋼、長特、新疆八一、杭鋼、鄂鋼、漣鋼、安鋼、蘭鋼、貴鋼、通鋼等。

第三次是1964年開始的三線建設,主要是新建了攀鋼、長城特鋼、峨嵋鐵合金廠、水城鋼鐵廠、遵義金屬製品廠、樂山軋輥廠等:恢復建設了酒鋼、蘭鋼、略鋼;擴建了成都無縫鋼管廠、重鋼、重特、昆鋼、貴鋼、遵義鐵合金廠,還有鞍鋼援建寧夏石嘴山鋼繩廠。這三次基本建設高潮的開展,為新中國鋼鐵工業日後發展打下了重要基礎。

4.一段坎坷、曲折路

1958年「大躍進」的高指標、大辦鋼鐵、浮誇風,「文化大革命」中的破壞、整頓、再破壞,以及其後的「鬧翻番」、「洋躍進」等脫離實際、違背鋼鐵工業發展規律的行為,使中國鋼鐵工業在十幾年的時間里,走了一段三起三落的坎坷、曲折路程,使中國鋼鐵工業付出了沉重的代價。

改革開放前的近30年中,國家對鋼鐵工業的總投資為615.28億元,其中基本建設投資526.46億元,佔85.6%;更新改造投資88.8億元,佔14.4%。中國鋼鐵工業在跌宕起伏中,經過數百萬鋼鐵人的頑強拼搏,初步建立起了包括采礦、選礦、燒結、煉鐵、煉鋼、軋材、焦化、耐材、鐵合金、碳素等要素結構比較完善,地質勘探、工程設計、建設施工、設備修造、科學研究、冶金教育等門類比較齊全,以大型企業為骨幹、大中小相結合,具有3500萬噸鋼生產能力的新中國冶金工業體系。鋼產量由1949年的15.8萬噸增加到1978年的3178萬噸,年均增鋼100萬噸;鋼材板管帶比由1952年的12.3%提高到1978年的32.3%;低合金鋼、合金鋼比由1962年的10.1%提高到1978年的16%;鋼材自給率由1953年的61.25%提高到1978年的72.66%;噸鋼綜合能耗下降到2.54噸標煤。這30年取得的成果,為後30年中國鋼鐵工業的持續、穩定、快速發展打下了基礎。

(二)第二階段(1978~1992年)

在1978~1992年的14年中,中國鋼鐵工業對外開放取得了顯著成效。鋼鐵工業從國外引進了700多項先進技術,利用外資60多億美元。特別是引進國外先進技術裝備新建了寶鋼、天津無縫鋼管公司兩座現代化大鋼廠,並對老鋼廠實施了一系列重點改造項目,使中國鋼鐵工業的技術結構發生了明顯變化,縮小了與世界先進水平的差距。

在發展鋼鐵工業生產規模上,除新建上海寶鋼、天津無縫鋼管公司以及一些鄉鎮鋼鐵企業外,主要是抓現有鋼鐵企業的技術改造。在抓老企業技術改造、走內涵式擴大再生產方面,邁出了三大步:第一步:「立足現有企業,走挖潛、改造、配套、擴建的路子。」第二步:重點解決發展速度(數量)、品種結構、產品質量都不適應國民經濟和國防軍工需要的「三個不適應」問題。第三步:鋼鐵工業要上「四個新台階」:上品種質量水平的新台階,上現代化工藝裝備水平的新台階,上集約經營和規模經濟的新台階,上綜合經濟效益的新台階,以增強鋼鐵工業的發展活力。

在這十幾年中,隨著改革開放的逐步深入,現有企業技術改造的不斷推進,使鋼鐵工業實現了持續、穩定、健康發展。1978~1992年,鋼鐵工業固定資產投資共計1465.43億元,其中基本建設投資759.72億元,佔51.8%,更新改造投資705.71億元,佔48.2%。建成投產了上海寶山鋼鐵總廠一、二期和天津無縫鋼管公司。1983年鋼產量突破4000萬噸,1986年突破5000萬噸,1989年突破6000萬噸,1991年突破7000萬噸,1992年達到了8093萬噸。1978年到1992年,鋼材板管帶比由32.3%提高到37.4%,連鑄比由3.5%提高到30%,合金鋼、低合金鋼比由16%提高到21.6%,鋼材自給率由72.7%提高94.7%,噸鋼綜合能耗由2.54噸標煤降低到1.57噸標煤。

(三)第三階段(1993~2000年)

從黨的十四大到2000年,是中國初步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階段。這個時期中國鋼鐵工業發展的突出特點是著力「一個適應」,實施「二個轉變」,即著力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要求;由發展數量規模為主向調整、優化結構為主轉變,由鋼鐵產品長期數量短缺向控制總量轉變。這個時期中國鋼鐵工業是深化內涵式擴大生產的階段。

這一時期鋼鐵行業堅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實施調整、優化結構,推進和實現了兩個重大轉變,促進鋼鐵工業生產力的發展。

第一個轉變:由長期規模擴張為主轉向調整優化結構為主,提高綜合競爭力,提出把「結構優化作為鋼鐵工業發展的中心環節」,主要是優化產品結構和工藝技術結構,同時優化企業組織結構,大力推進淘汰落後,採用新技術對老企業進行技術改造,實現工藝技術現代化。由此拉開了採用高爐噴煤粉、連續鑄鋼、濺渣護爐、熱裝熱送等六大共性先進技術改造老企業、優化品種結構和工藝技術結構的大幕。

第二個轉變:鋼鐵產品由長期數量短缺轉向階段性、結構性過剩,開始實行總量控制。1993年到1998年期間,由於低水平重復建設形成了大量過剩的生產能力,從而提出「控制總量,優化結構,大力提高冶金工業發展的質量和效益」的方針,並在全行業特別是大中型鋼鐵企業中展開了壓縮生產總量的工作。

1993~2000年,中國鋼鐵工業固定資產投資達3476.06億元,其中基本建設投資為1446.14億元,佔41.6%,更新改造投資2029.87億元,佔58.4%;鋼產量由1993年的8954萬噸增加到1996年10124萬噸,2000年鋼產量達到了12850萬噸,成為世界最大的產鋼國和消費國:鋼材板管帶比由1993年的36.7%提高到2000年的41.7%,低合金鋼、合金鋼比由22.8%提高30.9%,連鑄比由33.9%提高到82.5%,平爐鋼比下降到0.9%,轉爐鋼比提高到87.5%:鋼材自給率達到93.1%;噸鋼綜合能耗下降到1.18噸標煤;加速了淘汰小高爐、小轉爐、小電爐、平爐、化鐵煉鋼、多火成材、橫列式和復二重軋機的進程,大大縮小了中國鋼鐵工業與國際先進水平的差距。

(四)第四階段(2001~2008)

2001年以來,中國改革開放進入了新的歷史階段,鋼鐵工業發展的外部環境陸續出現了一系列的新情況、新問題、新變化。

在這一階段中,中國鋼鐵工業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努力滿足相關行業快速發展的要求,積極應對新挑戰,不斷解決新問題,實現了跨越式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輝煌成就。

產業規模迅速擴大,鋼產量連續跨越2億噸、3億噸、4億噸的台階,2008年粗鋼產量超過5億噸。2001~2008年期間,鋼產量年均增長率達到20%,佔全球鋼產量的比重從17.8%提高到38.2%,在世界鋼鐵業的地位顯著提升;鋼鐵產品的進出口格局發生了根本性逆轉,徹底結束了中國鋼鐵材料供給不足的歷史。見表1。

技術裝備國產化、現代化取得重大進展,品種質量得到優化。鞍鋼、武鋼、首鋼、馬鋼、太鋼、濟鋼、萊鋼、安鋼等大型老企業的現代化技術改造,廣泛採用了高效鐵礦采選技術,鋼鐵冶煉技術、軋鋼技術、高端產品開發、大型冶金成套技術集成、節能節水技術和資源綜合利用技術:鞍鋼、武鋼、太鋼、馬鋼、邯鋼、包鋼等大型老企業的現代化新區、新基地的建設和相繼投產;鞍鋼營口鮁魚圈沿海鋼鐵基地項目、首鋼與唐鋼集團合作的河北曹妃甸沿海鋼鐵基地項目也於2008年和2009年投產;正在開展前期工作的寶鋼集團的廣東湛江項目和武鋼集團的廣西防城港項目等一批沿海的現代化鋼鐵基地正在籌建之中。

節能減排取得巨大進步。全國重點大中型鋼鐵企業的噸鋼綜合能耗由876千克標煤降到628千克標煤,這一指標意味著目前冶煉1噸鋼的綜合能耗僅相當於改革開放前1978年的1/4,噸鋼耗新水下降到5.31噸,SO2、COD、工業粉類排放均大幅下降;使鋼材品種與質量顯著改善,國內市場佔有率大幅提升,2007年22類鋼材中有18類鋼材的自給率超過100%。

產業組織結構得到優化。2008年,全球年產鋼2000萬噸以上的企業有12家,其中中國佔5家。2008年與2001年相比,年產鋼500萬噸以上的企業從4家增加到24家;此間,唐鋼整合宣鋼和承鋼,唐鋼集團與邯鋼集團組建為河北鋼鐵集團;濟鋼與萊鋼組建為山東鋼鐵集團;寶鋼重組新疆八鋼和控股廣東鋼鐵集團;武鋼重組鄂鋼、昆鋼和控股廣西鋼鐵集團;馬鋼重組合鋼;沙鋼重組淮鋼、江蘇永鋼和河南安陽永鋼等等。鋼鐵企業聯合重組的步伐逐步呈現加快之勢,適應國際化競爭的能力增強,中國鋼鐵工業整體素質提高。2009年《財富》世界500強企業中,寶鋼、河北鋼鐵、江蘇沙鋼等三家中國大陸鋼鐵生產企業上榜,分列第220、375、444位,其中寶鋼已經連續5年入圍,並由2005年的第309位躍升至2009年的第220位。

二、我國鋼鐵工業近年來取得的成就

新中國成立60年來,為適應國民經濟發展的需要,經過幾代鋼鐵人的艱苦創業、頑強拼搏和自主創新,有效地滿足了國民經濟快速發展對鋼鐵材料的旺盛需求,有效地支撐了中國工業化和城鎮化的發展進程,有效地支撐了國民經濟主要用鋼產業國際競爭力的提高,為國民經濟的發展創造和積累了大量財富,創造了曠世空前的發展紀錄,鑄就了鋼鐵大國,取得了舉世矚目的輝煌成就。

(一)為適應我國國民經濟需要鋼產量不斷增加,自1996年以來鋼產量一直居世界第一

特別是改革開放30年間,中國鋼鐵工業順應國民經濟發展對鋼材的旺盛需求,繼1996年鋼產量首次突破1億噸並一舉成為世界最大產鋼國後,自2003年以來,鋼產量又連續跨越2億噸、3億噸、4億噸、5億噸的台階,並在2005年結束了自建國以來連續57年凈進口鋼的歷史,徹底扭轉了鋼總體生產能力不足的狀況。進入新世紀以來,中國鋼鐵工業在發展速度方面和發展規模方面均創造了世界鋼鐵發展史上的奇跡。

(二)中國鋼鐵產業國際競爭力明顯增強

進入新世紀以來,中國鋼鐵工業的發展速度大大高於全球平均水平,已成為世界最大的鋼鐵生產、消費和出口國。中國鋼產量佔全球的比重從2001年的17.8%躍升至2008年的38.2%。

2008年我國鋼產量超過世界排名第二至第八位的日本、美國、俄羅斯、印度、韓國、德國、烏克蘭之和。

2003年我國鋼產量比2002年增加了3997萬噸、2004年比2003年增加6057萬噸、2005年比2004年增加7033萬噸、2006年比2005年增加6591萬噸、2007年比2006年增加7014萬噸。從2004年開始,中國鋼材市場供不應求向供求平衡轉變,鋼材進口大幅下降,出口持續增加。

到2006年,中國鋼鐵產品對外貿易格局發生了歷史性轉變,鋼坯和鋼材均實現了凈出口,凈出口鋼材2450萬噸、凈出口鋼坯(錠)867萬噸,坯材合計摺合粗鋼凈出口3463萬噸。

到2007年,中國鋼鐵產品出口進一步擴大,出口量躍居世界首位,共出口鋼材6265萬噸、出口鋼坯(錠)645萬噸,鋼材和鋼坯合計折粗鋼出口7310萬噸;凈出口鋼材4578萬噸、凈出口鋼坯(錠)606萬噸,坯材合計摺合粗鋼凈出口5476萬噸。

(三)鋼鐵工業裝備現代化取得重大進展

進入新世紀以來,中國鋼鐵工業進一步加大投資的力度,整體實力明顯增強,整體裝備水平迅速提高,依託自身技術實力,在部分引進國外高端技術的基礎上,實現了技術裝備設計和製造的自主集成與創新,主要裝備的國產化率進一步提高,有些先進技術裝備已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如鞍鋼不僅實現了自主集成單條生產線——中國第一條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1700中薄板坯連鑄連軋帶鋼生產線(ASP),並實現了向濟鋼的技術輸出:首鋼自主設計建造了世界首座全乾法除塵的5500立方米特大型現代化高爐;太鋼自主集成與創新建成了世界最大的不銹鋼生產企業。

2001~2008年,中國鋼鐵工業固定資產投資總額從505.6億元增加到3903.3億元,年均增長30%以上,累計投資16329.58億元。大量的投資不僅使鋼鐵工業的生產能力快速增加,更使以裝備大型化、自動化、連續化為代表的冶金工藝技術裝備現代化、國產化取得了重大進展。

在煉焦方面,2001年與2007年相比,重點大中型鋼鐵企業機械化焦爐從193座增加到291座,年產能從5128萬噸上升到9961萬噸,每座焦爐的年平均生產能力從26.6萬噸上升到34.3萬噸。

在燒結方面,2001年與2007年相比,重點大中型鋼鐵企業燒結機的年產能從7184萬噸增加到45404萬噸,其中130m2及以上燒結機35台增加到125台,占重點大中型鋼鐵企業年產能的比重從38.5%提高到52.3%。

在煉鐵方面,2001年與2007年相比,重點大中型鋼鐵企業煉鐵高爐的年產能從12152萬噸增加到36629萬噸,其中1000m3及以上高爐50座增加到120座,增長了1.40倍,而1000m3及以上高爐的年產能從6433萬噸增加到19118萬噸,增長了1.97倍。

中國鋼鐵行業的高爐在大型化的同時,還廣泛採用了煉鐵先進技術,高風溫熱風爐、無料鍾高壓爐頂、富氧大噴煤、高爐長壽、自動控制、節能、余能余熱回收利用和環境保護等先進技術得到普遍推廣應用;攀鋼高鈦型釩鈦磁鐵礦高爐強化冶煉技術和寶鋼高噴煤比達到世界領先水平。

在煉鋼方面,中國煉鋼工藝裝備圍繞以連鑄為中心,包括鐵水預處理、大轉爐、精煉、連鑄,工藝配備基本實現了現代化、高效化、自動化煉鋼生產的模式。轉爐煉鋼和50噸以上電爐煉鋼己基本實現了煉鋼一精煉一連鑄一對一的最佳經濟規模的工藝裝備配置。2002年,中國鋼鐵工業徹底淘汰了平爐煉鋼。

2007年與2001年相比,重點大中型鋼鐵企業煉鋼轉爐的年產能從11803萬噸增加到38749萬噸,增長了2.28倍。其中100噸及以上轉爐從30座增加到140座,增長了3.67倍,而100噸及以上轉爐的年產能從3602萬噸增加到19875萬噸,增長了5.49倍;占重點企業轉爐鋼年產能的比重從30.5%上升到51.3%。

2007年與2001年相比,重點大中型鋼鐵企業煉鋼電爐的年產能從2574萬噸增加到4764萬噸,增長了0.85倍。其中100噸及以上電爐從11座增加到21座,增長了0.91倍,而100噸及以上電爐的年產能從727萬噸增加到2012萬噸,增長了1.77倍;占重點企業電爐鋼年產能的比重從28.2%上升到42.2%。

中國100t以上轉爐和50t以上超高功率大電爐基本達到國外同類裝備的先進水平,並成為中國煉鋼生產的主體設備,寶鋼、武鋼、鞍鋼和國內大企業新建的大型化裝備已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四)鋼鐵產品品種優化,質量明顯改善

30年來特別是進入新世紀以來,鋼鐵工業根據我國鋼材消費結構及其變化大力調整產品結構,改善產品質量,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短缺品種。板管帶材比例從1978年的32.3%提高到2007年的50.6%:合金和低合金比從1978年的14.6%提高到2007年的36.3%。目前我國大多數鋼材品種的自給率超過了100%,凈進口的鋼材只剩下冷軋薄板帶、電工鋼等少量高附加值品種,而這些品種的增長很快,預計不久也能實耿常鈍端墁得惰全伐戶現自給。目前我國機械、汽車、造船、家電、石油、電力、鐵路等行業使用的鋼材絕大多數是國產的,其質量能夠滿足這些行業的基本需要,其中部分品種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近幾年來,我國開發的船用高強度寬厚板、高強度海洋結構用鋼板、高檔汽車用板和汽車零部件用鋼、工程機械和高層建築用高強度厚鋼板、X80以上高等級管線鋼板、百米在線熱處理鋼軌和時速350公里高速鐵路鋼軌、高速動車組用鋼、高端壓力容器用鋼板、高牌號取向和無取向硅鋼、高檔不銹鋼新品種、高強度角型鋼等均實現了重大的突破,有力地支撐了國家經濟建設、工業化、城鎮化進程和機電產品出口對鋼鐵材料的需求。我國出口鋼材結構也從以長材為主逐步變為以高附加值的板材和管材為主,說明我國鋼鐵產品的質量和成本競爭力有了顯著提高。

(五)技術進步成效顯著,技術經濟指標明顯改善

隨著技術裝備水平提高,工藝優化,企業技術創新和管理創新,鋼鐵工業各項技術經濟指標有了很大改善,與發達產鋼國的距離大大縮小,大中型企業的很多指標已經接近、達到甚至超過發達產鋼國的水平。如大中型企業的高爐利用系數從1978年的1.43噸/m3·天提高到2007年的2.74噸/m3·天,高爐入爐焦比從600千克/噸左右降低到397千克/噸:轉爐鋼鐵料從1184千克/噸降低到1085千克/噸:軋鋼綜合成材率從74.8%提高到95%以上;噸鋼綜合能耗從2.52噸標准煤降低到632千克標准烷噸鋼耗新水從2000年的25噸以上降低到5.3噸;鋼鐵職工實物勞動生產率從33噸/年·人提高到370噸/年·人。

(六)鋼鐵工業的經營規模和經濟效益明顯提高

1978年鋼鐵行業利潤只有34億元,此後雖有增長但最好的年份也沒有超過300億元;1997~1999年受亞洲金融危機和國內市場不景氣的影響,全行業利潤很少;進入新世紀後經營規模迅速擴大,經濟效益明顯改善。2007年與2001年相比,大中型企業的主營業務收入從3793億元提高到20700億元,增長4.5倍;實現利潤從163.8億元提高到1599.6億元,增長8.8倍:銷售收入利潤率從4.32%提高到7.73%。

目前中國鋼鐵行業正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按照保增長、擴內需、調結構的總體要求,努力統籌國內外兩個市場,堅持以控制總量、淘汰落後、企業重組、技術改造、優化布局為重點,積極推動鋼鐵產業結構調整和優化升級,進一步增強企業素質和國際競爭力,加快推動鋼鐵產業由大到強的轉變,為早日實現鋼鐵強國的夢想而拚搏努力。

❺ 跪求美國鋼鐵業發展歷史。現狀。以及未來的發展前景。。。

一、美國鋼鐵工業歷程

美國鋼鐵上業自1868年就開始了現代化進程,1868—1880年產業革命時期,美國鋼鐵產量以年均40%左右的速度增長,從而使美國鋼鐵工業具有了龐大的生產能力,並日產品品種齊全,產品質量好,生產技術比較先進。

1881—1920年初期工業化過程中,美國鋼鐵產量以年均10%的速度增長,比英國、德國、法國等歐洲國家都要快。1899年美國粗鋼年產量達到了1081萬噸。

1920—1955年上業化中期,美國鋼鐵產量以年均7%的速度增長。1953年,突破了年產鋼億噸大關,在世界范圍內長期處於遙遙領先的地位。

1956—1975年工業化完成和以後的時期,美國鋼鐵產量以年均0.5%的速度微幅增長。1973年其年產鋼達到13680萬噸,是目前為止美國鋼鐵工業歷史上最高的產鋼紀錄。

自此以後,美國粗鋼產量開始滑落,再也沒有恢復到這一水平。可以說,在20世紀70年代以前:鋼鐵工業一直足美國經濟中的重要支柱產業;20世紀70年代以後,鋼鐵工業已演變為美國經濟中的重要基礎產業,一直受到美國政府的貿易保護。因此,鋼鐵工業有美國經濟的「晴雨表」之稱。

二、工業化進程中美國鋼鐵工業所具有的發展優勢

發展優勢可以分為比較優勢和競爭優勢。比較優勢和競爭優勢的本質都是生產力的國際比較,所不同的僅僅是比較優勢強調的是各國不同產業之間或同一產業不同的生產環節之間生產率的比較,而競爭優勢強調的則是各國相同產業之間、相同產業生產環節生產奉的比較。

1.美國鋼鐵工業在資源稟賦方面的具有以下幾方面比較優勢

①美國發展鋼鐵工業有著較為有利的資源條什,有著豐富的鐵礦石資源,品位也非常高,礦山工業發達,原料和燃料有充足的供應。如阿巴拉契亞山區有豐富的煉焦煤,蘇比利爾湖西部有豐富的鐵礦(目前富鐵礦已趨枯竭,但含鐵22%—35%的貧礦儲量巨大,以五大湖沿岸的梅薩比鐵礦最為著名)。

②發達的鐵路和水運,為鋼鐵工業發展提供了便利的交通運輸條什。1910年美國的鐵路里程即達到近40萬公里,是世界上鐵路里程最長的國家。鐵路的大量修建與鋼鐵上業的發展密切相關,一方面鐵路建沒需要消耗大量鋼材,刺激了鋼鐵工業的發展;另一方面,完善鐵路交通網為鋼鐵工業的原料、燃料和產品的運輸提供了便利的交通條件。同時,美國的五大湖地區的水運和海運也為鋼鐵工業的發展起到了巨大的促進作用。

2.美國鋼鐵工業在工業化進程中所具有的競爭優勢

①政府高度重視並支持鋼鐵工業發展。工業化過程中,各個產業都處在高速增長過程中,作為基礎性行業的鋼鐵工業在產業構成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它既要滿足大規模基礎設施和基本建設的需要,又要為裝備工業、機械工業、耐用消費品製造業提供各種高質量、高檔次的鋼材產品,以提高這些行業的技術水平和產品檔次。因此,為了促進:正業進步,各國只有通過大力發展鋼鐵工業,增加鋼鐵工業的經濟規模,生產高質量、高技術鋼鐵產品,才能充分滿足國民經濟各部門對這種基礎原材料的需要。如果不能實現鋼鐵自給,那麼就需要花費大量的外匯進口鋼鐵產品,這對本已經資本稀缺的工業化進程來說,會加劇其他行業的資本緊張狀況,提高鋼鐵產品需求行業的投入成本,從整個國家的宏觀經濟來看,這是一種不經濟的選擇。美國政府在「二戰」前後一直把鋼鐵作為戰略性資源來對待,對鋼鐵工業給予的必要的政策支持。通過大力發展本國的鋼鐵工業,實現鋼鐵上業的規模經濟效應,提高鋼鐵企業的生產規模和技術、產品檔次,從而提高了國民經濟整體效益和質量。

②保持鋼鐵工業的技術進步。在早期比較重視新技術的引進和採用,並在此基礎上加以發展和創新。美國的資本主義發展盡管比英國和法國晚得多,但是在其工業化初期,就充分利用了國外的先進技術成果,如煉焦、熱風爐、平爐、型鋼軋機、鍍錫薄板等技術都是從英國引進的。引進以後,又加以改進,創造出許多新工藝和新設備。

③規模化生產。在生產體制上,實現企業聯合化和專業化並舉的發展模式,發揮了不同產品種類的規模經濟優勢。「鋼鐵大王」安德魯·卡內基是第一個在鋼鐵加工中充分利用新技術的規模經濟優勢的企業家。1867年,他在匹茲堡建立了一座龐大的一體化的貝斯麥鋼軌用煉鋼廠即埃德加·湯姆森煉鋼廠,該廠在長達10年的時間里一直是世界是最大的煉鋼廠。到20世紀初,匹茲堡軋鋼廠每年用人只有1800人。隨著產量的增加,成本及價格大幅度下降,同時也給鋼鐵生產帶來了巨大的利潤。因此,美國開始組建起巨型的公司,把煉鐵、煉鋼、軋鋼等工序集中在一起,聯合企業的形式成為鋼鐵生產中的基本形式,其中美國鋼鐵公司成為當時世界最大的工業公司。與此同時,在產品的生產上,這些聯合企業卻趨向於專業化,從而減少了機械設備的種類,便於採用先進的技術和合理的經營管理,提高了規模經濟的效率。在1935年,至少有44個美國鋼鐵廠的生產能力超過40萬噸,是當時英國最大鋼鐵企業斯圖爾特——勞埃德公司的2倍,其中美國有18家企業的鋼鐵生產能力超過了100萬噸。

④運用資本的手段實現規模經濟。鋼鐵工業是規模經濟比較顯著的行業,需要籌集大量資本進行設備的更新和新技術的開發,因此,發展鋼鐵工業最需要建立現代股份公司制度以滿足上述要求。在工業化過程中,美國政府鼓勵發展大規模的製造業企業,企業之間的兼並、重組經常發生,只要是生產上需要,有實力的大公司就會義無返顧地去收購所需的公司。這種體制環境,客觀上有助於鋼鐵企業利用鋼鐵工業的規模經濟優勢,發展一體化的鋼鐵企業。

三、美國鋼鐵工業布局上的演變

1.資源型布局

美國鋼鐵工業發端於東北部的大西洋沿岸,最初是利用當地木炭和小鐵礦發展起來的分散小廠。隨著木炭被無煙煤代替,冶金中心向西遷移到靠近無煙煤產地的貝斯力赫姆(伯利恆)和斯克蘭頓一帶。焦煤煉鐵技術推廣以後,其中心繼續西移,轉移到生產焦煤的匹茲堡地區。匹茲堡在近代產業史上曾被稱為美國的「鋼都」。20世紀初,蘇比利爾湖區的鐵礦開發以後,在沿湖地帶又興起了許多新的鋼鐵工業中心,比如芝加哥、底特律、克利夫蘭和布法羅等,在全國最大的鋼鐵消費區—北部的大西洋沿岸,也建成了大規模的鋼鐵廠。

2.消費型布局

二戰期間和二戰後,美國鋼鐵工業呈現出向沿湖、沿海消費區域集中的趨勢,新建鋼鐵廠大部分分布在芝加哥區和大西洋沿岸,匹茲堡地區的地位則相對大大削弱,有些鋼廠甚至倒閉。其主要原因是:①鋼鐵生產所需要的煤和鐵礦石等原料可以通過廉價水運的方式異地獲取,由於是大規模運送,鋼鐵企業還可享受低運價的優惠,而通過鐵路運送鋼材的運價卻很高;②20世紀50年代以後,蘇必利爾湖區富鐵石產量在不斷減少,從加拿大、委內瑞拉等國進口的優質廉價鐵礦石數量卻在日益增加。為了便於鐵礦石進口,美國在沿海地區新建了伯恩斯港鋼鐵廠和費爾利斯鋼鐵廠,擴建了巴爾的摩附近的斯伯羅斯伯特鋼鐵廠;③電爐煉鋼的比例在不斷提高。電爐煉鋼需要消耗大量廢鋼鐵(在美國約佔2/5),而廢鋼主要來自鋼材消費區。20世紀50年代以後,美國在消費區興建了幾十家小型鋼鐵廠,它們以廢鋼為原料,在消費區煉鋼,並軋制當地需要的鋼材,目前小型鋼廠生產了美國全國20%左右的鋼材,這對平衡鋼鐵工業的布局起到了重要作用。

四、美國鋼鐵工業「衰而不退」

美國的鋼鐵工業在經過了20世紀初期、中期的高速發展之後,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陷入了衰退的境地,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美國鋼鐵工業已經退出美國國內主導產業的地位。衰退的表現形式:一是鋼鐵工業的增加值在美國28個製造行業中一直處於平均水平之下;二是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來,美國經濟雖然保持了10年的增長,但是鋼鐵工業依然缺乏增長的動力,鋼鐵企業所承擔的生產成本、環境成本都比較高,無法與進口鋼材進行有效的價格競爭。衰退的原因有如下幾方面因素:

1.美國國內鋼材需求總量發生了變化

一國的鋼鐵產品的消費需求狀況,影響著該國鋼鐵產業的國際競爭力,即國內需求是提高中國鋼鐵產業國際競爭力的源動力,國內需求狀況的不同會導致各國競爭優勢的差異。隨著美國工業化的實現,美國經濟對大型鋼鐵產品需求量的增長速度明顯放慢。如1900年,機器製造業在西進運動中飛速發展,鐵路就業人口躍居美國首位;到1940年,汽車業已追至第二位;到1980年,信息業上升至第三位,到1990年信息業終於取代汽車業成為美國就業人口最多的產業。上世紀末,美國信息產業的年增長率已相當於其傳統產業的3—5倍。由於產業結構的變化,鋼鐵的需求總量、需求結構也發生了相應的變化,所以美國鋼鐵的生產量趨於平穩,而不會達到之前的高產出。

2.20世紀六七十年代美國鋼鐵工業競爭力明顯下降

20世紀六七十年代美國鋼鐵工業的國際競爭力明顯下降,突出體現為以下幾點:

①設備投資周期沒有與技術進步同步,導致生產設備老化。美國鋼鐵工業投資的第一次高峰是在「二戰」後的50年代和60年代。LD轉爐、連鑄、大型高爐、計算機控制軋機等鋼鐵工業現代化技術是在20世紀60年代、70年代進入實用階段,由此導致美國鋼鐵工業的設備投資和國際上鋼鐵工業技術革新不同步。與這相反,日本及部分歐洲國家則是同步將這些鋼鐵工業新技術進行應用與創新。

②設備結構落後,特別是軋制加工工序當中有相當多的設備無法滿足用戶的「小批量、多元化」需求。

③為了防止罷工,提高了工人工資,導致成本中工資比例提高。

④美國鋼鐵企業在出現困境時,選擇了「多元化」的發展道路,導致投資資金等多種資源的分散。

⑤20世紀70年代,美國國內由於反托拉斯法嚴格執行,美國沒有出現同日本一樣強有力的鋼鐵聯盟、產業研究會等業界團體,加之早期企業的兼並重組方案也沒能通過議會審核,導致美國工業在產業調整方面缺乏有效的執行力及靈活性,自接影響了美國鋼鐵企業對落後產能的淘汰及新產能的形成。

3.日本鋼鐵工業的崛起加速了美國鋼鐵工業的衰退

美國鋼鐵企業在20世紀60年代以前,以其完善的公司組織結構、鋼鐵廠和單個生產設備的規模大、經濟規模合理而著稱,並在這方面長期保持了領先地位。但是從20世紀60年代起,其他國家和美國在這方面的差距正在縮小,日本開始在某些方面已經超過了美國(主要是在工資和基建成本方面)。隨著技術的進步,世界范圍內鋼鐵工業燃料的消耗在大大降低,美國五大湖和內陸地區的鋼鐵企業原有的資源優勢在50年代後逐步消失:另一方面,大規模海運成本的降低,使得在沿海地區興建大型鋼鐵企業成為更具有優勢的一種產業布局選擇,這也使沿海建廠的日本鋼鐵企業在產品價格方面更具有競爭力;再者,日本鋼鐵工業是「外向型」產業,即鋼材產量的30%左右用於出口,美國是其重要的出口國,這也使美國鋼鐵工業直接面對日本鋼鐵工業的競爭,而美國鋼鐵產品成本要遠遠高於日本鋼鐵產品的成本,從而使美國鋼鐵企業失去競爭優勢。可以說,自20世紀70年代起美國鋼鐵企業在技術創新、技術應用、設備投資、生產規模等方面開始落後於日本鋼鐵工業。

4.藉助貿易保護措施給美國鋼鐵工業提供發展的空間

美國長期以來認為自己的經濟體制是世界上最白由的,其他國家的工業或多或少都會得到政府的保護。伯利恆鋼鐵公司董事長早在1968年就對股東們說過:「在世界上,我國的鋼鐵:工業是唯一完全私營的鋼鐵工業。不論在哪個國家,不管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都把鋼鐵工業看作是政府政策的左膀右臂,並接受政府的資助,或者這些企業部分或全部地歸國家所有。這樣,這些外國政府一直採取旨在保護國內市場的措施,限制進口並鼓勵鋼鐵出口。近年來的趨勢如果任其繼續自流的話,那麼國內鋼鐵工業將遭受嚴重銷弱,從而威脅到國家的安全」。基於這種認識,美國鋼鐵企業在形勢迅速惡化時,美國鋼鐵工業通常會把許多困難及問題的症結歸為不同國家的工業體制,並將其上升為政治問題,藉助政府的保護性政策措施,躲避外國鋼鐵企業的競爭。

美國政府迫於鋼鐵企業的強大壓力,會對美國的鋼鐵貿易進行干預。1969年,在美國政府的支持下,美國鋼鐵企業與歐洲、日本的鋼鐵企業就自願限制進口鋼材達成了一致協、議。2002年迫於國內鋼鐵企業的壓力,美國布希政府啟動201條款對美國的汽車製造商和其他鋼鐵用戶徵收高額的關稅來制裁企業從國外進口鋼鐵,以求救助長期不景氣的國內鋼鐵產業。從長期來看,保護主義措施對美國鋼鐵工業發展的作用是弊大於利。

5.美國鋼鐵工業「衰而不退」

美國政府對鋼鐵工業一直給予必要的扶持。如政府為保證國防用鋼和在尖端金屬材料研究及應用的領先性,將一些重點鋼鐵企業的研究和開發工作納入到國防預算當中加以保護,並以此支持美國鋼鐵工業在核心技術上的領先性。

20世紀80年代以後,美國進入後工業化時代,以信息技術為代表的現代產業逐步替代製造業成為美國競爭力的核心。但同時應看到,伴隨著信息產業的迅速發展,美國鋼鐵企業進行了大規模的管理及技術改革,通過高技術的擴散和滲透,促進鋼鐵工業有效地實行技術革新、結構重組,在更高層次上進行生存與發展。近幾年,美國鋼鐵工業的經濟效益在不斷提高,競爭能力有所改善,粗鋼年產量一直保持在9000萬噸左右。可以說,美國的鋼鐵企業重新成為世界鋼鐵技術革命中心與工藝改革的領先者,美國鋼鐵工業伴隨著美國經濟結構的調整,做到了「衰而不退」。

當前美國及世界許多鋼公司普遍面臨經營和財務危機,及時找到正確的戰略解決方案是擺脫因境的關鍵,而及時發現存在的問題是解決的基礎。美國鋼工業目前主要有以下幾方面問題:
一、鋼工業是資本密集型產業,但經常出現資金使用的不明智舉措,而且市場產能始終處於過剩狀態。
對於鋼工業產能過剩的不利監督和管理是造成世界許多鋼公司財務狀況惡化的最重要原因。大部分產能過剩問題究其根本是錯誤的戰略決策和資金借貸。許多項目的上馬缺乏對市場的正確預測,其結果是鋼公司財務陷入困境,市場價格反復無常,價格對開工率和市場匯率的變動反應極其敏感,國內及出口市場競爭激烈,貿易磨擦和貿易保護措施不斷升級。
明智運用資金的能力對於一個公司的成敗至關重要。但遺憾的是,近些年來,在幾乎相似的兩個投資項目中,資金成本差異甚至超過了100%。在新項目中克服單位資本費用的超標及項目籌備時間拖延問題十分困難。
非常多的鋼廠和它們新項目的貸款機構都缺乏對以下核心市場定位問題的充分認識:
1、公司應當明確,在它們即將打入的國內或國際市場中所需建立的生產能力及開工率的准確數字,並且究竟要取得多大市場份額。
2、准確判斷哪些市場以及為什麼產品在這些市場能夠賺錢或賠錢。
3、准確分的公司所服務顧客群的規模和結構組成。
4、明確哪些是鋼材的過渡性市場,進口鋼材的最終使用地在何處。
5、准確分析公司的原有增長率及新進入市場的預期成長率。
二、雖然每個人都清楚地知道鋼工業需要合並,但說來容易做時難。
美國鋼鐵業合並所面臨的障礙非常大。自從1998年,鋼材價格降低、鋼公司利潤下降,使美國的鋼公司及鋼鐵業相關的公司根本沒有資金20世紀進行大規模收購。另外,由於20世紀90年代實施的一些錯誤擴張、合並和收購計劃,鋼鐵業已成為投資界極力迴避的產業。同時,鋼鐵業的合並還需要先解決歷史遺留的成本問題,只有問題解決了,才有可能形成大規模合並。美國鋼工業的合並還受到歷史失敗教訓的影響,如已兩次破產的美國LTV鋼公司就曾是Jones& Laughlin鋼公司和Repubic鋼公司在1984年合並成立的。在1988-1992年,加拿大的多法斯科鋼公司和阿爾戈馬鋼公司的合並也以失敗告終。
三、鋼工業曾經地宇強調生產和掠奪性擴張,忽視了應當認真研究市場戰略。
許多鋼公司為了加強對市場的佔領和掠奪,拚命擴大生產。注重生產對於任何一個產業都是至關重要的,各產業都應當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機會進行掠奪性擴張,但如果過度強調生產,勢必會忽視對市場及市場戰略的分析。
一些過度擴張項目、合並及收購已嚴重損害了鋼工業在投資界的信譽。而且,過去那個通過建聯合鋼鐵企業或聯合小型鋼廠面輕易佔領市場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現在許多市場反映的是一種在相對平等基礎上的競爭。
四、鋼公司在對代貸水平的控制和平衡系統上出現了故障,尤其是在一些急需建設的新項目上。
高層管理者會初步批准建設新項目,但這此項目經常會失敗。從項目的籌備開始,公司對來自於非決策層的不同意見部是極力排斥。通常,項目的可行性研究總是過於強調工程、設備、廠址選擇、地域銷售反饋以及領導層的意見,忽視了對市場、戰略和競爭的細微分析。而借貸機構自己根本沒有能力評估鋼工業市場的微小差異。而且一旦資金到位,公司內部根本聽不進對項目持謹慎態度的不同意見。
五、現今鋼材產品、終端用戶市場和鋼工業動態的變化速度超過了以往的任何時候,而過去用於人析市場的經濟和工業數據的質量卻在下降。
統計數據需要經常不斷的整理和增加,但是美國鋼工業有越來越多的公司不向工業統計機構報告,並且許多公司的報告也僅僅是簡單合計,從這些數據中根本無法分析鋼材終端用戶的消費情況。
數據信息整理僅僅是市場評估過程的第一步。鋼工業和鋼材消費產業的市場大小、結構及其它一些因素正在快速變化,基於這一原因,對市場的評估和對以往市場的研究通常顯得過於滯後,從而造成了信息的不準確,這直接導致了錯誤的戰略決策。
六、應當考慮國際市場的影響因素,尤其是亞洲的發展。許多美國鋼公司總是忽視或弱化這些因素。
鋼材是一種全球性商品。美國市場不可能獨立於世界市場之外。亞洲鋼材市場佔世界鋼消費的一半,預計新的消費增長2/3在亞洲,亞洲將會對定價、貿易和產能利用率產生極在影響。匯率的變動可能會給鋼材定價及企業的生產成本結構帶來災難。不適宜的匯率變動,如升值20%-30%或更高,將會使企業在競爭中處於極其不利的境地。美國鋼工業近期的成本結構惡化就是不適宜匯率變動的直接結果。曾經被稱為明星企業的柯羅斯集團在英國的生產廠,在短短幾年中,由於不適宜的匯率變動,使企業嚴重虧損。

❻ 鋼鐵工業的發展歷程

總體上,中國鋼鐵工業可以大致劃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1949~1978年)為「以鋼為綱」的發展階段,第二階段(1978~2000年)為穩步快速發展階段,第三階段(2001年至今)為加速發展階段。 1949年新中國成立時,中國鋼鐵工業的基礎十分薄弱,全國幾乎沒有一家完整的鋼鐵聯合企業。新中國成立後,鋼鐵工業開始逐步得到恢復和發展,在蘇聯援助下建設了鞍鋼、武鋼、包鋼等鋼鐵廠,鋼鐵工業逐步建設發展形成了「三大」、「五中」、「十八小」的格局。隨著「三線建設」的鋪開,在西南、西北建設了攀鋼、酒鋼、成都無縫管廠等一批新的鋼鐵企業,初步形成了新中國的鋼鐵工業布局。
考慮到鋼鐵工業在國民經濟中的重要地位,國家確立了「以鋼為綱」的工業發展指導方針,提出了「大躍進」、「全民大煉鋼鐵」、「超英趕美」等口號。因此,在這一階段中國鋼鐵工業就走上了一條以追求產值、產量增長速度為目標的粗放型的發展道路。經過全國上下的努力,在這一階段中國鋼鐵工業的產量和產值都有了較大幅度的增長。1978年,鋼鐵產量為3178萬噸,佔世界鋼產量的4.5%,居世界第4位。據統計,1952~1978年期間,鋼鐵工業產量平均每年遞增12.9%,產值每年遞增11.8%,實現利稅每年遞增9.67%, 十五」期間,中國鋼鐵工業更是實現了持續高速發展。粗鋼產量從2000年的1.3億噸,到2003年中國粗鋼產量超過2億噸,到2005年,粗鋼產量達到3.6億噸,成為全球第一個粗鋼產量突破3億噸的國家,再到2006年粗鋼產量達到4.2億噸,連續實現了鋼產量2億噸、3億噸和4億噸的三次跨越。2001~2007年期間,鋼產量年均增長率為21.04%,其中,2001、2003、2004和2005年這四年年增長率都是保持在20%以上,2005年鋼產量同上年相比增長率更是創紀錄的高達30.42%,同時,中國鋼鐵工業在整個工業中也占據著重要的地位。2006年,中國規模以上鋼鐵企業實現銷售收入25735億元,在39個工業行業中排名第2位,僅低於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製造業;實現利潤總額1367億元,在39個工業行業中排名第3位,僅低於石油和天然氣開采業,電力、熱力的生產和供應業。

❼ 鋼鐵產業始於何時

1. 鋼鐵工業鋼鐵工業是法國傳統工業部門,歷史悠久。法國鐵礦資源豐富,儲量居西歐首位。洛林鐵礦是全國最大鐵礦,儲量佔全國4/5以上,產量佔全國鐵礦石總產量的95%。但其品位較低,含磷較高。法國現代化的鋼鐵工業始於19世紀70年代,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得到較大發展,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生產規模和技術水平發展迅速。為了提高法國鋼鐵工業的競爭能力,利用良好的港口條件和進口富礦石和煉焦煤,從50年代末開始,興建臨海鋼鐵企業。北部的敦刻爾克建有全國最大的現代化鋼鐵聯合企業,煉鋼能力達800萬噸。

2. 鋼鐵工業布局在沿海港口,屬於臨海型工業布局,具有很好的區位優勢。70年代在地中海濱,羅訥河口左岸的福斯,建立了第二大臨海鋼鐵聯合企業。這里的深水碼頭可停泊40萬噸巨輪,。計劃最終規模可達2 000萬噸煉鋼能力,目前煉鋼能力為350萬噸。廠區附近的深水碼頭可停泊30~40萬噸巨輪。便於原燃料的進口和向鋼鐵工業不夠發達的地中海沿岸國家出口;且靠近法國第二大城市馬賽,有較雄厚的工業基礎,並已建有電力、煉油、石化等工業;又有充足的淡水供應

3. 敦刻爾克港是擁有水深達17.5米的天然良港,背倚法國以及歐洲大型鋼鐵、能源、造船、紡織等產業,是一個綜合性大港。從傳統的金屬、管道、木材貨物碼頭,糖類貨物碼頭到穀物、鋼鐵、煤炭、石灰、燒結礦石、鐵合金,以及石油化工液體、集裝箱、拖車滾裝等,還擁有的12個專業碼頭和一個物流園區,幾乎囊括了傳統與現代運輸方式所有貨類。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其港口經營門類的齊全,是世界上許多新興港口都難以企及的。

4. 近年來,敦刻爾克港加快了多式聯運和物流鏈的建設,將支線船、內河運輸與陸上貨車、鐵路運輸等聯結一體,提升了港口綜合運輸能級和效率,在北海港口形成了一個最快捷、安全、價廉的物流運輸網路。目前,敦刻爾克港已位居法國煤炭、鐵礦第一大進口港,法屬西印度群島香蕉進口第一進口港,以及連接英國海上運輸交通的第二大港。

PS:你不是已經提問過一次了嗎?

❽ 我所知道的中鋼發展史作文

鋼鐵推動著人類文明進步之輪。時至今日,鋼鐵材料已無處不在。未來,鋼鐵仍將作為最重要的基礎材料之一,影響著我們的生活。中國的鋼鐵技術從無到有,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上溯到夏商時代至今的上千年裡,中國鋼鐵技術在淬煉中不斷創新,現在就請跟著我一起來了解鋼鐵的歷史吧。

一、中國鋼鐵發展歷程

夏商

夏商時代是我國已知用鐵的最早時間。不過那時候的鐵並不是人工製成,而是來自天空落下的隕星,被稱為隕鐵。

春秋

春秋初期我國已經掌握了人工冶鐵技術,出土於甘肅靈台的秦國銅柄鐵劍是最好的證明,它也是我國最早的人工冶鐵製品。

鐵冶煉技術在春秋晚期問世,這次技術上的飛躍,領先歐洲國家一千九百多年。

戰國

中國在春秋戰國之交時,正式進入鐵器時代,標志著新一代社會生產力的形成。此時鐵器逐漸取代銅器成為主要生產工具,華夏諸國的生產力也隨之大大提高。

戰國早期就已出現白口鐵柔化術,而歐洲的鑄鐵柔化術是在十七世紀下期才出現,可見當時中國冶鐵技術已經領先全球。

秦朝

冶鐵技術在秦朝進一步發展,其中高爐煉鐵已成為一種經濟而有效的煉鐵方法。

高爐煉鐵,這是一種比較合理的冶鐵方法,因而具有強大的生命力而長期流傳。

漢朝

西漢早期興起了「百煉鋼」技術和鑄鐵脫碳鋼。到了中期又相繼出現了炒鋼技術,這是繼生鐵治鑄之後,中國古代鋼鐵技術史上又一重大事件。此外,球磨鑄鐵也在漢代被發明。

百煉鋼:它的特點是增加了反復加熱鍛打的次數,大大提高了鋼的質量。西晉劉琨寫下「何意百煉鋼,化為繞指柔」這一膾炙人口的詩句後,百煉成鋼、千錘百煉成語由此而來。

西漢中後期,高水平的冶鐵技術帶動軍事裝備質量的大幅提高,漢將陳湯有雲「夫胡兵五當漢兵一,何者?兵刃朴鈍」。譯為一個裝備精良的漢兵可以戰勝五個胡兵。

公元三十一年,東漢後期南陽太守杜詩創造了「水排」。利用「水排」鼓風生產鋼鐵,比人力,畜力鼓風「用力少,見工多」。

三國

三國時期的百煉鋼技術得到進一步。曹操令工匠為他專鑄五把百煉寶刀,經三年完成,自留兩把,其它傳給三子;劉備讓名匠浦元造五千把寶刀,上刻「七十二煉」。

在三國,上好的鎧甲都用「百煉鋼法」鍛造。據說諸葛亮還監造過一種名叫「筒袖鎧」的鐵甲,選料精良,製作考究。

南北朝

進入南北朝,我國出現了新的煉鋼技術「灌鋼」。北齊信州刺史綦毋懷文依此法煉造的宿鐵刀,一下可砍斷三十餘塊疊在一起的甲胄鐵片!在近代煉鋼法發明前,「灌鋼法」應算是古代最先進的技術。

唐宋

在唐宋時期,我國實現了「鑄制改鍛制」的歷史性轉變。官營和民營冶金業均在唐代出現了前所未有的興旺。長江、珠江流域或閩、浙等地冶鐵業的迅速成長,使全國冶鐵生產的面貌發生了巨大變化。

北宋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用煤冶鐵的國家。在北宋時期,煤已經作為燃料被普遍使用。相比於木炭,煤可以克服木炭溫度不能升得太高的缺點,並且用煤作燃料可大大提高鐵產量。

北宋時期還發明了可移動的煉爐——行爐。鐵爐和風箱都放置在一個架子上,可抬著行走。風箱上有一木扇,木扇有拉桿是通過推拉木扇給熔鐵爐鼓風以熔鐵汁。

明代

明代初期對已有的「灌鋼法」進一步優化,出現了「生鐵淋口法」,爾後再有蘇州冶鐵工匠提升為「蘇鋼法」。

明代中期的人們不僅懂得了煉焦,還用焦炭進行了冶煉。用焦炭代替煤作燃料,就可以避免煤的缺點,我國使用焦炭煉鐵,至少起於明代。

近代

近代,我國傳統鋼鐵技術發展開始緩慢,而此時的西方發生了劃時代的巨變,在工業革命的影響下,其工業、科技、軍事突飛猛進。

洋務派發起的「借法自強」洋務運動使我國近代新法冶金事業逐步發展起來。

1885年興辦貴州青溪鐵廠是我國早期鋼鐵工業建設的一次嘗試。

1890年張之洞在武昌設立鐵政局,成立漢冶萍煤鐵公司,創辦近代中國第一家大型鋼鐵聯合企業「漢陽鋼鐵廠」。4年後漢陽鋼廠1號高爐投產,日產鐵100噸,標志著中國近代鋼鐵工業的全面起步。

現代

現代的中國鋼鐵,出現了百家爭鳴的局面,建國後新型工廠的成立,為祖國騰飛打下堅實的基礎。經過幾代人的努力,中國鋼鐵產量已佔全球產量的一半以上。中國鋼鐵人正在把中國帶入鋼鐵強國時代!

二、鋼鐵企業未來發展趨勢

1、規模更大、排放更低、聯系更緊密

2019年9月,中國寶武與馬鋼重組簽約,讓中國寶武距離產能一億噸的目標更近一步。3年前,中國寶武由原寶鋼武鋼實施聯合重組成立。2019年11月11日,河北敬業集團與英國鋼鐵公司達成一項收購協議,原則上同意以7000萬英鎊收購英國鋼鐵公司。

由此可預見未來幾年,鋼鐵行業將可能出現大搬遷、大重組、大調整、大提升的「四大趨勢」,即:跨省市縣產能轉移和退城搬遷;鋼企兼並重組范圍會更大,可能形成若干個生產規模更大的鋼鐵集團,集中度進一步提高;企業發展方向和產能、產品結構和品種將出現大變化;大高爐、大轉爐等大型化生產設備升級將陸續開始。

生態環境部、發改委等部門聯合發布《關於推進實施鋼鐵行業超低排放的意見》,推動現有鋼鐵企業超低排放改造,到2020年底前,重點區域鋼鐵企業超低排放改造取得明顯進展,力爭60%左右產能完成改造,有序推進其他地區鋼鐵企業超低排放改造工作;到2025年底前,重點區域鋼鐵企業超低排放改造基本完成,全國力爭80%以上產能完成改造。

「萬物互聯」的未來,要凈化鋼鐵發展環境,積極推進理念升級,服務升級,管理升級,硬體升級,在產業鏈、供應鏈的建設與發展方面,與上下游企業形成優勢互補的新型合作關系,依靠行業標准化建設和信用體系建設的動力與活力,鼓勵、支持和規范行業發展,建立一個科學、健康、綠色的發展環境和產業鏈鏈條,建立良好的鋼鐵生態圈。

❾ 請淺談中國鋼鐵工業90年代崛起原因及新世紀所面臨的機遇和挑戰

哦,中國鋼鐵90年代崛起的原因主要是因為中國鋼鐵技術就是啊,開始不像以前那種就是大煉鋼鐵時代了,開始就精益求精,所以中國鋼鐵才會崛起。

❿ 兩次工業革命期間鋼鐵工業發展的原因

機器的發明和使用是第一次工業革命的第一階段。珍妮機的出現是棉紡織業第一項具有深遠影響的發明,使紡織效益提高了40倍以上。珍妮機的發明,一般認為是英國工業革命的開始。之後,有更多的機器被發明出來並得以應用,在冶金、採煤等其他行業,也出現發明和使用機器的高潮。 伴隨「電氣時代」而來的是「鋼鐵時代」。

新的技術革命也推動了老工業部門的發展,最突出的是鋼鐵工業。19世紀上半葉,由於房屋結構和鐵路的需要,熟鐵和鑄鐵的產量提高極快,但鋼的產量裹足不前。英國是當時世界上鋼產量最多的國家,1850年年產量不過6萬噸,同年它的鐵產量卻達到250萬噸。由於冶煉工藝的限制,鋼產量不高,價格昂貴,其用途局限於工具和儀表。19世紀下半葉,由於西門子、托馬斯等人在鋼鐵冶煉技術方面的貢獻,鋼得以大量生產且質量大幅度提高,因而逐漸代替熟鐵,作為機械製造、鐵路建設、房屋橋梁建築等方面的新材料而風行全球。鋼鐵工業的發展如日中天,導致重工業在工業中的比重直線上升,史稱「鋼鐵時代」。

第二次工業革命的顯著特點就是電力的廣泛應用,電動生產資料和生活用具如雨後春筍般涌現出來,迅速地改變著社會上生產與生活的面貌。由於使用電力,其他工業部門也快速發展起來,特別是鋼鐵行業的發展,使人類在材料領域告別了棉花時代,進入到鋼鐵時代。 第二次工業革命則是主要以重工業為主如機器製造工業,電力工業,化學工業,鋼鐵工業,汽車工業等.凱利,貝塞麥,托馬斯,馬丁和西門子等的煉鋼法,以及後來發明的電爐煉鋼法,使得鋼產量劇增.鋼產量的劇增,導致了其價格猛跌,便宜價格又導致了鋼鐵迅速在很多部門和領域代替了鐵,應用的范圍廣泛擴大.鋼鐵技術的進步,不但引起了原有的重工業如採煤業,機器製造業,鐵路運輸業等的飛躍發展,而且存進了其它以鋼鐵為原料的新興工業的發展,如電力工業,電器製造,化學工業,石油工業,汽車工業和飛機製造業等.重工業很快地成為各個資本主義國家經濟的非常重要的部分.到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重工業已經在世界工業中開始占據了主導地位.

閱讀全文

與鋼鐵工業有哪些興起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長春汽車開鎖哪裡招學徒 瀏覽:949
2009款寶馬x6藍牙怎麼連接 瀏覽:438
寶馬x5國產什麼時候可以預定 瀏覽:401
汽車都有哪些新技術 瀏覽:564
奧迪q3怎麼開近光燈 瀏覽:350
文藝復興和工業革命哪個貢獻大 瀏覽:777
北京賓士220價格多少錢 瀏覽:66
廣州從化哪裡有工業區 瀏覽:633
買輛奧迪a6需要多少錢 瀏覽:560
汽車南站到溫州多久 瀏覽:22
工業機器人工程就業怎麼樣 瀏覽:471
汽車噴漆可以檢測多久 瀏覽:639
工業設計室怎麼推廣 瀏覽:229
青海汽車零配件公司都有哪些 瀏覽:77
奧迪a4雙離合和q3哪個好 瀏覽:216
100目工業不銹鋼篩管怎麼選 瀏覽:134
汽車公司如何復課 瀏覽:623
汽車轉向節壞了有什麼症狀 瀏覽:753
汽車的操控哪個好 瀏覽:76
賓士c調音響怎麼找 瀏覽:2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