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三次工業革命分別是什麼時候
第一次工業革命:機械化
時間:二十世紀五十年代至今(大概是1950年到今天)
特點:第三次工業革命相對於第二次工業革命發生了更加巨大的變化。不再局限於簡單機械,原子能、航天技術、電子計算機、人工材料、遺傳工程等具有高度科技含量的產品和技術得到了日益精進的發展。以互聯網為信息技術的發展和應用幾乎把地球上的每個人都聯系了起來,工業中的生產出現了各種各樣的機器人。人類在這個時代的「野心」不再局限於放眼所及的地球,而是星辰大海,並且在航天技術的高速發展下得到了實現。
(空間技術的利用和發展)
1957年,蘇聯發射了世界上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開創了空間技術發展的新紀元。
1958年,美國發射了人造地球衛星。
1959年,蘇聯發射的「月球」2號衛星成為最先把物體送上月球的衛星。
1961年,蘇聯宇航員加加林乘坐飛船率先進入太空。
1969年,美國人尼爾·阿姆斯特朗實現了人類登月的夢想。70年代以來,空間活動由近地空間為主轉向飛出太陽系。
1970年,中國發射第一顆人造衛星,中國宇航空間技術迅速發展,現已躋身於世界宇航大國之列。
1981年,美國第一個可以連續使用的哥倫比亞太空梭試飛成功,並於2天後安全降落。它身兼火箭、飛船、飛機等3種特性,是宇航事業的重大突破。
(原子能技術的利用和發展)
1945年,美國成功試制原子彈。
1954年,蘇聯建成第一個原子能電站。
(電子計算機技術的利用和發展)
1946年,出現第一代計算機為電子管計算機。
1959年,出現第二代計算機為晶體管計算機。
1964年,出現第三代計算機為集成電路計算機。
1970年,發展為第四代計算機為大規模集成電路機。
第四次工業革命:智能化
時間:第四次工業革命的時間比較模糊,2010年7月,德國政府通過了《高技術戰略2020》,把工業確定為十大未來項目之一,到今日,第四次工業革命的成就並沒有覆蓋第三次工業革命的規模。我們現如今應處於第三次工業革命到第四次工業革命的的過渡期。
特點:在《高技術戰略2020》中,德國政府希望在未來10-15年的時間里,最大程度地實現生產的自動化。物聯網技術和大數據在第四次工業革命中承擔核心技術支持,越來越多的機器人會代替人工,甚至是完全替代,實現「無人工廠」。雖然第四次工業革命對人工的解放做到了極致,但是有關於高度智能的機器人在具有「思維」後會對人類產生不利企圖的擔憂也隨之而來。
智能工廠、智能生產、智能家電、人機交互、3D技術、網路通訊技術、物聯網、資源整合、移動互聯網、數字化製造、大數據革命、機器自組織、雲計算、高度數字化
『貳』 四次工業革命的時間及標志是什麼
第一次工業革命:18世紀60年代到19世紀中期。標志是人類開始進入蒸汽時代。
第二次工業革命:19世紀下半葉到20世紀初。標志是人類開始進入電氣時代,並在信息革命、資訊革命中達到頂峰。
第三次工業革命:20世紀後半期,約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標志是人類進入科技時代,生物克隆技術的出現,航天科技的出現,歐美有稱為21世紀系統與合成生物學將引發第三次工業革命,也即生物科技與產業革命。
第四次工業革命:21世紀開始第四次革命,是繼蒸汽技術革命,電力技術革命。標志是信息技術革命的又一次科技革命。
工業革命又叫產業革命,是指資本主義由工場手工業過渡到大機器生產,它在生產領域和社會關繫上引起了根本性變化,18世紀60年代首先發生在英國,是從發明和使用機器開始的,到19世紀上半期,機器本身也用機器來生產,標志著工業革命的完成,英國之後,法、美等歐美各國也相繼進行了工業革命。
『叄』 第三次工業革命的時間和標志是什麼
以原子能、電子計算機、空間技術和生物工程的發明和應用為主要標志。
第三次工業革命:20世紀四五十年代到現在。以原子能、電子計算機、空間技術和生物工程的發明和應用為主要標志,涉及信息技術、新能源技術、新材料技術、生物技術、空間技術和海洋技術等諸多領域。
第三次工業革命:20世紀四五十年代到現在。以原子能、電子計算機、空間技術和生物工程的發明和應用為主要標志,涉及信息技術、新能源技術、新材料技術、生物技術、空間技術和海洋技術等諸多領域。
『肆』 第三次工業革命的具體內容是什麼
信息革命,信息技術的改進,例如互聯網的產生等
『伍』 第一二三次工業革命分別是
第一次工業革命(18世紀60年代-19世紀中期),以蒸汽機、汽船、火車為代表,標志著人類進入蒸汽時代。大大密切加強了世界各地之間的聯系,改變了世界的面貌,最終確立了資產階級對世界的統治地位,率先完成了工業革命的英國,很快成為世界霸主。
第二次工業革命(19世紀七八十年代-19世紀末20世紀初),以電力、內燃機、飛機、汽車為代表,標志著人類進入電氣時代。使得資本主義各國在經濟、文化、政治、軍事等各個方面,發展不平衡,帝國主義爭奪市場經濟和爭奪世界霸權的斗爭更加激烈。第二次工業革命,促進了世界殖民體系的形成,使得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最終確立,世界逐漸成為一個整體。
第三次工業革命(二戰後-20世紀70年代),以計算機、原子能、航空航天、遺傳工程為代表,標志著人類進入信息時代。不僅極大地推動了人類社會經濟、政治、文化領域的變革,而且也影響了人類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人類的衣、食、住、行、用等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也在發生了重大的變革。
工業革命是以科學技術作為驅動力,以機器取代人力,以大規模工廠化生產取代個體工場手工生產的一場生產與科技革命。由於機器的發明及運用成為了這個時代的標志,所以就形成了我們概念中所理解的工業革命。
『陸』 原子能是第幾次工業革命發明的
第三次工業革命
第三次科技革命興起的標志:以原子能技術、航天技術、電子計算機的應用為代表,還包括人工合成材料、分子生物學和遺傳工程等高新技術。
『柒』 三次工業革命的時間及標志是什麼
『捌』 原子彈是哪一科技革命的成果
原子彈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
第一次工業革命成果:蒸汽機,火車,輪船。
第二次工業革命成果:電力,發電機,電動機,內燃機,汽車,飛機,有線電報,電話。
第三次工業革命成果:原子能,電子信息,生物工程,合成材料,計算機。
『玖』 三次工業革命的標志
1、第一次工業革命
標志:蒸汽機的廣泛使用。
歷史意義:
第一次工業革命極大地提高了生產力,鞏固了資本主義各國的統治地位。隨著資產階級力量的日益壯大,他們希望進一步加強自身的經濟和政治地位。
2、第二次工業革命
標志:電力的發明和廣泛應用。
歷史意義:
第二次工業革命,使得資本主義經濟、文化、政治、軍事等各個方面,發展不平衡,帝國主義爭奪市場經濟和爭奪世界霸權的斗爭更加激烈。
3、第三次工業革命
標志:原子能、電子計算機等的發明 。
歷史意義:
第三次科技革命,促進了社會經濟結構和社會生活結構的重大變化,第三次科技革命造成第一產業、第二產業在國民經濟中比重下降,使得第三產業的比重上升。
(9)原子能屬於哪個工業革命擴展閱讀:
在較早階段的工業革命中,人們被迫適應新的生活情況,人們從農庄搬到城市,全家大半生都在工廠工作。於是發生了許多新的關於衛生,福利及老年照料的問題,有時是未獲解決的問題。許多人住在城市人口密集之地,引起清潔,住房,警察及犯罪等問題。
工業化及其隨同的變化增高了世界多數人們的生活標准。較之過去,有更多的貨物可以供用,成本也較低廉。但是,增加對貨物的需求,就意味著原料的消耗和環境的沾污。由於大量生產技術更加強的採用,世界若乾地區的文化特徵在食物,衣著,住房,娛樂,及生活方式上,就趨於標准化。
工業化也改變了政府。許多國家行使帝國主義以支配各種原料和市場,俾能支持工業的發展。工業工人(無產階級)學會了組織與談判的技術。因此,民主的過程加速,因為工人要求對於社會的管理,有更多的發言權。
歐美國家的科技革命客觀上也幫助了當時的中國,中國近現代工業化從引進歐美國家先進的科學技術開始發展,這就是洋務運動,經歷了曾國藩、盛宣懷時代的江南製造業,廣東、福建的經濟特區時代,開始從珠三角、長三角和渤海灣向中西部發展。
經濟增長的實質是科技創新與產業化,體現在科學家、企業家與金融家的社會活力。瞄準新科技革命,及時抓住從技術創意到產品市場化的整個經濟鏈條,帶來的是經濟從根基上崛起的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