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什麼是去工業化以及它的後果
去工業化,,就是把工廠全部遷出去的意思,一般國家有三個方向,農業化,工業化,虛擬經濟化,比如中國從農業發展工業走上了強國之路,而美國走向虛擬經濟化,這也就是美國衰落的原因。虛擬經濟也可以理解為金融,這種行業來錢很快,就像賣淫,別人辛辛苦苦幹一年,他兩腿一分就來了,而工廠女工臟累的工作交給了中國,但是不久後美國發現虛擬經濟問題很大,中國變強大後動搖了美元地位,導致劈腿也來不了錢,每年中國的對美國的順差也達到了4000億美元,於是美國跑來剪羊毛,但是中國明顯不是日本,沒剪動,所以美國想把工業化移回美國,但是美國是商業社會,工廠主根本不鳥政府,所以美國在中國安插很多帶路黨宣傳工業污染土地等等,什麼土地污染子孫全完,一百年治理不過來等等希望民眾阻止政府建廠,來把工廠主逼回美國,但是我個人認為可能性不大,因為這些重工業會去東南亞,那會中國可能也會衰落,總之去工業化,好處是不會破化環境,壞處是失業率高,國家會衰落,最明顯的例子,歐洲誰最牛逼,有點文化的都知道是德國,為什麼德國牛逼,,工業化,那麼哪個傻逼去工業化後完蛋了,美國?今天還不明顯,,但是有個國家叫南非,是非洲唯一的發達國家,去工業化後十幾年就衰落成了發展中國家。。
⑵ 去工業化的教訓
歐債危機長期化
張其佐在接受成都商報記者電話采訪時表示,歐債危機正從外圍向核心國家蔓延,金融風險從主權國家向商業銀行蔓延,歐元區經濟已從低速增長行至衰退邊緣並可能向再次衰退蔓延。
張其佐認為,導致歐債危機長期化的根源在於高福利體制、財政不統一等歐元區體制的系統性因素風險。必須解決好削減高福利,發行統一歐元債券,建立統一財政聯盟,實現經濟結構平衡,建立統一的主權聯盟國家等系統風險,否則歐債危機將會持續發酵趨於長期化。
中國要防止「去工業化」
談到中國經濟的發展, 張其佐認為,中國仍處於工業化和城鎮化的加快發展時期。在加快城鎮化的同時,要吸取歐美金融危機的教訓,防止「去工業化」或「實業空心化」。
「西方國家虛擬經濟過度膨脹,脫離了以工業製造業為核心的實體經濟。這是2008年爆發的世界金融危機和歐債危機的一個主要原因。」張其佐說,美歐等國長期重消費輕生產,「去工業化」現象比較嚴重,製造業嚴重萎縮,導致實體經濟「空心化」。
張其佐認為,根據經濟周期發展的必然規律,隨著危機倒閉機制,新一輪科技產業革命即將來臨。中國還沒有完全實現工業化,應深思歐美教訓,加快轉型升級,擺脫傳統工業化、傳統重化工業和傳統製造業發展模式的問題,走出一條以大力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為先導的現代工業化道路 。
⑶ 全球化對工業化國家的好處和壞處
全球化對工業化國家肯定是有很大的好處的,提供了能源,提供了資源,提供了市場,可以說便於在全球范圍內尋找資源,尋找市場,同時壞處就是很大部分的發展中國家企業是很難得到快速發展的,往往陷入各種陷阱。
⑷ 巴西過早地實施「去工業化」,造成了什麼局面
巴西實施「去工業化」會直接影響到整個國家的經濟增長,導致經濟倒退的可能性非常大。大家都知道一個國家的製造工業一旦就業下降,經濟肯定會少一大截,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可以依靠單個產業就能發展強大,美國經濟第一大國都不能夠舍棄工業,何況現在經濟增長緩慢的巴西。
這樣就形成一種局面,政府一邊實施去工業化方案,一邊救助失業人群,經濟根本就沒有上升的可能,現在還想著淘汰落後的工業,降低工業生產成本從而提高勞動生產力,倒不如把生產力高的工業集中起來發展,只淘汰一些比較落後的工業,這樣對於經濟損失相對會少一些,只單純的實施「去工業化」是沒有多大作用的。
⑸ 去工業化「給美國和歐盟造成什麼影響主要表現是什麼
大量的呆壞賬,銀行衍生產品、虛擬俄經濟的說教都沒了活路,導致連環的金融危機風暴,霉國佬平均每人背負著八萬多外債,美國早已是徹底破產的國家。因此,大多數美國州要求獨立以求自保賴掉債務
⑹ 工業化生產的利與弊
利:用統一的結構形式,成套的標准構件,採用先進的工藝,按專業分工,集中在工廠進行均衡的連續的大批量生產,在現場包括混凝土現澆和裝修工程採用機械化施工,使建築業從那種分散的、落後的、手工業的生產方式轉到大工業的生產方式的軌道上來,從根本上來一個全面的技術改造。
弊:工業化只能解決少數人的問題,而且工業化是排斥人的。也就是說就算中國已經完全工業化了,也只能解決少數人的富裕問題。
(6)去工業化的國家哪些缺點擴展閱讀:
注意事項:
實現建築工業化,可以從建立新型結構體系和發展施工新技術兩方面入手。首先應從建築結構設計入手,設計新型結構體系,如鋼結構體系和預制裝配式結構體系,讓大部分的成品、半成品建築構配件實行工廠化作業,減少施工現場作業。設計時還應考慮到施工上應從現場澆築向預制構件和裝配式方向發展。
內澆外掛體系即建築結構主體採用現場澆注混凝土,外牆採用預制混凝土構件的結構體系,這中結構體系能很好地實現建築工業化。牆體連接方式為半剛性連接。
⑺ 指出英國工業化帶來的主要問題有哪些
,首先:英國經過兩次工業革命,國內資源消耗嚴重,而其曾經自豪的殖民地也失去,英國缺少工業化的原材料。其次,英國象大多數的發達國家一樣,進入了老齡化社會,人力資源不是十分充足,企業的用人成本高昂,且英國長期形成的散漫的生活氛圍嚴重影響工作效率的提高;再次,英國曾經商品主要傾銷到殖民地,無須為產品銷路憂慮,但是現在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各國都互相競爭,英國因勞動力的原因造成的高成本導致其產品價格高昂,無法與中國等發展中國家的低成本比較。還有一點就是,英國與美國的關系密切,致使美國的各種負面影響極其容易在英國形成巨大影響,這影響英國工業化的發展
⑻ 工業化原則有什麼優缺點
優:工業化帶來人類生活節奏的加快,文明程度的提高,政治組織的民主,工人階級的紀律,工會的強大政治影響力;同時,工業化不斷提高的社會生產率為大批就業人口轉向第三產業奠定了基礎,使得工業社會逐步向後工業社會和信息社會邁進。
弊:對生態環境的破壞
⑼ 什麼是去工業化
去工業化(De-instrialization)是指製造業就業比重持續下降。
去工業化現象最早始於美國,其製造業勞動力占總勞動者的比例,從1965年最高值的28%下降至1994年的16%。在日本,其製造業就業比重的最高值是 27%(1973年,比美國遲8年),而到1994年則下降到23%。在歐盟15個國家中,製造業就業比例的最高值是30%(1970年),到1994年則迅速地下降到20%。
與此同時,發達國家服務業就業人數的比重均在上升。美國服務業中的就業人數占勞動者總數的比重,則從1960年的56%上升至 1994年的73%。從1960年開始,其他發達國家均出現類似現象。
(9)去工業化的國家哪些缺點擴展閱讀:
在工業發達國家和地區,受去工業化影響最大的主要是一些大城市地區以及那些以資源為基礎、傳統的衰退產業相對集中的老工業基地。這些地區出現去工業化的主要原因:
一是由於大城市地區土地和工資等生產成本較高,勞動和環境保護意識較強,加上市中心區生活和環境質量的下降,導致企業家把製造工廠由發達國家大城市遷移到中小城鎮和農村地區,甚至遷移到國外;
二是由於資源的枯竭和生產成本的上升,工業發達國家的一些傳統產業如鋼鐵、造船、工程機械和紡織等,逐步走向衰退。這些衰退產業主要集中在一些老工業基地,由此導致這些地區製造業出現嚴重的下降;
三是,隨著技術發展,企業可以把生產過程的某些部分,尤其是勞動密集型的加工裝配環節,分散到國外工資成本相對低廉的地區,而發展中國家提供的各種優惠政策又加劇了這種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