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學習工業設計史對我們有什麼意義
學習《工業設計史》的意義主要是以時間線為主從蒸汽機時代到電氣化時代到現代的產品形成背景/風格/主要人物進行系統的認識.工業產品形成至今的歷史演變包含了誕生原因及思考和探索.了解這些可以更好的輔助未來的設計.
2. 現代設計運動時期德國工業同盟和荷蘭風格派的特徵和基本內容,及其代表人物和作品
德國工業同盟是德國第一個設計組織,1907年成立,是德國現代主義設計的基石。它在理論與實踐上都為20世紀20年代歐洲現代主義設計運動的興起和發展奠定了基礎。其創始人有德國著名外交家、藝術教育改革家和設計理論家穆特休斯、現代設計先驅貝倫斯、著名設計師威爾德等人。其基地設在德累斯頓郊區赫拉勞。其宗旨是通過藝術、工業和手工藝的結合,提高德國設計水平,設計出優良產品。同盟認為設計的目的是人而不是物,工業設計師是社會的公僕,而不是以自我表現為目的的藝術家,在肯定機械化生產的前提下,把批量生產和產品標准化作為設計的基本要求。它努力向社會各界推廣工業設計思想,介紹先進設計成果,促進各界領導人支持設計的發展,以推進德國經濟和民族文化素養的提高。它表明德國在工業設計方面已進入一個新階段,處於世界領先地位。同盟中的設計師在實踐中不斷取得前所未有的成就。1912-1919年,同盟出版的年鑒先後介紹了貝倫斯為德國電器聯營公司設計的廠房及其一系列產品:格羅佩烏斯為同盟設計的行政與辦公大樓、幕牆式的法格斯鞋楦廠房、陶特為科隆大展設計的玻璃宮;紐曼的商業化汽車設計等,都具有明顯的現代主義風格。尤其是對1914年科隆大展的展品介紹,更令人耳目一新。年鑒還及時向人們展示國際工業技術發展新動態,如美國福特汽車公司首創的裝配流水線。
工業同盟的宗旨是由弗里德利克·腦曼(1960-1919 )起草的,宣言本身可以看出當時德國設計界和建築界所關心的幾個主要問題。宣言提出了下面六個方面的主要內容,即:
1 .提倡藝術、工業、手工藝結合;
2 .主張通過教育、宣傳,努力把各個不同項目的設計綜合在一起,完善藝術、工業設計和手工藝;
3 .強調走非官方的路線,避免政治對設計的干擾;
4 .大力宣傳和主張功能主義和承認現代工業;
5 .堅決反對任何裝飾;
6 .主張標准化的批量化。
這種主張,使穆特修斯與另外一個重要的工業同盟奠基人凡德·威爾德之間產生了爭論,是現代工業設計史中的第一場大爭論。是德國工業同盟所有活動中最重要、影響最深遠的事件。第一次世界大戰使其活動中斷。但它所確立的設計理論和原則,為德國和世界的現代主義設計奠定了基礎。
德國工業同盟的成立是現代設計的一件重大事情,自從這個機構成立以後,德國的設計家就有一個可以團聚的中心,工業同盟組織的各種展覽、討論會都變成當時設計先驅人物研究發展、討論問題的重要場所。格羅佩斯的成就(他於1914 年受工業同盟委託設計科隆展覽館)在很大程度上是與工業同盟分不開的。
德國現代主義設計的興起,與貝倫斯的設計實踐是分不開的。
彼得·貝倫斯(Peter Behrens,1868-1940) 德國現代主義設計的重要奠基人之一,著名建築師,工業產品設計的先驅,「德國工業同盟」的首席設計師。
倫斯是德國現代建築和工業設計的先驅。
1886-1891年貝倫斯在漢堡工藝美術學校接受藝術教育,後改行學習建築。1893年起成為慕尼黑分離派成員,1900年加入由藝術家、建築師、設計師組成的「七人團」,開始建築設計活動,1907年成為德意志製造聯盟的推進者與領袖人物,同年受聘擔任德國通用電器公司AEG的藝術顧問,開始其作為工業設計師的職業生涯。
德國通用電器公司(AEG)是1883年由埃米爾•拉特諾恩創建。在隨後七年,發展成大型企業——康采恩。公司採用標准化生產,重視設計的作用。1907年6月,貝倫斯被聘請為其藝術顧問。開始了他作為工業設計師的職業生涯。這是世界上第一家公司、第一次聘用一位藝術家來監督整個的工業設計,及讓一位藝術家擔任董事,並成為藝術設計史上第一個擔任工業公司藝術領導職務的人。
他所制訂的生產綱領和工業產品樣品,一直到30年代仍起作用,他還制定了批量生產的技術復雜型產品的藝術設計方法,這些方法後來成為現代藝術設計的職業手段。貝倫斯在AEG各方面設計的成就,就是聯盟所追求的目標的一個典型範例。1909年,貝倫斯設計了德國通用電氣公司AEG的透平機製造車間與機械車間,在建築上摒棄了傳統的附加裝飾,造型簡潔,壯觀悅目,被稱為第一座真正的現代建築。
3. 工業設計史的內容簡介
內容提要:本書根據1999年9月全國高等學校工業設計專業教學指導小組修訂的《工業設計史》大綱編寫而成。書中較系統地介紹了工業設計發展的歷史進程,並附有大量的圖片資料,既可作為高等工業學校工業造型設計專業《工業設計史》課程的教學用書,也適合於設計人員和愛好者閱讀和參考。通過系統地學習人類設計歷史中,特別是工業革命以來的設計發展演變的脈絡,包括各種設計學派、設計風格、著名設計師及其作品的特色以及設計發展的歷史條件。使學生正確理解工業設計內在動力與源泉,把握工業設計的未來發展,並為學生的課題設計提供大量的設計參考。
4. 工業設計史的工業設計發展中的流派和組織
設計流派或組織 主要活動地區 活躍時間 代表人物 新古典主義 歐美各國 1760-1880 折衷主義 歐美各國 1820-1900 工藝美術運動 英國 1880-1910 莫里斯、阿什比 新藝術運動 歐洲各國 1890-1910 吉馬德、戈地 維也納分離派 奧地利 1897-1933 霍夫曼 德意志製造聯盟 德國 1907-1934 穆特修斯、貝倫斯 構成派 前蘇聯 1917-1928 馬來維奇、塔特林 風格派 荷蘭 1917-1931 利特維爾德 包豪斯學校 德國 1919-1933 格羅披烏斯 藝術裝飾風格 法國 1925-1935 流線型風格 美國 1935-1945 羅維、蓋茨 現代主義 歐美各國 1920-1950 米斯、柯布西埃 斯堪的納維亞風格 斯堪的納維亞 1930-1950 阿爾托 商業性設計 美國 1945-1960 厄爾 有機現代主義 美國、義大利、斯堪的納維亞 1945-1960 沙里寧、尼佐里 波普風格 英國 1960-1970 高技術風格 歐洲、日本 1960-1980 理性主義 歐洲、美國、日本 1960- 後現代主義 歐美各國 1965- 文丘里、索特薩斯 綠色設計 歐美各國 1970- 解構主義 歐美各國 1980- 蓋里、屈米
5. 工業設計史中新古典主義和折衷主義代表人物及作品有哪些
義大利文丘里的設計
6. 詳說中國工業設計發展史!
中國設計史從石器代就已經開始設計的萌芽階段:可以追溯到舊石器時代,原始人類製作石器時已有了明確的目的性和一定程度的標准化,人類的設計概念便由此萌發了。 ★ 手工藝設計階段:到了新石器時期,陶器的發明標志著人類開始了通過化學變化改變材料特性的創造性活動,也標志著人類手工藝設計階段的開端。 ★ 工業設計階段:工業革命興起,人類開始用機械大批量地生產各種產品,設計活動便進入了一個嶄新的階段——工業設計階段。 工業革命後出現了機器生產、勞動分工和商業的發展,同時也促成了社會和文化的重大變化,這些對於此後的工業設計有著深刻影響。 一、工業設計的醞釀和探索階段:(過渡時期) ★ 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市場競爭日益激烈,製造商們一方面大量引進機器生產,以降低成本,增強競爭力,另一方面又把設計作為迎合消費者趣味而得以擴大市場的重要手段。 ★ 製造商們並沒有對新的製造方式生產出來的產品進行重新思考,他們並不理解,機器實際上已經將一個全新的概念引入了設計問題。他們堅信產品的藝術性是某種可以從市場上買到,並運用到工業上去的東西,即把裝飾與設計等同起來,而不是將藝術與技術緊密結合,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 ★ 為了滿足新興資產階級顯示其財富和社會地位的需要,許多家用產品往往藉助新古典主義或折衷主義的風格來附庸風雅並提高身價,不惜損害產品的使用功能。 工業設計孕育於十八世紀六十年代英國工業革命以後。大工業的生產方式和越來越細的分工,成為工業設計專業產生的主要原因。1919年美國設計師西奈爾首先使用了「工業設計」一詞。 「水晶宮」 是20世紀現代建築的先聲,而其中展出的內容卻與其建築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反映出一種普遍的為裝飾而裝飾的熱情,漠視任何基本的設計原則,其濫用裝飾的程度甚至超過了為市場生產的商品 在設計過程中,莫里斯將程式化的自然圖案、手工藝製作、中世紀的道德與社會觀念和視覺上的簡潔融合在了一起。對於形式、或者說裝飾與功能關系,依他看來,裝飾應強調形式和功能 代表人物及思潮: 早期工業產品功能與形式的分離,缺乏整體設計的狀況,從反面激發了一些思想家,如英國的約翰·拉斯金和威廉·莫里斯等對設計進行探討,從而拉開了從19世紀下半葉到20世紀初設計改革浪潮的序幕。莫里斯身體力行,倡導了「工藝美術運動」(Arts and Crafts),試圖建立一種新的設計標准來拯救設計的危機,提出了「美與技術結合」的原則,主張忠實於材料,反對過分裝飾。但是,由於時代的局限,他們把設計水準的下降歸於工業化本身,鼓吹回歸到中世紀手工藝產品對於質量的尊重,這顯然是違背歷史潮流的。 ,而不是去掩蓋它們。 包毫斯的建立: 一戰後的1919年德國「包豪斯」成立,進一步從理論上、實踐上和教育體制上推動了工業設計的發展。 ★ 時代背景及代表人物:1900年以來,由於科學技術的發展,新產品不斷涌現,傳統的概念、傳統的形式無法適應新的功能要求,而新的技術和材料則為實現新功能提供了可能性。與此同時,以頌揚機器及其產品、強調幾何構圖為特徵的未來主義、風格派和構成主義等現代藝術流派興起,機器美學作為一種時代風格也應運而生。在這種情況下,以柯布西埃、格羅披烏斯等人為代表的現代設計先驅開始努力探索新的設計道路,以適應現代社會對設計的要求。於是以主張功能第一、突出現代感和揚棄傳統式樣的現代設計便蓬勃發展起來,奠定了現代工業設計 現代設計是在歐洲發展起來的,但工業設計確立其在工業界的地位卻是在美國。 ★時代背景:1929年,華爾街股票市場的大崩潰和緊接而來的經濟大蕭條,在倖存的企業中產生了激烈的競爭壓力。當時的國家復興法凍結了物價,使廠家無法在價格上進行競爭,而只能在商品的外觀質量和實際使用性能上吸引消費者,因此工業設計成了企業生存的必要手段。以雷蒙·羅維為代表的第一代職業工業設計師正是在這種背景下出現的。由於他們的努力,使工業設計作為一門獨立的現代學科得到了社會的廣泛承認。 二次大戰期間,各國軍備的比拼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工業設計的發展。許多對後世影響極大的科技和技術不斷涌現,如:雷達、核子武器、火箭技術以及航空噴氣技術等。 美國由於特殊的歷史原因未在戰爭中受到較大創傷,一躍成為了世界經濟、科技、軍事的主導力量。工業設計在美國得到了實質性的發展並最終形成。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工業設計的方法廣泛影響了歐洲及其他地區。無論是歐洲老牌工業技術國家,還是在蘇聯、日本等新興工業化的國家,工業設計都受到高度重視。日本在國際市場上競爭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得益於對於設計的關注。日本的工業設計由戰後初期的模仿,發展到了目前具有自己特點的高水平,在世界上享有較高的聲譽和地位。在印度、韓國等亞洲國家和地區,設計也深受重視。與此同時,西方工業設計思潮卻極為混亂,出現了眾多的設計流派,多元化的格局也在20世紀60年代後開始形成。 20世紀70年代末以來,工業設計在我國大陸開始受到重視。1987年中國工業設計協會成立,進一步促進了工業設計在我國的發展。 中國工業設計是上世紀80年代才引入的,現在還在起步階段....
7. 工業設計史作業 → 「淺析工業設計中的高技術風格」 。幫個忙謝謝。
工業設計史中的高技術風格—日本
高技術風格
與新現代主義平行發展的另一種工業設計風格是所謂的「高技術風格」(High-Tech)。這兩種風格後來實際上走到一起來了。高技術風格不僅在設計中採用高新技術,而且在美學上鼓吹表現新技術。高技術風格源於20世紀20~30年代的機器美學,這種美學直接反映了當時以機械為代表的技術特徵。戰後初期,不少電子產品模仿軍用通訊機器風格,即所謂「游擊隊」風格,以圖表現戰爭中發展起來的電子技術。「高技術」風格的發展是與20世紀50年代未以來以電子工業為代表的高科技迅速發展分不開的。科學技術的進步不僅影響了整個社會生產的發展,還強烈地影響了人們的思想。「高技術」風格正是在這種社會背景下產生的。 日本的工業設計
「日本設計」一詞常會使人聯想到兩類截然不同的東西。一類是傳統的手工藝品,如木製傢具、漆器及瓷器等,這類手工藝品樸素、清雅、自然,具有濃厚的東方情調;另一類則是批量生產的高技術產品,如高保真音響、照相機、摩托車、汽車及計算機等。這種高技術與傳統文化的平衡正是日本現代設計的一個特色。近代西方設計概念是19世紀末開始傳入日本的,當時西方設計界的一些重要人物,如英國的德萊賽和奧地利維也納學派的創始人瓦格納等都先後到了日本,從而開創了持續的東西方設計思想的交流。
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日本的民用工業和工業設計並不發達,貿易中以代加工為主,設計方面則直接模仿歐美的樣本.這時日本還沒有建立起自己的工業特色和貿易規則."價廉質次"是日本在對外貿易中給人的最直接印象。二戰以後,日本迅速崛起,很快趕上和超過了許多發達國家,成為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經濟大國和貿易強國.在短短的二三十年時間內,日本取得如此顯著的進步,除了其他因素外,工業設計在其中也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90年代日本進入了十年經濟衰退後,工業設計對經濟的轉型升級也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一) 日本工業設計發展的萌芽階段
從1945-1952年是日本工業的恢復時期,也是日本工業設計的萌芽階段.戰後,由於受到戰爭的嚴重破壞,工業中的大部分設備已不能使用,其餘設備也陳舊不堪,生產總值只有戰前的30%.這期間日本的工業設計和對外貿易尚處於啟蒙階段,優秀的產品不多.許多產品是由工程師而不是專業的設計師設計的,產品功能方面的需求考慮得較多,而外形、顏色、材質等方面考慮欠缺."日本造"在世界貿易中基本沒有立足之地.
這時,日本政府深深意識到要發展經濟,必須要重視工業設計.一方面要通過宣傳、教育提高企業及全民的工業設計意識,另一方面要向傑出的設計師學習,從優秀的設計國度汲取設計思想.1951年,日本將工業設計正式引進高等教育,成立了千葉大學工業設計系,並且在日本藝術大學開設了工業設計課程,從而提高了設計的層次與實用性;在1952年.日本成立了工業設計協會(JIDA),研究方向從一開始就緊跟形勢與潮流,將日本設計界和社會的發展緊密地結合起來.
此外在1951年,日本政府邀請了美國最著名的工業設計大師雷蒙德·羅維訪問日本.作為第一位訪日的設計大師,雷蒙德·羅維不僅給日本帶來了工業設計課程,還將當時世界上最新的工業設計理論、技術和設計狀況介紹給了日本,並親自動手為日本公司設計了著名的"和平"牌香煙的包裝.羅維的訪日極大地帶動了日本設計業的發展,推進了日本工業設計發展的進程.
(二)日本工業設計的起步階段
1953-1960年這一時期,是日本工業設計的起步階段,工業設計的發展帶動了經濟與貿易的持續發展.從50年代中葉起,由日本政府和商業財團提供經濟資助,每年派送學生赴美國和西歐學習工業設計,搜集歐美的設計經驗,並將最先進的設計理念帶回.這一時期日本的工業設計注重生產線設計的批量化和規范化,使得電視機、汽車、摩托車、家用電器等工業產品產量激增.到1960年,日本的電視機產量已經達到257萬台,居世界第二;摩托車149萬台,居世界第一.此時的"日本造"雖具有明顯的模仿痕跡,但通過低廉的價格迅速在國際市場上占據了一席之地,對外貿易額有了巨大的增長,日本成為貿易大國.
50年代末,世界設計會議的召開成為日本工業設計全面發展的契機,日本的工業設計進入到一個全盛時期.1957年,日本通產省建立了"良好設計選擇系統"以及優秀產品的證書"G級"標記等,用以保護好的設計和防止發明被仿冒及專利的被侵犯;隨後日本通產省又發表了"時代的變化對設計政策的影響"一文,表明了政府在這個非常時期對設計的重視;成立了日本GK(日本設計佳作獎)工業設計組織;加入了國際工業設計協會聯合會(ICSID).日本的很多大公司積極配合政府的行動,紛紛成立自己的設計部門、產品開發部門,投入大量資金進行產品的工業設計,由原來的模仿為主轉變為獨立創造、具有特色為主.不僅將日本的民族文化運用到工業設計中,融入到高科技產品之中,而且很重視歐美等工業設計大國常常忽視的地方,無微不至,充分體現以人為本的思想,形成了日本現代設計、現代製造、現代貿易的一大特色,成功地改善了日本產品的貿易形象.日本產品迅速佔領國際市場,日本成為貿易強國.
三)日本工業設計進入成熟發展階段
從20世紀60年代到80年代中期,在世界兩次石油危機後,由日本工業設計師推出節約能源和資源設計及產品的實用性和理性設計對工業結構的轉型升級起到很重要的作用.1972年世界設計師大會在日本召開,標志著日本設計的地位得到了國際的承認.這一時期日本逐漸轉成為以重化工業及節能型高附加值的加工組裝、技術密集型支柱產業為主體的工業生產結構,工業技術水平居世界前列,"日本製造"譽滿全球,許多工業產品佔領著相當大的國際市場份額,由一個貿易小國發展成為世界上主要的貿易出口國,擁有了"世界工廠"的地位.可見,在日本經濟發展的鏈條上,工業設計與出口成為了經濟增長的關鍵.根據國際有關權威機構的研究,在1973-1985年期間,日本凈出口對GDP的貢獻率達到42%.相比較而言,這一時期其他主要資本主義發達國家的同一指標,除德國外,都明顯低於日本.其中,德國為67%;義大利和法國同為24%;美國為19%;而英國則僅為9%.而處處可見的工業設計正是促進日本產品國際化和出口激增的主力軍. (四)日本工業設計進入世界一流發展水平
從90年代起日本的工業設計進入世界的一流發展水平.1989年世界設計會議和設計博覽會在日本召開,進一步開闊了日本設計師的視野.1993年日本政府根據經濟形勢的變化再度發表了《時代變化對設計政策的影響》一文,要求設計師根據時代的變化調整設計理念和方向,為推動日本經濟轉型升級服務.日本設計師及時調整了設計觀念,把國際上通行的設計理念如無障礙設計、綠色設計和通用設計概念運用到工業設計中去,這對日本經濟結構的轉型升級逐漸走出長達十年的經濟衰退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
8. 中國的工業設計和外國的工業設計有什麼區別
區別大了去了,做研究生課題都夠了。
不過說得簡單點,兩個:
一個是質量,和國外成熟度的工業體系不同,中國的工業設計是在改革開放特別是在進入新世紀之後才開始建立並發展的,所以在設計成熟度上、與工業工程水平的匹配度上、口碑上、歷史積淀上(工業設計和手工藝設計是兩碼事,別把中國工藝美術史混淆進來)以及很多方面都是有明顯差距和區別的。
一個是風格。成熟的設計必然伴隨著成熟的理念,成熟的理念的表現之一就是成熟風格,日本、北歐(就是所謂的斯堪的納維亞)、美國,都有自己的設計理念和獨樹一幟的設計風格,至於西歐和南歐,更是細化到了以國家論風格的程度,就好比從汽車上我們就可以輕松分辨出德國、法國、英國、義大利設計師的作品。就這點而言,我國的工業設計還非常稚嫩,各種風格混雜,也就難免被指責為山寨了。
其他的還有很多,想了解的話,了解一下工業設計史以及當下工業設計格局,你自己就會有自己的看法和框架了。
9. 工業設計史問題
工業設計史
淺談工業設計的進程
介紹
工業設計是一門古老而年輕的學科。作為人類設計活動的延續和發展,它有悠久的歷史淵源;作為一門獨立完整的現代學科,它經歷了長期的醞釀階段,直到20世紀20年代才開始確立。
第一個主題
工業設計產生的條件是批量生產的現代化大工業和激烈的市場競爭,其設計對象是以工業化方法批量生產的產品。通過形形色色的工業產品,工業設計對現代社會的人類生活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並構成了一種廣泛的物質文化,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
第二個主題
工業設計是商品經濟的產物,它具有刺激消費的作用。工業設計致使商品與使用者之間存在一種除單純使用功能外的新關系。這種消費刺激,成了現代社會經濟運轉的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之一,從而推動了社會的前進。
第三個主題1
研究工業設計發生和發展的歷史是一個極為復雜的課題。由於工業設計所具有的文化特徵,它的變化反映著時代的物質生產和科學技術的水平,也體現了一定的社會意識形態的狀況,並與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藝術等方面有密切關系。因此,為了說明工業設計歷史演化的特點,就必須研究工業設計發展的社會背景,並把握工業設計的真正動力與源泉。這樣做並不否認設計師工作的重要性,優秀的設計師正是將各種先決的社會經濟和文化條件,與個人的信念、天賦和技巧相結合,創造出富於個性的成功作品,從而推動工業設計的進步。
第三個主題2
在工業設計史中,繼承和變革這兩個孿生的主題一直在以不同的形式交替出現,並不時產生激烈的交鋒。由於工業設計與傳統設計文明的淵源關系,工業革命後,傳統的設計風格被作為某種特定文化的符號,不斷影響到工業設計。手工藝設計的一些基本原則也在工業設計中得到升華。為了較全面地了解工業設計史,有必要考察工業革命前的設計及其對現代工業設計的影響。
意義
人類設計活動的歷史大體可以劃分為三個階段,即設計的萌芽階段、手工藝設計階段和工業設計階段。設計的萌芽階段可以追溯到舊石器時代,原始人類製作石器時已有了明確的目的性和一定程度的標准化,人類的設計概念便由此萌發了。到了新石器時期,陶器的發明標志著人類開始了通過化學變化改變材料特性的創造性活動,也標志著人類手工藝設計階段的開端。而工業革命興起,人類開始用機械大批量地生產各種產品,設計活動便進入了一個嶄新的階段--工業設計階段。
意義2
工業革命後出現了機器生產、勞動分工和商業的發展,同時也促成了社會和文化的重大變化,這些對於此後的工業設計有著深刻影響。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市場競爭日益激烈,製造商們一方面大量引進機器生產,以降低成本,增強競爭力,另一方面又把設計作為迎合消費者趣味而得以擴大市場的重要手段。但製造商們並沒有對新的製造方式生產出來的產品進行重新思考,他們並不理解,機器實際上已經將一個全新的概念引入了設計問題。他們堅信產品的藝術性是某種可以從市場上買到,並運用到工業上去的東西,即把裝飾與設計等同起來,而不是將藝術與技術緊密結合,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為了滿足新興資產階級顯示其財富和社會地位的需要,許多家用產品往往藉助新古典主義或折衷主義的風格來附庸風雅並提高身價,不惜損害產品的使用功能。例如在1851年倫敦「水晶宮」國際工業博覽會上,大多數展品極盡裝飾之能事而近乎誇張。這種功能與形式的分離,缺乏整體設計的狀況,從反面激發了一些思想家,如英國的拉斯金和莫里斯等對設計進行探討,從而拉開了從19世紀下半葉到20世紀初設計改革浪潮的序幕。莫里斯身體力行,倡導了工藝美術運動,試圖建立一種新的設計標准來拯救設計的危機,提出了「美與技術結合」的原則,主張忠實於材料,反對過分裝飾。但是,由於時代的局限,他們把設計水準的下降歸於工業化本身,鼓吹回歸到中世紀手工藝產品對於質量的尊重,這顯然是違背歷史潮流的。
意義3
19世紀末一場名為「新藝術」的設計運動在歐洲興起,設計師力圖用從自然界中抽象出來的形式代替程式化的古典裝飾。盡管他們的設計仍是形式主義的,但畢竟打破了古典的傳統,為20世紀現代工業設計的興起開辟了道路。
1900年以來,由於科學技術的發展,新產品不斷涌現,傳統的概念、傳統的形式無法適應新的功能要求,而新的技術和材料則為實現新功能提供了可能性。與此同時,以頌揚機器及其產品、強調幾何構圖為特徵的未來主義、風格派和構成主義等現代藝術流派興起,機器美學作為一種時代風格也應運而生。在這種情況下,以柯布西埃、格羅披烏斯等人為代表的現代設計先驅開始努力探索新的設計道路,以適應現代社會對設計的要求。於是以主張功能第一、突出現代感和揚棄傳統式樣的現代設計便蓬勃發展起來,奠定了現代工業設計的基礎。1919年德國「包豪斯」成立,進一步從理論上、實踐上和教育體制上推動了工業設計的發展。
總結
綜上所述,工業設計可大致劃分為三個發展時期。第一個時期是自18世紀下半葉至20世紀初期,這是工業設計的醞釀和探索階段。在此期間,新舊設計思想開始交鋒,設計改革運動使傳統的手工藝設計逐步向工業設計過渡,並為現代工業設計的發展探索出道路。第二個時期是在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戰之間,這是現代工業設計形成與發展的時期。這一期間工業設計已有了系統的理論,並在世界范圍內得到傳播。第三個時期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這一時期工業設計與工業生產和科學技術緊密結合,因而取得了重大成就。與此同時,西方工業設計思潮卻極為混亂,出現了眾多的設計流派,多元化的格局也在20世紀60年代後開始形成。
總結2
工業設計發展進程中較有影響的設計流派、組織及其主要活動地區、活動時間和代表人物如表0-1所列。
列表0-1
新古典主義歐美各國1760-1880
折衷主義歐美各國1820-1900
工藝美術運動英國1880-1910莫里斯,阿什比
新藝術運動歐洲各國1890-1910吉馬德,戈地
維也納分離派奧地利1897-1933霍夫曼
德意志製造聯盟德國1907-1934穆特休斯,貝倫斯
風格派荷蘭1917-1931里特維爾德
構成派前蘇聯1917-1928馬來維奇,塔特林
包豪斯學校德國1919-1933格羅披烏斯
藝術裝飾風格法國1925-1935
流線型風格美國1935-1945羅維,蓋茨
斯堪的納維亞風格斯堪的納維亞1930-1950阿爾托
現代主義歐美各國1920-1950米斯,柯布西埃
商業性設計美國1945-1960厄爾
有機現代主義美國,義大利,斯堪的納維亞1945-1960沙里寧,尼佐里
理性主義歐洲,美國,日本1960-
高技術風格歐洲,日本1960-1980
波普風格英國1960-1970
後現代主義歐美各國1965-文丘里,索特薩斯
解構主義歐美各國1980-蓋里,屈米
10. 工業設計史題庫 總結裝飾藝術運動的風格特徵和歷史意義簡答題 不需要太詳細
裝飾藝術運動反對古典主義的、自然的、單純手工藝的趨向,主張機械化的美。它的設計形式呈現多樣化,但仍具有統一風格,注重表現材料的質感與光澤,不迴避鋼鐵,玻璃新型材料; 造型設計多採用幾何形; 色彩設計強調運用鮮艷的純色、對比色和金屬色,有著豐富的線條裝飾與逐層退縮結構的輪廓不再迴避機械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