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新中國成立初期工業發展面臨哪些問題
1、工業化水平尤其是重工業遠遠落後於發達國家。
2、工業占國民經濟比重低。
3、工業分布不合理,輕重工業發展不平衡。
優先發展重工業的原因
1、近代以來,民族資本主義以發展輕工業為主,導致工業經濟比例失調,先天不足,發展畸形。
2、新中國成立初期,工業基礎薄弱,急需提高工業水平,重工業是較好的選擇。
3、蘇聯優先發展重工業,已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其實踐對我國工業發展有借鑒作用。
② 中國的基礎工業為什麼發展不起來
1,「一五」計劃時期,我國對個體農業、手工業和私營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的任務基本完成。建立起社會主義工業化的初步基礎。2,社會主義生產關系基本確定。在整個國民收入中,國營經濟、合作經濟和公私合營經濟所佔比重都有所提高.3,主要圍繞重工業進行建設,建立鞍山鋼鐵公司有一個三大工程:大型軋鋼廠、無縫鋼管廠、七號煉鐵爐;長春第一汽車製造廠、沈陽機床廠。這是在在全國范圍還有寶成、鷹廈鐵路的建成,武漢長江大橋的通車,康藏、青藏、新藏公路建成。原因有:一是針對朝鮮戰爭爆發後的國際形勢和中國國防工業極端薄弱的情況,將國家安全放在緊迫的地位加以考慮;二是舊中國重工業基礎非常薄弱,已經成為工業化中的瓶頸部門;三是既考慮到利用原來的工業基礎,又考慮到備戰和改善過去地區布局不平衡。
③ 我國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存在的問題有哪些
1、農村基礎設施不足:我國農村基礎設施不足表現為:生產性基礎設施支撐力脆弱,服務性基礎設施執行力減弱,社會性基礎設施安全力薄弱,流通性基礎設施承載力孱弱。
2、資金來源過於單一,農村投資份額偏小:在我國,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所需資金多數是由農村集體及農戶自主承擔,政府投入、外資及金融機構貸款比例較小。
3、重短期效益,輕長期效益,環境基礎設施建設滯後:道路、供水、供電等生產性基礎設施建設直接作用於城市經濟增長,短期經濟效益明顯,而污水處理、垃圾處理等環境基礎設施雖關繫到城市社會與生態可持續發展。
(1)農業生產性基礎設施:主要指現代化農業基地及農田水利建設;
(2)農業生活性基礎設施:主要指飲水安全、農村 沼氣、農村道路、農村電力等基礎設施建設;
(3)生態環境建設:主要指 天然林資源保護、防護林體系、種苗工程建設,自然保護區生態保護和建設、濕地保護和建設、退耕還林等農民吃飯、燒柴、增收等當前生計和長遠發展問題。
④ 目前我國的機械工業發展存在哪些問題或難點
三大難點,轉型迫切度擴大
1、高端產品不足,中低端產品需求明顯放緩,傳統產業處於產能過剩調整和產業轉型期
我國以同質化傳統機械產品為主,機械工業產品價格持續低位,經營壓力普遍巨大,2015年,全國設備工器具購置投資同比增速高達10.2%,2018年下降至2.6%,2019、2020兩年甚至出現0.9%和7.1%的負增長,反映出機械產品需求市場總體疲軟的嚴峻態勢。
2、產業基礎能力不足,共性技術研發能力弱與核心零部件制約明顯
依託企業建設的各類創新載體以局部領域為突破點,但無法有效滿足行業大多數企業對共性技術的廣泛需求,出現部分共性領域重復投入及分散投入,同時大量技術基礎薄弱與資金缺乏的中小企業根本無力自行開發,進而限制了其自主創新能力的提升。
我國核心零部件自主研發能力不強,部分關鍵零部件嚴重依賴進口,受制於高端軸承鋼、高端液壓鑄件、高端塗料、關鍵絕緣材料、高性能密封材料、潤滑油脂等關鍵基礎材料、先進基礎工藝和產業技術基礎的落後,基礎零部件自主化能力不足,難以滿足主機發展需求而依賴進口。
3、產業鏈韌性不強,上下游銜接不順暢
研發設計、經營管理、生產控制、運維服務等核心工業軟體與系統受制於人問題十分突出,服務於國民經濟重點領域的專用生產設備及生產線、專用檢測設備及系統等重大短板裝備自給能力較差。
與原材料製造部門融合發展不夠,上下游企業合作鬆散。機電一體化困難重重,兩大行業交叉領域存在研發和製造的空白,產學研銜接不足,機械零部件企業、整機企業和用戶間配合不夠、信任度不高,供需矛盾突出。
⑤ 中國的基礎工業與國外差距很大嗎
中國工業技術與美國的差距主要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以信息科學為主的新興技術和產業;二是以飛機製造、航空航天為主的高端裝備製造業;三是以軍事工業為主國防工業。在基礎工業領域,也就是中低端工業領域,我國與美國的差距並不大;我國在高速鐵路技術、超高壓電力輸入技術等方面要好於美國,領先於世界。
⑥ 目前我國工業發展面臨的主要挑戰有哪些
1、新增就業機會減少
第三次工業革命將導致新一輪世界產業轉移,區域產業格局發生深刻變化,製造業迴流發達國家,致使國際投資轉向。第三次工業革命的特徵之一就是生產產品的個性化與生產過程的本土化,原有的規模化、大批量生產模式被顛覆,新的產業中心轉移將伴隨新的就業崗位的轉移,這意味著部分新增就業崗位將被固化並分散在具有消費市場與數字化製造能力的地區,原有的以大規模現代化工廠吸納就業人員的方式將被打破,我國通過產業聚集與規模經濟創造就業崗位的模式將隨之發生轉變。
2、生產要素優勢消失
我國近年來工業化得以長足發展的要素優勢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人口紅利優勢,即勞動力成本低廉優勢。我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勞動力資源豐富,並且農村人口不斷向城市轉移,為工業化提供了充裕的勞動要素。二是經過經濟高速增長期,中國積累了巨額財富,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2012年GDP名義值較1978年增長了140多倍,產業發展正在由勞動密集型向資本密集型演化,資本要素當前正逐步取代勞動力要素成為支持產業的核心要素。三是中國從農業大國發展為工業化國家,資源環境要素起到了功不可沒的作用。但是由於在發展的過程中,我國的資源與環境沒有得到良好的保護,目前這一要素逐漸由經濟增長的重要支撐要素轉化為制約要素。我國工業化發展過程中的要素投入主要沿襲了第二次工業革命發展的規律。而第三次工業革命的核心要素不是傳統西方經濟學歸納的勞動力、資本與土地,而是知識與技術要素。我國當前具有優勢的要素市場,在第三次工業革命中將變得黯然失色,而知識與技術要素體系在我國遠未成熟。反觀西方國家,歐洲與日本等發達國家正處於人口老齡化階段,勞動力要素優勢減弱,資本要素市場也受到來自新型工業化國家的挑戰,大部分國家已經完成工業化進程,經濟增長速度下降。但是,如果第三次工業革命爆發,傳統生產要素優勢作用減弱,這些國家將憑借其多年積累的教育基礎與知識技術優勢,在較短時間完成以數字化製造產業為支撐的「再工業化」過程,從而重拾製造業強國地位。
3、大范圍產能過剩問題凸顯
我國當前工業化發展主要沿襲第二次工業革命發展路徑,產業體系以重化工業為主,鋼鐵、水泥、有色、船舶製造、機械製造等產業在國內經濟與世界經濟擴張期積累了龐大的產能。經濟危機爆發後,世界經濟進入收縮期,國際市場需求下降,我國部分行業已經出現嚴重的產能過剩問題。如果第三次產業革命興起並在全球范圍內擴展,歐、美憑借其科技優勢以及高端製造優勢實現「再工業化戰略」,製造業中心將不可避免地重新轉移到發達國家。而我國經過前期在旺盛的國際與國內需求支撐下,形成的巨大工業生產能力將逐漸顯得落後並被國際市場淘汰,屆時大范圍產能過剩的局面難以避免,如果我國不能及時轉變發展方式、完成產業結構戰略性調整,工業化進程受到明顯制約。
⑦ 航空發動機的難點到底在哪裡為何會需要十年以上的時間
基礎工業和材料學方面是難點。
基礎工業:
這方面純粹靠積累,用上一代的機器加工新一代機器的零配件,再用新一代機器加工更新一代機器的零配件,加工精度一代一代逐步提升。一個國家積累了50年,另一個國家積累了25年,這個差距絕對不可能一朝一夕就能趕上的。畢竟你在發展,人家也在發展。
中國這方面做加工貿易,也進口了一些高精度機床,從而縮短了與發達國家之間的差距,但買不到一流的機床,都是對華禁運的。其實現在要說基礎工業,一流的也就是美、英、德、日四國,俄羅斯算準一流,法國、中國算二流(但法國不被禁運)。
金屬材料學:
發動機要能耐高溫、保證足夠長的壽命、能高負荷運行、能耐腐蝕、同時又保證重要比較輕(較大的推比)就得靠金屬材料學。
這方面除了冶金方面的技術外,還有很重要的一點就是運氣與經驗。得做大量的實驗,通過不同工藝向金屬於混合不同的元素或其他金屬,然後再測定金屬的特性。再就是得看投入多少人力、物力、資金來做這個事情。
以上這兩點是基礎,有了基礎並不見得能做好發動機,再就是設計。比如說日本,基礎工業和材料學都不錯,但渦扇發動機一直造不好。發動機壽命是能保證,但喘振問題一直解決不好,再就是最大推力也一直在6噸左右,上不去。而中國國產發動機,推力還能做上去,但推比和壽命不理想。這都是設計方面的問題,再就是受材料和工藝的影響,設計方面的妥協。比如說風扇扇葉,角度、形狀,得一點點調,調完之後再測試,測完再調對比之前的數據。有時候一項數據表現很優秀,但其他數據結果很糟糕。但把另的數據調好了,這項數據指標又降低了,想要協調得完美是很困難的。
⑧ 有什麼有效的方法解決如今國內機械工業面臨的發展難題
五步走,多維細分逐點擊破
1、新一輪科技革命帶來新動能,節能減排、環保再循環成為重要的發展方向
綠色發展與產業數字化、信息化、智能化發展深度融合,疊加「碳達峰」和「碳中和」目標約束,催生新的綠色增長動能,促使機械工業發展邁向新階段。
在節能領域,高效鍋爐、電機、發動機等節能機電設備,以及能源利用效率較高的空調、風機、泵、空壓機等終端用能設備都將實現較快發展;
在減排方面,核能、風能、太陽能、生物質能等新能源裝備,以及大氣、水、固體廢棄物等先進高效環保裝備規模將迅速擴大;
從循環經濟來看,盾構機、燃氣輪機、重型機床、內燃機整機及關鍵件等的再製造技術及產品將進一步推廣應用。
大力發展節能高效機電產品,全面推行機械工業綠色製造,積極開發基於互聯網與物聯網節能技術裝備、儲能與多能互補技術裝備。
2、重點攻克推動高質化,實現機械工業產業基礎再造
關鍵基礎材料。重點支持發電設備、石化設備、冶金設備、航空裝備等重大技術裝備所需的大型優質鑄鍛件; 高溫合金材料、高檔絕緣材料、高性能密封材料等專用材料; 滿足智能製造裝備、能源裝備、儀器儀表、關鍵基礎零部件等所需的新型功能材料。
核心基礎零部件。重點發展高性能軸承,高速精密齒輪及傳動裝置,智能/大型液壓元件及系統,高可靠性密封件,高端智能鏈傳動系統,高強度高可靠性緊固件,高應力、抗疲勞彈簧,高效、精密、復合模具,高精度粉末冶金零件以及伺服機構,高精度高可靠工業感測器等。
3、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推動機械工業的跨行業融合
推動機械工業同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慧等深度融合。
加快新能源汽車、服務機器人、節能環保設備等領域的發展;
以推進生產過程智能化水平、提高生產效率為目標,加快工業機器人、增材製造裝備、高檔數控機床、智能測控裝備等領域的發展;
以保障國家能源資源安全為目標,加快新能源裝備、智能電力控制設備、海洋工程裝備以及冶金、石化、礦山等重大成套裝備等領域的發展。
發展數字經濟,充分挖掘數據價值,加強企業數字化改造,推動生產環節的數字化連接、打通各部門各環節的數據共享,推進機械行業數字化轉型。
4、機床工具行業、儀器儀錶行業是機械工業十四五的補短板重點方向
機床工具行業主要是對標中高端需求,研製一批具有五軸控制、高精度/超精密、高效加工、復合加工、特種加工、大型壓力成形、鈑金高效成形等部分或全部關鍵技術特徵的中高端數控機床,以及由上述機床為主組成的自動化、智能化的製造單元、生產線、製造車間和工。
儀器儀錶行業主要是圍繞工業自動化控制系統與測量儀表,以及服務於前沿科學、生命科學、環境檢測等物質化學成分等的科學實驗分析測試儀器,是重點補短板方向。
5、產學研、自主創新雙驅動,創新平台實現先進製造基礎共性技術突破及推廣
推動行業領軍企業牽頭組建創新聯合體,主動與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一起攻克技術難關,帶動中小企業協同創新。建立創新平台,打好關鍵核心技術和產業共性技術攻堅戰,提高機械工業創新鏈整體效能。建設一批產業技術基礎公共服務平台,面向全行業,尤其是廣大中小企業提供試驗檢測、信息服務等基礎支撐,推動產業創新發展,加快質量品牌提升,促進創新科技成果轉化。
博為國際認為,目前我國機械工業仍處於中低端水平,中小企業發展受限於基礎技術與資金,產學研平台將成為產業鏈接的重要驅動力,對推動共性技術推廣起關鍵作用,同時,關鍵基礎材料、核心基礎零部件突破成為加強產業鏈韌性的關鍵,園區政府可通過引導校企合作、政策補貼等,加強對產業關鍵點攻克的扶持。
⑨ 中國工業基礎薄弱,那該怎麼發展
你問的很泛泛 我也就不針對性的回答了
中國現在基礎不是薄弱 經過這30年的發展。。工業基礎已經很完善了
不過和西方國家比還是有差距 畢竟中國比較大。。改造起來不容易
最後
我總結以下幾點
首先要立足實踐 要善於在實踐中總結經驗
再者要繼承傳統 推陳出新 不斷創新
最後要面向世界 博採眾長 堅持以我為主 為我所用的原則
求採納。
⑩ 基礎工業指什麼有哪些
指能源(包括電力)工業和基本原材料(包括重要的礦產資源、鋼材、石油化工材料等)工業。
是為國民經濟提供基本生產資料的工業部門的總稱。如:冶金、煤炭、石油、電力、化學、機械等工業就是基礎工業。
基礎工業生產基本生產資料的工業部門的總稱。中國經濟界把裝備重工業自身的重工業部門稱為基礎工業,是重工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包括冶金、石油、煤炭、電力、化學、機械工業等。基礎工業需要較多的裝備,生產建設周期長,耗用資金多,並為製造工業、生產消費資料部門提供服務。基礎工業是發展工業、尤其是重工業的物質基礎,對建立中國獨立、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實現工業、農業、科技、國防現代化具有重要意義。它必須先行於其他部門發展,但也不宜超前過快,以免造成浪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