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第一,二,三產業分別是什麼。最開始是哪個產業發展,然後是在什麼時期其他產業開始發展
第一產業:農業
第二產業:工業和建築業
第三產業(又叫服務業):流通部門;為生產生活服務的部門;事業部門;為社會公共需要服務的部門。
我覺得三個產業是隨著社會發展進步而逐漸產生的,時間順序我說不明白,但是重心的轉移我認為是很重要的。
首先,是封建制度下的農業社會,那時候農業是中心產業,是國家的命脈。世界上著名的文明都是以農業為基礎的,我們中國就是在這種社會背景下成為當時的世界大國強國。走在世界前沿數千年。
然後,西方工業的興起,將我們的世界引領到一個新的方向,工業成為決定一個國家強弱的標准,中國就是在這場比賽中失敗挨打的選手。
現在,世界的中心在第三產業,即服務業,也就是說工業化生產不是當今社會的最核心內容。第三產業以其高利潤,高回報,和對經濟的帶動作用,更重要的是無污染,成為發達國家發展的主題。我們中國就是在這種背景下成為世界工廠的,第一,中國的工業水平盡管不低,規模盡管不小,但絕對談不上先進,工業向中國的轉移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中國的市場,較低的勞動力水平,國外對污染的高標准嚴要求,工業生產的低附加值。當世界的主題走向第三產業的時候,我們中國要加油啊
『貳』 農業和工業哪個給國家帶來的經濟大
工業帶來的經濟價值更大。農業是控制了價格,投入和出產不成比例。
『叄』 請問誰知道氯化銨的干銨和濕銨的區別,還有工業的和農業的氯化銨有什麼區別
工業氯化銨就是干銨,農業氯化銨就是濕銨。
一、制備方法不同
1、工業氯化銨:將粗品氯化銨加入溶解器,通人蒸汽溶解,經過濾,將濾液冷卻結晶、離心分離、乾燥,製得工業氯化銨成品。
2、農業氯化銨:氯化氫氣體從湍流吸收塔的底部通入,與塔頂噴淋的循環母液接觸,生成飽和氯化氫的氯化銨母液流入反應器,與通入氨氣進行中和反應,生成氯化銨飽和溶液。
二、特點不同
1、工業氯化銨:是一種強電解質,溶於水電離出銨根離子和氯離子,氨氣和氯化氫化合生成氯化銨時會有白煙。無氣味。味咸涼而微苦。
2、農業氯化銨:易溶於水,微溶於乙醇,溶於液氨,不溶於丙酮和乙醚。鹽酸和氯化鈉能降低其在水中的溶解度。
三、儲運方法不同
1、工業氯化銨:應儲存在陰涼、通風、乾燥的庫房內,注意防潮。
2、農業氯化銨:避免與酸類、鹼類物質共儲混運。運輸過程中要防雨淋和烈日曝曬。裝卸時要小心輕放,防止包裝破損。失火時,可用水、沙土、二氧化碳滅火器撲救。
『肆』 為什麼第一產業的附加值低
因為中國沒有正確認識第一產業作為基礎產業的重要性,第一產業附加值不是絕對低,可以通過產業鏈整合來提高它的附加值。
『伍』 為什麼第三產業附加值高於第一、二產業
首先,由於第三產業附加值高 便認為第三產業從業者收入高於第一二產業 這顯然是不科學的
在我國工業和建築業創造了社會最大比例的財富 我國正在工業化道路上快速前進 收入高低不僅取決於從事的行業 還取決於自身的能力 地位等主觀因素 如果第三產業從業者收入高 即A類人收入高於B類人 那麼第一二產業怎麼可能發展呢 沒人願意干
其次,提高價格 以獲得與第三產業相當的收入 想獲得更多的收入顯然不是靠價格手段就能實現的
價格是有市場供求決定的 不是某類從業者來決定的 這個受到供求 成本 技術等許多因素的影響
第三,發達國家轉移製造業到發展中國家是看重了這些區域低廉的勞動力成本 環境成本 優惠的外資政策等 對發展中國家來說增加了就業和收入 帶動了相關產業的發展
這其中風險當然是有的 對一方的好 對另一方來說就是損失或者風險 風險和收益總是相伴的 具體就不講了啊
最後,為什麼第三產業附加值高於第一、二產業?
個人覺得第三產業是在社會分工不斷深化的過程在第一二產業基礎上中出現並得到大發展的 由於第三產業的精細化 知識化 技術化 創造性等特徵決定了第三產業的高附加值
你的理解我基本贊同
『陸』 為什麼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份額會下降
隨著國民經濟產業結構的演進,農業增加值在(國內生產總值)中的份額不斷下降。下降的根本原因是食物類農產品的需求特性(食物類農產品是農產品的主要部分)。
拓展資料
國民經濟是由各行各業構成的各個經濟部門的總和,它的基本構成單元是各個企業、事業和行政單位以及居民戶。
對國民經濟的觀察可以從靜態和動態兩個角度進行:從靜態上看,國民經濟是由一個國家或地區的各行各業的有經濟利益關系的各單位構成。從動態上看,就是社會再生產的各個環節。即依次從生產開始,經過分配,達到最終使用的不斷循環利用過程。
國民經濟是指一個現代國家范圍內各社會生產部門、流通部門和其他經濟部門所構成的互相聯系的總體。工業、農業、建築業、運輸業、郵電業、商業、對外貿易、服務業、城市公用事業等,都是國民經濟的組成部分。
資本主義國民經濟是建立在生產資料的資本主義私有制的基礎之上的,它受著資本主義基本經濟規律即剩餘價值規律與競爭和生產無政府狀態的規律的支配。社會主義國民經濟是建立在生產資料的社會主義公有制基礎之上的。
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社會經濟的活動范圍日益擴大。
在原始社會階段,社會的經濟活動基本上限於一個原始公社的狹小范圍。奴隸社會經濟活動的范圍也很有限,在歐洲古代有些奴隸社會的經濟活動基本上僅限於一個城市國家(城邦)的范圍。
封建社會的經濟活動基本上限於一個封建諸侯領地的范圍。在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建立以前,一個國家內部各方面的經濟聯系比較有限,還沒有形成一個全國統一的國民經濟。
隨著資本主義經濟的出現,社會化大生產的發展,封建割據的消滅和統一的民族市場的形成,社會經濟活動才完全突破了封建地域的束縛,在整個資本主義國家的范圍內發展起來。整個資本主義國家在生產的各環節、各部門、各地區之間通過統一的國內市場聯結成為一個不可分割的經濟整體,從而在全國范圍內存在著統一的國民經濟。
『柒』 農產品附加值是什麼為什麼附加值越高越靠近城市
作為發展經濟學的一個概念,附加價值是經濟主體創造的新創造價值,包括資源的附加價值、產品的附加價值、資產的附加價值、資本的附加價值、企業的附加價值、產業的附加價值。增加價值的本質是使用價值,增加價值的本質是增加使用價值。
附加值是企業盈利能力、盈利模式、增長和產業升級的核心,是生產力發展、經濟高質量發展和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基礎。增加附加值是一切商業模式、經濟增長模式和經濟發展模式的基礎,是現代工業體系的靈魂。產品附加值是其他附加值的起點和落腳點。創新是增加附加值的根本途徑。附加值高,產品越便於消費,就越靠近城市.
拓展資料:
何提高農產品附加值?
①提高農產品質量 許多農產品基於氣候和地理環境因素,本身是非常突出的,如新疆吐魯番葡萄,但進入高端市場的品質還是不夠,必須從育種、種植工藝上加以改進,進一步提高加工標准等。 比如蘋果,一般的果農都知道要噴26種以上的農葯才能保證蘋果不被蟲害侵襲,而這樣注重健康的蘋果對高收入階層來說,能接受嗎?內行的人都知道,蘋果幾乎沒有在國內市場銷售,國內外現在有很強的關注食品安全,特別是過度的媒體報道,因為農葯、重金屬超標、中毒,作為農業生產經營者,想讓自己有更多的收入,要通過改善品種的外觀、口感、營養、安全性和加工工藝來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值。
②結構性產品包裝 一般來說我們發現大多數農產品包裝相對鄉村,缺乏讓人感覺眼前一亮,很多產品選擇或瓦楞紙袋,塑料袋,早期在上面註明來源和品牌名字,事實上這樣的包裝常常讓人覺得成績很低,高端消費者怎麼會喜歡這個產品呢?產品的包裝與產品的優良品質,以便能找到最好的彼此,建立品牌價值,研究發現,60%來自於包裝產品的價值,因為消費者往往不了解產品性質,有時經常藉助圖像,文本,生動的展示包裝可以感覺到它被許多農業家所忽視。
『捌』 農業與工業誰比較重要
同樣重要,農業養護工業,工業方便農業!
1.市場化程度日趨成熟。市場經濟體制是現代農業發展的制度基礎。在這一時期,產品生產的主要目的不在於自給,而在於為市場提供商品以實現利潤最大化。市場機制在資源配置中起著主導作用,市場體系日益完善,農業從生產成果到手段普遍商品化,除了農業最終產品即各種農產品外,各種中間產品、勞務和消費品以及其它農業生產要素,包括各種農業機械、化學肥料、農用化學品、良種及獸醫服務等,都進入農業交換領域,甚至農民的生活消費也普遍成為商品性消費,農產品商品率得到前所未有的提高,農業打破了內部物質循環的局限性進而實現物質的開放式循環,從自給農業發展為市場化農業。 2.工業裝備普遍採用。工業裝備是現代農業的硬體支撐。隨著現代工業的發展,農業生產各個環節和整個過程,逐步由播種機、脫粒機、飼草收割機、水利灌溉設備等現代機械取代人力畜力及手工工具。尤其是20世紀50年代以後,拖拉機和配套農具廣泛使用,歐美的發達國家先後實現農業機械化、電氣化、聯合化。目前,農業機械與計算機、衛星遙感等技術結合,新型材料、節水設備和自動化設備應用於農業生產,農田水利化、農地園藝化、農業設施化以及交通運輸、能源傳輸、信息通訊等的網路化、現代化成為當代農業發展的基本趨勢,「本來是主要的人類傳統的職業的農業,從歐洲較富足的國家開始,正在迅速變為一種越來越帶科學特徵的工業」。 3.先進科技廣泛應用。先進的科技是現代農業發展的關鍵要素。19世紀中葉農業化學技術得到發展,歐洲率先突破只施用有機肥的傳統,開始大量使用化肥;20世紀中葉部分國家進行了以雜交玉米、雜交小麥、雜交水稻為主的「綠色革命」;之後生物技術和信息技術也逐步滲透到農業種質資源、動植物育種、作物栽培、畜禽飼養、土壤肥料、植物保護等各個領域,農業科研的領域和范圍不斷擴大,農業生產的深度和廣度不斷拓展,農業的可控程度大大提高,出現了「精確農業」等全新的農業發展模式。農業增產的60%-80%依靠科技進步來實現。與科技運用相適應,農業勞動者素質也得到普遍提高,先進的科技不斷從潛在生產力轉化為現實生產力,正成為推動現代農業發展的強大動力。 4.產業體系日臻完善。完善的產業體系是現代農業的重要標志。與現代生產手段、生產技術相適應,農業發展突破了傳統的產加銷脫節、部門相互割裂、城鄉界限明顯等局限性,普遍通過農業公司、農業合作社帶農戶(家庭農場)等生產組織形式,使農產品的生產、加工、銷售等各環節走向一體化,農業與工業、商業、金融、科技等不同領域相互融合,城鄉經濟社會協調發展,農業產業鏈條大大延伸,農產品市場半徑大為拓展,逐步形成了農業專業化生產、企業化經營、社會化服務的格局。 5.生態環境受到重視。注重農業經濟與生態環境的協調發展,是現代農業發展的基本趨勢。現代農業以化學物質的使用和能源(主要是石油)的大量消耗為開端,其發展雖然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帶來了資源破壞、環境污染等突出問題。近年來,世界各國在農業發展中更加註重生態環境的治理與保護,重視土、肥、水、葯和動力等生產資源投入的節約和使用的高效化,在應用自然科學新成果的基礎上探索出「有機農業」、「生態農業」等農業發展模式。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已經受到廣泛的關注和重視,正成為全球農業發展的新理念和新趨勢。 在世界農業發展進程中,現代農業無論是在農業生產力發展還是在農業生產關系調整方面,都展示了漸進演變的歷史過程,體現了現代農業的歷史性;無論是在生產手段、生產技術還是在生產經營的組織管理方面都實現了整體進步,體現了現代農業的綜合性;無論是在發展目標定位還是在基本路徑選擇方面,都反映了世界各國農業發展的趨勢,體現了現代農業的世界性。正確認識和把握這些特點和規律,對加快建設現代農業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玖』 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業
從國內外歷史經驗來看,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業是提升農業競爭力的重要途徑。從外部因素來看,我國加入WTO後,國內市場國際化,國際市場國內化,我國農業與世界農業的相互聯系和影響日益加深,全面提升農業的國際競爭力已成為推進現代農業建設的出發點和立足點。而構造以農產品加工業為核心的農業產業體系,積極拓展農業和農產品的功能、效益、品牌和研發,則無疑是提升農業國際競爭力的重要戰略選擇。從內在因素來看,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對於合理調整農村產業結構,發展現代農業,提高農產品附加值,增強國際競爭力,促進農村勞動力轉移,增加農民收入,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意義。
如前所分析,鄱陽湖地區許多農產品具有天然的比較優勢,但發展農產品加工業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構建以農產品加工為核心的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實行標准化、產業化、國際化生產。
一是要積極貫徹國務院辦公廳《關於促進農產品加工業發展的意見》和農業部《農產品加工業「十一五」發展規劃》精神,積極申報專業農產品加工分中心,爭取獲得國家的支持,盡快發展一批具有規模農產品加工企業。這些企業向前延伸,就可能把農戶組織起來,形成規模化、標准化生產基地;向後延伸,建立市場營銷網路,可打通第一、二、三產業,把構成農業產業的各個要素和各個環節整合在一起,推進產加銷一體化經營,逐步把小規模集合成大產業,把小生產連接到大市場,化解千萬家農戶和千變萬化的市場之間的矛盾。
二是圍繞加工和市場需求組織農業生產。我國農業已經進入新的發展階段,農產品加工業已經從被動發展的「工業依附型」,開始向主動發展的「市場主導型」轉變,即圍繞市場消費需求組織加工生產,圍繞加工需要再安排專用農產品的種養,形成需求什麼—加工什麼—種養什麼的「反彈琵琶」新格局。這一新格局的成形與完善將有效引領農產品的生產品種、區域、規模和布局的戰略性調整,從而全面提升農業的產業層次。
三是切實激活農產品的流通環節。加快培養市場網路,形成以批發市場為中心,以集貿市場、零售經營門店和超市為基礎的布局合理、輻射力強的農產品流通網路;發展各種中介服務組織、行業協會和商會,壯大農村經紀人隊伍,培育多種市場主體。
四是大力扶持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於2007年7月1日正式生效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民專業合作社法》明確規定「農民專業合作社是在農村家庭承包經營基礎上,同類農產品的生產經營者或者同類農業生產經營服務的提供者、利用者,自願聯合、民主管理的互助性經濟組織」,也就是說農民專業合作社是一個經濟組織,又是以農民為主的團體,完全可以發展加工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