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工業生產 > 潮連鎮有哪些工業區

潮連鎮有哪些工業區

發布時間:2022-07-13 05:06:10

㈠ 江門市有多少個鎮

江門市現轄逢江區、江海區、新會區三個縣級市轄區,代管台山、開平、恩平、鶴山四個縣級市。2000年末,全市共有92個鎮,10個街道辦事處,1441個村民委員會,278個居民委員會。 江門市行政區劃表 市、區 轄鎮(街道辦事處) 台山市 鎮:台城、公益、大江、水步、白沙、附城、沖蔞、端芬、都斛、斗山、海僑、三八、三合、田頭、赤溪、北徒、上川、下川、沙欄、橫山、海宴、四九、深井、汶村、隆文、廣海、那扶、南灣 開平市 鎮:水井、水口、月山、沙塘、龍勝、馬岡、塘口、蜆岡、百合、赤坎、東山、金雞、蒼城、大沙、赤水辦事處:長沙、三埠、沙岡 恩平市 鎮:洪滘、恩城、大槐、郎底、良西、恩僑、聖堂、江洲、君堂、東成、牛江、大田、沙湖、那吉、橫坡 鶴山市 鎮:沙坪、雅瑤、龍口、桃園、古勞、址山、宅梧、雙合、雲鄉、合城、鶴城、共和 蓬江區 鎮:環市、潮連、荷塘、棠下、杜阮辦事處:倉後、堤東、沙仔尾、北街 江海區 鎮:外海、禮樂辦事處:江南、滘頭、滘北 新會區 鎮:大澤、會城、司前、七堡、小岡、沙堆、古井、三江、崖西、崖南、雙水、羅坑、大鰲、睦州、牛灣 新會、台山、恩平、開平、鶴山俗稱五邑,江門五邑是全國著名的僑鄉之一,1999年止,江門五邑旅居海外的華僑、華人和港澳台同胞共有360萬人,其中海外華僑、華人為216萬人,港澳台同胞為150萬人,此外,還有歸僑、僑眷、港澳台同胞家屬196萬人。旅居海外的華僑、華人分布在世界五大洲107個國家和地區。

㈡ 江門的潮連鎮跟荷塘鎮哪個地方比較人多

計本地人口就差不了多小,但荷塘的工業比較興旺,所以很多外來人口,有幾個廠的外來務工人員就超過千人。所以以人多計算就是荷塘的人口多!

㈢ 江門市潮連鎮怎麼樣

江門市市中心是蓬江區和江海區,如果更加准確點說江門哪裡最繁榮?那就是迎賓大道益華廣場金匯廣場、鳳凰山、蓬萊公園到地王廣場這些地段最旺。

潮連鎮和荷塘鎮一樣都是工廠比較多的地方,工作比較多,生活消費都不高,但是生活水平都挺好的,也比較和諧。

㈣ 蓬江區有多少個鎮啊!分別系

蓬江區位於江門市區蓬江河以北,總面積323.7平方千米。2004年,戶籍人口43.64萬人。區人民政府駐環市街道建設二路18號,郵編:529051。代碼:440703。區號:0750。拼音:Pengjiang Qu。行政區劃 行政區劃網· www.xzqh.org蓬江區轄6個街道(環市、倉後、堤東、北街、白沙、潮連)、3個鎮(棠下、荷塘、杜阮)。環市街道地處江門市近郊。2003年,面積約34平方千米,常住人口5萬多人,管轄12個村委會和7個社區居委會。堤東街道位於江門市區東部,主要管轄堤東路、港口路、躍進路、炮台南路之間的區域,轄區面積3.7平方千米。倉後街道地處蓬江區中心腹地,轄區5平方千米,常住人口6.8萬,轄13個社區。白沙街道2006年,調整沙仔尾街道辦事處行政區劃並更名為白沙街道辦事處。原沙仔尾街道位於江門市區西南部,東至勝利路,南至江門河,北至天沙河,西、北面與新會區交界。2003年,總面積8.175平方千米,下轄18個社區居民委員會,人口93073人。北街街道位於江門市區東北部,轄地面積8.35平方千米,街道下設9個社區居民委員會。2003年,居民13628戶,常住人口32700人,流動人口12000人。潮連街道是位於西江下游的一個河島,東臨中山古鎮,南鄰江海區外海鎮,西靠江門市區,北望蓬江區荷塘鎮,轄下6個村民委員會和1個居民委員會,32條自然村,總面積12.68平方千米,常住人口1.2萬人(2003年)。杜阮鎮地處蓬江區西部,西接鶴山市,南倚廣東省級風景名勝區新會圭峰山國家森林公園,毗鄰港澳,面積80.9平方千米。棠下鎮轄地面積131.1平方千米,人口6.14萬,下轄23個村委會和1個居委會。荷塘鎮位於江門市區的中山、佛山三地的交匯點,面積32平方千米,轄13個村委會,常住人口4.3萬多人(2003年)。

㈤ 江門市 蓬江區 篁邊山岐坑工業區是哪個鎮啊是棠下,潮連,杜阮,還是荷塘

都不是,屬於環市街道,即原環市鎮

㈥ 廣東大時代是廣東大時代健康產業園嗎

沒錯,就是一樣。廣東大時代產業園 . 廣東省 江門市 蓬江區 潮連鎮興業路142號

㈦ 江門潮連鎮的郵政編碼是多少

郵編查詢
529030 廣東省江門市蓬江區潮連鎮

㈧ 蓬江區的自然資源

蓬江區內植物資源有蕨類、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3大類,108科、413種。主要品種有南洋衫、銀杏、竹柏、陰香、紫薇、烏梅、垂盤草、寶巾等。
20世紀80年代,蓬江區境內野生動物主要有斑鳩、白頭翁、釣魚郎、貓頭鷹、麻雀、黃靈等。江河常見鯽、鯉、鱅、鱒、鯰、生魚(學名:斑鱧)、塘虱(學名:鬍子鯰)、泥鰍、鱉、龜等,尤以江門河產的鯉魚著名。90年代後,由於環境污染和人為捕殺,野生、水生動物日漸減少。 支柱產業 蓬江區不斷加大引導產業集聚力度,促進產業集聚,已形成摩托車、汽車及零配件產業、五金衛浴產業、電子信息產業、化工製品產業、紡織服裝產業五大支柱產業。
摩托車、汽車及零配件產業:蓬江區是中國最大的縣級摩托車生產基地,是廣東省摩托車生產專業區,有8家整車生產企業,零部件生產企業100 多家,形成了研發、檢測、生產、銷售、出口的完整產業鏈條和齊全的配套體系,具備年產400萬輛摩托車的生產能力。汽車輪轂、汽車音響、車載電子產品等汽車配件行業發展勢頭強勁。
五金衛浴產業:蓬江區是「中國五金衛浴產業基地」,有美標、樂家、金凱登等五金衛浴生產企業近500家,年產值150億元,擁有完整的產品開發設計、生產、配套加工、銷售產業鏈條。
電子信息產業:年產值超過90億元,規模以上電子信息產品製造企業及信息服務企業94家,涵蓋電氣機械器材、通訊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製造、軟體、信息服務等領域。
化工製品產業:該產業年產值超過125億元,涌現了一批產銷量以及技術含量在同行業領先的企業,如嘉寶莉、江門制漆廠、瑞期化工等,嘉寶莉的綜合效益位居國內品牌第一。
紡織服裝產業:蓬江區紡織服裝業基礎好,有著較為完整的產業鏈條,覆蓋了紡織、漂染、成衣加工、輔料生產、市場營銷等領域,年產服裝6500萬件(套),年產值超過100億元。 國民經濟 初步核算,2011年全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430.85億元,同比增長12%。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9.46億元;第二產業增加值248.34億元,同比增長13.5%;第三產業增加值173.04億元,同比增長10.5%。三次產業結構為2.2:57.64:40.16。在第三產業增加值中,批發和零售業增長21.2%,住宿和餐飲業增長6.2%,金融業下降0.9%,房地產業下降1.9%,其他服務業增長15.1%。人均GDP 59749元,增長9.3%。
2011年蓬江區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CPI)增長4.8%,其中食品類價格上增長8.5%;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增長4.4%。
2011年末蓬江區私營企業8762戶,注冊資金106.13億元,分別增長4.05%和12.53%;個體工商戶3.81萬戶,注冊資金8.07億元,分別增長8.92%和16.63%。
2011年蓬江區城鎮新增就業9452人,失業人員實現再就業5739人。2011年末城鎮實有登記失業人員6235人,城鎮登記失業率2.37 %,比2010年末下降0.05個百分點。 江門近郊素稱魚米之鄉,以生產稻穀、甘蔗、塘魚、蠶絲著稱。經過土地改革後,發展養豬業,開發荒地造林。
1984年,全區有耕地面積6.62萬畝,其中糧食種植面積3.11萬畝、花生種植面積5000畝、蔬菜種植面積5000畝、甘蔗種植面積6300畝、水果種植面積4670畝、水產養殖面積1.41萬畝。主要農產品有稻穀、蔬菜、塘魚、水果、甘蔗、花生、豬、牛、雞、鴨、鵝等。特產有石沖粉葛、滘頭果蔗、白沙大白菜、麻園荔枝、篁邊韭黃等。1985年,以發展蔬菜、塘魚、畜牧、水果為主,減少水稻、花生種植面積共5369畝,增加魚塘面積2065畝,經濟作物種植面積3304畝。1986年,先後建立水果、水產、禽畜和林業生產示範基地(場)6個,推動全區高產、高質、高效的「三高」農業發展。1987年全區森林覆蓋率達21.8%。1993年末,水稻播種面積4222畝,甘蔗以果蔗為主也僅有564畝,蔬菜種植面積3.74萬畝,魚塘面積1.72萬畝。全區農業總產值1.48億元,比1985年增長212.83%。
1994年,全區耕地面積為5703畝,水稻、經濟作物與禽畜、水產的種養比例為11∶89。農業總產值7988萬元,其中種植業產值1314萬元,占農業總產值的16.45%。為用好有限的土地資源,在間種、套種的基礎上,創出「塘中養魚、塘頭養豬、塘基種菜」的立體種植農業新格局。潮連鎮連片200畝廠房式白鴿養殖基地、豸岡村室內控溫菇類繁育場、環市鎮群星村養豬專業戶的良種母豬繁育場、雙龍村盆景花卉苗木場,成為現代農業生產的亮點。2004年,江新聯圍江門河段和荷塘圍達到50年一遇防洪標准,潮連圍達30年一遇防洪標准;全區82座小型水閘均進行過維修加固。
2011年,蓬江區農業總產值17.56億元,增長0.9%。其中種植業產值21148.30萬元,增長3.4%;林業產值1742.15萬元,增長138.1%;牧業產值106892.79 萬元,增長0.4%;漁業產值44494.61萬元,下降1.8%。全年糧食作物種植面積1.6萬畝,油料種植面積2043畝,蔬菜種植面積39416畝。全年糧食產量4600噸,下降17.12%;油料產量429噸,增長0.02%;蔬菜產量65814噸,增長0.05%;水果產量1166噸,下降15.63%;水產品產量19653噸,增長0.02%;肉類產量43488噸,上升0.01%,其中豬肉產量34599噸,下降0.01%。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時,蓬江區內重工業不夠發達。1958年,由廣東省投資、波蘭專家設計的江門甘蔗化工廠建成投產,成為江門市最大的地方國營企業。周恩來總理到該廠視察並書寫廠名。1977年江門升格為地級市前,轄區駐地市直的工業發展迅猛,市電機廠、柴油機廠、化機廠(後改名機械廠)、氮肥廠成為省屬工業企業,其產品暢銷全國。市屬汽油機廠、農葯廠、浮琺玻璃廠、化工廠,以及自行車廠、金鈴洗衣機廠、橡膠廠、衡器廠等成為計劃經濟時期的生力軍。1978年改革開放後,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以及個體、私營經濟的沖擊,國有、集體企業逐漸難以為繼。
1983年末,市郊環市、外海、潮連3個區(區公所)、鄉(村)辦的工交企業共272家,從業人員6948人。1985年,區內工業企業沖破「三就地」、「四服務」束縛,利用城市的工業輻射,開展外引內聯,實行區、鄉(鎮)、村、合作(聯營)、合資、個體私營齊發展,全民辦工業。1987年,區轄工業企業451家,從業人員1.5萬人。1988年,區屬工業企業429家,固定資產9400萬元;工業總產值2.83億元。1984~1988年,累計投資總額2900萬元,共興辦區直企業13家。在區轄企業中,年產值超過百萬元的44家,超300萬元的21家,超500萬元的8家,超1000萬元的6家。1988年,出口總值583萬美元。1989年後,逐步向區、鎮、公司辦企業的多層次工業發展格局轉變。1991年,區轄工業企業有408家,其中年產值1000萬元至3500萬元的企業有17家,形成以加工業為主體的工業體系。1992年後,開展提高產品質量效益年活動,促進企業提高經濟效益。
至1993年末,形成以電子電器、五金機械、紡織工藝、金屬傢具、建築裝飾材料、皮革及其製品、化工染料、農副產品加工為主的工業體系。1994年,有區直工業企業、鄉鎮工業企業和街道工業企業數百家。為適應市場經濟的發展,轄區駐地的省、市屬國有企業及集體企業進行改制,或改為私人承包、或改為股份制、或重組合並成立集團公司,其中甘化廠改制後,於1994年成功上市,成為江門市第一家上市公司。其後,該公司與9家化工企業合並,組成江門甘化集團有限公司。1995年,轄區有600多家工業企業,其中區轄工業企業有455家。區轄工業企業中,鎮及鎮以上企業174家,其中年產值超5000萬元的有9家,超億元的企業有4家,超10億元的企業1家。是年,區轄工業總產值40.41億元,主要產品有摩托車、照相機、手錶、聚酯切片、機制紙及紙板、傢具、塑料製品、油漆等。隨著企業轉換機制,區轄的國有、集體工業企業在企業體制改革中逐漸減少,私人和「三資」企業逐年增多。1996年,區轄的工業企業共有604家,從業人員2.59萬人,其中法人單位489家,從業人員2.58萬人。在總數中,採掘業有12家,從業人員214人,其中區屬街道企業1家;製造業476家,從業人員2.57萬人,其中區屬企業73家,街道、鎮企業238家;電力蒸汽熱水的生產和供應1家。製造業佔法人企業總數的97.34%。1997年始,在金融、財政持續緊縮的環境下,區採取「扶強扶優扶大」的策略,扶持龍頭企業,帶動全區工業的發展。同時,促進企業技術進步,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加快工業增長速度。1997~2000年,區轄工業企業實施技改項目28項,其中新上項目12項,共投資1.82億元;工業總產值以年均11.6%的速度增長,工業銷售總產值以年均18.4%的速度增長。2000年末,區轄工業企業共1416家,其中重工業272家、輕工業1144家。年銷售收入500萬元以上工業企業有149家,其中輕工業有91家、重工業有58家。全區工業總產值64.71億元,其中輕工業產值52.43億元、重工業產值12.28億元;工業產品銷售值61.88億元,年銷售收入500萬元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8510萬元。全區列入跟蹤考核的39家虧損工業企業中有28家實現扭虧,虧損面比上年下降71.79%,虧損企業虧損額為1404萬元。
從2001~2004年的4年間,全區千萬元重大工業項目投入建設有220多個,投入資金超過50億元;工業園區6個,投資1.32億元。同時,區政府發展鎮級特色工業,初步形成環市汽車配件、棠下摩托車配件、荷塘玻璃及深加工、杜阮五金衛浴、潮連鑽石珠寶等「一鎮一業」的產業布局。2004年末,區轄工業企業2680家,其中輕工業企業1737家、重工業企業943家。工業總產值230.09億元。在區轄工業企業中,規模以上企業433家,其中大型企業2家、中型企業21家、小型企業410家。工業產值196.38億元,占區轄工業總產值的85.35%。摩托車、五金機械、紡織服裝、電子信息、化工制葯等5大優勢產業的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工業產值132.48億元,占區轄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產值的67.46%。工業的快速增長來自龍頭骨幹企業的拉動,大長江、現代集裝箱、嘉寶莉、吉事多4家企業年產值均超3億元。是年增幅均超過40%。
2011年,蓬江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增加值257.84億元,比上年增長13.2%,其中,輕工業增加值156.09億元,增長11.7%;重工業增加值101.75億元,增長15.7%。分經濟類型看,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增長7.4%,集體企業增長0.1%,股份合作企業下降28.9%,股份制企業增長22.1%,外商及港澳台投資企業增長6.8%,民營企業增長21%。分行業看,食品製造業增長11.5%,紡織業增長20.2%,服裝鞋帽製造業增長17.8%,皮革毛皮羽毛(絨)及其製品業增長17%,傢具製造業增長8.3%,造紙及紙製品業增長7.9%,印刷業和記錄媒介的復制增長20.7%,化學原料及化學製品製造業增長7.9%,塑料製品業增長10.4%,非金屬礦物製品業增長6.7%,金屬製品業增長20.9%,通用設備製造業增長20.1%,交通運輸設備製造業增長7.0%,電氣機械及器材製造業增長20.6%,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製造業增長10.6%,儀器儀表及文化辦公用機械製造業增長3.6%。
2011年1-11月,蓬江區工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192.64%。資產貢獻率12.63%,資產負債率55.05%,成本費用利潤率2.13%,全員勞動生產率113214元/人,產品銷售率99.81%。產品銷售收入894.75億元,增長24.35%;利潤總額18.13億元,下降35.18%。虧損企業35家;虧損企業虧損總額1.36億元,增長64.01%。 商業、服務業 1984年,蓬江區先後成立郊區信託服務公司、郊區五金交電化工公司、郊區水產供銷公司、郊區百貨公司、郊區紡織品公司和郊區商業總公司共6家區直屬企業。郊區供銷聯合社自1985年1月成立後,根據「服務城市、富裕農村」的宗旨,面向農村、城鄉,在農村商業領域充當主渠道的角色,促進郊區商業經濟的發展。1985年末,區轄商業、飲食服務企業1044家(戶),從業人員4330人,實現社會商品零售額5215萬元。為搞活商貿經濟,商業部門拓展進貨渠道,改變經營方式,增加花色品種,經營商品增至30類4000多個品種。從1986~1988年的3年間,全區的商業機構和從業人員分別以年均40.5%和43%的速度增長。1988年末,全區共有商業飲食服務業經營單位2879個、從業人員1.27萬人;商業飲食業總產值5713.62萬元,占當年全區社會總產值的25.85%;全區全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04億元。之後,隨著農村商品經濟的發展,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以年均5%的速度增長。其間,出現「皮包公司」、「空殼公司」,轉手經營,投機鑽營,謀取利益,後被市場逐漸淘汰。
1993年,全區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2.74億元,社會商品銷售總額達16.87億元。1994年,轄區內商業分為商業貿易、旅遊、餐飲、服務、娛樂服務、保健、中介服務、家政服務等行業。市駐轄區的大型國企有東湖百貨、常安百貨、嘉聯商場、銀晶大酒店、江門大廈、僑都大酒店等以及常安路商業中心、東湖商業中心區及建設路、勝利路、躍進路等商業街,長堤燈光夜市等。貿易市場21個,其中區轄農貿市場14個,專業市場5個,批發市場1個。1995年末,區轄批發零售貿易法人機構有160個,經營網點5259個,從業人員1.57萬人;餐飲業法人機構5個,經營網點698個,從業人員3361人。全區城鄉集市貿易成交額3.22億元,商品購進額39.18億元,商品銷售額41.31億元,年末庫存額8.28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5.65億元。其間,私營、個體興起開辦商場、酒樓、便利店、飲食店、商貿公司熱潮。區政府對個體私營企業在政策上給予扶持,在方法上給予指導,在法律上給予保護,使私營個體經濟健康發展。從1996~2000年,耕地隨城市化日漸減少,農村富餘人員走向經商。環市、潮連2鎮農民興辦的商貿企業600多家,政府部門辦的集團公司等企業160多家,從事日用百貨、紡織服裝、糧油食品、農副產品、生產資料、日用電器、化肥農葯、水泥建材、摩托車及零配件等30多個商品的經銷。
2000年,轄區內有私營個體工商戶1.36萬家(戶),從業人員3.75萬人,注冊資金9.2億元,產值5.09億元,營業收入14.03億元,其中:私營工商企業有1561家,從業人員1.6萬人,注冊資金7.85億元,產值4.15億元,營業收入7.32億元;個體工商企業有1.2萬戶,從業人員2.15萬人,注冊資金1.35億元,產值9360萬元,營業收入6.71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0.57億元。全區商品購進總額9.87億元,商品銷售總額35.68億元,年末庫存額2286萬元。全區有各類貿易市場25個,其中專業市場3個;城鄉集市貿易成交額11.46億元,占市區總數的47.32%。2002年,棠下、荷塘、杜阮3鎮劃入,區轄商業和飲食服務業有新的發展。至2004年,全區形成常安、東湖、北新區和江會路4個商業圈,10多條商業特色街,建有農副產品市場、工業產品市場和超級市場84個。至年末,全區社會消費品零售額41.79億元,商品購進總額38.74億元,商品銷售總額78.73億元。轄區內限額以上商貿及住宿飲食服務單位共93個,產業活動單位289個,從業人員8188人,商品銷售總額77.91億元,營業總額2.98億元。
2011年,蓬江區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47.72億元,比上年增長18.05%。分行業看,批發零售業零售額134.61億元,增長19.06%;住宿和餐飲業零售額13.11億元,增長8.54%。分地域看,城鎮消費品零售總額126.56億元,增長16.77%;農村消費品零售總額21.16億元,增長26.3%。限額以上批發和零售業零售額中,電子出版物及音像製品類增長52.64%,日用品類下降12.12%,化妝品類下降15.56%,石油及製品類增長33.78%,金銀珠寶類增長28.31%,家用電器和音像器材類增長27.12%,傢具類下降33.51%,中西葯品類增長7.98%,汽車類增長25.47%。

㈨ 江門市有幾個鎮,幾個區

截止到2019年11月,江門市下轄3個區,代管4個縣級市,共有61個鎮,12個街道,1051個村,274個社區。

1975年11月,經國務院批准,江門市復改為省轄地級市,受廣東省和佛山地區雙重管轄。1979年11月24日,江門市革命委員會撤銷,復設江門市人民政府。

1983年6月1日,實行市領導縣體制,江門市下轄新會、台山、開平、恩平、鶴山五縣;9月1日增轄陽江、陽春兩縣。

1984年7月,江門市區分設城區與郊區兩個縣級區。至1987年末,江門市共轄7縣2區。1988年1月,陽江縣、陽春縣從江門市劃出。

1992年4月至1994年2月,下轄的台山、新會、開平、鶴山、恩平五縣先後撤縣設市,為省轄縣級市建制,廣東省人民政府委託江門市代管。2002年9月1日,江門市下轄新會市撤市設區。



(9)潮連鎮有哪些工業區擴展閱讀

江門市江門市行政區劃:2004年8月25日,經省民政廳批准,外海鎮、禮樂鎮建置改制,由鎮改為行政街道,設立街道辦事處,並開展「村改居」工作。

是年末,江海區下轄外海街道、禮樂街道、江南街道、滘頭街道、滘北街道等5個街道,共34條行政村,29個社區。

㈩ 與孝心有關的歷史建築物

兩個故事承載著孝道文化

洪聖殿,俗稱大王廟,位於潮連鎮富岡村北面,始建於明萬曆二十八年(1600年),至今已有400多年歷史,內供奉南海洪聖龍王及天後娘娘、王巡撫。洪聖殿的前身是天後廟。「天後廟」搖身一變為「洪聖殿」,這背後有一個關於孝道的故事。

據《潮連鄉志》記載,明萬曆十三年(1585年),潮連北廂人盧鷘中舉後被派任安徽蒙城縣任知縣。因母親久病不得好轉,待母至孝的他去到洪聖廟祈福,後來母病漸愈。盧知縣任職到期後,按母親的囑咐,塑造了一個新的神像放在了當地的廟里,而把舊神像抬回潮連,並與鄉坤商議決定把天後廟改建為洪聖殿。明萬曆二十八年(1600年),洪聖殿竣工落成,供洪聖龍王像於正中,天後娘娘像於洪聖龍王像左,後又置廣東巡撫王來任像於右。

而洪聖公園一角有一兩層高的八角亭子,亭內的「慈母石碑牌」記載的又是另一個母慈子孝的故事。

潮連富岡人區越八歲喪母,繼母唐氏對其關懷備至。每當區越外出求學,唐氏都站在海邊石頭上等他回來。區越的老師陳白沙先生對此深受感動,為唐氏作了一首名為《慈母石歌為門人區越作》的詩:慈孝相感激,天機謝人力,誰來石下歌,見母不見石。後來,有人將白沙先生的詩作刻在石碑上,修建了一座亭子加以保護,現在這個亭子已經成為潮連人進行孝道教育的基地。

閱讀全文

與潮連鎮有哪些工業區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賓士唯雅諾空調膨脹閥在哪裡 瀏覽:946
汽車用品廠家哪裡有 瀏覽:71
寶馬3系專車什麼級別 瀏覽:627
工業互聯網如何提升應急能力 瀏覽:531
汽車流量一般收費多少 瀏覽:704
汽車線束檢測台是什麼原理 瀏覽:48
長樂工業園區一畝地多少錢 瀏覽:890
汽車油泵堵塞如何檢查 瀏覽:293
汽車在路上什麼 瀏覽:45
海口寶馬油耗多少 瀏覽:236
西北工業大學兩個校區哪個好 瀏覽:313
寶馬七系裸車價多少錢 瀏覽:438
沈陽工業大學與西工大哪個好 瀏覽:134
賓士cla和君越哪個有面子 瀏覽:319
奧迪剎車硬怎麼修 瀏覽:992
錄音定位安裝到汽車哪裡 瀏覽:984
工業水平儀哪個牌子質量好 瀏覽:449
寶馬是什麼時候做的 瀏覽:79
老賓士s左前門板怎麼拆 瀏覽:623
賓士選裝智能遙控鑰匙多少錢 瀏覽: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