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工業革命的影響
工業革命的影響:
1、工業革命引起生產組織形式的變化,使用機器為主的工廠製取代了手工工場。
2、工業革命帶來了城市化和人口向城市的轉移。
3、工業化和城市化也產生了新的社會問題。比如貧富分化,城市人口膨脹,住房擁擠,環境污染等弊端。
4、工業革命使人感覺「人定勝天」,各種物質對人思想的沖擊很大。
5、工業革命的大工業物質化,社會矛盾對立,導致了馬克思主義的產生。
6、物質的大量富餘和人民的相對貧困,使社會矛盾加劇,革命思潮洶涌,英國等國通過改革實行「民主」,使近代國家體制真正產生。
7、工業化國家的民眾日益分為資產階級和工人階級。
8、英國因為工業革命更加強大,法國因為工業革命也在歐洲保持地位,普魯士更加強盛,奧地利、俄羅斯、西班牙則日益衰落。
9、工業發展使二氧化碳,氟利昂,一氧化碳排放量急劇增加。
10、增加生產用地,使大量動物瀕臨或已經滅絕,生物鏈遭到破壞。
(1)三次工業革命帶來了哪些環境污染擴展閱讀:
人類史上的三次工業革命
1、第一次工業革命
工業革命又叫產業革命,是指資本主義由工場手工業過渡到大機器生產,它在生產領域和社會關繫上引起了根本性變化,18世紀60年代首先發生在英國,是從發明和使用機器開始的,到19世紀上半期,機器本身也用機器來生產,標志著工業革命的完成,英國之後,法、美等歐美各國也相繼進行了工業革命。
2、第二次工業革命
第二次工業革命是指19世紀中期,歐洲國家和美國、日本的資產階級革命或改革的完成,促進了經濟的發展。19世紀60年代後期,開始第二次工業革命。人類進入了「電氣時代」。
第二次工業革命極大地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對人類社會的經濟、政治、文化、軍事,科技和生產力產生了深遠的影響。資本主義生產的社會化大大加強,壟斷組織應運而生。
3、第三次科技革命
20世紀四五十年代以來,在原子能、電子計算機、徽電子技術、航天技術、分子生物學和遺傳工程等領域取得的重大突破,標志著的科學技術的到來,這次科學技術在人類歷史上被稱為第三次技術革命。
參考資料:網路-工業革命
『貳』 工業革命後出現的環境問題有哪些
第一,濫砍濫伐
由於工業革命後,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進入工業生產時代,對於木材的需求也是大幅上升,因而造成對樹木過度砍伐
第二,過度開采
同上,由於對礦藏的需求大增,加上當時采礦行業水平低下,利用率低,對於礦藏過度開發,而且浪費很大
第一+第二成就第三個:工業污染
無論是採集提煉礦石,還是木材加工,很多時候,會因為廢礦,廢水或者工業加工導致的廢料等,由於沒有相關法律,所以這些都被隨意傾倒,造成工業污染,還有產生了一些廢氣等,對空氣也造成污染。
『叄』 3次工業革命對中國的影響以及對人類的影響,詳細
工業革命的影響:
1、工業革命引起生產組織形式的變化,使用機器為主的工廠取代了手工工廠。
2、城市化和人口向城市的轉移。
3、給人們的日常生活和思想觀念帶來了巨大的變化。
4、工業化和城市化也產生了新的社會問題。比如:貧富分化,城市人口膨脹, 住房擁擠,環境污染等弊端。
5、引起社會結構的改變。
6、國際共產主義運動正是工業革命的直接產物。
工業革命使人類跨入了機器時代,帶來了生產力的巨大發展,以及社會階級結構的變化,形成了近代工業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兩大對立階級。拉大了東西方社會進步的距離,完成了工業革命的西方國家,打開了亞、非、拉落後國家的大門,把個世界納入了資本主義的商品經濟體系。
對中國的影響
1.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兩次鴉片戰爭,使中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並且程度進一步加深。戰爭給中國帶來了深重災難,造成中國長期貧困落後。
2.中國人民英勇抗爭
兩次鴉片戰爭中,中國人民不斷抗爭,農民階級掀起了太平天國運動。
3.中國新思想萌發
魏源、林則徐等開明知識分子,開始注目世界,探求新知,尋求強國禦侮之道,萌發了一股向西方學習的新思潮。
4.中國近代化起步
地主階級洋務派發起了洋務運動,客觀上促進了中國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同時中國近代工業、科技、教育起步,洋務運動是中國近代化的開端。
第一次工業革命
18世紀從英國發起的技術革命是技術發展史上的一次巨大革命,它開創了以機器代替手工工具的時代。這不僅是一次技術改革,更是一場深刻的社會變革。這場革命是以工作機的誕生開始的,以蒸汽機作為動力機被廣泛使用為標志的。這一次技術革命和與之相關的社會關系的變革,被稱為第一次工業革命或者產業革命。從生產技術方面來說,工業革命使工廠制代替了手工工場,用機器代替了手工勞動;從社會關系來說,工業革命使依附於落後生產方式的自耕農階級消失了,工業資產階級和工業無產階級形成和壯大起來。
革命的影響
使生產力大大提高,鞏固了資產階級的統治地位;促進了美、俄、德、意的革命、改革,使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初步形成;在工業社會中日益分裂為兩大對立階級--工業資產階級和工業無產階級,19世紀30、40年代,工人運動興起;開始了城市化的進程;先進的生產方式和技術傳播到各地,沖擊著舊制度、舊思想;東方從屬於西方,殖民侵略導致了民族解放運動高漲。
工業革命前後的一些重要發明 時間 發明人 發明
1712年 英國人湯姆斯•牛考門獲得了稍加改進的蒸汽機的專利權
1765年 詹姆士•哈格里夫斯 珍妮紡紗機
1778年 約瑟夫•勃拉姆 抽水馬桶
1796年 塞尼菲爾德 平版印刷術
1797年 亨利•莫茲萊 螺絲切削機床
1802年 詹姆斯•瓦特 改進了牛考門蒸汽機,現代蒸汽機成型
1807年 富爾頓 蒸汽輪船
1812年 特列維雪克 科爾尼鍋爐
1814年 史蒂芬孫 蒸汽機車
1815年 漢•戴維 礦工燈
1844年 威廉•費阿柏恩 蘭開夏鍋爐
改造作用
工業革命對社會的改造作用,常常超過了政治革命,只是在形式上不似政治革命那樣出現強烈的沖擊波和引起局勢的大動盪。生產力的超乎人們意料的大發展,工廠製取代手工工場的巨變,展現出資本主義社會機制的一種新的而貌,帶動著整個社會快速地演變。幾十年下來,就使得以農業與鄉村為主體的經濟體制變成了以工業與城市為主體的經濟體制,大規模地改變著人的生活和國家的經濟地理狀況。新城市的興起,舊城市的改觀,人口由農村流向城市的大趨勢,國家向城市化社會邁進的走向,工業產值遠遠超過農業產值的現象,如此等等,都使得身處其境的普通人和當政者大為驚訝,有悲有喜,但卻只能去適應,決計無法阻攔。
這種全面深刻的社會變化,說到底就是人類社會從農業文明轉向工業文明的表現,後者比前者更加顯露出創造與進取的精神,奮力競爭的意識,更具有挑戰性。它以不可逆轉的氣勢,改變著人們的傳統習俗、價值取向,乃至擇業的標准。在這個社會轉折的進程中,伴隨著嚴重的剝削與壓榨,「幾家歡樂幾家愁」的狀況甚為鮮明。於是,社會結構、階級結構都發生了變化,組合成一些新的社會利益群體。其中,最重要的當然是工業資產階級和工業無產階級這兩大階級的形成。
工業資產階級比起工場手工業時期由商人組成的資產階級,有著更強的進取精神和在自由競爭中求發展的意識。它以使用機器的產業為依託而取得的成就,也遠非舊日的資產者所能比擬。工業對農業的改造能力,吸收自由勞動力的容量,對整個社會的影響,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都使資本主義在世界歷史的潮流中扮演了主角,迅速改變著資本主義與前資本主義力量的對比。19世紀資產階級性質的革命和改革風起雲涌,席捲全球,到世紀中葉就初步形成了資本主義的世界體系,正是這種歷史巨變的體現。封建的和封建以前的社會制度是無可奈何花落去,只能讓位給資本主義。
無產階級即產業工人的隊伍,是又一個全新的社會利益群體。它與過去的手工工場工人不同,沒有小塊土地,沒有傳統的生產工具,也不帶任何的宗法色彩,是純然的僱傭勞動者。使用機器生產的勞動條件和由機器聯結的集中勞動環境,使他們具有了集中、團結、紀律性強的特點。為時不久,他們就逐漸意識到了自己這個群體是同命運和具有共同願望與要求的。這就是通常所說的階級意識,知道自己屬於同一個群體。後來經過科學理論的引導,才會體會到階級覺悟的概念。當然這只是那些先進的工人。工人作為一個社會群體起來斗爭,爭取自己的利益和社會地位,從而形成為一股歷史潮流,為世界歷史增添了新的內容。正是這股潮流推動了意識形態領域中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發展。隨著社會主義與工人運動的逐步結合,這股潮流也日益壯大起來,成為19世紀並行交錯的歷史大潮之一。
兩大社會階級的形成和發展,機器工業對手工業的排擠,使以往的中等階級發生了分化和改組。所謂中等階級,也就是通常所說的小資產階級,包括小企業主、小店東、手工工匠、商販等等。他們中的少部分,在機器大工業的排擠下遭到破產,大量被迫受雇於工廠,成為工人階級的組成部分。多數人則還繼續存在,但是有不少人感到岌岌可危,面臨破產的威脅,更多的人雖還沒有面臨危機,但瞻望前景也頗感擔憂。因而也形成為另一個社會利益群體,渴望在社會巨變中求得一席之地,竭力為維護和提高社會地位而斗爭。19世紀小資產階級社會主義流派為數眾多,其根源就在於此。其中,無政府主義傾向大抵上反映的是破產者的情緒;而極力宣傳保留小私有制的學說,則常是小資產階級憂心忡忡地體現。小資產階級熱衷於參加民主運動,也是出於爭取提高社會地位的願望。
對中國的影響
為滿足工業生產的需要,以英國為首的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在世界范圍內搶占商品市場,強占原料產地,傾銷工業品,將亞、非、拉廣大地區納入資本主義體系。中國地大物博,資源豐富,而清政府政治腐敗,經濟落後,軍備廢弛,資本主義國家把侵略矛頭指向中國,給中國帶來了巨大影響:
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兩次鴉片戰爭,使中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並且程度進一步加深。戰爭給中國帶來了深重災難,造成中國長期貧困落後。
中國人民英勇抗爭
兩次鴉片戰爭中,中國人民不斷抗爭,農民階級掀起了太平天國運動。
中國新思想萌發
魏源、林則徐等開明知識分子,開始注目世界,探求新知,尋求強國禦侮之道,萌發了一股向西方學習的新思潮。
中國近代化起步
地主階級洋務派發起了洋務運動,客觀上促進了中國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同時中國近代工業、科技、教育起步,洋務運動是中國近代化的開端。
『肆』 工業革命給人類帶來的負面影響
負面影響:
工業革命與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在給人類帶來了巨大的物質性成就的同時,由於片面地把自然當作征服的對象,也帶來了嚴重的負面影響。
一方面是經濟的發展帶來了全球性的環境污染與生態危機;另一方面對自然資源無節制的開發利用不僅是寅吃卯糧甚至已經到了竭澤而漁的地步。
如果說寅吃卯糧、竭澤而漁必然給未來人類的生存和發展帶來不利影響的話,那麼,嚴重的環境污染與生態危機則可以說是對於當前人類的存在產生了直接的威脅。在人類活動中生產是與環境發生作用最頻繁、最密切的部分。環境問題是指人類活動給自然環境造成的破壞和污染這兩大類。
(4)三次工業革命帶來了哪些環境污染擴展閱讀
起源背景
有人認為工業革命在1750年左右已經開始,但直到1830年(庚寅年),它還沒有真正蓬勃地展開。大多數觀點認為,工業革命發源於英格蘭中部地區。
英國工人哈格里夫斯發明了珍妮紡紗機;18世紀中葉,英國人瓦特改良了蒸汽機,所以工業革命的開始的標志為哈格里夫斯發明的珍妮紡紗機,而工業革命的標志是瓦特改良蒸汽機。
但蒸汽機不是瓦特發明的,而是瓦特改造的。由一系列技術革命引起了從手工勞動向動力機器生產轉變的重大飛躍。隨後工業革命傳播到英格蘭再到整個歐洲大陸,19世紀傳播到北美地區。後來,工業革命傳播到世界各國。
『伍』 歷史第一次工業革命和第二次工業革命分別對環境有哪些破壞
第一次工業革命以動力革命為主,即蒸汽動力取代畜力,環境污染則以空氣污染為主,主要是燃煤引起的二氧化碳、粉塵與含硫氣體等等。
第二次工業革命除了電氣化以外,還大力進行材料開發,化學工業迅速發展,又造成嚴重水污染,除了空氣污染依舊繼續加重以外還有氧化氮污染、光化學污染等等,而且水質破壞比以前嚴重得多。
第三次工業革命又增加了輻射污染,即核污染與電磁波污染。但是比較而言,此次工業革命對環境的關注大為增強。對環境污染已加強控制,環境治理初見成效。
『陸』 工業革命給環境帶來的影響
第一,空氣污染嚴重。
第二,水體污染嚴重。
第三,動植物加速滅絕。
第四,水土流失嚴重。
第五,食物的變異。
『柒』 詳細介紹三次工業革命的起因、發展過程及對當時與現代的影響、作用.
第一次工業革命:
起因:君主立憲制的資產階級專政在英國確立。
過程:大機器生產逐漸取代手工勞動。哈格里夫斯發明珍妮紡紗機,瓦特改良蒸汽機。美國人富爾頓發明了輪船,英國人史蒂芬孫發明了火車。
作用:
1.解放和發展了生產力。
2.使世界分裂成兩個對立階級(資產階級,無產階級)。
3.改變了世界的面貌,造成西方先進,東方落後。東方從屬於西方。
4.把勞動力從農村引向城市,開始了城市化進程。
第二次工業革命:
起因:美德工業發展迅速。
過程:電力開始廣泛應用。
美國 有線電報開發成功
貝爾發明有線電話
義大利 馬可尼發明無線電報。
作用:
1.科學技術成就循序運用到生產中,推動了世界經濟的迅速增長,進一步改變了人民的生活方式。
2.壟斷資產階級逐漸控制國家的政治和經濟的生活,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
3.加強了世界聯系,帶來了環境污染。
4.洋務運動和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帝國主義對中國的侵略。
第三次科技革命:
起因:人類社會由工業社會進入信息社會,知識經濟到來。經濟全球化的影響。
過程:1.第三產業迅速發展。
2.出現了經濟的區域集團化和經濟一體化趨勢。
3.環境污染,軍備競爭。
作用:推動了科技的發展,促進了經濟全球化。
『捌』 工業革命帶給人類的污染壞處。
因為隨著工業革命的發展和工廠的大批建立,所釋放的廢氣,廢水,廢液造成嚴重污染,使人民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遭到破壞,環境污染成為人類社會發展的重要問題。
『玖』 工業革命以來人類對自然環境的破壞主要表現在那些方面,人類遭受了怎樣的報復
工業革命以來人類對自然環境的破壞表現在全球氣候變暖,水體污染嚴重,空氣質量下降,生物多樣性減少,沙漠化加劇等。人類也遭受了空氣污染帶來的呼吸疾病、霧霾、水資源緊缺、生物多樣性減少等報復。工業革命以來,工業發展所需的礦產資源和煤炭資源都要進行開采,和提煉,大規模的開采礦物造成了地表植被的破壞,水土流失加劇。工業生產產生的大量污染氣體也使得空氣質量下降,甚至造成了霧霾等現象。為了發展工業,大量的森林被砍伐,在河流附近建造水電站,使得森林生態遭到破壞,生物種類銳減,所造成的便是有害生物繁殖迅速,危害生態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