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楊樹溝的楊樹溝(二)
楊樹溝在清代乾隆年間有人居住,如今全村繁衍生息約300餘人。
楊樹溝位於河北省靈壽縣,距離石家莊90km,是一個風景秀麗的小山村。
楊樹溝革命老區,村內有老虎頭、老母豬石、彩樹堖等風景名勝。
楊樹溝,因村外多楊樹而得名,全村依山而居,地名大多以溝命名,大的山溝分為大南溝、狼啊溝、虎啊溝、塘nie溝、棗樹溝等,小的山溝無數,各大的山溝均有山水流出,或大或小四季常流。全村按照歷史遺留,分為四個生產隊,人口三百有餘。
楊樹溝雖以楊樹命名,但最有名的確實另外的三棵樹——茶樹、cai樹、老槐樹。據傳,三棵樹均為很久前流傳下來的,平山林開荒地,全村就留下這三棵古樹,現僅存老茶樹和cai樹,老槐樹在上世紀已經被砍伐了,老槐樹有多大?據說僅鋸掉其中一個分枝就需要兩條大鋸條連接起來才能開鋸!
「……年間,有人遷此居住。因該溝多楊樹,故取名楊樹溝。」
楊樹溝最多的是楊樹與槐樹,最著名的卻是茶樹和「彩樹」——姑且名之。著名之物,必有特別之處。茶樹和彩樹的特別之處在於其稀有而年久。茶樹者,南方常見,在苦寒的北方卻極稀有。彷彿流落在此的浪子,茶樹在一個溝底紮根生長,漸漸老去凋零。村裡的孩子對它往往不遜。那時候我們經常玩一個游戲,就是從山後的果園回來,經過它時,總要用石子投擲它,擊中的方能下山。茶樹那蒼老而彎曲的樹干,不是被多少石子擊打?
而「彩樹」,之所以說姑且名之,是因為大家都不知道它到底屬於什麼樹種。村裡人口口相傳,都稱它為彩樹。彩樹是什麼樹,到如今我也沒有見到真正的彩樹。既然大家都這么叫,它也默默承受了這么多年。它像一個老者,或者早已忘卻了自己的身份。它佇立著,這就夠了。
茶樹與彩樹的樹齡之長,長到未知,連估計都難以估計。而彩樹,不特年老,且其身份未定。鄉人一直不識,也增加了其神秘性與知名度。
茶樹已經死了半截,禿頂而彎腰。腰部以上完全沒有了生命跡象,而腰部以下,似乎正當壯年。 春季枝丫泛出新葉,往往即被鄉人採摘泡茶。茶樹活的很苦,,可它還是活了這么久。就像一些疾病纏身的老人,總盼著自己早早的閉眼,可總是撇不下,走不開,一天一天捱著,苦等天堂的接引。也有研究者採摘茶樹的枝條培養,卻無一成活。它紮根於此,卻不肯散播子孫。孤獨如此,讓人嘆息。
茶樹長在山下,彩樹卻站在山頂。它不偏不倚,老遠即可看到它巨傘一樣的身影。它的四周,只有低矮的灌木叢,顯得不群。 彩樹一年數變其色,新葉泛紅,再變成綠,最後染成黃色,或許這就是彩樹之「彩」?
彩樹是尊嚴的,孩子們很少爬上去玩耍。一者山高,二者其足夠神秘,三者有土蜂築巢。彩樹為這個山頭贏得了名字--「彩樹堖」。從彩樹堖能望見茶樹,或者這兩個歷經滄桑的老友也會默默相望,暗暗交流?
年假回家,我特意去看它。冬日的它,乾瘦蒼涼,枝丫向天。猶如那老漢,光著膀子,無語傾訴。
它已經成神,或許非它所願。鄉人盛情,它如何拒絕?況且它已達觀,又何必拒絕? 據雲:清乾隆年間,有人遷此居住。因該溝多楊樹,故取名,楊樹溝。
楊樹溝者,何年月有人居住,已模糊不可考矣。唯有《靈壽縣地名志》聊聊數語,可傳之於後世。歷史雖不長久,而楊樹溝之風物俱佳。觀其山川,則鍾靈毓秀,查其人物,則文采風流。可為物華天寶,人傑地靈矣。高山流水,平川沃土,楊樹溝俱備也。遙想祖輩流徙,在此繁衍生息,可為獨具慧眼矣,為後世子孫留不盡之恩澤也。
楊樹溝有勝景,老虎頭謂之高山,慈河者謂之流水,而老母豬石,謂之奇石。
老母豬石,聽其名而知其形。其形若巨型母豬,身下有小石若干,形似豬仔,有嬉嬉者,有靜卧者,有酣然入睡者,絕妙。而更妙者,則在於石上之雜草。石上雜草燃之,其味若燃毛發。怪矣 ,奇矣,而知有傳說不虛也。
傳說某年月,楊樹溝村民所種之番薯頻頻遭毀壞,似豬拱食之狀。而村民養豬,皆圈養之。於是村民乃疑惑於野豬矣。有村民夜伏於番薯地旁,至深夜,見一母豬,龐然大物也,帶豬仔十餘只,從山溝出現至番薯地,歡然拱食。食飽,母豬攜眾豬仔去矣。村民尾隨其後,至一山坡。此時東方既白,雄雞高鳴,母豬及眾豬仔俱就地化而為石。村民赫然,歸,告知村民。
村民不知厲害,乃傳之四方。一南蠻子聽此消息,欣欣而至。原來南蠻追蹤此母豬久矣,於是潛伏於番薯地旁。至夜深,母豬攜眾豬仔又至。天色微明,母豬返,南蠻跟蹤其後。母豬察覺,乃狂奔,南蠻不舍。忽然雄雞高鳴,母豬驟停,跪卧。南蠻至,手起一刀,於脖頸插入。母豬已化為石,亡。南蠻乃於其腹取出珍寶若干,遁去。此後母豬永成巨石,不復動矣。今觀之,頸下殷紅若血。
嗟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