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工業生產 > 多少年創建核工業

多少年創建核工業

發布時間:2022-07-08 23:54:19

Ⅰ 我現在在核電廠工作,做的是安裝。我想系統地了解一下核工業。

核能開發、利用的綜合性工業部門。主要任務是和平利用核能和研製、生產核武器。從事核燃料、放射性同位素生產,核反應堆和核動力裝置的研究、設計、建造和核能生產(發電和供熱)和核武器研製。
目錄

簡介
學科發展
體系
中國核工業概況
發展歷史未來趨勢核工業部
國外發展情況
在國民經濟中的作用簡介
學科發展
體系
中國核工業概況
發展歷史未來趨勢核工業部
國外發展情況
在國民經濟中的作用
展開 編輯本段簡介
核工業是從事核燃料研究、生產、加工,核能開發、利用,核武器研製、生產的工業。是軍民結合型工業。主要產品有:核原料、核燃料、核動力裝置、核武器(包括原子彈、氫彈和中子彈)、核電力和放射性同位素等。核工業在國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核武器比常規武器有更大的殺傷力和破壞力,能在戰爭中起到一般武器所不能起到的作用,且造成放射性污染,對生態環境有長期、嚴重的後果。所以,核武器已成為某些國家現代軍事戰略的基礎。同時,在國民經濟發展中,核工業也具有極為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編輯本段學科發展
核工業是一門學科門類多、開拓領域廣、技術密集程度高的綜合性新興工業。它涉及到地質勘探、采礦、冶金、化工、電力、機械製造、建築、電機和精密儀表等工業部門和物理、化學、電子學、半導體、計算技術、自動控制、材料學、傳熱學、醫學和生物學等學科領域。一個國家的核工業發展水平,能集中地反映出這個國家的整個工業基礎和科學技術水平。 1896年天然放射性的發現,揭開了現代科學技術嶄新的一頁。20世紀中葉以來,核科學技術和核工業取得了迅速的發展,實現了從基礎理論研究到應用技術研究,從軍事利用到和平利用的重大轉變。核技術已滲透到各個領域,它在經濟建設、科學研究和社會生活中應用廣泛,效益明顯,是當代技術寶庫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編輯本段體系
核工業體系主要包括核燃料的生產與加工(如天然鈾、濃縮鈾和釷燃料等)及氘、氚、鋰-6熱核材料的生產與加工;研究試驗堆、生產堆及動力堆的建造;輻照燃料的後處理(鈈-239及裂變產物、超鈾元素的提取);以及核武器的研究與製造等。為此,就需要建造一系列的工廠,如核武器製造廠、礦石加工廠、精製轉換廠、同位素分離工廠、燃料元件加工廠、後處理廠以及放射性廢物處理和處置設施等。編輯本段中國核工業概況
發展歷史
我國的核工業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創建和發展起來的。
發展初期
⑴1950年成立了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開始從事核科學技術研究工作。 ⑵1954年,我國地質工作者在綜合找礦中,在廣西發現了鈾礦資源。毛澤東在聽取地質部門匯報後指出,我們有豐富的礦物資源,我們國家也要發展原子能。 ⑶1955年7月,國務院決定,在國家建設委員會設立建築技術局,負責原蘇聯援助的實驗性重水反應堆和迴旋加速器的籌建工作。 ⑷1956年11月16日,國家建立了第三機械工業部(1958年改為第二機械工業部,1982年改為核工業部) ,在蘇聯援助下建設核工業。1958年,我國第一座重水型實驗用反應堆和迴旋加速器建成並投入運行。 ⑸1960年,蘇聯政府單方面撕毀協定,翌年撤走在核工業系統工作的233名專家,並帶走了重要的圖紙資料。然而,我國核科技研究和核工業建設並未就此止步,在黨中央的領導下,自力更生,奮發圖強,繼續發展。1962年11月成立以周恩來為首的中央15人專門委員會,直接領導研製生產原子彈的工作。 ⑹1964年10月16日,成功地爆炸了第一顆原子彈; ⑺1967年6月17日,又成功地進行了第一顆氫彈爆炸試驗; ⑻1971年9月,第一艘核潛艇試航成功,表明中國的核工業已有較快的發展,建成了比較完整的核工業體系。70年代末,隨著國家工作重點轉向經濟建設,核工業由主要為軍用服務,轉向軍民結合,以核為主,多種經營,主要從事核能、核技術的和平利用,民用產品的開發。 ⑼1983年6月,在浙江海鹽縣秦山,開始了中國自行設計的電功率為30萬千瓦的秦山核電站的建設; ⑽1984年4月,引進技術設備,在廣東深圳開始建設大亞灣核電站。 ⑾1988年4月,核工業部撤銷,其政府職能劃入新建的能源部;同時組建了中國核工業總公司,負責對核工業企事業單位的經營管理。 ⑿90年代以來,核工業繼續貫徹「軍民結合,以核為主,多種經營,搞活經濟」的方針,得到了更快的發展。
未來趨勢
中國目前建成和在建的核電站總裝機容量為870萬千瓦,預計到2010年中國核電裝機容量約為2000萬千瓦,2020年約為4000萬千瓦。到2050年,根據不同部門的估算,中國核電裝機容量可以分為高中低三種方案:高方案為3.6億千瓦(約佔中國電力總裝機容量的30%),中方案為2.4億千瓦(約佔中國電力總裝機容量的20%),低方案為1.2億千瓦(約佔中國電力總裝機容量的10%)。 中國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正在制定中國核電發展民用工業規劃,准備到2020年中國電力總裝機容量預計為9億千瓦時,核電的比重將占電力總容量的4%,即是中國核電在2020年時將為3600-4000萬千瓦。也就是說,到2020年中國將建成40座相當於大亞灣那樣的百萬千瓦級的核電站。 從核電發展總趨勢來看,中國核電發展的技術路線和戰略路線早已明確並正在執行,當前發展壓水堆,中期發展快中子堆,遠期發展聚變堆。具體地說就是,近期發展熱中子反應堆核電站;為了充分利用鈾資源,採用鈾鈈循環的技術路線,中期發展快中子增殖反應堆核電站;遠期發展聚變堆核電站,從而基本上「永遠」解決能源需求的矛盾。
核工業部
核工業部已作為國家能源部門之一,負責中國核電站的建設和營運。核工業部大力組織了放射性同位素的生產和同位素及輻射技術的推廣應用,1985年中國生產的放射性同位素及其製品已有700多種。編輯本段國外發展情況

核工業
核工業於20世紀40年代始建於美國,起因於軍事需要。第二次世界大戰初期,美國猜測希特勒德國在研製核武器,決定趕在德國之前研製出核武器,為此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開展了空前規模的研究工作。1942年6月,當科學研究確定有可能造出用於戰爭的核武器時,開始了可望實現生產過程的初步工程的建設。為了保密,整個工程系統被稱為「曼哈頓工程區」,科研和建設以非常的戰時速度進行。1945年8月,美國在日本廣島投下了第一顆原子彈。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特別是在1949年蘇聯第一次原子彈試驗成功,美國核壟斷被打破後,美國決定擴大易裂變物質的生產,在1951~1956年間,擴建了和新建了三座氣體擴散廠。與此同時,也擴大了鈈的生產。戰後,美國也致力於艦船用和民用核動力裝置的研究。為發展熱中子動力堆,經過各種堆型的試驗研究,決定主要發展輕水動力堆,包括船用動力堆和核電站用動力堆。到1982年擁有核動力船艦約128艘。到1985年,擁有核電站93座。 蘇聯於1943年決定研製原子武器。1946年鏈式反應試驗成功之後,著手建立核工業。1948年第一座生產鈈-239的反應堆投入運行,1952年第一座氣體擴散工廠投產。從40年代後期至50年代初,建立了易裂變物質生產工業。在核動力方面,蘇聯主要採用石墨水堆和壓水堆兩種堆型。至1982年,擁有核動力船艦約173艘。到1985年,擁有核電站51座。 英國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建立了自己的核工業。法國於50年代建設了鈈的生產工業,60~70年代初,建設了大規模的鈾同位素分離工廠。聯邦德國和日本引進美國的核電技術,於60年代建設了一批核電站,掌握了核電站設備製造和工程建設技術,建立了核燃料元件製造工業。加拿大有自己的核燃料工業和重水反應堆核電站。印度也建設了較小規模的核燃料生產企業和核電站。一些發展中國家和地區,也引進或以引進為主建設了核電站,有的也在積極發展自己的核工業。編輯本段在國民經濟中的作用
①核工業能利用核能使之轉變為電能、熱能和機械動力,與有機燃料相比,核燃料具有異常高的熱值,單位質量核燃料產生的熱量為有機燃料的2.8兆倍。用它作為能源,成品燃料的保存和運輸費用很少,因而在選擇核電站廠址時不受燃料開采和加工地區的限制,適合於在缺乏有機燃料和水力資源的地區提供能源,也可作為持久航行的遠洋船艦的動力。核電站在正常運行情況下釋放的有害物質比火電站的少得多,有利於環境保護,是一種清潔的能源。核電技術已經成熟,在一些國家,核電已能在經濟上同火電相競爭。由於煤炭和石油儲量有限,能供開采利用的時間也是有限的,而利用水力發電,又受水利資源地域上的限制,因此,利用核能發電,已被公認為一種替代能源。到1985年底,在全世界26個國家和地區有374座核電站在運行,總裝機容量為249754MW(兆瓦),約佔世界電站總裝機容量的15%左右。大力發展核能已成為世界能源發展的總趨勢。但迄今廣泛發展的熱中子反應堆核電站,僅利用天然鈾中含量約0.7%的鈾-235。為滿足今後較長時間的能源需求,必須發展快中子堆核電站。在這種反應堆中,能以工業規模將鈾-238轉換為人工的易裂變核素鈈-239,使鈾資源的利用提高約60倍。法國和蘇聯已成功地建造和運行了快中子反應堆核電站。預計到21世紀初,這種堆型將進入商用階段。快中子反應堆核電站及其燃料循環系統將是核工業的重要組成部分。遠期則是發展利用氘氚核聚變產生能量的核聚變堆。 ②向國民經濟各部門提供多種放射性同位素產品、同位素儀器儀表以及輻射技術等核技術,在輻射加工、食品保鮮、輻射育種、滅菌消毒、醫療診斷、示蹤探測、分析測量和科技生產等方面發揮愈來愈大的作用。放射性同位素和核技術應用的投資少、見效快、收益大、能耗低、公害小,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顯著。在國際上已迅速發展成為新興的工業,廣泛用於國民經濟工、農、醫、科技等各個領域。 ③核工業的發展需要冶金、化工、機械製造、電子等工業的支持,從而也促進了它們的發展。核工業所要求的耐輻射、耐高溫、抗腐蝕、超導體材料將開辟新材料的發展途徑。核技術中的活化分析、示蹤技術,提供了其他方法所不能解決的研究、分析手段。核工業的發展還促進許多新的科學領域,如輻射化學、放射化學、輻射劑量學、核醫學、核電子學等的發展。核工業與國民經濟各部門密切相關、相互促進。

Ⅱ 我想了解一下核工業方面的知識

國內核工業發展概況
一、簡介

核工業是從事核燃料研究、生產、加工,核能開發、利用,核武器研製、生產的工業。是軍民結合型工業。主要產品有:核原料、核燃料、核動力裝置、核武器(包括原子彈、氫彈和中子彈)、核電力和放射性同位素等。核工業在國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核武器比常規武器有更大的殺傷力和破壞力,能在戰爭中起到一般武器所不能起到的作用,且造成放射性污染,對生態環境有長期、嚴重的後果。所以,核武器已成為某些國家現代軍事戰略的基礎。同時,在國民經濟發展中,核工業也具有極為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二、學科發展

核工業是一門學科門類多、開拓領域廣、技術密集程度高的綜合性新興工業。它涉及到地質勘探、采礦、冶金、化工、電力、機械製造、建築、電機和精密儀表等工業部門和物理、化學、電子學、半導體、計算技術、自動控制、材料學、傳熱學、醫學和生物學等學科領域。一個國家的核工業發展水平,能集中地反映出這個國家的整個工業基礎和科學技術水平。

1896年天然放射性的發現,揭開了現代科學技術嶄新的一頁。20世紀中葉以來,核科學技術和核工業取得了迅速的發展,實現了從基礎理論研究到應用技術研究,從軍事利用到和平利用的重大轉變。核技術已滲透到各個領域,它在經濟建設、科學研究和社會生活中應用廣泛,效益明顯,是當代技術寶庫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三、中國核工業概況

(1)發展歷史

我國的核工業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創建和發展起來的。

1950年成立了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開始從事核科學技術研究工作。

1954年,我國地質工作者在綜合找礦中,在廣西發現了鈾礦資源。毛澤東在聽取地質部門匯報後指出,我們有豐富的礦物資源,我們國家也要發展原子能。

1955年7月,國務院決定,在國家建設委員會設立建築技術局,負責原蘇聯援助的實驗性重水反應堆和迴旋加速器的籌建工作。

1956年11月16日,國家建立了第三機械工業部(1958年改為第二機械工業部,1982年改為核工業部) ,在蘇聯援助下建設核工業。1958年,我國第一座重水型實驗用反應堆和迴旋加速器建成並投入運行。

1960年,蘇聯政府單方面撕毀協定,翌年撤走在核工業系統工作的233名專家,並帶走了重要的圖紙資料。然而,我國核科技研究和核工業建設並未就此止步,在黨中央的領導下,自力更生,奮發圖強,繼續發展。1962年11月成立以周恩來為首的中央15人專門委員會,直接領導研製生產原子彈的工作。

1964年10月16日,成功地爆炸了第一顆原子彈;

1967年6月17日,又成功地進行了第一顆氫彈爆炸試驗;

1971年9月,第一艘核潛艇試航成功,表明中國的核工業已有較快的發展,建成了比較完整的核工業體系。70年代末,隨著國家工作重點轉向經濟建設,核工業由主要為軍用服務,轉向軍民結合,以核為主,多種經營,主要從事核能、核技術的和平利用,民用產品的開發。

1983年6月,在浙江海鹽縣秦山,開始了中國自行設計的電功率為30萬千瓦的秦山核電站的建設;

1984年4月,引進技術設備,在廣東深圳開始建設大亞灣核電站。

1988年4月,核工業部撤銷,其政府職能劃入新建的能源部;同時組建了中國核工業總公司,負責對核工業企事業單位的經營管理。

90年代以來,核工業繼續貫徹「軍民結合,以核為主,多種經營,搞活經濟」的方針,得到了更快的發展。

(2)未來趨勢

中國目前建成和在建的核電站總裝機容量為870萬千瓦,預計到2010年中國核電裝機容量約為2000萬千瓦,2020年約為4000萬千瓦。到2050年,根據不同部門的估算,中國核電裝機容量可以分為高中低三種方案:高方案為3.6億千瓦(約佔中國電力總裝機容量的30%),中方案為2.4億千瓦(約佔中國電力總裝機容量的20%),低方案為1.2億千瓦(約佔中國電力總裝機容量的10%)。

中國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正在制定中國核電發展民用工業規劃,准備到2020年中國電力總裝機容量預計為9億千瓦時,核電的比重將占電力總容量的4%,即是中國核電在2020年時將為3600-4000萬千瓦。也就是說,到2020年中國將建成40座相當於大亞灣那樣的百萬千瓦級的核電站。

從核電發展總趨勢來看,中國核電發展的技術路線和戰略路線早已明確並正在執行,當前發展壓水堆,中期發展快中子堆,遠期發展聚變堆。具體地說就是,近期發展熱中子反應堆核電站;為了充分利用鈾資源,採用鈾鈈循環的技術路線,中期發展快中子增殖反應堆核電站;遠期發展聚變堆核電站,從而基本上「永遠」解決能源需求的矛盾。

Ⅲ 中國核武器研究史

在紀念中國核試驗成功50年之際,人人總會想起「如果沒有兩彈一星,中國就不能叫有重要影響的大國,就沒有現在這樣的國際地位。」。

1964年10月16日,中國第一顆原子彈在新疆羅布泊爆炸成功。50年來,盡管西方一些輿論常常對中國的核政策和核武器指指點點,但中國始終強調「不首先使用」核武器,堅定承諾永遠不對無核國家和無核區使用核武器。有中國戰略學家告訴《環球時報》記者:「中國研製核武器的目的是為了最終消滅核武器。」而在英國民間研究機構「核消除運動」主席看來,過去半個世紀,中國沒有因為擁有核武器而去威脅世界、獲取地區利益,中國所表現的姿態,就是一個負責任的有核國家。

「中國擁有了原子彈,卻沒有引發世界核戰爭」

「老實告訴你,約翰遜先生(時任美國總統),中國在沒有核武器的時候,根本就沒有懾服於你們的核威脅。中國現在有了核武器,固然可以增強我國的國防力量,但是我們從來沒有把我們的安全感建築在核武器上。」這是1964年10月22日發表在《人民日報》上的題為「打破核壟斷,消滅核武器」重要文章中的一段話,體現了我國擁有核武器後的國家立場,也體現了鮮明的時代烙印。

回想那段重要歷史,國家安全政策委員會高級研究員楊承軍告訴《環球時報》記者:「1964年10月16日下午,我國試驗成功原子彈,當日《人民日報》發表重要社論,鮮明提出中國的核政策是『不首先使用』,堅定承諾永遠不對無核國家和無核區使用核武器,強調中國研製核武器的目的是為了最終消滅核武器。這篇社論所提出的重要思想,我國至今仍在沿用,已成為我們堅定的基本國策」。他披露,社論中的很多用語都是毛澤東主席和周恩來總理親自撰寫修改的,今天看起來仍然是用詞精準、立場鮮明、大氣磅礴。

「中國依靠自身力量進行原子彈試驗獲得成功,迫使美國陷於不能無視中國的狀態。」「中國核試驗是對以美蘇為中心的、固定化的國際關系的決定性破壞,把世界大快步推向多極化。」這些是半個世紀前國際媒體報道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時的主調。即使當時日本國內對中國的核試驗有不少「抗議」聲,甚至剛舉行一周的東京奧運會增添了一層「緊迫感」,但共同社1964年10月18日的電文同樣認為:「中國的核試驗,不亞於1949年打破美國核壟斷局面的蘇聯核試驗,它對世界政局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日本外務省官員承認,進入排外的核「俱樂部」使中國獲得「亞洲第一大國」的稱號,很難再把「共產黨中國」排除出國際大家庭。《讀賣新聞》在題為「激動的世界和日本」的社論說:「赫魯曉夫下台、中國的核試驗、英國工黨的勝利,這些相繼發生的不尋常的變化,是戰後國際政治劃時代的重要事件。」《瑞典日報》說:「中國在赫魯曉夫下台後立刻爆炸原子彈是一個諷刺。」合眾國際社稱:「心理上的影響是巨大的。一個非白人的國家第一次打開軍事技術中最深奧的秘密。中國人已插足於一個過去只有西方民族才能進入的領域。」

美國《國民前衛》周刊1964年10月31日在談到中國核武器的影響時表示:「中國此舉不僅是警告華盛頓,也是警告東京,「東京正在美國的壓力下成為美國空軍和潛艇的正式核基地,在蘇聯和中國現在都有核武器的情況下,日本只有至少嚴守核中立政策才能有把握逃避核戰火。」「俄羅斯之聲」2012年2月進行過「美國上世紀60年代曾想把中國核武器項目扼殺在搖籃里,但怕引發世界大戰最終放棄」的報道。文章最後說,「果不其然,中國雖然擁有了原子彈,卻沒有引發世界核戰爭」。

50年後,外電對中國擁有核武器有了更清醒的認識。德國全球新聞網10月15日在評論「中國首次核彈試爆成功50年」這一重大歷史事件時說,核武器只是遠東崛起大國的一個發展成就,現在中國已成為各個領域的「領導者」,成為製造手機、智能電視、高鐵、汽車的大國。俄羅斯《莫斯科共青團員報》10月14日發表題為「中國的核戰略:必需的最低限度」的文章稱,自1964年中國進行首次核武器試驗,50年時間過去了,中國研發了一定數量的新型核武器和多次進行試驗。1992年中國加入《不擴散核武器條約》,1996年簽署《全面禁止核試驗條約》。

「中國發展核武器庫的唯一目的是避免核訛詐」

中國「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核政策被外界議論得最多。美國憂思科學家聯盟中國項目主任顧克岡(Gregory Kulacki)近日撰文說:「10月16日,中國將紀念其首次成功核試驗50周年。1964年的同一天,中國政府發表聲明稱——中國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不會首先使用核武器。

過去50年來,中國政府多次重申該聲明,最近一次是今年4月。」他認為,該聲明似乎是一種道德宣言或象徵性舉動,但也反映出中國的現實考量,即對中國而言,任何使用核武器的場景都會對中國造成不利結果。因此,避免遭受核訛詐是中國發展核武器庫的唯一目的。印度Zeenew網站今年4月刊文表示:「中國是世界上首個承諾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國家,但巴基斯坦並未如此承諾。」實際上,印度也沒有簽署《不擴散核武器條約》。

《莫斯科共青團員報》提到,中國公布的國防白皮書中明確指出,在可預見的未來將繼續遵循不首先使用核武器這一原則,對外表明愛好和平的立場。中國核武器的數量將保持在最低限度,但中國的核武器數量對外界來說一直是個秘密。中國表示,其核武器數量沒有超過英國,這樣可以預計,中國核武器數量為200多枚。中國明白,發生核大戰的可能性很小,因此,只保持最低限度的核武器對某些國家實施核遏制。

預計在2021年前,中國核戰略力量在數量上不會發生大變化,中國仍將保護數量不多的核盾牌,但能夠對某些國家實施有效的核反擊。俄《獨立軍事評論》今年5月評論說,盡管中國的核力量遠遠落後於俄美兩國,但它在所有核國家中是唯一公開承諾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國家,中國的原則是擁有保護國家安全的最低限度的核威懾力。

還有國際學者認為,「中國的核武器庫相比美俄來說,太小太單一,警戒狀態過低」,但事實證明,中國的核政策非常有效和巧妙。日本「海國防衛日誌」網站去年3月5日稱,近20年來,中國戰略級彈道導彈的製造尚未達到量產,而且一直控制核武數量的增加,「中國的核武器之所以未對美國的大城市構成核報復攻擊能力,是因為中國一直將核武能力控制在最低程度」。

即使如此,中國核武力量發展仍令美國一些人疑神疑鬼。美國「自由燈塔網站」10月13日報道稱,美中經濟與安全評估委員會今年的年度報告草案表示,中國的核打擊力量依然不為人知,是有意保持「戰略模糊性」。美國帕特森外交和國際商業學院副教授羅伯特·法利今年經常在美國《國家利益》雙月刊上刊文談論「美國是否該擔心中國的核武器」「美國要當心中國五大軍事『撒手鐧』」的話題。法利認為,中國正在改進和重組核武庫,比如研製的「東風-41」洲際導彈表明,中國不再強調「最低威懾」,而是向保證二次打擊的轉變。西方一些文章還談論,相比擁有比較豐富的陸基導彈發射經驗,中國過去還缺乏指揮和控制核潛艇的經驗,但中國正不斷增強「三位一體」核打擊能力。還有俄媒渲染中國第一枚能機動發射的彈道導彈「東風-31B」射程上萬公里,能抵達美國或俄羅斯的歐洲部分,而且很難讓人捕捉到它的發射信息。

「中國核武器試驗成功後,西方曾蔓延『黃禍論』,但歷史證實,中國是一個負責任的有核國家,並沒有威脅世界和其他國家。」德國柏林中國問題專家夫羅里揚·盧佩16日這樣告訴《環球時報》記者。他認為,作為《不擴散核武器條約》簽約國,中國在核裁軍等方面做出表率,維護了世界和平。

回顧這50年,楊承軍說,中國作為負責任的有核國家,我們永遠不會與核大國在核武器上比數量、比規模,只是體現「你有我也有」,以「四兩撥千斤」;我們使用多種技術和管理手段,做到了核安全;我國庄嚴承諾並做到了核不擴散,而在這個問題上,西方核大國卻對不同國家採取了不同的立場和標准,並沒有做到一視同仁。

俄羅斯戰略研究所專家沃爾洪斯基也對美國的做法很不滿,他去年曾提到,「美國在針對已實際擁有核武器的國家問題上,採用的是令人沮喪的雙重標准」,「世界上唯一在現實戰爭中使用過核武器的國家就是美國,在廣島和長崎使用核武器針對的是當地的平民」。

「中國沒用手中的核武器要挾獲取地區利益」

目前,各家智庫對全球核武器數量的統計有不少出入,估算約有兩萬枚。如果按照瑞典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2013年年鑒的數據看,全球核彈頭總數在減少:其中美國從8000枚減至7700枚,處於實戰部署的核彈頭1722枚;俄羅斯從1萬枚減至8500枚,實戰部署約1500枚;法國300枚,英國225枚;「核門檻國家」中,以色列80枚,巴基斯坦120枚,印度90至110枚。

世界保持著「兩超多強」的核戰略格局,而一些有核國家「先發制人」的核打擊原則仍對中國和其他國家構成較大威脅。俄新社10月13日援引俄戰略技術分析中心專家卡申的話說,「中國早晚將成為第三大核武國家,打破俄美壟斷核威懾力的兩極格局,如果中國擁有的核武數量太少,則會面臨逐漸增長的核打擊威脅」。

展望未來的世界核形勢,楊承軍表示,當前國際核形勢不容樂觀,核大國在裁減核武器數量的同時,仍在投入巨資繼續提高核武器質量及實戰化水平;少數國家仍企圖通過研製和發展核武器來提升本國的國際地位,繼續生產和貯存核材料;國際恐怖組織也在千方百計地獲取核材料。他認為,要真正實現「零核世界」目標,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可以肯定的是,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增強、國際地位的提升及核技術的發展,我國在遏制核武器的發展、使用、擴散、直至最終消滅的歷史進程中,必將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英國民間研究機構「核消除運動」主席凱特·哈德森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說,在過去的半個世紀里,中國並沒有因為擁有核武器而在外交和國防政策上去威脅世界,同時中國也沒有和其他核國家結成所謂的軍事同盟,用手中的核武器去要挾獲取地區利益。相反,中國作為一個核大國卻常常面對一些無核國家的挑釁,從道理上這似乎令人無法理解。哈德森強調,中國所表現的姿態,恰好是一個核國家所應當具備的。他希望,中國在核裁軍問題上,繼續發揮更多的國際影響力,尤其是在朝核問題、伊核問題上施加更多壓力,讓相關國家徹底放棄靠擁有核武器而成為地區強勢國家的幻想。

(3)多少年創建核工業擴展閱讀:

核武器是指包括氫彈、原子彈、中子彈、三相彈、反物質彈等在內的與核反應有關的巨大殺傷性武器。

核武器爆炸時釋放的能量,比只裝化學炸葯的常規武器要大得多。例如,1千克鈾全部裂變釋放的能量約8×10^13焦耳,比1千克TNT炸葯爆炸釋放的能量4.19×10^6焦耳約大2000萬倍。因此,核武器爆炸釋放的總能量,即其威力的大小,常用釋放相同能量的TNT炸葯量來表示,稱為TNT當量。美、俄等國裝備的各種核武器的TNT當量,小的僅1000噸,甚至更低,已有微型核武器,爆炸當量在幾十噸;大的達1000萬噸,前蘇聯曾試爆過5000萬噸當量的氫彈。

Ⅳ 我國核工業創建於那一年

我國的核工業是創建於1955年初。
1964年10月16 日,中國人自行製造的第一顆原子彈在西部地區爆炸成功,1967年的6月17日中國又成功爆炸了第一顆氫彈,標志著我國的軍事國防現代化從此進入了一個歷史新階段,也標志著我國從此能夠躋身為世界上僅有的幾個核大國之一。

Ⅳ 我國在1964年取得了什麼重大科技成就

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在中共中央統一領導下,經過一大批科技人員、幹部和職工的共同努力,中國自行製造的第一顆原子彈於1964年10月16日在新疆羅布泊爆炸成功。1955年,中央指定陳雲、聶榮臻、薄一波負責籌建核工業。

1959年蘇聯撤走專家後,中國決心依靠自己的力量完成這一任務。1962年,成立了以周恩來為首的專門領導機構。原子彈的爆炸成功,代表了中國科學技術的新水平,有力地打破了超級大國的核壟斷和核訛詐,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

原子能工業建設的背景

1956年,國家制定了科學技術發展的第一個遠景規劃,把原子能的和平利用列為12項帶有關鍵意義的重點任務的第一項,同時部署了兩個更大的項目:原子彈和導彈。

1962年11月,中央成立以周恩來為主任的中央十五人專門委員會,加強對原子能工業建設和加速核武器研製、試驗工作以及核科學技術工作的領導。在中央統一領導下,全國「一盤棋」,集中攻關,取得了歷史性突破。

Ⅵ 核工業的國內

中國的核工業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創建和發展起來的。
⑴1950年成立了中國科學院近代物理研究所,開始從事核科學技術研究工作。⑵1954年,中國地質工作者在綜合找礦中,在廣西發現了鈾礦資源。毛澤東在聽取地質部門匯報後指出,我們有豐富的礦物資源,我們國家也要發展原子能。
⑶1955年7月,國務院決定,在國家建設委員會設立建築技術局,負責原蘇聯援助的實驗性重水反應堆和迴旋加速器的籌建工作。
⑷1956年11月16日,國家建立了第三機械工業部(1958年改為第二機械工業部,1982年改為核工業部) ,在蘇聯援助下建設核工業。1958年,中國第一座重水型實驗用反應堆和迴旋加速器建成並投入運行。
⑸1960年,蘇聯政府單方面撕毀協定,停止了援助,撤走在核工業系統工作的233名蘇聯專家和重要資料。然而,中國核科技研究和核工業建設並未就此止步,在黨中央的領導下,自力更生,奮發圖強,繼續發展。1962年11月成立以周恩來為首的中央15人專門委員會,直接領導研製生產原子彈的工作。
⑹1964年10月16日,中國第一顆原子彈成功爆炸;
⑺1967年6月17日,中國第一顆氫彈又爆炸試驗成功;
⑻1971年9月,中國第一艘核潛艇試航成功,表明中國的核工業已有較快的發展,建成了比較完整的核工業體系。70年代末,隨著國家工作重點轉向經濟建設,核工業由主要為軍用服務,轉向軍民結合,以核為主,多種經營,主要從事核能、核技術的和平利用,民用產品的開發。
⑼1983年6月,在浙江海鹽縣秦山,開始了中國自行設計的電功率為30萬千瓦的秦山核電站的建設;
⑽1984年4月,引進技術設備,在廣東深圳開始建設大亞灣核電站。
⑾1988年4月,核工業部撤銷,其政府職能劃入新建的能源部;同時組建了中國核工業總公司,負責對核工業企事業單位的經營管理。
⑿90年代以來,核工業繼續貫徹「軍民結合,以核為主,多種經營,搞活經濟」的方針,得到了更快的發展。 中國目前建成和在建的核電站總裝機容量為870萬千瓦,預計到2010年中國核電裝機容量約為2000萬千瓦,2020年約為4000萬千瓦。到2050年,根據不同部門的估算,中國核電裝機容量可以分為高中低三種方案:高方案為3.6億千瓦(約佔中國電力總裝機容量的30%),中方案為2.4億千瓦(約佔中國電力總裝機容量的20%),低方案為1.2億千瓦(約佔中國電力總裝機容量的10%)。
中國國家發展改革委員會正在制定中國核電發展民用工業規劃,准備到2020年中國電力總裝機容量預計為9億千瓦時,核電的比重將占電力總容量的4%,即是中國核電在2020年時將為3600-4000萬千瓦。也就是說,到2020年中國將建成40座相當於大亞灣那樣的百萬千瓦級的核電站。
從核電發展總趨勢來看,中國核電發展的技術路線和戰略路線早已明確並正在執行,當前發展壓水堆,中期發展快中子堆,遠期發展聚變堆。具體地說就是,近期發展熱中子反應堆核電站;為了充分利用鈾資源,採用鈾鈈循環的技術路線,中期發展快中子增殖反應堆核電站;遠期發展聚變堆核電站,從而基本上「永遠」解決能源需求的矛盾。 核工業部已作為國家能源部門之一,負責中國核電站的建設和營運。核工業部大力組織了放射性同位素的生產和同位素及輻射技術的推廣應用,1985年中國生產的放射性同位素及其製品已有700多種。

Ⅶ 我國核工業哪一年開始建立的

2015年1月15日 - 新華網北京1月15日電 在我國核工業創建60周年,那2015減去 60等於1995,答案是 1995年建立

Ⅷ 中國核工業集團公司的歷史沿革

◆ 中國核工業領導機關和領導人年表
1955年1月15日:毛澤東主持召開中共中央書記處擴大會議,討論並決定建設原子能工業,毛澤東就此作了重要講話。李四光、劉傑、錢三強列席了會議。
◆ 中國核工業創建40周年的光輝歷程
從1955年1月15日毛澤東同志在主持召開的中共中央書記處擴大會議上,作出發展原子能事業的戰略決策算起,中國核工業已經走過40年的光輝歷程。
◆ 核工業的歷史性跨越——紀念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20周年
我國核工業經過20年的艱辛拼搏,實現了工作重點由以軍為主向軍民結合的戰略大轉移,完成了從單一的軍品生產到多元化產業結構的大調整,實現了運營機制從計劃向市場、從封閉到開放的大轉變,一個原來以軍為主的核軍工科技生產體系,已建設成為軍民結合的新體系,實現了核工業的歷史性跨越。
◆ 繼往開來 真抓實干 努力開創核工業改革發展的新局面
在慶祝人民共和國五十華誕之際,我們決心發揚研製「兩彈一星」精神,為增強國防實力、科技實力,繼往開來,努力開創核工業改革發展的新局面。
◆ 發展核工業 增強國力 造福人民
在新中國50年的光輝歷程中,核工業的創建、「兩彈一艇」的研製成功和首座核電站的自行設計建造,是中華民族為之自豪的偉大成就。
◆ 建設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特大型核工業集團
核工業是國家高科技戰略產業,是國家安全的重要保證,是國家科技經濟綜合實力的重要體現。黨的十六大明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給我國核工業提出了新的要求,建設新型核工業的光榮使命落在了我們身上。

Ⅸ 哪一年中國開始核計劃

中國發展核武器是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迫不得已作出的決定。上個世紀50年代初,剛剛成立的新中國仍然受到戰爭的威脅,包括核武器的威脅。嚴酷的現實使中國最高決策者意識到,中國要生存、要發展,也必須擁有自己的核武器,鑄造自己的利劍和盾牌。1955年1月,中國政府決定創建中國自己的核工業、研製核武器,在國家制定的《1956—1967年科學技術遠景發展規劃綱要》(簡稱十二年科學規劃)中,確定了12項發展重點,原子能技術被列為首位;1958年,負責核武器研製的二機部九局(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的前身)在北京成立,拉開了核武器研製的序幕。經過40多年的努力,今天,我國已擁有了一支精幹有效的自衛核威懾力量。

閱讀全文

與多少年創建核工業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賓士的esq在哪裡 瀏覽:768
工業園區准入節能規劃公司有哪些 瀏覽:510
煙台昌隆汽車配件有限公司在哪裡 瀏覽:123
奧迪q5後面怎麼吹暖風 瀏覽:770
工業互聯網跨界農業怎麼樣 瀏覽:798
奧迪哪個系列有天窗 瀏覽:39
寶馬車從沈陽運蘇州要多久 瀏覽:706
汽車噴漆砂眼是什麼原因 瀏覽:620
汽車加氣站歸什麼部門監督 瀏覽:194
成熟工業園如何實現工業40 瀏覽:92
寶馬車門裡面拉手怎麼蓋上 瀏覽:767
如何製作簡易汽車限速器 瀏覽:802
汽車空調泵管道如何清洗 瀏覽:739
汽車大燈黑膜哪裡有賣的 瀏覽:566
12年福建賓士製冷劑加多少 瀏覽:567
奧迪a5首付30萬月供需要多少 瀏覽:631
電動汽車如何擴裝續航鋰電池 瀏覽:740
奧迪s4怎麼刷馬力機 瀏覽:63
奧迪a7銀色什麼顏色好看 瀏覽:321
賓士a200l改裝a45需要多少錢 瀏覽:7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