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民族工業發展的六個階段是什麼
民族工業發展的六個階段是19世紀六七十年代夾縫中產生。19世紀末(1895-1912)初步發展。20世紀初1912-1919短暫春天。國民政府前期(1927-1936)發展較快。抗戰時期(1937-1945沉重打擊。抗戰勝利後(1946-1949)日益萎縮。
民族工業是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由中國人創辦的用機器生產的工業。洋務運動創辦的軍用、民用企業都應屬於民族工業。中國資本主義民族工業產生時間是19世紀六、七十年代。造船業是中國最早的民族工業,1865年,江南造船廠的前身一-江南機器製造總局的創建,揭開了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的歷史。
民族工業特點
輕重工業發展不平衡。
地區分布不平衡。
民族工業與外國資本主義和本國封建勢力既有矛盾,又有依賴性。
主要企業方舉贊創辦的上海的發昌機器廠、陳啟沅創辦的廣東南海的繼昌隆繅絲廠、天津的貽來牟機器磨坊等。
2. 全國工業城市主要有哪些分部在哪些地區各自注重什麼產業
我國主要的工業城市有首都北京以及北京附近的天津,大連,唐山以及東三省的沈陽,長春哈爾濱,和東部的上海,南京,杭州,蘇州,和南方的廣州,深圳,以及中部地區的重慶,成都等城市。
而且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越來越看到那種集體的工業發展,其實是對工業資源的一種浪費,而這種多元化齊頭並進的工業發展,才越來越適應當代社會,正如我們改革開放的政策說的是先富幫帶後富,最先進行改革開放發展的那些城市已經富起來了,那麼就要實行自東部到西部深入的發展,以期全面小康社會的建成。所以現在人們提起經濟發展,再也不說是什麼工業基地了,而是說到經濟帶和城市圈。因為經濟發展,最終要追求的還是平衡,我想這才是先富幫帶後富的真諦。
3. 民族工業發展的階段及各階段發展速度的原因有哪些
1、產 生(19世紀60、70年代)(第一次工業革命結束)
原因①外國資本主義侵略擴大了商品和勞動力市場
②洋務運動誘導和外商企業的刺激
③中國資本主義萌芽的緩慢發展
特點①輕工業為主,分布於沿海地區;
②具有革命性與妥協性
2、初步發展(甲午戰爭後)(第二次工業革命後,向帝國主義過渡)
原因:帝國主義資本輸出
清政府政策調整(放寬對民間設廠的限制)
特點:集中在輕工業,開始向內地擴展
3、短暫的發展春天(1912——1919)(一戰期間)
原因:社會政治條件(辛亥革命)、客觀條件(歐洲列強暫時放鬆經濟侵略)、直接推動力(群眾反帝斗爭)、思想條件(利潤刺激和愛國心驅使)
特點:時間短暫、行業發展不平衡、地區分布不平衡、半殖半封特徵。
4、較快發展(抗戰前KMT統治時期)
原因:KMT政府扶持
特點:行業發展不平衡、地區分布不平衡
5、日益萎縮(抗戰及其之後KMT統治時期)
原因:日、美的經濟掠奪,官僚資本的壓制;
特點:四大家族的壟斷,瀕臨破產。
6、獲得新生(建國後)
原因:合理調整資本主義工商業、社會主義改造
特點:恢復發展、轉變為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
4. 重慶慶近代工業發展的五個階段分別是什麼
摘要 1.傳統工業又稱夕陽工業。主要為西方經濟學家使用,指經濟發達國家的整個工業中,其地位逐漸下降的工業部門。主要是傳統的基礎工業,如鋼鐵、汽車、建築、紡織、橡膠、造船以及與它們相關的一些附屬工業部門,20世紀70年代後,西方國家的經濟危機日益頻繁,導致許多傳統的工業部門相繼衰落,如開工嚴重不足,產品市場萎縮,從而在整個社會生產中的比重不斷下降。傳統工業大多是工業革命後機器大工業發展的鼎盛標志。隨著現代科學技術和經濟結構的發展需要,新興工業不斷興起,發展迅速,如石油化工、合成材料、電子技術、原子能、宇航工業等,極大地沖擊和改變了原有的工業結構,使傳統工業生產停滯不前,甚至衰退。但傳統工業目前在經濟發達國家的經濟中仍佔主要地位,在較短時間內還不可能為新興工業所取代。在發展中國家,傳統工業仍處於興起、興盛時期,尚待大力發展。故傳統工業只是一個相對概念。通過引入、採用新技術,對其進行改造,提高生命力,是傳統工業繼續發展、適應工業現代化要求的重要途徑。在區域工業發展規劃中,必須重視對傳統工業的技術改造與引導,重視其在現代工業結構中的地位與特點,在許多落後的地區經濟發展中,傳統工業仍將是工業發展的主體。
5. 工業發展的有利條件有哪些
、遼中南工業基地
有利條件:科技發達,海路運輸便利,豐富的煤、鐵、石油資源,便利的交通,市場廣闊,工業基礎好,勞動力資源豐富。南部面臨渤海和黃海,這對發揮東北區口岸多、腹地廣闊、經濟基礎好的優勢,發展外向型工業,開拓東北亞國家及俄羅斯、東歐各國的市場,擴大出口創匯都十分有利。
不利條件:該地區資源豐富,但天氣因素是巨大的制約因素。 存在的問題是能源與水資源的不足。
2、京津唐工業基地
有利條件:位於我國東部沿海地帶的北部,我國北方地區海上門戶,中國。 交通便利,緊靠山西能源基地,並由輸油管道連接東北、華北的油田。在很大程度上依託的是北京的眾多高校,這是在技術上的獨特優勢,而且礦產豐富,有利於經濟發展。
不利條件:環境問題特別是沙塵暴和缺水問題一直制約著發展。而區域發展不平衡,則更是大的阻礙。
3、珠江三角洲
有利條件:由於改革開放初期的優厚政策,大量電子電器加工組裝企業發展起來,由於交通上的便利,特別是據港澳台及東南亞較近,多僑鄉,來料加工來樣加工企業發展特別迅速,
不利條件:該地區的工業綜合實力不是很強。
4、長江三角洲地區
有利條件:該地歷史上就是人口稠密,生產生活高度發展的地區,蘇南與浙北依託上海,這個中國的經濟首都,有著廣闊的市場與經濟腹地,交通也十分便利,較珠三角更接近北方地區,市場潛力很大。由於綜合實力較強,該地區的發展將是四地區中最快的。
不利條件:能源、資源缺乏;人多地少,土地緊張;污染嚴重。
6. 中國的工業有哪些
中國工業主要分為輕工業和重工業兩大類。
輕工業如:食品、紡織、傢具、造紙、印刷、日用化工、文具、文化用品、體育用品工業等。
重工業包括鋼鐵工業、冶金工業、機械、能源(電力、石油、煤炭、天然氣等)、化學、材料等工業。
一、紡織業
紡織業在中國是一個勞動密集程度高和對外依存度較大的產業。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紡織品服裝生產和出口國,紡織品服裝出口的持續穩定增長對保證中國外匯儲備、國際收支平衡、人民幣匯率穩定、解決社會就業及紡織業可持續發展至關重要。
二、食品業
食品工業是指以農副產品為原料通過物理加工或利用酵母發酵的方法製造食品的工業生產部門。其原料主要是農、林、牧、漁及副業部門生產的初級產品。
三、印刷業
印刷業是一個巨大的行業體系,同時也是一個歷史悠久的行業體系。從中國古代的印刷術發明以來,印刷技術就一步步深入生產、生活,並一步步壯大、發展,形成一整個大的工業。
四、冶金工業
冶金工業是指開采、精選、燒結金屬礦石並對其進行冶煉、加工成金屬材料的工業部門。分為:
(1) 黑色冶金工業,即生產鐵、鉻、錳及其合金的工業部門,它主要為現代工業、交通運輸、基本建設和軍事裝備提供原材料。
(2) 有色冶金工業,即生產非黑色金屬的金屬煉制工業部門,如煉銅工業、制鋁工業、鉛鋅工業、鎳鈷工業、煉錫工業、貴金屬工業、稀有金屬工業等部門。
五、化學業
化學工業是屬於知識和資金密集型的行業。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它由最初只生產純鹼、硫酸等少數幾種無機產品和主要從植物中提取茜素製成染料的有機產品。
逐步發展為一個多行業、多品種的生產部門,出現了一大批綜合利用資源和規模大型化的化工企業。包括基本化學工業和塑料、合成纖維、石油、橡膠、葯劑、染料工業等。
7. 淄博發展了哪些工業
淄博是一座擁有百餘年近現代工業發展史的老工業城市。這組上世紀七十年代的老照片,就涉及淄博礦產、陶瓷、絲綢、化工等行業。數據顯示,1966~1976年的十年間,工業內部發生巨大變化,石油化學工業在工業總產值中所佔比重達44.92%,輕重工業的比重由1965年的35.26:64.74變為1976年的17.02:82.96。淄博重工業城市的特色愈加突出。
據了解,從1966年開始,國家在淄博投巨資興建了大型石油化工聯合企業——齊魯石油化學工業公司,1968年,原油加工項目即投入生產。隨著其他項目的陸續建成投產,到1976年,淄博的石油工業產值已達10.4億元,比1965年增長近3倍,占當年工業總產值的比重達37.35%,成為淄博工業經濟的支柱行業之一。與此同時,淄博的煤、鋁、鐵等礦產品及初加工產品,因受資源儲量的限制,生產趨於穩定。因此,冶金、煤炭等行業的增長勢頭減弱,而電力工業為適應工農業生產發展的需要加快了發展步伐,1976年發電量38.76億度。這一時期,醫葯、電子、絲綢工業也有了較快的發展。
8. 工業工程的發展階段有哪些
我記得清華大學工業工程系培訓中心的教授講過。工業工程的理論發展氛圍六個階段,分別是1、
18世紀中葉到19世紀末萌芽狀態、20世紀初經典IE的建立、第二次世界大戰及戰後經典IE的發展、50~70年代現代IE的建立、80年代國際上IE的發展與廣泛應用、90年代工業工程突飛猛進的發展
9. 民族工業發展的六個階段是什麼
民族工業發展的六個階段:
1、19世紀六七十年代:夾縫中產生。
2、19世紀末(1895-1912) :初步發展。
3、20世紀初(1912-1919) :短暫春天。
4、國民政府前期(1927-1936) :發展較快。
5、抗戰時期(1937-1945) :沉重打擊。
6、抗戰勝利後(1946-1949) :日益萎縮。
民族工業發展的特點:
(1)輕重工業發展不平衡。
(2)地區分布不平衡。早期民族工業主要集中在沿海大城市。因為這些城市是外國資本主義入侵較早的地區,封建自然經濟最早解體;再者通商口岸便於出口和運輸,易於取得外國原料和技術設備。
(3) 民族工業與外國資本主義和本國封建勢力既有矛盾,又有依賴性。由於民族工業誕生之日便受到雙重壓迫,發展艱難,矛盾是必然的。但資金少、規模小、技術力量薄弱又使得民族工業對它們產生依賴性。
10. 屬於工業方面的行業有哪些
屬於工業方面的行業有重工業和輕工業,其中:
1、重工業按其生產性質和產品用途,可以分為下列三類:
(1)採掘(伐)工業,是指對自然資源的開采,包括石油開采、煤炭開采、金屬礦開采、非金屬礦開采和木材採伐等工業;
(2)原材料工業,指向國民經濟各部門提供基本材料、動力和燃料的工業。包括金屬冶煉及加工、煉焦及焦炭、化學、化工原料、水泥、人造板以及電力、石油和煤炭加工等工業;
(3)加工工業,是指對工業原材料進行再加工製造的工業。包括裝備國民經濟各部門的機械設備製造工業、金屬結構、水泥製品等工業,以及為農業提供的生產資料如化肥、農葯等工業。
2、輕工業按其所使用的原料不同,可分為兩大類:
(1)以農產品為原料的輕工業,是指直接或間接以農產品為基本原料的輕工業。主要包括食品製造、飲料製造、煙草加工、紡織、縫紉、皮革和毛皮製作、造紙以及印刷等工業;
(2)以非農產品為原料的輕工業,是指以工業品為原料的輕工業。主要包括文教體育用品、化學葯品製造、合成纖維製造、日用化學製品、日用玻璃製品、日用金屬製品、手工工具製造、醫療器械製造、文化和辦公用機械製造等工業。
(10)工業發展都有哪些擴展閱讀:
相關報道:我國工業的急速增長
2018年9月5日報道,國家統計局4日發布的改革開放40年經濟社會發展成就報告顯示: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我國工業從此插上了騰飛的翅膀,以前所未有的生機和活力快速發展。40年來,我國建立了門類齊全的現代工業體系,躍升為世界第一製造大國。2017年工業增加值接近28萬億元,按可比價計算,比1978年增長53倍,年均增長10.8%。
工業實力:從基礎薄弱到世界第一製造大國
改革開放前,我國工業基礎比較薄弱,1978年工業增加值僅有1622億元。改革開放後,工業經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大變化。工業實力空前增強,產品競爭力顯著提升,我國已成為名副其實的全球製造大國。
1990年,我國製造業佔全球的比重為2.7%,居世界第九位;2000年上升到6%,位居世界第四;2007年達到13.2%,居世界第二;2010年佔比進一步提高到19.8%,躍居世界第一。自此連續多年穩居世界第一。
1992年,我國工業增加值突破1萬億元大關,2007年突破10萬億元大關。2017年,我國工業增加值接近28萬億元。
工業經濟實力的迅速壯大,為中華民族實現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歷史性飛躍,為我國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作出了巨大貢獻。
工業產品:由短缺到豐富充裕
改革開放前,我國工業產品生產能力十分有限。經過40年的發展,主要產品的生產能力發生了根本性變化,實現了由短缺到豐富充裕的巨大轉變。
很多產品產量從小到大。原煤、發電量等能源產品產量2017年比1978年分別增長4.7倍和24.3倍;乙烯、粗鋼、水泥等原材料產品產量分別增長46.9倍、25.2倍和34.8倍;汽車產量已達2900多萬輛,連續9年蟬聯世界第一。
很多產品生產從無到有到蓬勃發展。空調、冰箱、彩電、洗衣機、微型計算機、平板電腦、智能手機等一大批家電通信產品產量均居世界首位。
1980年,我國工業製成品出口占出口總值不足一半,2000年以後上升到90%以上。技術密集型的機電產品逐漸超越勞動密集型的輕紡工業品成為出口主力。2017年,我國機電產品出口額為8.95萬億元,占我國貨物出口總額的58.4%,高於同期傳統勞動密集型產品20.1%的比重。
轉型升級:加快向工業強國邁進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相繼實施了優先發展輕紡工業、重點加強基礎產業、大力振興支柱產業、積極發展高技術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等政策,產業結構不斷得到調整優化。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不斷推動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工業經濟發展由數量規模擴張向質量效益提升轉變。
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深入推進,戰略性新興產業增速加快。據測算,2015年至2017年工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較上年分別增長10.0%、10.5%和11%,增速分別高於規模以上工業3.9、4.5和4.4個百分點。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大力支持新興產業發展壯大的同時,注重加強對傳統產業優化升級。2013—2015年,全國共計淘汰落後煉鐵產能4800萬噸、煉鋼產能5700萬噸等。在此基礎上,2016年、2017年兩年又化解鋼鐵產能1.2億噸、煤炭產能5億噸,全面取締1.4億噸「地條鋼」,淘汰停建緩建煤電產能6500萬千瓦以上。
通過應用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新材料,大力提升傳統動能。開展質量提升行動,推進消費品工業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通過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和製造強國戰略,加快傳統產業改造提升步伐,工業向中高端水平持續邁進。
所有制結構:從單一到多種經濟成分競相發展
改革開放前,我國工業所有制結構比較單一,主要為國有工業和集體工業。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中央提出了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方針,多種經濟成分在市場經濟中競相發展。
改革開放40年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國有企業體制機制發生了重大變革,與市場經濟融合更加緊密,國有企業素質和競爭力不斷增強,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的頂樑柱。2016年,國有控股工業企業擁有固定資產原價合計293839億元,較1978年的3193億元,增長91倍。
國有企業核心競爭力不斷增強,在載人航天、探月工程、深海探測、高速鐵路、商用飛機、特高壓輸變電、移動通信等領域,取得了一批具有世界先進水平的重大科技創新成果,「天眼」探空、「蛟龍」探海、神舟飛天、高鐵賓士、北斗組網、大飛機首飛等驚艷全球。
改革開放以來,國家對非公有制經濟的認識及相關政策的制定經歷了一個從探索到逐步完善的過程。民營企業不斷煥發生機活力,成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2017年,私營工業企業已發展到285.9萬家,佔全部工業企業法人單位的78.4%。在穩定增長、促進創新、增加就業、改善民生等諸多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外商投資企業從無到有,成為改革開放以來崛起的一支重要力量。1980年,在中國大陸落戶的外資企業僅有3家,到2017年末,規模以上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資工業企業已發展到5萬家,吸納就業人數達2088.6萬人,佔全部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的比重分別達12.9%和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