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工業生產 > 少數民族工業有哪些

少數民族工業有哪些

發布時間:2022-06-22 19:10:02

Ⅰ 中國少數民族企業有哪些,最好有相關資料,謝啦

少數民族企業有好多,無法一一介紹,有民族服飾、民族食品等多方面企業,例如法力德就是一家以屠宰、加工的清真肉食品生產企業。

Ⅱ 什麼是少數民族文化產業

我國有56個少數民族,各民族都有他自已的文化,這包括服飾,語言文字,風土人情,區域資源等等,把這些與人數眾多的漢族不同的文化挖掘開發出來,讓它進入商業運作,特別是旅遊事業的開發利用,這就行成了一種民族文化產業.

Ⅲ 位於我過西部少數民族地區的最大型鋼鐵工業主要應為

b包頭位於內蒙古自治區 是蒙古族的聚居區
包鋼公司簡介
包鋼是我國重要的鋼鐵工業基地和全國最大的稀土生產、科研基地,是內蒙古自治區最大的工業企業。1954年建廠,1998年改制為公司制企業。公司總部位於內蒙古自治區包頭市河西工業區,中心廠區佔地面積36平方公里。包鋼擁有「包鋼股份」和「包鋼稀土」兩個上市公司。2008年,包鋼經濟總量和主要技術經濟指標達到歷史最好水平,銷售收入首次突破400億元大關,達到432.64億元,同比增加100億元以上,增長31.7%;鋼產量達到983.9萬噸,同比增加100萬噸,增長11.32%;上繳稅金達到37.96億元,同比增加10億元以上,增長38.8%,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做出了應有的貢獻。包鋼,全稱是包頭鋼鐵(集團)公司,始建於1954年。它是集礦山開采、鋼鐵冶煉軋制、稀土科研和銷售以及與之相關的化工、發電等配套企業於一體的特大型鋼鐵聯合企業集團。在全國各大鋼鐵企業里排名第12位,總資產達到355億元。公司主廠區佔地面積36平方公里,目前擁有包鋼股份和稀土高科兩個上市公司,具備年生產商品坯材700萬噸以上生產能力,可生產63個品種,1970個規格的鋼材產品。產品廣泛用於冶金、建築、石油、化工、航天、造船、鐵路、汽車、國防等行業。包頭鋼鐵(集團)工業旅遊區2005年被國家旅遊局命名為全國工業旅遊示範點。
包鋼具有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
包鋼白雲鄂博礦是舉世矚目的鐵、稀土等多元素共生礦,是西北地區儲量最大的鐵礦,稀土儲量居世界第一位,鈮儲量居世界第二位,包頭也因白雲鄂博礦而被譽為「世界稀土之都」。
包鋼已經進入我國千萬噸級鋼鐵企業行列
擁有具備國際國內先進水平的冷軋和熱軋薄板及寬厚板、無縫鋼管、重軌及大型材、線棒生產線,是我國主要鋼軌生產基地之一、品種規格最齊全的無縫鋼管生產基地之一、西北地區最大的薄板生產基地。
包鋼稀土產業在國內外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稀土氧化物總量佔全國市場份額的40%以上,釹鐵硼、負極粉、拋光粉等功能材料產能佔全國市場份額20%以上,稀土金屬鐠釹佔全國市場份額的30%。擁有我國的權威稀土科研機構——包鋼稀土研究院、「瑞科稀土冶金及功能材料國家工程中心」,曾為美國發現號太空梭阿爾法磁譜儀、我國「神舟」飛船運載火箭和「嫦娥一號」運載火箭提供重要磁性材料。
包鋼始終致力於科技進步和自主創新
CSP和高速鋼軌領域的兩項技術成果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是德國西馬克公司亞洲第一家、世界第二家CSP技術培訓基地,是義大利Pomini公司在中國唯一的磨床培訓中心,薄板的生產、管理和無縫管生產技術等實現對國外輸出。
包鋼始終致力於提高品質和打造名牌
熱軋薄板、無縫鋼管等產品通過國際權威機構認證,鋼軌和無縫鋼管被授予「中國名牌產品」稱號,無縫鋼管被國家質檢總局確定為「免檢產品」,「白雲鄂博」牌稀土系列產品享譽國內外。 與寶鋼簽署戰略聯盟框架協議,不斷加強與國內外原燃料供應商的戰略夥伴關系。產品銷售網路遍布全國各地,在13個省市設有包鋼的銷售分公司或售後服務網點,在日本、美國等國家設有銷售分支機構。
始終以高度的社會責任感節約資源、保護環境
在行業內首家實現高爐全乾法除塵,率先建設全國示範生態工業園區,被列為全國首批循環經濟試點單位之一,在我國2007年首次評比的「中國能源綠色企業50佳」中,包鋼位列第一。
秉承「堅韌不拔,超越自我」的企業精神
「十一五」末計劃實現銷售收入和資產總值雙百億美元。我們將堅持以結構調整為主線,實現由側重規模向「精品+規模」發展的轉變;堅持以開放合作為動力,實現由側重自我滾動式發展向開放式發展的轉變;堅持以科技和管理創新為支撐,實現由側重硬體裝備水平提升向注重硬體與「軟實力」提升並重的轉變;堅持以節能減排為重點,實現由初見成效向全面系統改進轉變。 在我國由鋼鐵大國向鋼鐵強國轉變的進程中,包鋼願以大草原特有的熱情和開放結交四海朋友,共創美好未來。
[編輯本段]企業文化建設
企業標志

Ⅳ 關於歷史少數民族及宋代手工業的問題

我不相信

Ⅳ 著名的少數民族企業有哪些

伊利牛奶、雪頓乳業、康美農庄

Ⅵ 52個少數民族

中國總共有55個少數民族:

1、 彝 族 2、 白 族 3、 藏 族 4、 傣 族 5、 佤 族 6、 侗 族

7、 哈尼族 8、 苗 族 9、 拉祜族 10、納西族 11、景頗族 12、水 族

13、怒 族 14、僳僳族 15、獨龍族 16、布朗族 17、基諾族 18、羌 族

19、門巴族 20、德昂族 21、阿昌族 22、普米族 23、布依族 24、珞巴族

25、仡佬族 26、回 族 27、東鄉族 28、撒拉族 29、保安族 30、維吾爾族

31、土 族 32、裕固族 33、錫伯族 34、俄羅斯族 35、塔塔爾族 36、哈薩克族

37、柯爾克孜族 38、塔吉克族 39、烏孜別克族 40、高山族 41、畲 族 42、黎 族

43、壯 族 44、瑤 族 45、京 族 46、仫佬族 47、毛南族 48、土家族

49、滿 族 50、朝鮮族 51、赫哲族 52、蒙古族 53、達斡爾族 54、鄂溫克族

55、鄂倫春族

加上漢族,我國總共有56個民族,而各少數民族中,除回,畲族外,都有自己的語言。漢族和回族共用漢語。滿族自清初入關以來與漢族廣泛相處,逐漸採用漢語取代滿語。

(6)少數民族工業有哪些擴展閱讀:

中華大家庭—五十六個民族介紹:

1 、阿昌族:分布在雲南,人口2.7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手工業也很發達,尤其以善於打制長刀而聞名於世。有自己的語言。—採茶

2 、 白族:分布在雲南、貴族、四川等地,人口159萬餘人,關於經營農業,有自己的語言。—鹽漬杜鵑花,三道茶,大理三塔

3 、保安族:分布在雲南、青海等地,人口1.2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手工業,以打刀為主「保安刀」十分著名,有自己的語言。—羊皮襖、保安刀

4 、布朗族:分布在雲南,人口8.2萬余,主要從事農業,有自己的語言。—彈唱

5 、布依族:分布在貴族、雲南等地,人口254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享有「水稻民族」之稱。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石板屋、綉花、雕刻面具

6 、朝鮮族:主要分布在黑龍江、吉林、遼寧,人口192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以善種水稻聞名,有自己的語言。—跳板、長鼓舞

7 、達斡族:分布在內蒙古、黑龍江、新疆等地,人口12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兼營畜牧業,有自己的語言。—剪紙,打曲棍球

8 、傣 族:分布在雲南,人口102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寺塔、竹樓和竹橋顯示出了別具一格的建築藝術,有自己的語言文字。—孔雀舞、夾籮飯,潑水節

9 、德昂族:分布在雲南,人口1.5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以善於種茶聞名,有自己的語言。—象腳鼓舞
10、侗 族:主要分布在貴州、湖南、文本等地,人口251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兼營林業,鼓樓、風雨橋、風雨亭是侗鄉的主要標志,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浸泡蘆笙,攔路迎賓

11、東鄉族:主要分布甘肅、寧夏、新疆等地,人口37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善種瓜果。有自己的語言。

12、獨龍族:分布在雲南,人口0.5萬餘人,他們保持著「路不拾遺,夜不閉戶「的良好社會首先風尚。絕少發生盜竊現象。有自己的語言。—織獨龍毯,烤烙餅

13、鄂倫春族:分布在內蒙古、黑龍江等地,人口中0.6萬餘人,主要從事狩獵和農業。有自己的語言。—製作毛皮服飾,篝火節

14、俄羅斯族:分布在內蒙古、黑龍江等地,人口中1.3萬餘人,從事各種修理業、運輸業和手工業,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拉手風琴,烤麵包

15、鄂溫克族:分布在內蒙古、和黑龍江,人口2.6萬人,主要從事畜牧業,有自己的語言。—馴鹿、爬犁

16、高山族:主要分布在台灣省,其餘少數分散居住在福建等東南沿海地區,人口約40人餘人,主要從事農業和漁獵業,有自己的語言。—竿球,龍舟,編織

17、仡佬族:分布在貴州、廣西、雲南等地,人口約43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有自己的語言。—製作糯米團,地戲

18、哈尼族:分布在雲南,人口125萬人,主要從事農業,善於梯田,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

19、哈薩克族:分布在新疆,人口約1萬餘人,主要從事畜牧業,善刺綉,綉品已出口到日本等十幾個國家和地區,有自己的語言文字。—剪羊毛,彈唱,刺綉

20、漢 族:分布在全國各地,人口10.4億餘人,經濟、文化發達,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廟會,舞龍

21、赫哲族:分布在黑龍江省,人口0.4萬餘人,是中國北方一以捕魚為生的民族,有自己的語言。—製作魚皮衣服,漁鄉,善食生魚

22、回 族:主要聚居在寧夏、甘肅、新疆等地,其餘散居全國各地,人口860萬餘人。—摔牛,炸油香

23、基諾族:分布在雲南省,人口1.8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善於種茶,有自己的語言。—樂器迪他,跳鼓舞

24、京 族:分布廣西,人口1.8萬餘人,主要從事沿海漁業,兼營農業和鹽業,有自己的語言。—哈亭,彈奏獨弦舞,踩高蹺

25、景頗族:分布在雲南省,人口11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種植水稻、玉米、旱谷等作物,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目腦縱歌,跳孔雀舞

26、柯爾克孜族:分布在新疆和黑龍江,人口14萬餘人,主要從事畜牧業,兼營農業,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吹奏和握手禮

27、拉祜族:分布在雲南省,人口41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

28、黎 族:分布在海南省,人口111萬餘人,以農業為主,婦女精於紡織,「黎錦」「黎單」聞名於世,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打柴舞

29:僳僳族:分布在雲南、四川等地,人口57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上刀桿

30、珞巴族:分布在西藏,人口0.2萬餘人,主要從農業和狩獵,有自己的語言。

31、滿 族:主要分布在黑龍江、吉林、遼寧,人口約982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兼營漁牧業,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穿旗袍,薩滿舞,二貴摔跤

32、毛南族:分布在廣西,人口7.1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善於飼養菜牛和編制花竹帽。有自己的語言。—分龍節舞龍

33、門巴族:分布在西藏,人口約0.7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擅長編制竹藤器和製作木碗。有自己的語言。

34、蒙古族:分布在內蒙古、新疆等地,人口480萬餘人,以畜牧業為主,兼營農業,有自己的語言。——馬頭琴演奏,蒙古包和勒勒車

35、苗 族:分布在貴州、湖南、湖北等地,人口中739餘人,主要從事農業,刺綉、桃花織、錦蠟染和銀飾素享盛名。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吹蘆笙,吊角樓

36、仫佬族:分布在廣西,人口15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種植水稻、玉米,有自己的語言。

37、納西族:分布在雲南、四川和西藏,人口27萬餘人,主要從事山地農業、畜牧業,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東巴舞,臘染

38、怒 族:分布在雲南省,人口2.7萬餘人,主要從事山地農業,有自己的語言。—織怒毯,努寨

39、普米族:分布在雲南、四川,人口2.9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兼營畜牧業,有自己的語言。—吹葫蘆笙,彈唱,集體舞

40、羌 族:分布在四川等地,人口19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大白芸豆是著名的特產,有自己的語言。—羌寨

41、撒拉族:分布在青海、甘肅等地,人口8.7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藝也發達,有自己的語言。

42、畲 族:分布在福建、浙江等地,人口63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除種水稻外,還普遍種植茶樹、甘蔗等經濟作物,有自己的語言。

43、水 族、分布貴州、廣西等地,人口34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善種水稻和糯稻,有自己的言。

44、塔吉克族:分布在新疆,人口3.3萬餘人,主要從事畜牧業,兼營農業,有自己的語言。

45、塔塔爾族:分布在新疆,人口0.4萬餘人,以經營商業為主,兼營手工業和畜牧業,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

46、土族:分布在青海、甘肅等地,人口19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兼營畜牧業,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太平洋舞,高台會

47、土家族:分布在湖南、湖北等地,人口570萬餘人,土家織綿以其「色彩斑斕,做工精巧」聞名於世,有自己的語言。—擺手堂

48、佤 族:分布在雲南,人口35萬餘人,從事農業,木鼓舞富有民族特色,多次在全國民族舞蹈中獲獎,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甩發舞

49、維吾爾族:主要分布在新疆,人口721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善種糧棉和瓜果,有自己的語言。—手鼓舞

50、烏孜別克族:分布在新疆,人口約1.4萬餘人,主要從事畜牧業,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

51、錫伯族:主要分布在遼寧、吉林、黑龍江、新疆等地,人口約17萬餘人,主要從事漁獵和農業,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

52、瑤 族:分布在廣西、湖南、雲南、廣東等地,人口17萬餘人,主要從事山地農業,有自己的語言。—盤王節、長鼓舞

53、彝 族:分布在雲南、四川等地,人口657萬餘人,喜食「砣砣肉」,愛飲「桿桿酒」,舞蹈音樂獨具特色,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虎節

54、裕固族:分布在甘肅,人口約1.2萬餘人,主要從事畜牧業,崇尚騎馬和射箭,有自己的語言。

55、藏 族:分布在西藏、四川、青海、甘肅等地,人口459萬餘人,主要從事畜牧業,兼營農業,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藏舞,布達拉宮

56、壯 族:分布在廣西、雲南等地,人口1555萬餘人,是中國人口最多的少數民族,「壯錦」享譽海內外,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

我國少數民族語言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都吸收了一些漢語詞彙。由於各少數民族與漢民族長期交往,許多少數民族群眾兼通漢語,許多漢族群眾也會當地少數民族語言。

Ⅶ 請列舉兩例以上促進少數民族地區發展的重大項目工程

在「一五」計劃期間,國家新建8條鐵路干線,其中有5條建在少數民族地區或直接與少數民族地區相聯結。如貫通甘肅和新疆的蘭新鐵路,聯結西北和西南的寶成鐵路,內蒙古集寧到二連浩特的鐵路,內蒙古包頭經寧夏到甘肅蘭州的包蘭鐵路,廣西黎塘到廣東湛江的鐵路等。「一五」計劃中公路修建的重點,是西南少數民族地區和邊疆、沿海地區。聞名世界的康(川)藏公路和青藏公路,經過幾年艱苦的修築,在1954年12月同時舉行了通車典禮。「所有這些,都是西藏破天荒的大好事」。(《西藏民族解放的道路》,《人民日報》,1981年5月24日。)在20世紀60年代,為滿足三線建設需要,又陸續修建了一批鐵路和公路干線,比如成昆鐵路、湘黔鐵路、枝柳鐵路及滇藏公路等。交通事業的迅速發展,對少數民族地區打破千百年來的封閉狀態,密切與內地政治、經濟、文化的聯系,加快改變經濟社會的落後面貌,發揮了重要作用。

內蒙古包頭鋼鐵基地、包頭兩座大型機械製造廠、寧夏青銅峽水電站、新疆克拉瑪依油田、雲南個舊錫業公司等,並配套建設了一批能源和交通項目。這些大型企業的建成,結束了少數民族地區沒有現代化工業,甚至「手無寸鐵」的歷史,初步改變了單一的經濟結構。

Ⅷ 56個少數民族有哪些

除漢族以外的55個民族為:阿昌族、白族、保安族、布朗族、布依族、朝鮮族、達斡爾族、傣族、德昂族、侗族、東鄉族、獨龍族、鄂倫春族、俄羅斯族、鄂溫克族、高山族、仡佬族、哈尼族、哈薩克族、赫哲族、回族、基諾族、京族、景頗族、柯爾克孜族,

還有拉祜族、黎族、傈僳族、珞巴族、滿族、毛南族、門巴族、蒙古族、苗族、仫佬族、納西族、怒族、普米族、羌族、撒拉族、畲族、水族、塔吉克族、塔塔爾族、土族、土家族、佤族、維吾爾族、烏茲別克族、錫伯族、瑤族、彝族、裕固族、藏族、壯族。

少數民族指的是多民族國家中人數最多的民族以外的民族。在我國,我們指的是漢族以外的民族,如蒙古族,回族,西藏,維吾爾族,哈薩克族,苗族,彝族,壯族,布依族,朝鮮族和滿族。 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 新中國成立後,中央政府確定了56個民族。 由於漢族以外的55個民族相對於漢族人口相對較少,因此通常被稱為「少數民族」。

(8)少數民族工業有哪些擴展閱讀:

中國各民族分布的特點是:大雜居、小聚居、相互交錯居住。

漢族地區居住少數民族,少數民族地區居住漢族。 這種分配模式是在各個民族互動和流動的長期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的。 雖然中國少數民族人口較少,但分布廣泛。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都有少數民族,大多數縣級單位有兩個以上的民族。

中國的少數民族主要分布在內蒙古,新疆,寧夏,廣西,西藏,雲南,貴州,青海,四川,甘肅,黑龍江,遼寧,吉林,湖南,湖北,海南,台灣等省區。 中國最民族的部分是雲南省,有25個民族。

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國家的一項基本政治制度,中國政府一直致力於推進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保證少數民族當家做主管理本民族內部事務的權利。據《中國的民族區域自治》白皮書載,中國的55個少數民族中,有44個建立了自治地方,實行區域自治的少數民族人口佔少數民族總人口的71%。

Ⅸ 你還知道我國的哪些少數民族並把和這些名族相關的事物寫下來

中華大家庭——五十六個民族
1 、阿昌族:分布在雲南,人口2.7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手工業也很發達,尤其以善於打制長刀而聞名於世。有自己的語言。——採茶
2 、 白族:分布在雲南、貴族、四川等地,人口159萬餘人,關於經營農業,有自己的語言。——鹽漬杜鵑花,三道茶,大理三塔
3 、保安族:分布在雲南、青海等地,人口1.2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手工業,以打刀為主「保安刀」十分著名,有自己的語言。——羊皮襖、保安刀
4 、布朗族:分布在雲南,人口8.2萬余,主要從事農業,有自己的語言。——彈唱
5 、布依族:分布在貴族、雲南等地,人口254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享有「水稻民族」之稱。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石板屋、綉花、雕刻面具
6 、朝鮮族:主要分布在黑龍江、吉林、遼寧,人口192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以善種水稻聞名,有自己的語言。——跳板、長鼓舞
7 、達斡族:分布在內蒙古、黑龍江、新疆等地,人口12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兼營畜牧業,有自己的語言。——剪紙,打曲棍球
8 、傣 族:分布在雲南,人口102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寺塔、竹樓和竹橋顯示出了別具一格的建築藝術,有自己的語言文字。——孔雀舞、夾籮飯,潑水節
9 、德昂族:分布在雲南,人口1.5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以善於種茶聞名,有自己的語言。——象腳鼓舞
10、侗 族:主要分布在貴州、湖南、文本等地,人口251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兼營林業,鼓樓、風雨橋、風雨亭是侗鄉的主要標志,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浸泡蘆笙,攔路迎賓
11、東鄉族:主要分布甘肅、寧夏、新疆等地,人口37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善種瓜果。有自己的語言。
12、獨龍族:分布在雲南,人口0.5萬餘人,他們保持著「路不拾遺,夜不閉戶「的良好社會首先風尚。絕少發生盜竊現象。有自己的語言。——織獨龍毯,烤烙餅
13、鄂倫春族:分布在內蒙古、黑龍江等地,人口中0.6萬餘人,主要從事狩獵和農業。有自己的語言。——製作毛皮服飾,篝火節
14、俄羅斯族:分布在內蒙古、黑龍江等地,人口中1.3萬餘人,從事各種修理業、運輸業和手工業,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拉手風琴,烤麵包
15、鄂溫克族:分布在內蒙古、和黑龍江,人口2.6萬人,主要從事畜牧業,有自己的語言。——馴鹿、爬犁
16、高山族:主要分布在台灣省,其餘少數分散居住在福建等東南沿海地區,人口約40人餘人,主要從事農業和漁獵業,有自己的語言。——竿球,龍舟,編織
17、仡佬族:分布在貴州、廣西、雲南等地,人口約43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有自己的語言。——製作糯米團,地戲
18、哈尼族:分布在雲南,人口125萬人,主要從事農業,善於梯田,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
19、哈薩克族:分布在新疆,人口約1萬餘人,主要從事畜牧業,善刺綉,綉品已出口到日本等十幾個國家和地區,有自己的語言文字。——剪羊毛,彈唱,刺綉
20、漢 族:分布在全國各地,人口10.4億餘人,經濟、文化發達,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廟會,舞龍
21、赫哲族:分布在黑龍江省,人口0.4萬餘人,是中國北方一以捕魚為生的民族,有自己的語言。——製作魚皮衣服,漁鄉,善食生魚
22、回 族:主要聚居在寧夏、甘肅、新疆等地,其餘散居全國各地,人口860萬餘人。——摔牛,炸油香
23、基諾族:分布在雲南省,人口1.8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善於種茶,有自己的語言。——樂器迪他,跳鼓舞
24、京 族:分布廣西,人口1.8萬餘人,主要從事沿海漁業,兼營農業和鹽業,有自己的語言。——哈亭,彈奏獨弦舞,踩高蹺
25、景頗族:分布在雲南省,人口11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種植水稻、玉米、旱谷等作物,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目腦縱歌,跳孔雀舞
26、柯爾克孜族:分布在新疆和黑龍江,人口14萬餘人,主要從事畜牧業,兼營農業,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吹奏和握手禮
27、拉祜族:分布在雲南省,人口41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
28、黎 族:分布在海南省,人口111萬餘人,以農業為主,婦女精於紡織,「黎錦」「黎單」聞名於世,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打柴舞
29:僳僳族:分布在雲南、四川等地,人口57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上刀桿
30、珞巴族:分布在西藏,人口0.2萬餘人,主要從農業和狩獵,有自己的語言。
31、滿 族:主要分布在黑龍江、吉林、遼寧,人口約982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兼營漁牧業,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穿旗袍,薩滿舞,二貴摔跤
32、毛南族:分布在廣西,人口7.1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善於飼養菜牛和編制花竹帽。有自己的語言。——分龍節舞龍
33、門巴族:分布在西藏,人口約0.7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擅長編制竹藤器和製作木碗。有自己的語言。
34、蒙古族:分布在內蒙古、新疆等地,人口480萬餘人,以畜牧業為主,兼營農業,有自己的語言。——馬頭琴演奏,蒙古包和勒勒車
35、苗 族:分布在貴州、湖南、湖北等地,人口中739餘人,主要從事農業,刺綉、桃花織、錦蠟染和銀飾素享盛名。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吹蘆笙,吊角樓
36、仫佬族:分布在廣西,人口15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種植水稻、玉米,有自己的語言。
37、納西族:分布在雲南、四川和西藏,人口27萬餘人,主要從事山地農業、畜牧業,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東巴舞,臘染
38、怒 族:分布在雲南省,人口2.7萬餘人,主要從事山地農業,有自己的語言。——織怒毯,努寨
39、普米族:分布在雲南、四川,人口2.9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兼營畜牧業,有自己的語言。——吹葫蘆笙,彈唱,集體舞
40、羌 族:分布在四川等地,人口19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大白芸豆是著名的特產,有自己的語言。——羌寨
41、撒拉族:分布在青海、甘肅等地,人口8.7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藝也發達,有自己的語言。
42、畲 族:分布在福建、浙江等地,人口63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除種水稻外,還普遍種植茶樹、甘蔗等經濟作物,有自己的語言。
43、水 族、分布在貴州、廣西等地,人口34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善種水稻和糯稻,有自己的語言。
44、塔吉克族:分布在新疆,人口3.3萬餘人,主要從事畜牧業,兼營農業,有自己的語言。
45、塔塔爾族:分布在新疆,人口0.4萬餘人,以經營商業為主,兼營手工業和畜牧業,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
46、土族:分布在青海、甘肅等地,人口19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兼營畜牧業,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太平洋舞,高台會
47、土家族:分布在湖南、湖北等地,人口570萬餘人,土家織綿以其「色彩斑斕,做工精巧」聞名於世,有自己的語言。——擺手堂
48、佤 族:分布在雲南,人口35萬餘人,從事農業,木鼓舞富有民族特色,多次在全國民族舞蹈中獲獎,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甩發舞
49、維吾爾族:主要分布在新疆,人口721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善種糧棉和瓜果,有自己的語言。——手鼓舞
50、烏孜別克族:分布在新疆,人口約1.4萬餘人,主要從事畜牧業,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
51、錫伯族:主要分布在遼寧、吉林、黑龍江、新疆等地,人口約17萬餘人,主要從事漁獵和農業,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
52、瑤 族:分布在廣西、湖南、雲南、廣東等地,人口17萬餘人,主要從事山地農業,有自己的語言。——盤王節、長鼓舞
53、彝 族:分布在雲南、四川等地,人口657萬餘人,喜食「砣砣肉」,愛飲「桿桿酒」,舞蹈音樂獨具特色,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虎節
54、裕固族:分布在甘肅,人口約1.2萬餘人,主要從事畜牧業,崇尚騎馬和射箭,有自己的語言。
55、藏 族:分布在西藏、四川、青海、甘肅等地,人口459萬餘人,主要從事畜牧業,兼營農業,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藏舞,布達拉宮
56、壯 族:分布在廣西、雲南等地,人口1555萬餘人,是中國人口最多的少數民族,「壯錦」享譽海內外,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

閱讀全文

與少數民族工業有哪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用什麼可以代替工業鹼 瀏覽:190
寶馬m5多久破百 瀏覽:732
長治到翼城汽車多少錢 瀏覽:119
寶馬安全座椅怎麼拆 瀏覽:430
寶馬用鑰匙沒有電怎麼開車 瀏覽:271
為什麼汽車品牌有泰迪熊 瀏覽:670
長沙奧迪保養有哪些公司 瀏覽:895
2022款寶馬530領先有什麼配置 瀏覽:804
奧迪a6l安全氣簾怎麼拆 瀏覽:407
梅州哪裡有做汽車座套的 瀏覽:852
汽車如何儲存電 瀏覽:867
蔡甸柏林現在有哪些工業廠 瀏覽:404
賓士車出廠都是什麼冷卻液 瀏覽:948
汽車燈電源是哪些電源 瀏覽:466
店裡汽車貼膜要多久 瀏覽:269
三元鋰汽車電瓶一個需多少錢 瀏覽:517
工業制乙炔的殘渣如何處理 瀏覽:442
常見的家庭汽車有哪些 瀏覽:282
賓士汽車後杠下飾板多久換 瀏覽:972
汽車車膜能用多久 瀏覽: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