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汽車服務 > 古代的汽車有哪些

古代的汽車有哪些

發布時間:2022-05-16 11:56:16

A. 誰能提供我一些關於中國古代馬車、獨輪車、黃包車、汽車(民國時期)、電車(民國時期)的資料

人類利用外物製造器械,讓自己架乘或者運輸物品,這種器械就是交通工具。從原始人類藉助一般漂浮的木頭,順流而下開始,至今千萬年來,交通工具經歷了漫長的發展過程,起了巨大的變化。古代交通工具跟現代交通工具相比較。根本的差別在於使用動力的不同。古代交通工具借用的是人力畜力或者是自然力--風,水流。 相傳早在5000多年前,黃帝時代就已經發明了指南車,當時黃帝曾憑著它在大霧彌漫的戰場上指示方向,戰勝了蚩尤。西周初期,當時南方的越棠氏人因回國迷路,周公就用指南車護送越棠氏使臣回國。三國馬鈞所造的指南車除用齒輪傳動外,還有自動離合裝置,是利用齒輪傳動系統和離合裝置來指示方向。在特定條件下,車子轉向時木人手臂仍指南。在技術上又勝記里鼓車一籌。指南車是古代一種指示方向的車輛,也是古代帝王出門時,作為儀仗的車輛之一,以顯示皇權的威武與豪華。 隨著時間的腳步的加速前進,人們的智力水平有了顯著提高後,有了馬車等畜力交通工具,也算是交通工具史的一個「巨大」的飛躍了,這也相對的促進了部落間、朝野間的交流,形成小范圍內的良性循環,之後不久,水上的交通工具也逐漸成型。 1、鐵路交通和機車製造 (1)晚清的鐵路 1)19世紀70年代,外國商人修築吳淞口到上海的滬淞鐵路; 光緒二年(1876)滬淞鐵路通車,中國人就是在這兒,第一次聽到了火車的汽笛聲。 火車這個工業革命以後最重要的科技成果,第一次出現在上海時,引起了人們的心理震盪。 淞滬鐵路從開築到通車,歷時一年半。火車通行以前,鐵路已經引起上海人極大的好奇。用碎石夯實的路基,用鋼鐵製成的兩根長長的「鐵條」(鐵軌當時被稱為鐵條),這些對上海居民來說,都聞所未聞,見所未見。上海人無不以先睹為快,「看鐵路」成為上海人一大旅遊項目。 1876年7月1日,怡和洋行鐵路公司邀請華人試乘火車,應邀者憑邀請照會登車。這是上海華人第一次乘火車,故被邀者對火車的一器一物都感到十分新鮮。7月3日上海至江灣一段正式通車,不管是誰,只要有錢就可乘坐。這在上海引起很大轟動,乘火車、游鐵路成為上海人街談巷議、競相參加的一件大事。 火車的動力來源,一車拖眾車的獨特方式,火車的平穩、高速,都使當時的上海人感到新鮮、驚奇。火車通行以後,淞滬間的獨輪車、東洋車生意頓時清淡下來,乘火車的人日多一日,1877年2月,原有六節車廂已入不敷用,鐵路公司又加掛了三節車廂。截至1877年8月,火車乘客已達161331人次。 火車停開以後,原來已經習慣乘火車往來於淞滬間的人,頓覺極不方便,紛紛表示,「從前未見火車,亦均不知火車好處,今已行有數月,往來淞滬者均稱其便,一旦停歇,殊令人皆往來不便」。 2)19世紀80年代,清政府修築唐山—胥各庄鐵路——中國鐵路誕生的標志; 3)辛亥革命前,奠定中國近代鐵路網的基本格局 (2)民國以後,進展緩慢;

B. 古代的交通工具有哪些富人都是坐什麼出行的

我們都知道在我國古代的時候是沒有現在一樣的汽車的,那麼古代人出行的時候一般都靠走路,其實他們也是有交通工具的,我們都知道古代的有錢人在家裡都會有轎夫。他們的轎夫作用就是在他們這些比較有錢的人出門的時候用來做交通工具的這些轎夫抬轎子,我們也知道轎夫抬的轎子其實也是分很多種類的,古代的富人都會選擇用轎子,因為如果轎子很多人抬的話就會很穩。

其實到了近代中國已經有了汽車這種東西,但是汽車這種東西並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的,我們都知道在近代中國可能皇帝也坐不上汽車,而且汽車發展的不好,在古代人們最常用的交通工具其實還是馬車和轎子兩種。因為他們習慣用人或者用馬來幫助他們出行,如果用汽車的話,我們都知道汽車其實也是需要司機的,但是對於古代來說他們比較封建,可能根本就不能接受汽車這種東西,因為汽車可能在古代的時候,在古代人們眼裡看來並不是很好的交通工具。

C. 中國古代最早的車叫什麼

先秦時代的車,總的說來分為「小車」、「大車」兩大類。駕馬、車箱小的叫「小車」,也叫輕車或戎車。駕牛、車箱大的叫「大車」。小車除貴族出行乘坐外,主要用於戰爭。戰國時,由於車戰的發達,戰車的多少成為一個國家強弱的標志,有所謂「千乘之國」、「萬乘之國」的說法。

D. 中國從古至今車輛五個時期共生產了那些車

一、中國古代車的起源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發明和使用車的國家之一,相傳黃帝時已知做車。但由於車是一種形制較為復雜的交通工具,所以在生產力低下的遠古時期,它的發明,不僅不可能是一人所為,而且也不可能是一日之功,在其創制之前,必然還有一段漫長的萌發和完善過程。輪是車上最重要的部件,「察車自輪始」(《考工記》);因此,輪轉工具的出現和使用是車子問世的先決條件。在我國新石器時代,隨著手工業的不斷發展,人們創制出許多輪轉工具,如紡線用的紡輪,制陶用的陶車和琢玉用的輪形工具等等。紡輪出現的時間最早,考古工作者在浙江餘姚河姆渡新石器時代早期(距今七千多年)遺址中就發現了它的蹤跡。(1)繼紡輪之後,陶車出現了。山東、河南、河北、湖北、浙江、廣東等地的新石器時代晚期遺址中,都出土了輪制陶器,(2)這標志著陶車在當時已普遍使用,其技術也達到了相當高的水準。某些自然現象,也給古人以啟示,「聖人見飛蓬轉而知為車」(《淮南子?說山訓》),「上古聖人,見轉蓬始知為輪」(《續漢書?輿服志》),「蓬」,指蓬草,「轉蓬」,即蓬草團隨風旋轉。古人運送物品,最初主要靠背負肩扛或手提臂抱。進而採用繩曳法,即將繩子系在物品上用人力拉曳。但這種運輸方法,物體著地面積大,因而磨擦阻力很大。為減少磨擦,後來利用樹枝為架,兩杈之間綁以橫木,橫木觸地,其上載物,即所謂橇載法。但是這種木橇在平滑的地面上行進,還比較省力,如遇顛簸不平的路面時,仍很費力。古人進而把圓木墊在木橇之下,借其滾動而移動木橇。這種圓木與木橇的結合,可以說是車的雛形,裝在木橇下的圓木可以視為一對裝在車軸上的最原始的特殊形式的「車輪」,其車軸的直徑恰好等於車輪的直徑,而且兩者是一個整體。這種車輪的出現,是人類在更高的階段上對輪子的功能的利用。因為陶輪僅在轉動中帶動泥坯作迴旋運動,而車輪則在滾動中減輕了車子對地面的磨擦,因此,陶輪這一類輪轉工具可認為是車輪的前驅。在古代西亞美索不達米亞蘇末(Sumer)部族生活過的地區的岩畫中,就有在一個木橇底下加上兩個圓點的運載工具圖形。這兩個圓點就代表著圓木。(3)這種原始車的圖形雖然在我國目前尚未發現,但可以推論,我國古車也必然經歷過類似的演變過程。由於圓木觸地面積仍然較大,滾動時要以人作原動力,靠杠桿撬動,依然很費力,於是人們便縮小車軸的直徑,以減少圓木的觸地面積。最初的車輪和軸是固定的,軸與車轅之間有一個滑動槽,軸在滑槽中轉動,車輪就隨著車軸滾動。車輪是一對用圓木砍製成的沒有輻條的圓盤,後來為了不受圓木直徑大小的限制,改用木板拼接,這種圓盤式車輪在古代叫作「輇」。(4)有了車輪,車的創制就成為可能的事情了。利用車輪滾動而行,減少了車與地面的磨擦,既省人力,又可多載重物,還可以長途運輸。車的問世,標志著古代交通工具的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里程。

二、商至秦的獨輈車

《史記》記載,大禹治水時,「陸行乘車」。相傳夏代還設有「車正」之職,專司車旅交通、車輛製造。當時有一個叫奚仲的人,就曾擔任過夏朝的車正,在其封地薛(今山東滕縣)為夏王製造車輛,並「建其斿旐,尊卑上下,各有等級」(《續漢書?輿服志》)。可以推測,車子在夏代已相當普遍。雖然夏代車的實物至今尚未見到,難言其詳,但從有實物可考的晚商的車制已較為完備這點來看,上述的推測是合乎事物由簡到繁的發展順序的。 到目前為止,我國所能見到的最早的車形象和實物均屬商代晚期,即公元前14世紀前後。在甲骨文、青銅器銘文中,「車」字作(《甲骨文編》卷十四)、(《商周金文錄遺》二三○吊車觚),是車的象形字。車的實物,在河南安陽殷墟先後發現了十八輛,(5)由於深埋地下,年深歲久,出土時車子的木質結構已全部腐朽。考古工作者根據黃土中保留下來的朽木痕跡成功地對它們進行了剝剔和清理,經過復原,使距今三千多年的商車完整地再現在人們面前。(圖1)綜合這十八輛車的資料可以看出,商代的車子都是獨輈(轅),輻條多為18根,車廂平面為長方形,面積較小,一般為0.8×1.3米,通常可立乘二或三人。衡多為長一米左右的直木棒,衡的兩側各縛一人字形軛,用以架馬。從商代車馬坑中大都埋一車兩馬來看,商代的車大多為兩馬駕轅,至商末周初始見四馬駕車。

以上資料表明,至商代,我國古代造車技術已相當成熟,商代的車基本上具備了漢以前獨輈車結構的大致輪廓。在其後的一千多年中,獨輈車雖然多有改進和發展,但從總體結構上講,還沒有突破商代獨輈車的形制。繼商車之後,西周、春秋戰國時期的車實物在考古中也多有發現,如在陝西長安張家坡、北京房山琉璃河、甘肅靈台白草坡、山東膠縣西奄陸續發掘了西周的車;在河南陝縣上村嶺虢國墓地出土了春秋的車;在河南洛陽中州路、輝縣琉璃閣、河北平山中山國墓葬中也先後發現了戰國的車。這些都為人們了解周代的車制提供了彌足珍貴的資料。從形制上看,周代的車與商車基本相同,但在結構上卻有所改進,如直轅變曲輈,直衡改曲衡,輻數增多,輿上安裝車蓋。在車馬的配件上也更加完備,增加了許多商車上所沒有的零部件。如車轐、銅鑾、銅輨、銅。為求堅固,在許多關鍵部位都採用了青銅構件,如變木轄為銅轄,軛上包銅飾,並有一套用銅、鉛、金、銀、骨、貝和獸皮條等材料製成的飾件和鞁具,製作精美,名目繁多。駕車的馬也由商車的二匹增加到三匹、四匹、甚至六匹。車駕二馬的叫「駢」,車駕三馬的稱「驂」,車駕四馬的名「駟」。《詩?大雅?烝民》:「四牡騤騤,八鸞喈喈」,四牡,即四匹公馬,其中駕轅的二馬叫服馬,兩旁拉車的馬叫驂馬。車駕六馬為「六騑」。周車以駕四馬為常,因此,周人多以「駟」為單位計數馬匹,又因先秦時經常車馬連言,說到車即包括馬,說到馬也意味著有車,所以,「駟」也是計數車輛的單位。《論語?季氏》:「齊景公有馬千駟」,就是說齊景公有一千輛車和四千匹馬。四馬加一車稱為「一乘」,說到有多少乘,也就意味著有多少組與之相應的馬。「元戎十乘」(《詩?小雅?六月》)即指戰車十輛,馬匹四十。

西周至春秋戰國時期可以說是我國古代獨輈車發展的鼎盛時期,流行了上下近千年。這一時期的車,在構造和裝飾方面遠比商代車堅固、豪華,可以說已達到完美階段。盡管已出土的周代的車多已腐朽,但如根據車上保存下來的銅車器和車飾,把一些年代接近、結構相當的車的部件和飾件綜合裝配在一起,就可以組裝出一輛在形制和尺度上比較准確的周代車子。雖然它並不是某個車馬坑或墓葬里的完整車子,但它卻再現了周車昔日的風貌。(圖2)

E. 中國古代車輛的不同時期車輛

何安造的兩輪車,車前加一導輪,車後加一隨輪,形成一種新型的四輪車。唐朝高級車輛構造精密,十分平穩,行車時可使車上水杯中的水不溢出。五代時林知元造三輪車。元朝薛景石《梓人遺制》記錄了五明坐車子並詳細圖示各部件的尺寸。明朝毛伯溫為山地運輸建築材料創造八輪車。清朝出現掛帆的獨輪車和鐵甲車。鐵甲車是四輪車,上下和四周都有鐵葉防護。

F. 中國最早發明什麼車

最早的汽車是解放是1956年7月13日在長春第一汽車製造廠試製成功。而民生牌汽車是1928年的 1928年12月,東北易幟,南北趨於和平。奉天迫擊炮廠廠長李宜春等提出的「應國內需要,宜首先製造載重汽車」的建議得到張學良將軍的贊許,遂將奉天迫擊炮廠改為遼寧迫擊炮廠,並附設民用品工業製造處,主要生產民生用具,製造汽車內飾材料和各種皮革。1929年2月,張學良將軍將遼寧迫擊炮廠結余的四萬余元(舊幣)撥給民生工廠,作為研製汽車所用材料試驗費。隨後又撥款70萬元,作為國產汽車的試制和生產費用。為了加快研製工作,民生工廠聘請了美籍技師麥爾斯為總工程師,並聘請國內外大學和專科畢業的技術人員擔任工廠的重要職務,當時民生工廠共有職工207人,其中職員30人,工人177人。 民生工廠從1929年5月開始國產汽車的研製工作。在設備和技術條件十分簡陋的條件下,經過兩年多的時間,至1931年6月,終於試製成功了中國第一輛民生牌75型2.5噸國產載貨汽車。為此,沈陽迫擊炮廠舉行了隆重的慶祝大會。同年7月,該車應邀送上海參展,並准備再生產15輛,為「雙十節」獻禮。後因日軍發動「九·一八」事變而未及組裝。1931年10月上海《道路月刊》和同年8月13日上海《民國日報》的照片和史料,大致記載了民生工廠試制國產汽車的基本過程。 據載,1929年8月,民生工廠在完成了基本准備工作之後,根據張學良將軍關於載貨汽車是當時急需的交通運輸工具的指令,從美國購買了瑞雷號載貨汽車散件,運回廠內自行組裝整車,並進行了大量的試驗。然後將瑞雷號全車拆卸,選擇重要的易損機件,另行設計並重新製造。通過對汽車的拆裝測繪和試驗,初步掌握了汽車設計和製造技術。 根據民生工廠的汽車製造計劃,原定試制和生產兩種載貨汽車,一種是55型載重2噸,一種是100型載重3噸,後根據城鄉運輸的需要,確定為75型2.5噸載貨汽車。民生牌75型載貨汽車是自行設計的。發動機、後軸、電氣裝置和輪胎等汽車部件,由於設備工藝和原材料當時在國內無法解決,事實上也難以自製,均暫行委託國外專業名廠依照民生工廠自行設計的圖紙加工。除此以外,民生牌汽車零部件均由本廠自行設計製造。 民生牌汽車為長頭,棕色,採用六缸水冷汽油發動機,65馬力,前後輪距4.7米,前後四輪為單胎,最高車速為每小時40公里。自行設計的緩沖式後軸也有自己的特點,水箱分為四部,即使一部損壞,汽車仍然照常行駛。 1931年9月19日奉天《盛京日報》記載,「民生工廠自製國產汽車40輛工程將告竣……樣式精美,輕便異常。」但由於「九·一八」事變,民生工廠未組裝成車的零部件均被日本侵略軍掠奪一空,張學良將軍創辦民族汽車工業的雄心壯志也隨之前功盡棄,毀於一旦。1934年3月,偽滿實業部按照日本關東軍的旨意,在原遼寧迫擊炮廠舊址上成立了同和自動車工業株式會社,該社的目的是適應擴張侵略的需要,從事汽車的修理和組裝。

G. 各個朝代人們出行用的車子的名字

先秦時期用車等級區分嚴格
周王擁有五種豪華專用車
車的原始功能就是一種運輸和代步工具,但在今天卻幾乎成了身份和地位的象徵。其實,在古代更是這樣,「有車族」代表的是貴族。
在先秦時期,最能顯示身份的是「路車」。

騾馬車屬於大型車輛,多用來運輸物資,日常載人用得最多的還是兩輪車和獨輪車。
專門用來載人的兩輪車,叫轎車。這種轎車與現代的燃油轎車是兩回事,輪子比較大,一般用馬、騾、牛來牽引。車身上安置木製或竹製車廂,有的前後開門,有的兩側開門。廂側有窗,用布帷遮擋,上面有蓋,以避風雨。車有兩人座或多人座,因車廂像轎子故名。這種轎車當時是供官員、商旅使用的;在農村,一般在辦紅白事時用其接送賓客。
清代中前期的車與明朝沒有多大的區別,到晚清,變化就大了。隨著火車、汽車、電車等西方現代交通工具的引入,中國普通人出行可選擇的交通工具變得越來越多。

H. 車從古到今的演變過程

車在人類的進步史上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關於史前時代車的材料,主要有三類:實物,模型(陶制的及銅制的),圖案(包括岩畫)。就目前而言,世界上最早的車出現在中東地區與歐洲。

在中東的兩河流域,蘇美爾人在烏魯克文化時期()進入文明時代。在烏魯克文化時期的泥版上,出現了表示車的象形文字。從這些文字來看,當時的車是四輪的。

1974年,在敘利亞的耶班爾·阿魯達(Jebel Aruda)發現了一隻用白堊土做的輪子模型,直徑8厘米,厚約3厘米,其年代也為烏魯克文化時期。

輪子兩面都有突出的輪轂。從整個模型來看,它應當是車輪的模型,這也是中東地區最早的車輪模型。此模型現藏敘利亞阿勒頗(Aleppo)的考古學博物館(Archaeological Museum)。

此外在土耳其東部的阿爾斯蘭特坡(Arslantepe)也出土過一隻用泥土做的車輪模型,直徑約7.5厘米,時代相當於烏魯克文化時期。這個車輪模型的兩側同樣有突出的輪轂。

1989年,在德國的夫林班克(Flintbek)發現的一座墓冢中,有三道車輪的印轍。從車輪的這些印痕上來推斷,兩個車輪之間的距離為1.1米至1.2米。

這些車輪印痕的校正年代為公元前3650年~公元前3400年,屬於歐洲新石器時期的漏斗頸陶文化時期(Funnel Beaker Culture)。

在波蘭南部的布洛諾西(Bronocice),發現了一隻高約10厘米的殘破陶器,時代約為公元前3530-公元前3310年,也屬於漏斗頸陶文化。這些車的式樣相同,都是四輪,獨轅,轅呈Y形。

當時拉車的主要是牛。在德國洛納(Lohne)的一塊史前墓石上,有兩頭牛正在拉車的場面。這兩頭牛被套在軛上,軛又與轅相連,轅的末端則是D形的車箱。

此圖的年代約為公元前4千年代後期。在斯洛伐克的拉多西那(Radosina),發現了一隻同一時代的水槽形陶器,寬約10厘米,殘長也為10厘米左右。

此器表示兩頭牛在拉車。在波蘭的克拉茲尼克?傑拉(Kreznica Jara),還發現了一隻陶制的把手,年代在公元前4千年代後期。這只把手被做成一對上了軛的動物形狀(可能是牛),它們所拉的也應是車。

從上可知,歐洲早期車的基本式樣是四輪,獨轅,拉車的為雙畜。這種屬於公元前4千年代後期的車輪模型在歐洲的匈牙利等地也有。

總之,在兩河流域、中歐及東歐都發現了公元前4千年代後期的車,這也是目前所知世界上最早的車。

車的最初發源地,大多數人認為,最早的車大概發明於上述地區內的某個地點(特別是兩河流域),然後向四周傳播。也有少數人認為,車是在歐洲及兩河流域分別獨立發明出來的。

2004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的研究人員在對二里頭遺址的發掘中,在宮殿區南側大路的早期路土之間,發現了兩道大體平行的車轍痕。

發掘區內車轍長5米多,且繼續向東西延伸。車轍轍溝呈凹槽狀,其內可見下凹而呈現出層狀堆積的路土和灰土,兩轍間的距離約為1米。河南偃師二里頭遺址發現的夏代車轍,將我國用車的歷史上推至距今3700年左右。

(8)古代的汽車有哪些擴展閱讀:

馬車的發展:

馬的馴養最早發生在新石器時代的歐洲東部,雖然馬的馴養比車的出現要早近千年,但長期以來,拉車的主要是牛而不是馬。這是由於馬與牛各自不同的特點所決定的。

由於早期的車比較笨重,適合用牛來拉,因為牛耐力強但速度慢。中外歷史表明,牛車主要用作運輸貨物,馬車則主要用於戰爭、狩獵等。

從牛車發展到馬車,實際上是車性能的一次重大轉變,即車從以載重為主要目的轉變為以高速運行為主要目的,這就需要進行一系列的技術改進,例如縮小車身以減輕重量、主要採用兩輪車的方式以解決轉彎問題等等;當然,最主要的是車輪的改進,即用輻式車輪來取代實心車輪。

輻式車輪的一個基本特徵是,輪輞與輪轂是由許多根車輻連接起來的。有的輪輞是用一根木條製成的,也有的是由兩根半圓形或幾段半弧形的木條通過暗榫拼成的。

實心車輪是由粗厚的原木切割而成的,而輻式車輪的輪輞則是由富於韌性的小灌木經火烘烤彎曲而成的。因此,輻式車輪並不是通過對實心車輪進行一些簡單的改進而發展起來的,它實際上是一項重大的技術創新。

由於輪輞是由木條彎曲而成的,所以從木條的紋理上來看,它具有最大的承壓能力。這樣,與實心車輪相比,輻式車輪不僅重量較輕,而且不易破裂,更富彈性,適於高速運行。後來,人們又在輪輞上打上金屬(銅或鐵)釘,或者包上金屬外緣,使輪輞更加堅固耐用。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車(交通工具)

I. 古代的車,比如說共車,最好有圖片,我在網上查不到!~!

先秦時代的車,總的說來分為「小車」、「大車」兩大類。駕馬、車箱小的叫「小車」,也叫輕車或戎車。駕牛、車箱大的叫「大車」。小車除貴族出行乘坐外,主要用於戰爭。戰國時,由於車戰的發達,戰車的多少成為一個國家強弱的標志,有所謂「千乘之國」、「萬乘之國」的說法。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實行了「車同軌」,對車輛製造的技術和工藝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秦始皇五次大規模巡遊,主要的交通工具就是馬車。秦代人對馬車似乎有著特殊深厚的感情,至今我們還可以從秦朝留下的兵馬俑中,看到當時的戰車、輦車等實物,看到與真人真物幾乎等高的人物與馬匹形象。從1974年開始發掘的秦始皇陵兵馬俑坑中,已出土武士俑800多個,木質戰車18輛,陶馬100多匹,青銅兵器、車馬器共計9000餘件。如按兵馬排列形式復原,三個坑的武士俑可能有7000個,駟馬戰車100多輛,戰馬1000多匹。兵馬俑龐大的陣容,形象地展現出秦軍的兵種編列和武器車輛等情況。1980年出土了兩輛大型彩繪銅車馬,其大小為真車真馬的1/2。一號車為立車,即立乘之前導車。長為2.25米,高為1.52米。單轅雙軛,套駕四馬,即兩驂兩服。車輿呈長方形,車上置一圓形銅傘,傘下立一御馬官俑,雙手執轡[pèi沛]。輿內有銅方壺、弓、駑、鏃、盾等。四匹銅馬均飾金銀絡頭。鞍具上有編號文字29處,共49字,均小篆體。二號車為安車,即坐乘之轎形車。車身全長為3.28米,高1.04米。車廂分前後兩室,前室為駕駛室,內有一跽[jì計]坐的御馬官俑,腰際佩劍,執轡前視。後室為乘主坐席。車廂上有橢圓形車蓋。車亦單轅雙輪,前駕四匹銅馬。這些珍貴文物,完全模擬實物製成,是前所未有的考古發現,反映了我國2000多年前馬車製造的精湛技藝。

到了漢朝,車子有了很大發展和變化,單轅車逐漸減少,雙轅車有了大發展,車的種類增多,且主要用於載人裝貨,而不是戰場了。東漢和三國時期出現了獨輪車,這是一種既經濟又實用的交通運輸工具,在交通史上是一項重要的發明。根據歷史記載,諸葛亮北伐時,蒲元創造「木牛」為軍隊運送糧草。許多學者認為當時的「木牛」,就是一種特殊的獨輪車。

唐宋以後,車輛的製造技術也有所進步。南北朝時出現了12頭牛駕駛的大型車輛。當時還出現了磨車。磨車上裝有石磨,車行磨動,行10里磨10斛。至於三輪車,在唐末五代時就已出現,但沒有得到推廣。到了宋朝,官僚們坐轎子的風氣漸漸興盛起來。這時高級車輛的製作和改進得不到重視,制車技術的重點也逐漸由乘人的車轉到載貨的車。宋朝的大車叫「太平車」,用五至七頭牛拖拉。這時的獨輪車前後兩人把駕,旁邊兩人扶拐,前用驢拉,叫作「串車」。明朝將前用驢拉、後以人推的獨輪車叫「雙繾獨輪車」。明清時期除了陸續出現許多新型車輛和異型車輛外,還出現了帆車,即在車上加帆,利用風力助車行進。到清朝時又出現了鐵甲車和轎車。鐵甲車有四輪,輪的直徑約一尺,車廂包以鐵葉,以保安全。轎車是馬車與轎子結合的產物,外形如轎,用馬和騾拉挽。徐揚的《乾隆南巡圖》中就畫有這類轎

J. 在中國古代,人們出行乘坐的都是什麼

大多以馬車為主。

但是也要分什麼朝代,比如說:漢初,因為戰爭的緣故,馬匹耗盡,就連皇族所乘的車的馬的毛色都找不到統一的。所以,人們都乘牛車。
據史料記載:《史記·平準書》「天下既定,民亡蓋藏,自天子不能具鈞駟,而將相或乘牛車。」說的是高祖統一天下建立漢王朝以後,民窮財盡,毫無積蓄。當時天子竟不能用同一種毛色的駟馬(馬車),而將相有的只能乘牛車。
西漢初年經濟蕭條,一片殘敗的景象,加上當時西漢政權還不穩定,國家還不安寧,馬不能滿足打仗的需要。漢皇朝規定,馬車只能皇帝坐,除了出征打仗,將相一般只能坐牛車。

閱讀全文

與古代的汽車有哪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城寶馬屬於哪個集團 瀏覽:105
古馳與奧迪香水哪個好 瀏覽:756
汽車保險車損險值3萬賣多少錢 瀏覽:699
寶馬車北京順義4s店有哪些 瀏覽:320
成都哪裡有汽車實體店賣 瀏覽:583
寶馬內後視鏡下報警燈怎麼拆 瀏覽:78
平南縣臨江工業園屬於哪個鎮 瀏覽:254
奧迪座墊冬天怎麼樣 瀏覽:613
國機汽車發展有限公司如何 瀏覽:659
廣州寶馬x7貼膜多少錢 瀏覽:70
奧迪a1首付多少錢 瀏覽:349
奧迪車優盤插在哪裡13款 瀏覽:166
寶馬最大工廠是哪裡 瀏覽:963
寶馬x1什麼情況下可以要求換車 瀏覽:437
寶馬車開多少年 瀏覽:821
別克與奧迪哪個快 瀏覽:846
我的世界工業合成台怎麼用 瀏覽:402
拱星鎮工業園區有哪些企業 瀏覽:618
工業制硝酸時用什麼吸收 瀏覽:938
賓士e級漆多少錢一個 瀏覽:9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