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傳統汽車行業的機會與挑戰
機會很多,加強技術研發,新能源汽車研發,包括提高汽車節油,減排等等,對傳統的汽車廠家只有加強技術革新,適應環境和經濟的變化才能夠生存下來。
挑戰也有很多,包括技術不成熟,新能源汽車目前還在探索階段,電動汽車的安全性問題,節能減排汽車的技術攻關等等。
2. 汽車行業面臨的困境
倒是新能源汽車在雙重補貼下可能會引起新一輪的銷量爆發,19年是汽車行業的寒冬,又何嘗不是汽車企業的機遇?如何在逆境中求生存,除了提升產品質量獲得消費者市場的認可別無他法,否則再下個汽車銷售寒冬又有哪個消費者願意來為你的爛質量買單呢?
3. 五月份中國所有整車廠或面臨停產,汽車行業該如何破局
汽車行業不僅需要尋求政府的資金和貸款政策支持,而且也需要不斷削減不必要的開支,進而維持現有的經營和運轉。更重要的是,該行業需要尊重市場規律,並且積極尋找替代方案,以期解決供應鏈難題。若能尋求新的合作夥伴,該行業便能重獲新生。
由於疫情的影響,汽車行業的確遭受重創,而且在短時間內無法走出困境。汽車行業與上游和下游廠家的聯系密切,而且也會深受其經營狀況的影響。在這一特殊時期,該行業的供應鏈企業無法及時復工復產,所以該行業需要自主破局。
最後,該行業需要逐步降低生產和經營成本,以避免資金鏈斷裂的情形。即使無法獲得更高的營收,該行業仍需維持現有的運轉,而這意味著成本的增加。正是因為如此,所以該行業需要重新制定經營和發展戰略,並且逐步削減成本,以達到養精蓄銳的目的。唯有如此,該行業才能成功脫險。
4. 汽車行業面對銷量下滑的情況都有什麼應對之策
目前看來,汽車界的「寒冬」貌似已經來到,解決措施可以參考福特的方法。
在銷售方面制定了政策,包括年度和季度的經營目標;同時繼續和合作夥伴一起採取有效措施,包括確立以零售為導向的銷售策略,幫助經銷商降低庫存,穩定終端市場的成交價格。這一系列措施已經取得了初步的成果,經銷商士氣有所回升。
這些方法目前都是很有效果的,可以結合每種車的特點改動以度過「寒冬」。
5. 我國汽車產業如何擺脫發展桎梏
我國汽車產銷量已連續三年蟬聯世界第一,躋身於世界汽車產銷大國行列,正處於由汽車大國向汽車強國轉變的過程中。但我們更應該清楚地認識到,我國汽車工業還沒有進入成熟期,汽車產業散、亂、弱、小的格局仍未發生根本性改變,產業大而不強是當下最突出的問題。 目前,影響我國汽車產業發展的桎梏主要表現如下: 第一,我國汽車產業國際競爭力低,市場結構不均衡。 目前我國汽車產業只依靠本國市場消化龐大的產量,出口規模相對較小,國際市場份額低下,與我國第一大汽車生產國地位不符。從出口汽車主體來看,我國汽車生產企業並不是因為在國內市場站穩腳步再邁向國際市場,而是帶有迴避國內市場競爭的投機性。 第二,企業數量多,規模普遍小,產業集中度低。 汽車工業是典型的規模化產業,產業規模高度集中。我國汽車產業在發展過程中,受傳統資源配置格局的影響,存在著進入過度、分散經營、規模化經濟和專業化水平較低等現象。這使長期在中央政府及地方政府高關稅和一系列非關稅壁壘措施的保護下成長起來的大多數企業沒能形成規模經濟。 第三,「技術換市場」導致企業技術自主創新能力弱。 長期以來,我國汽車產業在技術上走的是「引進-模仿-再引進-再模仿」之路,至今還沒形成完全意義上自主創新的跨越式發展模式。我國實行以「市場換技術」的策略,曾成功引進國外汽車整車生產技術,使我國國內汽車生產企業學到了一些先進的技術和管理經驗,汽車質量和產量逐年提高。但這一戰略同時抑制了我國汽車企業的自主創新,特別是缺乏核心技術,關鍵技術被外方公司掌控,利潤率低,自主研發能力不強,嚴重製約了我國汽車工業持續、健康、穩定的發展。甚至在合資合作的過程中,合資企業以「全球采購」代替國產化,更多地使用大件組裝的方式,逐漸喪失自身的技術創新能力。 第四,市場大部分由合資品牌控制,自主品牌價值低,影響較弱,抗風險能力差,沒有創造出知名的全球品牌。 我國自2006年至今,累計推出了上百款自主品牌車型,但大多自主品牌與低端產品或低技術畫上了等號,其品牌價值卻遠遠低於合資品牌,始終沒有形成強有力的競爭力,顯現出我國自主品牌的弱勢地位。尤其在國際金融危機中,造成有些企業一度忽視甚至放棄自主品牌的局面。只有樹立自主品牌,才能提升我國產業國際競爭力。 第一,發揮政府宏觀調控作用,大力推動產業戰略重組,進一步提高產業集中度,為汽車企業發展營造有序的市場環境。 今年年初國家工信部等已聯合發布《關於加快推進重點行業企業兼並重組的指導意見》,按照規劃,到2015年,我國汽車行業前10家整車汽車產業集中度將達到90%,形成3到5傢具有核心競爭力的大型汽車集團。 但由於企業的所有制和區域管理等問題,沒有哪一個企業會主動被整合,跨區域的整合更涉及地方政府的干預。建議發改委、工信部加強產業高層規劃,並與國資委共同推進汽車集團的跨地區、跨所有制整合,實現資源和生產要素的有效積聚,避免重復投資、重復建設,增強企業抵禦風險的能力。同時,嚴格新企業、新項目審批,暫停對已在中國境內建立一家合資生產企業的外資企業再次申請合資項目的審批。 第二,建立汽車產業自主創新體系,提高自主技術研發能力。 首先,政府轉變職能,從直接組織創新項目、干預企業技術創新為主轉向以宏觀調控、政策引導、改善環境、提供服務為主。其次,制定合理的汽車標准體系,並建立與之相適應的法規,與國際汽車產業技術標准接軌,提升我國汽車產業技術水平國際競爭力,並將此設定為最終目標。再次,加強國內國外公司之間的研發合作關系,轉變外方「組裝車間」的形象,實現技術上的跨越,完善知識產權保護制度,形成產學研技術研發合作模式,提高整個產業的研發水平。 第三,實行自主品牌戰略,樹立自主品牌形象,提升品牌價值。 我國自主汽車企業首先要增強品牌意識,努力樹立品牌形象,實施品牌戰略,如加強品牌建設的相關專業知識,注重品牌管理和品牌發展。同時還需要做好品牌定位及適時提升。其次,一個品牌的形成與產品的質量和後續服務是分不開的。通過不斷的技術開發,提高產品質量,不斷調整和升華銷售及售後跟蹤服務標准,及時反饋產品信息,最終提升品牌價值,注重生產-銷售-售後服務-信息反饋-改進質量等環節,贏得客戶的長期依賴和支持,達到創建品牌,提升競爭力的目的。 第四,鞏固國內市場,積極拓展國際市場。 我國汽車企業集團在鞏固龐大本國市場需求的同時,積極拓展國際市場,使我國汽車企業加入到國際競爭中去,有利於提高國際競爭力。我國汽車企業進入國際市場,需要政府的政策支持和有競爭力的企業帶頭。政府要出台鼓勵出口政策,大力培育像第一汽車集團公司和東風汽車公司這樣比較大的集團化企業,擴大開發國際市場。(作者系北京交通大學中國產業安全研究中心,北京產業安全與發展研究基地博士後)
6. 中國汽車行業目前面臨哪些問題該怎麼做
現在汽車行業形勢復雜,我們汽車行業正在面臨許多問題,這次我們從三個方面來看看這些問題。
7. 【觀察】寒冬遇上疫情,車企如何走出至暗時刻
正如我們所料,汽車銷量再遭遇暴跌。今日(2月21日),乘聯會公布了2月上半旬的全國乘用車的銷量數據。
數據顯示,2月第一周的乘用車零售幾乎處於冰封狀態,第一周日均零售811輛,同比減少96%。第二周的情況較第一周有所好轉,日均零售量4098輛,但同比依然減少89%。
我們都知道,去年車市本來不景氣,在加上受春節後修整因素和疫情的綜合影響,就連以往堅不可摧的德系、日系品牌,也進入到負增長的行列,令汽車行業不得不迎來至暗時刻。
那麼,在嚴峻的疫情當下,車企如何走出至暗時刻。
營銷戰略調整改變傳統銷售觀念
疫情隔離下的汽車業,不能坐以待斃,主流車企均已開始行動起來,轉向線上營銷與零接觸商業,展開銷量自救行動。
汽車科技觀察,由跨界科技媒體人申斯基(微信號:shenyao)創辦、擁有中美兩地16萬公里公路自駕游經驗老司機,在各大自媒體平台擁有專欄,致力於汽車科技行業的觀察和思考,在這里讀懂汽車,看懂科技。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
8. 我國汽車製造業如何走出困境
一、深入分析我國汽車製造業所面臨的困難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滯後觀念所拖動的前沿產業(二)簡陋條件中繁育的弱小生命(三)不足產業政策所支持的製造實體(四)國內經濟發展環境中的支柱產業(五)嚴峻國際形勢下奮爭的經濟集團(六)廣大消費者期盼的耐用消費產品(七)不良企業運作所維系的動力核心1.技術開發水平落後2.服務管理觀念落後3.勞動生產率低下二、提高我國汽車製造業發展競爭力及民族工業振興的相關對策: (一)正確面對現實,建立創新理念(二)促進產業重組,發展民族品牌(三)完善產業政策,強化政策支持(四)實施適度保護,接納外資支持(五)加強國際合作,提高自身力量(六)抓住國內市場,關注國際市場(七)加強企業建設,創新經營實體三、整體採取的三種戰略: (一)國際化戰略(二)獨立性戰略(三)自主開發戰略加快人才的培養和建設產品開發要向安全舒適、環保節能方向發展汽車服務貿易成為汽車業利潤空間最大的領域
9. 上海疫情導致中國汽車產業停擺,汽車行業如何才能度過難關
上海疫情導致中國汽車產業停擺,這也體現出了疫情大背景下中國汽車的艱難處境,成為了時代浪潮下汽車行業的縮影,要想絕處逢生在夾縫中找到屬於自己的生機,就必須要想辦法渡過難關,比如試著以下辦法。
一、刺激消費慾望。決定一個產業是否能夠持久穩定運行的關鍵,就在於消費者是否擁有足夠的購買慾望,有很多家車企已經會在線上平台進行推廣,但是由於模式較為傳統,不能夠做到精準投放,導致花費了大量時間和心力卻好像打水漂一樣沒有什麼起色,實際上,有很多社交平台有著專門定位的汽車推廣,可以去合作,將自己汽車的型號進行定位,比如說剛畢業的女孩子買車首選,一個家庭的剛需車型等等,來吸引消費者購買慾望。
10. 對話18位汽車大佬,探討車市如何戰「疫」 | 郭博士的會客室
作者:郭登禮
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病毒疫情,將原本祥和團圓的春節假期徹底攪亂,人們一邊想盡辦法抗擊疫情,一邊戲謔感慨「2020年能否重啟」。隨著疫情的進一步發酵,人們的關注點已從疫情本身延展到了國計民生的方方面面。
樹欲靜而風不止,疫情的突然來襲,讓原本就處在調整變革關鍵時間節點的中國經濟更加迷霧重重。雖然大部分企業已經復工,員工在家中開啟「雲辦公」模式,但這樣的現狀讓諸多本來就因為經濟增速放緩而遭遇挫折的企業雪上加霜,被譽為製造業「皇冠上明珠」的汽車工業更是首當其沖。
在疫情到來之前,中國汽車產業已經在經歷一場持續了兩年、漫長的下滑寒冬。疫情徹底打亂了各車企原來計劃好的生產、銷售、服務等正常工作運轉。但值得欣慰的是,疫情爆發後,各大車企積極伸出援手馳援災區,截止目前共計超過80家企業累計捐款捐物超過10億元。持續關注疫區的同時,各大車企高管、負責人也第一時間研究在最大限度在保障人員安全的情況下如何著手工作,將損失降到最低。
作為中國車市的觀察者和思考者,大眾侃車也一直在關注抗疫進度以及各大車企的動態,在這些車企身上我們看見了民族使命感和大國企業的擔當。不止於對疫區的捐款捐物,更在於他們為穩固汽車消費市場、保持行業活力以及穩定就業率所展現的卓拔奮進之姿。
從目前情況來看,2020年第一季度乃至上半年的銷量數據大幅下挫也已在預料當中。疫情持續期間,汽車行業該如何平穩度過以及如何增長自身「免疫力」以便疫情過後快速進入正常企業生產運營,也備受業內外關注。
針對以上諸多問題,千城數智暨大眾侃車創始人郭登禮博士近日也和多位車企高管、數位業內專家展開了直接對話,通過記錄他們的觀點與具體對策,來呈現當下汽車行業所處的現狀,同時探討應對之策,以撥開籠罩在中國汽車產業未來發展前路上的迷霧,幫助汽車行業釐清方向,更好地前行。
01長安福特全國銷售服務機構總裁楊嵩:
宏觀經濟及時向好,車企才能快速恢復
疫情對車市的影響可以從短、中、長三個時間跨度來分別分析。
短期來看,疫情會導致部分日常乘坐公交/地鐵/網約車出行的年輕人的購車需求一定程度提升,不過這部分消費者的購車預算多集中於10萬元級別。同時,客戶到店率會急劇下降,換購需求也將會明顯抑制。受制於零部件供應能力和產能下降,現車供應能力也會出現不足。
中期來看,隨著疫情後續持續發酵,一大批中小私企的業績將下滑,進而將導致大量上班族收入明顯下降,從而會明顯抑制購車需求。同時,通過這次疫情,很多人都會重新思考個人和家庭的經濟抗風險能力,而將購車需求推遲或取消。
長期來看,中國車市的興衰和中國宏觀經濟的抗風險能力有著強關聯性,如果疫情過後,宏觀經濟能夠再度企穩,及時向好,那麼中國車市也將找回自己應有的發展軌道。
侃車觀點
對於這場席捲全國的疫情對車市和車企的經營所帶來的巨大影響和壓力,從各位車企高管和行業專家的預判中,已經得到了共識。然而,我們從他們的敘述和觀點中更能感受到,他們對國家、民族的憂患意識和廣闊格局。
我們相信,在各位資深汽車人的冷靜研判中,中國車市只會將此次疫情所帶來的考驗化作契機,夯實內功,為以後的飛躍發展做好充足准備。
同時,我們可以看到各個車企不約而同地將減輕經銷商壓力,保證渠道活力放在了當前工作首位。因為,歷史上無數次經驗告訴我們,就算天要塌下來,也只有一同擎起雙手才能提升生存幾率。嚴寒襲來,唯有抱團才能取暖。
寫在最後:
或許我們很難去親眼見證一些人在企業壯大歷程中所流下的汗水和淚水,也很少有機會去親歷他們應對困難和挑戰時所經歷的煎熬心境。只是,這些中國汽車人從未止步於險阻和坎坷之前,因為他們的身體里流淌著這個民族無畏且驕傲的血液。
本文來源於汽車之家車家號作者,不代表汽車之家的觀點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