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中國歷史上真的有汗血寶馬嗎
漢武帝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秋,有個名叫「暴利長」的敦煌囚徒,在當地捕得一匹汗血寶馬獻給漢武帝。漢武帝得到此馬後,欣喜若狂,稱其為"天馬"。並作歌詠之, 歌曰:「太一灶畝鏈貢兮天馬下,沾赤汗兮沫流赭。騁容與兮跇萬里,今安匹兮龍為友。」僅有一匹千里馬不能改變國內馬的品質,為奪取大量「汗血馬」,中國西漢政權與當時西域的大宛國發生過兩次血腥戰爭。
最初,漢武帝派百餘人的使團,帶著一具用純金製作的馬前去大宛國,希望以重禮換回大宛馬的種馬。來到大宛國首府貳師城(今土庫曼阿斯哈巴特城)後,大宛國王也許是愛馬心切,也許是從軍事方面考慮(因為在西域用兵以騎兵為主,而良馬是騎兵戰鬥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不肯以大宛馬換漢朝的金馬。漢使歸國途中金馬在大宛國境內被劫,漢使被殺害。漢武帝大怒, 遂作出武力奪取汗血寶馬的決定。公元前104年漢武帝命李廣利率領騎兵數萬人,行軍4000餘公里,到達大宛邊境城市郁城,但初戰不利,未能攻下大宛國,只好退回敦煌,回來時人馬只剩下十分之一二。
3年後,漢武帝再次命李廣利率軍遠征,帶兵6萬人,馬3萬匹,牛10萬頭,還帶了兩名相馬專家前去大宛國。此時大宛國發生政變,與漢軍議和,允許漢軍自行選馬,並約定以後每年大宛向漢朝選送兩匹良馬。漢軍選良馬隱孫數十匹,中等以下公母馬3000匹。經過長途跋涉,到達玉門關時僅余汗血馬1000多匹。汗血馬體形好、善解人意、速耐圓度快、耐力好,適於長途行軍,非常適合用作軍馬。
『貳』 漢武帝的墓葬出土的國寶級文物,你知道究竟是什麼嗎
漢武大帝的茂陵。漢武帝劉徹在位,把大漢王朝推向了巔峰,在所有西漢帝王陵中創造了數個之最。他的陵園規模最大,做它的建設耗資也最大,漢武帝的隨葬品數量也是最多的,龐大的陵墓地宮里邊和多個陪葬坑裡邊堆滿了各種陪葬品,以至於鈴木不復容物。最有名的陪葬品當然是鎏好蠢金馬了。還有錯金銀銅犀尊、四神紋玉雕鋪首等。
漢武帝非常喜歡這種汗血寶馬,它為了改善漢朝的馬種質量,提高軍隊的戰鬥力,就想著怎樣才能大量的奪取這種插曲魔法,因此,他不惜與當時西域的大燕國發動了兩場血腥的戰爭,最後打大燕國,只能與漢朝,並允許漢軍在大燕國自由選擇,而且還主動要求每年向漢朝僅限兩匹,精選兩碼。我們從這里往南走,我們看這邊全部都是他的風土,這個風俗特別大,繞著走特別遠,那麼風土的這邊,種了很多的花草,那麼在這個覆斗形封土的。我們看這邊全部都是他的風土,那麼風友備陪土的這邊,種了很多的花草,那麼在這個覆斗形封土的。東邊這個位置就是當時的東闕門遺址,東闕門就在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