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俗話說,開寶馬坐賓士,寶馬的操作性到底好在哪裡
為什麼俗語說,坐賓士開寶馬呢?原來是這樣!
因此,從汽車動態體驗、乘車內部靜態環境外加駕駛員自身風格三方面來講,坐賓士更舒適。
㈡ 哪種車彎道速度最快
彎道的快慢受兩方面影響,第一是汽車的操控,第二是駕駛者的技術,直接問哪種車彎道快是很難回答的。一般來說操控越好彎道的速度就會越快些,這個只能在彎道比較多的賽道上才能比出來,額。。。如果算F1的話,那肯定是F1彎道速度最快。如果不包括F1,額。。那就給你看賽道記錄吧,排名越靠前的肯定操控就好些,不過當然也不是非常准確的,因為這沒有一個具體的標准。今年5月份最新更新的:Radical SR8LM '2009:6分48秒
Radical SR8 '2005:6分55秒
Ferrari 599XX:6分58秒16 (2010年4月21日)
Gumpert Apollo Speed:7分11秒57 (視頻)
Porsche 911 GT2 RS '2011: 7分18秒 (2010年5月15日)
Edo Competition 996 GT2 '2005:7分15秒
Dodge Viper SRT10 ACR:7分22秒01 (視頻)
Maserati MC12:7分24秒29 (視頻)
Pagani Zonda F Clubsport:7分24秒44 (視頻)
Ferrari ENZO:7分25秒21 (視頻)
Chevrolet Corvette ZR1:7分26秒40 (視頻)
Nissan R35 GT-R '2010:7分26秒70 (視頻)
Porsche Carrera GT:7分28秒 (視頻)
Nissan R35 GT-R '2008:7分29秒03 (視頻)
Porsche 911/997 GT2:7分32秒02
Pagani Zonda F:7分32秒
Koenigsegg CCX:7分33秒55 (視頻)
Koenigsegg CCR:7分34秒
RUF Rt 12:7分35秒
Mercedes SL65 AMG Black Series:7分36秒 (*原型車測試圈速,僅作參考)
Acura/Honda NSX '2010 Prototype:7分37秒 (*原型車測試圈速,僅作參考)
Porsche 911/997 Turbo:7分38秒
Ferrari 430 Scuderia:7分39秒 (視頻)
TechArt GTstreet Porsche 997Turbo:7分39秒
Porsche 911/997 GT3:7分39秒
Bugatti Veyron 16.4:7分40秒
Mercedes-Benz SLR McLaren:7分40秒
Porsche 911/997 Turbo:7分40秒
Lamborghini Murcielago LP640:7分40秒
FORD GT:7分42秒
Chevrolet Corvette C6 Z06:7分42秒99
Pagani Zonda C12 S:7分44秒
McLaren F1 Road Version:7分45秒
Aston Martin V8 Vantage N24:7分45秒
Porsche 911/996 GT2:7分46秒
Jaguar XJ220:7分46秒
Lamborghini Gallardo Superleggera:7分46秒
Porsche 911/996 GT3RS:7分47秒
Ferrari 599GTB Fiorano:7分47秒
Porsche 911/997 Carrera S '2009 (PDK):7分50秒
BMW M3 CSL (E46):7分50秒
Lamborghini Gallardo LP560-4 (E-Gear):7分52秒
Lamborghini Gallardo (E-Gear):7分52秒
Mercedes-Benz CLK-DTM AMG:7分54秒
Ferrari F430 F1:7分55秒
Caterham R500 Superlight:7分55秒
Honda NSX-R (NA2):7分56秒
Ferrari 360 Challenge Stradale:7分56秒
Porsche 911/996 Turbo:7分56秒
Chevrolet Corvette C5 Z06:7分56秒
Cadillac CTS-V '2009:7分59秒
Porsche 911/997 Carrera S '2004:7分59秒
Nissan Skyline GT-R V-Spec (R33):7分59秒
Dodge Viper SRT-10 '2005:7分59秒
Subaru WRX STI Spec.C Prototype '2004:7分59秒 (原型車+賽車胎,成績僅供參考)
Nissan Skyline R33 GT-R:8分01秒
Mercedes-Benz CLK63 AMG Black Series:8分02秒
Aston Martin V8 Vantage '2005:8分03秒
Porsche 911/996 GT3 '2000:8分03秒
Honda NSX-R (NA1):8分03秒
Audi R8 4.2 Quattro:8分04秒
BMW M3 (E92) 6MT:8分05秒
Subaru Impreza WRX STi Spec.C '2004:8分06秒
BMW Z8 (E52):8分07秒
Audi RS4 Sedan '2006:8分09秒
BMW M6 (E63) '2006:8分09秒
Chrysler Viper GTS '1997:8分10秒
BMW Alpina B6 S '2008:8分10秒
Porsche Cayman S 』2007:8分10秒
Mitsubishi Lancer Evo IX:8分11秒
BMW M5 (E60) '2005:8分13秒
Ferrari F355 GTB '1995:8分13秒
Mercedes-Benz C63 AMG '2009:8分13秒
BMW Alpina B3 Biturbo Coupé '2008:8分14秒
Renault Mégane RS R26.R:8分16秒
Lexus IS-F '2008:8分18秒
Nissan Skyline R32 GT-R:8分22秒
BMW M3 (E46) '2000:8分22秒
BMW M Coupe (E36/8) '1998:8分22秒
Lotus Exige S '2008:8分25秒
Jaguar XKR 』2004:8分25秒
Audi S5 '2008:8分26秒
BMW 335i Coupe (E92):8分26秒
Nissan 350Z '2005:8分26秒
Porsche 911/993 Carrera '1997:8分28秒
Audi TTS Coupe '2009:8分29秒
Porsche Boxster S '2000:8分32秒
Honda NSX '1997:8分38秒
Honda S2000 '2000:8分39秒
Mazda 3 MPS '2007:8分39秒
Chevrolet Corvette C5 '1997:8分40秒
Lotus Exige Mk1 '2000:8分42秒
Honda Civic Type-R '2001:8分47秒
Volkswagen Golf R32 '2006:8分49秒
Ford Focus ST '2005:8分51秒
Volkswagen Golf GTI DSG MK5 '2005:8分53秒
Vauxhall Corsa VXR '2008:8分54秒
Chevrolet Cobalt SS Turbo '2007:9分02秒
Ford Focus RS '2005:9分05秒
Jaguar S-Type Diesel '2007:9分12秒
Ford Transit '2005:10分08秒
㈢ 為什麼跑山道降低馬力以後在彎道速度會快點
因為P(功率)=F(牽引力)v(速度),所以當馬力(功率)變小的時候,牽引力和速度可以保證過彎的穩定性和速度,應該是這樣。
㈣ 寶馬車特點
1972年秋季,慕尼黑奧運會剛剛結束,寶馬總部「四缸大廈」也剛剛落成,生產了第一款5系列-BMW520。這是一款運動型的漂亮的四門轎車,配備了在當時可謂非同凡響的115馬力四缸發動機。5系列在慕尼黑主廠生產了12895輛之後,於1973年秋,遷至位於慕尼黑近郊的丁格芬新廠。
從1972年至1981年,第一代5系共生產699094輛,裝備過6種發動機,包括從518的90馬力發動機到m 535i的218馬力發動機;1981年至1987年,第二代5系共生產722328輛,加上柴油機和eta共採用了7種發動機。
[第二代5系圖]
1987年至1996年,第三代5系產量增至1333438輛。發動機馬力從83千瓦/113馬力至232千瓦/315馬力。
1991年,5系列柴油機取得了巨大的飛躍,105千瓦/143馬力發動機採用了渦輪增壓、空氣冷卻的先進技術;1992年,5系出現該級別轎車的一個重要創新:530i採用了八缸發動機(160千瓦/218馬力),540i(210千瓦/286馬力)則取代了535i和530i。
1995年底,第四代5系列發布
有轎車和旅行轎車兩種車款,六缸/八缸汽油發動機和四缸/六缸柴油發動機,動力輸出在100千瓦/136馬力至210千瓦/286馬力,超級的M5則配備了294千瓦/400馬力的發動機。
新5系列於2003年7月投放歐洲市場,首批車型全為直列六缸,包括5201及530i,還有柴油版530d。緊接著推出525i和備受矚目的545i,545i配備排量達4.4升V8發動機,最大馬力333匹,採用創新的Valvetronic(電子氣門)技術。最高時速250公里,0-100公里加速僅需5.9秒。
[一至五代的5系]
面對新5系,即便你不是鐵桿兒的寶馬迷也會有點兒不適應。它用非常直白的造型語言向我們傳達著設計師的理念,無論是曲面還是棱線,都那麼不安分。與其說是進取,還不如說是進攻。徹底顛覆了上一代5系圓滑的造型風格。只消瞥上一眼,你就能明顯感覺到它的鋒芒。
新一代寶馬5系的外部長寬高尺寸為4841×1846×1468(毫米),軸距為2888毫米。新寶馬5系比上一代車型加長66毫米,主要是擴大了內部空間,從而使前後排乘客的腿部、肩部和頭部空間都有顯著增加,但是內部空間並不像我們想像中那樣可以隨意支配,尤其是後排坐椅仍感覺有些擁擠。
寶馬設計總監克里斯.班戈(ChrisBangle)曾經這樣寫道,「我們製造的是轎車、一種能夠表達駕駛者對高品質無限熱愛的移動藝術品。」這位出生於美國的設計師在1992年剛成為這個部門的總監時,就已經對車和藝術品的相結合有深切的領悟。7系、z4和X5均出自克里斯之手,而新5系更是他的最新力作,所有這些都出於一種對個性和風格的靈感,就算將要推出的新車(該輪到3系了)、在設計策略上都採用這個不變的原則。
設計全新BMW 5系轎車(廠方稱其為E60)成了設計師艱巨的任務,要把動感與典雅和高級商務用轎車的功能融合起來非常不。因此,設計師在5繫上進行了全新的嘗試,從車頭大燈可以看到,在酷似兩道劍眉的裝飾下,大燈像鷹眼般銳利。
源於大燈的線條向後一直延伸,沿著修長的前要蓋,一直通至車輛後部,清晰的線條與韻律帶來的是和諧與流暢。
作為BMW特有標志的雙腎形進氣罩不再與車頭蓋前緣連在一起,相反,一體式的前阻流板和更大面積的進氣罩,更能體現他的力量與動感。
車尾部分是5系列的第三個設計亮點,後窗玻璃與尾箱蓋之間的過度自然,尾燈略帶俏皮的形象欠缺一點穩重,不過這要因人而議。
內飾設計繼承了寶馬Z4內飾造型的眾多優點。儀錶板清晰明了,重要的操作按鈕都設在駕駛者觸手可及的地方,娛樂裝置控制鍵則位於中控台上,其餘功能鍵集台在智能駕駛系統(iDrive)中,其中經常使用的4種服務可通過位於前排中央扶手的圓形旋鈕上的4個方向鍵控制,簡便易行,同時節省更多空間放置變速箱。
新5系還運用了許多高科技含量的新技術
新5系車身上採用創新的鋼鋁組合結構,車輛前部採用鋁材,包含前側面板和前蓋,A柱周圍的車身其他部分由鋼製成,這樣使整車重量比上代5系最多減輕了約75kg。這一技術可以大幅度減輕前部重量,使得50:50前後軸荷成為可能。這一新穎理念的特別難度之處就在於如何連接輕質的鋁制前部和鋼制車身結構,其結果當然是被寶馬的工程師們所克服。
至於安全問題不必擔心,超大支撐結構的高強度面板和特效加強件的使用,達到了碰撞測試中的高標准。
但是寬大的B柱在提供安全保證的同時也存在一些缺陷:如果在進入主路時想轉頭看看旁邊車輛的話,那麼它會將你的視野堵得嚴嚴實實。
BMW是在世界上唯一將鋁制傳動軸作為動力傳輸的汽車生產商,主要目的為了減輕重量和傳動更加直接、協調。鋁軸比鋼軸的重量減輕達三千克以上,當然,出於強度和穩定的要求,連接處依然使用鋼制螺栓接頭固定。
所有新5系都配備變速范圍更廣、運作更平穩的6前速手動或自動變速箱,在新7繫上首次運用的6HP19自/手一體變速箱被移植到了全新寶馬520i和530i上,而730d上標配的6HP26自/手一體變速箱則被裝到了530d上。
新5系採用了與寶馬新7繫上裝備的第二代i-Drive操控系統,外顯裝置是一個位於傳統轎車排擋桿位置的旋鈕控制器和儀錶板中部的一個LCD顯示屏。這個旋鈕的作用類似於電腦滑鼠,通過推拉、旋轉和下按等動作,可以控制顯示屏上的多級菜單,對車內氣候、通訊(車載電話等)、娛樂(CD/電視等)、導航、信息、寶馬服務支持、功能設置和幫助8個主菜單下數百個功能進行選控。
但是高度集中也有不利的地方,如果是在北京擁堵的大街上行駛,駕駛員不可能將視線長時間的離開路面,通過一級級的菜單來操作音響或者空調系統。
Active Steering(主動轉向):是一套電動控制的轉向系統、配備可變的傳動比和助力轉向。這套系統解決了傳統轉向裝置無法避免的根本矛盾:低速時的靈活性與高速時的穩定性。
我們都知道,傳統的轉向系統,駕駛者的轉向指令始
終以相同的轉動比從方向盤傳至前輪。當我們在低速調頭或駐車時,方向盤需要好幾圈的轉動,而高速行進時,為實償加速導致的轉向過於敏感,通常希望轉向轉動比更加間接。因此,傳統的轉向系統一般在這兩個極端之間採取折中的方案。
主動式轉向系統為以上矛盾提供了革命性的解決方案。它的原理是根據不同的行駛狀態來增加或減少前輪的轉向角度。簡單來說,當你在市區低速行駛調頭時,電動馬達會助你一臂之力,使傳統轉向系統整整三圈的轉動行程減少為1.7圈,從而大大方便了駕駛者在有限停車空間里的操控,以及城市道路上的急轉彎。相反在高速時,電動馬達將反向運動來減少駕駛者的轉向動作,以達到減少前輪的轉向角度,從而使轉向比傳統轉向系統更加間接。
先進的主動轉向系統不止好用,而且安全,因為該系統保持了方向盤與前車輪永久性的機械連接,保證任何時候的轉向有效。
配備動態防傾側操控系統Dynamic Drive,這套系統最先配備在7繫上,其效果是能高速行駛在彎道上而難以察覺車身的傾側現象。據廠方介給,曾以BMW動態駕駛著稱的這套系統,直線行駛中駕駛員和乘客幾乎感覺不到路面的顛簸與不平,彎道中的車身搖擺也得到抑制。
不過,動態駕駛系統始終無法超越物理學的基本規律,當急轉彎時的橫向加速度達到極限後,車輛的側傾角度就會持續顯著地增加。
新7繫上的ACC自適應巡航控制系統也被移植到了全新寶馬5繫上,這套系統有著與傳統巡航系統不同的控製程序,通過方向盤下方的控制柄,駕駛者可以在30-180公里/小時,以10公里/小時為單位調整所需巡航速度。此外,ACC通過77GHz雷達感測器對前方120米內的車輛進行探測,當前方車輛的行駛速度低於本車的巡航速度時,該系統會自動將車速調整到與前車車速相同,以保證車距(與前車的距離可在120米內通過控制桿隨意設定),而當前車提速時,本車也會隨之提速,直至恢復到預定的巡航速度。這種感受非常特別,盡管在高速路上有很多車輛,但在啟動了這套巡航系統後的駕駛過程中,兩只腳就可以完全地「退居二線」了,雖然一開始心裡還有些忐忑不安,但很快就可以發現,多餘的擔心完全就是杞人憂天,這套系統簡直就是名副其實的「隱形副駕駛」,只要有它在工作,除了要自己控制轉向,其餘的什麼都不用管,它可以替駕駛員很好地控制油門和制動,以保證安全的車速和車距。
前視投影顯示屏,作用是駕駛者目光的正前方顯示駕駛相關信息,提高了主動安全性,方便對車輛的監控。顯示包括導航指令、巡航控制信息、當前車速和車況監視系統警示。這樣,駕駛者可以更加集中精力於路面交通,而不用低頭去看其它儀表,從而避免因視線轉移而發生危險。
新的隨動大燈會自動照向合適的方向,兩個復式氙氣前燈單元的方向根據方向盤角度。偏航率和車速而自動調整,從而為車輛的轉彎提供明亮的前分照明。
制動力顯示功能是全新寶馬5繫上的另一項新技術,當駕駛者緊急制動時,車子制動燈亮起的面積會增加,從而使後車的駕駛者很容易判斷前車是在輕踩制動緩慢減速,還是在緊急制動。雖然這項技術的應用還須經過車輛使用國有關交管部門的認可(目前在美國已獲得官方批准),但我想沒有哪個國家的交管部門是不希望降低事故率的。盡管在未得到獲准使用之前這套系統的功能是關閉的,而要啟動這項功能只需把軟體設定一下即可。
2003年11月底,華晨寶馬汽車有限公司推出了新款BMW 530i轎車。2004年5月25日又推出520i和525i兩款新車,但是本應該成為賣點的幾項新技術,比如主動轉向機構,隨動式轉向大燈,抬頭顯示器,自適應巡航系統等並沒有列入國產寶馬的配置單里,甚至連選裝的機會也不給,不禁讓人有些遺憾。
三款在中國製造的新一代寶馬5系列轎車已經全部上市。寶馬的快速布局,不僅會沖擊到目前在高端市場一花獨放的奧迪品牌,也會給即將入市的通用凱迪拉克、賓士形成巨大壓力。
寶馬 - 車系:5系 - 車型:545i 81萬 - 92.5萬
作為寶馬新5系中的旗艦,集寶馬最新技術於一身用來提高品牌形象的545i只在德國寶馬原廠生產。4.4升V8發動機與寶馬745Li的相同,能夠驅動7系龐大的車身有上佳表現的動力用在輕了300多公斤的5繫上游刃有餘, 5.9秒就可以完成0-100Km/h的加速,最高時速被限制在250Km/h。運用了DIVA和電子氣門後油耗被控制在了比較低的水平:15.8L(市區)、7.7L(郊外)、10.6(綜合)。4.4升V8發動機,DIVA無級可變進氣歧管,電子氣門系統,前座舒適型電動座椅(帶記憶功能),車載電話,DSC動態穩定系統,8安全氣囊,側氣簾,可選裝衛星導航、BMW專業級音響(帶DVD換碟機)、主動巡航系統、主動轉向系統、HUD抬頭顯示、隨動式前大燈、運動式行走系統等。
最初它的定價處在730Li及745Li之間,但它論性能不如M3舒適性又不敵7系,所以只有很少一部分對性能要求高而又需要一些舒適性的顧客願意購買。經過一再的調整,目前它的價位已經低於730Li,但還是很少有人問津。
㈤ 寶馬車為什麼比其他破車更不耐滑
是不時輪胎不行了,不要使更換冬季輪胎,普通輪胎在低於零下7度時抓地性就會下降,在就是因為寶馬是後輪驅動
過彎時一定要提前減速,過彎時要提前減速,彎道中精良不要踩剎車
㈥ 直道比彎道快的理由
因為直道是把力量集中在一點並且同一方向,如果兩股力或者多股力不同方向使用會抵消,包括飄移和抓地過彎,不過搖頭例外,他可以加大抓地力,和突破空氣阻力,只要到適當的程度搖頭就好了
好比說兩個人合力推車總不能互相往對方的方向推的吧,稍微拐彎的話,首先原先的慣性是一股力,而另一股力是自己拐彎(或者飄移)之後的方向,就像是你跑步也會受到地心引力的影響,順風逆風,順流逆流的感覺也是不一樣的
這就是力的方向不同無法集中反而容易抵消
㈦ 為什麼跑山道降低馬力以後在彎道速度會快點
速度慢下來了,方向更容易控制,這樣就更能以最快的速度過彎,反之容易失控,更何況是山路,彎很急的,所以降低車速可以事半功倍的
㈧ 車在拐彎時,為什麼車速越快越容易翻車
速度越大,離心力力就越大,車就容易翻。
㈨ 賽車過彎道速度那麼快,為什麼不翻車
漂移過彎時速度不過比抓地快那麼一點,漂移的速度過彎,正常來說結果是沖出賽道。
而翻車就是方向盤打的太急了,整個車橫過來了,然後減速的力矩就大部分施加在一側車輪,這個力矩就會導致翻車。而漂移時的力矩還是維持在兩側的車輪上,主要維持在兩個後輪上,整車重心也會被控制不至於失控,漂移是放杯水也是這個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