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賓士e保養一次多少錢,賓士E級保養費用明細表
賓士E級哪年的哪款車
賓士E級保養周期
賓士整車包修期為3年不計里程數(自銷售者開具購車發票之日起算),三包有效期直接寫在了包修期下面,三包有效期為2年或5萬公里,以先到者為准。
首保10000公里/12個月 二保:20000公里/24個月 保養間隔:10000公里/12個月
賓士W211 E200K M271保養費用明細
美孚全合成機油+原廠機油濾清器¥795
(一萬公里保養周期 機油六升)
原廠空氣濾清器保養套餐¥280
(兩萬公里保養周期)
原廠汽油濾清器 (油箱內安裝)¥
(六萬公里保養周期)
原廠空調濾清器(活性炭)外¥456
原廠空調濾清器(活性炭)內¥
(兩萬公里保養周期)
原廠火花塞保養(M271)¥600
原廠火花塞保養套餐¥600
(三萬公里保養周期)
原廠剎車油保養套餐¥345
原廠轉向助力油保養套餐¥361
原廠防凍液保養套餐¥705
(四萬公里更換周期)
自動變速箱油(紅色)¥1110
變速箱油底墊+變速箱濾清器(內)¥548
(六萬公里保養周期)
發電機皮帶+發電機發帶漲緊器+發電機皮帶惰輪¥1955
(十萬公里保養周期)
清洗節氣門積碳套餐¥90
免拆清洗噴油嘴(直噴)(3M清洗劑)¥375
免拆清洗進氣道(3M清洗劑)¥353
清洗燃燒室(署牌水性除碳劑)(四缸)¥479
免拆清洗三元催化器(3M保養劑)¥362
(根據車況 環境選擇積炭清洗項目 北京地區建議四萬)
賓士W212 E200CGI保養費用明細
美孚全合成機油+原廠機油濾清器¥795
(一萬公里保養周期 機油六升)
原廠空氣濾清器保養套餐¥261
(兩萬公里保養周期)
原廠汽油濾清器 ¥3248
(5年/15萬公里保養周期)
原廠空調濾清器(活性炭)¥540
(兩萬公里保養周期)
原廠火花塞保養¥632
(六萬公里保養周期)
原廠剎車油保養套餐¥427
(四萬公里更換周期)
原廠轉向助力油保養套餐¥341
原廠防凍液保養套餐¥921
(六萬公里更換周期)
自動變速箱油(紅色)¥1110
變速箱油底墊+變速箱濾清器(內)¥549
自動變速箱油(藍色)¥1290
變速箱油底墊+變速箱濾清器(內)¥770
(六萬公里保養周期)
發電機皮帶+發電機發帶漲緊器+惰輪+惰輪¥3001
(十萬公里保養周期)
清洗節氣門積碳套餐¥90
免拆清洗噴油嘴(直噴)(3M清洗劑)¥375
免拆清洗進氣道(3M清洗劑)¥353
清洗燃燒室(署牌水性除碳劑)(四缸)¥479
免拆清洗三元催化器(3M保養劑)¥362
(根據車況 環境選擇積炭清洗項目 北京地區建議四萬)
賓士W211 E230 保養費用明細表(工加料)
美孚全合成機油+原廠機油濾清器¥995
(一萬公里保養周期 機油八升)
原廠空氣濾清器保養套餐¥470
(兩萬公里保養周期)
原廠汽油濾清器 (油箱內安裝)¥3011
(六萬公里保養周期)
原廠空調濾清器(活性炭)外¥410
原廠空調濾清器(活性炭)內¥554
(兩萬公里保養周期)
原廠火花塞保養套餐¥900
(六萬公里保養周期)
原廠剎車油保養套餐¥345
(四萬公里保養周期)
原廠轉向助力油保養套餐¥400
原廠防凍液保養套餐¥705
(六萬公里保養周期)
自動變速箱油(藍色)¥1290
變速箱油底墊+變速箱濾清器(內)¥770
(六萬公里保養周期)
發電機皮帶+發電機發帶漲緊器+惰輪+惰輪¥2320
(十萬公里保養周期)
清洗節氣門積碳套餐¥90
免拆清洗噴油嘴(直噴)(3M清洗劑)¥503
免拆清洗進氣道(3M清洗劑)¥428
清洗燃燒室(署牌水性除碳劑)(六缸)¥704
免拆清洗三元催化器(3M保養劑)¥437
(根據車況 環境選擇積炭清洗項目 北京地區建議四萬)
賓士W211 E240 M112保養費用明細
美孚全合成機油+原廠機油濾清器¥995
(一萬公里保養周期 機油八升)
原廠空氣濾清器保養套餐¥470
(兩萬公里保養周期)
原廠汽油濾清器 (油箱內安裝)¥3011
(六萬公里保養周期)
原廠空調濾清器(活性炭)外¥395
原廠空調濾清器(活性炭)內¥554
(兩萬公里保養周期)
原廠火花塞保養套餐¥840
(三萬公里保養周期)
原廠剎車油保養套餐¥345
原廠轉向助力油保養套餐¥300
原廠防凍液保養套餐¥705
(四萬公里更換周期)
自動變速箱油(紅色)¥1110
變速箱油底墊+變速箱濾清器(內)¥548
(六萬公里保養周期)
發電機皮帶+發電機發帶漲緊器+惰輪¥3346
(八萬公里保養周期)
清洗節氣門積碳套餐¥90
免拆清洗噴油嘴(直噴)(3M清洗劑)¥503
免拆清洗進氣道(3M清洗劑)¥428
清洗燃燒室(署牌水性除碳劑)(六缸)¥704
免拆清洗三元催化器(3M保養劑)¥437
(根據車況 環境選擇積炭清洗項目 北京地區建議兩萬)
賓士W212E260CGI保養費用明細
美孚全合成機油+原廠機油濾清器¥795
(一萬公里保養周期 機油六升)
原廠空氣濾清器保養套餐¥261
(兩萬公里保養周期)
原廠汽油濾清器 ¥3248
(5年/15萬公里保養周期)
原廠空調濾清器(活性炭)¥540
(兩萬公里保養周期)
原廠火花塞保養¥632
(六萬公里保養周期)
原廠剎車油保養套餐¥427
(四萬公里更換周期)
原廠轉向助力油保養套餐¥341
原廠防凍液保養套餐¥921
(六萬公里更換周期)
自動變速箱油(紅色)¥1110
變速箱油底墊+變速箱濾清器(內)¥549
自動變速箱油(藍色)¥1290
變速箱油底墊+變速箱濾清器(內)¥770
(六萬公里保養周期)
發電機皮帶+發電機發帶漲緊器+惰輪+惰輪¥3001
(十萬公里保養周期)
清洗節氣門積碳套餐¥90
免拆清洗噴油嘴(直噴)(3M清洗劑)¥375
免拆清洗進氣道(3M清洗劑)¥353
清洗燃燒室(署牌水性除碳劑)(四缸)¥479
免拆清洗三元催化器(3M保養劑)¥362
(根據車況 環境選擇積炭清洗項目 北京地區建議四萬)
賓士W211 E280M272保養費用明細(工加料)
美孚全合成機油+原廠機油濾清器¥995
(一萬公里保養周期 機油八升)
原廠空氣濾清器保養套餐¥470
(兩萬公里保養周期)
原廠汽油濾清器 (油箱內安裝)¥3011
(六萬公里保養周期)
原廠空調濾清器(活性炭)外¥410
原廠空調濾清器(活性炭)內¥554
(兩萬公里保養周期)
原廠火花塞保養套餐¥900
(六萬公里保養周期)
原廠剎車油保養套餐¥345
(四萬公里保養周期)
原廠轉向助力油保養套餐¥400
原廠防凍液保養套餐¥705
(六萬公里保養周期)
自動變速箱油(藍色)¥1290
變速箱油底墊+變速箱濾清器(內)¥770
(六萬公里保養周期)
發電機皮帶+發電機發帶漲緊器+惰輪+惰輪¥2320
(十萬公里保養周期)
清洗節氣門積碳套餐¥90
免拆清洗噴油嘴(直噴)(3M清洗劑)¥503
免拆清洗進氣道(3M清洗劑)¥428
清洗燃燒室(署牌水性除碳劑)(六缸)¥704
免拆清洗三元催化器(3M保養劑)¥437
(根據車況 環境選擇積炭清洗項目 北京地區建議四萬)
賓士W212 E300 M272保養費用明細
美孚全合成機油+原廠機油濾清器¥1010
(一萬公里保養周期 機油八升)
原廠空氣濾清器保養套餐¥467
(兩萬公里保養周期)
原廠汽油濾清器(油箱內安裝)¥2350
密封套件¥480
(5年/15萬公里保養周期)
原廠空調濾清器(活性炭)¥471
(兩萬公里保養周期)
原廠火花塞保養¥900
(六萬公里保養周期)
原廠剎車油保養套餐¥427
(四萬公里更換周期)
原廠轉向助力油保養套餐¥361
原廠防凍液保養套餐¥921
(六萬公里更換周期)
自動變速箱油(紅色)¥1110
自動變速箱油(藍色)¥1290
變速箱油底墊+變速箱濾清器(內)¥770
(六萬公里保養周期)
發電機皮帶+發電機發帶漲緊器+惰輪+惰輪¥2315
(十萬公里保養周期)
清洗節氣門積碳套餐¥90
免拆清洗噴油嘴(3M清洗劑)¥503
免拆清洗進氣道(3M清洗劑)¥428
清洗燃燒室(署牌水性除碳劑)(六缸)¥704
免拆清洗三元催化器(3M保養劑)¥437
(根據車況 環境選擇積炭清洗項目 北京地區建議四萬)
賓士W211E350 M272保養費用明細
美孚全合成機油+原廠機油濾清器¥995
(一萬公里保養周期 機油八升)
原廠空氣濾清器保養套餐¥470
(兩萬公里保養周期)
原廠汽油濾清器 (油箱內安裝)¥3011
(六萬公里保養周期)
原廠空調濾清器(活性炭)外¥410
原廠空調濾清器(活性炭)內¥554
(兩萬公里保養周期)
原廠火花塞保養套餐¥900
(六萬公里保養周期)
原廠剎車油保養套餐¥345
(四萬公里保養周期)
原廠轉向助力油保養套餐¥400
原廠防凍液保養套餐¥705
(六萬公里保養周期)
自動變速箱油(藍色)¥1290
變速箱油底墊+變速箱濾清器(內)¥770
(六萬公里保養周期)
發電機皮帶+發電機發帶漲緊器+惰輪+惰輪¥2320
(十萬公里保養周期)
清洗節氣門積碳套餐¥90
免拆清洗噴油嘴(直噴)(3M清洗劑)¥503
免拆清洗進氣道(3M清洗劑)¥428
清洗燃燒室(署牌水性除碳劑)(六缸)¥704
免拆清洗三元催化器(3M保養劑)¥437
(根據車況 環境選擇積炭清洗項目 北京地區建議四萬)
2. 100萬買什麼車,要安全,穩健,舒適,省油,排量低.
雷克薩斯GS430不但有強勁的動力,而且有優雅的外形,和最為安靜的乘坐舒適度。在高檔車的陣營,雷克薩斯GS430與強調乘坐感受的賓士EClass,和強調動力與操控性的寶馬5系並不構成直接的競爭。雷克薩斯GS430的目標客戶是喜歡優雅外形和充沛動力的年輕精英和富家子弟等群體。
動力可比寶馬
雷克薩斯GS430的動力來自4.3升V8頂置雙凸輪軸32氣門引擎,有VVT-i智能正時可變氣門控制系統,最大輸出功率為208kw/5600rpm,最大扭矩為417N.m/3500rpm,0-100km/h的加速時間為6.1秒。
雷克薩斯GS430分為D擋節油模式,S擋運動模式,還可以通過晶元控制的SPORT模式。在節油的D擋模式下,發動機的轉速一般維持在1000轉多一點,車子行進十分平穩,當速度上到50-60公里時,轉速還不會上到2000轉,而且會自動地保持在一定的速度,可見波箱十分聰明,使得配備4.3升的引擎的雷克薩斯在普通行進中並不大「吃」。
打到S擋模式,後輪驅動的雷克薩斯GS430就會搖身變成一頭脫韁的猛獸。在高速路上,廠家表示0-100km/h的加速時間為6.1秒的性能並不能完全顯示出它的加速能力。嘗試深踩油門,雷克薩斯GS430能很快地飆升到200公里。在高速路上曾遇到一台寶馬7系,超大的車身配備了4.5升的發動機,兩車同時加油,雷克薩斯GS430就像脫韁的野馬,一馬絕塵。而且,雷克薩斯GS底盤扎實,隔音性能優異,高速的駕乘感還十分安靜和舒適。
駕駛樂趣十足
GS系列採用了SuperECT6擋手自一體智能變速箱。2擋可以跑到80多公里,3擋就可以上到130公里,無論低速換擋或高速換擋,GS430都來得十分平順。據資料顯示,5擋是最適合超速的擋位,實際試駕中發現,這時GS430動力和速度方面取得很好的平衡。而6擋超速擋除了有高速感外,還有很好的平順和舒適性。
GS430還裝備了AVS適應式可調懸架系統,可以將駕駛的舒適性和操控精確度調整到最佳狀態。中控台上還設有已定製好的懸架模式程序,為駕駛者提供「運動型」和「舒適型」兩種選擇。在試車時,可以清晰感覺到GS底盤追求運動操控性的特點,高速變線時,底盤有很好的響應性。
隔音值得炫耀
隔音一直是雷克薩斯品牌值得炫耀的強項,GS430繼承了這項特性,就算跑上180公里的高速,乘坐在車廂內還可以小聲說話或聆聽細膩的音樂。
GS430車內採用高檔的真皮包裹,顯得細膩、豪華,在座椅的後靠背還能放出冷氣,十分有心思。
雷克薩斯GS430顯得有心思之處還有採用了防水玻璃,下雨時雨滴碰到玻璃就會自動滑開,而且還有水量自動感應雨刮,為車內營造了個清晰的環境。
雷克薩斯GS430還有自動調光防眩後視鏡,在晚間行車能根據後車大燈的亮度自動調節後視鏡的光暗,提高行車的舒適性和安全性。這些都是高檔豪華車顯示高貴的特質。
GS430動力系統主要參數
發動機型式:V型8缸324氣門雙頂置凸輪軸多點燃油噴射(VVT-i)
發動機總排量:4293ml
最大功率:208Kw/5600rpm
最大扭矩:417N.m/3500rpm
變速箱:六前速手動自動一體化變速箱驅
動型式:前置後驅
相關鏈接:
雷克薩斯 北美市場銷量「四連冠」
1989年,豐田旗下最新創立的豪華車品牌雷克薩斯首度切入北美市場。當時知名度幾乎為零的雷克薩斯品牌不但面臨美系豪華車凱迪拉克、林肯、克萊斯勒等傳統品牌的競爭,還遭受著德系豪華車寶馬、賓士、奧迪等品牌的夾擊。2001年~2004年,雷克薩斯連續四年蟬聯美國豪華車銷量冠軍寶座,2004年在美國的銷量突破30萬輛。
2005年3月3日,雷克薩斯在華首批6家特許經銷店在北京廣通、北京博瑞、上海和凌、廣州中升、廣州駿佳、深圳龍華正式開業。B隨後,雷克薩斯還將在大連、杭州、蘇州、南京等地增加8家特許經銷商,在2005年內達到14家的規模。隨著在中國的獨力銷售網路初步建成,雷克薩斯進軍中國豪華車市場的號角已經全面吹響。
車型 經銷商報價 日期 漲跌
300基本型 62.00萬-62.00萬 2月27日 0萬
配置 發動機:V6 排量:3.0 馬力:231 變速箱:6AT
300豪華版 67.00萬-67.00萬 2月27日 0萬
配置發動機:V6 排量:3.0 馬力:231 變速箱:6AT
430基本型 80.80萬-80.80萬 2月27日 0萬
顏色白,,銀白..黑。
LS460L
作為豐田的第一款加長車型,雷克薩LS460L無疑倍受矚目。對於一個年輕的豪華品牌而言,要做好一款加長版的豪華車型其實並不容易,但LS460L卻一如既往地發揮出色。與上代車型相比,雷克薩斯LS460L作為頂級豪華車的內涵特徵更加明顯,外觀集豪氣、內斂、莊重、時尚於一身,更加強調後座VIP乘客的舒適性,當然整車的配置以及動力底盤系統都已經完全可以和主要競爭對手抗衡。
外觀: 時尚不誇張
關注LS460L的人可以注意到,LS460L大部分平面廣告都是一輛車橫放在畫面中,突出其修長的線條,顯然雷克薩斯決策者們很清楚雷克薩斯最佳欣賞角度是在側面。
和上一代車型相比,LS460L外觀最大的特點就尺寸方面的改變,全車長5.15米,軸距達3.09米。在L-Finesse設計風格的修飾下,高腰身以及圓滑的曲線巧妙地化解了大型豪華轎車的笨重感,同時0.26的超低風阻在所有同級車中也是最出色的。這種設計使得克薩斯看上去又有點向一輛修長的跑車。
與LS430相比,LS460L的車長和軸距分別大幅增加了12.5厘米和16.5厘米,而車寬也有4.5厘米的增幅,坐在後座,蹺起腿來空間也有餘。
性能:駕乘各有特色
長期以來,雷克薩斯以其出色的均衡性贏得了豪華車用戶的認可。在LS460身上,這一均衡性得到了延續,這此試駕,我們把車開到了離廣州150公里開外的廣寧山區,很好地檢驗了LS460L的駕乘性能。
寧靜,一直以來都是雷克薩斯LS系列的看家本領,全新的LS460在這一項目上也一如既往,除了車體設計有助降低風噪之外,新車對於引擎以及底盤噪音的隔絕也都相當到位。怠速狀態下,發動機十分平順、寧靜,踩盡油加速的情況下,在隔音良好的車室內,令人熱血沸騰的V8引擎運轉聲浪並沒有出現,不但如此,動力在各個轉速區域的運轉都十分順暢。這種特性使得後座的乘客可以安心閉目養神或者是欣賞車內影院,起碼在高速公路上這一點是不容質疑的。
進入廣寧山區多彎的起伏路面上,我們將LS460L帶入彎道之中。在進彎點方向盤操作的第一瞬間,車身重心的轉移沉穩且快速,側傾明顯也比預期小,當然與IS300這類車相比,彎道性能顯然不是LS460L的強項。由於車體太大,駕駛者總是有點擔心會偏離道路,心中不免有點緊張。然而在試過幾個彎道之後,LS460L告訴我們此前的擔心只是多餘。
客觀地說,作為一輛總裁級的加長車,LS460L已經沒有完全沒有問題,如果說要達到那些要求車輛操控和舒適性完美結合的顧客的需要,雷克薩斯工程師們還有努力的餘地。
雷克薩斯LEXUS LS460L 尊貴加長版
最
新
報
價
指導價 各地報價(萬元)
122.0
歷史價格
北京: 122.0
上海: 122.0
廣州: 122.0
深圳: 122.0
浙江: 122.0
3. 虎式坦克與虎王坦克的區別
虎式和虎王的區別是,它們是兩種從外形、性能上完全不同的重型坦克。TIGER-1重56噸,為箱形車體構造,車體裝甲角度多為垂直;而虎王重68噸,是菱形車體,除了車體兩側下裝甲為垂直放置外,其他部位的裝甲都帶一定傾角。漏慎老而且,兩者在車首正面主裝甲的厚度上也不同,虎-1是100毫米垂直勻質鋼裝甲,虎王是帶60度傾角的150毫米鋼裝甲。虎-1的炮塔為近圓形外形,而虎王則接近梯形。
火力方面,兩者雖然都是裝備88毫米強力反坦克炮,但卻不是同一型號(具體是什麼型號我也不記得了),不過虎王的88炮比虎-1的威力更強(蘇軍使用繳獲的虎王88炮對虎王進行射擊試驗,竟然在300米距離上將虎王的炮塔前後貫穿,要知道虎王的炮塔正面裝甲厚度達180毫米,而後面裝甲厚度也有80毫米,可想而知盟軍坦克裝甲車輛在88炮面前簡直無法抵擋它的致命一擊)
雖然虎王在火力及裝甲厚度上比虎-1更勝一籌,但是脆弱的動力系統及行走系統卻是虎王的致命弱點:重達68噸的虎王使用的卻是跟45噸豹式一模一樣的動力裝置,這導致了為了驅動虎王那沉重的軀體,其動力系統不得不超負荷運行,因此故障頻繁;過重也使得行走系統不堪重負,懸掛折斷及履帶斷裂成了家常便飯。因此,戰斗中損失的虎王大部分都是因為機械故障而被成員拋棄的。另外,因為戰爭後期錳等金屬缺乏,因此虎王的裝甲韌性與虎-1的相比差了很多,導致有更厚重裝甲的虎王其總體防禦力不比虎-1好,有人認為對於同樣的攻擊,虎-1能抵擋的虎王卻不能。(裝載重裝甲使得整車超重而損失了機動性,而防禦卻沒有實質的提高,虎王在這里得不嘗失)
另外,兩者的生產台數也不同,虎-1從1943年到1945年共生產了1400多輛,而虎王從1944年到1945年共生產了500輛多輛。
虎-1最初出現的是在1942年秋季的列寧格勒戰場,共4輛虎-1極初期型參加了一次對列寧格勒外圍的進攻行動,但是惡劣的地形環境致使其中3輛被蘇軍擊毀。讓虎-1真正大顯身手的是孝檔1943年初的北非突尼西亞戰役,交戰中德國非洲軍的坦克部隊重創了美國第1裝甲師,1輛虎-1在3000米的距離上擊毀了一輛行進中的謝爾曼,雖然德國坦克兵的訓練有素是主要因素,但也體現了虎-1搭載的88炮的強大威力。虎-1最輝煌的戰績是1944年6月17日由米歇爾·魏特曼在法國小鎮波卡基村創造的單台戰車擊毀英軍27輛坦克及數十輛半履帶卡車還有數十門反坦克炮的記錄。
虎王最初出現也是在蘇聯戰場,也是初戰失利(具體什麼戰斗不記得了),之後雖然虎王也取得不少的戰績,但卻始終沒有虎-1那麼有名氣。
虎式重型坦克(PanzerkampfwagenVIAusf.ETigerI)即「虎I」坦克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納粹德國製造的重型坦克。虎I坦克自1942年進入德國陸軍服役至1945年德國戰敗投降為止。主要性能
重量:55噸(早期);57噸(後期)炮塔重11噸 虎式側視圖
乘員:5人(車長,炮長,司機,裝填手,無線電操作手)發動機:MaybachHL210P45-12600hp(早期)MaybachHL230P45-12700hp(後期)功率700馬力推重比13HP/ton時速:38公里(公路)/15~21公里(越野)最大時速:45公里行程:110-160km(公路)80km(越野)每百公里耗油量:公路450L越野650L油箱容量540L越壕寬2.3m越障高0.79m爬坡度35°全長:8.45m炮管指向前方8.451m炮管指向後方8.379m不帶炮管車體長6.280m高:2.86m火炮中軸線高度2.195m地面至底盤高0.470m帶車長指揮塔時炮塔高度1.200m寬:3.4-3.7m用戰斗履帶車體寬度3.560m到外側輪盤車體寬度返升2.822m戰斗履帶寬度0.725m(附:使用運輸履帶車體寬度3.230米)武器:88mmKwK36L/56加農炮(電動擊發)2X7.92MG34(早)3X7.92MG34(後)6XNbK3990mm高爆榴彈發射器(S雷)火炮俯仰角:俯仰角+18°~-9°火炮旋轉方向:旋轉方向360°彈葯:88mm——87發7.92mm——4500-5700發裝甲:(57噸型)炮盾135-150毫米0度鎳鉻錳高壓鑄鋼(非重疊部分)炮塔正面102毫米9度PP7182鎳鉻錳鉬軋制鋼(被炮盾完全遮擋)炮塔側面82毫米0度E22鎳鉻錳軋制鋼炮塔背面82毫米0度E22鎳鉻錳軋制鋼炮塔頂部40毫米90度E22鎳鉻錳軋制鋼車體首上102毫米9度PP7182鎳鉻錳鉬軋制鋼車體首中63毫米80度E22鎳鉻錳軋制鋼車體首下102毫米-25度PP7182鎳鉻錳鉬軋制鋼(有時外掛附加履帶)車體側上82毫米0度E22鎳鉻錳軋制鋼車體側下63毫米0度鋼種E22鎳鉻錳軋制鋼(被負重輪遮擋)車體後部82毫米-15度E22鎳鉻錳軋制鋼車體前頂部40毫米90度E22鎳鉻錳軋制鋼車體後頂部25毫米90度E32鉻錳軋制鋼車體底部25毫米90度E32鉻錳軋制鋼主炮的穿透力:(呈30度角射中)50%概率擊穿高質量靶板彈葯100m500m1000m1500m2000mPzgr39穿甲彈120mm110mm100mm91mm84mmPzgr40穿甲彈171mm156mm138mm123mm110mm無線電設備:超短波Fu.2接受器超短波Fu.5發射器及接受器瞄準鏡:T.Z.F.9b瞄準鏡
在1943年1月的時候,德國就計劃製造一種新的重型坦克以取代「虎」式重型坦克。德國陸軍兵器局責成波爾舍,亨舍爾和MAN公司著手研製。隨後這3家公司提出了4種方案,並製成了樣車,分別是波爾舍公司的VK4502(P),亨舍爾公司的VK4502(H)以及改進的VK4503(H),MAN公司的VK4502(MAN),最後德國陸軍兵器局選中了亨舍爾公司的VK4503(H)方案,於1943年12月開始批量生產,定名為「虎王」(或者「虎」2)重型坦克「虎王」坦克從1943年12月到1945年3月一共生產了489輛。
性能參數
乘員人數-5重量-69.8噸體積長:10.29m(車身長:7.3m),:3.75m,高:3.09m,離地高度:0.49m裝甲:車身:首上裝甲:150mm/50°首下裝甲:100mm/50°,球型機槍座是100mm球型,側裝甲和後裝甲80mm/21°,底部和頂部裝甲28mm。炮塔(亨舍爾):前裝甲180mm/9°,側裝甲和後裝甲80mm,頂部裝甲42mm。炮塔(保時捷):前裝甲100mm/弧形側裝甲和後裝甲80mm/21°,頂部裝甲42mm(*)部分虎王坦克有塗上水泥防磁裝甲,水泥防磁裝甲(Zimmerit)對防禦穿甲彈(APCBC/APCR)、高爆穿甲彈(HEAT)沒有多大作用,對防禦力的影響基本可忽略。武器-虎I式:56倍口徑KwK36L/56型88mm坦克炮虎II式:1x88mm主炮--型號:8.8cmKwK43L/71(72-84rounds),2xMG34kal.7.92mm機關槍(5850發)少數安裝黑豹坦克的75mm主炮。最大時速:41公里/小時(理論時速)越野時速:18公里/小時(理論時速)巡視半徑:170km,越野半徑:120km引擎:梅巴赫HL230P30型V-12水冷汽油發動機燃料消耗-750加侖/100公里跨越障礙物能力-30度的斜坡,0.85米的垂直障礙物,1.9米深的水域,2.5m寬的壕溝對地壓力-1.02公斤/平方厘米炮塔:後期型為液壓驅動,19~77秒旋轉一周,保留手動旋轉式操作。
虎1
lz要再不明白,嚇,,,,,,
1937年春季開始研發
於1937年春季開始研發,開發過程幾經周折。到1941年亨舍爾和其它三家競爭對手(保時捷,MAN,和戴姆勒·賓士)分別提交上一款35噸左右,配備75mm火炮的坦克設計方案。 保時捷公司設計的虎式p型坦克然而德軍在總結法國行動中遭遇到夏爾系列和聖莎蒙坦克的威脅後,發現地面防空部隊的88毫米防空炮在一次違規操作中將來襲的20多輛英法聯軍坦克殺的大敗而歸,遂在1938年國會中強烈要求將88毫米炮裝到新型坦克上。伴隨著蘇聯T-34型坦克的誕生宣告了這些設計的必要與緊迫。據亨舍爾一位設計師埃爾溫·阿德勒講:「軍事專家深為震驚,他們發現當時德軍裝甲部隊竟無一款坦克能與T-34匹敵。」於是,定製標准立刻提高,包括車重增加到45噸,並配備一款88mm火炮。新坦克的原型車必須在1942年4月20日,阿道夫·希特勒的生日上亮相。由於研發時間有限,原先較輕的底盤設計被保留。增加的重量使得一些部件需承受更大的壓力,因而該車可靠程度、穩定性相對降低了。不像豹式坦克,虎式坦克絲毫沒有借鑒T-34坦克的設計經驗:斜坡式裝甲在防穿透方面的優勢。但採用厚重、製造質量優良的直面裝甲,實戰中表現亦是毫不遜色。
1941年5月26日希特勒要求保時捷(簡稱POR.)和亨舍爾(簡稱HEN.)提供重型坦克的設計方案。那時克虜伯(Krupp)負責為他們的方案設計炮塔。HEN.的設計方案基於早期VK3001(H)和VK3601(H)的設計,而POR.的是基於早期VK3001(P)的設計。這些早期設計方案都沒有投入生產,但它們為設計人員提供了大量有價值的經驗。最初,Krupp為保時捷公司的VK4501(P)設計了炮塔,該設計在經過修改後被亨舍爾公司的的VK4501(H)採用。1941年中期,亨舍爾公司決定製造VK4501(H1)和VK4501(H2)兩種原型坦克。H1型裝備88mmKwK36L/56炮,安裝Krupp為VK4501(P)設計的炮塔。H2型裝備75mmKwK42L/70炮,安裝一種新設計的炮塔——當時還僅有木製模型。1941年末,亨舍爾公司決定集中力量研製H1型。
1942年4月17日兩家公司都生產出了它們的樣車。4月19日,HEN.和POE.的樣車都運抵拉斯登堡(希特勒的指揮總部--狼穴所在地)附近的一個車站,然後行駛11公里達到拉斯登堡。盡管途中不斷出現事故,保時捷和亨舍爾按時提交了樣車,在面見希特勒之前於拉斯滕堡作了比較測試。最終採取了折衷方案,亨舍爾的基本架構被採用,而換裝保時捷的炮塔。1942年4月20日,希特勒生日,在東普魯士的狼穴,這兩輛樣車都出現在了他的面前。1942年7月,在BERKA的坦克學校,兩輛坦克都開始了進一步的測試。在測試期間,保時捷的樣車由於經常拋錨而被淘汰,而亨舍爾的樣車卻非常成功。同月,亨舍爾的VK4501(H)定型,命名為"PanzerkampfwagenⅥAusf.E",別稱"TigerI」並且開始批量生產。
虎式坦克正式定名為PanzerkampfwagenⅥAusf.E(六型坦克,E改型)批量生產開始於1942年8月。但是軍方也同時訂購了90輛保時捷設計的車體加裝固定戰斗室改裝為坦克殲擊車使用,即人們常說的「費迪南坦克殲擊車」,庫爾斯克會戰後,殘存的費迪南坦克殲擊車進行了細節改裝並加裝了前機槍,於1944年2月27日被正式更名為「象式坦克殲擊車」。其中654重驅逐坦克大隊還得到了一輛改裝過的象式坦克殲擊車,此車把固定戰斗室改為了虎式坦克的活動炮塔,等於又重新拼出了一輛保時捷虎,估計這也是唯一的一輛實戰用的保時捷虎。不過根據後來《被遺忘的士兵》這個采訪傳記中,德法混血士兵——服役於大德意志師的薩爾士兵曾回憶到自己所在部隊曾經接受過20多輛保時捷虎式的支援:它們在空場上熱車的發動機響聲讓你感覺就好像你身處在一個巨大賽車場一樣。
虎式坦克在生產線上虎式坦克被匆忙投入實戰,其實最初的產品漏洞百出。因此,所有大小改動,都直接在生產環節上完成。最為顯著的改動是後期型號降低了炮塔,並為乘員提供更為安全、較易於逃生的駕駛艙。為降低成本,防水能力和空氣凈化/調節系統被取消了。
虎I在1942年8月開始生產,而在1944年8月生產了1,355輛後停止。開始生產時平均每月25輛,而1944年4月已增長至每月104輛。增長的頂峰在1944年7月1日的671輛。(由於英軍轟炸機晝夜不停地對德軍的兵工廠進行轟炸,導致虎式坦克的產量下降了一半多)一般而言,它用了兩次生產期(前期型及後期型)生產虎I(PzKpfwⅥ)和同期的德國坦克一樣。當IS-2坦克出現在戰場上市,虎式已經沒有優勢,而且虎Ⅱ(TigerⅡAusfB)開始在1944年1月生產,虎I遂逐步淘汰。
盟國空軍對德軍兵工廠的猛烈轟炸「虎I」只有兩種正式的型號——E型和H型,但在生產過程中,改進始終在進行。早期生產的型號炮塔上的射擊窗在中期生產的型號中改為了逃生艙口(也可用來上載彈葯);早期型炮手的兩個視窗的窗蓋的裝甲在中期生產時得到了加強,在後期又改為了一個;早期的兩個前燈在後期只剩了一個。後期生產的「虎I」的發動機也更換了。「虎I」裝備了兩種履帶:窄履帶,用於運輸;寬履帶,用於戰場。為了方便「虎」式坦克的運輸,加快裝卸速度,還生產了它專用的列車。從1942年7月到1944年8月末僅生產了1,355輛「虎I」坦克。
在諾曼底登陸戰中,虎式重型坦克的傳說達到了巔峰,米歇爾魏特曼上尉駕駛虎式坦克把英軍25輛坦克吃掉,這里包括克倫威爾坦克還有裝備了先進的17磅炮和領先一個時代的APCR炮彈的螢火蟲坦克給幹掉了,同時還摧毀了28輛半履帶車輛和卡車。同時,卡里烏斯也在東線(馬里諾沃小村)一場戰斗中幹掉了20多輛包括先進的IS2重型坦克在內的蘇軍坦克,但是,當時這些蘇聯坦克正在小鎮空場上熱車,蘇軍車組完全沒有想到剛擊退的德國北地師(Northernland)。居然碰巧遇到了一個虎式小隊的支援,而且這支小隊里居然有3個是德國虎式王牌前五名中的。由於戰術優秀,兩台偵查進村的虎式坦克不到兩分鍾摧毀8輛還在熱車的斯大林2型坦克。這里可以從側面了解虎式坦克炮彈再裝填的速度。
雖然虎式為納粹德國立下了赫赫戰功但是它最終還是被「虎Ⅱ」所取代。虎式坦克是二戰中令人畏懼的德軍坦克的象徵。1944年4月,「虎I」的月產量達到最高水平,生產了104輛。「虎I」被裝備到一些獨立的重型坦克部隊,它一直服役到戰爭結束。1942年8月29日,「虎I」第一次出現在列寧格勒的502重型坦克營一連。1942年12月,在北非突尼西亞附近,501重型坦克營的「虎I」式坦克參戰。1945年4、5月,參加了柏林的防禦戰。雖然戰爭結束了,但是虎式坦克依然令人望而生畏——如果你在牆上畫它,會把二戰的盟軍新兵給嚇跑,足以見他在人們心中的「高大地位」。
機動性最好的重型坦克
虎式虎式坦克的設計概念不同於德國早年大部份坦克,在此之前的設計強調機動性、防護和火力三方面的平衡。雖然德國早期的坦克火力以及防護性能往往不及其它對手,然而戰術上的優勢抵銷這些不利條件。虎I坦克的設計呈現出不同的設計理念,著重火力和裝甲的而適度犧牲機動性。但事實上,虎I的機動性只是沒有提高,而和之前的Ⅲ號、Ⅳ號相同(虎式採用了更大為先進的發動機和傳動系統),也就是仍然擁有德國中型坦克的機動性,雖然比不上M4和T-34等中型坦克(包括戰爭後期的重型潘興坦克,因為在朝鮮戰爭時被重新分為中型坦克),但虎式是歷史上機動性最好的重型坦克。
重量足足是Ⅳ號坦克的兩倍多
虎式重型坦克的研製工作早在1937年就已經開始,但是當時因為沒有該方面需要而沒有制定具體的生產計劃。真正刺激虎式出現的是德國在西歐和北非的戰爭,88mm炮在反坦克運用中顯示了巨大的威力,於是德國人便試圖為其配置一個戰車載體。盡管大體上的設計和外型類似Ⅳ號坦克(中型坦克),但虎I坦克的重量足足是Ⅳ號坦克的兩倍多,重量的增加來自於更厚的裝甲,大口徑火炮,以及必然產生的龐大燃料和彈葯儲存空間、較大的引擎、更堅固的傳動及懸吊系統。
厚度能夠在正常交戰距離抵擋絕大部分炮彈
虎I坦克的車體前方裝甲有100毫米厚,炮塔正前方炮盾100~120,相較之下同時期的IV號坦克車身前方只有50毫米厚的裝甲而炮塔正前方的裝甲也只有40毫米厚,而虎I坦克的兩側和背面也有82毫米厚的裝甲。這樣的厚度能夠在正常交戰距離抵擋絕大部分炮彈,尤其是來自正面的反坦克炮彈,虎式能夠抵擋遠距離落下的大口徑炮彈。虎I坦克大部分的裝甲是垂直與其它結構相連接的,並採用了咬合連接形式,使其獲得了良好的結構性能。同時咬合的裝甲塊之間都採用了焊接(而不是鉚接),焊縫質量很高,但焊接的車身和炮塔也大大增加了虎式的重量。
可以涉水四米深
虎I坦克對多數橋梁而言過重,因此它被設計可以涉水四米深。 後視圖——行駛時會冒煙這要求特殊的機制來透氣和冷卻。潛水需有30分鍾准備。炮塔和槍必須被固定於前方位置並且密封。而且在坦克後部需高高升起一隻大型呼吸管。只有初期495輛虎I坦克裝有潛水系統,所有的後期型虎I坦克都只能涉水兩米。
虎I坦克的引擎系統
兩個可對流隔艙置於兩側,每個隔艙都有油箱、散熱鰭片、散熱風扇。引擎最初是設計使用一具21公升12汽缸邁巴赫HL210P45汽油引擎650匹馬力(實際測為641匹,478千瓦),雖然是一具好引擎,它提供的動力不敷使用,這很快被升級了到HL230P4523公升700匹馬力(實際測為690匹,515千瓦)。引擎為直列式汽缸,汽缸間角度約為60°,慣性啟動器安置在右側,也可穿過坦克後部的洞口透過鏈條驅動,引擎可透過車頂的艙口吊起。
汽油引擎在後部下方並連結前方的齒輪箱,11噸炮塔使用由引擎供給動力的液壓驅動系統推動,即使如此,自轉一圈仍需要45秒。懸吊系統使用了十六組扭力桿,為節省空間,負重輪擺臂一側向前而另一側向後,每隻負重輪擺臂裝有三個負重輪,提供更好的乘駕。負重輪直徑為800毫米並且相互交錯,要拆除內側損失橡皮胎(這經常發生)的負重輪,得一並卸下數個外側負重輪。這復雜系統有一定的缺點,負重輪間的間隙因下雪或泥土因為結冰而無法動彈。蘇聯於凌晨的攻擊時偶然發現此時虎式是可能處於無法移動狀態。之後,新的全鋼制負重輪設計出來,橡皮胎制於內部,最終全面取代舊式負重輪。虎式坦克的履帶725毫米寬(是史無前例的)。鐵軌運輸有限尺寸大小時,於外側負重輪必須被卸下,並且需更換較狹窄的520毫米履帶,即使優良的坦克乘員也須20分鍾更換。
內部布局具有明顯的德國坦克特徵
前方是開放乘員組隔間,駕駛和無線電操作員分別坐於前方齒輪箱兩側。在他們後面地盤區繞著炮塔底部圍 虎式攏成連續的平實表面,這可以幫助裝彈手檢查放在履帶上方隔間內的彈葯。二個人坐在炮塔內,射手在炮的左邊,車長的後面,裝彈手坐在一個折迭的位子在上,從炮塔底板到車頂僅有157公分高。總而言之,虎式的內部布局是——司機隔間、炮手/無線電操作員隔間、作戰隔間(炮塔)和引擎隔間。司機隔間以及炮手/無線電操作員隔間實際上是一個隔間,只不過是被變速器和最終驅動單元給隔開來了。司機通過轉向輪來控制坦克轉向,它控制著液壓轉向系統。為了防止故障,安裝了兩個手動轉向桿。轉向桿控制著轉向剎,同時也充當「手剎」的作用。
虎式坦克採用88毫米口徑電動擊發炮
KwK36L/56(L/56指炮管長度為口徑的56倍),由克虜伯公司研發並生產,炮塔有一個圓型的底部。主炮的支撐及發射機制則發展自德國著名的88高射炮,其Flak18L/56衍生型被用作虎I坦克的主炮,虎Ⅱ坦克88毫米Kwk43L/71型主炮,也是出自該系列高射炮。是二戰時殺傷效率最高的幾款坦克炮之一。並配置了極為精確的卡爾蔡司TFZ9b瞄準器,精準度驚人,該炮可裝載三種型號彈葯:PzGr.39彈道穿甲爆破彈、PzGr.40亞口徑鎢芯穿甲彈和HI.Gr.39型高爆彈(HEAT)。虎I的主炮發的炮彈可以依一非常直的軌跡而飛行,在一次試射時,坦克在1200碼的距離外開火,而連續5發落在一個16英吋×18英吋的目標上。而虎I坦克亦曾在大於1里(約1600米)的距離外打中敵軍的坦克,不過這作用並不太大,因為在二戰中的戰爭距離是遠比一哩近的。在戰爭前期,虎能有效在戰斗距離擊穿盟軍坦克的正面裝甲,但到了二戰後期蘇軍的IS-2,美軍的M26「潘興」和謝爾曼巨無霸坦克先後投入戰場,虎式對付盟軍的部分坦克已力不從心,1000米外距離無法有效打擊他們。下圖為虎式坦克主炮的穿深。
其它新特點
虎式坦克採用液壓控制可變速齒輪箱和半自動傳動系統。坦克的重量增大意味著需要新的操控系統,衍生型的英國Merritt布朗單齒輪系統被設計者使用,用於替代輕型車輛的離合器和煞車設計。虎式坦克的操控系統是雙斜齒輪類型,有兩個不同且固定的軸藉由不同斜齒輪相互扭動,它配有有八段速度齒輪箱,有十六種斜齒輪運作。在必要情況下,最小半徑旋轉要透過單邊煞車來進行旋轉。虎式的操控系統在它的時代來說是易於使用的。但是,虎式坦克的移動性能仍有待改進。當虎式坦克拖曳一輛拋錨的虎式坦克時,引擎經常過熱,這有時會導致引擎故障或起火,因為這些原因虎式坦克被禁止用來拖另一輛拋錨的虎式坦克。如果履帶發生故障,經常需要兩輛虎式坦克拉拖動一輛。故障的履帶對坦克自身也是很大的問題,由於履帶是高度綳緊的,不能單靠移除履帶插銷來拆除履帶,有時甚至是用炸葯包來炸開幾段。單輛德國Sdkfz9Famo半履帶拖車無法拖曳虎式坦克,需增加到三輛Sdkfz9Famo半履帶拖車才能拖曳一輛虎式坦克。
虎式安裝了兩種履帶,520毫米窄履帶(行軍時用)和720毫米寬履帶(戰斗 虎式時用)。為了鐵路運輸,每根輪軸上外負重輪都被拿下來,並且安裝運輸履帶。這樣虎式坦克就可以裝上軌道車並且能夠卸下來。這項工作主要是在能通鐵路的區域進行,但不常在野外運輸的過程中進行。而且德國人製造了鐵路平板車,以使運輸和卸載虎式更加快捷。一個經驗豐富的坦克乘員能夠在半個小時內更換履帶。餘下的時間要完成取下並裝上外板輪和側擋泥板,折疊並展開外板部件和後擋泥板等工作,虎式坦克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著名的重型坦克,盟軍坦克的一名強大的對手,主要優點是這種重型坦克火炮威力大,防禦能力強。所以,「虎」式重型坦克在二戰中,像一群鋼鐵巨獸,炮管里噴著火焰,耀武揚威地前進
它的主要缺點是油耗過大補給困難,在後勤運輸線遭到前蘇聯紅軍的毀滅性打擊以及嚴酷的作戰環境面前, 虎式車長許多「虎」式重型坦克變成一堆廢鐵。同時,坦克的重量緊密壓在懸吊系統上,導致後期維修困難,再耐用的懸吊系統也不堪如此使用。此外,它的生產成本非常高虎式坦克的設計在時間、原材料和建造費用(德國馬克)都非常昂貴,虎I坦克的成本相當於當時Ⅳ號坦克的兩倍和Ⅲ號突擊炮的四倍,相當於T-34坦克的三倍和IS-2(斯大林-2)坦克的兩倍。需要注意的是德國的軍工生產受過晚的總動員(43年2月開始)必須建造大量潛艇和本土防空力量,並不能像蘇聯一樣把所有力量投入到陸軍和前線空軍的生產中去(蘇聯T-34坦克最大的生產地下塔吉爾的183坦克廠戰前是生產火車頭的,而戰時蘇聯幾乎全部的鐵路器材都來自援助)。因此單純把坦克產量對比蘇聯過低歸因於設計是不對的。
編輯本段作戰評價樹立了不可戰勝的神話
在戰爭中「虎I」擊毀了大量的敵軍坦克和其它裝備,在對手心中樹立了不可戰勝的神話、留下了威力巨大的深刻印象。「虎I」裝備的88mm炮威力巨大,這使它成為所有盟軍坦克危險的對手,它那厚重的裝甲使它幾乎堅不可摧,88mmL56最大有效射程應該是2000米左右,在1200-1600米左右,此時88mmL56的彈道非常平直殺傷概率較高。
但是虎I坦克也存在一缺陷,其中防護上最大的缺點是它位於車體後部的發動機頂蓋裝甲(而非謠傳的「後部裝甲」),僅由25mm的鏤空鋼板構成。因此在1944年初生產的虎式坦克,頂蓋裝甲增厚到了40mm。機動性方面,虎I坦克的重量限制了其橋梁、道路的通過性,在基礎建設較差的軟土泥濘地質地區,如蘇聯,這個缺點尤為明顯。火力上的缺點在於它以液壓操作的炮塔機件轉動的較為緩慢(轉360度需要45秒),大多數時候德國車手需採用車體和炮塔同時轉動的方式來加快不同方向上目標的切換。炮塔也可以人工轉動,除了在對角度的微調外,極少在戰場上做如此的動作。
虎式坦克能夠在500米內擊穿斯大林2早期型坦克的正面裝甲,或在1000米擊穿後期型斯大林2坦克的炮塔正面,或是擊穿丘吉爾坦克的正面(包括丘吉爾Ⅳ)。能夠在更遠的距離正面摧毀絕大多數對手,如T-34坦克、M4謝爾曼坦克。
盡管人們認為虎王(虎2)是虎1的繼承和替代,但是實際上虎王和虎1是兩種完全不同的重型坦克。虎王的設計初衷是考慮裝上大威力、可*性高的坦克炮,在虎1的88毫米L56倍口徑坦克炮的基礎上,德國人發展出了更大威力的88毫米L71倍口徑的坦克炮。虎王坦克的設計最終由德國的兩家公司:位於德國卡塞爾(德國東部城市)的亨舍爾公司和位於德國斯圖加特(德國西南部城市,巴登-符騰堡州首府)的波爾舍(保時捷)公司來競爭。2家公司都各自拿出了兩種設計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