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汽车产业 > 农业的工业化是什么

农业的工业化是什么

发布时间:2024-03-25 21:27:36

❶ 工业化是什么意思

工业化是工业或第二产业产值。

工业化通常被定义为工业或第二产业产值在国民生产总中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以及工业就业人数在总就业人数中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

工业发展是工业化的显着特征之一,但工业化并不能狭隘地仅仅理解为工业发展。因为工业化是现代化的核心内容,是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工业发展绝不是孤立进行的,而总是与农业城市化和服务业发展相辅相成。

(1)农业的工业化是什么扩展阅读:

中国最早的工业化思想可以追溯到1840年鸦片战争失败之后以洋务运动为代表的近代工业思想,洋务运动标志着中国工业化的开端。虽然辛亥革命后中国也逐步形成了一些现代工业的基础,但几经战争破坏。

到1949年几乎没有留给新中国多少经济遗产,当时中国的经济基础甚至落后于同期的印度。我国真正意义上的大规模工业化进程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开启的。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开始了伟大的社会主义工业化进程,这一进程可以划分为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大历史时期,分别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时期以及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时期。

❷ 工业化的重要意义

问题一:工业化的意义 所谓工业化,主要是指工业在一国经济中的比重不断提高以至取代农业,成为经济主体的过程。简单的说就是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化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这一过程的特征主要是农业劳动力大量转向工业,农村人口大量向城镇转移,城镇人口超过农村人口。工业化是现代化的基础和前提,高度发达的工业社会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中国实现工业化的任务,是第一个五年计划提出来的,从“一五”计划算起,我国为实现工业化已经奋斗了半个世纪,把一个落后的农业大国建设成为拥有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并有一部分达到现代化水平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但是,中国的工业化任务还没有完成,总体上看现在还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突出表现在: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城镇化水平较低,农村人口在全社会劳动力和总人口中占50%左右;产业结构层次低,竞争力不强,工业特别是制造业的技术水平还不高,服务业的比重和水平同已经实现工业化的发达国家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工业化的任务不完成,现代化就难以实现。因此,继续完成工业化,仍然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重要而艰巨的历史任务。

问题二:为什么说工业化在经济发展中发挥决定作用? 工业化的两点含义:(1)工业化意味着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一国借助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源,逐步提高加工原料以制成消费品与资本品和提供劳务的能力。(2)工业化意味着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表现为制造业和服务业在国民收入和就业人口中的比重逐渐上升,农业在国民收入和就业人口比重逐渐下降。发展经济学中论证工业化的必碰粗要性和重要性的理论主要有:(1) 恩格尔法则:在经济增长过程中相对扩大。工业化是经济增长的必须结果。可以设想,工业化又将大力促进经济增长。(2) 刘易斯人口流动模式:把农业剩于劳动转移到工业部门中去,有助于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更有利于工业资本的积累,使整个社会生产力上升实现工业化。简单地说工业化是二元经济结构改造的必由之路。(3) 贸易条件恶化论:在发展中国家初级产品对制成品的贸易条件有不断恶化的趋势。为了扭转这一趋势。改变自己在国际贸易的不利地位,发展中国家必须努力发展自己的工业,以代替进口的工业品。(4) 联系效应论:应当把资本合理投 *** 系效应最强或较强的产业,农业部门的联系效应较弱,而工业部门特别是资本品工业部门的联系笑亏镇效应较强,因此,为了取得合乎愿望的经济发展效果,实现现代化目标,发展中国家必须努力发展工业,进行工业化。

问题三: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意义 1、实现工业化,是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2、新型工业化道路是以信息化带动的工业化,是以科技进步为动力,以提高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为中心的工业化,是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相结合的工业化,是充分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的工业化。3、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从中国国情和世界经济发展情况出发,既遵循工业化客观规律,有体现时代特点的工业化道路。它是在对我国经济发展阶段作出准确定位的基础上,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4、推进经济结构调整的增长方式,是实现我国经济持续发展协调健康发展的重要着力点。5、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必须确实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是保持我国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一个带有全局意义的根本性转变。

问题四:大力发展工业的意义 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强调两点:

1、这是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从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促进了为生产服务的第三产业的发展;第一、二产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为第三产业提供了劳动力来源;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和消费结构的变化为第空陆三产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科技水平的提高推动了第三产业的发展;国际经济技术交流推动了第三产业的发展等五个方面论证。

2、它的发展程度已成为衡量现代经济发展程度的主要标志。

在经济发达国家,第三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很大,并且继续呈上升趋势,已经成为这些国家最庞大的产业部门。第三产业的就业在发达国家持续上升,尤其是在二战之后,上升趋势更为明显,说明发达国家工业化已趋于成熟,并开始迈进所谓“后工业化社会”。

我国第三产业的状况:与其他国家横向比较,我国第三产业相对滞后,第三产业在GNP和GDP中所占比重较低,不仅远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甚至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而且就业人员在总就业人数中所占比重比较低。与我国第一、二产业在GNP和GDP中所占比重的纵向比较,第一产业比重下降,自1978年到1997年,20年间下降了近10个百分点。第二产业稳中波动,无论是上升还是波动变化趋势都不大。第三产业的产值比重是基本上呈现上升趋势,改革开放20年间,上升了近9个百分点。可见,中国的产业结构在不断调整之中,朝着合理的方向发展。

我国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重要意义:这一内容是本框题的重点内容。书中从三个角度论述了我国发展第三产业的意义:第一、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可以有效推进我国的工业化和现代化。人类生产活动发展的历史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以农业和畜牧业为主;第二个阶段以工业的大规模发展为标志,即所谓工业化阶段;第三个阶段以资本和劳动力大量涌入信息业和各类技术服务业等为特征,即现代化阶段。我国现在仍然是一个农业大国,面临着加快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的双重任务,必须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第二、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可以扩大就业,保证社会安定。就业问题既是一个经济问题,又是一个政治问题,这个问题解决不好,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关系到社会的稳定。我国现在一年的犯罪率高于建国后十年的犯罪率,就说明了这一问题。第三、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可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问题五:发展新型工业化的意义 第一,有利于促进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产业竞争力的提高。第二,有利于保证我国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第三,有利于扩大就业,充分发挥我国的人力资源的优势。第四,有利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问题六: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原因和重大意义是什么? 新型工业化道路 *** 十六大提出的我国实现工业化的新道路。工业化是工业(特别是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是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工业化是现代化的基础和前提,高度发达的工业社会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在新的科技革命突飞猛进、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资源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的情况下,我国必须突破传统工业化模式,走一条有时代发展特点、符合客观规律和我国国情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才能确保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 十六大报告指出,实现工业化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艰巨的历史性任务。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发挥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重要作用,注重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改善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要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要优先发展信息产业,在经济和社会领域广泛应用信息技术。要正确处理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关系。

问题七:@为什么中国必将成为发达工业化国家 通过新型工业化道路,中国能够较快地基本实现工业化,这将使世界工业化人口增加一倍,共享工业化成果;极大程度遏制南北差距拉大。从世界范围看,中国基本实现工业化具有重大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就控制人口增长数量而言,中国在工业化进程中控制人口增长的举措及其成就9熏是对世界的巨大贡献。按20世纪70年代的生育率计算,中国实行计划生育近30年来共少出生了3.38亿人,这意味着如果没有中国的贡献,世界60亿人口日(1999.10.12)将提前四年到来。按国际通用标准,目前人口基数庞大的中国的人口增长率在世界各国中已处于低增长率的行列,这在很大程度上缓解全球人口问题的巨大压力。其次,中国实现工业化,将使世界工业化人口增加一倍。据中国社科院人口研究所专家预测,2020年中国人口将达14.8亿人,世界总人口将增至77.3亿人,中国占世界人口的比重由现在的21%降为19.1%。目前工业化国家的人口不到全球总人口的20%,由于工业化国家人口增长率较低而广大发展中国家则较高,到2020年这些工业化国家的人口总数占比也不会超过20%。考虑到中国正处于工业化中后期且GDP增速在发展中国家中首屈一指,中国完全有可能在发展中国家中率先实现工业化。这就是说,单一个中国实现工业化,就使将近20%的世界人口实现工业化,这是中国对世界的巨大贡献。最后,中国实现工业化将使世界工业化人口再增十几亿,对南北差距拉大无疑具有重大的遏制作用。从总体上看,南北差距是在不断扩大的,其主要原因是占发展中国家绝大多数的欠发达国家经济状况在恶化。据联合国统计,1980年北方国家的GDP是南方国家的3.6倍,目前差距扩大到4.1倍;从个人收入看,1960年富国与穷国差距为31∶1,目前为74:1。特别严重的是,目前发展中国家中经联合国批准的最不发达国家已从1971年的25个增至目前的49个。虽然从发展中国家分化出来的新兴工业化国家和石油出口国,以及20世纪90年代以来亚洲一些发展中国家(中国除外)的经济增长迅速,皆有助于制约南北差距进一步拉大,但制约作用仍然有限。因此,中国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实现工业化,无疑将对南北差距拉大具有重大的遏制作用。二中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对已有工业化道路深刻反思的结果,对世界其他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其中的大国具有重大借鉴意义。在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日益成为全球性问题,严重威胁着世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情况下,包括中国在内的所有发展中国家应当对迄今已有的工业化道路进行认真反思。中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至少体现三个向度的反思:第一、对发达国家工业化道路的反思。发达国家工业化道路的主要特点是:在实现工业化过程中特别是快速发展时期,大多数是以能源高消耗、环境破坏为代价,即“先发展,后治理”;注重机械化和自动化,与此问时出现了严重失业问题;往往遇到严重的资金瓶颈、技术瓶颈和市场瓶颈;都是在工业化之后推行信息化。显然,在人口、资源、环境等全球性问题日趋恶化、新科技革命和信息化浪潮席卷全球的新国际环境里,这种特点的工业化道路是难以重复的,发展中国家必须找到一种新的发展道路。中国努力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在充分考虑中国国情和世界经济发展趋势、深刻反思发达国家工业化道路的基础上,通过实践摸索出来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工业化道路。通过这条全新道路,中国完全可以在工业化过程中推进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从而发挥后发优势,加速度推进工业化进程。在实现工业化的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强调处理好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同......>>

问题八:论述中国得工业化发展历程 判断工业化发展阶段的主要依据
(一)划分工业化阶段的经典理论
经济发展过程中,产业结构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变化,即第一产业的比重不断下降;第二产业比重是先上升,后保持稳定,再持续下降;第三产业比重则是先略微下降,后基本平稳,再持续上升。
对此现象,国外经济学家钱纳里、库兹涅兹、赛尔奎等人,基于几十、上百个国家的案例,采取实证分析的方法,得出了经济发展阶段和工业化发展阶段的经验性判据,进而得出了“标准结构”。不同学者对发展阶段的划分不尽相同,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钱纳里和赛尔奎的方法,他们将经济发展阶段划分为前工业化、工业化实现和后工业化三个阶段,其中工业化实现阶段又分为初期、中期、后期三个时期。判断依据主要有人均收入水平、三次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城市化水平等标准(见表1)。
具体而言,完成工业化进入后工业化阶段的主要标志是:人均GDP超过11170万美元(2005年美元,购买力平价);农业在三次产业结构中的比重小于10%,而且第三产业的比重高于第二产业;农业就业人口比重小于10%;城市化水平超过75%。进入工业化后期的标志是:农业在三次产业结构中的比重小于10%,但第二产业的比重仍然大于第三产业;农业就业人口比重为10%-30%;城市化水平为60%-75%。
按此标准,美国完成工业化并进入后工业化阶段的时间是1955年,当年工业(不包括建筑业)比重为39.1%,达到最高值。日本、韩国进入相同阶段的时间分别为1973年、1995年,工业比重的最高值分别为36.6%、41.9%。
此外,工业内部结构也发生显着变化。工业化初期,纺织、食品等轻工业比重较高,之后比重持续下降;工业化中期,钢铁、水泥、电力等能源原材料工业比重较大,之后开始下降;工业化后期,装备制造等高加工度的制造业比重明显上升。对工业内部结构的变化,德国经济学家霍夫曼提出了“霍夫曼定理”――在工业化进程中,霍夫曼比率或霍夫曼系数(消费品工业的净产值与资本品工业净产值之比)是不断下降的,特别是进入工业化中期,霍夫曼比率小于1,呈现出重化工业加速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需求结构、供应结构和比较优势的变化是造成结构变化的根本原因。从需求的角度来看,消费是沿着衣食住行以及非物质消费的方向升级;从供给和比较优势的角度来看,一个国家要素禀赋优势是沿着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知识升级。消费和供给两方面的共同作用使得经济增长呈现出农业―轻工业―能源原材料工业―高加工度工业―服务业的变化轨迹。
(二)经典理论面临的挑战
上述划分工业化发展阶段的经典理论,是基于几十年前的时代背景得出的经验性结论。而新的时代特征却对经典理论形成了一定的挑战,主要有:
一是全球化的影响。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不断向纵深发展的全球化浪潮,使得国际产业分工转变为产业链的垂直分工,市场的边界得到了极大的扩展。发达国家主要从事研发、设计、品牌以及管理组织的环节,这些环节多属于服务业;而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新兴经济体主要从事加工和组装,这些环节多属于制造业。全球化使得发达国家形成了服务于全球的服务业,使其服务业比重更高;新兴经济体形成了服务于全球的制造业,其制造业比重也更高。这样,就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经典理论的“标准结构”。
二是产业分工细化的影响。更多地体现在服务业不断地从制造业部门分离出来,形成了独立且服务于制造业的服务业新门类,例如,出现了大量的独立设计、研发、创意公司,使得相关的服务业得到快速发展。此外,专业分工的细化产生了对生产 *** 业的大量需求。例如,对第三方物流、商务咨询等服务需求的快速增长。最后,现代产业形态还出现了制造业服务化的特点。这样......>>

问题九:推进新型建筑工业化具备什么意义 新型建筑工业化是一种整合设计、生产、施工等整个建筑产业链的可持续发展的新型生产方式,是建筑业的发展方向。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我国建筑业更是面临着发展理念更新、生产方式变革、生产成果转化的重要任务,在这重要的历史时期,推进新型建筑工业化具有重要意义:
一是实现建筑施工从“建造”到“制造”的跨越,实现一种高效、低碳和环保要求的建筑业生产方式的变革;
二是有效地提高建筑业的科技含量,降低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促进建筑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推动建筑业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效益型和科技型的转变;
三是通过模块化设计、工厂化制造、集成化施工,形成建筑工厂化生产和施工能力,显着提高建筑业的劳动生产率,同时 更有力地保证安全和质量。

❸ 农业的工业化(农业的现代化),工业的农业化,大家谈谈!

这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现象,土地上本来就承载不了那么多农民,农业也不需要那么多劳动力,随着农业现代化程度的提高,其对劳动力的需求一直在减少。虽然中国的耕地在减少、农业从业人口在减少,但是中国农业却年年丰收,这主要得益于农业基础设施和科学技术的贡献,也是农业现代化的体现。

中国正处地剧烈的城市化进程之中,这是其它国家发展过程中也曾经经历过的,但是不同之处在于,中国的社会发展太快,城市化进程也非常迅猛。越来越多的人在城里工作,城市是消化劳动力的主要场所,农民进城也是再自然不过的了。变农民为市民,引导农民从事其它行业是中国人口就业的必然之路,实际上,现在的中国从事农业生产、以农业为主要收入来源的人口已经很少了,但是由于受城乡二元结构的制约,在中国农民的定义仍然局限于户口标准,这已经完全脱离实际了!

传统化石燃面临资源枯竭的窘境,当然事实没有那么严重,各种化石燃料仍有很大潜力,但在可以预见的未来,核能、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的比重会不断增大,各种清洁的、可再生燃料是未来的能源的发展方向之一,以乙醇为主要介质的生物燃料必将在未来扮演重要角色,所以农业也是未来燃料的一个重要来源,在巴西生物燃料已经占到了很大的比重,在我国乙醇柴油也有广泛的使用。但是生物能源的开发并不意味着会消耗大量劳动力,因为现在的生物燃主要来源于甘蔗和桔杆等,这类作物要么本身就是农业的废弃物,要么适合于大规模机械化的种植,不像蔬菜那样需要精工细作,因而不应把生物燃料的开发作为解决农民就业问题的重点。

❹ 什么是农业国工业化理论

农业国也需要工业化发展,主要体现在农业生产工具,如自动捕捞船,自动收割机,智能大棚等等,其次也体现在农产品加工体系(此部分属工业),如秸秆和畜禽粪便用来发电,秸秆和树枝能做碳,动植物脂肪能做生物柴油,天然树脂和天然橡胶,水果做酒精等等。

❺ 什么叫工业化完成的标志是什么

工业化通常被定义为工业或第二产业产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以及工业就业人数在总就业人数中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工业发展是工业化的显着特征之一,但工业化并不能狭隘地仅仅理解为工业发展。因为工业化是现代化的核心内容,是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工业发展绝不是孤立进行的,而总是与农业城市化和服务业发展相辅相成。所谓工业化,主要是指工业在一国经济中的比重不断提高以至取代农业,成为经济主体的过程。简单的说就是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化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这一过程的特征主要是农业劳动力大量转向工业,农村人口大量向城镇转移,城镇人口超过农村人口。

❻ 工业化是什么意思

工业化是利用应用科学以发展工艺技能的过程。

工业化通常被定义为工业(特别是其中的制造业)或第二产业产值(或收入)在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中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以及工业就业人数在总就业人数中比重不断上升的过程。工业发展是工业化的显着特征之一,但工业化并不能狭隘地仅仅理解为工业发展。

因为工业化是现代化的核心内容,是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工业发展绝不是孤立进行的,而总是与农业城市化和服务业发展相辅相成。

工业化特点

现在中国还提出新型工业化的概念,所谓新型工业化,就是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就是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工业化道路。与传统的工业化相比,新型工业化有两个突出的特点。

一是以信息化带动的数盯、能够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工业化,以科技进步和创新为动力,注重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以质优价廉的商品争取更大的市场份额。二是能够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工业化,要强调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强调处理好经济发展与人口、源运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降低资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

以上内容参考薯裂和:网络—工业化

❼ 下列哪些体现了现代农业发展的工业化( )

下列哪些体现了现代农业发展的工业化( )?
b.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拓展农业发展空间

❽ 农业现代化过程中的工业化、城镇化、产业化、信息化、现代化研究

我国提出工业化、城镇化、产业化、信息化、现代化的五化目标已经被党的十七大确定为国家战略,农业现代化与五化都有关系,但是核心是工业化和信息化的融合,没有信息化条件下的工业化、城镇化就无法实现农业的现代化。

综观世界发达国家的发展道路,可以明显看出,当工业发展到达一定水平和阶段后,许多国家都选择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发展模式。与欧美工业化国家的路径不同,日韩与我国同属东亚,在摆脱落后农业、农村的生产方式、生活模式方面,其特点有许多相似之处。

工业反哺农业是农村现代化的牵引车。自1960年代初至今40多年间,日韩两国虽面临着不同的国内外形势,分别走过一段曲折的道路,但推进农业及农村现代化的决心和规划始终未变。从韩国的“新村运动”到“汉江奇迹”,从日本的“国民经济倍增计划”到目前推行的各项农政改革,日韩两国政府都付诸巨大精力和财力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

工业反哺农业是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的牵引车。以国民经济的强劲增长和雄厚的财力为后盾,最大限度地支持和保护农业,是工业化国家扶持农业的通常做法。日韩两国都用以工促农和以城带乡的实践,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日本国家财政对农业的支持力度和保护程度是所有发达国家中最高的。若再加上地方政府预算支出,日本财政支农资金超过农业GDP总额。2003年日本用于农业的预算23667亿日元,约折人民币1690.5亿元,比我国2001年农业预算1457亿元高16%。而当年日本耕地面积为476万公顷,农户298万户,若将此预算折摊到耕地和农户,则每亩达2,368元,每户达56,728元人民币。日本农业政策本身含金量高,政府每推行一项政策必然配套一定量的资金,这也是农业政策兑现率较高的主因。

日韩推行的以工哺农政策及其取得的丰硕成果,引发了我们一系列思考,深切感到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先后提出的城乡统筹战略、“两个趋向”重要论断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十分英明,意义深远。深刻认识和正确把握这些重要论断和战略,适时调整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加大工业对农业、城市对农村的支持力度,不仅是工业化国家的成功经验和普遍做法,也是我国推进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

加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提高农民组织化水平是实现农业与农村现代化的基础。在日本和韩国,把农户连起来的组织就是农业协同组织(简称“农协”)。农协是日韩农业经营体制的一大特色和骨干力量,在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业、农村及农民地位,推进农业现代化等方面,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日韩农协制度有以下五个突出特点:一是法律引路;二是政府扶持;三是组织严密;四是功能齐全;五是实力雄厚。

通过中日韩三国对比,我们深深感到,在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方面,我国与日韩两国相比存在巨大的差距。虽然我国已确立了农户家庭承包经营的合理体制,但我国农户户均经营规模还不及日韩的1/3,如此超小规模的经营,如何进一步发挥组织保障体制和机制作用,至今仍未破题。实践证明,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作用,基层政府不能替代,农业产业化的龙头企业也难以取代。虽然我国相继建立了一些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但目前还远远不成气候。农业经营体制长期未能理顺,已成为推进农村各项改革和发展的瓶颈,必须增强我们的忧患意识,加快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步伐。这也是日韩推进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经验给我们的最大启示。

日韩经验给我们的思考。2006年是新农村建设的开局之年,日韩两国在几十年农村建设过程中积累的许多有益经验给我们带来了思考。要切实为农民解决最紧迫的实际问题。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主体,必须让他们充分参与,见到利益,得到实惠,切忌把长官意志强加给农民,日韩两国在建设农村中最成功的经验是政府适时推行优惠政策,将工业引入农村,为农民提供兼业机会,提高农民收入。

要引导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参与农村建设。日韩两国十分重视城乡互动和交流,城里不少的企业、机关、学校等都与农村建立了合作关系。韩国继“新农村运动”后,又于2004年开始推行“一厂一村”运动,即城里的公司企业自愿与乡村建立合作交流关系,对其进行“一帮一”支援,正在迅速扩展成为全社会参与的支农运动。这项运动得到了卢武铉总统的首肯,并由农林部列为2005年的重点方针,现已列入五年规划。目前,“一厂一社”逐步由人员交流向资金物资援助为主转变,并计划将“一厂一村”逐步扩大为“一校一村”、“一小区一村”、“一店一村”、“一机关一村”,更大范围加大反哺农村的力度。我国辽宁省大连市正在开展的“厂村结合”也收到了良好效果。

要建设具有田园特色的新农村。日韩两国在推进农村建设中,尤其注意如何将农村的优良传统与现代化有机结合起来。我国在建设新农村过程中,必然将对旧村进行重新规划,而在制定规划时,必须力戒将城市规划原封不动地进行复制,要充分吸取小城镇建设中的教训,力求使新农村保持现代田园景色。

要尽快培养新农村的管理人才。农村建设既包括诸如基础设施等方面的硬件建设,又包括教育、文化、卫生、管理等软件建设。日韩农村建设中除重视提高农民素质外,还十分注意对村级干部的培训,以提高其管理水平。日本通过政府及农协两个途径培养大量农村管理干部,从而使农村管理井然有序。

要着重解决山区农村建设问题。中日韩三国均有相当数量的山区农村。而与平原地区农村相比,山区尤其是深山区农村建设相当滞后,难度更大。日韩两国在进行山区农村建设时,着重抓通路、通水、通电,为山区农民改善自然环境,打造发展山区特色经济的平台。在我国新农村建设中,中西部尤其是山区农村是重点和难点地区,如何加大对山区农村的建设力度,使这些农村既改善了条件,又发展了经济,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

要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为了推进农村建设,日韩两国均出台了许多法律与政策,为全面推行农村建设保驾护航。日韩农业经济学家普遍认为,农村建设比城市建设更为复杂,是一项艰巨的系统工程,必须有相应的制度保障,否则,农民会认为政府只是在空喊口号。

❾ 农业现代化过程中的工业化、城镇化、产业化、信息化、现代化研究

我国是个农业大国。根据世界农业的走势和我国农业发展现状,专家认为未来我国农业生产将呈现五大趋势: 从"平面式"向"立体式"发展。利用各种农作物生产过程中的"时间差"和"空间差"进行各种综合技术的组装配套,充分利用土地、光照和作物、动物资源,形成多功能、多层次、多途径的高产高效优质生产模式。 从纯农业向综合企业发展。以集约化、工厂化生产为基础,以建设人与自然相协调的生态环境为长久的目标,集农业种植、养殖,环境绿化,商业贸易,观光旅游为一体的综合企业,引发了"都市农业"的兴起。 从单纯生产向种植、养殖、加工、销售、科研一体化发展。变单纯的生产企业为繁殖、养殖、生产、贮藏、加工、销售一条龙产业化企业。甚至许多企业都有自己的研究机构,研究项目,兴起了一批产业化的龙头企业。 从机械化向电脑自控化、数字化方向发展。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在减轻体力劳动,提高生产效率方面起到了重大作用。电子计算机的应用使农业机械装备及其监控系统迅速趋向自动化和智能化。计算机智能化管理系统在农业上的应用,将使农业生产过程更科学、更精确。带有电脑、全球定位系统(GI),地理信息系统(GIS)及各种检测仪器和计量仪器的农业机械的使用,将指导人们根据各种变异值况实时实地采取相应的农事操作,这些赋予农业数字化的含义。 从土地向工厂、海洋、沙漠、太空发展。生物技术、新材料、新能源技术、信息技术使农业脱离土地正在成为现实,实现了工厂化,出现了白色农业,蓝色农业,甚至在未来出现太空农业。

“十五”计划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提出了四个方面的具体指标:
农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降到13%以下。随着经济发展,农业增加值下降是个必然趋势,但是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不会随之下降,对整个国民经济的支撑反而越来越大。今年一段时期面临的重要突出问题是,在农业占GDP的比重不断下降过程中如何加强和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

畜牧业占农业增加值的比重要提高到35%以上。发展畜牧业对于调整农业结构、促进农业进一步发展、扩大农业市场、增加农业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改善人民食物结构都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十五”期间,再转移4000万农业剩余劳动力。前几个五年计划中,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主要靠乡镇企业的发展,而现在则主要通过农民流动进城解决就业。

农民人均纯收入平均每年要增长5%。

这四个指标既论述了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又强调了农业的结构调整,还论述了人口布局、劳动力布局、就业格局的变化,人民收入的增长问题,这四个指标涵盖量非常大,既让人感到振奋,难度也很大。

关于农业现代化。现代化过程是个继续发展,继续演进的过程。农业现代化也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动态的概念。学习国外的现代化不能照抄照搬其外在形式,而要把握内在实质,根据本国的国情展开。研究农业现代化一定要和当前所处的阶段紧密地结合起来,我国正处在工业化任务尚未完成,而信息化时代已经到来的阶段。在农业现代化过程中,既要利用工业化的直接成果,又要大规模地采用信息化的手段来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在新形势下研究农业现代化一定要把握住时代的脉搏、阶段的特点,瞄准国际市场,瞄准国际水平,根据各地农业发展不同的历史背景、自然条件来制定规划、纲要、指标。

目前我国在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的技术路线方面,必须注意到我国农业技术结构的现状和农村经济的条件,技术路线的执行应能促进技术结构的优化。在技术结构上,我们应建立多元复合型的农业技术结构;在技术路线上,应选择以生物技术、有机技术为导向,以工程技术为辅的综合型农业技术路线。在综合发展中突出重点,抓住农业技术创新向高新技术方向发展的突破点,积极稳妥地推进农业技术创新和农业产业化。
(二)大力发展精细农业 采用精细形态生产方式的原因,首先是土地、水、能源等自然资源日益医乏,为了经济地利用各种有限资源,只能采取四大密集:技术密集、劳力密集、资金密集和生态密集的手段。其次,运用精细形态的生产方式,可以在过去不能或很难从事农业生产的土地或空间进行生产。例如,干旱缺水、山地陡坡、盐渍滩涂乃至沼泽荒漠地区,都可以用水栽法转变为生产基地。水栽法不用土地,而是用营养液,在控制环境的条件下进行生产。这样,不但延长了生产季节,也扩大了生产的空间。中东一些炎热、干旱、缺水的地区,过去不能生产新鲜的蔬菜,目前已经用水栽法解决了问题。第三,发展中国家在工业化过程中,如果采用精细形态的农业生产方式,创造出高科技、高收入的农业,就一定会吸引青年扎根农村,使农村成为真正大有可为的广阔天地。第四,精细形态的农业,在交通方便、风光秀丽的地区,只要稍加装备、经营,就可以成为观光农业和休闲农业中心。这样,既可增加收入、促进农产品销售,又可以让城市居民领略田园风光;牧歌情调。

阅读全文

与农业的工业化是什么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奥迪c9小保养用什么机油 浏览:299
工业40的推手是什么 浏览:29
英国工业革命出现了哪些部门 浏览:641
奔驰s8落地多少 浏览:769
汽车上牌业务员做什么 浏览:505
宝马车怎么看是哪款车 浏览:385
老款奥迪如何查看胎压是多少 浏览:254
工业风地板砖用什么铺 浏览:794
三十岁宝马x3多少钱 浏览:539
汽车除尘掸子哪个好 浏览:66
夏津哪里卖汽车真皮坐垫 浏览:621
奥迪发动机用什么驱动 浏览:832
汽车上v是什么牌子 浏览:943
ipad如何连接汽车中控台 浏览:807
奔驰斯玛特八年转让多少钱 浏览:937
都安县有哪些汽车厂 浏览:665
宝马行李箱盖板开关怎么安装 浏览:526
工业设计和艺考哪个好 浏览:60
途观l对比宝马x3哪个空间大 浏览:469
奥迪全景360度影像记录在哪里 浏览:6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