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汽车产业 > 新中国航空工业是在什么形势下建设起来的

新中国航空工业是在什么形势下建设起来的

发布时间:2025-08-02 14:14:26

‘壹’ 中国航空工业是什么时候建立的

中国航空工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建立起来的。1949年11月人民空军的建立和1950年10月开始的抗美援朝战争,加速了创建航空工业的进程,1951年4月,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和政务院决定成立以聂荣臻为主任、李富春为副主任的航空工业管理委员会,重工业部设立了航空工业管理局。新中国航空工业开始建立时,只有16个小型航空工厂和两个兵工厂、300多台设备和9000多名职工,由于全体职工的努力,克服了物质条件和技术条件上的种种困难,迅速开展了飞机、发动机修理工作。到1952年底,共修理飞机473架、发动机2627台,有力地支援了抗美援朝战争。

从1953年开始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把航空工业列为国家重点建设项目,苏联曾对中国航空工业的建立提供技术援助。1954年7月,新中国生产的第一架飞机-初教5试制成功。紧接着,1956年又试制成功国产第一架喷气歼击机歼5。1957-1958年,制成多用途运输机-运5和自行设计的初级教练机-初教6。1959年超音速喷气式歼击机-歼6又试飞成功。中国航空工业从修理到制造以及走向自行设计,由生产活塞式发动机的飞机到掌握喷气式飞机制造技术,仅用了七八年的时间。中国成为当时世界上少数几个能够成批生产喷气式飞机的国家之一。

‘贰’ 中国最早的四大军工企业什么

中航工业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简称“中航工业”)是由中央管理的国有特大型企业,是国家授权投资的机构,于2009年11月6日由原中国航空工业第一、第二集团公司重组整合而成立。集团公司设有航空装备、运输机、发动机、直升机、机载设备与系统、通用飞机、航空研究、飞行试验、贸易物流、资产管理、工程规划建设、汽车等产业板块,下辖200余家成员单位、有20多家上市公司,员工约40万人。2009年7月8日,美国《财富》杂志公布世界500强企业最新排名,中航工业首次申报并成功入选,排名第426位,成为首家进入世界500强的中国航空制造企业和中国军工企业。2011年中航工业第三次入围《财富》世界500强企业,排名310位。截至2011年6月,中航工业资产规模为5000亿元。中航工业系列发展歼击机、歼击轰炸机、轰炸机、运输机、教练机、侦察机、直升机、强击机、通用飞机、无人机等飞行器,全面研发涡桨、涡轴、涡喷、涡扇等系列发动机和空空、空面、地空导弹,强力塑造歼十、飞豹、枭龙、猎鹰、山鹰等飞机品牌和太行、秦岭、昆仑等发动机品牌,为中国军队提供先进航空武器装备。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将寓军于民、军民融合作为重要发展原则,以新理念、新思路、新举措大力发展军民用运输机产业,研制生产新舟60、新舟600、新舟700系列涡桨支线飞机,运-8飞机、运-12飞机,直-9直升机等多种机型,是ARJ21新支线客机的主要研制者和供应商,是大飞机重大专项的主力军。按照只有合作伙伴、没有竞争对手的理念,在世界航空工业领域进行广泛合作与交流,在开展枭龙飞机、K8飞机、EC120直升机、ERJ145涡扇支线客机等国际合作项目的同时,积极参与国际重大航空项目的开发,大力开展航空转包生产业务;将航空高技术融入汽车、摩托车及其发动机、零配件等领域,大力发展燃气轮机、制冷设备、电子产品、环保设备、新能源设备等机电产品,并提供飞机租赁、通用航空、交通运输、医疗服务、工程勘察设计、工程承包建设、房地产开发等第三产业服务项目。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是中国科技发展的领军者之一,拥有由中国航空研究院和33个科研院所组成的高水平科研体系;拥有一大批院士和国家级专家;拥有一批达到亚洲一流或国际领先水平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和重大科研试验设施;拥有中航网联通国内所属成员单位,具备异地协同设计制造能力和现代化信息传输能力。
兵器工业
人民兵器工业是我党最早创建的军事工业部门,也是新中国国防科技工业的摇篮。1931年10月,中央军委在江西兴国县官田创建了我党历史上第一个兵工厂—中央军委兵工厂,由此揭开了人民军事工业的新篇章。在革命战争年代,广大兵工战士不怕牺牲、艰苦奋斗,涌现出一批以“中国保尔”吴运铎为代表的英雄模范,为革命战争取得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兵器工业抽调了大批管理干部和技术人员,支援航空、航天、船舶、电子等国防工业部门的创建和发展,为新中国国防工业建设奠定了基础。
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是1999年7月根据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关于深化国防科技工业体制改革的重大决策,在原中国兵器工业总公司的基础上改组设立的。集团公司不仅是我国陆军武器装备的主要研制、生产基地,同时也为海军、空军、二炮等诸兵种以及武警、公安提供各种武器弹药和装备,是我国国防现代化建设的战略性基础产业。
航天科技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是在我国战略高技术领域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着名品牌,创新能力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国有特大型高科技企业。成立于1999年7月1日。其前身源于1956年成立的我国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曾历经第七机械工业部、航天工业部、航空航天工业部和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的历史沿革。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是我国航天科技工业的主导力量,是国家首批创新型企业,拥有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航天动力技术研究院、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航天推进技术研究院、四川航天技术研究院、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中国航天电子技术研究院、中国航天空气动力技术研究院等8个大型科研生产联合体,以及中国卫星通信集团公司和中国长城工业总公司等11家专业公司、若干直属单位以及8个区域性航天产业基地、8家境内外上市公司。主要从事运载火箭、人造卫星、载人飞船和战略、战术导弹武器系统的研究、设计、生产和发射,专营国际商业卫星发射服务,具有大型系统工程管理的能力和经验。科研生产基地遍及北京、上海、天津、西安、成都、内蒙古、香港(深圳)、海南等地。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还积极运用航天技术,大力发展卫星应用、信息技术、新材料与新能源、航天特种技术应用、特种车辆及零部件、空间生物等重点领域,形成了军民融合的发展格局。长期以来,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国防现代化建设和科学技术进步做出了卓越贡献。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现有从业人员14万人,已培养形成了以重点学科带头人为代表的科技人才、以优秀企业家为代表的经营管理人才和以能工巧匠为代表的技能人才等五支人才队伍。其中,有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 33名,“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67名。在出成果、出人才的同时,孕育形成了航天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培育形成了以“以国为重、以人为本、以质取信、以新图强”为核心价值观、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航天特色的企业文化。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拥有11个国防科技重点试验室、20个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8个系统级研发中心和30多个重点专业研发中心。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以掌握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核心技术为目标,制定了航天核心技术计划,取得了数百项标志性成果,有力地推动了以载人航天和月球探测工程为代表的国家重大航天科技专项的立项研制。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成立以来,共获得了国家级科技进步奖43项,其中:特等奖3项,一等奖9项,二等奖27项;专利申请数量从1999年的19项上升到2009年的 1780 项,特别是专利申请中发明专利比例高达80.7%,位居军工集团之首。2006年,作为唯一一家军工企业,集团公司被列入国家首批创新型企业试点单位,并在2008年获得了“创新型企业”称号;2007年,集团公司获得了国家首次设立的“中国工业大奖”。2006年,集团公司党组被中组部、国资委党委授予了“全国国有企业创建‘四好’领导班子先进集体”称号。2006年、2010年,集团公司连续两届被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授予任期考核“业绩优秀企业”称号和“科技创新特别奖”。近年来,集团公司还先后获得“改革开放30周年杰出品牌”、“全国企业文化建设先进单位”、“最具价值之责任榜样”等荣誉称号。
目前,集团公司资产总额达1553亿元 。2009年集团公司营业收入近700亿元,利润总额超过了70亿元。在现有的125家中央企业中,集团公司在2008年度、2009年度经营业绩考核中连续2年进入前十名,稳居央企第一梯队。
当前,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正在加快构建航天科技工业新体系,加速发展宇航系统、导弹武器系统、航天技术应用产业和航天服务业四大主业,积极推进国内外交流与合作,致力创新,勇于开拓,全力铸造国际一流大型航天企业集团,努力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和人类和平利用空间的伟大事业作出新的贡献。
航天科工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简称“航天科工”)是中央直接管理的国有特大型高科技企业,前身为1956年10月成立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先后经历了第七机械工业部、航天工业部、航空航天工业部、航天工业总公司、中国航天机电集团公司的历史沿革。现有7个研究院、2个科研生产基地、6家上市公司、600余户企事业单位,遍布全国各地。现有职工12万人,各类专业技术人员超过40%,形成了一支综合素质高、业务技能精、作风形象好、敬业精神强的科研生产与经营管理队伍;拥有专业门类配套齐全的科研生产体系。
航天科工以“科技强军、航天报国”为企业使命,始终坚持“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核心价值观,大力发展航天防务技术,经过多年的励精图治,建立了完整的防空导弹系统、飞航导弹系统、固体运载火箭及空间技术产品等技术开发与研制生产体系,所研制的产品涉及陆、海、空、天、电磁等各个领域,导弹武器装备整体水平国内领先,部分专业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航天科工先后为国家提供了几十种性能先进的导弹武器装备,创造了我国国防武器装备建设史上的二十个“第一”,并在载人航天、月球探测工程等国家多个重大项目建设中做出了突出贡献,极大地提升了我国国防实力。在国庆60周年阅兵盛典上,集团公司共有11型导弹武器系统、5型装备底盘和4辆游行彩车接受了党和人民的检阅,极大地振奋了民族精神。
航天科工着眼于“大防务、大安全”发展理念,努力践行“放飞神剑、收获和平”的庄严承诺,积极拓展非传统安全领域发展空间,在信息技术、装备制造等方面开发了一系列军民结合高技术产品。自主研制的防伪税控系统、奥运安保科技系统、南水北调仿真系统、应急救援与保障装备等广泛应用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产生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从“平安奥运”拓展到“平安城市”商机初显,航天科工服务国家经济安全,打造“金穗、金卡、金盾”三大系统,并且成为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深圳大运会安保科技系统的总承包商以及中国商用大飞机配套供应商。在抗击冰冻雨雪灾害和四川汶川特大地震过程中,在我国成功举办北京奥运会过程中,航天科工先进的技术和装备发挥了十分关键的作用,彰显了强大的航天高科技实力和中央企业“顶梁柱”的作用。
集团公司是国家级创新型企业;被评为2009中国最具创新力企业,荣获中国企业自主创新百强第一名;是中国质量协会授予的中央企业首家质量管理创新基地;获得2009年度中国管理大会“具价值企业”荣誉等。
航天科工致力走中国特色的军民融合之路,统筹军民两业发展,突出“航天防务、信息技术、装备制造”三大业务板块,实施军民融合、创新驱动、人才强企、质量制胜“四大战略”,努力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今天,承载着50多年深厚文化积淀的航天科工正满怀信心,朝着“建设国际一流航天防务公司”的目标阔步迈进。
中国十大军工集团介绍: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 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 中国兵器装备集团公司 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 中国核工业建设集团公司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
中国十大军工集团的形成:七、八十年代政府中几个部门:核工业部、航天工业部、兵器工业部等,也曾经叫过五机部、七机部等,这就是中国现在十大军工集团公司的前身。后来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为了转变政府职能,把这些部门改为公司,即:中国核工业总公司、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中国兵器工业总公司,这就是原来的五大军工集团。1997年为了引入内部竞争机制,这五大军工集团均一分为二,形成了军工十大集团公司。
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是在原中国核工业总公司部分企事单位基础上组建的特大型国有企业,是国家授权投资的机构,按国家控股公司运行方式运行,由中央管理。公司拥有完整的核科技工业体系,由246个工业企业、公司、科研设计院所和事业单位组成,主要承担核动力、核材料、核电、核燃料、乏燃料和放射性废物的处理与处置、轴矿勘察采冶、核仪器设备、同位素、核技术应用等核能及相关领域的科研开发、建设与生产经营。
中国核工业建设集团公司是在原中国核工业总公司部分企事业单位的基础上组建而成的集科研设计、工程建设、金融贸易为一体的特大型国有企业,由中央管理。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是在原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所属的部分企事业单位的基础上组建成立的国有特大型企业,是国家授权的投资机构,由中央管理。公司主要研制、生产、经营航天运载器、航天器、各类战略战术导弹以及卫星地面应用系统等各类航天产品;专营国际商业卫星发射服务;开发、生产、经营机械、电子、化工、通讯、交通、计算机、医疗、环保等多种民用产品。
中国航天机电集团公司是在原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所属部分企业单位的基础上组建的国有特大型企业,是国家授权的投资机构,按国家控股公司方式运行,由中央管理。公司主营各类导弹武器系统及其他航天产品,兼营机械、电子、化工、通讯、计算机及其应用、卫星应用、交通运输设计、医疗器械及建筑等多种民用产品。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通常简称中航工业)是由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监督管理的国有特大型企业(又称中央企业),2008年11月6日由原中国航空工业第一、第二集团公司重组整合而成,实行母子公司和事业部管理体制,设有防务、飞机、发动机、直升机、机载设备与系统、通用飞机、航空研究、飞行试验、贸易物流、资产管理、工程规划建设、汽车等产业板块,下辖近200家子公司(分公司)、有20多家上市公司,员工约40万人。
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是在原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所属部分企业事业单位基础上组建的由中央管理的特大型国有企业,是国家授权投资机构,有61家成员单位。为我国海军提供现代化装备是中船集团公司的神圣使命,为我国航运提供船舶和船舶出口是中船集团公司的主要业务。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是由中央管理的特大型国有企业,是国家授权投资机构,有99家企事业成员单位。中船重工拥有我国最大的造、修船基地和雄厚的科技开发力量,可承担包括30万吨大型船舶在内的各种民有船舶和大型水面、水下战斗舰艇、各种军辅船舶、水中兵器及相关配套设备的研究、设计、建造和修理任务。
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是在原中国兵器工业总公司所属部分企事业单位基础上组建的特大型国有企业,是国家授权投资机构,按国家控股公司方式运行。公司拥有成员单位133家,承担坦克装甲车辆、火炮、导弹、炮弹等军品的研制、生产任务,同时开发民品,在机械、化工、光电特别是重型汽车、工程机械、动务传动、精细化工等领域具有雄厚的技术实力和开发、制造能力。
中国兵器装备集团公司(对外名称中国南方工业集团公司)是在原中国兵器工业总公司所属部分企业事业单位基础上组建的特大型国有企业、是国家授权机构和资产经营主体。集团公司拥有包括长安汽车有限责任公司、嘉陵集团有限责任集团公司在内76个成员单位。目前,公司已初步形成了“军民结合,以车为主,全面发展”的格局,以火炮系统、轻武器及其他单兵武器系统、弹药等产品为主的军品科研生产体系,是我国国防建设的重要力量,在军转民上已形成了以汽车、摩托车及其零部件为代表的支柱民品体系。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国有特大型企业集团。拥有8个大型科研生产联合体,包括:
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 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一研究院 北京)
航天动力技术研究院(航天四院 西安)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第五研究院 北京)
航天推进技术研究院(航天六院 西安南郊)
四川航天技术研究院
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航天八院)
中国航天时代电子公司(航天九院)
航天空气动力技术研究院(第十一研究院,原航天701所)
另外还有长城工业总公司、中国航天工程咨询中心以及若干个直属研究所、工厂、公司等。140多个企事业单位分布在全国各地。集团公司共有员工10万余人,已培育形成了以重点学科领域带头人为代表的科技队伍、以优秀企业家为代表的经营管理队伍和以能工巧匠为代表的产业工人队伍。有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32名。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是国有特大型独资企业,由中央直接管理。集团公司内设4个事业部,拥有6个大型研究院,共计180多个企事业成员单位,近l0万名职工中,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占40%。 集团公司以导弹武器系统为基业,以军民两用信息技术、卫星与卫星应用、能源与环保以及成套设备为主业。创建46年来,先后为国家提供了大量不同类型、性能先进的导弹武器系统,极大地提高了我国国防实力和部队装备水平;以成功发射"航天清华一号"卫星为标志,集团公司在微小卫星、固体运载火箭领域取得了长足进展;各类性能优良的航天产品成为在长征运载火箭、载人航天工程中不可替代的重要组成部分;以航天金税、金卡和金盾等为代表的高科技产品,对推动经济建设、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发挥出了巨大的作用。

‘叁’ 什么是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简称“中航工业”)是由中央管理的国有特大型企业,是国家授权投资的机构,由原中国航空工业第一、第二集团公司重组整合而成立。集团公司设有防务、运输机、发动机、直升机、机载设备与系统、通用飞机、航空研究、飞行试验、贸易物流、资产管理等10大产业板块,下辖近200家子公司(分公司)、有20多家上市公司。
中航工业系列发展歼击机、歼击轰炸机、轰炸机、运输机、教练机、侦察机、直升机、强击机、通用飞机、无人机等飞行器,全面研发涡桨、涡轴、涡喷、涡扇等系列发动机和空空、空面、地空导弹,强力塑造歼十、飞豹、枭龙、猎鹰、山鹰等飞机品牌和太行、秦岭、昆仑等发动机品牌,为中国军队提供先进航空武器装备。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将寓军于民、军民融合作为重要发展原则,以新理念、新思路、新举措大力发展军民用运输机产业,研制生产新舟60、新舟600、新舟700系列涡桨支线飞机,运-8飞机、运-12飞机,直-9直升机等多种机型,是ARJ21新支线客机的主要研制者和供应商,是大飞机重大专项的主力军。按照只有合作伙伴、没有竞争对手的理念,在世界航空工业领域进行广泛合作与交流,在开展枭龙飞机、K8飞机、EC120直升机、ERJ145涡扇支线客机等国际合作项目的同时,积极参与国际重大航空项目的开发,大力开展航空转包生产业务;将航空高技术融入汽车、摩托车及其发动机、零配件等领域,大力发展燃气轮机、制冷设备、电子产品、环保设备、新能源设备等机电产品,并提供飞机租赁、通用航空、交通运输、医疗服务、工程勘察设计、工程承包建设、房地产开发等第三产业服务项目。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是中国科技发展的领军者之一,拥有由中国航空研究院和33个科研院所组成的高水平科研体系;拥有一大批院士和国家级专家;拥有一批达到亚洲一流或国际领先水平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和重大科研试验设施;拥有中航网联通国内所属成员单位,具备异地协同设计制造能力和现代化信息传输能力。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秉承“航空报国、强军富民”宗旨,弘扬“敬业诚信、创新超越”理念,牢牢把握财富革命的契机,大力实施“市场化改革、专业化整合、资本化运作、国际化开拓、产业化发展”,谋求更高更快更强的发展,以豪迈的步伐向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世界级大集团迈进。
集团组织结构
行业历程
1950年
1月5日重工业部代部长何长工与空军司令员刘亚楼联名向中央提出《关于航空工业建设的意见》。建议成立航空工业建设委员会,成立航空工业管理局以及设立研究院等。
1951年
4月17日~29日中央人民政府革命军事委员会和政务院颁发《关于航空工业建设的决定》,宣布成立航空工业管理委员会。
29日,正式批准航空工业局成立,局址在沈阳。 歼十飞机
1954年
7月3日新中国生产的第一架飞机----南昌飞机厂试制的初教5(雅克-18)教练机首飞成功,通过国家鉴定。
8月18日株洲航空发动机厂试制爱姆-11(M-11)发动机成功。
1956年
9月8日我国第一架喷气式飞机歼5(米格-17)由沈阳飞机厂试制成功,经国家鉴定验收,成批生产交付部队使用。它的试制成功,标志着中国航空工业从此跨入喷气时代。
1958年
7月26日我国自行设计制造的第一架喷气教练机歼教1,首次试飞成功。

12月14日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一架直升机,7吨级直5直升机在哈尔滨首飞成功。
1963年
歼6飞机是我国制造的第一种超音速喷气式歼击机,是60-70年代中国空军主力战斗机,于1963年9月23日首飞。
1964年
第一代空空导弹“霹雳”1空空导弹经国务院特种武器定型委员会批准定型,投入小批生产。
1980年
运10飞机是我国自行设计的大型客机,于1980年9月26日首次飞行,也是第一架首先飞越世界屋脊的中国制造的飞机。
1998年3月23日
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第三代战斗机----歼十飞机首飞成功,于2004年7月19日被批准设计定型。
1999年10月3日
由中美合作生产上海飞机制造厂制造的MD-90-30干线客机在上海首飞成功。10月28日通过FAA适航审查。
2000年6月
中国民航适航部门批准新舟60(MA60)飞机型号合格证,同时正式批准将改进后的运7-200A飞机定名为“新舟”60(MA60),列为产品型号。8月3日,首架“新舟”60飞机交付四川航空公司,8月12日正式投入运营。
2007年2月27日,在国家科技奖励大会上歼十飞机获2006年度国家科技部特等奖。 新舟600
2007年12月21日
ARJ21-700新支线飞机首架试飞机按计划如期完成总装下线。

2008年6月29日
国产新型涡桨支线飞机新舟600飞机在西安总装下线,新舟家族再添“新生儿”。
2008年10月10日
新舟600飞机在西安首飞成功。
本条目仅是MBA智库网络对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的介绍。若您需要与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联系,请访问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官方网站。

‘肆’ 中国航空技术发展历程趋势

从1951年4月17日当时的政务院下发《关于航空工业建立的决定》至今,走过一个甲子的中国中航工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如今已发展成为具有强大科研与生产能力的航空工业体系,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助推器。

2011年4月17日,许多人可能并不了解它的含义,但在中国航空人的心里,这个日子意味深刻。60年前的1951年4月17日,当时的政务院下发了《关于航空工业建立的决定》,随后重工业部航空工业局成立,标志着新中国航空工业正式建立。在战争烽烟依然在朝鲜半岛升腾的时候,抗美援朝战争的需要就是行动的方向,中国航空人一面从军队接管各个航空小厂和兵工厂,接收各类设备和干部职工,一面全力以赴投入保障抗美援朝作战飞机的修理工作。新中国航空工业就是从通过修理飞机保障战场开始的。

回望这60年,中航工业驻足的每一个时间节点,都有着令人惊叹又惊喜的变迁。

1951年4月17日,当时的政务院下发了《关于航空工业建立的决定》。50年代末期,建立起一套适合国防需要的航空工业体系。

1954年7月,中国生产的第一架飞机初教5试制成功。

1956年,开始着手组建科研机构,先后成立了材料、技术情报、工艺、飞行试验和气动力等专业研究院所。中国第一架喷气式歼击机歼5试制成功。

1958年,多用途运输机运5试制成功,中国第一架直升机直5也在这一年飞上蓝天。

1959年,中国第一架超声速喷气式飞机歼6试制成功;同年,自行设计的初级教练机初教6也成功首飞。

1965年,自行设计的强击机强5设计定型,投入批量生产。

1966年,中国第一架两倍声速歼击机歼7试制成功。

1968年,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高空高速歼击机歼8首飞成功。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开创出一个改革开放、保军转民、实行战略转移的新时代。

上世纪80年代初到90年代末还成立了中国军工部门第一家外贸公司中国航空技术进出口公司。

1999年,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一分为二,分别组建了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和中国航空工业第二集团公司。中国研制的空空、空地导弹等实现从第三代向第四代跨越……

2011年,走过一个甲子的中航工业,站在国家民族发展历史进程的高度,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过程中,提出了建设航空强国,打造世界级的跨国集团的目标,完成从成长性竞争向国际化竞争的转型。

未来的中国航空工业,必将会成为民族工业勃兴的催化剂,成为国家经济倍增的助推器。

阅读全文

与新中国航空工业是在什么形势下建设起来的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山东临沂有哪些工业园 浏览:214
奔驰酷派车怎么样 浏览:525
四年宝马车3系值多少钱 浏览:974
汽车内饰改皮椅多少钱 浏览:559
宝鸡工业区有什么厂 浏览:87
装有abs的汽车在刹车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浏览:52
哪个网站有各汽车电路图 浏览:730
如何发展地区工业 浏览:295
奔驰新车主要注意什么 浏览:358
什么威士忌没有工业酒精味 浏览:674
奥迪贴膜改色保持多久 浏览:73
途锐哪些地方有奥迪标 浏览:372
奔驰什么车安全高 浏览:650
君威和奔驰c级哪个更好 浏览:635
小鹏汽车后视镜如何除雾 浏览:182
洁净房框架为什么选工业铝型材 浏览:990
南山兴华工业大厦怎么样 浏览:329
宝马5系手刹电机如何检测 浏览:298
汽车掉漆怎么防锈 浏览:328
工业缝纫机底面线不和怎么回事 浏览: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