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消失的首善陈光标再现,半年已捐出近一亿,如今怎么样
有的人不仅自己事业成功,还乐于做慈善事业,大家熟悉的明星里就有一小部分,像是古天乐、王力宏、韩红等人,而在商界也有一个这样的人,乐于做慈善,挣来的钱大部分都做了慈善,前些年比较高调,之后逐渐消失在观众眼前,但也一直在默默做慈善,想必很多人都知道这个人,他就是陈光标。
B. 中国首善陈光标,此次捐款和以往有哪些相同之处
陈光标和刘强东,许家寅等企业家一样,也是从小就出生在贫困的农村当中。这导致他后来对慈善事业非常热衷。他出生于1968年,他的祖籍是安徽五河,毕业于南京中医药大学。凭借不懈的努力和商业头脑,成为江苏黄埔再生资源利用有限公司董事长。
这次捐款也有些细节值得一提,陈光标在仪式现场提到,他实际捐赠2300万,但因“2000万”更易于传播,于是对外宣传口径改为2000万。
C. 多重身份的背后是什么
以做好事出名的陈光标,如今真的成了这个时代的“标杆”,他的善举被越来越多的人认可,他被当成全国的道德模范成为人们交口称赞和竞相模仿的对象。当陈光标把慈善当成终身事业,并且为这一事业而奋斗的时候,慈善也同样回赠给他,他得到了无数褒奖:“全国抗震救灾英雄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中国十大杰出志愿者”、“抗震救灾英雄志愿者”、“抗震救灾先进个人”、“中国光彩事业突出贡献奖”、“中国红十字勋章”、“中华慈善事业突出贡献奖”、“中华慈善人物奖”、“支持红十字事业突出贡献奖”、“中华慈善奖特别贡献奖”、2008CCTV“经济年度人物”等大奖、2009年“最具号召力中国慈善家”……陈光标被无数的荣誉光环笼罩着,这些荣誉是很多人梦寐以求的。不过大部分的人都只看到了荣誉本身,看到了陈光标一人独占了这么多项荣誉,却不曾想过陈光标为此付出的代价。陈光标说自己只是一个普通人,但是一个普通人一旦有了荣誉想再普通下去自然也就很难了。他需要无时无刻不活在阳光之下,而活在阳光之下的人是不能有“阴影”的。这也让陈光标时刻“如履薄冰”。他说:“我这个人做人比较低调,做好事很高调。我每天只有进了家门以后心情才能完全放松下来。只要出了家门,我就认为东南西北有四个探头在对着我。为什么?因为我想做一个好人的榜样,我的言行举止要引领带动更多的人做好人,这是我所要追求和所要做的,所以我不能让自己出错!”是的,陈光标要做一个好人,还要做好人的榜样,榜样又怎么能够出错呢?但是这样严格的要求搁在每个人身上都难免觉得累,但是陈光标却觉得这是值得的。做好人是要付出代价的,做一个高调的好人更是如此。除了要时刻保持最好的形象和最佳的状态之外,还要承受来自各方的“考验”。这种考验包括全国各地的求助者,包括各种各样的怀疑和人为制造的各种麻烦。陈光标的给钱方式是非常直接的,他一般不会把钱交到各种慈善机构,而是直接送到需要帮助者的手中,他觉得这种方式是最快最见成效的,而且他也能亲眼看到钱的去向和钱起到的作用。不过这样做也有一个麻烦,那就是求助者的良莠不齐甚至鱼目混珠,其中也不乏一些混吃混喝直接骗钱的。陈光标曾经也受过不少骗,好在他现在学聪明了,学会了对求助者进行“甄别”,而且专门成立了一个5人的甄别小组,对求助信件进行筛选,对求助者的身份进行调查,最大限度地保证那些真正需要帮助的人得到实惠。陈光标根据实际情况力所能及地解决了其中许多问题,为此共花费2100多万元。他说:“我捐赠的对象主要定位在只雪中送炭、不锦上添花,定向在基础教育、孤残儿童、老少边穷和突发灾难4个方面。”可是这样一来问题也来了,一些不符合要求的人开始不满意了,在他们的意识当中,陈光标就是有钱人,不差这仨瓜俩枣的,你有钱给我是应该的。但是如今却被拒之门外,或者达不到自己的预期目标,那自己当然就不痛快了,我不痛快又岂能让你痛快?于是谩骂、指责什么难听的话也就来了。难听的话还是小事,更有许多人开始对陈光标的人品产生怀疑,人们觉得他短短几年时间就能赚到几十个亿,里面肯定有“猫腻”。有人甚至造谣说他是走私毒品、贩卖军火的。老家一些邻居和乡亲觉得他给外地动辄几千万地捐,为什么不把钱都捐给家乡呢?于是,也有人觉得他做好事是在作秀,甚至怀疑他的钱来路不正。于是,一出让人哭笑不得的事情发生了,陈光标拿钱给家乡修路,搅拌泥沙时人家不给他用水,让他从几公里之外的地方买水。更有甚者,少数人还去当地执法机构举报他,陈光标说:“我这么多年做好事,可能会得罪一些人。每年都会有工商、国税、地税去查我。”诸多的指责、不理解,甚至使绊子都没有让陈光标退缩,因为他知道自己是清白的,自己赚的每一分钱都是干干净净清清白白的,他不怕别人去查,政府每查一次只能又一次地证明他的清白,如果他真的有问题现在也就不会这么理直气壮地站在大家面前了。所谓“真金不怕火炼”,真正强大和有实力的人是应该理直气壮的。陈光标对自己展现在世人面前的形象是满意的,因为他问心无愧。对于以往被资助者中不懂感恩的,陈光标并不计较:“反正是贫苦人家的,多要点就多要点吧。”一向笃信佛缘的陈光标并不要别人都感恩,因为感恩之心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具备的。所以这么多年来他一直致力于慈善,尤其是教育事业,因为他明白一个人道德的缺失,教育是最大的根源,也是最终的解决方案。陈光标会一如既往地致力于他的慈善事业,他说:“我想告诉大家的是,我捐的不是钱,而是一种理念,通过这种理念来唤醒人们的灵魂与良知,并且是在呼唤这个社会的公平与正义。因为,我看到了这个世界上越来越多的人睁眼闭眼就是钱和权,忘记了什么是尊严,失去了人性,这让我非常寒心。我所捐的14亿多,帮助了70多万贫困人口,其实,我看重的并不是这些钱,我捐14亿多跟普通百姓捐10块钱是一个道理,主要想通过个人的亲力亲为来影响带动更多的人行动,让更多的人得到帮助,这才是我觉得无比快乐的事。”
陈光标语录
我就要高调做善事,如果你不服你来做,你来和我争“中国首善”这个称号。
D. 对于如陈光标一类的高调慈善家有什么想法
这个。。。我希望大家能理性的看待问题,不要太过于容易被感动或者过于激动的去批评。
其实,作秀也好,为了给自己带来名利也好,只要陈光标能做出这些慈善的事情,再看看中石化等企业当初在汶川地震时做了什么就可以有鲜明的对比,不过这并不能成为我们大家全部鼓励支持并号召大家都要效仿他的原因。下面我说一下我的个人观点,希望大家看了以后能认真想一下我说的对不对,再做评价。
首先,我国的慈善制度有着十分明显的弊端与问题,就是慈善就是与商业和政界所联系起来的,这也是为什么红十字会出现前面那些事情的原因之一,再看看国外的慈善机构,就像比尔盖茨的慈善机构那样,都是完全脱离与政界的私人形式的可以完全可以与民众们站在一起的慈善机构。这样的慈善机构正是我们中国现在所欠缺的。这一点从李连杰的慈善基金会一样得作为红十字会的下属基金会才能生存下去就可见一斑。
现在我们都支持陈光标就是因为他正在努力去改变这样一个格局,他在用他自己的努力要让慈善与政治脱离开来,这点上我们都是应该赞扬和支持的。但是,在做这些的同时,他也陷入了另一个误区,就是他将他的慈善与商业联系到了一起,真正的慈善不是给人点钱或者生存下去的方式就叫做慈善,而应该是一种心与心之间的交流,让受到帮助的人能从给予帮助的人那里体会到其实穷人与富人没什么区别,两人只不过是现有资产或多或少,但是从本质上讲,都是人,没什么贫贱高下之分。这个才是慈善最原本的目的。因此,所有将慈善用做商业目的的人都会受到很多人的诟病。
当然,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我们不能因为这些事情就完全去否定陈光标所做的一切。但是,我们要在被人感动的同时也保留一些理性的思考,陈光标式的行善真的是我们现在所需要的么?因此,在这里,我在被标哥所感动,为标哥喝彩的同时,也希望标哥能够将慈善从商业中提取出来,慈善如果用于商业目的的话就太过于功利了。我们都希望将来能看到一个人人认可的标哥,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中国首善,而不是一个饱受争议和诟病的大善人。
E. “少年万元户”是怎样炼成的
尝到贩粮甜头的陈光标决心将自己的生意做大,在下一年的暑假,陈光标的贩粮工具开始鸟枪换炮了:从板车升级为拖拉机。当然,拖拉机陈光标是买不起的,但是他却可以租,陈光标头脑的灵活也正体现在这里。在那个商品交易都不是很发达的年代里,陈光标连租赁这么超前的经营模式都想到了。有了拖拉机,陈光标一次就能运送三千多斤的粮食,一趟下来能赚八九十块钱,几乎赶上他之前一个暑假的总收入了,一天如果能多跑几趟的话,甚至可以挣到三百多块钱。这在现在来说都是一笔不小的数目,而当时的陈光标只是一个十几岁的小毛孩子呀!陈光标把自己挣来的钱存起来,暑假结束后他的存折里已经有三四千块钱了。赚了钱的陈光标每天回家都不忘给父母买些鱼和肉带回家,在那个能果腹就不错的年代,对村里的老百姓来说这简直就是天大的奢望。小小的陈光标靠自己的智慧和努力早早地让家庭享受到了天天过年的待遇,这让全村的人都羡慕不已,说老陈家生了个能干的好儿子,小光标父母听了之后别提多开心了,脸上都乐开了花。见到父母如此开心,陈光标更是觉得自己选择的道路没有错,自己所有的辛苦也都是值得的。在以后的几年里,他逐步将自己的生意做大,不仅自己做,还拉上同学来帮忙。初一时,陈光标的粮食生意开始聘请同学一起做,而且一请就是两个,到初二的暑假时请来帮忙的同学已经达到了四人,而租来的拖拉机也从一辆变成了两辆。初三的暑假过完之后,陈光标的存折上已经有一万三千七百块钱的存款,成为名副其实的“少年万元户”,而且是全镇唯一的。小小“生意精”一个初三的孩子现在能干什么?恐怕还在为父母没有及时给够零花钱而发脾气吧!但是同龄的陈光标却已经成了家里的顶梁柱,家里的主要经济来源,成为全村唯一的万元户!可以说贩粮是陈光标人生前二十年做得最成功的一项事业,它不仅为他赚取了生活的保障,也让他成为十里八乡的名人,成为众人羡慕和嫉妒的对象。不过说起那段贩粮的经历,陈光标的回忆里却也有一些“不可告人”的小秘密:以前的农村称粮食用的都是钩秤,开始贩粮的时候,大伙对这个小孩儿并不十分信任,于是都纷纷要求用自己家里的秤来称。这样一来,陈光标觉得自己肯定赚不到什么钱。于是就耍了个小心眼,把从收音机上取下的一块小的吸铁石放在了自己的身上,在称粮食的时候就趁别人不注意放在人家的秤砣底下,这样一来,一百来斤的粮食就能差出个三四斤,利润也就有了……虽然这种方法看起来有一些不够地道,甚至有几分奸商的狡诈,但是作为十多岁的孩子,就有如此商业狡诈,应当算是“神童”了。陈光标自己后来说起来也有几分得意:“你看,五年级时我就这么聪明。”当然这不是在夸自己玩的小把戏是正确的,而是在表明自己至少是肯动脑筋的,尽管这小脑筋如今看起来并不那么令人敬仰。不过陈光标还是毫无顾忌地说了出来,他从来不会去掩饰自己身上的缺点和错误,因为他本身就是一个坦诚和直率的人。陈光标的小学老师曾经这样评价他:“陈光标上小学时是我的学生。教书育人,老师总是教学生学道理,先做人,后做事。他从小略显顽皮,敢为人先,思维超前,做事优于同龄学生,不同于别的孩子。他是一个秉性好、与人为善、脾气好的人。”这无疑是一个非常中肯的评价,虽然人是调皮和思维超前了点,但是却绝对是以善良为前提的。所以,尽管在贩粮的过程当中陈光标耍过这么个小小的手段,可是对于乡亲们对自己生意支持的恩情,陈光标从来没有忘记过。也正是这份感恩之心才让陈光标在成功之时从来不忘回馈社会和那些帮助过自己的人,在谈起当年那些往事时,陈光标以“五个不能忘”来表达自己的感慨之情:“我觉得人应该常怀感恩之心。人生在世,有五个不能忘:一是不忘父母的养育之恩;二是不忘兄弟姐妹的手足之情;三是不忘老师的培养之恩;四是不忘亲朋好友帮助的滴水之恩;五是不忘回报社会。”因为“不能忘”成就了今天的“中国首善”之名,也因为“不能忘”激励着他朝着更加辉煌的人生迈进。“少年万元户”只是一个开始而已,未来还有更大的财富等待着他去创造。从那以后,陈光标的经商才能一步步显现出来,在此后的人生中,不论成功或者失败,陈光标都没有放弃过探索致富的道路,他不断找寻赚钱的途径,不断积累自己的财富,然后再用这些财富去回报社会,回报那些对自己有过帮助的人。他还记得当初在卖水的时候给过自己帮助的那个大哥,当时他给了陈光标两毛钱,而且看陈光标没有零钱找就作罢了。陈光标一直对他感激不尽。后来这个大哥的孩子高考差六分不能被大学录取,在一筹莫展的情况下找到陈光标,请陈光标帮忙。陈光标二话不说就答应了下来。他找到孩子报考大学的校长说明自己的身份和来历。校长当然听说过“中国首善”的大名,并且答应帮忙,不过希望中国首善能支持一下学校教育,为自己的学校提供五十万的教育赞助,陈光标当场就答应了,回去后立即把五十万元打到了学校的银行账户上。那位大哥的孩子当然也顺利地被录取了。但是陈光标从来没有跟他提起过自己为他的儿子花了五十万。对陈光标而言,滴水之恩就是要涌泉相报的,尽管大家觉得两毛钱和五十万放在一起是那么的不成比例,但是在陈光标的字典里,任何的恩情都是无价的!虽然如今身家百亿,但是陈光标从来不怕谈及自己的贫寒出身和出身带给他成长中的酸甜苦辣,对他而言,那是他的财富,更是他的骄傲,他是一个真正“靠自己改变命运”的人!
F. 陈光标宣布捐千万支持冬奥会,每次出现为何总是很浮夸
中国首善陈光标时隔多日又捐款了,此次陈光标共捐款2300万现金和30辆依维柯汽车。作为慈善家中最有争议的公众人物之一,一直被大众贴上“作秀”等字眼,但是从1998年到2012年这些年中,陈光标捐款总额已经超过了20亿,帮助人数高达70万人。而且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作为第一个出钱出力救灾的企业家,被不少人所称赞,同时陈光标也被评选为全国抗震救灾模范。但就是这样一位时刻为国家为人民着想的企业家,却也遭受了网络暴力。
G. 陈光标,泗洪人谁不知道
陈光标,工商管理硕士,中共江苏省委研究室特约研究员,江苏黄埔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江苏省红十字会副会长,江苏省慈善总会副会长,江苏省私营个体经济协会副会长,江苏省法律援助基金会副会长,江苏省青年商会副会长,南京市孤残儿童福利院名誉院长,全国二十七个市、县荣誉市民。
一、辛勤创业,天道酬勤
1968年7月,陈光标出生于苏北的一个贫苦农家。苦难的童年生活唤起了陈光标靠自己努力改变命运的想法,这一想法在后来变成了他不懈努力和追求的动力。
少年立志,天道酬勤。还是少年的时候,陈光标就利用课余的时间卖水、卖冰棍来贴补家用,后来年纪大一点,他又利用假期做起了从乡村收购粮食拉到镇上粮管所去卖的生意,由自行车到平板车再到汽车,陈光标就是在这样艰苦的奋斗中逐渐显现出了经商的才干。
1996年陈光标创立了南京金威利电子医疗器械有限公司,2000年又组建了江苏黄埔投资有限公司。江苏黄埔投资公司是一家致力于整合中国传统产业,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立足于资本市场与行业投资相结合的综合性民营企业战略投资公司。现投资项目涉及新型材料制造、房地产开发、电厂配套设备生产、再生资源利用、智能识别系统研发及青少年国防教育等业务。2005年公司产值已近70亿元人民币。
二、努力做好企业,全力回报社会
在公司快速发展的过程中,陈光标与江苏黄埔始终把慈善公益事业当作公司发展的重要部分,积极承担企业的社会责任。公司在自身发展的同时,不忘回馈社会,热心投身于社会慈善事业。
在陈光标看来,慈善不只是一种简单的捐助行为,它是以道德和爱心为基础的,社会需要发自内心的捐赠,因此,从事慈善的人越多,越是社会进步、民族文明的一个标志。同时,慈善也是一种分配机制,能够实现社会财富的第三次分配。它是一切有能力捐助者在慈善心驱使下的自觉行为,是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的重要补充。慈善事业有利于缓解不同社会阶层的对立情绪,弥合社会裂缝。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说,慈善捐赠也是构建和谐社会、形成良好社会氛围的一个重要途径。陈光标说,做好事是发自内心的,更何况中国现在需要帮助的人还有很多,大家都来做慈善,可以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企业家赚了钱,也要为国家分忧。
正是在这种理念的指引下,陈光标将慈善公益变成了他的又一项事业。
三、投身公益,扶贫济困
早在1996年创业之初,陈光标就开始投身于慈善捐助之中。那年陈光标刚刚创立南京金威利电子医疗器械公司,一年的营利不到20万,就拿出了3万元资助了一个安徽的白血病患者。
2002年以来,陈光标领导下的江苏黄埔向南京市公安消防局捐助近千万元,用于消防公益宣传。
2003年“非典”期间,陈光标又向江苏省医疗机构捐赠了800台远红外线温度检测仪和200万元现金,用以支持抗击“非典”事业。
2004年底,东南亚发生海啸,陈光标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向海啸灾区捐出了300万元。
在长期的扶危济困的捐赠活动中,陈光标逐渐认识到捐赠计划性的重要,开始引导捐赠向“规范化”方向发展,在捐赠过程中,开始与专门的慈善机构合作,以他们的专业化的运作使捐赠变得更有成效。在工商联、红十字会、慈善总会等机构的牵线搭桥下,陈光标更加积极地参与扶贫献爱心活动。近年来他积极参与“光彩事业”,热心社会公益,特别是支持和关心贫困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积极为“希望工程”等教育基金捐款。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从捐资帮扶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到加强教育扶贫投入,陈光标心中有着他自己的理解:“知识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教育改变的则是一个民族的命运。”认准了路,他开始将更多的资金捐赠到“助学”事业上来。
2003年以来,陈光标先后捐建了希望小学、光彩小学、博爱小学16所,其中江苏丰县4所,江苏泗洪2所,青海玉树藏族自治州10所,捐资累计320万元。
2005年6月,在由江苏省副省长何权揭牌的江苏省“迎十运、献爱心”捐款仪式上,江苏黄埔向苏北中小学及贫困地区捐赠教学用电脑200台,向基层公安系统捐赠警务用车7辆和接待用车1辆,价值人民币200多万元。
2005年11月18日,在江苏慈善总会成立揭牌仪式上,江苏省省长梁保华接受了江苏黄埔向江苏省慈善总会捐赠的600万元人民币。
2006年1月25日,江苏黄埔又向江苏省光彩事业促进会捐赠500台电脑、30000套校服、2000台助听器及100万元人民币,捐款、捐物共计920万元。江苏省委副书记张连珍和副省长王湛出席了捐赠仪式。对陈光标的善举,张连珍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赞扬。
2006年2月1日(农历正月初五),陈光标又到南京市孤残儿童福利院看望孤残儿童并捐款20万元人民币。
2006年4月29日,江苏黄埔向江苏省红十字会提供了该会建会以来的最大单笔捐赠——价值1300万元的款物,其中教学电脑700台,校服35000套,现金500万元。这些实物和现金将分别捐赠给青海、四川、重庆、湖南、安徽和江苏等省市贫困地区的希望小学。
2006年6月1日,陈光标再次参加江苏省、南京市慈善总会联合举办的“社会关爱、情系孤儿”慈善活动,并在活动中向南京孤残儿童社会福利院捐赠20万元人民币。
H. “中国首善”陈光标出山做了什么
“中国首善”陈光标出山表示捐款2300万,对外宣传2000万。
7月25日,陈光标在其控股的江苏黄埔再生资源利用有限公司宣布,将捐出2300万元以及30辆依维柯商务车(多家媒体称二者总价值超3000万元)。陈光标在仪式现场提到,他实际捐赠2300万,但因“2000万”更易于传播,于是对外宣传口径改为2000万。
这笔捐赠将支持河北张家口市举办冬奥会、安徽无为市政府防洪救灾,以及陕西旬邑马栏阳坡头希望小学。
(8)陈光标为什么送电动汽车扩展阅读
官方通报收到陈光标捐赠的1000万元人民币及12部汽车:
除了捐赠汽车,此次仍是现场现金捐赠,陈光标表示,由于仪式现场“不方便摆放”,他邀请媒体到其办公楼的六楼拍摄素材,“2300万现金就摆在地上”。
当晚7点,吃过晚饭后,陈光标一一进行“现金”交接,握手留念,并嘱咐身边工作人员“把每个镜头都拍下来留存”。
每辆车后身贴有“中国首善 全国道德模范 陈光标捐赠”字样,车队出发时,陈所在公司负责人要求“定制警车打开双闪、鸣笛响起来”。
7月26日,张家口市公安局官方微信发布通报称,收到陈光标捐赠的1000万元人民币及12部汽车。
当天晚上8点多,安徽无为和陕西旬邑两方受捐赠代表,分别在六楼数出100万、200万现金,装进麻袋,并留下“背着一麻袋现金”的画面素材后,驱车离开。
I. 陈光标是什么人
陈光标的“秀”和“彪”
这个人曾经让我很感动,那是08汶川地震的时候,他带着他的工程车队,千里奔袭救灾的那些故事。
这个人,一直很高调,走着一条与众不同的所谓“暴力募捐”的路线。
这个人,很环保,以至于把自己的老婆,孩子都改成了听起来拗口,但是据说就环保了的名字。
这个人,很博爱,东瀛地震,他也是第一时间跑了过去,对着电视镜头露脸,据说也散了不少钱财,是日元还是美元不知道,但是,唯一能知道的,日本媒体对此的讪笑和变态的攻轩。
这个人,很滑稽,他高调开一场五音不全的演唱会,然后弄一群猪,弄数百辆拖拉机,农器具,演唱会前对媒体高调宣称,凡是来听他演唱会的,每位农民兄弟都有份儿,结果多数农民兄弟连根猪毛都没见到,更别说农器具了。
这个人,很疯狂,他当着媒体的面,带着众下属,一顿大锤,把自己那台陈旧的奔驰车锤的稀巴烂,然后给下属每人一台自行车,据说这就是环保。
这个人,沉寂了有些日子,那是因为他和曾经的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体操冠军,落魄到街头卖艺的那个叫张尚武的小伙子,不得不说,说了也说不清楚的故事。
这个人,再出山,在众人的目光里,他再一次举起了大锤,砸了一堆电动单车,说是继续环保。他说,电动单车的辐射能力对人体危害实在太大了,所以,砸个球。当然,你要问他,砸了电动单车之后,那些蓄电池如何处理,我估计他不会给你任何解释。
在砸电动车喘息歇息的当儿,这人举起了一个罐子,这罐子用这人的话说,吸纳了来自中国空气最好的地方的空气,这罐子里面有高科技芯片,只需要在喜马拉雅山脚下,在香格里拉,打开罐子摇三摇,这里的空气就进到罐子里了,当然,最神奇的是,这一小小罐子的空气,你吸了,据说一天都精神抖擞,神清气爽。最最当然的是,这一罐子“空气”,价格据说是四五块钱。
……
陈光标,一个有故事的人。
陈光标,一个会制造故事和噱头的人。
陈光标,一个能秀并会秀,还在不停地秀的人。
事实上,我对陈先生的暴力募捐,高调募捐是持有敬佩的。这年头,有钱人能做到陈先生这样的,确实不多。
但是,请记住,这个世界并不是只有陈光标先生一位慈善家。至少在国内和他比肩却比他更务实,更低调,更有效果的,诸如福耀玻璃的曹老总等等。
当然,陈光标比红十字会靠谱,人家拿出来的都是真金白银。相比于红十字的那种雁过拔毛,陈光标比它们纯洁且高尚许多。
但是,说实话,我对陈光标先生的一次次的“秀”,感到有些疲劳了,或者说反感了。这反感来自于,他倡导环保没错,但是,把老婆儿子的名字都改成环保那一刻起,他的小儿子面对电视镜头,对父亲给自己改的这个不伦不类的名字超级反感。
陈光标先生越来越不靠谱了。个唱之后,那些猪啊羊啊,农器具啊送到那里去了,估计他自己都不知道,大概他也不想知道。
倡导绿色环保真好,只是陈先生怒砸奔驰,怒砸电动自行车的时候,我不知道陈先生想过没有,那些无法降解的电瓶电池以及其他的东西该如何处理,如何才能让它们不贻害这个脆弱的世界。
从收留那个备受争议的体操冠军开始,我们就知道那就是一场秀。陈光标面对电视镜头,搂着张尚武,拍出去数万块钱,置办的里里外外。结果这是一段“闪婚”,数月之后,两人迅速降温,迅速分手,如今的张尚武依旧在地下道拿大顶,而陈先生已经开始了砸电动单车的秀。
我承认我智商偏低,我已经分不清这个高调的慈善家是“秀”还是“彪”了。
或许唯一的解释就是,时不时出来弄点动静,引起媒体关注的陈光标先生,大概剩下的嗜好就是经常性的提醒我们所有人:
大家都来看啊,我,陈光标就在这里,又有新花样了。
我肯定不会去买陈先生那罐子空气,就算吸了果然能如此轻飘,但是,我还是忍不住说一声:
好好的一人,咋就彪了呢?!
J. 沉寂已久的中国首善,陈光标为何近日选择出山
说起陈光标,相信不少人都听说过,作为当年“首善”的他这些年来大大小小的捐款了20亿。然而让陈光标出名的并不是他捐了20亿的资金,而是每次捐款的时候,陈光标都会格外的高调。
但在近期,陈光标在其控股的江苏黄埔再生资源利用有限公司宣布,将捐出2300万元以及30辆依维柯商务车捐赠将支持河北张家口市举办冬奥会、安徽无为市政府防洪救灾,以及陕西旬邑马栏阳坡头希望小学。除了捐赠汽车,此次仍是现场现金捐赠,陈光标表示,由于仪式现场“不方便摆放”,他邀请媒体到其办公楼的六楼拍摄素材,“2300万现金就摆在地上”。在今年疫情的大背景下,他认为还是应该尽力回报社会,对于举办冬奥会,资助希望小学都是很重要的事,不能因为怕流言蜚语而不去做慈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