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工业生产 > 工业革命在哪些方面作用

工业革命在哪些方面作用

发布时间:2022-12-14 19:40:33

1. 工业革命对人类历史有什么样的重要意义

‍‍

两次工业革命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各领域的面貌,极大地提高了人类的文明程度和社会发展水平,具有史无前例的积极影响: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使人类社会的发展速度大大加快。推动了城市化的发展,是人类社会从农村逐步走向城市化。加强了世界不同地区之间人们的交流和交往,世界逐步形成一个整体。工业革命是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实现了从传统农业社会转向现代工业社会的重要变革。从生产技术方面来说,它使机器代替了手工劳动;工厂代替了手工工场。工业革命同时也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关系的变革。它使社会明显地分裂为两大对立的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

‍‍

2. 什么是工业革命,有什么作用

工业革命,又称产业革命(近年来一些学者认为这两个概念之间有区别[1]),或者称为第一次科技革命,指资本主义工业化的早期历程,即资本主义生产完成了从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过渡的阶段。工业革命是以机器取代人力,以大规模工厂化生产取代个体工场手工生产的一场生产与科技革命。由于机器的发明及运用成为了这个时代的标志,因此历史学家称这个时代为“机器时代”(the Age of Machines)。

一般认为,蒸汽机、煤、铁和钢是促成工业革命技术加速发展的四项主要因素。

在瓦特改良蒸汽机之前,整个生产所需动力依靠人力和畜力。伴随蒸汽机的发明和改进,工厂不再依河或溪流而建,很多以前依赖人力与手工完成的工作自蒸汽机发明后被机械化生产取代。工业革命是一般政治革命不可比拟的巨大变革,其影响涉及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使人类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对人类的现代化进程推动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把人类推向了崭新的蒸汽时代。

起因
工业革命约于1750年展开。工业革命的展开有多种原因,其中,封建制度的结束就是一个明显的工业革命导火线。随着封建制度于18世纪初在西方消失,贵族及大地主所享有的各种特权(例如贸易的专利)也随之消失。这些改变推动了自由贸易,使工商业的发展更为蓬勃。在这种改变下,旧有的生产模式已不能满足贸易发展的需要,所以人们便致力改进生产模式以增加产量,因而引发了工业革命。

另外,人口增加亦是导致工业革命的主要原因之一。在18世纪,欧洲人口不断增加,以致劳动力充足有助工商业的发展;再加上人们的需求亦日渐增加,家庭式工业已再无法满足日益增加的需求。因此,人们便致力改良生产技术以提高产量,从而导致工业革命的展开。

此外,世界贸易的发展亦扮演着一个相当重要的角色。从15世纪发现新航路起[2],许多欧洲国家在亚、非、美三洲各自建立殖民地。至18世纪,这些殖民地不仅为它们提供原料和出口市场,还推动了世界贸易的发展。为了满足因世界贸易所引致的庞大需求,人们便开始采用机器和其他方法来提高产量,从而引发了工业革命。

还有,资金的积聚及新机器的发明也是引发工业革命的其中两个主要原因。18世纪时,欧洲本土的贸易发展蓬勃,使商人累积了大量财富。为了获得更丰厚的利润,他们便致力投资开设工厂、购置原料和发明新机器。加上随着各类型机器的发明及应用,旧有以人力为主的生产工序逐渐被由蒸汽推动的机器取代。生产工序的机械化,提高了工农业的产量。结合以上的种种原因,就成就了工业革命的展开。

工业革命前后的一些重要发明 时间 发明人 发明

1712年 英国人汤姆斯·牛考门获得了稍加改进的蒸汽机的专利权

1764年 詹姆士·哈格里夫斯 珍妮纺纱机

1778年 约瑟夫·勃拉姆 抽水马桶

1796年 塞尼菲尔德 平版印刷术

1797年 亨利·莫兹莱 螺丝切削机床

1781年 詹姆斯·瓦特 改进了牛考门蒸汽机,现代蒸汽机成型

1812年 特列维雪克 科尔尼锅炉

1815年 汉·戴维 矿工灯

1844年 成廉·费阿柏恩 兰开夏锅炉

3. 工业革命的作用和意义

18世纪的欧洲工业革命欧洲各国在18世纪已先后取得了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摆脱了阻碍生产力发展的封建羁绊。资本的原始积累使资本家获得了大量金钱,使成千上万农民破产为“自由的”劳动者。工场手工业的发展和分工的扩大,使大批熟练工人在技术改进上积累了经验,使应用机器生产成为可能。17、18世纪的科学技术,为生产的发展提供了许多发现和发明。在这种情况下,英国和相继而起的其他一些国家,开始了工业革命。
18世纪的工业革命首先是从工作机或工具机开始的。这时的机器系统由三个部分组成,它们是工作机、动力机以及传动机械。工作机直接作用于劳动对象并使之变为产品,从技术进化的历史看,人们首先是把加工劳动对象的过程机械化,然后再根据机械的性质和工作阻力大小采用适当的动力推动它。纺织业在很长时期里是英国工业的重要部门,纺织工作机的发明、改进和推广是英国工业革命的起点。
18世纪英国的纺织业发展很快,纺织技术不断改进。1733~1738年间,当时还不到30岁的钟表匠凯伊(1704~1774年)发明了“飞梭”,改变了过去用手穿梭的落后的织布操作方式,提高了织布效率。但是,随之带来的是纺纱难以适应织布的要求。1738年,英国人惠特制成的滚轮式纺纱机,纺出了“不用手指”的棉纱,揭开了18世纪工业革命的序幕。1760年,织布工人哈格里夫斯(1720~1778年)把原来水平旋转的单锭纺车改造为立式的由多个纱锭构成的新型纺纱机——珍妮机,把引纱和捻纱的操作机械化,使纺纱效率提高了十几倍。1771年,理发师阿克莱特(1733~1792年)利用木匠海斯的设计制成了一种利用水力带动的滚筒纺纱机。珍妮机纺出的线精细但不结实,水力纺纱机纺出的线坚实但不均匀。童工出身的克伦普顿(1753~1827年)在1785年综合二者的优点,设计了纺线既结实又均匀的纺纱机——“Mule”,即骡机。这种骡机有300~400个纱锭,效率很高,它是近代工业革命中的重大发明。骡机的出现使织布能力又落后于纺纱,1785年,牧师卡特赖特(1743~1823年)又发明了自动织布机。在18世纪末,英国的纺织工业已基本上用机器代替了手工操作,把纺织工业推向了一个新阶段。
纺织技术的改革引起了一系列的连锁反应。由于在纺织部门中使用机械提高了生产效率和竞争能力,增加了利润,其他的部门中的资本家也纷纷仿效,把利用新的工作机作为聚财之道。而且,由于社会分工之间的联系,纺织技术的进步必然要求其他方面生产技术的相应改变。有了机器纺纱、机器织布,就要求机械化的净棉、梳棉,机械化的漂白、印染,机械化的起重、运输,要求有生产各种机械化装备的原料和加工技术,要求有力学、机械工艺学、化学等方面的研究。正如恩格斯所说:“随着纺纱部门的革命,必然会发生整个工业的革命。……我们到处都会看出,使用机械法和普遍应用科学原理是进步的动力。”由蒸汽驱动的工业上通用的动力机的发明和应用是18世纪工业革命的第二阶段。随着纺织机和其他新的工作机的出现,要求动力机也要有所变革。工业革命起源于工作机的改变,发展于动力机的更新。
瓦特(1736~1819年)发明新的蒸汽动力机,是工业革命中最重大的事件。瓦特采取了精密加工、油润滑和设置绝热层等措施,改进了纽可门蒸汽机,使热效率提高到300%以上。随后他又经过多年的研究、试验,在1782年研制成功了具有连杆、飞轮和离心调度器的双向蒸汽机,使蒸汽机可以把直线运动变为连续而均匀的圆周运动,因此可以经过传动装备带动一切机器运转,从而给整个工业和交通运输业提供了一种可靠的通用动力机。从此,动力机、传动装置、工作机组成了机器生产的一个完整的大系统,这是人类生产技术的一次重大飞跃,是认识和利用自然力的一个大突破。
开始用机器制造机器,是18世纪工业革命的第三阶段。在制造蒸汽机、纺织机和枪炮的推动下,18世纪末期的机械加工技术也有新的进展。在制锁、制枪支中开始实行了可以互换零部件的标准化方法。英国机械师莫兹利(1771~1831年)在1794年发明了车床上的移动刀架,在1797年制成了安放在铁底座上带有移动刀架的车床。莫兹利把原来用手握持的刀具安装在机架上并使之沿着车床的中心轴线平行滑动,这种自动刀架车床可以方便、迅速、准确地加工直线、平面、圆柱形、圆锥形等多种几何形状的部件,使车床真正成为机器制造业自身的工作机。滑动刀架这一简单的发明是机械技术史上的重大创造,在19世纪中叶英国出版的《全国的工业》一书中认为,滑动刀架“对机器使用的改良和推广所产生的影响,不小于瓦特对蒸汽机的改良所产生的影响。采用这种附件的结果是,各种机器很快地完善和便宜了,而且推动了新的发明和改良”。机械化操作的金属切削机床可以用来制造各种行业的工作机和动力机,也可以用于自己制造自己,它是工业革命中名副其实的工作母机,它的出现标志着机器制造业进入到一个崭新的阶段。
1786年以后,蒸汽机的制造带来了冶铁业的繁荣。此时,机器大工业已代替了家庭手工业和工场手工业。1835年英国棉纺织业已有23.7万工人,毛纺织厂已达1300个,工人7.1万人。
生产的增长,国内市场的扩大,对交通运输部门提出了新的要求。火车的发明从根本上解决了陆路交通问题。1825年斯托克顿达灵顿铁路通车;1830年利物浦和曼彻斯特被铁路连接起来。到19世纪50年代,英国的主要铁路干线均已完成。19世纪上半叶,虽然帆船在远洋航行上还处于极盛时代,但蒸汽机在船舶上的使用已获成功。1812年在多佛尔和加莱间已有了轮渡。1838年蒸汽轮船“天狼星”号和“大西洋”号横渡大西洋成功。
工业革命中的技术进步不仅是生产力的巨大发展,而且是从根本上动摇旧世界的强大杠杆。在18世纪中叶以前,封建经济仍有相当的实力,个体农业、个体手工业仍然存在,工场手工业的一些工匠同时又是小生产者或与小生产者有着种种社会联系。在这种条件下,封建王朝的势力就比较容易把历史拉向后退,更有可能把复辟的愿望变成复辟的行动。机器大工业彻底瓦解了封建的自然经济,在庄园主的领地上建立了大批工厂、矿山,使个体农民和手工业者成为雇佣劳动者并使他们不能再保持同农村的宗法联系,资本主义大中城市不断增多(18世纪的欧洲有22个人口超过10万的城市,到19世纪末则有147个),铁路和电报把它们联结起来,并控制了社会的经济命脉。由于有了这一切,封建势力的复辟就成为根本不可能的事了,封建旧世界的社会经济基础已经丧失殆尽,它的王朝一去不复返了。

4. 高中历史;工业革命的作用是什么

1、工业革命引起生产组织形式的变化,使用机器为主的工厂制取代了手工工场。 2、工业革命带来了城市化和人口向城市的转移。 3、工业革命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和思想观念带来了巨大的变化。 4、但是,工业化和城市化也产生了新的社会问题。比如:贫富分化,城市人口膨胀,住房拥挤,环境污染等弊端。 5、工业革命同时引起社会结构的改变。 6、从根本上说,后来出现的波澜壮阔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正是工业革命的直接产物。 7、生产力飞跃 8、出现了两大直接对立的阶级:工业资产阶级与工业无产阶级。

5. 工业革命对社会的有什么影响

1.生产力

工业革命大幅度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提高了人们的生产水平,巩固了资本主义各国的统治。最先完成工业革命的英国被称为“世界工厂”,伦敦成为世界金融和贸易中心。1851年,英国举办了第一届世界博览会。

2.城市化

工业革命加快了城市化进程。工厂逐渐集中,形成了许多工业城市。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城市在国家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地位日益重要。同时影响社会习俗的变化。

从人类生产方式看工业革命后,工业文明逐渐取代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的出现,又引发了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出现了城市化的浪潮。可以引导学生探究比较工业文明与农业文明的不同特点,城市化带来的效益和问题,进而理解人类社会进步中的代价与阵痛,渗透社会和谐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3.社会关系

工业革命引起了社会结构的两大变革,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成为社会的两大阶级。随着工业资产阶级经济实力的增长,他们要求获得更多政治权利。

4.生产组织形式

工厂制取代手工工场。工业革命开始后,工人相对集中、分工明确、纪律严格、使用机器大生产的工厂成为工业生产的主要组织形式。

5.思想文化

工业革命促进了科学、教育事业的发展和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工业革命开始后,需要许多新式人才,如工程设计、机器制造、机器修理、工厂管理等,而这些新人才都需具备科学知识,以及专门的技术训练等。

欧美各国逐渐加强科技的研究和教育。法国在1747年设立了一个专门研究建筑桥梁的工程专科学校,后来各国纷纷仿效,设立各种工程学校,或在大学里添设专门的工程课程,进而发展为工学院,科技教育发达起来。

6.世界格局

加快了殖民扩张和殖民掠夺的步伐,使东方从属于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传播到世界各地,推动了世界工业化的进程和世界市场的形成。

对外推行“炮舰政策”,用坚船利炮打开了其他民族国家紧闭的大门,强制推行自由贸易,迫使全世界为英国商品打开门户。工业革命结束了民族地域性历史,实现了从民族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

7.经济思想

要求自由经营、自由竞争和自由贸易的自由放任政策取代“重商主义”。

1776年,亚当·斯密发表《国富论》,系统地阐述了自由主义经济理论,主张减少政府在经济事物中的操控,让市场机制发挥调节资源的作用。

1852年,英国议会发表声明,宣称自由贸易是英国的国策。进行法制化建设,废除阻碍经济发展的一系列旧法令,建立社会福利制度,维护资本主义自由贸易、自由竞争和自由生产的原则。

8.经济结构

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相对减少,工业逐渐取代农业成为国民经济中占主导地位的产业部门,工业资本取代商业资本开始占主导地位。大部分劳动力从农业生产中摆脱出来,转入工业生产。然后相当多的劳动力又因机器的使用而直接从生产中被排挤出来,为第三产业的发展准备了条件。

9.消极影响

环境污染、资源枯竭、工人遭受剥削日益严重。

10.对中国的影响

欧美列强发动两次鸦片战争,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成为西方国家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并推动中国近代工业产生。

(5)工业革命在哪些方面作用扩展阅读:

第一次工业革命不仅是一次技术改革,更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以蒸汽机作为动力机被广泛使用为标志。

哈格里夫斯发明了“珍妮纺织机”;瓦特改良型蒸汽机的投入使用,人类社会由此进入了“蒸汽时代”;英国人史蒂芬孙发明了“蒸汽机车”,他亲自驾驶着一列托有34节小车厢的火车试车成功,从此人类的交通运输页进入一个以蒸汽为动力的时代;

英国的大机器生产基本上取代了传统的工厂手工业,工业革命基本完成,所以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国家,称为日不落帝国。

第二次工业革命人类进入了“电气时代”。

1866年,德国人西门子制成了发电机;到70年年代,实际可用的发电机问世;19世纪七八十年代,以煤气和汽油为燃料的内燃机相继诞生,90年代柴油机创制成功,内燃汽车、远洋轮船、飞机等得到了迅速发展;电器开始用于代替机器,成为补充和取代以蒸汽机为动力的新能源。

随后,电灯、电车、电影放映机相继问世,人类进入了“电气时代”;19世纪70年代,美国人贝尔发明了电话,90年代意大利人马可尼试验无线电报取得了成功,都为迅速传递信息提供了方便。世界各国的经济、政治和文化联系进一步加强。

阅读全文

与工业革命在哪些方面作用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汽车新车发票有哪些 浏览:895
汽车灰银怎么调 浏览:638
汽车bms是什么意思 浏览:120
奔驰s原厂喇叭是什么牌子的 浏览:914
荒山变工业用地出让金怎么收取 浏览:770
沈阳工业一体机什么牌子好 浏览:128
刘沟工业园在哪里 浏览:354
长春一汽的汽车配件在哪里 浏览:109
老河口工业区有哪些厂 浏览:913
奥迪s4后排安全带怎么拆 浏览:493
扬州有哪些镇有工业区 浏览:975
宝马旅行电脑怎么用 浏览:701
中国国有多少奥迪 浏览:447
奔驰c好还是e好为什么价格一样 浏览:168
惠阳区秋长镇工业用地有哪些地方 浏览:823
奔驰车怎么调油门 浏览:996
奥迪a6没油了怎么推去加油 浏览:5
有哪些工业绘图软件 浏览:74
樟木头汽车站怎么走 浏览:451
德系汽车多久保养一次 浏览: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