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工业生产 > 秦汉的手工业都有哪些

秦汉的手工业都有哪些

发布时间:2022-11-05 20:32:14

㈠ 秦汉时期的纺织机械主要有哪些

秦汉时期,纺织机械主要有手摇纺车?踏板织布机,在织机经过不断改造的基础上,还造出了更为先进的花本式提花机等纺织机械?

手摇纺车是由一个大绳轮和一根插置纱锭的铤子组成,绳轮和铤子分装在木架的两端,以绳带传动?手摇纺车既可加捻,又能合绞,和纺坠相比能大大提高制纱的速度和质量?

纺车自出现以来,一直都是最普及的纺纱机具,即使在近代,一些偏僻的地区仍然把它作为主要的纺纱工具?

踏板织布机,由滕经轴?怀滚?马头?综片?蹑等主要部件和一个适于操作的机台组成?由于采用了机台和蹑,操作者有了一个比较好的工作条件,可用脚踏提综,腾出手来更快地投梭引纬和打纬,从而提高了织布的速度和质量?这是织机发展史上一项重大发明,它将织工的双手从提综动作解脱出来,以专门从事投梭和打纬,大大提高了生产率?

花本式提花机出现于东汉,又称“花楼”?它是我国古代织造技术最高成就的代表?它用线制花本贮存提花程序,再用衢线牵引经丝开口?花本是提花机上贮存纹样信息的一套程序,它是由代表经线的脚子线和代表纬线的耳子线根据纹样的要求编织而成的?

明代宋应星《天工开物》中写道:凡工匠结花本者,心计最精巧?画师先画何等花色于纸上,结本者以丝线随画量度,算计分寸而结成之?

花本结好,上机织造?织工和挽花工互相配合,根据花本的变化,一根纬线一根纬线地向前织,就可织出瑰丽的花纹来?花本也是古代纺织工匠的一项重要贡献?花本式提花机后经“丝绸之路”传入西方?

花本式提花机织出的花纹

㈡ 秦汉时期的丝织工艺有了哪些新的发展

随着农业的发展,秦汉时期的手工业也很快地发展?纺织技术较前代更为发展,各种纺织品的质量和数量都有很大提高?纺织品不仅数量大,而且纺织花色品种也已十分丰富多样?

秦汉时期的纺织机械,在当时世界上处于遥遥领先的地位?我国花本式提花机出现于东汉,又称“花楼”,它是我国古代织造技术最高成就的代表,而西方的提花机是从我国传去的,使用时间比我国晚4个世纪?

秦汉时期,纺织手工业规模都很大,谚语说道“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

当时的纺织原材料以麻?丝?毛为主,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丝织工艺?麻织工艺和毛织工艺?此外,这一时期的棉花纺织技术也有一定的发展?

秦汉时期的丝织工艺有了新的发展?由于当时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提高,苎麻的栽培和加工技术都有了提高?

经过对出土文物的化验证实,当时已用石灰?草木灰等碱性物质来煮炼苎麻,进行化学脱胶?这不仅使纤维分离的更精细,可以纺更细的纱,织更薄的布,而且大大缩短了原来微生物脱胶周期,提高了生产效率,为苎麻的广泛应用创造了条件?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纺织品中,有一部分是麻织物?其中有灰色细麻布?白色细麻布和粗麻布,质地细密柔软,白色细麻洁白如练,灰色细麻布灰浆涂布均匀,布面经过辗轧,平整而又有光泽?

麻织物的原料经鉴定是大麻和苎麻,细麻布的单纤维比较长,强度和韧性也比较好?最细的一块苎麻布,单幅总经数达1734根至1836根,相当于21升至23升布,是我国首次发现的如此精细的麻织物?

这些麻布的色泽和牢度,均和新细麻布一样?由此可见,当时从育种?栽培?沤麻?渍麻?脱胶?漂白?浆碾?防腐以及纺?织等技术,都已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秦汉时期的丝织工艺由于专业织工们在实践中不断地积累经验,改进技术,所以丝织物从纺?染?绣工艺至花纹设计,都有了空前的提高和发展?

汉代是我国丝绸的繁荣期,我国丝绸史上的很多重大事件都发生在这一时期?如提花机的重大改进,丝绸品种?丝绸纹样的丰富多样,织物上出现吉祥寓意的文字,西北“丝绸之路”的开通等?

汉时丝织在缯或帛的总称下,有纨?绮?缣?绨?缦?綮?素?练?绫?绢?縠?缟,以及锦?绣?纱?罗?缎等数十种?这说明当时织造技术达到了纯熟的境地?

特别值得重视的是汉代出现了彩锦,这是一种经线起花的彩色提花织物,不仅花纹生动,而且锦上织绣文字?马王堆西汉大墓出土的丝绸珍品,最能证实汉时丝织的繁荣历史?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丝织品数量之大,品种之多,质量之高,都是过去罕见的,仅一号墓内出土的纺织品和服饰品就多达200余种,而且都色彩绚丽?工艺精湛?

包括棉袍?夹袍?单衣?单裙?袜?手套?组带?绣枕?香囊?枕巾?鞋?针衣?镜衣?夹袄?帛画等衣物饰品?起居用品和丝织品?织绣品种包括有绢类?方空纱?罗类?绮类?经锦?绒圈锦?绦?组带?金银泥印花纱?印花敷彩纱?刺绣等很多种类?

这些文物尤其反映了汉代丝织品在缫丝?织造?印染?刺绣?图案设计方面达到的高度?通过这些典型的国宝级的文物,就可窥见当时精湛的工艺水平和设计思想?

经鉴定,丝织品的丝的质量很好,丝缕均匀,丝面光洁,单丝的投影宽度和截面积同现代的家蚕丝极为相近,表明养蚕方法和缫?练蚕丝的工艺已相当进步?

“薄如蝉翼”的素纱织物,最能反映缫丝技术的先进水平?如一号汉墓出土的素纱禅衣,长1.6米,两袖通长1.91米,领口?袖头都有绢缘,而总重量只有48克,纱的细韧是可想而知的?

这样的丝,如在缫丝工艺?设备?操作各方面没有一定水平,是根本生产不出来的?秦汉时期,毛纺织业也进入了一个较快的发展时期,出现了各种织毯工艺?

20世纪初,英国人斯坦因在新疆罗布泊地区的汉墓中,发现了西汉时期的打结植绒的地毯残片,这是迄今为止我国出土最早的植绒地毯实物,距今已有2200多年?

在当时,“丝绸之路”的开通,加速了中原与西域之间的商贸流通?西北民族已掌握了一种用纬纱起花的毛织技术,特别适用蓬松疏散的毛纱,织造各种有花纹的毛织物?

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毛毯的编织技术也越来越精细?西北优良的毛织品和织造技术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原地区,逐渐在中原流行?此外,汉代还把毛织成或擀成毡褥,铺在地上,这是地毯的开端?汉画像石砖中就反映了当时民间室内普遍使用的地毯?秦汉时期的棉织技术有了发展?棉花种植最早出现于古代印度河流域,据史料记载,至少在秦汉时期,棉花传入我国福建?广东?四川等地区?

棉布在我国古代称“白叠布”或“帛叠布”,原产于我国的西域?滇南和海南等边远地区,秦汉时才逐渐内传到中原?

秦汉时期的海南岛,黎族同胞就以生产“广幅布”而闻名,这就是棉布?而这一时期的齐鲁大地,是当时我国产棉的中心,当地的民间纯棉手工纺织品一枝独秀,“齐纨鲁缟”号称“冠带衣履天下”?

秦汉时期的丝织工艺

㈢ 中国古代手工业

古代手工业的发展
(1)纺织业的发展
战国:长沙楚墓出土的麻布残片,纤维相当细密。
三国两晋南北朝:曹魏在纺织业中心襄邑、洛阳等地设有专门的织造机构。吴国培育出八辈之蚕,缫丝质量很高。蜀汉所产的蜀锦,行销魏吴。后赵的邺锦与蜀锦齐名,前秦的回纹锦深受人们喜爱。北魏在纺织业发达的河北地区集中了大批工匠,纺织品产量大增。
隋唐:①产地分布广:丝麻织品遍布全国各地。②生产规模大,产量多:定州出产的高级丝织品,每年仅上贡朝廷的就达1500多匹。③分工细,品种多,有不少新产品;官营丝织业仅织染部门就有25种作坊,丝织品有绫、锦等十几类,每类又分为许多品种,其中的绫就有20多个品种。④技艺水平高,且融入了外来的风格:从发掘出来的丝织品看,颜色多达20多种,至今色彩鲜丽,图案也很新颖,有些还吸收了波斯的风格和手法。
明清:如江南“织造尚松江,织染尚芜湖”。明中期以后,以生产商品为目的的纺织业逐渐兴起,并在江南一些地区发展成为独立的手工业工场。
(2)冶铸业的发展
商周时期:青铜铸造业的发展。
春秋战国:铸铁柔化技术是世界冶铁史上的一大成就;青铜铸造工艺出现金银错和雕铸技术。
三国两晋南北朝:冶铁业仍以官营为主。后赵、南燕等都设有冶铁场,北魏相州以制造军刀着称。东晋南朝时,扬州成为冶铸中心,谢平、黄文庆两位匠师号称中国绝手。魏晋时期,炼钢技术已经相当成熟,又发明了灌钢法。
隋唐:铁的产地在全国有一百多处。冶铸业已普遍采用了切削、抛光、焊接等工艺。
明清:明朝中后期,广东佛山冶铁业每一炉场,一日可出铁六七千斤。
(3)陶瓷业的发展
原始社会:半坡人有较高的制陶工艺水平。他们制造的陶器,称为彩陶。如大汶口文化的白陶和黑陶。
商周:遗址里出现了原始瓷器;这是我国陶瓷发展史上的一次飞跃。
秦朝:多次集中于凤翔,凤翔的画砖最为出色。
三国两晋南北朝:当时南方盛产青瓷,后来制作技术传到北方。北方创制出白瓷,也有黑瓷。
隋唐:瓷窑分布于中原和江南许多地区陶瓷业的新产品有白瓷、唐三彩和青瓷的秘色瓷。
辽宋夏金:①北宋制瓷业大大超过前代,产地分布更加广泛,定窑、汝窑、官窑、钧窑等是当时着名的瓷窑。江西景德镇以生产青白瓷着称,产品行销海内外。②南宋景德镇称为全国着名的陶瓷中心,产品有“饶玉”之称。③辽代生产的瓷器鸡冠壶、凤首瓶等便于马上携带反映出契丹人善于骑射的民族本色。④金代制瓷业相当进步。

㈣ 秦汉时期些的经济特点

秦汉时期的经济特点 封建经济的初步发展

1、农业:铁犁牛耕普及,精耕细作技术发展

(1)耕作方式:西汉赵过推广耦犁(即二牛抬杠,二牛三人,西汉后期二牛一人,东汉出现一牛挽犁),后来出现了翻土的犁壁,耦犁技术东汉时推广到珠江流域。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的主要耕作方式;

(2)耕作技术:西汉时发明了播种的耧车,是近代条播机的雏形;西汉时赵过推行代田法;耕作制度以一年一熟为主。

(3)兴修水利:汉朝的漕渠、白渠、龙首渠;东汉王景治理黄河

(4)土地制度:土地兼并现象严重;东汉豪强地主田庄经济形成。

田庄的内部,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它占有大片土地和山林川泽,种植粮食和各种经济作物,还经营手工业、渔牧业。地主田庄的多种经营,保证了各类生活资料基本上都可以自给自足,不需要依赖外界供应。在田庄里,剥削者和劳动者每每是聚族而居,带有浓厚的封建宗法色彩。豪强地主利用宗族血缘关系作为压迫剥削劳动人民的手段。豪强地主的贫困的宗族亲戚,大多成为田庄的劳动者。田庄的主要劳动者还有宾客,徒附和奴隶。他们对豪强地主有极强的依附性。田庄的依附农民除了向田庄主交纳实物地租外,还要为田庄主服各种劳役。田庄还拥有私家武装,称“部曲”、“家兵”,由依附农民组成。他们在农闲时操练军事,平时为地主豪强看家护院,巡守警卫,战时则随豪强地主出征打仗。

2、手工业:

(1)经营形态:汉武帝以后,煮盐、冶铁、铸钱等行业收归官办;西汉政府在长安设东西织室(官办)。

(2)成就:

冶铁业:两汉的高炉炼铁和炒钢技术,东汉杜诗发明水力鼓风冶铁的水排。

制瓷业:东汉烧出成熟的青瓷

丝织业:汉时丝织技术已相当成熟,能织出绫、锦、罗、绢、纱等二十多个花色品种。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素纱襌衣享誉世界。

3、商业、交通和城市:

(1)商业:秦统一货币、度量衡有利于加强各地经济的交流。推行重农抑商政策使商业发展困难,加之时间、地点的限制,总体水平不高。

(2)海外贸易:西汉时期开通陆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中国丝绸远销亚欧。

(3)交通:秦始皇修建由都城咸阳通达各地的驰道;开通链接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的灵渠。

(4)城市:坊市分区,西汉长安东西有市九处。

(5)汉武帝的抑商政策:推行货币官铸、盐铁酒专卖、官营贩运、物价管理以及向工商业者加重征税等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富商大贾的势力。

重难点解析

秦汉时期工商业发展的政策及特点

材料一 故待农而食之,虞而出之,工而成之,商而通之。此宁有政教发徵期会哉?人各任其能,竭其力,以得所欲。故物贱之征贵,贵之征贱,各劝其业,乐其事,若水之趋下,日夜无休时,不召而自来,不求而民出之,岂非道之所符而自然之验邪?” ……汉兴,海内为一,开关梁,弛山泽之禁,是以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而徙豪杰诸侯强族于京师。

——司马迁《史记》卷一二九《货殖列传》

材料二 方今齐三服官作工各数千人,一岁费数巨万。……三工官官费五千万,东西织室亦然。 ——东汉班固《汉书》

材料三 “而商贾大者积贮倍息,小者坐列贩卖,操其奇赢,日游都市,乘上之急,所卖必倍。故其男不耕耘,女不蚕织,衣必文采,食必粱肉,亡农夫之苦,有阡陌之得。因其富厚,交通王侯,力过吏势,以利相倾。千里游遨,冠盖相望,乘坚策肥,履丝曳缟。此商人所以兼并农人,农人所以流亡者也。”

——班固《汉书·食货志》

1、根据材料一,归纳秦汉时期商业发展的情况。

商业有一定的发展,但总体发展水平不高;富足的大商人很多;政府徙豪杰诸侯强族于京师,发展长安的商业经济。

2、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秦汉统治者大力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反而没有抑制住商业发展”的主要原因。

商业利益比农耕利益大得多,促使众多人从事商业;人民社会生活的需要及封建统治者追求享乐奢侈的生活,而离不开工商业;汉代“开关梁,弛山泽之禁”,促进商业发展。

㈤ 秦、汉时期的经济发展是什么样子

秦汉时期是封建经济初步发展时期。秦的政治统一和统一货币,文字与度量衡的措施都有利于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与交流。西汉初年,鉴于社会经济的残破和吸取秦亡的教训,为巩固统治,统治者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核心内容是;给予农民一定的土地;保证农民的生产时间;减轻赋税;减轻刑罚,缓和阶级矛盾。休养生息政策顺应了小农经济发展的需要,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和社会统治的稳定。经过几十年的休养生息,经济得到了恢复,出现了我国封建社会第一个治世局面——“文景之治”。

(3)制漆业发展迅速,煮盐是主要的手工业。

(4)汉代造船航海技术已经成熟。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商业和城市的繁荣,城市商业和地区贸易繁荣,出现了一批名都大邑。

㈥ 在秦朝,手工业技术的蓬勃发展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秦汉至宋代,中国手工业全面发展。在与饮食密切相关的手工业中,冶铸铁、制漆制瓷、制盐制酒都取得了显着的成就。

最古老的漆器是从楚墓出土的,主要包括盛食物的碗、盒、盆、放器皿的箱子、舀汤的勺子、盛蔬菜的筷子和酒具。漆器胎骨种类繁多,如木、竹皮、藤等,十分精致。

汉末及以后,漆器在上层社会日常餐饮生活中对餐具的作用逐渐消失,但在一些日用领域作为漆器工艺品得以保存并不断发展。漆器制作工艺复杂,成本高,使用中不方便避免盐和酸,因此具有明显成本优势和实用价值的瓷器最终成为食品和生活的主流。瓷器生产技术日益提高,产量日益增加。由于瓷器比陶器更坚硬,具有釉面晶莹剔透、洁白细腻、薄而不吸水的瓷体特点,所以用瓷土高温烧制而成的食具不仅比陶器更精致美观,而且更符合食品卫生的要求。标准青瓷出现于东汉,青瓷、白瓷、彩瓷产生于魏晋南北朝。此后,中国古代食器多为瓷器,发展迅速。

唐朝时期,中国的瓷器工业有了质的飞跃。据史料记载,唐代瓷器的烧成温度达到1200℃,瓷器白度达到70%以上,接近现代细瓷的标准。到了宋代,胎质、釉料、制作工艺都有了新的提高,瓷器烧制技术达到了完全成熟的水平。到了宋代,名窑已经遍布中国大部分地区,这是陶瓷工业最繁荣的时期。当时的钧窑、葛窑、官窑、汝窑、丁窑被称为五大名窑,所产瓷器各有特色。

㈦ 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史

中国古代手工业:

一、按照行业分类

1、冶炼

商周:青铜。司母戊鼎、四羊方尊、三星堆青铜器;春秋战国:冶铁;东汉:杜诗 水力鼓风冶铁工具;南北朝:灌钢法。

2、陶瓷

东汉:青瓷;北朝:白瓷;唐朝: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宋朝:五大名窑,景德镇成为瓷都;明清:青花瓷、彩瓷、珐琅彩。

3、纺织

元:黄道婆推广先进棉纺织技术;明:纺织工业大规模发展。

二、按所有制分

1、官营手工业:政府直接经营,技术先进,资金雄厚;产品精美,不进入市场,仅供皇室贵族,或武器。

2、民营手工业:明中叶后,纺织、制瓷、矿冶等行业,民营超过官营;明朝后期,苏杭纺织业等出现资本主义萌芽(基本特征:雇佣关系)

3、家庭手工业:农业的补充,主要供家庭消费和缴纳赋税,剩余部分出售。中国古代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7)秦汉的手工业都有哪些扩展阅读:

早期手工业的发展和布局受自然资源分布影响较大,随着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商业的发展,区域性和全国性统一市场的形成。

手工业的发展突破了原料产地的限制,产品走向全国,这些都为手工业专业化生产中心的出现提供了条件。

如果没有活跃的商品经济,统一的国内市场,以及各地区的手工业分工及专业性手工业的发展是不可想象的。

尽管中国古代手工业很发达,但由于统治者推行重农抑商政策等原因,在手工业与农业相结合的场合,手工业服务于农业,始终处于农业经济的从属地位。

㈧ 秦汉时期官营手工业取得过哪些重要成就,请列举一二

以官府经营的采矿、冶炼、铸造、煮盐及铁器制作等手工业来说,有人认为:“总一盐铁”,除了增加国家财政收入外,还是“建本抑末、离朋党、禁淫侈,绝并兼之路”的手段。因为由官府来经营这些重大的手工业,可以改变“豪强大家,得管山海之利,采铁石鼓铸,煮海为盐,一家聚众或至千余人,大抵尽收放流人民也,远在乡里,弃坟墓,依倚大家,聚深山穷泽之中,成奸伪之业,遂朋党之权”的危险局面;也可限制像吴王濞那样“专山泽之饶,薄赋其民,赡养穷乏,以成私威”的割据势力;官府“总盐侯”和“铸农器”还可以使国家“财用饶”,使农民“器用备”而“务本”,并“一其用,平其贾,以便百姓公私”。一言以蔽之,官府经营这些重大的手工业,是增加国家财政收入、稳定市场价格、发展农业生产、打击割据势力和富商大贾、加强中央集权制度的物质基础的有力措施。

㈨ 各朝代农业(技术,工具,水利及工具)手工业(三大行业,各朝代的成就)商业(市,都会)

农业一,农业生产工具:
1,木石器:夏商西周使用木制的耒耜,石刀,蚌镰等.
2,铁农具:春秋出现,战国推广,西汉普遍使用,秦汉传到岭南,西域.
3,犁耕法:春秋出现牛耕,战国推广,西汉普遍使用耦犁,出现二牛一人犁耕法,唐发明曲辕犁.
4,灌溉排水工具:三国马钧发明翻车;唐朝出现筒车.
▲(东汉杜诗发明水排是手工业工具)
5,播种工具:西汉使用耧车
二,水利:
1,先秦:夏朝已经有原始水利;春秋时已经有邗沟;战国有都江堰,郑国渠.2,汉:西汉六辅渠,白渠,文帝,武帝治理黄河;东汉明帝时王景治理黄河.3,三国:魏在淮河流域兴修许多水利工程,蜀维护都江堰;
4,五代十国:吴越修筑钱塘江海塘;
5,唐朝:在黄河,长江流域开灌渠.
▲(秦的灵渠;隋,元的大运河以航运为主)

三,农作物:
母系氏族:半坡种植粟,菜,麻;河姆渡种植水稻.
商朝:黍,稷,麦,稻,桑,麻;西周包括了后世大部分作物.
秦汉:西域传入葡萄,苜蓿,核桃,胡萝卜等.
南朝:小麦种植开始推广,水稻栽培技术提高.
唐朝:吐蕃种植青稞,小麦,荞麦,豌豆,蔬菜种子传入西藏.
北宋:粟,麦,黍,豆从淮北传到江南,两广;越南传入占城稻从福建推广到江浙和淮河流域;茶树在福建和长江中下游广植
南宋:太湖流域盛产稻米;棉花种植从闽粤扩展到江淮.
明朝:江南双季稻,岭南三季稻;玉米,甘薯,马铃薯,烟草传入我国;桑 ,麻,棉广泛种植,棉布成为人民主要衣料.

四,畜牧业:
母系氏族:半坡:猪,狗,牛,羊,鸡;河姆渡:猪,狗,水牛.
商朝:猪,狗,牛,羊,马
北魏:《齐民要术》介绍禽,畜和鱼类饲养.
唐朝:吐蕃饲养牦牛,马,猪,独峰驼;靺鞨放牧猪群
五,耕地,粮食,人口
隋唐:大量垦荒,粮食布帛增多,人口增长,唐玄宗时是太宗时的近3倍.
清初100多年里,耕地增40%以上,人口高速增手工业:①南方的丝织业胜过北方,江浙一带和四川丝织业生产发达;②棉纺织业于南宋后期迅速兴起,浙江出土一条南宋时棉毯,细密厚软,工艺水平相当高。③制瓷业:定窑、钧窑、歌窑等久负盛名。北宋兴起的景德镇,出产的瓷器质地细腻,色泽莹润,后来发展为着名的瓷都,直到现在我们还喜欢用景德镇的瓷器。④宋朝时我国是世界上造船水平最先进的国家。这一时期,我国的造船业多集中在东南沿海,规模宏大,广州、泉州、明州等地都有发达的造船业。

㈩ 秦汉时期的工艺是怎样的呢

1.陶明器和釉陶

①殉葬陶俑

自秦代开始,烧造陶俑以供社会上层人物丧葬之需的风气日盛。秦始皇兵马俑可谓登峰造极。在已发掘的三个俑坑中排列着与真人一样大小的陶武士俑7000余具、战马100余匹,其数量之大,形体之巨,制作之精,令人折服。这一布局严谨、气势磅礴的庞大军阵既展现了秦王朝军队的编制、兵种和装备,也体现了秦军“坚甲利兵”、“勇于攻战”的精神。这批陶俑的制作程序十分复杂,需按不同的部位翻型、粘接套合并雕刻成形。在这些武俑、战马的表面还绘有不同颜色的彩绘,这一切充分显示了秦代艺术的写实风格以及当时陶器制造业的雄厚实力。

汉代贵族也大量用陶俑殉葬,规模、数量之巨依旧十分壮观,在西安、咸阳、徐州等地均发现随葬有数千陶俑的王侯墓。这些汉代陶俑身高仅60厘米,周身先绘以白色颜料,再用朱、黑两色绘出五官、发髻、服饰等,造型端庄秀丽。在西安市以北的阳陵发现了汉景帝刘启的陶俑丛葬坑。

②陶明器

秦汉时期开始流行在墓葬中随葬描绘日常生活场景的陶明器。最初仅有谷仓、炉灶,后来扩展到几乎无所不包,如高楼宅院、农田、陂塘、井栏、碓房、猪舍以及各种人物、家畜、家禽等等,有的还在器表绘有精致的彩色花纹,其中不乏艺术精品。如成都出土的说书俑、济南出土的彩绘杂技组俑等,造型洗练夸张,表情俏皮生动。

③彩釉

汉代制陶业的一项突出成就是釉陶的发明。釉陶的烧成温度在80℃上下,肉胎是砖红色,由于釉料中含有大量氧化铅,故又称“铅釉”。汉代釉陶的釉色多为浓厚的黄色和绿色,釉层清澈透明,色泽莹亮光滑。釉陶不宜实用,多用于随葬明器,器形多为仿铜礼器、动物俑像等等。釉陶的精品当推甘肃武威擂台汉墓所出的一件高达1.05米的五层绿釉雕镂院落模型。

釉谷仓秦汉时期人们日用陶器基本继承了战国以来的灰陶传统,并且愈来愈具有统一的风格。

秦汉以来,流行圆形瓦当,其上涂模印花纹外,还印有文字言语,时代特征十分鲜明。

2.铜器的最后繁荣期

秦国在铜器上继承了战国时秦国的传统,铭文字体亦大致相同。最能反映秦代铜器制作水平的莫过于秦始皇陵出土的两辆彩绘铜车马。每乘车均驭四马,各有一铜御官俑,其尺寸取自真实车、马、人的二分之一,结构十分复杂,由三千多个部件组装而成,除青铜外还使用了少量金银饰件。车厢内外绘有变形龙凤、云纹,制作装饰极为精巧华丽。此外,在秦兵马俑坑还发现了大量的秦代铜兵器,其表层大多作了铬盐氧化处理,以增强合金抗腐蚀的能力,这在世界科技史上是极为罕见的成就。

汉代铜器中礼器、兵器锐减,生活器皿剧增,而且形制和类别有很大变化。主要器类有鼎、锤、壶、钫、釜、鍪、礁斗、灯和熏炉。特别是一些器物定型后便固定下来,如酒樽、博山炉、僬斗和洗即是。日常用具中最常见的是灯和熏炉,尤其是灯的式样极多,且不乏精品,如满城汉墓出土的鎏金的“长信宫灯”,广西合浦出土的“凤鸟灯”,甘肃武威出土的“十二枝灯”,山西朔县出土的“雁鱼灯”,贵州兴仁出土的“蟠龙连枝灯”,江苏邗江出土的“错银铜牛灯”等。由于铁器的广泛使用,汉代用铜制作的兵器主要是弩机和镞,度量衡类有尺、量、权,兵器类有钟、钲、铎、铃。汉代制铜镜的工艺十分先进,与战国不同的是,在镜背多铸铭文。总体而言,汉代铜器注重实用,纹样朴素简约。但王侯贵族多用镶金的铜器,如河北满城汉墓出土的错金博山炉、鎏银蟠龙纹壶和鎏金银镶乳丁纹壶等均是汉代铜器中难得的精品。

新莽时的铜器与秦代相似,以度量衡较多,但复古之风极盛,青铜器大都质地精良,制作规整。

秦汉时期,数种与汉式铜器发展有完全不同风格的边地青铜文化,也已发展到盛期。

中国青铜器到东汉末年已接近尾声。魏晋以后,铜器已基本被各类其他种类的器物取代,惟铜镜依旧流传下来,至唐代仍有不少新的工艺品种产生,如螺钿镜、金银平脱镜等等。作为千家万户的日常用具,铜镜的生命一直沿续到清代。

3.承前启后的秦汉玉器

秦汉玉器继承了战国传统,但在器物的种类和组合上又有较大的改进。汉玉讲究雄浑豪放,极有气魄。具体还表现在器表隐起处常用细如毫发的阴线雕饰以增强立体感。另外,汉玉中高浮雕、圆雕和镂孔的表现手法增多,抛光技术也大有长进。汉玉大致分为四类:第一类为礼仪用,即“六瑞”,包括璧、琮、圭、璋、琥、璜六种玉器;第二类为葬玉,如玉衣、九窍塞、玉含和握玉;第三类为装饰品,如玉佩;最后一类为浮雕和圆雕的艺术品。汉玉中的精品有汉元帝渭陵附近所出土的镂空羊脂玉仙人奔马、玉熊、玉鹰等圆雕,广州南越王墓所出土的角形玉杯。

东汉时玉器琢刻精益求精,如中山穆王刘畅墓出土的王座屏上雕刻有复杂的龙纹等花纹,器形优美,刻镂精工,是当时游丝刻的代表作。

4.发展成熟的瓷器

①瓷器成为独立的手工业

镀金银竹节熏炉秦汉的原始瓷器不少,但与战国时的瓷器存在着明显差异。器型以仿铜礼器为最常见,饮食器很少。这时期的制作工艺不及战国时期的精细,两者在工艺传统上看不出直接的承袭关系。上虞东汉中期稍后的窑场遗址是名副其实的瓷窑。可见当时陶、瓷彻底分家,瓷器成为一个新的手工业部门。

②东汉晚期瓷器臻于成熟

东汉晚期,瓷器终于摆脱了原始状态,成熟的瓷器被烧制出来,即青瓷器。这一时期的瓷窑遗址主要发现于浙江,尤其以上虞最为密集。上虞联江帐子山发现的丽座龙窑比较典型。所出土的瓷器表明,东汉晚期成熟瓷器的质量比原始瓷器的质量有较大提高,但无论在造型、装饰技术和内容等方面都明显存在着原始瓷器的烙印,尚未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

5.风格统一的漆器

西汉前期,漆器工艺在战国和秦代漆器的基础上获得了长足的发展。此时的漆器已不像战国时那样各地风格迥异,而是风貌渐趋统一。漆器生产数量增多,质量提高,不但制作精美,而且造形和髹饰方面有不少创新。

从胎骨看,汉代漆器流行木胎、夹纻胎和少量竹胎;就器形而言则与战国相似,但也创造出了新器形。长沙马王堆汉墓和江陵凤凰山168号墓出土的数百件漆器,设计精巧华丽,大小相差悬殊。

在髹饰技法上,汉代大大发展了战国时已出现的针刻技法,并发展到在针刻花纹上加上朱漆或用彩笔勾勒,乃至填绘金彩,使图案更加醒目。西汉中期,贴饰于漆器表面的金箔花镂刻精细、形象生动,并与金银扣,箍、彩描漆相结合,构成一种异常华丽富贵的工艺。此时还出现了这样的漆器:在器顶、盖上镶金银花叶,以玛瑙、琉璃珠为钮,器口、器身镶金银扣、箍,其间用金银箔嵌贴出镂刻的人物、神像、鸟兽,以彩绘云气、山石等为依托。安徽天长县汉墓出土的双层银扣彩漆奁、月牙形双层盒,江苏连云港出土的长方形、椭圆形盒,均为此类漆器的精品。

6.持续发展的金银器

汉代,手工业较前代有很大进步,金银器制作技术得以持续发展。两汉时,金银器制作的方法繁杂精致,工艺水平很高,标志着汉代金银器工艺已经脱离了青铜器工艺的传统技术,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并逐步达到了成熟阶段。

两汉时期的金银器在我国南北方均有出土。江苏盱眙南窑庄窑藏中曾发现金版、金饼及金兽。金兽出土时盖在装有金币的铜壶口上,重9000克,含金量达99%。金兽作蜷伏状,两前肢置于颔下,颈部戴三轮项圈,额间有一环钮,周身饰有圆形花纹。江苏刊江甘泉二号汉墓中,出土了金泡形饰、质形饰、品形饰、王冠形饰等。这些金器做工极为精细,已具有相当高的工艺水平。北方出土的如中山王刘靖墓中的掐丝金龙,采用了锤鍱、焊接、掐丝等多种工艺,富丽堂皇。

阅读全文

与秦汉的手工业都有哪些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奔驰gl470拖拽模式怎么解除 浏览:489
绵阳哪里有铝型材工业平台 浏览:538
汽车减配在哪里看 浏览:981
奔驰的esq在哪里 浏览:779
工业园区准入节能规划公司有哪些 浏览:520
烟台昌隆汽车配件有限公司在哪里 浏览:131
奥迪q5后面怎么吹暖风 浏览:776
工业互联网跨界农业怎么样 浏览:805
奥迪哪个系列有天窗 浏览:44
宝马车从沈阳运苏州要多久 浏览:710
汽车喷漆砂眼是什么原因 浏览:626
汽车加气站归什么部门监督 浏览:202
成熟工业园如何实现工业40 浏览:97
宝马车门里面拉手怎么盖上 浏览:773
如何制作简易汽车限速器 浏览:807
汽车空调泵管道如何清洗 浏览:744
汽车大灯黑膜哪里有卖的 浏览:571
12年福建奔驰制冷剂加多少 浏览:574
奥迪a5首付30万月供需要多少 浏览:637
电动汽车如何扩装续航锂电池 浏览:746